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精选(九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第1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图1 2002-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3、如果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采用非股权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授权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收到一定威胁,并且将失去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关的利益。此外,通过非股权方式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使信息交易成本增加,减少企业的可得利益。非股权合作方式的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能会使自己的专利,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被别人学习了解,从而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第2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 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第3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摘 要 文章结合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就业效应的直接因素(FDI的进入方式、FDI的流入产业、FDI的规模与性质)和间接因素(FDI的产业关联度)。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引出对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就业正效应的思考。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就业效应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量外资把我国作为投资的首选地。我国吸引外资逐年增加,198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2.58亿美元,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高达835.21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的重心也由起初的重视外资的规模转向外资的质量。

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是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同时利用外资企业缓解国内就业的压力。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结论却不尽相同。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5)所指出的那样“FDI影响就业的方向和程度并没有一个一般的结论,研究结果的多样性也反映出分析手段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必须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的因素及作用的机理。

一、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其中,直接影响因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性质等。而间接影响因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度、东道国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等。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不同对就业的创造效应有所不同。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主要有“绿地式”投资与跨国并购。“绿地式”投资表现为在东道国建立新企业,使用新设备和雇佣新员工,这种投资形式必然能够创造直接的就业机会。而以企业所有权转移为特征的跨国并购,短期内不会形成新的生产力,就业机会一般不会增加,相反并购后的公司出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因素在重新整合、重组的过程中往往还会裁员,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DavidWilliams(2003)利用英国外资公司子公司的数据,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子公司类型、母公司国籍三个因素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得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因上述三个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绿地投资”产生正的就业效应,而并购投资方式则产生负的就业效应。

虽然跨国并购早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方式,但30多年来,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以合资,合作和独资等新建投资为主。2010年,我国新建合资,合作和独资项目27355个,2010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1053万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相关并购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会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市场。

(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业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与其所投资的产业有很大关联。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测算,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所以,如果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其单位投资直接创造就业的效应十分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将为东道国的非熟练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相反,如果外商投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就会有限。ChristophErnst(2005)以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为例,时间跨度为1990--2002年,研究表明由于FDI进入的方式和部门的原因,90年代后大量涌入的FDI对于就业的影响总体是不如人意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更多地雇佣在了有较高资本密集度的部门。国内学者邱晓明(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导致其就业增加效应明显弱化。

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外商企业主要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所以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外商直接投资都进入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利用外资更加重视质量,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资于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化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性质

最先进入我国的外资主要来源于是港澳台,从性质上讲属于“成本导向型”外资。这一时期外资的显著特点是规模较小,1990年FDI平均单项资本规模仅为90.69万美元。“成本导向型”外资主要是利用大陆极其低廉的劳动力,多投资于如纺织服装加工生产等领域,因此这些中小规模的FDI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很大。

牛勇平(2001)对1986--1998年的FDI与中国就业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在国内投资效率下降或相对下降的形势下,FDI对就业数量的增长具有不可低估的正效应,港澳台企业创造就业数量效应较为显著。

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和来源国都有明显的变化。来自欧美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投资主体,FDI平均单项资本规模明显扩大。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多分布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由于FDI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单位资本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因此随着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变为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FDI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不断递减。

第4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 产业 区位 模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商务部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累计净额为572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的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以及模式选择十分重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位优势,适合不同的产业进行投资,也需要不同的投资模式。本文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区位与模式组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哪些产业应选择何种方式,投资哪些区域。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产业分布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加工业。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是:商务服务业,占28.9%;批发和零售业,占20%;交通运输、仓储业,占12.4%;制造业,占10.1%。

2、区位分布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九成,其中亚洲地区占71%;拉丁美洲地区占20%。

二、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目前,我国资源缺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瓶颈。通过资源开发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不仅可建立稳

定的资源供应基地,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还可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

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应根据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和引资政策及我国的比较优势等因素来选择。我国应主要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因为大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我国相对它们来说,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适合我国资源开发业投资的区位有:

1、亚洲地区。东南亚的森林资源、西亚和中亚的石油、铁等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且我国在亚洲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有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有利因素。

