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

第1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标签性消费,分析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们把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标签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在西方,“标签”(label)一词原本指系在基督教主主教帽上的一根布带或条带,是权力和标识的象征。所以,严格地说,标签是用来标志目标的工具。借用标签的这种“标识”含义,我们提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这个概念。所谓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独特和别致来展示自己的气质个性、兴趣特长、价值取向和身份地位,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标签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毕业论文的格式,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显然,炫耀性消费的用意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炫耀财力、地位。炫耀的目的是把自己跟穷人区别开,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财富标签[1](p45)。而标签性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和建构身份,没有炫耀财富的动机,相反,价格、质量、功能、售后服务和潮流等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2](p135)。

一般地,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主要有:

1.从消费形式上看,凸显个性化消费

大学生喜欢用标新立异的形式,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着力于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突出消费的个性化特点。CMMS(新生代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5的调查显示: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论文格式模板。他们中的大多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我见解和取舍。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显示‘我有我的风格’。上述种种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方式[3](p62)。

2.从消费动机上看,凸显展示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往往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便引起公众重视。消费者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和生活方式[4](p114)。

3.从消费效果上看,凸显识别性消费

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毕业论文的格式,那就是符号价值。大学生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5](p60)。商品及其符号作为年轻人时尚文化的载体充当了群体区分和身份建构的工具。

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

消费既受物质因素的制约,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并受到消费观的制约。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造成的(如下图所示)。

1.来自商品的吸引力

(1)商品的丰盛

让?波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6](p1-2)。”面对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大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2)商品的包装

社会心理学认为,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列举四条理由:第一,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美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即光环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7](p192)。对商品而言,包装与外形就是它的外貌。包装在帮助顾客注意他所想要的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商品特质上看,经过精心包装后的商品,几乎都有独特的外形,可以马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尤其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摄影包装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摄影包装就是通过所拍摄的照片,特别是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在包装物的表面上再现商品的真实面目。这是摄影包装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点,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直观感觉一目了然,诸如商品的形态、颜色、质感等,以增强商品的货架感染力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商品的文化

从商品符号学上来看,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使购买、拥有该商品的消费者能够显示自身的某些社会特性,如身份、地位、财富、尊严等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8](p111)。

由此可见,来自商品的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表明,并非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出现标签性消费,商品仅仅提供了标签性消费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有关因素也是标签性消费的一种推动力。

2.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来自商品的吸引理解为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外部原因,那么他们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质的推动则是促成其标签性消费的内部原因。

(1)身份识别心理

身份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p50)。大学期间,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使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往往利用能展现个人风格的物品向伙伴发出信号,这些信号能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兴趣特长等信息。商品成为社会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大学生开始依靠某种商品消费行为,来取得自身的社会文化和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进入自己对应的群体之中。

(2)追求优越心理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10](p8)”每个人具有这种“追求优越”的冲动,都有追求体面的、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在消费与一定的学识、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密切相关的社会背景中,大学生借助对商品和消费行为的占有和展示,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传递、投射和放大论文格式模板。

(3)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即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一集团的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作出同质性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即使个人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契合,即在做出个人行为时,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周围人尤其是其同龄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所以一旦自己的言行与周围人不一致,或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时,他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自己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从而参与到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中,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因此当同学、朋友们都在以某种方式消费某类商品时,自己就会耳濡目染地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个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3.环境的影响力

社会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内容、质量和进程均有重要影响。在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体系中,外界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工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等加以高频率、大容量、立体式的“包装”毕业论文的格式,塑造和传播着各种符号及其承载的价值形象,把商品打扮成耐用、美观、舒适、形象、地位、魅力、气概、亲密、爱等,逐步使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延伸到其社会意义,对人们的消费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意义渗透和欲望殖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是复杂的,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外界环境的影响力是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品、大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在其“合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

三、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引导

1.重视大学生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教育。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FQ),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理财的智慧。换言之,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个体在消费领域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社会道德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准则的规定。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将消费伦理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紧密相联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要重点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叙.炫耀性消费消费掉什么?[J]. 学习月刊,2006,3.

[2]曹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教育引导[J]. 科协论坛(下),2008,11.

[3]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4]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5]田伟,路世传.高校大学生名牌消费现象透析[J]. 商场现代化,2008,11.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9]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弗农?J?诺尔贝,卡尔文?S?霍尔.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M]. 商务印书馆,1998.

