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精选(九篇)

第1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灵活性

列宁曾指出:“民主的中央集权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不排斥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居民中的特殊的民族成份等等的区域自治,相反,它必须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区域自治。”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从而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体现,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新的篇章,民族工作也迎来新的任务。2014年9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为主题,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强调了全党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制度犹如法律,在其刚性规定内,其具体设立、实施等方面又有着灵活性。各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实行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享有自治权。

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的灵活性

1.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

民族自治地方作为行政区域,存在着区域划分的问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划分,是从不同角度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有多种类型,这为灵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可能。

第一种是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简称“单一型”。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等就分别是以回族、藏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当然,这种自治区内也还居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真正的、纯粹的是某个单一民族的人口聚居区是不存在的。另外,已经成立了自治区的自治民族如果在其他地方还有聚居区,那些聚居区也可以分别建立自治地方。

第二种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起来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简称“联合型”。这些联合起来自治的少数民族往往是人口相差不多并且交错杂居的。例如,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这类民族自治地方,一般也有自治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居住。

第三种是一个行政区划较大的民族自治地方之中,包含有一个或是几个较小的由其他民族组成的自治地方,简称“复合型”。这些地方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其他少数民族。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是以维吾尔族为自治主体的自治地方,但其中又包含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又有着三都水族自治县。

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自治地方的分析,可明显地感受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就在于只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相应的聚居区,就可以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结合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发展各项建设事业,体现了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当家作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与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要求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有民族聚居区。我国的《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聚居则需要以绝对的比例来体现自治的民族人口聚居的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叫聚居。关于人口比例的问题,目前我国是按照1985年国家民委提出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一般要占多数;个别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过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和其他有特殊情况的,可以不占多数,但不能少于30%” [4]的原则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民族的自治,也是区域的自治。因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绝大多数都是几个民族共居,纯粹由一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几乎没有,所以在确定区域自治的区划时,不把一部分汉族划入自治地方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通常汉族居住地的地理区位条件相对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要更有利一些,所以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和有利于自治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出发,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内适当划入一些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区,特别是城镇,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汉族地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汉族等非自治民族,同样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带来的各方面政策上的实惠,实现合作共赢。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就体现了民族合作,因为其内部包含了上百万的汉族和瑶族人口,若是划分为纯粹的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就会使其交通上要和广西的汉族地区分割,经济上又会变成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业、矿业分开,很孤立,不利于整合资源、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这种灵活划定民族聚居区的原则,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有利于自治民族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3.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与自治的补充形式

目前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有155个,包括5个自治区,其中,内蒙古自治政府(后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5月1日便已成立,是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针对当时内蒙古的政治形势,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建立的。它的成立比新中国的成立还要早两年,是灵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为大局的体现;建立了30个自治州,分布在9个省区;有120个自治县(旗),分布在18个省区。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土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4%。

由于《宪法》规定的自治地方的最低行政级别是县级,而我国还存在少数民族杂居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的情况,所以1957年开始,新中国建立了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

民族乡作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乡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其人民政府同一般的乡、镇政府一样,都是县(市)、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政权机构,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但同时,民族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乡的设立,需要建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乡总人口数的30%以上(个别特殊的地方可以低于这个比例)。同时民族乡的设立也具有灵活性,一般有三种类型:可以是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也可以是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还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但无论哪一种类型,大多数民族乡内也都包含着一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有的民族乡内汉族人口甚至占多数,亦可能建乡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以上。民族乡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一致,有利于少数民族普遍享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照顾。

民族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让少数民族依法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基层政权形式,比一般的乡具有更多的自,可以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常向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它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治形式,是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充分体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适应了我国的国情

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就非常复杂,时至今日仍主要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例如,藏族居住较为集中,但藏族除了在居住,在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广大地区也有分布;虽然藏族已经成立了自治区,但在云南省也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四川省又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在青海省还有玉树、果洛、海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在甘肃省有甘南藏族自治州等;蒙古族除了主要在内蒙古聚居外,在黑龙江、吉宁、辽宁等地也有聚居区;回族的居住状态则更为分散,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另外,新疆境内主要居住的是维吾尔族,但同时聚居和杂居着塔吉克、哈萨克等其他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人口的多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其很强的灵活性,充分适应了我国民族分布的这一复杂情况,根据少数民族的分布,可以一个民族单独建立自治地方,也可以几个民族联合建立自治地方,自治地方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的可以建立自治区、小的可以建立自治州或者更小的自治县,还有民族乡作为补充,使各民族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照顾。

2.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就是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一种特定的自,它赋予了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灵活的自治权,既有很强的自主性,自治机关有权自主安排、管理、决定、发展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又有很强的民族性,是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特点而设立的;还有很强的地方性,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只能是在这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内才具有法律效力;以及很强的历史性,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进行变更的。这就让自治地方的自治人民能够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发展当地的各项事业,让本民族的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决定本民族的命运,充分调动了各民族积极投身发展本民族、建设美好生活的热情。

3.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团结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的国家是集中统一的大国,主张共和制,反对联邦制,因为这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也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运动及有利于高速发展经济文化。但是建立的大国应该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而不是建立在侵略、扩张基础上形成的大国。从少数民族聚居以及分布的特点可看出,我国的整个陆地沿边还有部分沿海,几乎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共和国,同时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区划。例如藏族,就根据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沿革,没有建立达赖等人提出的所谓的“大藏区”,而是建立了多种类型的民族自治地方,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防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稳定及抵御外来侵略。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灵活、充分的自治权,让各民族都能平等的享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自治权益,是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体现。而民族的团结是以民族平等作为前提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实施,能让各民族人民在自治地方,尤其是在多个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中,共同参政议政,甚至自治地方的汉族也参与到共治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形成团结互助的美好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让我们的国家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正是民族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最佳体现。

三、关于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新中国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包括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制定的有关民族方面的法规、行政规定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制上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们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体制也逐渐出现一些值得思考之处,尤其体现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的延伸以及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上。

目前,我国的许多民族自治县,撤县建市或者省直管县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提上日程。