2、拉美和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的石油、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非洲地区的石油、铁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而且为了发展其资源开发业,颁布了引资的优惠政策。

资源开发业的投资模式包括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和中小企业投资模式。前者是指为获得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能源,由政府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重点能源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方式可以是新建海外企业,也可通过资产或股权收购设立海外企业。对于森林、矿业等资源的开采,可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目前,一些有实力的民企已开始进行资源投资,如宁波兴隆、长青实业等公司到非洲刚果开发铜矿、钴矿等。另外,对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在东道国进行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再运回国内进行精细化深加工的方式,这样可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目前,我国的纺织、电子、家电等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的国内市场饱和。同时,我国在这些产业上拥有

成熟的适用技术,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比较优势。

适合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投资区域有:

1、亚洲地区。亚洲国家(地区)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文化相似、经济活跃、市场潜力大、引资的优惠政策多,而且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紧密,特别是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国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存在一定的梯度,因此亚洲地区十分适合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投资。

2、拉美和中东欧地区。拉美和中东欧地区的工业基础、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比我国差,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同我国具有相似性和承接性,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多。另外,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我国企业运行规模与拉美和中东欧企业更接近,且更能适应拉美和中东欧的不规范市场,因此投资的竞争压力较小。同时,目前拉美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国家大多与北美国家和欧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我国投资拉美和中东欧地区,可使产品更容易进入发达国家。

3、非洲地区。非洲国家的技术水平不高,其产业结构与我国形成梯度,为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提供了投资机会。并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开放市场,为外资提供优惠政策。非洲作为新兴市场,能为我国企业带来丰厚回报。

成熟适用技术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由于我国企业具有技术优势,且资金要求不高,因此可采用独资新建工厂的方式。我国企业可在境外建立生产或加工基地,投入较少资金,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配件,开展生产或加工装配业务,生产或加工组装的制成品就地销售或出口到别的国家或地区,借此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出口。

四、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不能要求把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我国不仅可扩大市场,增加收益,更重要的是可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另外,我国在生物工程、材料工业、航空和航天工业等具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区位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水平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优越的产业条件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时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而且,在发达国家投资,产品能绕过贸易壁垒,在增加销量与利润的同时减少贸易摩擦。

在发达国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有多种模式。对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企业,可选择在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企业,共同生产研发。而更多的企业应采取通过股权和并购方式进入当地企业,快速获取其技术。另外,近年来,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已成为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五、服务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其对外直接投资更处于初级阶段。从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应把贸易业、旅游餐饮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服务业作为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从世界投资的趋势看,我国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对于我国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贸易业、旅游餐饮业、对外承包工程等传统服务业,我国可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而对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我国应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采取绿地投资也可采取跨国并购。由于我国服务业单个对外投资的规模不大,所以可采用集约式投资方式,即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一起到某一个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魏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产业的新定位[J].决策探索,2003,(7)。

[2]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3] 范飞龙: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2,(11)。

[4] 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第5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摘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却也存在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必须提高对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等对策。

关键词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标志。2005年初,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经济要大步“走出去”战略,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不仅是适应我国外资战略重大转变的需要,而且是进一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1.2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1)地区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投资地区仍然相当集中。这种地区结构一方面造成在一些密集地区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相对过少、力量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开拓。

(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少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1.3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

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投资规模偏小,一方面容易造成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出现管理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在产品生产、开发、创名牌、搜集信息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以致经济效益不高。

1.4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既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又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我国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高,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才能。这样直接导致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

1.5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政府宏观管理过程中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另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对投资缺乏监督管理措施和力度。

1.6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至今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体制、政策和资本市场条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大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仍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建立,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在这种状态下实施跨国经营,导致无论是规模、人才还是技术都存在优势的国有企业在实际境外投资中却落后于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2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就如何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出几点对策。

2.1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2.2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

(1)关于区位选择。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家市场。

(2)关于产业选择。①加强高科技产业。从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目的的有效途径。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③探索服务业。要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从而对中国国内相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2.3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

(1)加快培养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我国综合商社对跨国公司发展的贸易信息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组织、协调功能,尤其在组织一些大型项目开发、投资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为跨国公司的培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加快发展。