第2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流体验;网络消费;消费行为

一、引言

消费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后享受服务时体验到的一种感觉及认识。对于消费体验的测量,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Csikszentimihalyi的心流体验是最具研究潜力的维度构成理论,也是构成现今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心流体验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基于此理论的网络消费行为的评价技术与应用。

二、研究模型

根据Csikszentimihalyi(1989)提出的心流体验理论,本文提出了“心流体验-消费行为”模型,从影响心流体验的相关因素以及心流体验导致的消费行为结果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该模型讨论了网站特征(感知易用、感知安全、互动性、娱乐性)、消费特征(消费者决策风格)、心流体验、冲动性购买四个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模型,本文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测评工具;二是运用所建立的工具对消费行为进行验证性运用。

三、研究过程

(一) 问卷编制与信度、效度分析

1. 问卷编制

本文根据心流体验的理论模型,设计出基于心流体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分析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资料;第二部分是网站购物情况;第三部分是对研究架构中设计到的七个变量进行调研,共51题。问卷采用六点尺度进行评分,范围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施测过程共收集有效问卷336份,其中男性被试127名,女性被试209名。

2. 信度分析

以Cronbach’s α值大于0.7为信度标准,各变量的信度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介于0.794至0.943之间,表明各项目具备一定的内部一致性及稳

定性。

表1.问卷量表各变量信度分析

3. 效度分析

本研究问卷借鉴了国外成熟的且具有相当信效度的量表,将其汇整、修改,并广泛征求了专家意见,具备相当程度的内容效度。针对建构效度,本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

根据SPSS分析结果,消费者决策风格因素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其KMO值为0.883,Bartlett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适合于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因子的分类与之前的构思相一致,且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累计共享率为66.465%。而对于心流体验直接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中,KOM值为0.952,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且因素分析显示各项收敛度与区间效度均比较理想,累计贡献率达74.923%。

(二) 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根据LISREL软件对本文模型的拟合结果,标准化的参数估计值见图2。

图2.原模型的LISREL因子分析路径图

上述模型的CFI指标值为0.97,达到标准,但RMSEA指标并不十分出色(0.076),因此本研究需要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正,以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图2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除去“感知易用性”至“心流体验”之间路径(路径系数=0.07,T-value=0.96)显著性较低外,其余均在p

本文利用LISREL软件的提示对原有模型进行调整,删除路径:“感知易用”“心流体验”。修正后的模型各个拟合指标均达到标准:Chi-Square与其自由度比值为3.743,RMSEA为0.068;NFI为0.96,NNFI为0.97,CFI为0.97;理论模型的CAIC为1965.04,饱和模型的CAIC为3169.96,独立模型的CAIC为35552.28。各个指数均达到标准,且潜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均显著,较好地描述了实际观察到的变量关系。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产生心流体验的因素,娱乐性的贡献是最大的。这说明网站界面设计对消费者在浏览网站时是否能产生心流体验有很大的影响。网站的风格、物品的摆放方式以及声色音效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心流体验的产生。网站的感知安全性和互动性也能直接正向影响心流体验,但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的贡献度不高。由此可见网站的安全性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大。如果失去这两个变量,势必会导致消费者对浏览网页或购买商品失去信心,从而抑制了心流体验的产生。而在原假设中假定的感知易用性,对心流体验的产生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说明导航系统的易用性是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基础,但并不能直接影响心流体验。

对于心流体验所导致的结果,可以看出心流体验对于冲动购买具有显著直接的正向影响。当消费者在浏览网页过程中处于心流体验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三)消费者决策风格与心流体验的关系分析

为证实不同决策风格的消费者在产生心流体验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本文采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36份问卷中的决策风格和心流体验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

根据表2,心流体验在时尚、享乐、冲动、选择困难及品牌忠诚这五种决策风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在心流体验上,时尚、享乐与品牌忠诚这三种决策风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余决策风格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此结果还显示出各组均值大小的数量关系,据此可以确定各类型消费者产生心流体验的强烈程度,如表3所示。

表3.消费者不同决策风格产生心流体验的差异

以上数据表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所产生心流体验的强度各有差异,因此商家可以将消费者的决策风格作为细分市场的变量,通过调节心流体验的强度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四、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心流体验理论对于消费体验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衡量工具。运用此工具进行研究发现,网站的环境,包括网站的安全性、网站与消费者的互动、网站界面风格和音色效果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其购买行为。而消费者自身因素对心流体验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一个新的视角,心流体验可以揭示更多的关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本文只作了初步探讨,对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丛芳.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陈洁,丛芳,康枫.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J]. 2009,12(2):132-140.

[3]廖以臣.消费体验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经济管理[J]. 2005, 14(1):43-50.

[4]王新新,陈润奇.流体验理论在网络购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J]. 2010,32(11):50-57.

[5]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1975.