首先,建立市级行政单位,虽然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更有利于当地的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但在另一方面,因1954年《宪法》把民族自治地方的最小级别规定为县级,并未对自治市作出有关规定,不能建立县一级的自治市,这就影响到当地自治民族的利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亦可考虑将其灵活性扩展到县级市的自治中,以便各方的利益均能得到较大保护的同时,地区得以较快发展。

其次,我国在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上的新尝试。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它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自治县,但因历史、自然条件等众多因素,至今仍属于贫困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威宁自治县于2009年被列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2013年更是将威宁自治县设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试点县,虽然其行政区划仍属于毕节市,但直接由省级行政单位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将对该自治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这也是我们对待、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灵活性的体现。在我国目前行政改革的大背景下,省直管县的路子正在兴起,也不失为一种针对特殊地理、历史环境下发展较落后的民族自治地方“精准扶贫”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以点促面”、对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地区有所倾斜的发展模式应大力推广,只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做到以促进发展为工作重点,那就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应时常“保鲜”。虽然国家的民族政策推行了几十年、涉及民族工作的机构也都一直尽心尽力为民族发展做贡献,然而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残余仍存在于一部分人心里,从他们的言谈举止间就会流露出相应的“我们大什么族如何如何……”等观念;另外,现今生活中还有一些因民族偏见而引发问题发生,甚至有的民众对于某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暴行而对该犯罪分子的整个民族都持防备心态。这些虽有一定的历史遗留因素,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交织,但若不高度警惕、任其发展,将会是非常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然而,笔者作为一名在民族学专业学习了七年的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发现,关于介绍、宣传国家民族政策的公众读物太少,例如已经颁布实施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读本,在很多书店是根本没有销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的司法考试这个“指挥棒”没有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连法律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们上课时也仅仅将其一带而过,若要让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大众去主动了解、学习我们的自治法,就更难,所以书店当然不会选择销售如此“无人问津”的读物。甚至笔者曾因此而遭遇一些尴尬。2015年,缅甸一位议员因私人原因来云南,与笔者的老师相识,他提出请将一些我国民族政策的资料给他学习的要求,希望有益于缅甸的民族问题调和。然而笔者找遍昆明的大型书店,仅能找到几本专门介绍我国民族政策的读本,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仅作为其中一本书的附录。当时笔者就不禁感慨,作为新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与伟大创举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如此正确而优秀的民族政策,想要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从一国传到多国,惠及天下,竟也是“难”!因此,建议国家在推行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政策像普及法律一样,走进千万家!

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补充形式的民族乡,出现了撤乡建镇的紧迫形势。例如,贵州省作为全国民族乡最多的省份,随着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民族乡明显感受到在这一进程中被边缘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没有得到等同考虑;加之一些县在酝酿改建市时,为确保建制镇占全县乡镇办事处总数的60%以上,就导致一些市县纷纷提出撤民族乡建镇的要求。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的民族乡,已由2011年初的252个缩减为208个,减少了44个。受城镇化的短期利益驱动导致的民族乡大量撤并,某种程度上是无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的。为了处理好民族乡撤并与保障民族乡合法权益的关系,2013年,贵州省民宗委和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民族乡撤乡建镇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民族乡撤乡建镇要慎重和稳妥”,申请在原建制设镇或民族乡与其他乡镇合并后少数民族人口达30%以上的,可以继续享受民族乡待遇。其实,我国目前是建立了38个民族镇的,“民族镇”的存在,有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为了保证民族乡这一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行政体制,建议尽快修订《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及通过全国人大的层面立法,进一步严格规范民族乡撤并程序,赋予民族乡更多差别化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扬民族区域自治的灵活性,使“民族镇”的建立有法律依据,也使民族乡既能跟上城镇化的发展节奏,又防止非理性撤并的发展,还能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尽可能的照顾扶持。

四、结语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实际状况,在行政地位和民族组成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经济发展上需要汉族的帮助与支持,但同时少数民族也为国家镇守着广大的领土,政治上、经济上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都是互相离不开的,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将在我国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新时期,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的特性所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也就必然存在。我们只有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长期坚持下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灵活性,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们做民族工作、进行民族研究,不仅仅是要为民族服务,更应让良好的民族政策成为人们心中的共识,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我们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47

[2]吴宗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

[3]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09

[4]杨侯弟.新时期民族工作概览[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61

第2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社区;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社区治理即是依托于政府、社区自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应对社区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社区因其不同的地缘特征、区位环境、发展状况和社区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治理形态。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域内一些典型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的考察,以了解当前我国社区总体的治理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社区治理模式,寻求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河北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抱首都北京,毗连天津并紧傍渤海,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其整体性的社区治理形态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社会建立在血缘、姻缘、地缘等关系之上的“长老统治”和“礼俗秩序” [1],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单位统领一切,成为国家社会管理和动员的微观组织基础[2],1985年开始的城市改革使得社区的治理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的关切,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标志着社区建设在全国的正式展开和实践推进,当前“社区治理”则成为社区主要的着力点和实践方向。

就整体而言,河北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整期,呈现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换的中介形态,市场经济、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还不成熟,国家政府仍是社区治理的主导者,基层社区只不过是地方政府的“腿”,扮演着上传下达的角色,而大量的社会组织还较为弱小,无法融入社区,参与治理。具体表现为:街道办凭借行政性命令和权威性资源控制统领一切,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执行和管理社区日常公共性事务,各类社会组织则依附于地方政府以获取资源,社区居民依然处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中。

二、河北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当前河北省域内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比照近几年国内其他地区,社区治理的实践,研究者走访和考察了河北省域内几个典型社区,通过实地观察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我们发现河北省域内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普遍存在以下主要的治理困境和突出问题。

首先,行政色彩浓厚,政府干预的“越位”与“缺位”普遍存在。受传统社区管理体制和理模式的影响,河北省域内大量的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依然存在较为浓郁的行政化色彩,街道办掌控着大量的社区治理资源,其凭借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基层社区进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预,以确保对基层的动员和控制。一方面是大量的政府部门职能的基层下沉,争先抢占社区,政府严重“越位”;另一方面大量的社区事务无法有效处理,造成普遍的服务“缺位”。

