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我国农村现状精选(九篇)

我国农村现状

第1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改进意见

讨赖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的讨赖掌,属于黑河水系,是嘉峪关市境内唯一一条地表河流,现阶段讨赖河全流域水库建设的规模数量在不断增加,总库容大约2.5万m3,已经建成的干支斗渠道工程超过2600条,流域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近9万hm2,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同样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讨赖河流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1.1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早,工程建设标准低

对流域内现阶段正在运行的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发现,绝大多数工程的建设时间都比较早,大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的限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基本都比较低,工程质量与当前新建的水利工程相比明显比较差,经历了几十年的运行使用,许多工程都已经达到设计年限,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失修的问题,有关统计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低于50%,这就导致这些工程的实际灌溉面积明显小于工程设计灌溉面积。同时,许多工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的问题,一旦遭遇洪涝灾害必然会威胁到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2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维护检修工作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都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许多水利工程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情况,许多病险工程没有及时的进行除险加固,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讨赖河流域有许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部分工程是由区域农村居民基于自身农业生产的需要建设起来的,本身建设施工时施工标准就比较低,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都比较落后,加上有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责任难以有效落实,没有建立起缺乏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许多工程都采用的是集体管理的模式,没有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导致集体内农户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管理。虽然近年来部分地区积极的推行了农田水利工程改革,以转让、承包等方式明确产权,但没有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管理维护机制,整体来说,管理的水平比较低,缺乏财政资金支持,维修养护工作难以落实。

1.3经费不足、管理人员紧张、设备流失老化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离不开“人”这一重要的因素,但讨赖河流域农田水利工程数量较多,很大一部分工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失修的问题,受到财政因素的限制,水利管理部门工程管理人员的人数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的人数,管理人员紧张,内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部分区域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设不够完善,水利工程原有的机械设备流失,部分水利工程的机电设备出现零部件老化、缺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2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但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为了切实促进传统农田水利向着现代水利转变,水利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工程的建设管理。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讨赖河流域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水利部门有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观念,要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属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要切实认识到水虽然属于公共资源,但为了实现以水养水的目标,必须要将其看做是“商品”,转变以往无偿供水的观念;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水利部门要积极地创新进取,树立“义利并重”的观念,帮助广大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社会主义实行经济体制之下,为了适应市场形势,同时更好的调度广大水利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水利管理部门要转变思想,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将水资源商品化,支持水权转让,比如引导鼓励区域内的广大农户积极地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之中。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热情,同时,为了更好的规范广大农民的管理行为,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明确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人的管理职责,从而有效的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建设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现阶段为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的推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但总的来说改革的成果还不够明显,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首先,结合各县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承担起区域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等公益性职能,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门负责受益区域末级渠系建设管理、水量分配、水事纠纷调解等工作。再次,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构建喷微灌设施维修队、抗旱服务队等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区域内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水利技术服务工作。三个队伍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水利建设管理的责任,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2.3积极开展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基础,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行政管理主体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比如水库的灌溉、防汛抗旱、租赁经营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十分不明确等。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是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能够积极的开展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明确支渠以下的农田灌溉用水工程的产权归区域内村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者农村居民所有,要能够积极地推行农民用水自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等方面的作用。对于承包租赁出去的小型蓄水工程,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维护机制,明确工程使用管理的要求,为安全防汛、农田灌溉抗旱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农民用水户协会要结合区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用水管理制度、渠系工程管理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工作的时效性。

3结束语

第2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动力,而发展农业,水是其关键。基于我国南涝北旱特点,兴修水利对发展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在新农村背景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水利设施基本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说明,以供后期相关人员借鉴。

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1、部分农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正常生产与经营

我国地域及气候特点呈现南方潮湿而北方干旱、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特征,局部区域农业生产不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性大,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发展。如区域性及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公众未能充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及缺水的严重性,对淡水资源不加节约使用,造成大量浪费,使得我国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短缺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水利设施落后影响灌溉效率

