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精选(九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1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第2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关键词:王士祯;诗学思想;《新安二布衣诗》

初文坛盛行编选明诗以保存故国文献的风气,当然也有褒贬气节的目的。作为清初著名的诗论家王士祯及其“神韵说”不可能不在此时发挥其影响。王士祯“论b布衣诗极推吴非熊、程孟阳”,在新安后辈汪洪度的推动下,王士祯把二人遗存诗集“芟其繁芜,撷其菁华各得诗三百余篇,定为八卷。”于康熙四十三年付梓印行于世,是为《新安二布衣诗》。根据诗集卷首王士祯所作序,全集共收诗约700余首编为八卷。由目录可知全书八卷二人诗作各占四卷,其中前四卷是吴非熊集,共收诗369篇:第五卷至第八卷为程孟阳集,共收诗400首。

从钱谦益为二人作的小传可以看出均是有广泛的游历经历,成名过程上,吴兆是少年成名,而程嘉燧则是甚的钱谦益的推崇。虽然在小传中程嘉燧学诗过程虽学古人,但都是得其精神为内在,而不是拟古回潮。而且性灵的坚持也让程嘉燧的诗风呈现出性情格调兼备的风貌,七言诗尤能显其才。而吴兆虽有成名作《秦淮斗草篇》为七言诗,但是其他却无甚独到之处,倒是他的五言诗成就斐然。

清初定鼎之际大批移民由明入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为了保存前人文献而编选明朝诗文集,另一方面也有褒扬节义的因素在内。到了康熙朝文字禁忌逐渐变得严厉起来,于是文人们把创作的热情转化为对前人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兴起一股清人选明诗的风气。这一时期大量的明诗总集、选本出版刊行,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沈德潜的《明诗别裁集》是著名的代表。这使得文人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字狱的迫害,也保存了大量文献。不过到了乾隆年间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把钱谦益放在列在首位,乾隆皇帝看后大为不悦,下令禁毁一切与钱谦益有关的诗集、书板,甚至许多有钱谦益作序的诗集也遭禁毁。《新安二布衣诗》或许就是因为其卷首钱谦益为程嘉燧作的传而被禁毁,另外钱谦益对程嘉燧异于其他诗人的推崇或许也为这本诗集带来了被禁的不幸。

王士祯作为清朝初期诗坛盟主兼著名诗论家,在这一时期也编选了多部诗集。依据的标准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的“神韵说”,当然这一诗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神韵”一词虽在早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有提及,但王士祯继承发展的神韵说主要“主张淡泊蕴藉的一面,成为自己“神韵”说的立论根据。”①体现为主张诗歌的意境要清明幽远、诗风冲淡自然,特别推崇清奇的审美倾向,在诗家一贯传承主张诗歌的蕴藉含蓄方面则认同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思想。神韵二字我们大致可以从下面这段文字来理解:

“……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S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②

由此可见王士祯追求的就是诗歌要有情趣和韵致,对清新明丽景物和幽远脱俗之境的描写与营造以抒发淡静致远的情怀,这方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以说是王士祯推崇的自然清奇的典型,这也与中国古代批评史上一贯的推崇清奇风格的思想惯性相一致。

回顾程、吴二人在《新安二布衣诗》中入选的诗作,其写景抒情,唱和赠答莫不如此,性灵与真情兼备,审美含蓄自然,描摹景物自然天成。这也与二人都有的四方交游的人生经历有关,这种游历陶冶的情操性格反映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了作品的情趣豁达冲淡,韵致自然清奇。可以说二人诗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标尺。

对于程嘉燧和吴兆两位布衣诗的成就的褒扬历来不在少数,钱谦益对二人的评点就不必说了,在王士祯编选这部诗集之前在《渔洋诗话》中对其诗歌成就所作的极高赞誉:“新安吴兆非熊、程嘉隧孟阳,皆以布衣称,诗有名万历、启、祯间。”③在诗集编成之后付梓刊行是作的序中对二人也有这样的赞誉:“二先生同万历之世,时天下承平久,士大夫以文章为职业,布衣之士时时颉颃上下。”而宋荦则在序中说:“明末新安二布衣,一为程嘉燧孟阳,一为吴兆非熊,皆以诗名天下。钱宗伯牧斋最赏之。”

另外,选本这一形式毫无疑问是一种文学批评方式,因为在编选的挑选过程中是有取舍标准的,主观审美的特征非常明显。有的诗被留下来,有的被删去了,一部选本势必会体现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总集中的一部分选本,表明了编选者鲜明的、有价值的文学观念,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和思想的学人来讲,也是值得注意的。”④就《新安二布衣诗》这部诗集来说,王士祯的诗学思想体现无疑。“中古代文学批评的形式多样,就其时间运用较长、运用时间较广,而且又深具民族特色言之,不外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而其中又以选本最富于包容性。”⑤这部诗集选用程嘉燧、吴兆所遗留的诗集删选而成,在王士祯神韵说的指导思想下,留下的多是含蓄蕴藉清新冲淡的作品,即使是应酬诗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内心真情,读来令人感受到情深意切。当然其也有“门户之见”的狭隘性弊端,不免有些独到之美的诗作被抛弃,但这是每种选本都不能避免的。

总之,晚明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布衣诗人群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诗歌成就,程嘉燧、吴兆二位代表人物,所取得的诗歌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不小范围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依然为王士祯所推崇,清初清人选明诗的风潮中,在新安后辈汪洪度等人的倡导推动下王士祯执“神韵说”对二人诗作进行了一番筛选编成了这部《新安二布衣诗》。诗集的编选与留世使得人们至今仍可一窥当时布衣诗人们的风尚,对布衣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② (清)王士祯撰,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卷十八,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51页。

③ (清)王士祯:《渔洋诗话》,《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4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年版,第854页。

④ 王运熙:《总集与选本》,《古典文献知识》,2004年第5期,第78页。

⑤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6页。

参考文献:

[1] 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 (清)王士祯撰,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卷十八,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3] (清)王士祯,《渔洋诗话》,《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4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年版.

[4] 王运熙.《总集与选本》,《古典文献知识》,2004年第5期.