[6]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90.

[7]Ghani, J. Flow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s: test of a model[M]. In: Carey, J. (Ed.), 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Emerging Theoretical Bases. Ablex Publishing Corp, New Jersey.

第3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 泰尔指数 收入差距 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

一、引言

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持久性动力。2015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886.5亿,居民人均GDP为77862.2元,高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本文从动态分析的视角,基于浙江省各项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综合城乡收入差距与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运用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长短期动态分析,同时在衡量地区收入差距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选取泰尔指数来度量,以达到检验精准性。首先,研究从理论上探寻分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消费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实证分析两大综合因素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最后,基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政府如何做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不确定性来促进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以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丰富现阶段收入差距理论,有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消费函数。对地区性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收入分配理论,对于及时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分析间接影响政府对社会保障支出做出的决策,从减少不确定性开辟新方向刺激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五、结语

在长期收入差距和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教育医疗费用和就业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为相对较弱的抑制作用。短期内,上期消费、收入波动、教育医疗费用支出波动和就业波动是影响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弱。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突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因素,有利于明确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做一些贡献。同时为其他省份以及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刺激消费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成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于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影响研究――基于GMM方法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12).

[2]何晓斌,夏凡.中国体制转型与城镇居民家庭财富分配差距――基于资产转换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2(02).

[3]杭斌.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时消费选择――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02).

[4]纪江明,张乐天,蒋青云.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

第4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消费需求 分析模式 理论依据 构建

一、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和体育消费需求做过一些调研,并从不同层面加以分析,这对于体育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模式,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有点无面,残缺不全的局面。比如说,有学者在研究个体体育消费需求时,却忽视了家庭体育消费需求及团队体育消费需求;有的学者在研究消费者体育需求时,只考虑观赏型,参与型体育消费者需求,却没有顾及到体育赞助商的体育消费需求等等。为此,构建比较科学、系统的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对于全面掌握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单位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加强体育产品开发的宏观调控,调处体育市场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并愿支付的有效需要。体育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对体育消费资料的需求状况。体育消费需求受体育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以及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体育消费需求具有选择性、时代性、效用性、预期性等特点。因此,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也有它的独特理论依据。

1.模型及需求分析模型作用原理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与所有社会科学的学者一样,深深依赖于各种模型(model)的对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使经济学家能够分离出特别的经济力量,可以运用一个好的模型迅速而经济地进行预测。他们认为衡量模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是否精练或简洁。由于真实世界太复杂,模型要作简化假设,因此,好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假设之上的。

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型作用原理创建了一些重要的“需求分析模型”。如LES模型、working模型、AIDS模型、Rottordair模型,其产生途径主要导源于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成本函数和微分方法的应用。我国学者邵全琴、周虎成等5人根据需求分析具有迭代性、并行性、演化性等特点,在需求分析的浪峰模式(The ofanos等,1996)的基础上构建了演进迭代式GIS需求分析模型。以上模型作用原理及多元模型的构建是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根本依。

2.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供给与需求原理

在经济学家的十八般武艺中,供求模型是最简单的武器之一,即使如此,它对于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非常重要。供给与需求向我们展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如何对市场刺激做出反应。供给与需求理论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与数量之间的负相关),供给法则(价格与数量之间正期关),收入效应(以更低的价格使消费者手头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以及影响需求、供给曲线位置的因素等理论都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3.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品的经济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体育产业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必然要深入体育经济领域。因此,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科学构建。

(2)关于社会生产目的和实质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实质不是由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不是利润,而是满足人们的健身和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4.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消费者行为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理论。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定义是对涉及商品、服务、经验或创意的获得、消费及处置的购买单位和交换过程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观点、体验观点和行为影响观点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有一定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者的一些成果,如消费动机、消费体验、满意度理论和消费群体市场心理理论等都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起到重要理论指导[6]。

三、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类型

由于体育消费需求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时代性、效用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分析模式可以划分如下三种类型。

1.根据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选择或多项选择,构建“需求选择分析模式。”

图1中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包括居民对体育器材、特许商品(如运动队的帽子、夹克或运动衫),收藏品和纪念品(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了早出现的“棒球卡”)的消费需求。另外,从事比赛或表演的运动员也可被认为是体育产品,这种体育产品能够满足体育消费者的“捆绑效益”,也是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一项内容;运动食品饮料消费需求包括居民对运动专用食品饮料和运动员比赛训练过程中的专用食品饮料;体育图书画册消费需求指居民对国家正式出版发行的体育图书画册的需求,健康咨询消费需求指居民对健身方法,手段和作用的消费需求;健身休闲服务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为满足健身娱乐需要,对健身场所,健身指导的消费需求;体育培训消费需求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而参与运动训练,身体锻炼的消费需求。