目前,我国局部地区水利设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技术人员指导,水利设施落后现象^为普遍。比如,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破旧,超负荷运转导致其效率低下,能耗较多,导致很多农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对农业产量及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及建设,导致水利设备陈旧,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在我国干旱的北方较为普遍,影响农业发展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3、当地政府缺乏对水资源管理及投资

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大了力度,大规模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及使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基于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投入集中于大江大河的现状,投资规模大,投资费用高,使得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相对较少。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政收入及可支配资金有限,农村基础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建设较少,且大多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以农民建设为主,资金及人力短缺,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其发展及投入使用。

4、后期维护缺乏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我国目前用于农业生产与灌溉的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对于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保养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水利工程时常出现运行不正常及无法运行等事故,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失去实质性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项目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培训,使得农民在使用中常会由于一些失误导致设备事故,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并对水利工程使用造成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对措施分析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以降低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我国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国夏季常出现的南涝北旱情况,如何通过水利设施的投资减轻上述因素对农村及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应作为主要研究课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如这些年我国大力投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部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家应加大类似工程投资与建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2、倡导多元化投资以拓宽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收入有限且可支配资金量不足,导致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小。从整体上来讲,要想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建设,确保农村经济增长,必须拓宽农村水利设施投资范围。农村水利事业必须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筹资渠道,如招商引资、鼓励用水企业与农民投资等来扩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基于此,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水利设施施工提供充足资金,确保迫切需要更新维护的农村水利工程得以运行,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政府应采取科学手段积极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并做好宣传,积极吸引外商、企业对农村水利事业进行投资,以保证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链供应。

3、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而言,量大、面广是水利项目施工的基本特点,不仅耗费大量的材料,人力消耗也是不可估计的。对于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趣及积极性,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与规划,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在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同时积极吸引外部资金,以提升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

4、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与规划

为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合理建设及有效投入使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与规划。基于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强宣传,使得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农业水利建设有效进行。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制度,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掌握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制定有效的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将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水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合理的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解决地表水利用不足、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对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就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短缺、投资力度有限、利用效率低及管理不当等主要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有效解决措施,以期为后期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399.

[2] 陈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消费导刊,2007(9)229.

[3] 王振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2(21)216.

[4] 王伟,柳付军.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重点及保障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

第3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货;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

美国农村信贷的需求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农业、农村住房、消费、农村小企业和农村社区发展。美国农村的信贷来源和金融市场支持包括零售贷款人、二级市场和信用增级项目。在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相关好的做法,完善农村信贷。

第一,政府应加强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比如:增加农村信贷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引导并规范民间信贷等非正规信贷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等。第二,强化金融机构相关职能,完善农村信贷体制。比如: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金融组织。第三,加强并完善相关保险制度的建设。比如:进行信用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贷保险体系、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体系等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险功能。第四,放松管制,创造更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在美国,其农村金融市场有为数众多的直接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直接促进了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发展,而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发展比较缓慢,所以中国应放松管制,让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第五,保持合作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多年来,美国的农场信贷管理局一直强调经营分权、抵制经营和人员任命方面的政治压力。第六,政府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援助。美国就是如此,只要农村信贷陷入困境,美国政府都会对其提供援助。当然,这些援助资金以后都必须还本付息,这样可以规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

[2]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鞠荣华,何广文.美国农村信贷供给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1).

[4]任元芬,江山.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22).

作者简介:阮小平(198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第4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237-02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作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概述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建立起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核心、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业、农村。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靠。在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中,金融服务机构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并且这些金融机构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为我国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截至2012年年底,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农村信用社从业人数超过了120万人,法人机构已达到了30 000多个;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69 000亿元,与2008年年底相比增长85%;农业贷款余额达75 600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了102%。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比较单一,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已经发展可以为客户提供投资、储蓄、信贷、结算、兑换;商业保险以及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近年来,我国农信存贷业务不断扩发,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农村融资难度十分大,这表明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十分薄弱,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而我国农村分布范围广阔,农民居住分散,这就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不同于城市金融服务各地区的经济差异大也决定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农村金融是为农业服务的,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金融活动变得难以预测。农业生产呈现季节性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使得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性融资产生普遍依赖,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呈现出与之对应的服务周期性。其次,农业活动的多样性与基础建设的修建使得金融投资多样化。又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报低等特点,使得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金融机构把资金转移到回报周期短、效益大的城市项目,从而促使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