第3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第4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2013年诗歌:强劲的传播与困顿中的写作深化

如果说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体制依然有效,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体制内的诗歌与文学期刊明显对诗歌有所重视。《诗刊》、《星星》、《诗林》、《诗潮》等刊发的诗作、推出的新诗人,总体质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对于抒发个体生命经验、反思与批判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描摹日常生活的细节之美的诗歌的刊发,代表了一种主流当代诗的繁荣。一方面,民间和体制的壁垒已被打破,在民刊上发表作品,有所成就后,年轻诗人也可能较快地得到体制内媒介的接纳;另一方面,为繁荣文化,主流文学机构也加大了对文学奖励机制的投入。当代诗写作场因互联网的兴盛而充满生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来,当代诗人紧随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更新步伐,不断体验新的传播手段之于诗歌写作与交流的作用。网上网下,诗人因诗歌而聚集,诗人群体也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多地因写作观念和美学风格形成新的聚合。

传播: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微信公众号

在诗歌传播方面,2013年最值得一书的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正式成立。“长江诗歌出版中心”隶属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出版诗歌的特色出版机构。诗歌出版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出版举措,是邀请洪子诚、程光炜两位学者主持,并邀30位诗歌评论家任分卷主编,推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新诗选集《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收录了从五四新诗发轫到新世纪以来的300多位诗人的作品,以诗歌发表时期和诗人出生年代作为各卷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兼顾流派、诗歌风格、地域因素等。该书侧重“文本性”,诗人的入选标准,主要视其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是否对新诗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同时,该书也体现了“华文诗歌”的想象,除大陆诗人外,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文诗人都在收录之列,此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的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关注。尽管为了兼顾多样的诗歌流派与风格,编选中为一些诗人的入选进行了诸多争论,也引发了一些异议,不过,总体上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积极推动与诗歌民刊的合作,协助原本处于内部交流形态的民间诗歌群体浮出历史地表。这些民刊与群体包括《明天》、《象形》、《汉诗》、《读诗》以及“诗生活网”等,推出诗歌选本包括《明天》、《诗生活年选(2012卷)》、《汉诗》、《读诗》、《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2012中国年度好诗300首》、《21世纪诗歌精选・第四辑》、《越界与临在:江南新汉语诗歌12家》和《江南十二诗人诗歌集》等。《生于六十年代》3卷诗选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读诗》编辑部合作出版的重要选本。此外,诗歌中心还参与策划出版了以发表女性诗歌为主的诗刊《诗歌风赏》,去年出版两期。以与诗人合作出版为主要方式,诗歌出版中心去年出版了60余种个人诗集,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俞心樵、安琪、周亚平、郁雯、张执浩、池凌云、路也、玉上烟等。

2013年,微信迅速成为当代诗人传播诗歌的新渠道。区别于微博、博客与网络论坛,微信既可以以朋友圈的形式内部交流,又可创建公共平台,通过订阅的方式进行群体或品牌的推广。微信的另一优势在于其信息的多样性,文字、声音和视频可以汇集在一个文件里。再者,微信借助的是手机这种便携的移动应用平台,更具传播优势。

在微信平台中,两个最受欢迎、传播最广的读诗微信公众号为“为你读诗”和“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是由BeMy Guest(尚客私享家)倾心推出的公益诗歌艺术活动,旨在以诗歌和音乐的方式,摒弃浮躁、麻木,真挚倡导富于“情怀”的“去功利”的生活方式。“为你读诗”每晚10点推出一期节目,邀请的读诗者多为“高大上”的成功人士,推荐的作品多为中外古今名篇或近人名作,截止到本文写作的日期,“为你读诗”已经推出256期。“读首诗再睡觉”也是每晚10点读诗,其团队则多为写诗与爱诗的年轻人,因为喜欢诗歌而成立编辑和声优团队。“读首诗再睡觉”推荐的作品大部分是当代著名和非著名写作者的作品。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朋友圈中的读诗活动,形式相当灵活,图文并茂,并配有背景音乐。虽然诗歌篇幅短小,似乎更适合拥有碎片时间的都市读者,但真正能刺激读者对诗歌产生兴趣的,我认为是诗的有声传播。在微信的诗歌传播平台上,插图和背景音乐辅助诗歌的阐释,而有声传播正成为当代诗的重要接受形式,悄然影响着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同时也反过来激发了诗人写作和诗歌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格律形式,是可以入乐的,或配以音乐,或其自身即形成了吟诵的声腔。新诗在创制之初,就在理论批评领域遭遇过格律问题。新诗究竟需不需要格律?新诗的格律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新诗讨论中历久弥新的话题之一。而当代诗基本是自由体的,当代诗人和批评家也较少从格律的角度谈论诗歌的理想形式或内在声律,同一话题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诗的“格律”变成了诗的“声音”、“语调”乃至“节奏”、“步伐”等。

交流:图书市场下滑中的诗歌出版物

在2013年的诗歌正式出版物中,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陆诗丛”,包括翟永明的《行间距》、韩东的《重新做人》、西川的《够一梦》、于坚的《彼何人斯》、杨黎的《一起吃饭的人》和春树的《春树的诗》。诗集装帧精良,收录的也多是诗人的近作。10月,作家出版社推出“标准诗丛”,包括多多的《诺言》、欧阳江河的《如此博学的饥饿》、王家新的《塔可夫斯基的树》、西川的《我和我》以及于坚的《我述说我所见》等。此外,“70后・印象诗系”去年出版了楼河的《楼河诗选》、窦凤晓的《山中》、杜绿绿的《冒险岛》、陶春的《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和芦苇岸的《芦苇岸诗选》等。“后视镜诗系”推出阿西的《词车间》、韦白的《来历不明的生活》、高春林的《时间的外遇》和田雪封的《与镜中人交谈》。其他重要的个人诗集包括:周伟驰的《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王敖的《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周亚平的《红白蓝灰黑黑》、多多的《多多四十年诗选》、泉子的《杂事诗》、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柏桦的《一点墨》、小海的《影子之歌》、施茂盛的《婆娑记》、维庸的《燃烧的镁条》、许德民的《抽象诗》以及骆英的《绿度母》等。

除了上文提及的《诗生活年选(2012卷)》和《生于六十年代》之外,2013年度的诗歌选本还有邱华栋主编的《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2011-2012》、高春林主编的《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等。这些诗歌选本,或以相近的诗歌趣味为标准,或以网络论坛为选稿来源,或以诗人的代际分层为考察角度,显示了较明确的立场与标准。以诗选形式出版的刊物还有《当代诗》出版一期,《中国诗歌评论》出版一期。不过,受限于出版资助、约稿及纸版发行效益,这些以书代刊的诗选诗刊的出版并不很稳定。