(2)重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把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中国跨国公司应通过与其合作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体来说,包括分享全球营销网络、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等。

(3)加强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平均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加强国际竞争力;并且可以优化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资源的配置,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存在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结果两败俱伤的情况,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2.4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海外企业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2.5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主要包括:①尽快制定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首先是《海外投资法》。我国政府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促进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②必须制订总体的战略规则,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标市场的选定、投资的目标产业、跨国企业的培育、相关战略的协调、实施的阶段划分等。有了明确的规划指导,才可能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建立在稳固的基石上。③努力提供必要的服务,强化与投资相关的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动员驻外机构提供海外投资情报,协助进行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对企业前期海外调研提供适当的资金资助;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援助等。④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货币互换等金融创新业务,以满足海外企业风险防范与转嫁外汇风险的需要。⑤减化审批内容,减少环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可保证及时有效地利用商机。⑥放宽金融政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

2.6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制度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对外进行投资兴建项目时一定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跨国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经营机制,应逐步向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应让这些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活动方式、商业惯例以及行为规范从事经营,适当规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在子公司实施以效率为标准、将母公司的管理原则和东道国管理文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子公司经营人员的报酬和奖励水平依照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将子公司的目标完成程度与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目标体系来考核企业,这种模式应是我国企业对海外子公司进行管理的目标模式。

2.7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融资手段不断完善。根据国际投资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实施融资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我国的海外企业需要加强同中国海外银行的协作获得金融支持。

(2)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有效地运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组建海外企业。积极采用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若技术、管理和营销非常复杂,东道国又无力经营这类项目,而我国企业在上述诸方面拥有充分的优势,可以考虑以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使企业自身不承担风险,而且实际上又能对当地企业实施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又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1陈雅丽.企业对外投资的常见问题、原因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第6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第7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Abstract: China is implementing the "going-out" strategy. Although Chinese FDI is growing fast, there still have a lot of problems to solve. We'd better learn experience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Japan's experience in FDI is worth learn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Japanese FDI,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FDI, and then put forwards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DI.

关键词: 日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Key words: Japan;China;FDI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1-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之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未来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与壮大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曾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动机、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与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有相似之处。由此,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提炼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提出管窥之见。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回顾

随着日本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规模、动机、行业和区域选择以及投资载体都发生了阶段性地演化。综合其发展过程,可以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大致划分为起步、发展、扩张、调整四个阶段。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由获取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指向,升级为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和获取专利与信息;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到大型跨国集团与中小企业结合、互补;投资方式由“绿地投资”到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展;投资的行业和区域则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东道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1 以“边际产业扩张论”为理论基础 日本和欧美国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国际投资理论普遍认为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结合日本国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他认为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一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益,从而把劣势变成了优势;二是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使本国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解释一定时期内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特点,但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局限。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出现了与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趋同的趋势。

2.2 投资动机不断调整 日本的资源禀赋、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欧美跨国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二是由于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而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最大优势[1]。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初的动机则是获取资源、降低成本。

战后至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经历了以保障国内原燃料资源供应为目的的资源型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发展到目前以开拓与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获取专利与信息为目的的综合型投资。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行业间在与区域间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行业间差异表现为,农林水产业为资源型,建筑业、商业与服务业为市场型,制造业则为复合(市场+生产+成本)型。在地域间的差异表现为,对北美和欧洲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在于市场、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亚洲这样的发展中地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从追求低劳动力成本的成本型向追求开拓东道国的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这样的市场主导的复合型(市场+生产)转换。

2.3 投资载体灵活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合资为主要投资方式,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并购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用边际扩张理论来解释,就是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边际部门”,为了获利不得不向海外转移;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符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和水平,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也为了规避风险,因此投资多采用合资的方式进行。

而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由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就是,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更多的垄断资源,即所有权优势;同时,大型跨国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强,因此大型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由于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是以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为基础的,为了维持垄断优势、防止泄密,其必然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2.4 投资行业与地域指向明确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日本以非制造业为重心。1971-2011年,日本对非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部分超过历年总投资的50%,1986年达到最高值,超过总投资金额的82%;在三次产业间的投资,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结构,但2005年以后的投资又将投资重点回归到二产,跟世界金融市场形势不稳定有关;具体的行业选择,对金融保险业的累计投资额最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选择上,日本以发达地区为重点。70年代初期以前,日本对外直接在地域分布上波动较大,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1990年比重最高,超过总投资额的80%,之后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具体而言,对北美洲的累计投资金额最高。