1.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与城市的相比显得比较单一。这种单一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业务往来,如存款、取款、贷款等,其次就是金融服务难于满足当代农民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是农民,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金融服务机构匮乏。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如今取得了很好的发展,金融机构也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的覆盖,例如,在我国江西省上饶市,其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有56个,其中48个集中上饶市中心,而乡村金融机构只有18个,农村信用社网点14个,邮政储蓄网点11个,农业银行网点4个,但在这些金融机构中仅有4家可以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职能办理一些存、取款业务。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一些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商业利润,它们逐渐减少对农村信贷业务的服务,而将眼光放在了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越来越边缘化,从而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难以满足而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需要。

3.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不规范。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以及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占了一半以上,而且其网点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在20世纪末在行社分离的背景下,信用社从银行体系独立出来并由当时的农金改办管理,并入人民银行,最后的一段时间又归到所在地人民政府管理。尽管经历了如上的多种变革,但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却几乎固定,未曾发生本质改变。这种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严重制约当代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一直处在平稳的状态,这种情况就会加大农民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依赖性,从而导致这种金融机构形成垄断市场,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对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创新。这一方面要靠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惠农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能量和活力,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针对我国农村当前单一的金融服务产品,而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增在不断完善,金融竞争也日益激烈,当代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认清当前形势,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根据当代农民的需求,不断创新。例如发展农业金融保险,为农民的农业进行保险,并实行保费补贴,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2.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推动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参照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一些做法,下大力气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法律法规、地方性规章和制度,打破农村信用合作社垄断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农村金融服务作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从而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其次是金融机构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采取全动态的管理,从而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4.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当改变提供单一化金融服务产品的模式,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乡镇企业、农村居民户的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策略,不断拓展金融服务业务的范围。同时,对于农村大部分人不太熟悉的、租赁、理财、咨询、担保等业务应当进行大力宣传推广。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国农村的市场活力将会得到迅速的释放,哪个金融服务机构率先推行多样化金融服务,就将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占得先机。

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发展多样化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从而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元态,周陈曦.我国城乡关系的金融学透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

[2] 胡逸海.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1,(3).

[3] 熊德平,余新平,熊~白.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J].中国软科学,2011,(10).

第5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含义,并且对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发展对策

0 引言

想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系进行完善,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将农村金融的体制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要保障。目前,从我国农村的贷款情况、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农村金融的服务覆盖面、农村政策性金融以及小额信贷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下一步就是将农村政策性金融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作为基础,整体上形成一种分工合理、适度竞争、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形式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该农村金融体系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和含义

1.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特点

1.1.1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有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金融建立起来的服务行业,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中的企业以及农民用户,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地区建设的基础性设施等。在农业方面,农民用户与农村中的企业,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两者的性质,以及两者需要的规模都不一样,它们在金融方面表现出来的需求性就出现了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不一样的类型需求主体,它的金融需求形式、金融需求特征以及金融需求的满足手段和金融需求的要求也都不一样。

1.1.2农村金融的资金具有匮乏性

长时间以来,资金都表现出逐利性,金融中的资源都连续不断的由贫困地区朝着发达地区方向流动,资金资源从农村流向了城市,除此之外,资金资源还从农业产业方面流向了非农业产业,最终导致农村金融中的资金出现了严重的匮乏现象。同时,农村用户的收入支出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十分不稳定,该种情况对农村用户获取金融资金的能力遭受到了限制,农村用户中,绝大部分的收入都属于非资金、非稳定的资金收入,这样的收入往往会遭受到很多方面的要素影响。因此,对于农村用户而言,支出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收入量的不稳定,都导致资金的获得难度越来越高,流动性能也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对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阻碍[1]。