需求选择分析模式的优点是:(1)体育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经济状况、时空条件选择消费资料,(2)便于研究者统计评价,准确把握各项消费品的需求量以及体育消费需求总量,利于宏观调控体育产品的供求关系,(3)也有利于体育制造商和体育赞助商制作营销方案。其缺点是难以对家庭体育消费需求和团队体育消费需求做出调研方案,导致体育需求总量产生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决策。

图1 需求选择分析模式图

2.根据家庭、赞助商和团队等不同单位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构建“单位需求分析模式”。

图2中的体育实物和服务消费需求内容同图1,健身消费需求主要指订购家庭健身器材的需求,保健消费需求主要指中老年保健方法、手段的需求;观赏消费需求指家庭成员购买运动会入场券,收看体育节目的需求;团队主要指企业单位组建的业余运动队或指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和一个自由组合体。

该模式构建的优点是:能够全面调查分析全社会(个人、家庭、团队、赞助商)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也会提高;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竞争意识的增强,各单位体育投资也会逐步增加,由此产生的团队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因此这种需求分析模式比图1需求分析模式更为全面。不足的是难以统计家庭、团队需求数据,在实际调查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3.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构建“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

构建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时,为什么要把女性体育消费需求作为其中一项进行分析呢?因为女性占我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从以往情况看,女性体育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女性体育消费不如男性。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整体素质都在不断上升,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分析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多元群体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容易把握不同群体体育消费状况,可根据年龄、性别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调控体育市场。不足之处是无法掌握家庭、团队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

图3 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图

四、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应用价值或操作方法

1.应用价值

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构建是一种理论探讨和创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构思目的。在实践中,研究者运用创建模式制订调查量表、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政府和经营者对体育市场供需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做出应有贡献,就是构建分析模式的应用价值。

2.操作方法

比如,我们要研究某省、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现状时,运用图2、图3分析模式为优,因为这两种分析模式能比较全面反映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如果要研究某一群体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则采用图3为佳。图1分析模式是研究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基础模式,在实际操作时不可忽视。

以上三种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综合应用,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美].体育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7~8

[2]钟颖杰王铮:中国地区的消费需求分析[J].地理学报,1998(4):295~300

[3]邵全琴周成虎杜云艳等人:迭代演进式GIS需求分析模型研究[J].遥感学报.2001(9): 23~26

[4]李宗浩:体育管理学 体育经济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44

[5]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20

第5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Johansen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46.015

1 引 言

消费、投资、进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讨论的热点,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对GDP 作用大小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投资对 GDP的作用比消费的大,政府应该把刺激投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政策,另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导致他们所持观点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模型、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在分析方法及工具上,一些学者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另外一些学者则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现代统计理论认为,若对非平稳变量之间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就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故在对各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时,我们需要对各经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协整分析可以克服伪回归现象找到非平稳变量之间的真实稳定的数量关系。

2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研究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及进出口之间的单项关系。蒋晓华曾通过协整回归、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影响显著,但存在滞后效应;高峰(2005)运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1952―2002年进、出口额及GDP年度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进、出口额序列和GDP序列有协整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中国进出口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近年来,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有人曾用回归和贡献率来分析最终消费对宁波地区的经济影响,并得出结论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3 有关的理论分析

3.1 创新

由上述可知,虽然很多经济学家与学者对GDP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相关研究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是他们的研究中把投资、消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或GDP联合起来进行协整分析的研究较少;二是由于他们在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消费时以存在动态稳定性为前提,实际上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使大多数经济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故直接用传统的计量方法研究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定的可靠性。故本文采取了尽量长的时序资料(1980―2008年)分析多变量关系的协整技术,试图发现我国的进出口额、消费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并对它们间的关系进行精确的实证分析。

3.2 变量选取和数据

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投资状况,用消费总额反映最终消费状况,因为进出口反映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和状态,它与GDP构成了完整的内外部市场体系,故它与GDP也有密切的联系。模型中引入五个宏观变量: GDP、固定资产投资(I)、消费总额(CI)、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样本时间跨度为1980―2008年,共包含了29个年度样本点。数据来源说明:所有的GDP、消费总额(CI)、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数据库。

本文以GDP为被解释变量,消费、投资、进口和出口为解释变量,1980―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

4 实证分析

4.1 协整基本思路描述

由于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最终消费总额这类宏观经济变量,其时间序列大多都不平稳。故要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需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然后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的经济意义: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判断标准:只有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才可以讨论它们是否协整,如果变量单整阶数不同,可以直接断定它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判断方法:经验分析一般通过检验单位根个数来检验时序变量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通常采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DF、ADF检验和非参数PP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