其次,居民自治不足,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效能低下、杂乱无序。社区居委被置于地方政府支配下,疲于应对,缺乏合理的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功能萎缩,特别是居委会的行政化和社区自治组织的缺乏等,导致了目前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制度的缺失,居民对街道或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不感兴趣,造成社区自治缺乏活力。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河北省域内大量的社区普遍存在居民整体素质不高,参与率低,居民自治的氛围远远没有形成。

最后,社区资源缺乏,各类社区内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参与较少。传统上政府垄断着一切资源,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社分开”社会改革的推进,在地方政府社区管理职能退出的同时,却没有把其连带的资源下放,造成社区资源匮乏,各类社会组织无法直接进入社区,以弥补政府退出后的遗留空间。从我们考察的几个典型社区来看,各类社会组织,都有进入社区愿望,社区也有接纳的需求,但是缺少一个连带的中介。

三、推动河北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对策

当前,河北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布局,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社区治理创新将为河北的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考虑到河北省域内城市基层社区发展的实际,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推动河北省域内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政社分开”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首先要打破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通过“外包”或“政府购买”等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多元参与和共享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政府功能定位从管理主导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给社区自组织和社会组织功能发挥预留更大的自治空间;最后是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地方政府通过平台搭建,在资源共享和平等对话协商下,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治理。

(二)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3]。政府职能的转变,直接的后果便是为大量社会组织的兴起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提供了适宜的土壤。首先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引导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参与认同,形成社会组织发展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其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法规设计,保障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合法性,赋予其参与治理应有的社会地位;最后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区中的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实际运作中去,通过切身参与,培育其公民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最终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强化社区居民自治,促进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提升。首先通过社区的需求调研,发现社区民居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改善愿望,引导居民们在一种共同关切下解决问题的期许,以促成其相互合作,彼此负责的共同体意识;其次,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去,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和任务解决,实现居民在参与中的了解和认同,形成互帮互助的邻里友爱关系;最后要规范社区居民选举,落实好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的政策法规,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四)优化社区治理环境,实现社区安定有序、友爱和谐发展。首先要合理规划,有序引导,社区建设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仔细谋划、合理布局,形成一个较为合乎实际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方略;其次要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活动场地、居民娱乐设施、资金支持、专业人才队伍、社区居民参与等方面建设;最后整合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不同部门共同关切的合力格局,共同推动社区安定有序、友爱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第3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关键词】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研究对策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城乡防洪减灾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2008、2009、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河流的治理工作已经被列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部门也为此颁布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中小型河流由于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的突发性强、涨势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洪水,对山区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对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山区经济不发达、有关河流治理的技术不先进,导致诸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本文将针对目前我国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生态保护方面提出了合理的防护和改进措施。

一、我国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分析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整体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要想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革措施。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最近几年里随着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大江大河的治理已经有了显著的成就,而类似云南省东部地区的一些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基于地理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大问题,洪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是经过我长期调查后总结出的我国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目前山区中小河流的防洪基础设施较弱,河道萎缩现象严重

中小型河流与长江大河相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目前,由于沿河两岸的山区地段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河段,也没能力购买防洪设备,有的地区甚至毫无任何防备设施,稍有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的洪灾。另外,当今社会山区中小河流的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主要源于人类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护河设备。据报道,现在有60%左右的沿河农村地区靠采砂发家致富,而且在河边违规建筑、乱倒垃圾,致使河流萎缩现象加剧。

(二)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山区中小河流受到人为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贫困差距”现象仍较严重,许多山区地方的教育较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厂废水排放到河流中,对自己所在地的中小河流造成了一定的人为污染。

(三)治理力量及技术薄弱

长期以来,河流的有效治理主张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因为这样既能确保河流的治理时刻顺应时代的潮流,并日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然而,经专业人士透露,我国大部分山区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关河流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力量及其薄弱。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两工”政策的取消,人们对水利投入的机制和组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地区甚至放弃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导致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技术仍停留在80年代,无法与世界的大江大河先进治理技术相融合。

(四)对山区中小河流的管理机制不到位

大部分山区的地势险要,路面状况恶劣,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很少对这类地区的中小型河流治理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大部分沿河山区的河流治理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只流于形式。他们并未制定有效的河流治理相关管理条例,即使有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管理机制不到位,导致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无法进一步发展。

(五)自然灾害对山区河流治理的影响较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不规律变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河流治理中也不例外,地震、泥石流、火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地势险要的山区地带,对这类地区的河流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二、有关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有效改革、防护措施

要想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使河流的整体治理水平有新的飞跃,首先必须加大对目前污染较严重的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生态保护的理念出发,出台合理的管理体制。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山区的群众,增加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和中小河流的意识,为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对河流的污染。在日常工作中,当地的相关工作单位必须要根据自己所在地河流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性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杜绝农业生产和工厂废水的大量排放,对蓄意破坏河流的人进行严厉处罚,以此来减少更多的人为污染。第三,加大对山区防洪设备的投资力度,为山区中小型河流的有效治理奠定物质基础。国家政府要注重经济的合理分配,加大对山区防洪设备的投资,修建防洪建筑,减少洪灾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第四,高度重视前期工作,争取进入“十三五”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获取更多渠道资金支持。第五,面对人类无法彻底消除的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少泥石流、地震等对河流的损害,为人们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小结

山区中小河流的有效治理为我国整体环境的改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不仅能为当地人带来安逸的生活,同时也能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充分认识到目前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针对各个山区的不同特点,出台合理的改进措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翔;中小河流治管工作有待加强【J】;东北水利水电;2000年03期

[2]穆连萍,于翔,王鹏;防治洪水灾害必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1年S1期

第4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才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竹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问交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政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8]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1)

第5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论文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长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的健康致富,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要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分析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有力措施: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具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摆正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地位;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动力,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进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总体来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如同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一样,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撰踢马环节,是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现状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建设依赖于国家社会保障建设的大环境,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艰难历程。目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城镇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阳‘三条保障线”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部分地区也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牧区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因历史、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农牧区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整体上即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模式下建立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农村发展的速度较决、内容较齐全、实施也较完善,基本上覆盖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还有7.8亿的农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很突出。而此种社会保障权利的严重缺失,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地区更为明显。“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5382.6万人,而五个少数剐矣自治区参保人数为275.5万人,仅占全国的5.12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地区,社会保障侧奴蹄蜷澎脐、救灾和优扶安置、五保赡养等方面有所体现,且也主要是基于刊蒯敞区和农业、牧业的特点而有锵雄脚喇定的。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保障能力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