1.1.3农村金融的服务情况具有周期性

对于农村金融来说,它的原本服务对象就是针对农业方面的生产,然而,农业方面生产的特殊性经常使金融活动变得无法把握,难以预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农业方面的生产自身大跨度进行周期性的收入和支出,同时还有农业产品的价格出现十分剧烈的波动,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一个方面是金融资金极有可能出现十分严峻的风险,而另一个方面是农业方面的生产人员对生产性金融资金产生了普遍的依赖。

1.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含义

金融服务指金融机构通过应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手段,然后融通有价物品,给参与金融活动的参与人员提供可以获得满足以及共同受益的活动。金融机构则是指代专门从事于货币信用活动中的中介组织机构。多年以来,农村的金融体制不断的经历着发展和改革,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相关机构主要有以下这样几个: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该农村金融体系其中包括了合作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在内,将我国的商业银行作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作为核心,把民间借贷作为补充。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情况分析

2.1 农村金融服务的产品有效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主要的服务产品就是涉农贷款,该方面的数量金额一直处在大幅度的增长过程中,支农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2010年,涉农贷款的总金额高达117662.3亿元,占了总贷款金额的24%,与2007相比,同比增长30.1%,其中农用物资与农副产品的流通货款达到了11828.6亿元,占了贷款总金额的2.4%;农林牧渔业的贷款为2345.6亿元,占了4.6%;农村基础设施的的建设贷款为15622.5亿元,占了3.2%。

2.2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分析

农村金融的贷款能体现出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汇总的需求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体现出对金融服务的整体满意程度,因此,农村金融贷款的规模也就是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衡量指标。表一为我国2010年,31个省的贷款余额数据统计。

2.3 农村金融机构从事行业的人员数量分析

相关方面的从业人员数量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关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素质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这也是不同城市,从业人员人数差距的原因。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发展中的建议及对策

3.1 合理的配置农村金融贷款业务

在该方面,首先要构建起一个循环资金的财政投入机构,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都依赖于政府投入,政府是农村经济的投入主体,一定要发挥出财政性的投入作用;其次要构建起循环资金信贷的投入机制,信贷业务是农村金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点;最后是要构建起循环资金导向的激励机制,政府所提供的信贷资金都是有限的,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建立起相关机制,并且发挥出机制的作用。

3.2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的推进力度

为了更好的进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不断的增设,加大其覆盖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首先,要对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进行提高,要让城市金融带动农村金融共同发展,其次是要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域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很大,因此,采用的方法,模式都要有所不同,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模式[2]。

3.3 加大农村金融的人力资源投入

从业人员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从业农村金融的人员,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早期,相关方面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城市金融机构汇总挑选出来的,这样的从业人员往往无法长时间留于当地展开工作,想要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就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其次是要加大相关方面从业人员的整体密度,不同省市中的从业人数相差太大,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快速的发展,地方的政府应该对农村金融的从业人员进行编配和整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现状中我们所能得出的问题在诸多地区中都表现的相对比较明显,我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金融服务需要更加长远的发展,让城市金融发展带动农村金融发展是最佳的发展办法。

【参考文献】

第6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摘要: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村水环境质量主要因素之一的现状,从适合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思维人手,介绍了我国现今主要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特点、不足及其应用现状。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 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有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 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 2500 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农村污水处理的特征首先是处理率低,其次是间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第三是氮磷浓度高及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细菌、病毒等,这些都给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常用工艺介绍

2.1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适用于小量污水处理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SBR)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用较多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接触曝气形势改良而演变出的一种生物膜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在填料表面上培养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供氧,污水流过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占地面积小、处理负荷高、污泥产量少、抗冲击能力强、维护管理简便。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量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来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所以此工艺适合于我国南方及东部城市化速度快、比较富裕的农村推广应用。

2.2 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系统

2.2.1 人工湿地工艺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由于它能有效地处理多种多样的废水,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地面径流雨水等,且能高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盐类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具有出水水质好,氮、磷去除率高,运行维护管理方便,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类似沼泽地的地面,并且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湿地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目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和潜流形人工湿地。这两种湿地运行费用低下,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同时具有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的特点,对 BOD、COD、SS及重金属的处理效果较好,卫生条件好,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的现象。由于人工湿地工艺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气温的降低会影响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低温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对氨氮的去除,因此人工湿地适用于我国南方平均气温较高的农村处理生活污水,而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农村来说则不太适合。