4.2 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般宏观经济时序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若用这种非平稳变量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是伪回归。故必须对所涉及的时序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下图为GDP、CI、I、EX、IM这五个变量的时序图。

4.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方法较多,其中Johansen检验因简单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检验的,数据见表2。

4.4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五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表3 列出了各变量间的检验结果。

从表3可看出,投资与进口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进口与GDP、消费与GDP、消费与进口及消费与出口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其中进口、出口、消费和投资都能引起GDP变动,而相反GDP却不能作为投资、进口、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用协整理论,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进口额、出口额与GDP进行了分析研究。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与进出口额之间构成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当消费、投资、出口各增加一个百分点时,GDP会相应地分别提高0.9910、0.9900、1.0593个百分点,但当进口额多一个百分点时,GDP却相应地减少1.0028个百分点。可见投资、消费、进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投资、消费与出口对我国GDP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引领经济增长积极的要素,而消费是实现有效投资的先决条件,消费需求可以创造投资,故三者的比例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来维护消费市场稳定并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这样可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投资增长、促进出口形成。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必不可少。但本文的结论表明进口对我国GDP增长存在滞后作用,故我们要采取措施在保证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进口的额度。

参考文献:

[1]刘学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1989―1999年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0(9).

[2]邓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6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行为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的不断扩张,我国酒店业早已进入买方市场,进入微利时代。如今,社会化媒体风生水起,不但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消费模式,酒店业的营销战略也悄然顺势而变,很多酒店开通了微博、微信、拍摄了微电影,说明其已意识到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将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延伸与塑造中来,同时,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酒店品牌也会被消费者逐渐认同与信赖。可见,社会化媒体已经影响到酒店企业的营销手段,而本文对于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酒店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也期望能为目前酒店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借鉴。

1.研究方案设计

1.1理论基础

1.1.1信任理论

营销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对信任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关注。Crosby(1990)指出信任是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会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行事的一种信念。Moorman et al. (1993)认为信任是合作的双方彼此对于合作伙伴有信心并乐于依赖对方的一种意愿。Morgan & Hunt(1994)认为信任是指合作双方对于彼此的可靠性和诚实性有充分的信心。本文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

1.1.2 感知价值理论

目前在消费者感知价值概念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Zeithaml(1988)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通过对感知利失与感知利得间的权衡,从而产生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Monroe(1991)认为消费者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相权衡形成感知价值。Butz(1996)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过后所感知到的产品附加价值,从而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某种情感联系。王高(2004)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从所购买到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感知利益与消费者为获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比较。本文认为酒店消费者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取酒店相关信息或预订酒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其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权衡构成酒店消费者感知价值。

1.1.3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称TAM),是Davis于1989年在研究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时基于理理论提出的一个模型,旨在研究个体接受或拒绝信息系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如图1-1所示, TAM 通过几个简单的概念,清楚地说明了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很适合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本论文将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模型作为理论基础。

1.2模型构建方案

本文的模型构建将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探寻社会化媒体对于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理论推导进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3访谈研究

根据实际访谈,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做了归纳与提炼。

1.4模型构建

基于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结合访谈研究的结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将感知价值与信任引入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将易用性、有用性、依赖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作为自变量,以消费者行为作为因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

1.5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1.5.1易用性和有用性

笔者将技术的有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使用某社会化媒体可提高搜索酒店信息效率的程度;将易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某社会化媒体易于使用的程度。同时,提出假设:

H1a: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有用性。

H1b: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c: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H1d:有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e: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1.5.2依赖性

笔者将依赖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使用社会化媒体查询酒店信息的依赖程度。同时,提出假设:H2a: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2b: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3参与性

笔者将参与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动获取、分享相关信息和积极响应相关活动的表现。同时,提出假设:H3a:参与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3b:参与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4对话性

笔者将对话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企业和消费者以对话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互动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4a:对话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4b:对话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5社区化

笔者将社区化定义为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加入某社区就酒店相关话题和其他消费者进行讨论、咨询、解答等的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5a:社区化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5b:社区化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6连通性

笔者将连通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消费者可以通过链接分享或了解更多酒店相关信息或进行酒店预订。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6a:连通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6b:连通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7信任

笔者在3.1理论基础中已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7a:认知信任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5.8感知价值

笔者在前文中已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在获取酒店相关信息过程中的综合感知偏好与评价。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8a: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6问卷设计

