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

第1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淡薄,存在着诸如传统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学校缺乏创新氛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人才个性化培养。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要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使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提升,而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实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一项本科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施计划,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单一、侧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以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按学科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修读课程,克服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状,统筹通修课、通识课等面向全校或跨院系课程,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由辅助地位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独立环节。构建以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为背景、以层次(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研究层)为基础,以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方法的模块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能训练等实践课,增加实验中心的投入,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电子协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研究空间。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2 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即: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条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

实行层次化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层采取教师授课指导的方式,侧重于元器件的选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各种电参数测量、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等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采取开放式自主实验方式,侧重于知识综合、融会贯通和应用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电子系统通常由一些常用单元电路组成,如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放大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C/DAC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等,对这些基本电路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制作,为今后自主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拟订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研究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针对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参与开放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组队、选题、项目申报、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拟订、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工作;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2.3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

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指导项目的开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负责项目运行状态的监督与管理,如定期检查项目的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完善院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学院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创业项目,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从条件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定期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机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和成果认定等。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与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优异生、免试研究生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质量,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

3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1 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自己,增强信心。

通过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科学研究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项目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硬件设计的,有负责软件开发的,有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的,等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计划项目,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6-8.

第2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PLC控制技术》 一体化教学法 中职学校

PLC控制技术大量应用于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同时也是我校电子电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企业最需要学生具有电子电路图识别、机械识图、常用电子电工仪器设备使用、技术研究开发等能力,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基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要求,建议推广一体化教学法。

一、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PLC控制技术》课程,学生掌握PLC理论知识,会利用PLC控制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适应电子电工检测、生产、管理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二)具体目标。通过学习《PLC控制技术》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PLC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在实训过程中,将PLC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产生可以验收的成果。下面通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说明具体目标内容。

1.能力目标

会正确组装和检测电子控制元件;会安装和调试PLC电子控制回路;会利用PLC编程器进行程序设计;会识读电子电路图;会熟练操作常用电子电工仪器仪表等。

2.知识目标

理解PLC控制元件内部组成;理解电子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子电气设备控制程序设计原理等。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劳动规定的习惯;增强学生重视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学校《PLC控制技术》课程时,重点设计四个教学项目。具体而言,教学项目包括组装PLC硬件、安装应用PLC软件;设计安装和调试信号灯;PLC工作台装配和编程调试;气动虎钳装调与编程调试。下面对这四个重点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进行详细阐述说明。

第一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这个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PLC硬件组装方法及安装应用PLC软件。教学内容:通过组装PLC硬件及安装应用PLC软件掌握PLC基本知识。教学课时:安排14课时左右。

第二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为:理解PLC设备连接原理,理解I/O连接原理,会调试编程逻辑控制。教学内容:显示设备安装,PLC指令编程与调试,信号灯组装与实现。教学课时:安排10课时左右。

第三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变频器、继电器等电子电工设备工作原理,编程控制PLC工作台。教学内容:会组装传感器、继电器等电子电工设备而搭建完成PLC工作台,了解PLC控制工作台的内部机构组成。课时安排为10课时左右。

第四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为:会绘制电气设备原理图,掌握电气虎钳等电子电工设备的组装方法,掌握编程实现气动元件控制技能。教学内容:气动元件理论知识,气动控制回路的组建原理,气动虎钳装调与编程控制。教学课时:26课时左右。

三、六步一体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PLC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执行资料收集、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价六步一体教学法。

六步一体教学法实施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五人一组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分配一定的工作角色和职责,比如技术分析员、质量检测员、安全管理员等,每个小组分配电脑、实验平台、工具箱等硬件设施,准备《电子电工操作指南》、项目工艺技术流程卡等。

(一)资料收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布置教学项目,明确给出项目内容、项目实施流程计划及验收标准等,学生按照教师布置项目要求收集整理资料。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合力完成资料收集工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二)规划阶段。每个小组集体制定项目完成步骤、工具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卡等。在这个规划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决策阶段。每个小组在小组内对各自制定规划进行研究和讨论,不断完善项目实施计划,最终确定计划方案。小组成员集体确定计划方案后,组长签名确定项目计划书、工具设备清单及工艺流程卡等。然后每个小组将制订的项目计划书递交给教师,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及给出建议。

(四)执行阶段。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计划书要求实施项目,教师在旁边巡回察看,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严格操作规范等,一旦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旁边给予指导建议。

(五)检查阶段。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根据项目计划书进行检查,查找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措施改正和补救。

(六)评价阶段。评价既包括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又包括小组成员工作态度、责任心及小组合作状况等。评价任务由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及教师评价三部分构成。

四、六步一体教学方法实施案例

(一)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为安装和调试信号灯。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资源等途径收集有关安装和调试信号灯的资料。