社会保障主要有两大系统,即资金保障系统和服务保障系统,而当前制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瓶颈是资金保障系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大都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区域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有些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刚刚不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会集资能力低,个人刻寸能力低。地方财政也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对庞大、沉重的社会保障,地方政府基本上处于力不从心的境地,见表i0

可以看出,除广西外,其他四个自治区拐沛血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均已接近或超过当年财政收人的一半,更是达到92%。近几年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虽在发展,财政收人也在增长,但相对脆弱的财政状况要提供支持社会保障需要的大量资金还有困难。

3.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地方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一整套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用法律来对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这几年,国务院虽然先后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人大也颁布了《劳动法》等一系列与社保有关的法律。但是目前,我国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是由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有关职能制定的。而国家专门社会保障法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失去了应有的参考与根据。加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本身发展的落后性也导致其地方社会保障立法与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圈To

4政府系统内社会保障职责划分不明确,多元利益主体多头管理

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框架虽已形成,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仍处于政策选择和制度完善之中,对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划分缺乏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各自治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甚清晰,仍存在着“统放不分”的现象。2001年国家便正式在辽宁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却仍未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目前养老保险仅在吉林、辽宁等几个省份实行省级统筹,全国近2000个统筹单位内基本形成的是各自为政、区域自治的无法连接、协调和共济的分割格局。我国的劳动、民政、卫生、工会、人事以及保险公司等多部门参与到社会保障领域,也形成了多头管理、业务之间互相重叠、制定标准五花八门、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的现象。在多j研吐益主体的多头管理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基本上是政府行为,民力汉组处于被动地位,他们}}i亥体系月纤勾的影响力很小(王思斌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称不上是一个系统,而只是各部门社会保障制度的机械聚合。这种特点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亦有呈现。

二、加快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特殊性、重要性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作为我国一布川待殊的行政单元,其在自然地理、人文背景、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很多在内地发达地区很容易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和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由于受诸多特殊因素的影响,难于有效实施。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的特殊性、重要性,对建立适合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具体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祖国边疆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的稳定与社会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是社会的稳定器。目前全国80%的少数民族是聚居在了全国最为贫困的西部地区、祖国边疆地区。在国家确定的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含)就有267个。在甘肃20个民族县中被国家和省列为贫困县的就有12个。如果这一群体的合法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就会引发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安全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事业是最大的积德事业,是并}J国利民的基础。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民族地区稳定被置于十5}重要的地位。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的稳定功能也就被合理地凸显出来。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经济与杜会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是加快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历史上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创造和发展了各自颇具特色的经济生活,但因受政治、自然条件等的制约,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是政府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加强的坚实物质握茹出,经济发展的落后,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服务的影响最大:社会保障资金短缺、需救助人口多、灾害抵御能力差、应保项目多等等。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充足的财力支持政府社会保障;同时,只有政府提供了充足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补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与杜会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和公共管理等社会发展水平方面比较落后。"2002年,西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312个县尚未实现‘‘两基,,,占西部未实现‘两基,县总数372)个县的84线。2003年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发病16.95万例,占总人口的1%。K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区域科技能力的刹略新疆(26)、<31)、宁夏<23)、内蒙<27)、广西(24)、青海(29)、四川(17),5个民族自治区和几个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省份禾限实力体处于劣势。‑}z]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缺少管理人才,观念落后,导致其社会化服务和社会化管理的能力很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社会发展水平要求其更要加弓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保障

自然环境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服务的影响非常明显。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愈滞后,政府社会保障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愈大。从自然环境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大多地处边睡并多以山区为主,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暴雨、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自然环境严酷,使其生产效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其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要大于其他地区,尤其浏寸牧区社会保障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的重点,在社会保障中不能缺少}f%衣牧业灾害的保险。

第6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述职评议的要求和安排,本人作为首批述职的代表。我是2002年12月份被***区选民选为第四届区人大代表的,当选后,本人既是一个地区行政负责人,又是人大代表。具有双重身份,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不辱使命,在各位选民和全辖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职责,奉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好。下面,我结合日常工作和履行职责情况向各位选民述职。请大家评议。

一、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1、认真参加代表大会,积极参政议政。当选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得起全体选民对自己的信任,要情为民所系、言为民所发,履行好职责,为民代言,反映民意,按照人民的意愿开展好各项工作,推进辖区的全面发展。自选为人大代表以来,结合自己的工作要求,也经常下基层了解民情社意,利用参加上级人代会和其它会议的机会,经常向上反映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政议政,为辖区建设提建议、想方法、定措施。在履行人民代表职责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工作思路更加明确,目标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方法更加贴近群众。近几年来,我们制定的辖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都是在了解民情、知晓民意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上,开展各项工作的。

2、密切联系选民和群众,积极解决和反映群众呼声。作为辖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是代表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街道办主任开展工作搞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自己经常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各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机关人员结合工作做好调查研究,积极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向街道办反映。并十分注意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近几年来,我们在处理农转非、居民房屋撤迁、街道整治、环境卫生、治安联防等方面,广泛听取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人大代表,要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就必须先“吃透”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要求。为此,我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宪法》、《人民代表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人大决定,积极宣传贯彻上级人代会精神,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的执政能力。

二、本职工作履行情况

1、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是新时期新形势对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心声。近几年来,我们在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房屋撤迁、综合治理等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务院、省市区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执行。作为街道办,直接面临的是社区广大群众。身为街道办主任,带头依法行政,教育广大干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增加执法的透明度,严格依法行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负广大群众的重托、广大选民的期望。为此,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实行了政务的全面的公开,不断增强政务公开的透明度,热忱欢迎广大选民对政务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2、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近几年,我们结合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大力加强机关干部的素质建设,全面提高街道办机关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对全体干部职工提出了“******”的要求,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职工要“**”。开展了“****”活动,全面规范街道办的服务质量,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为方面群众到街道办事,制定下发了《*******街道办事指南》,把办理各类事的程序、要求、收费标准、收费和免费依据,办事的联系人、联系电话都详细地写在了办事指南里。同时,确保每年为民办好实事。近几年,我们投入27万元为内化成小区安装路灯;督促协调开发商修建营策巷区间道路300米;拨款2万多元,用于双拥、助残等补助。拨款4、8万元为**社区居委会建社区服务网点1个。为120户、243人困难户申请了低保,共发放低保金25万余元;再就业培训18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20个、劳服企业就业实体和生产自救基地产值达300万元,利税达26万元。近3年来,共为民办实事XXX件。