本论文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甄别部分,主要调查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等;二是主体部分,主要测量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接受程度等;三是基本信息,主要调查酒店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月消费水平情况。

2.数据收集与分析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观测变量达32个,按照测量问项与样本数比例1[∶]5的最低标准,笔者将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最终,网络电子问卷回收77份,纸质问卷回收141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13份。本研究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10个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 7,虽然某些变量信度较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问卷总体来说信度尚可。

2.3问卷效度分析

2.3.1自变量效度分析

本研究得出数据KMO值为0.740。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2304.971,显著性概率为0.000,各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 6个因子,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496%,说明这6个因子能较好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由于适合提取6个公因子,与本论文原模型不同,因此得将正交旋转后的各因子重新归类,将那些在不同因子间重复载荷以及因子的载荷绝对值小于0.5的问项删除,最终得出6个特性,即依赖性、互动性、连通性、有用性、对话性、易用性。由于互动性是参与性和对话性合并而得,所以对其重新定义:互动性是指酒店消费者主动参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各种营销活动以及与酒店企业相互交流沟通的表现。

2.3.2中间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582%。接着,再进行正交旋转。8个测量问项相应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8个问项。

2.3.3 应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 1个因子,1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401%。4个测量问项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4个问项。

2.4模型修正

本文根据最终因子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公因子,与之前假设的因子有别,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1所示。对假设也作相应修正,将H3a、H3b、H4a 、H4b这4项假设修正为2个假设:即H3a: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H3b: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认知信任。

2.5假设模型验证

本研究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前文已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媒体特性变量和酒店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模型运算,选取GFI、NFI、IFI、CFI和RMSEA共5个指标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假设模型的初次拟合结果如表2-1所示:

由于拟合指标与合理值之间还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

经过修正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拟合程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2所示:

3.研究结论

H7、H8成立,可得出: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认知信任越强,购买意愿就越强。

H1a、H1b成立, H1c不成立, H1d、H1e、H2a、H2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有用性越强,酒店消费者就对其越依赖,购买意愿也会越强烈。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虽然可以影响酒店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和依赖性,但不直接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H3a、H3b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越强烈,购买意愿就越强。

H5a不成立,H5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社区化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关关系。

H6a成立,H6b不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连通性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P关系。

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与建议

本论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出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有用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快捷有效的内容传播;注重网络口碑;进行“活动+娱乐”式营销;进行多平台互动营销。

参考文献:

[1]Crosby, L. A.,Evans, K. R.,& Cowles 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3):68-81.

[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20-38.

[3]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3-53.

[4]James, F. Monro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New York: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1996.

[5]Butz Howard E,Jr. Leonard D. 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63-77.

第7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证了使用因子分析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优势和可行性。并采用现有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几大类型。结果可信。

一、文献回顾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试图将其归类,认为可以划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也可以划分为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现简述如下:

1.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本质区别来划分,它的基础是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众多营销学教科书中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划分为求廉、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胜、炫耀、便利和偏爱等类型。丁志华(2005)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价格型、价值型、忠诚型和便利型四类。李国庆(2006)根据品牌知觉中的涉入度、知觉品牌差异和享乐消费与实用消费这三个因素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冲动购买、习惯性购买、寻求多样化购买、忠诚购买、减少失调购买、影响购买、促销反应购买和复杂购买八种。

(2)定量方法。所谓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从而得到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类结果。

例如张干群(2004)对江苏三所大学的6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八种类型:攀比炫耀型、市场流行型、他人主导型、张扬个性型、小心谨慎型、鲁莽冲动型、调解情绪型和勤俭节约型。

2.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

(1)外部线索方法。所谓的外部线索方法,指的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观察,从而推断购买行为的类型。这类方法与定性方法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来划分消费者行为,而外部线索方法则不一定,它或者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或者以经验为标准。例如在通用的市场细分方法中,根据地理环境、人口统计指标等将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类型。

(2)内部线索方法。内部线索方法是指从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内部入手,从而得到购买行为的分类结果。这种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关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张红明(2005)以心理结构的分化与组合过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阶段的区分作为标准,将消费体验行为划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成就体验、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五类。王龙(2004)按照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需求表诉的强弱把消费者互联网购买行为划分为四类:确定型、偏好型、习惯型和简单型。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张从外部线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摆脱对现有理论的依赖,直接分析消费者行为本身,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拟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量表设计。数据的收集将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所以需要设计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级语义方法计分。量表的问项则通过查阅文献后确定,并经过初试后最终定稿。

2.样本抽取。一般考虑随机抽样,但是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虑分层抽取样本。样本量应该大于500。