(二)规划阶段。学生编写安装和调试信号灯实施计划书,包括按钮、指示灯安装步骤、工具设备要求等。

(三)决策阶段。小组组长签名确认项目规划书,包括确立材料清单、原理图、工艺流程卡、安装示意图等,并且将最终确立项目规划书交给教师审核检查。

(四)执行阶段。小组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安装和调试,每个步骤要记录与签名。

(五)检查阶段和评价阶段。检测信号灯设备元件和线路安装是否正确,可以利用万用表检测电子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等。评价分值最终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分三部分加权综合计算确定。

参考文献:

第3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一、确定营销专业课程系统解决方案基本理念

职业教育理念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求突出在培养学生实践性和技能性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操作上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科学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系统思考,科学设置。实现在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要思考使学生系统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考虑打好学生人文、社会方面的坚实基础。

(二)灵活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环节

根据学习进度及学生的接受度,灵活设计和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营销实战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每学期安排2-3次来自行业企业现场,实践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营销专家,担任客座讲师,做专题型讲座,以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深度认知。

(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注重教学过程中模拟商业氛围的营造,通过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情境模拟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多种能够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感受营销实践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及科学性。

(四)关注营销动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营销实践的多变性、动态性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行业结构的调整、营销手段的创新、业态变化等信息,并把这些变化体现在教材中,实现教材内容的动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考察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岗位工作任务

职业教育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求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敏锐感知市场的能力和营销方案执行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当地市场实际情况,深入考察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岗位工作具体任务,具体方法可采用专业教师、典型行业营销专家、工商管理人士、部分学生共同组成调研小组,分析各个营销岗位在营销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郑州电专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郑州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计算机行业、电力行业、零售企业等20余家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市场调研(包括调研设计、实施、资料整理、结果预测、调研报告等工作);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分析;市场竞争战略分析;产品策略选择;价格策略与分析;渠道管理(包括中间商的选择、调整和激励等);促销策略制定;营销控制;顾客开发及管理;顾客异议处理;产品推广;市场开拓;交叉销售;销售管理;广告策略选择(包括广告目标设定、广告计划制定、广告内容设计、广告媒体选择、广告策略选择、广告实施及广告效果测定等);网络营销(包括检索网络信息、网上信息、申请域名、网店建设、申请网上银行业务等);采购商品;商品储存管理;物流管理(包含制订配送方案、处理配送信息、实施物流配送);电子合同签订;销售团队管理等25类市场营销岗位具体工作任务。

三、实践项目任务分析及课程体系确定

学习过程实践项目任务分析及课程体系确定是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核心内容。

按照市场营销岗位工作具体任务调研结果,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实践项目任务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学习课程体系。我们确定了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的6类实践项目,11门学习课程。分别是市场调研(问卷设计、调研方案的实施、调查资料整理、调研资料的处理、市场调研预测、撰写调研报告)工作任务学习过程的实践项目任务为进行市场调研,对应学习课程为《市场调查及预测技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徐选择与分析、市场竞争战略选择、产品策略选择、价格策略与分析、渠道管理、促销策略制定、营销控制等工作任务对应学习过程的实践项目名称为营销策划,其学习课程为《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市场营销策划》;顾客开发及管理、顾客异议处理、产品推广、市场开拓、交叉销售、销售管理等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的实践项目为产品销售,对应的学习课程为《销售管理》、《推销及谈判技巧》、《消费者行为分析》;检索网络信息、网上信息、申请域名、网店建设、申请网上银行业务等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过程实践项目为《电子商务》,学习课程为《电子商务技术与实务》、《网络营销》;广告目标设定、广告计划制定、广告内容设计、广告媒体选择、广告策略选择、广告实施及广告效果测定等岗位任务对应学习过程实践为广告制作,学习课程为《广告创意与表现》;制订配送方案、处理配送信息、实施物流配送等岗位任务的学习过程实践项目为物流管理,对应学习课程为《物流管理实务》。

四、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在市场营销岗位工作具体任务、学习过程实践项目确定及学习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及独特的教学过程实施设计是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关键,而教学策略选择及设计又是教学过程实施设计的重中之重。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郑州电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根据该课程实现过程中对真实环境的强烈依赖性特征,着重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开放课堂、刺激兴趣及合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应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策略研究应用结果剖析如下:

(一)开放式策略应用

环境依赖性、应用性、实践性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式教学原则。

郑州电专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在开放性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其一: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营销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如在产品组合策划内容实施时我们聘请了迪信通手机连锁金水路店店长讲授手机连锁企业产品组合的营销实战方法和技巧。其二:通过坚持营销策划案例选择和任务设计来自于真实企业真实问题的思路。例如在市场调研策划教学任务设计时,任务设计来自于学校附近的新世界百货。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必须深入真实企业,为制定市场调研方案收集真实详细的信息资料,在过程中自然领会、掌握所学相关知识。其三: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营销策划实战及策划咨询服务,使课堂真实化、生动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