另一方面,独立自费的诗歌出版2013年也非常蓬勃。民间诗刊的存在是中国当代诗的一个小传统,几乎每年都会诞生新诗刊,结集志趣相投的诗歌群体。2013年创刊的民刊有《坡度》、《元知》、《诗品》、《意外》、《飞鹰》、《诗民刊》。2013年印行的民间诗刊主要有:《或许》、《文本》、《东北亚》、《地下》、《体现》、《滴撒诗歌》、《自行车》、《神性写作》、《先锋诗报》、《南京我们》、《诗篇》、《屏风》、《体现》、《抵达》、《大象诗志》、《延伸》、《元写作》、《独立》、《诗南方》、《诗》、《诗歌现场》、《诗东西》、《南京评论》、《此岸》、《审视》、《凤凰》、《诗歌杂志》、《蓝鲨》、《太阳诗报》等。诗歌民刊中,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去年出版梦亦非长诗《儿女英雄传》,“副本制作”推出王东东的长诗《西山》、二十月的《象限年鉴》、已故诗人马雁编选的《几个好朋友》,张尹主持的“现代汉诗”推出周瓒的诗集《反肖像》,而由潘洗尘主持的“诗歌EMS周刊”,为以下诗人出版了系列诗集:潘洗尘、树才、莫非、桑克、赵野、潘维、伊沙、小海、张清华、秦巴子、荣荣、黄梵、哑石、翩然落梅、君儿、重庆子衣、姚风、杜涯、李建春、沈苇、马莉、严力、莫卧儿、古马、聂权、人邻、邢昊、李伟、徐江、孟浪、徐贞敏、安琪、寒烟、柳宗宣、潘红莉、曾宏、春树、朱夏妮、刘川、范儿;台湾诗人颜艾琳、紫鹃、喜菡、孟樊、方群,外国诗人玛丽拉・格里芙(智利)、安娜・阿赫玛托娃(俄国)、莎朗・奥兹(美国)。2012年度DJS诗集奖奖励了5位当代诗人,他们的诗集也于去年以国际刊号的形式出版,包括诗人徐钺、王东东、袁永苹、清平和古冈等。去年以论坛形式入驻诗生活网的民刊和诗群有《外省》、《诗格》、“神性写作”诗群、《麻雀》诗群、《凤凰》诗群、《零度》诗社以及“空中键盘”诗群等。

纵观2013年诗歌的出版、刊行状况,有来自不同时代的优秀诗人被介绍,大量优秀的诗集获得出版。无论体制内外,线上线下,或是诗人群体之间,诗歌都算得上是活跃的,但另一方面,作为文学读物的诗集、诗选却在图书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买诗、读诗的人群在文学阅读群体中也是少数。因此,诗集、诗选的出版印行看上去更像是出版社创建品牌,诗人之间内部交流,学院批评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当代诗因之并未能及时、多面向地获得其文化阐释,发挥其文化建构性能。

批评:奖掖诗歌与反思当代诗歌评论

2013年的诗歌奖项众多,奖金也颇丰厚。主要包括:第三届“光华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程川、曹僧、顾不白、李海鹏、康伟明、砂丁、蔌弦、陶颍川、张存己。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翟永明获年度“杰出作家奖”,沈浩波获年度诗人奖。第八届“未名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曹僧、李海鹏、李有兰、苏画天、砂丁、郁陈。第二十一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颁给了荷兰汉学家柯雷,主奖由王夫刚获得,获得新人奖的是灯灯。第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获得者为东荡子。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得者有草树、廖慧、臧棣、于坚、七夜、郭金牛、钟硕等。据说为国内惟一颁给“80后”诗人的“汉江・安康诗歌奖”第三届获奖者为诗人八零、东井、王东东。西川诗集《蚊子志》(柯夏智译)获得美国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王家新获韩国第四届昌原KC国际诗歌文学奖。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珠江诗歌大奖”获得者为韩东。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分诗集奖、翻译奖和诗学奖,陈先发、李笠、王家新分别凭诗集《写碑之心》、译诗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诗学文集《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获得相应奖项。第四届中坤诗歌奖,台湾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奖。在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两位诗人获得。由民生美术馆和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诗歌来到美术馆”获得由《东方早报》和绿城・苏州桃花源联合主办的“2013文化中国年度事件大奖”。光获首届“诗建设”诗歌主奖,青年诗人朵渔、冷霜、唐不遇获新锐奖;第六届张坚诗歌奖主奖由安徽诗人张建新获得;而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诗人奖获得者为李亚伟。

为当代诗歌创设的各种奖项,近10年来日渐增多,其中一些奖项逐渐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公信度,如华语传媒大奖、中坤诗歌奖、柔刚诗歌奖、未名诗歌奖等。诗歌奖是一种间接的诗歌批评,是对当代诗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的评判和肯定。从评奖程序来说,成立评选专家小组,推荐入围诗人,经过若干轮的讨论、比较及匿名投票,最终决定获奖诗人。这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性的批评过程。宽泛的诗歌批评不仅包括诗歌评奖活动,也包括诗歌选本,这在上文的出版信息中已有呈现。不过,选本和诗歌奖如果不能激发更广泛的接受效应(包括阅读和研究),即便不是即时的、轰动性的,则其实际效果无外乎文化点缀和消费新品而已。而狭义的诗歌批评在2013年度的表现不如人意。既表现在缺乏对当代诗的总体面貌进行概括的描述性文章,也表现为没有纵深细致的研究。与诗歌活动的多样、诗歌传播的热潮比较,诗歌批评显得相对无力。

2013年度出版了以“生于60年代”和“70后”为诗人群体的诗选。这种以代际划分诗群,出版诗选、诗集的文化活动一直持续着,可谓当代诗的特征之一。相应跟进性的批评和研究,在《诗建设》总第11期“70后诗选”中有所体现,在刊发了50位有代表性的诗人诗选的同时,还刊发了耿占春、姜涛和梁小静的研究文章。延续着前几年诗歌批评话语中的相关话题,比如诗歌伦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等等,2013年的另一个批评关键词就是“现实”。《飞地》丛刊第3期发表专题“访谈”,以“现实”为话题,采访了8位诗人(姜涛、桑克、森子、王东东、哑石、宇向、周斌、臧棣)和6位当代艺术家。给诗人的提问很有针对性,比如:当有人跟你提到“现实”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请你给“现实”下一个私人的定义。作为诗人,你觉得你眼中的“现实”和普通人的“现实”差别在哪儿?等等。诗人们的回答切合各自的写作实践和批评思考,其中不乏洞见和深度思考。诗人们大多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文学史中的“现实”往往和“政治性”、“道德观”挂钩。从写作的角度,诗人们理解的“现实”也是有很多层面的,是诗人的一种“特殊的风格意识”,关注现实是“诗人对其文学洞察力的一种艺术训练”,而从阅读的角度,取材“现实”会让诗歌变得容易交流,引起更大范围的生存共鸣(臧棣)。至于诗人的“现实”与普通人的“现实”的差别,“在诗人的现实里总是有词语的参与;不能忽略词语的塑造;但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种塑造融入了普通人的现实本身,以致诗人无法声称对这种现实的发明权”(王东东)。