3、抓住“中心”工作不动摇。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中心,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推进辖区的全面建设。

(1)强化招商引资。*******要快速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为此,我们坚持把抓好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新方法,探索引资新思路。抓住区划调整寻找经济发展商机,促进新的增长。从2002年以来,共完成招商项目XXX个,其中外资XX户,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XXX个,引资总额XXX万元,圆满完成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2)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在推进发展上,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城乡一体化”统揽辖区工作全局,提出了“以土地为基础,以安农为保证,以开发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特色”的总体思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实行边拆迁农村,边策划城市。拆迁,主要是按照市、区有关政策,实施对**三组、**四、五、六组及**二组的拆迁,目前已完成撤迁工作,并引资X亿元对其进行开发。策划,主要搞了两个规划,一是全辖区的总体规划,二是三国文化特色区域的重点策划。这些总体规划和策划,比较有超前性,在全区街道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实施这些规划,无论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都将极大地推进辖区内的经济发展,促进辖区小康社会的建立。

(3)重视社会事务协调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区要求,认真抓好城市管理、社会事务、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一是城市管理不断得到加强。开展了社区和农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及“扬尘”污染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河道综合整治”、“雨亏水分流工程”等专项整治工作。严格制止和查处、取缔各类违章占道、违章建设。对违章占道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整治。整治费用达200万元。共集中整治597次,参加人数5842人次,纠正各类违章889起,拆除了违章建设5612平方米。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线、**路、*******路、二环路北一段、西三段的综合整治任务,共整治路段6024米。通过整治,提高了我们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辖区投资环境和居家环境。二是社会事务的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教育,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生育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强化“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责任制,又与318户经营户补签了“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整个辖区“门前三包”签订率达100%,合格率达100%。在**路社区修建670平方米健身路径广场,既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群众的身体。三是努力抓好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指示精神,积极履行维护稳定的各项职责。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辖区社区治安整体联动工程,加强了对重点地段和重点部位整治,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辖区社会治安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比如在解决*******村7、8、9组农转非农房赔偿中发生的矛盾时,通过我和其它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终于使矛盾得以妥善解决,没有酿成大的事件。近几年来,我们辖区的上访事件、各类刑事案件都有了明显的下降,总的来说,治安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居家环境。四是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组织各居委会和社区群众,积极参加街办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如:“七一”“十一”“重阳节”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汇演,进行城乡文化大交流。开展“六不”活动,不断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加强道德教育,不断引导居民群众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如开展“争创社区好儿童”的活动,开展“三优一学”、“创青年文明社区”、“创文明社区,建美好家园”活动,都深受群众喜爱。此活动还引申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活动中,也较好地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许多小区被授予金牛区文明小区和优秀文明小区称号。此外,加强“扫黄打非”力度。针对辖区书刊、音像市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共进行检查28次,清理、纠正违章经营29户,取缔无证经营5户,使全辖区文化市场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五是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居民社区,是我们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作为社区群众选出来的代表和辖区负责人,也担负着领导和建设的重任,因此,建设好社区,既是作为领导的职责,也是作为代表的职责所在。2002年,我们通过充分地调查研究,按照干部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对原有10个居委会,4个筹委会作适当调整,合并为8个社区居委会。并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1个,服务网点60多个,服务项目有医疗、家电维修、疏淘等多种形式。

(4)千方百计盘活资产,减少政府债务。*******街办由于历史原因,欠下了十分沉重的债务。1999年底合基会清理后,政府直接负债高达8000余万元,几年来,通过艰苦的工作,千方百计盘活资产,努力降低债务,累计减少各种债务达6000多万元,其中2003年共偿还债务3004.53万元,到目前为止,还有各种债务近20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想办法,尽快还清债务,加速辖区经济发展。

(5)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近几年,我们在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团结和带领大家,勤奋工作,每年都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2003年,在区政府交办给我们的单项目标任务中,我感到任务最重、困难最大、最棘手的就是花照村7组和*******村7、8、9组农房拆迁安置、人员安置工作。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是迎难而上,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严格要求自己,廉洁从政

坚持参加中心组学习,认真学习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指示和要求,组织和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上级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文件,认真贯彻执行中纪委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及省、市、区纪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于律已,自觉维护党、政府和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管理规定,按照审批权限,严格财经纪律,重大开支都经党工委研究决定。凡是对于比较敏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都严格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努力做到公开、公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时刻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作为一个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确保政治上的过硬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努力做到廉洁勤政,执政为民。

第7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在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回顾全区风电发展的光辉历程,感到无比振奋。在过去的32年中,自治区的风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发展,保持先进,并且成为各省区的排头兵。从1975年开始,自治区离网型小风机累计推广应用了约16万台,解决了65万农奴民的生活用电问题;从1989年起,安装的并网型大中型风电机组近1200台,合计装机容量60.4万KW,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2.4%,具备了14.28亿KWH的年发电能力。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离网的小型风机保有量要超过20万台;并网型的风电机组合计容量要超过500万KW,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10%,届时,风力发电对全区电力工业实现节水、节能、减排的约束目标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风电的春天已来到,全国“风电热”在升温

风力发电是利用自然风中的动能,转换成机械能,再转换成电能,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任何有害的气体,国际上称其为“环保能源”、“绿色电力”。在科技、环保、节能、节水的四轮驱动下,全球风电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近20年来平均风电装机容量由1986年的122万KW,增加到2006年的7422.3万KW,增长率为22.8%,远远高于水电、火电及核电等的平均年增率。