2.2.2 稳定塘系统

稳定塘是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稳定塘的污水净化过程类似与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主要通过在污水中存活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塘内水生植物及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根据塘内溶解氧含量及微生物特性,稳定塘工艺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稳定塘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来说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单而且施工周期短、易于施工,投资省;能够实现污水资源化,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塘内可种植经济植物也可放养水生动物,如虾、鱼、水禽等,而形成综合处理塘;污水处理能耗少,维护方便,成本低。稳定塘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占地面积大;污水处理效果受季节、气温、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且处理效果不够稳定;易于散发臭气、滋生蚊蝇。今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发出了高效藻类塘和组合塘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稳定塘的不足之处。

3、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策探讨

3.1 加强规划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根据规划来系统地开展污水治理工作,避免废弃工程。

3.2 运行费用

市、区财政应对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费用进行适当补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委会和村民对污水处理费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都不愿意承担,多数区县运行费用来源不清,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对于农村排污既没有排污收费政策,也没有污水处理补偿政策,要求村民承担污水处理费不合理,也不现实,急需市、区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保证设施的长期运行,并建议市、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村民或村委会可以负担部分污水处理费用,以提高村民的责任感,市、区根据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出台奖励政策,作为对村民的补偿。

3.3 完善管理

在推进新农村污水治理的过程中,要建管并重,注重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证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4、结论与建议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造成流域等水体污染,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赶不上城镇,地区特点突出等,因此新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迫切需要经济、高效、自动化高的一体化处理系统,以适应我区农村污水的多样性等。在选择工艺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水质、水温、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工艺。

参考文献:

[1]李松涛.乡镇企业是农村水污染最大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9,14.

第7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农业”、“电商下乡”等热潮的兴起,在政府和电商巨头的合力推动下,自2015年起,国家层面涉及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一r风声水起,传统农资生产企业、传统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公司等纷纷布局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所谓的农村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服务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使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而要想使农村电商健康快速发展,物流是关键。也就是说,不管是产品下乡,还是农资产品走出去,都需要农村物流作为支撑。

自2010年至今,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从37亿元,到2012年达到800亿元,2015年达到695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预计在2016年底可能突破4600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物流体系落后,运力资源较难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安全、快速、优质的送达到顾客手中。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得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优势分析

(1)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

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到10.6亿户,较2013年增长231.7%,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国家政策的扶持

近些年来,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产品市场的提质转型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健全交易体制,加大对物流设施的基础建设投资,加强对农村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完善物流培训体系的建设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无污染、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为了使优质农产品能够安全放心的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开始关注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2.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劣势

(1)成本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价值不高,而且规模不大,很多都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运输成本高,因此,大部分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成本居高不小,甚至物流成本的上涨引起了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反而因沉重的物流成本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

(2)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环境的影响极大,不同时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可能在质量、规格上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复杂,这就使得农产品难以统一标准、统一定价,而且针对这几年兴起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各地也不一样,导致整个市场滥竽充数的现象泛滥,货真价值的农产品却很难有市场。

(3)安全性低

近年来,国家出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不能将剧毒、高度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尽管国家出台了这样的一些政策,但是由于高浓度农药价格便宜,仍然有一部分农民在使用,高度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问题有待改善。

(4)经营环境不好

一方面,相关物流体系难以支撑,农村电商物流极为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效益;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因质量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横在消费者与农产品供应者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机遇

(1)淘宝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从2009年到2012年再到2014年,我国淘宝村的数量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2012年的14个,再到2014年的211个,呈现出几何级数的上涨,到了2015年更是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达到了780个。所谓的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因此,淘宝村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产业环境的利好

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与农村示范县用于农村物流、电商和人才配套设施的投入,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中国邮政等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物流的布局,这为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3)农村网民数量不断攀升