正如很多依然阅读和关心当代诗的读者感受到的,当代诗相当繁荣,但其接受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足,从某个角度看,这与诗歌批评的失效有关。2013年的《新诗评论》第一辑刊发了诗人雷武铃《当代诗歌批评之批评》一文,是对当代诗歌批评的一次严肃而中肯的省思。雷武铃从分析“当代诗歌写作浮躁混乱”这一种评判开始,探讨当代诗歌的特殊性,为当代诗歌批评正名。因为当代诗歌写作呈现的特点就是混乱的,当代诗歌批评的工作应该是大浪淘沙式的,需要批评家运用其感受力去理解与判断,而非简单地加入对于当代诗人和当代诗歌不满的合唱。“当代诗歌批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批评是现场现时进行的,它批评的对象处于原生状态”。以“理解”与“判断”为尺度,雷武铃比较了古代诗歌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之间的差别,强调当代诗歌批评中批评家判断力的重要性。在这个前提下,雷武铃进一步反思了当代诗歌批评家的形象和专业性批评问题。无论是把批评家想象为一个宗教领袖般的形象,还是强调所谓的专业性批评,在雷武铃看来都不是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在雷武铃看来,“诗歌批评是一种主观价值和个人的审美倾向的批评。当代诗歌批评的人物始终是一种时代美学精神的探索与寻求,不是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说,雷武铃的文章是给当代诗歌批评适时提供的一针清醒剂。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困顿中的当代诗写作的深化应通过有耐力、有眼光、有价值评判能力的批评实践去开拓。

2013年中国诗歌综述

一、诗歌刊物:格局的延续、扩展与园地的增加

从各种诗歌刊物发表的作品情况来看,2013年诗歌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格局:《诗选刊》、《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诗林》、《诗潮》、《扬子江诗刊》、《诗江南》、《散文诗》以及《中国诗人》、《诗建设》、《汉诗》等等,在保持刊物原有风格和某些固定栏目、特色栏目的同时,实现了诗歌的自然增长。众多成名的诗人笔耕不辍,依然活跃于2013年诗坛;多位新锐诗人获得集中出场的机会,诸如《诗潮》不定期推出的“名家新作”、“新锐推荐”栏目就是以诗文互见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关注;还有一些新面孔登场,为未来诗坛新格局的形成积蓄潜在的力量。从作品发表的具体情况来看,诗人们依旧关心现实生活,他们细细打量着身边的世界,讲述内心的感受,汇聚着共同的经验与主题。而从形式上综观2013年诗歌,散文诗刊发的园地和数量有所增加是最为突出的一点。《星星诗刊》“下旬刊・散文诗”的定期出版,实现了“本着以全面推动散文诗发展、弘扬散文诗精神的办刊理念,以刊登散文诗名家精品力作、推出散文诗坛中坚力量、发现散文诗新人为重点,提倡大众化、精品化、多元化,重深沉与优雅,重刺激与尖锐,唯真性情是举”的办刊宗旨,还有《中国诗人》每期推出的“散文诗档案”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散文诗的创作。概括而言,这些栏目设置及选发实践,均可视为诗歌刊物整体格局的延续与适度扩展。

除上述现象外,2013年各诗歌刊物还通过“作品联展”的形式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横向联合”。从《扬子江诗刊》1至4期推出的“‘凝视与聚焦’――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之专题栏目的“编者按”可知:“为了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新诗状况,展示优秀诗人的创作成果,《诗刊》、《诗探索》、《扬子江》诗刊、《作家》、《花城》、《诗选刊》(下半月)、《文学报》六刊一报共同商定,在2013年度联手推出36位新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诗坛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创作简况和相关的评介,希望借此推动对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状态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六刊一报“横向联合”的初衷。在此指引下,黑枣、吴乙一、扶桑、江非、苏历铭、徐俊国、杜涯、江一郎、林莉、姚风、荣荣、潘维、路也、朵渔、李小洛、小海、吕约、卢卫平、牛庆国、苏浅、郑小琼、叶丽隽、娜夜、张执浩、沈苇、宇向、胡弦、北野、李轻松、伊路、丁及、蓝蓝、蓝野、庞培、邰筐、李琦共36位诗人的创作简历特别是新世纪十年的创作情况(包括重要作品、诗集、获奖情况等)得到了清晰地呈现,而就结果来看,这一举措不但为认识、总结新世纪十年来“中国诗歌状态”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和参照的依据,而且,还对诗歌刊物的联合、互动提供了某些可行性经验。与诗歌刊物之格局的延续、扩展相比,诗歌园地的增加也是2013年诗歌的“亮点”。2013年7月,由诗人金迪主编的《诗品》“总第一卷”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园地以“诗”、“品诗”共重的原则,古今中外兼顾;10月,女诗人娜仁琪琪格主编的《诗歌风赏》“第一卷大地花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系女性诗歌专刊,旨在“展示当下诗坛优秀女诗人的作品,发现、挖掘有潜质的新诗人”;同月,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诗人于坚主编的《诗与思》第一卷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文、诗并重,讲求“诗与思”的平衡并有国际性视野;11月29日,《华语诗刊》“试刊号”出版,该园地系《遂宁日报・月末版》,每月一期,旨在“充分展示华语诗歌最新动态,最新探索和最新理论成果”。此外,为了调动海内外华语诗人的创作积极性,彰显华语诗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华语诗刊》的地位与影响力,遂宁日报报业集团还将联合实业共同设立“陈子昂诗歌奖”、召开一年一度的“国际华语诗歌论坛暨国际华语(遂宁)笔会”,等等。众多园地的开设既为2013年诗坛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当下诗歌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人们有理由期待她们美好的前景!