2.5 受汇率影响巨大 虽然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整体上看日元汇率的变动的确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关系图(图2)中可以看出,1971-1973②年和1985-1988年两个阶段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后几年内迅速增加。周展、陈作章(2009)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1971-2007年间日元汇率的波动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元升值对劳动成本指向性投资影响最大,市场指向性投资次之,对资源指向性投资也有一定影响,对污染产业移转性投资很微弱[2]。

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与日本80年代十分相似,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国在对外贸易中都面临日益尖锐的贸易摩擦;第二,两国货币都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是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日本同期加以比较后发现,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上看我国投资规模低于日本同期水平[3]。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外投资规模有限,成长空间巨大。由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动机、投资行业和地域选择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3.1 政府引导至关重要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验表明,海外投资初期要获得成功往往与政府完善的促进体系密不可分[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海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对全球经济动向把握不足,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政府有必要对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动机、行业与地域选择方面进行科学的、具有预判性的引导,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行业与地域需要科学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技术与资本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行业与地域选择上,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认清目前哪些是我国的“边际产业”,这些“边际产业”对哪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在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最终实现科学、高效投资。

3.3 对外直接投资以科技领先作为动力来源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进步使日本不断产生新的“边际产业”,获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科技领先对日本企业向海外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状况是,生产世界级的产品,却少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世界级的品牌,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难以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未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急需技术领先作为助力。

3.4 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关系密切。战后日本的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蜕变都是伴随着阶段性的产业外移,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契机,向海外转移边际产业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循环提升。

注释:

①The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积极致力于促进日本与海外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加强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为目的的工作,其中尤其以加强东亚地区的商务合作为重点.

②日本银行日元兑美元汇率数据中无法查到1971、1972年汇率.

参考文献:

[1]马海.日本与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04(1):9-11.

[2]周展,陈作章.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对外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日本19个行业1971—2007年的面板数据[J].日本问题研究,2009(004):6-12.

第8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对外输出劳务和商品到对外输出资本的转变。有限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我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美国因其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成熟的市场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不断吸引我国企业前往投资。再加上,中美双边贸易长期失衡,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往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企业选择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缓和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累积达到741,投资存量达到359.0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64%。仅2013年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就达到140亿美元,约占存量的39%。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发展势头正旺。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从横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到2012年底,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共计26508.32亿美元,其中英国占18.37%,日本占11.63%,加拿大占8.5%,而中国仅占0.19%。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规模远远小于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从纵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1400万美元发展到2013年投资140亿美元,刚好是21世纪初的1000倍。自2000年开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趋势是逐年增长,2005年因信息技术方面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而大幅上升。2006年后继续平稳增长,2011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虽然2012年投资规模扩大,绝对额接近2011年的双倍,增速也加快了,但是仍没有赶上2005年之前的增长水平。尽管增速上看比不如之前的年份,但是从2010年起,每年的投资总额较之前的年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1.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

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呈现出投资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依次是信息技术领域(119)、工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105)、能源行业(98)和汽车和飞机制造业(91);而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四的行业分别是:能源行业(118.61亿美元)、农业和食品行业(72.01亿美元)、娱乐和房地产领域(61.33亿美元)和信息技术领域(34亿美元)。

具体来看,2000-2003年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汽车和飞机制造业。2004年开始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相对分散,但每年也有其投资的侧重。如,2004年近七成的投资流向了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2005年超过九成的投资流向了信息技术行业;2008年近一半的投资向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倾斜;2010年约六成的投资进入能源行业;2013年有一半的投资流向了农业和食品行业(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商及生猪养殖商史密斯菲尔德)。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我国该类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对美国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关税壁垒,拓展美国市场。近年来,以华为和中兴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以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