目前,德国风电装机位于世界第一,其后是美国、丹麦和印度等国,我国位居第七,与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二的位置极不相称。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了,龙源、国电、华电、大唐、华能、鲁能、中广核、三峡工程公司等各大国有发电企业纷纷开展并加强了风电前期和建设工作,一些民企也不失时机地加入风能开发的行列,形成我国风电建设史上的第一个热潮,在2006年的一年中,全国风电装机增加了126万KW,达到259万KW,年增率达到94.7%。据专家预测,2007年全国风电装机有可能达到或接近500万KW,可望跻身于世界四强。

自治区风能资源总量巨大,品位较高,居全国首位。据中国气象科学院测算,全区风能总功率为10.1亿KW,约占全国的1/4,依此风电装机也应占1/4,至少占全国的1/5,2006年约占23.3%,从已核准的项目和实际进度来看,2007年有可能达到120万KW,在全区电力中的占比可达3.4%。

目前,自治区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风电项目有6个,合计装机为110万KW,如果再加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风电项目都能够在2008年以前建成投产,则全区风电装机将突破200万KW,风电在全区电力中的占比可能达到5%左右。按此速度,可以完全实现自治区风电发展规划中2010年400万KW的装机目标。

自治区的12个盟市,地方领导对风电都很重视。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塞罕坝风电场装机17万KW,暂列全国94处风电场的首位。乌兰察布市的辉腾锡勒风电场装机16万KW,暂列全国第二。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风电之都”的目标,如能妥善安排、力促其成,2010年,风电装机将达到200万KW,为全区乃至全国树立一个风能开发的样板。

2007年4月10日在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研讨会上,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公司领导在开幕式上的代表发言中说,“龙源公司争取在2010年以前保证实现风电装机500万KW的目标,并争取达到600万KW”,这是我国众多风电企业中最为宏伟的目标,如能按期实现,则是对我国风电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总经理徐洪亮同志讲: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预计是2000万KW左右,约占全国总装机的2.5%。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听说指标落空、一票否决,有关单位都在抓紧行动,风电工程项目特多,我们天天加班。

三、加快发展风电的难点

环保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风电发展许多难点。发展风电是环保节能的重要举措。但是加快风电发展目前仍有许多难点。

(一)风电技术装备供不应求

我国风电产业是有一定基础的。10年前就已经能生产120KW、200KW、300KW及600KW,的风电机组了。如今已能生产750KW、850KW、1MW、1.2MW及1.5MW的成套机组,全国已有风电机组总装厂和专业部件厂共35家,国产化率有的是50%,有的是70%,有的高达90%。但是每个厂每种机型一般年产仅几十台,多则几百台,唯有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年产1000台750KW的风电机组。这就造成了设备造价偏高和“风机缺货,业主着急”的尴尬局面。

作为全国风电最大市场的内蒙古,近两年虽有金风、安讯能、顺风、Dewind、Gamesa等5家风电设备制造商前来考察洽谈,但真正动工建厂的只有金风一家,而且尚无产品出厂。这是自治区党政领导和发展改革委十分关切的问题。

(二)风电价格形成机制原有模式已过时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电力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还本付息微利”电价,风电也不例外。那时自治区风电(含税)上网电价是0.671-0.795元/KWH。2002年起,实行的是“特许权招标定价”、“低价标胜出”。风电项目中标价是0.382-0.48元/KWH。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偏低问题和影响风电市场秩序的弊端。经反映汇报,2006年1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价格[2006]2908号文,批复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百灵庙、阿巴嘎三处风电场的上网电价(含税)分别为每千瓦时0.5497元、0.548元和0.579元,这个批复合理合情,应认真执行。

根据甲级设计院和专家们的测算,自治区近几年所做的风电场项目工程,单位造价为8000-9200元/KW,每年满发的等效小时为2100-2500,发电成本为0.45元/KWH左右。按现行的风电增值税率为8.5%计算,上网电价应为0.56元/KWH左右,净利润约为6分/KWH,加上CDM交易的营业外收入,约为0.12元/KWH。符合三有利的精神,有利于健康持续发展。

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物价部门把0.56元/KWH,作为全区风电上网的标杆价,不同阶段国家调控范围在0.03分/KWH以内。

(三)电力网的职工疑虑影响工作效率

内蒙古电网(过去称蒙西电网)原先负荷较小,网架较弱,近三年,实施了“三横三纵”的发展战略――每个地区至少建有一座500KV的变电站,每个旗县至少建有一座220KV变电站,电力网架大大加强。如今,内蒙电网的可调出力达到了1200万KW,加上内蒙东南部的“东电”网,全区可调出力超过了2000万KW。这就为200万KW风电上网提供

了有力的支持条件。内蒙电网大发展,是内蒙经济大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电网职工对自治区做出的杰出贡献。

但是,由于一些职工误信了“风能是劣质能源,风电是电网中的杂质”等不负责的传言,产生了担心和顾虑。因此,电网公司对风电上网的研究过分谨慎,以致影响工作效率,迟迟不予承诺。如果电网公司考察了解国外的成功经验,就能逐渐解除这些顾虑,重新安排上网次序,落实“风电优先”政策。

随着自治区风电规划的全面实施,肯定会遇到一些接入系统的设计和技改问题。过去风电极少,电网的规划跟着火电厂走,今后风电大上,电网的规划也要跟上风电的发展。毫无疑问,电网必须安全运行,还要为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服务,这是电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有关法规的实际行动。