二、版图的刻绘与经典化的追求

如果将集中推出某一地区的诗歌小辑作为一次“诗歌地理”的版图刻绘,那么,2013年诗歌在这方面明显有意地加强了“版图的效果”。《绿风》的“西部诗歌高地”、《诗潮》的“视野与版图”、《诗江南》“学苑”之“各地高校大学生诗选”、《天津诗人》的“诗歌版图”以及《中国诗人》的“承德诗群十七家”、“盘锦诗群”等等,都将“版图”细化为具体的地域及创作。其中,又以《诗潮》、《诗江南》尤具规模与特色:在诸如“视野与版图・辽宁”、“视野与版图・上海小辑”的栏目样式设置下,《诗潮》连续推出了“辽宁小辑”(2期)、“上海小辑”与“海南小辑”(3期)、“南京小辑”(4期)、“甘南诗人小辑”(6期)、“贵州小辑”与“廊坊小辑”(7期)、“吉林小辑”与“河南小辑”(8期)、“台湾小辑”与“浙江黄岩小辑”(9期)、“美国华语诗群小辑”与“黑龙江小辑”(10期)、“河南鹤壁小辑”与“内蒙古小辑”(11期)等多期诗歌小辑,其规模之大、视野之广(包括一期两辑,涵盖国际和海峡两岸视野)都堪称少见,这样的连续性实践无疑对树立区域诗歌形象、展示当地诗歌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也符合新世纪以来越来越注重从空间角度立体呈现诗歌生态的认知逻辑。与之相比,《诗江南》的“广西高校大学生诗选”、“上海高校诗人佳作选”、“北大、中国人大、首师大校园诗人作品选”、“甘肃高校诗人作品选”等则兼顾地域和高校两个空间,这种编选形式显然注意了各地在校大学生的创作实践,同时也有意加强了诗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诗歌接受层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或许是有感于区域诗歌专题的频繁出场,诗歌研究界对于地方性诗歌也逐渐开始关注起来。2013年6月,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新文学评论》推出了由李少君主持的“地方性诗歌研究专辑”。秉持“诗歌的地方性发展将是当代汉语诗歌走向高潮必然经过的阶段”(“主持人语”,2期)的立场,李少君在第2期《新文学评论》首先推出了张玉玲、张春歌的《论中国当代西部诗潮中的民族特色》、杨梓的《宁夏:六七十年代出生诗人的崛起》、吴玉垒的《山东诗歌的现代面貌》、夏吟的《地域与突破――昭通新诗群论》、钱文亮的《艺术之“心”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接骨术》共五篇文章。至第3期,李少君又以推出邹建军等的《追寻与遥望――当代湖北地域诗歌界说及其发展前景》、刘波的《荆楚大地上绽放的诗意之花》、荣光启的《当代文学背景中的湖北诗歌》三篇专题性文章,表达其“如何将地方性诗歌研究进行得更深入一些,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地方诗人诗歌评介,可从中看出一些诗歌发展的纹路、脉络和趋势”(“主持人语”,3期)之思考理路。而到第4期,主持人又以推出罗小凤的《“广西形象”的多重镜像――论新世纪初诗歌中的“广西形象”》、伍明春的《执著坚守与寻求突破――论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歌》、龚奎琳的《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新世纪江西诗歌》、辛泊平的《河北诗歌:精神气质与地域意义》、张立群的《新世纪辽宁诗歌的特有图景和价值》共五篇文章拓展地域诗歌的研究视野。应当说,随着“地方性诗歌研究专辑”的不断推出,人们将会看到更多区域诗歌的发展现状,而主持人研究思路的不断深入,也会使这一研究专辑更富学术价值,进而使区域诗歌在创作和研究并重的前提下成为2013年诗坛一道重要的风景!

在区域诗歌火热展开的同时,诗歌经典化的追求也成为2013年诗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除《扬子江诗刊》继续着“新诗十九首”专题的推荐与经典作品的解读、《中国诗人》继续开展的“百年新诗访谈”专题,以及《诗江南》推出的由汪剑钊主持的“诗歌课堂”专栏等等外,相对于新诗史的经典,2013年诗坛最大的一次举措是由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30卷)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据介绍,《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以不同时期诗歌和诗人出生年代作为各卷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兼顾流派、诗歌风格、地域因素等。《大典》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侧重“文本性”,诗人的入选标准,主要视其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是否对新诗发展具有创新意义;二是体现了“华文诗歌”的整体想象,除大陆诗人外,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文诗人,都在收录之列;三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的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关注。《大典》出版后,入选的诗人名单等一度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这反映每次诗歌经典化的努力都需要接受不同层面的阅读检验,而经典本身又是一个处于变动的实践性和时间性的话题。

三、各式频繁的诗歌活动

2013是各种诗歌活动频繁的一年。

首先,在诗歌节、大型纪念活动、诗歌集会方面,6月22日,由天津市作家协会、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等共同主办的2013年首届中国・天津诗歌节在天津开幕。本届诗歌节共有12位诗人获奖,在同期举行的天津诗歌节诗歌论坛上,诗人和评论家们就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7月8日至9日,中国诗歌学会2013年度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安徽黄山召开。会议听取了学会2013至2014年度工作计划、2012至2013年度工作报告,并通过了聘请郑敏、牛汉、李瑛、屠岸、晓雪、耶曼为学会名誉会长等系列决定。8月7日至12日,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举行。此次诗歌节以“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为主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诗人因为诗歌相聚一起,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分获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8月23日,纪念《中国诗人》创办25周年暨“中国诗人奖”颁奖活动在沈阳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诗人》编辑部、《诗潮》杂志社、辽宁省新诗学会联合主办。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诗人》25周年“中国诗人奖”颁奖典礼,洛夫、邵燕祥、韩作荣、李松涛、孟浪、多多、马新朝、王鸣久、柳、林雪、杨键、娜夜、桑克、李轻松、耿林莽、邹岳汉、邢海珍、刘士杰、黄恩鹏、黎焕颐、牟心海、罗继仁等25位海内外诗人、理论家、编辑家分获“创作成就奖”、“优秀诗人奖”、“优秀诗评家奖”、“特别贡献奖”。10月16日,中国第29届“青春诗会”在绍兴开幕。本届青春诗会由《诗刊》社和绍兴市政府主办,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文联承办。诗会开展期间,还举行了15位“青春诗会”诗人――刘年、田暖、桑子、天乐、林典刨、笨水、江离、郁颜、离离、冯娜、微雨含烟、蓝紫、陈德根、罗铖、魔头贝贝的作品集结成书的《青春诗丛》的首发式。除上述例举之外,2013年诗歌在诗歌节、大型纪念活动、诗歌集会方面的活动还包括1月于台湾举行的跨年度的第七届“天问新年新诗峰会”、11月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活动、12月的首届“贵州诗歌节”等活动。