3.数据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关键。拟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数据分析数据,得到聚类的结果。

4.结论解释。最后,针对因子分析的结论,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三、实验数据

1.数据来源。刘金平、张松鹤(2003)进行的“汽车品牌跟踪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活方式对汽车消费者进行分类。根据刘金平(2003)的报道,该项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西安、厦门和大连共8个城市,并根据其代表性分配样本量,依次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该研究设计了“汽车品牌跟踪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级量表法计分。该量表根据生活方式的经典量表设计了45个问句。

2.数据分析。分半信度检验结果为:整体信度系数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301。前十个因子的累计解释能力达到47.72%。这对于大样本、个体差异较大的测试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即决定抽取10个公共因子。为了使因子载荷较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发挥解释能力,对因子载荷实施最大方差旋转。

3.因子命名与解释。然后,根据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项目,对上述10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刘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条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导性;公共因子3代表个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钱导向;公共因子5代表广告认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闲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导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导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导向;公共因子10代表实用性。这十个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车消费者生活方式的10种类型。相应的就可以将汽车消费者划分为10种类型。

第8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试图将其归类,认为可以划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也可以划分为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现简述如下:

1.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本质区别来划分,它的基础是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众多营销学教科书中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划分为求廉、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胜、炫耀、便利和偏爱等类型。丁志华(2005)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价格型、价值型、忠诚型和便利型四类。李国庆(2006)根据品牌知觉中的涉入度、知觉品牌差异和享乐消费与实用消费这三个因素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冲动购买、习惯性购买、寻求多样化购买、忠诚购买、减少失调购买、影响购买、促销反应购买和复杂购买八种。

(2)定量方法。所谓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从而得到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类结果。

例如张干群(2004)对江苏三所大学的6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八种类型:攀比炫耀型、市场流行型、他人主导型、张扬个性型、小心谨慎型、鲁莽冲动型、调解情绪型和勤俭节约型。

2.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

(1)外部线索方法。所谓的外部线索方法,指的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观察,从而推断购买行为的类型。这类方法与定性方法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来划分消费者行为,而外部线索方法则不一定,它或者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或者以经验为标准。例如在通用的市场细分方法中,根据地理环境、人口统计指标等将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类型。

(2)内部线索方法。内部线索方法是指从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内部入手,从而得到购买行为的分类结果。这种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关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张红明(2005)以心理结构的分化与组合过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阶段的区分作为标准,将消费体验行为划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成就体验、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五类。王龙(2004)按照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需求表诉的强弱把消费者互联网购买行为划分为四类:确定型、偏好型、习惯型和简单型。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张从外部线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摆脱对现有理论的依赖,直接分析消费者行为本身,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拟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量表设计。数据的收集将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所以需要设计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级语义方法计分。量表的问项则通过查阅文献后确定,并经过初试后最终定稿。

2.样本抽取。一般考虑随机抽样,但是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虑分层抽取样本。样本量应该大于500。

3.数据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关键。拟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数据分析数据,得到聚类的结果。

4.结论解释。最后,针对因子分析的结论,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三、实验数据

1.数据来源。刘金平、张松鹤(2003)进行的“汽车品牌跟踪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活方式对汽车消费者进行分类。根据刘金平(2003)的报道,该项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西安、厦门和大连共8个城市,并根据其代表性分配样本量,依次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该研究设计了“汽车品牌跟踪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级量表法计分。该量表根据生活方式的经典量表设计了45个问句。

2.数据分析。分半信度检验结果为:整体信度系数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301。前十个因子的累计解释能力达到47.72%。这对于大样本、个体差异较大的测试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即决定抽取10个公共因子。为了使因子载荷较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发挥解释能力,对因子载荷实施最大方差旋转。

3.因子命名与解释。然后,根据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项目,对上述10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刘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条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导性;公共因子3代表个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钱导向;公共因子5代表广告认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闲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导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导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导向;公共因子10代表实用性。这十个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车消费者生活方式的10种类型。相应的就可以将汽车消费者划分为10种类型。

4.讨论。因子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数据表面的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隐性结构。上述研究成果向我们证实了通过因子分析可以获得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类。

但是,因子分析的公共因子抽取与命名却是带有主观性的,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注意恰当把握。

第9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回归分析 商业启示

消费者行为理论历来属于微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其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消费者心理、消费动机等理论要素的理解,还能对现实商务活动进行指导。由目前诸多文献信息显示,在学科前沿已经在认知心理学层面来考察这一理论。与此同时,诸多文本资料还提供了有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经验案例。不难发现,随着该理论在不同视角上的研究拓展,必将为我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然而,伴随着以上研究的深入问题也就逐渐显现。其中,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上述研究领域要么呈现出探究性质,要么局限于现状表述。从而,并没有对商务活动(特别是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建设性意见。正因如此,本文将在回归分析模型下建立起实践操作体系。