(二)刺激兴趣策略

在多数职业院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前序课程是市场营销技术,在市场营销技术课程里已经讲授了市场营销理论的系统知识,因此,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侧重点是通过大量的策划实例研究分析、真实策划项目任务训练、策划方案撰写等手段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营销策划的思维方法及规律,感受营销策划课程的魅力,认识营销策划课程的实用性。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营销策划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来自电力行业(如郑州市供电公司)、汽车行业(如裕华奥捷4S店)、零售企业(大商新玛特、新世界百货)的真实策划实例,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营销策划实践的积极性。

(三)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

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营销职业素养的培养,此方法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利用营销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实企业、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抛锚教学策略在营销策划课程中实施的关键。环境依赖性和实用性是市场营销策划学科的典型特征,因此,抛锚教学策略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案例选择和课程设计中。

我校在案例选择上,坚持以中国知名企业最新营销策划典型案例为主,选择学生熟知度高且感兴趣的行业、企业及产品,如电力行业、零售企业,地产行业、运动产品、手机、家电、饮料、电子产品等。案例选择要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独特性、影响力。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华与华孔雀城营销策划”、“纳爱斯男女牙膏广告策划”等极富影响力的案例,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学习研讨,能够激发学生策划创意的热情和欲望。

郑州市是较为发达的商业城市,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郑州市商业中心,为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以郑州市典型商业企业为依托,使营销策划项目设计实现真事真做。例如在进行STP分析内容时,选择了郑州市航海路茶叶批发市场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分组提交可行性方案报告,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及资料整理,对STP理论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市场分析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合作学习策略应用

合作学习的特征包括异质分组,积极互助、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和集体奖励体系。

在市场营销策划实战中,任何营销方案的策划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对复杂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由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因此在职业教育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因为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或全班共享讨论结果的方式,使问题解决方案更加全方位且富有创意,加深学生对营销策划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记忆。

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列队报数随机划分5-8人小组的方法,保证小组成员在性别、特殊能力、性格、学习能力、理解力及其他品质上的异质性,实现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多元化的要求,这样的小组划分能够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学习接纳他人,共同进步,达到小组效率最大化。

小组成立初期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范,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组名、loge设计、组规、组训撰写等方法,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增强小组凝聚力。

通过每完成一项任务轮换一次小组组长、轮流担当任务汇报发言人及任务结果报告撰写人等,锻炼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

为了营造合作学习教学环境及氛围,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能够移动桌椅的教室,每个小组围坐成半圆形或圆形,且根据任务的不同小组和大组之间可以变换组合。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小组与小组之间思想、观点、创意的充分交流,也使每个个体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多样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第4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

2005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40余名学生被录用企业送往挪威、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继续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6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早早被企业抢聘一空。针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是:得益于我校在办学之初对开设该专业而进行的可行性企业调查;得益于学校的开放型办学理念;得益于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得益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下面笔者就我校的实习、实

验设备配置和利用现状作浅显的分析。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首先考虑的是减少设备投入的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接轨,考虑实习、实验的经费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实习、实验的教学功能要求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我们着重考虑了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验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例如,对实习、实验场所的安排与配电方案的论证,我们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结合现代物流设计方案和教学实习的需要,分别设立了传统机械区、装拆区、数控区、技术准备区、技术讲解区等。对实习车间的配电方案则从科学和安全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采用了配电线路的桥架化,使实习场所更接近于企业生产的环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在企业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其中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施合理配置有着密切关系。无锡新区高新企业的优势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培训和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舍弃传统机械设备的配置,而盲目地增加高新技术设备投入;对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维修、维护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加强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配置了钳工实习区和装拆实习区。同时,还配备了新区企业中自动线和自动机的常用控制系统,如西门子PLC控制系统、日本欧姆龙PLC控制系统,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

企业设备、设施的现状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我们从企业调查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无锡地区数控系统一般有两大系统(即西门子系统和法那克系统)。所以,在购置数控设备时,考虑添置西门子系统,适当添置法那克系统。并且,依托这两大系统有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同时根据企业数控设备以加工中心为主的特点,适当扩大数控铣床的添置力度(数控铣床需要控制三轴,与加工中心技术要求相近),扩大数控学习涵盖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