其次,在诗歌评奖方面,除上述诗歌活动期间包括的奖项之外,在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诗歌奖还包括2013年8月7日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闻一多诗歌奖”颁奖,河南诗人马新朝于2012年7月获奖,此次跨年颁奖获奖金10万元;会议期间,第五届“闻一多诗歌奖”结果也已揭晓,诗人潇潇以组诗《灵魂挽歌》获奖,颁奖将于2014年举行。2013年11月25日在京举行了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活动。本届诗歌奖仅设中国诗人与外国诗人两类奖项,经过严格而公正的评选,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得了本届国际诗歌奖。典礼现场,200余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齐聚一堂。11月30日,首届“诗建设”诗歌奖在杭州举行了颁奖典礼。黑龙江诗人光获得主奖,奖金10万元;青年诗人朵渔、冷霜、唐不遇获新锐奖。据悉,“诗建设”诗歌奖是目前中国奖金最高的民间诗歌奖,旨在通过奖励当代汉语新诗创作中具有前瞻和启示意义的诗人,倡导新诗在精神与艺术上的探索,以推动新诗建设。该奖拟两年举办一次,评奖当年3月启动,有数百位诗人参与,设主奖一名,新锐奖三名。除此之外,2013年诗歌评奖较具影响的还包括5月在长沙举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颁奖典礼、10月在京举行的“首届《新国风》杰出诗人奖”和同月在海南举行的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度“澄迈・诗探索奖”,以及12月29日,著名诗人余光中、郑敏、姚风、阎安荣获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等等。

第三,在研讨会方面,2013年6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天津召开。来自两岸四地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齐聚南开,围绕中生代创作与理论所涉及的相关诗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探讨两岸四地中生代诗歌的异同点和关联性,发掘中生代诗歌和“70后”、“80后”诗人的区别以及中生代诗歌中主要诗人的艺术个性,标识中生代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总结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经验,从而繁荣当前诗歌创作。2013年11月2日至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新诗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奚密、金丝燕、顾彬、唐晓渡、刘福春、于坚、欧阳江河、杨小滨、罗振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余名学者、诗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新诗比较、海外流散汉语诗人研究、新诗规范诗学的建构路径、当下语境下诗人身份认同的危机、文学制度与诗学策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2013年11月23至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现代诗歌语言与形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研讨会主要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语言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为研讨对象。与会评论家的讨论主要以诗与语言的矛盾、张力为线索,从诗的本质、自由诗的意象和结构、现代诗与白话的关系、新诗的文化背景、诗与新媒体和大众文化以及新诗与旧体诗的关系等诸多角度入手,分析了一百多年以来现代汉诗在历史演进中的得失利弊;解读了一些代表性诗人的代表作的特点、精神特质以及每个诗人个体创作的差异性;深入思考了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皆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诗的本质和语言的关系。

各式频繁的诗歌活动使2013年中国诗坛热闹非凡、创作与理论研讨并重。除上述活动外,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驻站诗人活动同样引起了诗坛的高度关注。本年度驻站诗人仍延续以往的风格,整体包括两个阶段系列活动。7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第九位驻站诗人宋晓杰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诗人、学者50余人参会。9月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首都师范大学迎来了第十位驻校诗人杨方。至此,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已连续举办十届,共有十位诗人参与为期一年的驻校活动并在诗歌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四、远逝的诗魂与永不凋落的记忆

就诗歌记忆而言,2013年又是悲痛的一年,而悲痛过后,诗人的远逝为诗歌留下了一座座永恒的纪念碑!

2013年2月14日,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1岁。9月29日,著名诗人牛汉在京逝世,享年91岁。9月30日,原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中国诗人》名誉主编、著名诗人牟心海在沈阳逝世,享年74岁。11月12日,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当代著名诗人韩作荣因病逝世,享年66岁。11月29日,著名女诗人郑玲逝世,享年82岁。12月17日,“七月派”诗人冀在杭州辞世,享年96岁。除上述诗人外,香港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梁秉钧(笔名也斯)于1月6日去世,享年65岁;美国加州当地时间7月22日,台湾著名诗人纪弦(笔名路易士)去世,享年101岁;10月11日,当代优秀诗人东荡子在广州去世,享年49岁。众多对中国诗坛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相继离世,既是诗歌界的重大损失,同时也牵动无数诗友的心。如果说诗人牛汉、冀的去世意味着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已成为远去的背影,那么,诗人雷抒雁、韩作荣、郑玲的去世则标志着一批于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崛起于诗坛的诗人也为诗歌事业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年轻的东荡子突然辞世,更令人扼腕叹息!

但真正的诗人从不畏惧肉体的消亡,他们早已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和对诗歌的热忱献给了广大读者和诗歌的历史。多位诗人于2013年诗魂远游的同时,已将自己的名字镌刻于诗歌史的丰碑之上,并为诗歌留下了永不凋谢的记忆。人们会用文字及各种纪念形式将他们的人格与创作中最为宝贵的部分记录下来,泽被后人。他们会因灵魂和记忆的不朽而激励后来者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进而描绘出诗歌更为灿烂的明天!

第5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

601班 施展

《综合性学习》开始的时候,谢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怎样去进行《综合性学习》:谢老师先给我们上了几首古诗,引导我们去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又给我们上了几首现代诗,指导我们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我们每天回家都去理解一首现代诗或者古诗。我们的第一次小组活动在班级里举行,主题是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诗,我们组按春夏秋冬把古诗分成了四类,设计出了一个诗歌整理表。我们自己还动手写了写诗,发现我们班的小诗人可真不少。最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小组活动----出一本小诗集,我们把我们自己写的诗抄到小诗集上,在后面又抄了几首我们收集到的古诗。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诗可分现代诗和古代诗。古代诗歌按音韵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古代的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和讽喻诗。我们还知道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2500年前问世。这本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而现代诗分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我们还知道现代诗潮分十大流派,这十大流派分别是现实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具体主义。现代诗和古代诗虽然都是诗,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区别:1.古诗的格律要求比较严格,而现代诗的要求比较宽松;2.古诗用字精炼,很少用虚字,而现代诗经常用虚字,比较接近口语。古代诗还有一些区别:唐诗有字数、句数、平仄、用韵、节数的规定;宋词则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类,还有小令、中调、长调的区分。儿童诗有大人写的童诗和小朋友写的童谣,大人写的童诗比较对称、押韵,小朋友写的童谣要童真、童趣。

诗歌好比是一个大海,而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为了使我们了解诗歌,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理解诗歌,争取在自己的一身中学完诗歌的海洋!