我国农村网民数量由2013年的1.77亿人,2015年12月达到1.95亿,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91亿人,农村网民规模的不断上涨,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电子上网,另一方面为农民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奠定基础。

4.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威胁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便利性差,导致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不能进行资源整合,如果物流系统不能统一规划调配,将给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带来威胁。

(2)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正常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但是真正留在农村,利用自己电子商务知识来帮助农民改变生活的学生还是少数,电子商务、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3)观念的落后

现行的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如今在城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它的便捷性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而农村现行的支付方式还是相对较为传统,例如到附近的邮政、信用社来进行资金的收支,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支付手段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其风险。

三、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对策

1.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支持,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监督电商平台上的产品的来源、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商立法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目前状况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相关业务服务的活动上来,建立综合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网络普及的速度,使农民能够主动的把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通过正确的途径到网络平台中,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实惠。

3.加大农民的教育力度

通常越偏远的地区,农产品越有特色。由于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这些地区的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普遍担心它的风险,造成了目前很多农民并不认可电子商务的现状。因此,针对于这些地区,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服务行业做好电商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向广大农民及时传播电商物流的优越性,以及相关基础操作步骤,使电子商务真正走入农民生活。

4.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有B2C平台模式、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农村品电商应用平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要在电商平台的多功能上、全渠道上、融资渠道方面、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物流电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们应从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模式这些方面入手,改善当前农村电商物流l展的困境,促进农村电商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世友.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价格月刊,2016(03).

[2]张颖川.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0).

[3]黄福高,凌花.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农机,2016(09).

第8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我国;农村保险;内涵;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内涵

发展农村保险,我们必须要正确区分一个概念,即农村保险和农业保险,农村保险是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它泛指在农村范围内开展的各种保险,而农业保险更多的是一种财产保险,主要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村保险比农业保险的范围更大,它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的保险,它开展的是针对农村中的农、林、牧、副、渔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各领域的保险服务,同时,它也对所有农村人口的人身及财产提供保险业务。可以这样说,农村保险旨在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保险服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农村保险的出现可以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保障,对于应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的农村灾害风险是极为有益的,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有助于保障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

二、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难问题

(一)“意识难”,我国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粗浅,缺乏投保意识。首先,这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农民多是没上过学的、小初中毕业生,他们知识面狭窄,思想上比较陈旧,对保险有着本能的意识排斥,很多农民甚至觉得保险就是“骗钱”的,他们不愿意了解农村保险这种新事物。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天灾人祸”思想严重,觉得保险保障不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在我国部分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或者还处在温饱边缘,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农村商业保险。再次,农民意识里存在依赖政府帮扶的思想,他们认为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包括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持,对农村生活无保障农民的低保帮扶等。这些都让农民产生了政府依赖思想,觉得政府会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难题,而且政府的扶持是无偿的,而保险却需要投入。

(二)“立法难”,农村保险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保险费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还不足以覆盖整个农村保险市场。这就让农村保险市场显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体系下,农民的保险投入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利于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利益的实现。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农民很难放心把钱投入打破保险公司。立法缺失也就成为了制约农村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突破难”,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其农村保险的服务力。农村保险发展迟迟打不开局面,与保险公司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局限和制约也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投保需求。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保险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业务主体都倾向于选择城市,他们对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仍处于观望阶段,觉得农村保险业务是一块“硬骨头”,不愿意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农村保险产品。这就使得农村保险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实际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商品却很少,农民的选择余地小。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的农村保险险种少,多是一些养殖险、人身意外险等大险种,险种比较单一,很多险种都不是针对农村实际设计的,不能满足农民的投保需求。

2、价格是保险公司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硬伤”。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在农村开展保险面临着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现状,在这种局面下,保险公司提供的农村保险价格普遍偏高。而我国农村农民收入普遍微薄,他们不愿意随便拿钱出来投保,即便投保,他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补偿。如果保险公司实际能提供的补偿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实际需求,他们就会丧失投保意愿。