我校当初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时,因考虑资金的投入、教学目标和产学研结合的客观要求,加强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现实特点,而且使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成为可能。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每学期由教学处编制详细的《教学安排表》、《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和《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教学安排表》是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划表,其中根据教学大纲详细编制了该专业学生三年中实习、实验周数和具体的时间,这样可根据计划表宏观调控各实习、实验场所的合理使用,使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优势充分体观。《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是以学期为单位,各实习、实验场所具体工位分布表,也就是在该表的统筹安排下,把实习、实验具体工位落实到该专业的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实习(或实验)设备设施,同时还能使实习、实验设备按小时安排到具体的学生。《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是某一专业某一班级以学期为单位的实习、实验计划执行表,它应该符合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安排总表。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各班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这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大纲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考工、培训等强化训练对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要求。几年来,通过对这些计划表执行情况的反馈,显示出我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与教学过程的运作已成为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的有机整体。

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综合性技术素质,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可靠的师资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大纲外,还与学校的产学研能力密不可分。产学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得益于可靠、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同时产学研工作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二者在教学平台上具有互动的联系。

1.将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转变为科研优势。建校以来,在努力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门的科研试制小组,从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入手,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合理使用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实习、实验设备的可利用潜力。数控化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设备的合理调整,为进一步优化数控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校先后完成的三台改造数控车床也已经有计划地编入数控实习车间。另一方面,科研立项则注重充实实习、实验室已有设备,着重提高实习、实验设备的利用能力和优化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例如,自动化实验室的机器人实验,由于经费问题,添置的机械手有限,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最少也需6台工业机械手,现存却只有两台,所以机器人科研小组和实习车间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了有关机械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将大部分配件制作分解到各实习车间和实验室,在教学计划许可的情况下,纳入学生正常的实习中。由数控车间负责机械部件的制造和安装,由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电气控制,由PLC实验室负责程序设计,由自动化实验室负责调试和修正,从前期准备到第一台机械手的试制成功,共动用了实习、实验设备30台套,参与学生48人次,调整实训教学计划两次,该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利用。

2.生产试制,发挥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我校建校之初,在立校方案的论证中,就明确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案,所以对设备设施的配置,已先期考虑了教学生产结合方案的可能性。进入正常教学以后,我们积极开拓适合的生产型项目,与深圳百利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模具制造试验车间,在合理配置设备设施的前提下,满足教学和生产的要求,从原实习车间抽调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铣床、电脉冲、线切割等。运作半年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学生实际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而且通过设备的合理配置,发挥了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在优势,一年可为学校创利25万元左右。去年,该模具试制车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以来,不仅提高了实习设备有效的运作时间,解决了部分实习经费,而且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生产中的品质意识和效益观念。合理化配置的实习设备带来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5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无线充电传感网;CDIO;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0-03

一、引言

2014年6月,在国新办举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国家将推动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目前拥有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绝大部分与国家重点培养的211与985高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高度雷同。211及985高校注重科研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强调对前沿或不成熟技术的跟踪与持续深入。但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成熟技术的使用和集成创新,重视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并不强调个人理论上的深入。因此,目前高校过于追求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上对应用型、团队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研究者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只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要求所带来成本是高校难以负担的。因此,导致目前大量高校即使知道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率不断下跌,但是仍然不得不继续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缓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提出以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自适应充电及路径规划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研平台,设计信息类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更高效、低成本的人才培养道路。

我们计划结合CDIO[1][2]工程教育模式来进行改革,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正在受到日益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法。CDIO的主要思想是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及运作(Operation)这4个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环节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它的特点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实践应用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大型项目的运作和协调,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思维能力和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可以看出,CDIO是具有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将CDIO的综合性和目前本校已经开展的基于无线充电传感网项目的前沿性相结合,利用当前已有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低成本性,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择以具体范例研究改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作为试点,通过在多个年级和班级的应用,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持续深入推进整个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无线充电传感网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了制约网络长期部署及应用的瓶颈,不利于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通过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3]的自适应充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无线的能量传输技术,网络中部署若干台充电车,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能量即将耗尽的节点,可以极大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项目在已有的周期性、静态自适应充电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非周期性和动态的网络因素对充电车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路径规划、实时控制、分布式调度等理论,建立适用于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节点与充电车的自适应充电模型,规划短距离的充电车行走路径,在合理时间内访问需要充电的节点并完成充电,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本文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9个相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装置等一批软硬件设备,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三、CDIO简介及标准

1.CDIO简介。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的一种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法[4][5]。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功推广到了数十个国家。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开始的项目构思、过程设计、具体实施到系统运行的一个完整流程为背景,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这样可以由实践引出理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出自内心的兴趣。在此过程,学生不仅能积累良好的学习经验,而且能以更实际和直观的形式理解专业理论,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扩展应用。