第6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翻开《每一滴水里都有一个太阳》,集子由“晨露醒来”、“泉水叮咚”、“江河流韵”和“沧海飞花”四辑组成,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应当是一本由无数首青春抒情、感怀言志的诗歌作品汇编而成的集子。可开卷之后,我傻眼了,我居然不知如何下手来解读这本集子:作品虽分辑,却无内容或形式上明显区分,一本书从头至尾由0至568章连续不断的诗节组成,尾章再以0结束。这些诗节,短则二三句,长则不过十句。单独一个章节,似是一首诗却又不像。把整本书当作一首长诗来看,中间又无必然的联系。面对文本,我的阅读惯性和习惯一下就被打破了:诗有长诗有短诗,诗有有题诗也有无题诗,诗有独首诗也有组诗,可无论是何种诗,或抒情或言志或叙事,总得有一个主题有一个主旨。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分辑不分首,每一辑里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要解读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困难的。这些章节,或记录作者颠沛流离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咸思绪,或展现作者瞬间的人生感悟,或诠释作者灵光一现的思想浪花,或表达作者深沉的哲思妙想,或描绘小品美景……这些是诗算诗吗?

谷川俊太郎说“我认为,与其说诗是需要理解的东西,莫如说它是需要品味的东西。而美味的诗,才属上品。”显然,这些作品是不是诗得由作品自身来回答,我的解读由此展开。翻开集子,细细品读:“不管走得多远多久/乡下母亲/永远是儿女/水灵灵的记忆”(第4节),溢着情的小抒情诗;“秋收之后/天凉了/大地佝偻着腰/静静地/坐在阳光里”(第10节),清丽的写景小诗;“因为追求阳光/向日葵的心/总是装着太阳”(第29节),托物言志的小诗;“不常联系/彼此却在心底/为对方留着一片晴空/一句小小的问候/也会激起会心的微笑//终于明白/某地某人/有些时间/会惦记自己”(第85节),一首清纯的小情诗;“没点燃/心/用什么/照亮别人”(第133节),“复仇的利刃/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第206节),这都是语言凝练简洁的精短哲理诗;“宁做深山孤独的钻石/不做街头臭人的狗屎”(第320节),大俗中有大雅,这是心声的快意表达;“文字不是死的/像婴儿/在痛苦中出生//文章也不是做出来/它是你的子女/慢慢养/才会长大”,这是作者对文艺创作的感悟……再看开篇“冬天走了/它嗅到春的讯息//我来了/只为芬芳脚下的土地”(第0节),结束篇“阖上书/该对你鞠躬/说声谢谢//与你交谈/是我半生中/最为痛快的一次”(第0节)。阅读这本集子的过程,不正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痛快淋漓促膝谈心,交流心声,感悟人生的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吗?显而易见,这些似诗而非诗的小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真正的诗歌,耐人品味的诗歌!

由此出发,这些诗有什么特别的美呢?平日阅诗若干的我,为什么最初会对这些作品是不是诗产生怀疑,而最终又肯定这些都是颇有味道的诗呢?毫无疑问,是因为这些诗个性十足。成就这些诗歌个性的,恰恰是华荫多年来未受诗坛林林总总主义浪潮山头圈子影响的独立写作。诗歌拥有个性之美,最是难能可贵。而个性,这也是当下诗坛最需要而又最稀缺的“钙”。其次,这些诗歌因为源于作者内心,源自作者深切的生活体验,从而又拥有了贴近现实贴近灵魂的美,轻轻就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另外,诗歌语言朴质无华、明白如话也是这些诗很明显的特点。再深挖一锄,就不难看出,华荫这种零零碎碎的写作方式,显然是因为生活所致:四处流浪漂泊,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要把一闪而现的灵感和猛然浮现稍纵即逝的诗思录存下来,用这种无标题类似于心灵絮语、梦呓、谵言、警句、口号等的精短句子加以记录,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在彼情彼景下最好的方法了。华荫的《每一滴水里都有一个太阳》是一茬文字的庄稼,一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飘扬着籽实饱满馨香的好庄稼!

这本诗集是华荫的首部作品集,意义重大。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不知多少年了,我反复在夜里对心说:为了看到阳光,40岁,我一定要出生!脱离混沌与黑暗,抛弃缠身的恶习,像种子发芽、婴儿初生,新鲜干净,充满生机。”这个出生就是这本《每一滴水里都有一个太阳》。在读这本书时,我始终沉浸在如潮涌起的感动中,我为华荫的生活困顿却矢志不渝、热爱诗文并不懈创作而感动:这些诗句,或写于刮风飘雪的街头,或写于饥肠辘辘的垃圾堆边,或写于车水马龙的天桥下窝篷中,或写于凄凉栖身于店铺卷帘门边那些难以入眠的沉夜……生活如此艰辛,华荫克服衣食无忧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坚持写作,不向命运低头认输,实为难得。更为难得的是,华荫的诗歌里找不到怨天尤人,看不到对生活的抱怨、愤怒、咒骂,始终保持着乐观自信与阳光的心态,始终笃信每一滴水里都有一个太阳,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实在令人钦佩。伟大的诗神有像华荫这样的忠贞不渝者守护着,是诗神之福;心中永远有爱的华荫,有诗神的温暖如春的光芒照耀拥抱着,这也是华荫之福啊!那么,读者能品读到这样一部味道特别的诗集,则是读者之福了。

第7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1、《诗经》先秦时称为《诗》,因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成为《六经》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民也绝不是愚不可及,”

“秦王朝的封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以上的句子,是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失败后,暂时被“极左”掌控的《人民日报》对天安门诗歌批判文章中的引诗,我读过一下子牢牢记住了,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24 岁,已经快要看清中国历史的团团迷雾了。

1976年春天,是个流血又流泪的春天。历史的大背景是:经历了建国27年,文革10年,知青运动8年,人民要求改革社会的愿望空前强烈,反对“极左”高压,宣布“解冻”,人民已在历史里谛听到春雷隐隐的声音。但历史突破要找一个触火点:这个触火点突然出现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事件,纪念与反纪念,民意与反民意,形成了两股强大的对峙势力……

*

*

1976年1月上旬东北的雪片很大,我骑单车走在路上,已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我已预感到历史旧的一页就要翻过去了。许多留恋,许多展望……

1976年“天崩地裂”,几位最重要的开国元勋相继谢世,中伴有唐山大地震,……部分掌握权利的“极左”势力,竟然在清明节那天,在光天化日的共和国广场,违反共和国《宪法》,动用工人民兵,杀害自发合法集会的手无寸铁的群众!并立即开动广播、报纸等一切宣传工具,宣布他们为“反革命暴徒”!……

*

“摘我心头花,

依依松上挂。

酸眸回望处,

朵朵俱是它”(广场诗)

*

那个春天啊,天安门广场白花如潮,人民一下流了那么多泪,贴了那么多诗,已分不清是花海还是泪海诗传单海……

谁说诗歌只代表个人情感?!天安门诗抄就是国民以诗歌的形式,集中表达民意的一次现代集体行动!这次行动意义重大,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中国”奠基下了人民意志伊始的第一块指路碑石。

1976年“四、五”清明的天安门广场贴诗之多,用“燕山雪花”形容一点不过分,作者除个别留名外几乎全部为无名诗人,其中不少老党员、老干部、知识分子都参加了,但其中最多的是学生、工人和市民。屠杀之后,全国人民都半信半疑,深有警惕。

*

*

历30年,我才觉得诗句有时会一次性提出终极目标,烈士当年以流血代价写作的诗中的任务我们至今可曾完成?