3、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这一局面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首先,农村保险业务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在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的队伍中,有很多业务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出身,他们多是保险公司为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在各农村区域范围内聘用的,这些人员培训时间较短,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受工作能力的制约,不能为农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其次,保险公司很难做到覆盖整个农村的全面服务。保险公司在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中常会受交通不便或农村人口分散居住的影响,这就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保险公司的服务很难覆盖农村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对于偏远山村的覆盖明显不足。

三、发展我国农村保险的具体对策

(一)发展农村保险必须紧抓宣传不放松,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参保意识。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农村保险缺乏明确的认识,要想发展农村保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观念问题,要转变农民陈旧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农村保险的认识就必须极大宣传。首先,要针对全体农民进行农村保险性质和作用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保的是“什么”、“怎么”保、都有哪些险种、参与农村保险投保有什么好处。要让农民明白天灾人祸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农村保险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要把农民从“投保”等于“打水漂”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农村保险。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接触新事物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农村保险宣传,加深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比起农村保险员的上门推销,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于农民的说服力更大,他们会渐渐改变对农村保险的旧观念。各地可以开通农村保险免费咨询热线,为农民提供保险咨询服务,农民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咨询当前农村保险的投保项目、投保金额等,这样便于及时解决广大农民的疑惑,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顾虑。再次,要加大对农村保险索赔的宣传,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农村保险索赔中的相关问题,包括索赔程序、索赔范围、索赔比例等,避免部分农民认为投保就是上了双保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保险公司就要全权负责赔偿的思想的出现。同时,也能避免农民因为投了某个险种,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补偿而对保险失去信任。要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的具体索赔事宜,让他们正确看待保险,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

(二)农村保险要发展,立法工作必须跟得上。农村保险迟迟打不开局面,农民在投保时犹豫不决,都与农村保险的立法不完善有直接的关系。农民觉得农村保险缺乏法律保障,怕投保承担风险,因此不愿意投保。要想让广大农民放心投保,促进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快立法进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让农村保险有法可依。要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民双方的利益,要弥补农村保险发展中长期以来的法制缺失状况。只有立法到位,才能保证农村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让农民更信得过农村保险。

(三)农村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当前,很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最大的阻力就是农民不认同,政策不支持,导致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举步维艰,同时,保险公司也面临农村保险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地发挥其协调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保险业务,采取“三位一点”的做法,即农民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策略,这样既能有效地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的正常盈利,让保险公司愿意进驻农村市场。又可以减轻农民的投保负担,保证农民投保的低门槛。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加大对农村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保险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要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种类多样的保险产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保险认知的加深,他们会寻求种类更多的保险产品,他们的投保需求会更多元化。这就要求首先,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保险新险种的研究,要立足农村实际,开发适合农村、农民、农业的保险品种,要细化险种,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险种,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投保序曲。其次,保险公司要积极地应对农民的保险索赔事宜。当前部分发展农村保险业的保险公司,往往是动员农民投保时“斗志昂扬”,遇到农民索赔时却是爱搭不理,不能积极的支持农民的索赔工作,让农民对保险公司失去了信心。保险公司必须加大对投保农民的跟踪工作,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要走访灾害险的投保农民,遇到一些突发性牲畜类流行疾病时,对于养殖业投保农户进行回访,对于在保险公司赔保范围内的损失要及时地予以补偿。保险公司积极应对索赔,有助于树立保险公司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让农民敢投保、愿意积极投保。再次,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保险公司要拓展农村保险业务,就要向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保险业务员,让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水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一些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员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的保险知识,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保险咨询和服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可以在农村设立专门的保险咨询点,满足偏远地区农民的投保咨询需求。

结语:综上所述,发展我国农村保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我国农村保险的立法进程,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政策支持,同时,必须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为农村保险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君彦;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第9篇: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制度改革 分工协作

农村金融制度旨在建造农村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和小额信贷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分工合理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①。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就开始步入重建阶段,在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下逐渐摆脱城乡合一的金融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发展。虽然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金流转也相对活跃,但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民间借贷成为最广泛的融资方式,也正是民间信用的资金缺口、信用风险和高昂的信息成本共同催生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迫切需求。