2.CDIO标准。CDIO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益于其规范而严谨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它被创建之初,MIT及多个国际组织就对它的内涵、形式、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范,便于不同的学校采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CDIO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基本的CDIO教学标准有12条[6][7]:(1)通过项目为实例让学生参与;(2)教学目标;(3)与项目实例结合的教学计划;(4)项目实施的工程化导引;(5)项目的设计和实现;(6)项目具体实践环境;(7)多方面的综合性学习;(8)培养学生主动性;(9)培养教师实践能力;(10)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11)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考核;(12)教学评估等。围绕这些标准,可以设计具有综合实践和理论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目前已经在推广过的学校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承认度也很高。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实施的高校可以加入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实施CDIO体系的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和交换,促进多方面的交流和互补。

四、以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1.背景。由于对CDIO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宜立即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我们选择信息类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试点。长期以来,虽然“程序设计基础”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主要希望能学习目前比较热门的编程语言,但是“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教授学生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较枯燥。

(2)学生动手机会少。目前学校能安排的上机时间只是一个学期不到20学时,这对于掌握深入的编程技巧远远不足。

(3)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学习较少。虽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但是课后主要的活动是娱乐,主要精力并不会主动投入到复习和扩展学习上。

(4)学生协作机会不多。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基础,导致学生之间的协作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利用目前已经开展的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为背景,设计课程实例,把最新的科研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大型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由于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实践环境和内容给学生进行参与。

2.实施方案。我们将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分为4个模块,分别对应CDIO 4个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

(1)大规模网络部署的构思。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协同地开展监测、跟踪、定位等工作。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性、低成本、能量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例如:随机部署、区域部署、栅栏部署、兴趣点部署等。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且编写模拟实现的程序,是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任务。完成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

(2)充电模式的设计。在网络中,选择哪些节点进行充电,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有10个节点的能量即将耗尽,如何选择最短的路径,让充电车访问所有的节点并完成充电,对网络保持持续的监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合理的充电模式和路径规划,保证网络持续工作。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网络模拟的实现。如果将整个网络工作的过程展示给用户,是关系到网络能否得到用户支持和信心的关键。网络模拟需要开发直观的图形界面,考查学生综合使用不同软件工具的能力。此外,模拟展示的环境需要呈现各个学生负责模块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器的开发。

(4)网络的运作。系统评价的指标是网络能否按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学生需要协作地把不同的网络功能组件实现并联调,使得网络可以稳定地开展工作。教师通过评价网络运行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五、效果和经验

1.改革的效果。经过将一年多的改革试点,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获得了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实际的开发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其次,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获得更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锻炼,由原来的单一重复和模仿练习转变为多重的任务型和开发性训练,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变到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项目并完成自选模块,从参与过程中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适应并追赶,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其他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更积极参加课外挑战比赛,如:程序设计大赛。

取得的这些成果说明,当前的改革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当前的模式。

2.改革的经验。通过回顾改革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部分的实施经验:

(1)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要保持实际。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长久不更新,缺乏新意,和社会需求脱节太大。如果能选择一个当前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套上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具体实际的内容,更具有可探讨性,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上需更侧重放手给学生探索。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掌控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这样大量的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通过CDIO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自,由接受“鱼”转为开展“渔”。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将被淡化,更多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学手段上更注重实际项目为背景。CDIO突出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育,我们以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为背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对于学生,可以了解最新专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对于老师,可以让更多本专业的学生关注科研动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结合网络化和虚拟化平台。教学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一个方面,购买实体教学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占用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实施的成本。

(5)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联。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让学生接触。通过本次改革的试点,我们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相互融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当前社会亟须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构思、设计、协作及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我们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研究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通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寻找具有更高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培养能力更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耀林,陈友荣,周莹.CDIO教学模式指导下网路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107-109.

[2]陈季萍.CDIO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5):107-108.

[3]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10):2231-2236.

[4]裴玖玲,孙少杰.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48-49.

[5]薛凤.基于CDIO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216-2017.

第6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第7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肖青(1971-),女,湖南嘉禾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张美霞(1979-),女,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三年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0-02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2]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2010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开展该计划的专业之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其性质介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本文首先介绍了“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课程现状,然后针对卓越计划中的该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现状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是我校特色专业基础课,我校根据办学定位的要求,在保证这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实践性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加强。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引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本课程教学,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为学生举办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活动。本专业已经与30多家电力企业共建有实践基地,每年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深入电厂、变电站以及电力设备制造、试验等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开拓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实际工程设计等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板书、多媒体与录像演示为基础,通过实际工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水平,并辅之以计算机仿真培训及现场技能培训来提升学生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安排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使本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近年来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国提出进行新能源革命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后,全球掀起了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本课程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2008年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2010年通过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验收,但一些建设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仍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对接电力行业,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培养“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具体建设,按照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及学校要求,将充分发挥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理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平台下,本门课程通过多方(现场工程人员,历届学生,任课教师等)调研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及仿真实习进行了研讨,另外对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调研,决定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被广泛应用并且成效显著。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4]本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学平台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建设将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1.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