2.赴美直接投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2000-2013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以民间私有资本投资为主。到2013年底,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数约是国有企业的2.7倍;民间投资的存量达195.69亿美元,政府投资的存量是163.32亿美元。就每年流量而言,2000-2008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基本是民间私有资本占主要地位,除了2005年因国有资本在纽约州信息技术领域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使得这一年政府投资远远超过民间直接投资。只有2009-2011年这三年中,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是政府投资占主要地位,也就是金融危机后,国有资本大量输入美国,引起了美国有关各方的注意。再加上,一般国有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上均比较高,这也就为以后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的资本来源和以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我国企业赴美投资进行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埋下伏笔。但2012-2013年这两年,民间私有资本投资又超过政府投资。荣鼎咨询公司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80%以上的并购交易和70%以上投资金额都来自于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我国赴美投资的主力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

3.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投资方式并存

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绿地投资),二是收购兼并。2000-2012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新建项目数均多于并购项目,但是并购涉及的金额却远远超过新建投资。到2013年底,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新建投资的存量仅为43.76亿美元,而并购的存量是315.25亿美元。二者差距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个别几个超高并购项目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外与收购兼并相比进行新建投资难度更大,手续更复杂,风险更高。我国对美国新建投资的项目虽然多,但是涉及的金额不高;我国在美国并购的项目虽然不多,但是单笔项目涉及的金额较大。有学者认为,新建投资与并购相比,美国对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更为敏感。

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至少已经涉及到美国的43个州。本世纪初,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沿海各州,之后开始逐渐向中部平原地区蔓延。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因其高科技产业发达和州政府奖励投资,吸引了我国大批企业前往投资。东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以低税率吸引我国企业。中部的德克萨斯州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能源产业也促使我国企业对其进行投资。据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投资项目数前四名的州是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194)、中部的德克萨斯州(66)、东部的纽约州(51)以及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51)。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三的是东部的弗吉尼亚州(88亿美元)、中部的德克萨斯州(51亿美元)和东部的纽约州(46亿美元)。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困境

经过十多年的赴美直接投资实践,发现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许多困境,如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目的的质疑、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阻碍以及我国企业自身存在进入方式选择不当、投资前调研不够深入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

(一)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质疑与阻碍

1.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目的

2009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大量进入美国,其中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国有资本。美国因此质疑我国国有企业对美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因而认为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社会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十分敏感,他们甚至认为我国银行体系受政府管制,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得到国家的支持,能够获得更低成本的贷款,从而在跨国并购活动中胜出。这对其他的同类竞争者不公平,属于在全球范围内扭曲资本的有效配置。

2.美国国家安全审查阻碍我国资本进入

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仅2010-2012年这三年里,共有39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案件遭到CFIUS的审查。同一时期内,CFIUS对英国实施了68例审查,对日本实施了23例审查,对加拿大实施了31例审查。根据前文所提到的英国、日本、加拿大三国在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虽然比日本和加拿大小很多,但是遭受的审查案件却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了这些国家。由此可见,美国对我国FDI进入有严格的审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进入美国。

(二)我国赴美投资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1.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涉及金额巨大的投资项目往往以并购方式进入,新建投资的规模偏小。就新建和并购两种进入方式而言,新建投资更适合于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企业,并购则可以借助东道国的品牌、渠道和管理等迅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与能创造美国就业机会的新建投资相比,并购有时候反而会造成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失业对美国社会而言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而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采用并购方式的案例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在美国国内相关利益者和媒体的共同炒作下,抛出造成失业或者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质疑,引起美国各界广泛关注。美国社会还担心一旦我国企业并购成功,我国企业会把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国内,造成先进技术转移,使其丧失原有的竞争力。

2.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和美国在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很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首先,美国作为联邦制的国家,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对待我国直接投资的态度通常是不一样的,联邦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会阻碍我国资本的进入,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对我国资本进入大多持欢迎态度,甚至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其次,对于CFIUS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机制的不熟悉,导致我国企业在美投资夭折的案例不断增多。因此,我国企业需做好进入美国前的调研工作。最后,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过度依赖于政府机构的引导,而缺少能够灵活应对美国当地情况的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