*

在人类历史里,谁是先知先觉?人民。他们最先嗅到历史新命降临的气息,最先在严冬未融的时刻制造春天。30多年前的人民意志,即使回味一次,重温一次,我们也几乎能立即找到全部现代道路的真根源,只是这个真根源被一次次歪曲、省略、涂改、换置概念……直至淡忘。

*

*

总结天安门人民诗歌运动的历史经验,我得出在历史里每一次人民的愿望只能实现一小部分,其余绝大部分流失了;如果集中实现一次,历史就会一次性跨越甚至半个世纪……

*

*

回顾起来,天安门人民诗歌运动,从未被好好纪念,亦更未能深刻总结政治文化的历史经验,第一个10年80 年代我们举国太忙,80年代社会、经济上升,第二个10年90 年代经济太热,太乱,乱糟糟,我们似乎几度背离历史标明的航向,这第三个10年就到了2006年,……“30年河东”,已成遥远彼岸。

请允许我录一首次年1977年我写的纪念“四、五”天安门的拙诗(以回忆当年):

“如果是一捆干柴,

谁能禁止它燃烧;

如果是一颗活着的心,

谁能禁止它蹦跳?

*

有人早就想说,

火就在怀里揣着;

有人早就想喊,

哪怕杀头坐牢;

*

谁爱中国大地?

那是人民自己;

谁替人民讲话,

他说出来就是真理。

*

十载光阴好熬,

万众热血难消,

广场一声霹雳炸——

再也憋不住了!”(拙作《天安门》1877)

这首诗从未发,当年没处可发,以后多年也无处可发,姑录于此。

*

第9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

关键词:《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 西马斯·帕里 文献价值 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鲁春芳,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郭峰,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本文为浙江财经学院2007年校级重大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自然关怀”研究成果。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在中外文学界都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中最具哲学深度与浪漫诗学思想于一体的文学理论家。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约翰·比尔的系列丛书《柯尔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Coleridge’s Responses:SelectedWritings on Literary Criticism,the Bible and Nature,2008)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柯尔律治提供了针对性强、选材面广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部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同时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由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西马斯·帕里(Seamus Perry)编写的《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Coleridge on Writers and Writing)则更应该是我们客观、深层了解科氏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文学理论内核的忠实依托。

西马斯·帕里是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学者,主要研究1660年至今的英国文学,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已有多部研究柯尔律治著作先后出版:《s,T,柯尔律治》(S.T. Coleridge)、《柯尔律治的笔记:选读》(Coleridge’s Notebooks)、《柯尔律治:采访与回忆》(S.T Coleridge:Interviews And Recollections)和《柯尔律治和部分的用途》(Co-1eridge and the Uses of Division)等,我们可以确定西马斯·帕里对柯尔律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帕里又编写出版了这本系列丛书《科勒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的第一部《科勒律治论作家与创作》,虽然为资料收集形式,但是本书所选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容安排的方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氏创作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帮助、极其实际的研究指导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意义。

首先,本书极具资料的文献价值性,把柯尔律治大部分散落在外的、一百多来未曾公开出版发表的科氏关于文学的论述、演讲、旁注以及别人的记录或摘录等收集起来,以详实的出处信息展示这些论断的来源:具体演讲、重要论述、写给具体文人的具体书信以及书写的具体时间等。从这些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更能体会柯氏诗学思想的本质内核,更能感悟到作为一代伟人的柯尔律治的创作视野。

其次,本书凸显的第二大特色是内容编排方式的独到新颖性和实用性。柯尔律治文学论著宽泛、宏大,帕里采用注释的方式,以独到的编排顺序对柯尔律治关于创作与作家的言论进行了考证性研究,第一部分以时间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比较全面的关于创作的论述,《笔记》中的摘录、讲稿中比较宽泛的讨论和节略、《朋友》、《文学传记》、《桌边杂谈》里关于诗歌与想象的描述等。从这些公开的和大部分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了解了柯尔律治的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本质内核:无论他一开始对诗歌和诗人的论述、对十四行诗本质的观点、对阅读与读者的理解、对戏剧与其它文学形式创作的解释、对机械幻想与有机想象的阐释以及最后又回到诗歌诗人本质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文学理论方面老道成熟的文学理论家,而他几乎所有阐述的中心词总是强调“整体”,虽然他用不同的英文词汇“union”“u-nity”“oneness”“whole”“totality”等,强调“有机的想象”即“organic imagination”。由此,我们看到,柯尔律治创作思想不是一蹴而成,更不是突兀来风,它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内核和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以作家为词条,以字母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对具体作家以及其作品彰显的风格、品格、文化意义等的看法与评价,把柯尔律治散见于其广泛的文学论著中的对世界作家的评论和认识集中起来,让我们很好地看到了柯氏的创作视野、他的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比如从柯尔律治1795年的演讲中对马克·阿肯塞得(Mark Akenside)的评论看到了柯尔律治对“整体”和“想象”的强调,从他对亚里斯多德、培根的评述我们看到了柯氏对哲学与科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认识,从他对丹尼尔·笛福及其《罗鲁宾逊漂流记》的言论,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文思想的柯尔律治等等。总之,帕里把柯尔律治对众多世界作家的评论收集一起,这些归纳性材料如实反映了柯氏本人的研究深度和创作主张。同时,柯尔律治能汲取所有对其思想有益的智慧,以他自己的天才进行有机的综合与想象,这是柯尔律治创作思想的精髓,也是他作为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不懈追求和努力辩护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他那三首争论最多、又最不被人看好的长诗《老水手》、《忽必烈汗》和《克丽丝特贝尔》中得以最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