理论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模块,其中很多教学需要现场的支持。我校是一所电力院校,长期和系统保持紧密联系和良好关系,尤其上海电力公司给予我校大力帮助。另外我院在近五年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实验室,紧跟电力行业新技术,在硬件建设方面国内名列前茅。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将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创新。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发电,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共七个模块。下面将针对七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

第一个知识模块——能源与发电模块:在原有介绍传统能源与发电厂的基础上,将引入新的绿色能源,对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进行介绍,通过现场的工程示范进行说明;另外还将课程设计环节的任务进行布置,让学生在第一次上课时了解到实践环节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大型作业的相应部分的任务。

第二、三两个知识模块作为一个整体——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这一部分,在介绍典型有汇流母线和无汇流母线的主接线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发电厂外高桥电厂,闸电燃气厂和变电站(奉贤换流站、南桥换流站、500千伏杨高变电站、220千伏森林变电站等)进行讲解。其中对于目前系统的大机组主接线的讲解,例如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机,采用单元接线时发电机出口处是否装设断路器的优缺点这一例子进行分析,可结合山东邹县发电厂和新建的舟山发电厂进行说明,让学生紧跟电力系统的发展。

第四个知识模块——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发热和电动力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化,但对于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措施需要详细介绍。除了介绍传统导体的发热情况,还将对一些新型导体比如特种导线进行介绍,会以中天科技的导体为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五~七这三个知识模块(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与信号)的讲解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另外采取企业教学和实验室仿真教学。

在上述七个模块理论环节的教学中也会同时穿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上课除了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外,还会采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资料除了静态的,还会有一些动画、三维以及动态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室仿真教学、企业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

(1)实验室仿真教学。在这门课上课之前将借助我院的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平台,通过教师的操作,让学生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知识有些了解。比如一些典型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情况、主要设备介绍,以及开关状态转换信号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

对于理论环节的第七个知识模块——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教学,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仿真平台,进行操作,对于断路器的正常情况下的分合闸、故障下的自动分闸及自动重合闸,在计算机上通过一次接线图的变化和三维图形变化模拟现场的实际变化,通过灯光、音响等信号让学生体会到现场的操作。

(2)企业教学。本次课程建设将在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以及配电装置三个知识模块引入企业教学。邀请上海电力公司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上海大型电厂的总工对现场的主接线以及一些新型设备比如特种导线、新型开关、互感器等进行教学,教学场地可以选择现场或校内教学。对于配电装置模块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现场的发电厂或变电站进行小班教学,学完之后立即看,加深学生的印象,改变之前的看完现场再学习,没办法把书本知识和现场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结束时,会就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外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培训。

(3)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传统的学期末课程设计的方式,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分阶段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学生进行说明,本次采取小班教学,可以将30人的班级分成6小组,每组布置一个关于发电厂或变电站设计的课题,本次的课题来源于华东电力设计院和上海电力设计院的一些实际工程。采取小班完成项目的形式,每一小组设定一组长,答辩时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的过程每完成相关部分的讲解时,要求课程设计同时跟进,比如讲完电气主接线及设计这一模块时要求学生完成主接线方案及主变容量的选择;讲解完电气设备原理与选择这一部分时,学生应该进行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重点。讲完所有理论部分时,学生的课程设计应进入制图阶段,以往的制图选择的是手工画图,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要求其实行CAD制图,这也是考虑到现场对工程师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三、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在“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由于卓越计划实施还不到一年,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探索、总结、完善、实施,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第8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谈到自己的科研方向,陈皓勇略显兴奋,声音也变得洪亮起来。长期以来,他以复杂系统(大规模、随机性、分布式、网络化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学术思想,致力于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新能源并网与智能电网技术,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向的基础前沿研究和教学工作。

偶遇机缘,踏入电力之门

1990年9月,陈皓勇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成为当时西安交通大学通过自主命题、独立招生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的29名学生之一,当时的他仅仅15岁。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学校,在此学习、工作长达十几年。1992年9月,两年的少年班学习完成后,陈皓勇以优异成绩自主选择了本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从此也正式踏入了电力之门,更找到了开启人生理想的钥匙。