3.没有融入当地社区,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有些企业进入美国后,将自身与当地的社区完全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甚至有些企业将国内的不合规做法带到美国,不能很好地遵守美国本土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我国赴美投资的企业较少开展公益事业和回馈当地社会,给美国社会留下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不良印象。

三、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积极取得美国对我国的信任

我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赴美投资目的信任不足。再加上我国对美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资本有所戒备。首先,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等多种途径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明确表明我国企业赴美投资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增加他们对我国资本投资目的的信任,打消美国对我国企业直接投资会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顾虑。其次,我国政府应该摆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的事实,取得美国对我国投资动机的认可。最后,我国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我国民营资本赴美直接投资,进一步降低美国对我国投资主体和资本性质的敏感度。

2.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

如今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赴美直接投资时遇到的问题极其相似。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当时日本政府的做法,加强我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议谈判。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和美国双边投资协议的谈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仍应大力促进中美两国双边投资协议谈判,在确保协议的公平性和充分考虑中美双方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为有依据和保障,以此来保护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企业的权益。

(二)企业层面

1.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应该优先考虑以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美国。首先,与收购兼并的进入方式相比,新建投资不会面临严格的审查。其次,新建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因其经营方式灵活,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产品,所以建议这类企业采取小规模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这样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而且一般也不涉及先进技术移回国内的敏感话题。最后,对于具有国有资本背景的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时,建议尝试组建合资公司或者实施非控股并购等方式,降低美国社会的敏感度。

2.进入前做好调研工作

我国企业在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投资环境调研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以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分析对美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和未来获利的可能,并对将来也许会遇到的阻碍进行预测分析,提前制定好解决方案。其次,投资尽量避开CFIUS关注的敏感行业,如不可避免涉及到敏感行业,则我国企业应该积极主动配合CFIUS的审查或者投资方式尽量选择新建投资,以此来规避审查。最后,充分了解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给予对外直接投资的优惠,合理选择最佳投资区位。

3.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首先要遵守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积极接受当地社会与舆论监督,减少企业的负面新闻报道,树立良好公民企业形象。其次我国企业还应努力建设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宣传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目的和意义,加强与美国政府、国会议员和媒体的交流沟通,增强我国企业对美投资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最后我国企业要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事务,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多参与反馈社会的活动,如向当地的慈善机构捐赠财物,帮助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条件等,以此树立在美国消费者心中的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好评度,和美国本土对我国企业的认可度。(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Thilo Hanemann and Cassie Gao:Chinese FDI in the US:2013 Recap and 2014 Outlook,January 7,2014

[2] Kevin B.Barefoot and Marilyn Ibarra-Caton,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s for 2012:Country and Industry Detail,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July 2013

[3] Curtis J.Milhaupt:Is the U.S.Ready for FDI from China? Lessons from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1980s,A Reference Series for Chinese Investors,Volume 1

[4] 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01)

[5] 冯明,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趋势、结构和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3)

第9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原油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规划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东道国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研究 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间接影响的研究评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和转型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irst)。控制变量中,两国地理距离来源于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http://cepii.fr/CEPII/en/welcome.asp),汇率波动数据来源于(http:///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其他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http:///)。

2.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选用2003-2014年度中国对东道国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万美元)的对数值(lnofdi)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于双边贸易成本采用贸易流量计算的比值,因此,GDP等数据不进行平减均使用当年名义值(黄珊[20],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引力模型的对数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是几何形式而非算术形式的,而对数形式不仅可以使引力公式线性化,又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点,还可以避免数据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现象(张海森、谢杰[21], 2008)。在扩展模型和中考虑到资源禀赋,互联网指数、汇率波动及班轮运输指数都是指数形式,故不进行对数化处理。虚拟变量通常而言不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系统GMM估计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内生性问题,但是必须对残差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以及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表3-1的回归结果各列AR(1)检验对应的P值均小于10%,而AR(2)检验对应的P值均大于10%以上,从而可以推断残差的序列存在一阶相关,二阶不相关,符合模型设定要求。sargan 检验的P值均大于10%,拒绝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工具变量设定有效。综上,可以接受采用系统GMM法估计本文的计量模型相对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