四、风电人要走出认识误区、追求科学发展

现在来看,风电人如不认真考虑,往往会走进一些认识误区。

1、“单机容量越大越好”是个认识的误区

上世纪90年代,普遍认为单机300-600KW是经济容量,10年后人们认为这种容量的机组已经过时,而提出了750-1500KW的机组是经济容量,最近又有一些风电业主盲目跟风,要上2-3MW的巨型机组。其理由之一是充分利用优良风场,以为同一面积、单机容量越大,安装的风机总容量就越多,其实这是个认识的误区。风机的布阵是以几倍D来安排的,认真计算就会得知,单位面积中,用不同容量单机的布置总容量是一样的。其理由之二是充分利用高空的风。以为所有场址轮毂越高风能越强,发电越多,成本就越低。其实这是海上风电场的一般规律,而对陆上的不同场址,特别是对内蒙古风电场,并不都是如此。只需访问一下内蒙古各风电场的职工,看看台帐就会知道,1500KW风机的经济效益有时还不如750-850KW的风机。从最近的报价来看1500KW的主机6400元/KW,综合造价约为9200元/KW,而750KW的主机仅为4900元/KW,综合造价仅8000元/KW。1500KW的主机可用率目前仅为91%-94%,而750KW的主机可用率可达94%一97%,从CF的理论计算值来看,1500KW的机组仅比750KW的机组高15%左右,如果再考虑安装、检修、停机等因素,1500KW机组的优越性几乎全被抵消了。所以说,单机容量越大越好是个认识的误区。我们要具体分析,认真比较。

2、“单场容量”越大越好也是个认识的误区

上世纪80年代一个风电场装机容量上兆瓦就算不小了,90年代一个风电场装机上万千瓦就算不小了,如今,有人认为一个风电场装机5万KW还算小的,要10万KW、20万KW、30万KW、40万KW,才算大风电场。尤其是一些特大的发电企业介入风电以后,都希望搞特大型的风电场,在火电商、核电商看来,一台大机组就一百万KW,一个风电厂也要上百万KW,其实,风力发电的本来属性就是“分散发电,就近上网”。不加分析盲目追求百万KW的大型风电场是个误区,业内人士都明白这个道理。德国风电全球第一,装机2000万KW还没有听说有几个百万KW级风电场,大部分是分散发电。

3、“只有特大型国有电力企业才能搞风电”也是个认识的误区

前来自治区的风电投资商有上百家,真正运作、发电的只是少数几家大的电力国企,而很多中小型业主都在长期观望,因此,人们误以为他们全都是在“炒作”。其实,全区现有的200多座70米高的测风塔和600台NRG测风仪,绝大多数是他们投资建设的,他们花个人的钱,投资十分小心。0.382元/KWH的电价,着实让他们惶恐不安,胆小的早都吓跑了,留下的都是很有头脑的,相信法律会保护风电、政策会逐步完善、政府不愿让他们亏损。如果引进的都是亏损企业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此,他们步子很稳,进展缓慢也是情理之事。一概而论“假投资”是不客观的。由此使我们想起印度Suzlon公司,作为一个市值85亿美元的大型风电企业,有开发建设风电场的丰富经验,有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全套技能,又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完善的营销体系。他们将上千台并网机组实行股份制,所有业主及个人投资者都可以“领养”几台乃至一台风电机组。投资者一次投资后每年可以得到协议约定的固定回报和适当奖励。这样就使企业资产盘活、扩大再生产,公司发展、个人受益、市场稳步扩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在德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风电机组也是“个体户”当业主。充分利用农庄的场地和民间游资,成效很大。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借鉴。所以,风电企业不应走一家垄断的路,而要走“投资多元化”的道路。

五、政府重视、建设好内蒙古风电基地

内蒙古电力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长壮大起来了,到2007年年底,全区电力装机容量可达3500万KW,相当于山东省的70%,而人口仅相当于山东的1/4。内蒙古电力40%输出到东北三省和北京市,是“西电东输”的典型省区之一,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贡献。

然而,内蒙古的电力能源结构却很不合理,很不均衡,能源单一,弊端凸现。自治区缺水及环保压力很大。电力系统的峰谷差非常大,既不经济也不稳定。火电调峰能力差,系统中可供调峰的水电及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相对很小,蕴藏的资源也不够丰富。而风能的资源极为丰富,总功率达10.1亿KW,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约有3.3亿KW,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以北的广袤草原上。全区优良风场的总面积达8万km2。技术标准有几种,粗略地说,地表以上70米高处,年均风速≥7.7m/s,年有效风速小时≥7700,“5个7”就很好了。(现在有些测风塔所得数据比这个高不少,我们暂不细议)这种高品位的风,在其他省是比较少见的,南方有,但是有破坏性的风和盐雾,开发的难度要加大。

内蒙古除了风资源的优势外,厂址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电网优势和人才优势也比较明显,本文暂不详述。

有这样好的条件,如不很好利用就太可惜了。如果我们把优势整合起来,就可能做到2015年全区装机1500万KW,2020年3300万KW。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年发电876亿KWH,相当于三峡大水电。至于这么强大的电力如何输出?肯定要用特高压,需要报请国家电网公司做规划。

2020年内蒙古电力总装机可能接近1亿KW,风电约占1/3的比重,是否会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这是一个重大的科技课题。我们听说德国北部的石荷州风电比重为46%,西班牙北部的纳拉瓦州风电比重为50%,他们通过气象预报、科学调度能够安全运行,我们为什么不行呢?去年欧洲出现罕见事故,系统解列,大面积停电,有人怀疑是风电惹的祸,后经调查该事故与风电无关。现代化的风电机组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自动报警,及时停机不会扩散事故。

第8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庐山区实验小学桂从金

今天下午有一个特别的作文辅导。因为我的作文写作水平很差,所以妈妈带我到张老师的读书帮教工作室接受辅导。

这个读书帮教工作室,屋子很小,只有4平方米左右,中间有一张桌子,一面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两边靠墙放了很多书。张老师自我介绍说,他个子矮小,相貌丑陋,知识贫乏,喉咙沙哑。

其实,张老师除了个子较小,喉咙有些沙哑外,其他的我可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刚到的时候,张老师就问了我4个问题,这4个问题分别是:4除2等于几?老师您好的“您”字有后鼻音吗?“象”字有几画?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分别回答的是:2;有后鼻音;10画;56个少数民族。可是都错了。因为第一题除字后面没有“以”这个字。“4除2”应该是2÷4=0.5。“您”字没有后鼻音。“象”字有11画。中国只有55个少数民族。这样看似很小的问题,张老师都很注重。

另外, 张老师还讲了怎样高效牢记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区名称。他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区名称进行梳理归纳编排,得出如下四句顺口溜:

两湖广特两河山,

云贵川藏陕青甘,

重宁四江吉安福,

台北上天内海疆。

第一句中,“两湖广特,”即"两湖"."两广"和两特".具体指湖南、湖北省;“两广”指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特”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两河山”,即“两河”和“两山”指河南、河北省;“两山”指山东和山西省。

第二句中句中,“云”指云南省;“贵”指贵州省;“川”指四川省;“藏”指自治区;“陕”指陕西省;“青”指青海省;“甘”指甘肃省。

第三句中,“重”指重庆市。同时“重”还赋予它“重复”即“二”或“两”的含义。“重宁”即“两宁”,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省。“四江”指江西、浙江、江苏和黑龙江省;“吉”指吉林省;“安”指安徽省;“福”指福建省。

第四句中,“台”指台湾省;"北"指北京市;“上”指上海市;“天”指天津市;"内”指内蒙古自治区;“海”指海南省;“疆”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采取以上归纳法熟记全国省、市、自治区及特区名称,效果极佳。同样,如果把归纳法运用到我平时的学习当中,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小收获。

第9篇:我国有几个自治区范文

对于在山西大同种树20年的高见邦雄来说,防风治沙的关键是尽力去恢复土地原有的面貌。实际上,几十年来,我国在防风治沙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的带动,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甚至获得了国外的好评。

对此,《小康》杂志就我国防风治沙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等对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进行了专访。

每年从沙土里抢回半个县

《小康》: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年防风治沙的情况?

王信建:我们主要是靠监测来掌握沙化土地的变化情况。这个监测是部级监测,监测结果五年向社会一次。上次监测是2004年,我们在2005年对外的情况是:我们国家的沙化土地,首次实现了净减少。原来每年向外扩展的沙化土地是3436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被沙化掉了。根据我们1999年开始到2004年这五年的监测情况来看,沙化土地从每年的3436平方公里减为1283平方公里。其实就是每年从沙化土地里抢回来半个县的面积。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数字,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检测的沙化土地首次实现了净减少。但是,这个数字也是很脆弱的,因为它还有可能反弹。从2005年到2009年的这次监测再次证明了,我们在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原来能从沙化土地夺回1283平方公里,这五年当中,夺回来的面积变成1717平方公里。就是说在我们连续两个五年的监测里都已经实现了净减少。这说明我们国家重视生态建设,重视防沙治沙。

《小康》: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关于防风治沙的措施有哪些?

王信建:目前,我们在治沙方面摸索出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和模式化治理。我总结出来有这么几个原则,第一是乡土的原则,要以乡土树种、本地树种为主,几千年来这个地方就长这种榆树,就长这种灌木,那就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外来的东西它不习惯;第二,灌木的原则,我们大多选择灌木,因为乔木用水多;第三,雨养的原则,这个地方天降雨只有200毫米,那你就种适合200毫米生长的植被,这就符合自然规律;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山上和山下不一样,阴面和阳面不一样。此外,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我们的沙化土地相当一部分以前是草原。因为滥放牧,超载了以后,草畜不平衡它就沙化了。草原沙化以后,要再想恢复,人工种草是不行的。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封起来,不种。封起来以后那里就不能放牧,不能搞一些破坏的活动了,就让它自然恢复。

《小康》:三分植树,七分管理,那么在管理上的投入是怎样的呢?是否要跟当地农民进行合作?

王信建:三分投入,七分管理,这是对的。就像养孩子似的,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一亩地种下去以后,兔子啃,鸟吃,人为破坏,这些因素都有,国家提倡的是生态治沙,我们大部分的治沙主力是沙区的农民。所以我们在考虑治沙的时候,还要考虑农民的收益、利益问题。农民承包也好,还是别的方式也好,就是要归他管。所以现在整个国家在搞林权改革,制度改革,承包落户。这是制度性改变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同时也尽量想办法让他们有利可图。比如说在新疆干旱地区种植的梭梭,下面能结出肉苁蓉,效益很好,一年结好了,赚几千块钱没问题,一亩地能挣两千块钱。当然这个推广要有个过程,农民接受它也要有个过程。

防沙治沙将给省长打分

《小康》:我们现在整体的一个趋势是怎样的?

王信建:我们最早治沙是在1948年,新中国还没成立以前,在解放区,河北就成立了治沙局。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启动了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到了新世纪,我们又启动了这个京津风沙源工程,涵盖五省区,七十五个县,保卫北京。

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个是工程体系,我们有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都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工程体系我们已经比较完备,当然,随着国力的增加,还要加强。第二,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在加强,也比较完备。比如说我们有《防沙治沙法》,是全世界唯一独立的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有专门的政策规定文件,专门对防沙治沙的决定,还有全国的防沙治沙规划,五年一期,我们这次准备变十年了。

在2007年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和全国重点沙区十三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责任状――防沙治沙责任状。国务院在2009年发了一个文件,就是考核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的目标责任,就是要给省级政府打分的,我们今年就要开展了。要到各省去打分。给新疆,给内蒙,给陕甘宁,青海等省长们打分,60分还是100分,将结果报给国务院,同时报给中组部,你要这一部分做得不好的话,下一步任用干部就要考虑,不光看GDP,生态指标也很重要。

防沙治沙在我们国家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任务很艰巨。我们现在有工程体系,有政策体系,有法制体系,有监测体系,有科技推广体系,另外实际上还有表彰体系,还有国际社会的合作、履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了。下一步的治沙,我们会在这样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只要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防沙治沙只会形势越来越好。所以,国外说,防沙治沙看中国,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后,我们还会加大治理,加大投入。

《小康》:达到这种成绩的关键在于?

王信建:关键在于中国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在沙区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就这么奉献着。我们给每亩地,无论你种树也好,种别的也好,补助两百块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开地、整地,沙子是流动的,首先要画一个草方格,用稻草、秸秆等材料扎成方格状,让沙子别流动,一米见方。等沙子不流动了再把这个苗种下去,这样才能保住,三年以后长大了,草方格也没了,树也扎根了。单是这个草方格就需要六七百块钱。如果他不艰苦奋斗,这个沙能治住吗?我们能实现1717平方公里的成绩吗?能从沙子里夺回半个县吗?沙区又那么艰苦,人吃水都困难,牲口吃水都困难,还要取得那么大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没有这种精神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