对于陈皓勇来说,1994年看起来和往年一样平凡,却是改变他人生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通过班主任老师的介绍,他结识了刚从日本归国的著名电力系统学者、IEEE Fellow、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从此跟随王锡凡院士学习、工作长达12年。他时常被王院士那严谨治学、低调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感染着,王锡凡院士不仅是他的学术导师,更是他的人生导师,正是在王锡凡院士的引领之下,才跨入了电力科学的大门。1995年,陈皓勇以优异成绩保送为王锡凡院士的研究生,并硕博连读,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优化规划和电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也奠定了日后科研工作的基础。在2000年6月博士毕业后,由于陈皓勇在学生时代的优秀表现和王锡凡院士的鼓励,他顺利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学科研的生涯。在西安交通大学从教期间,他除了担任专业主干课《电力系统分析》等的教学工作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王锡凡院士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并且自己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部级项目,参编了《电力市场基础》新教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12月,陈皓勇带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作为“百人计划”杰出青年教师受聘到华南理工大学。也正是在这里,他得到了又一次地腾飞。在这里,他除了继续前沿理论研究外,更找到了科研成果的良好应用平台;在这里,他开始完全独立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在这里,他能够与港澳的大学密切合作并进一步放眼海外。不仅这些,陈皓勇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承担了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多个合作项目,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陈皓勇又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新增的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

众所周知,广东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能源技术产业大省,其能源产业在我国能源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省的能源消耗量位居全国前列,但能源资源贫乏,对外依存度高,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能源安全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立足于这种现实,陈皓勇拓展学科领域,融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和能源相关学科的优势,先后参与了“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等的筹建。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陈皓勇却从来没有忘记过母校,他和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保持着长期和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两校联合申请了国家重大项目,并和王锡凡院士等因“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的最优决策模型及方法研究”共同获得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即将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千锤百炼,终显学术锋芒

在为电力领域教学和科研事业奋斗的将近20年里,陈皓勇始终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在课堂上,他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激情澎湃;在实验室,他是一个勤奋的科研工作者,编程序,做仿真,认真耐心。人们看得见的是他的荣誉和成果,但看不见的是他背后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他忘记了,有多少个周末在实验室里度过,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有多少次科研走入困境时焦虑不堪地冥思苦想。但天道酬勤,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除完成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外,陈皓勇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近100篇,所被国内外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经济管理和量子物理等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引用1500余次。他的英文专著Power System Optimization:Microeconomics-inspired Approaches近期将由国际权威出版社John wiley&Sons-IEEE Press出版。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除了学校的工作,他还兼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他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英联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职称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还担任着在香港召开的IEEE亚太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IEEEAPPEEC)技术委员会主席。

在国际上,陈皓勇首次提出电力系统机组组合的协同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并将其推广于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电力市场决策等多个领域。协同进化算法借鉴自然界中的协同进化机制,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多个物种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从而使整个系统不断演进。将工程应用领域待求解的问题映射为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的进化来达到优化问题求解的目的。协同进化算法为电力系统优化提供了新途径,也为解决一般复杂工程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算法。他将“协同进化算法”拓展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问题,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将协同进化算法应用于寡头垄断电力市场的模拟和分析,开辟了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电力市场建模的新方向,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陈皓勇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广泛引用,直接跟进研究的包括: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约旦科技大学、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国内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

陈皓勇十分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博弈论方法在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一经济系统,从经济的角度,陈皓勇在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市场建模、分析与仿真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工程的角度,国际上首次将微分博弈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协调控制领域,开拓了基于博弈论的电力系统协同控制新方向。在现阶段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规划和运行决策中通常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的统一优化模型难以适用。作为一类先进的数学工具,博弈论通过建立电力系统中多方优化决策模型并求解均衡策略,使得各方均能获得最佳收益。在这个背景下,陈皓勇长期从事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市场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提出了运用多项式方程系统求解电力市场均衡的方法,首次形成了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电力市场博弈分析系统理论和方法,首次结合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智能模拟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电力市场主体的交易策略和市场均衡问题。这些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被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和美国惠普实验室的多个权威学者所引用。另一方面,从工程角度来看,电力系统包含大量分布式控制器,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新型控制器将被引入。这些控制器作用于不同层面,控制目标相互独立,甚至存在冲突。制定控制策略时若不进行协调,则可能导致各方相互牵制、抵消,背离控制目标。基于这种考虑,陈皓勇首次提出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协同控制思想。在国际上首次将微分博弈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协调控制,以解决多个控制器动态协调的难题,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最优协调电压控制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除此之外,陈皓勇还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大系统随机与离散优化理论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模型及算法并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力系统作为典型的分布式大系统,其规划和运行中的很多优化问题都是大规模、离散、非线性和随机的,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求解,需要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在电力系统规划方面,他提出了基于改进Lagrangian松弛法和随机生产模拟的电源规划模型和算法,发展了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算法的输/配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面,除提出机组组合问题的协同进化算法外,在国际上较早地开展了基于鲁棒优化思想的含风电的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和内点法的含整数变量最优潮流,建立了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配电网重构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面,提出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大电网无功优化,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多时段无功/电压控制等问题。特别他在国内率先研究了多风电场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提出了描述间歇性能源功率不确定性的极限场景法,在保证预测场景最优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误差场景下调度方案的可行,奠定了鲁棒调度的基础。作为国际上鲁棒调度思想的首先提出者之一,陈皓勇在2012年IEEEPower&Energy Society年会上宣读了相关论文,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长期以来,这些研究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大胆创新,探路未来发展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大胆创新,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陈皓勇深切地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做研究时,他始终不怕困难,敢于超越,力求走在电力领域发展的前端。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可再生能源开潮席卷全球。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风力、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很大的冲击,引起系统电压、频率的大幅波动,恶化了电能质量,降低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受到挑战。而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科研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当前世界各国电力系统都在朝智能电网(smart Grids)的方向发展。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平台,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被认为是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陈皓勇认为,能源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在华南理工大学,他联合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信息通信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形成了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目前已有基础包括风电控制与并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风电控制与并网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囊括10余名教授、副教授与近1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陈皓勇的团队积极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和海南电网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攻克多类型新能源发电综合消纳的关键技术,即将于2014年在海南建成全国第一个间歇性能源渗透率不小于15%的省级示范电网,并努力将海南电网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电网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展示平台。