1993年开始的“三位一体”新农村金融改革,着重于建设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2003年中央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又推起了以完善信用社机制和产权划定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一些全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提高了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水平。我国现今的农村金融呈现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格局。目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活跃于银行业市场,辅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提供信贷等系列服务,主要活跃在货币市场,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合作银行及农业商业银行,涵盖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

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但我国农村金融垄断性的成分比重大,特别是一些基础资源欠缺的乡村地区,往往只有农信社提供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农村地区服务水平低下、金融产品单一、借贷难。

近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面向“三农”的信贷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末,我国农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8.1%,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这些金融机构都普遍存在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农户集聚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却没有放贷回农业市场,而是转投城市工商业以谋取更大利润,这不仅没有解决农村资金缺口,反而使农村借贷难的情况更为恶化。且我国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许多现代化金融无法扎根于农村土壤,无法推广网上银行、电子票据等新兴业务,在农户需求量最大的小额贷款、中长期贷款和农业保险产品上,也缺乏创新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导致市场供给严重短缺,市场需求无法消化,各种不正规的地下经济无法收到有效监管,如高利贷等迫使农户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

鉴于前述的种种问题,我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时,仍应以农村金融体制为关注的重点。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农村金融“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这几大问题。对于“在哪里”问题,首先应该为农村金融创造良好的土壤,需要政府合理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标准,使更多的新型农村及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对于目前农村金融地区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政府也应该及时通过政策倾斜进行调整,在商业金融不愿进驻的偏远地区或高风险市场投入适当的政府扶持,提供免费信息降低金融风险和信息成本,使金融市场加速活跃。加强法律制度的明确和落实,做到有法可依,对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进行双向监管,从金融干预更多的转移到金融监管上,实行分类监管、差别监管,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借贷对农村金融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做什么”问题中,应该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尤其关注农村金融重叠和空白的部分,区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特色发展。而“怎么做”主要依靠于内部服务机制的完善,各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存贷汇业务为主,拓展中间业务,引进银行信贷产品、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防控手段等。管理上落实“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架构,运用多方位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手段的不断革新,如采用信用等级评定、互助互保、网络联保、银行制合作等形式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强化贷款责任,保证准确贷出,安全收回,减少不良贷款比重。

具体针对不同领域的农村金融,则需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使各金融成分合作无间,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政策性金融,最重要的是保证“进退有度”,只有在农村需要而商业金融不愿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才应进入,而一旦因为有利可图部分商业金融涉入后,政策性金融就应及时撤出,不能相互争利。同时,政策金融要做好配套支持工作,主要包括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现代农业粮食直补等直接配套服务以及提供补助、启动资金、提供担保,中长期信贷支持等间接配套服务。而对于农村商业性金融,作为竞争最完全的一种形式,应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以刺激农村金融的活力。各商业金融机构应该在完善货币市场服务的同时,拓展加深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业务,广泛覆盖保险、资产管理、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同时采取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如农业、农村保险和农产品期货、股票、债券融资,土地债券等。各商业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支柱业务,合理分配市场,避免在货币服务中扎堆而竞争过饱和。至于农村合作性金融,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农业经济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收效很好,在偏远落后地区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如何确保“合作性”是其中最关键的课题,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采用适当的组织架构,明确划分产权,坚持贯彻民主、自愿、一人一票、互的原则都至关重要。合作性金融该采取多元化积聚本金的方式,如货币发行的方式,或者是财政扶贫注资的形式,以及在社员内部吸收存款等,以保证资金链的灵活畅通。在民间金融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客观需求,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与其继续采取高压压制的手段,迫使灰色金融转变为黑色金融成为危害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倒不如将政府视作引导者,进行反金融欺诈的严格监管并提供无偿的免费信息,降低社会信息成本,使民间金融正当化,并将其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实民间金融无所谓好坏,其灵活流通性强,具有相当显著调节金融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度”的问题,过大的民间金融比例势必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把握和调控。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参考文献

[1]肖传亮.基于制度和管理角度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探析[J].经济论坛,2011年6期.

[2]李畅.我国农险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