第9篇:电教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5-9]的实践探索目标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工程素质要求;咨询企业专家、高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架;按工程素质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制)订实践教学计划;项目组教学组织形式和项目编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并付诸实践。具体研究过程与活动如下图1。

(一)工作过程分析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利用2011级学生见习之机,走向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陕西黄河机械厂、达内软件公司、富士达等企业通过现场观摩、交谈、及管理人员报告,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的综合能力要求:(1)专业技能方面需要具备:应用相关材料、设备、工具、过程或产品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车间和实验室实践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与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即经营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有从技术文献获得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有应用合适的实践规范和工业标准的能力;具有工程过程管理原理的思维能力;知晓质量问题及其在持续改进中的应用。(2)自我情感调节与职业态度方面应具有:乐观、自信、勇气、感恩、欣赏等正确的非智力情绪。

(二)教学过程分析根据认知规律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我校特点形成“课程实验注重知识点、课程设计连点成线、综合设计跨课成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教学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把工业见习感性认识的实践环节由第五学期提前到第三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环节;在原有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重新布局、规划了接近实际应用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项目40余项。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实验条件并充分考虑课时的限制和学生基础差异,使这些项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更新的特点。完成了从行动领域素质要求到学习领域中学习任务(项目载体)的转换。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三)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模式形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曾于2013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心组织的“FPGA骨干教师考查培训班”、教育部“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4年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MOOCS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报告会”、“视频公开课研讨会”;走访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培华学院;2014年8月承办了“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对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了适切性取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

1.创设项目式教学情境。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实际应用需求,创造工程实际环境,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阶段任务落实、产品性能测试分析、技术报告撰写等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工程实践项目。2.采用答辩式的项目方案论证和设计成果验收。突出了教学工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项目任务要求,以答辩方式组织课堂,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单个方案汇报,然后又师生集体评议——即由设计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向全班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再由汇报者做出解答。要求同学们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使每个学生了解多个项目的实现思路,明确每一个项目多种实现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各组选定题目的内容获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设计成果验收环节中也采用了边演示、边解说、边提问、边解答,设计结果优劣一目了然,成果验收环节的成绩由师生共同评出等次。通过这种形式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考查课成绩的形成融入民主成分[6],增加了透明度和说服力。3.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检查。通过下达项目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怎样去查找有关的资料,怎样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之后,指导小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进行项目任务分工。在分工协作基础上,限定功能设计、电路设计、PCB板的制作、焊接组装、电路调试、电路作品展示等阶段任务完成的时限。一方面,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对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作为最终考查成绩合成的依据。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教、学、做”合一原则,以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所有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内容完全产品化。4.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放在“两个核心专业能力课、一个优质核心课程”上。以“重点打造核心专业能力,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培养,开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电路综合设计”两门项目教学型课程构建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申请获批“模拟电子技术”省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上网、专业资源共享。5.凝聚了各有侧重设计专长的中、青年教师投身于实践教学。用项目经费资助了具有实践教学热情的教师外出研讨交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有组织地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初步形成一支项目式教学师资团队,其中,3人已获得“双师证”。

三、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新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的09、10、11、12级中10个教学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路综合设计”试行推广,成效较为明显。收回设计作品100多件,部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基于项目式教学,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获奖60余人次,显性受益学生达50余人。特别是在“2014年TI杯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打破了我校电子设计竞赛最好成绩——二等奖一项的记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