结合笔者的职业特点,这里将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影响他们消费行为因素的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建议。

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为了配合本文的研究,笔者随机选择了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女生比例为1:1;并且,年龄区间保证在18—20周岁。考虑到保护个人隐私等要求,笔者没有区分他们的“生活费/月”数量,为此作为同质化考虑。

在获取影响他们消费偏好的原始数据时,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为了便于统计,问卷选项为单选。在对回收问卷的检测后,发现有1份为无效问卷。因此,通过对剩余49份问卷的数据统计:收入水平、新奇性、个人偏好、受同学影响等四个因素,被提炼出来。根据经验分析,以上四个影响因素符合大学生群体的扰动因子。

1.1 收入水平

众所周知,消费者个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而消费者的职业决定着他的收入水平。然而,本文研究对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支付。因此,这里只是借用“收入水平”这一词语而已;不过该项因素也同样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在上文建立的假设条件下,可以认为他们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是趋于收敛的。

1.2 新奇性

新奇性主要是指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感官效果。不难理解,新产品上市往往会通过广告宣传、使用示范等途径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然而,受到消费者群体年龄结构层次化的影响,无法对同一中商品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而在大学生群体,因样本年龄选择在18—20周岁,因此数据显示78%的个体会受到商品新奇性的影响。不难看出,该影响因素在样本人群中具有收敛性。

1.3 个人偏好

个人偏好属于消费者个体的主观体验,并受到后天成长过程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延伸,目前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此个人偏好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然而,在学生时代个人偏好能否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还有赖于多元回归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1.4 受同学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都存在着攀比性消费。当然,这种攀比性消费不同于炫耀式消费,而主要出于集体生活时的相互影响。而由数据显示,女生有82%、男生有68%选择了该因素。从而表明,女生更容易被同学的消费现况所影响。然而,为了简化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本文将对此进行同质化处理。

2.回归分析下的因素排序

为了获取影响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笔者前期只随机选择了2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其目的在于降低原始数据分析的工作量,而能更快的进入实质性分析阶段。在实质性分析阶段,笔者将:收入水平、新奇性、个人偏好、受同学影响等四个因素作为选项,在另外随机选择的100名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这100名大学生的特征和以前50名的特征完全吻合;同时,要求他们对以上四个因素根据对自己的影响权重排序(只排列前3项因素)。然后,将回收到的98份问卷进行回归分析。

2.1 回归分析的步骤

2.1.1 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作为因变量;以“收入水平”、“新奇性”、“个人偏好”、“受同学影响”作为自变量。

备注:因“新奇性”因素的被选机率只有12%,因此在进一步分析中被排除。

2.1.2 建立多元回归表达式: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X收入水平+Y个人偏好+Z受同学影响。

2.1.3 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0.542×收入水平+0.324×个人偏好+0.13×受同学影响

2.1.4 指标检验(见上表)

2.2 结论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按权重大小排序为:收入水平、个人偏好、受同学影响、新奇性。这一分析结论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撑。从这一排序可以看出:(1)在校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将极大的受制于生活费水平的限制;(2)作为个体意识逐渐独立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个人消费偏好的差异性特征;(3)在校大学生的集体生活,将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同学的影响;(4)关于商品本身的新奇性,在他们满足日常必须消费前一般不给予关注。

不难看出,以上第一、第二部分便针对消费者行为完成了回归分析。其中所获得的结论,将对商务活动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下,将从厂商市场营销的角度展开论述。

3.因素排序对营销战略的启示

根据以上回归分析所获得的结论可知,权重先后顺序为:收入水平、个人偏好、受同学影响、新奇性。因此,对于地处于高校附近或是内部的商家而言,应在营销策略上给予适应性选择。

3.1 商品价格的选择

根据笔者的访谈可知,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必须消费占据了月生活费的60%左右的比重。因此,如何挖掘大学生剩下的40%左右的生活费便成为诸多商家需要关注的问题。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非必需品的价格较为敏感。因其占他们收入比重较大(理论值是40%),故具有强需求弹性特征。从而,在商品价格选择上可以采取调低价格的策略。即,比大型卖场的同种商品价格略低5%左右。

3.2 商品种类的选择

因大学生群体已逐步具有个体意识,并且个体消费偏好也在逐渐形成。因此,商家在商品种类的选择上应维持一定的结构。然而,受到收入水平主要因素的影响,在同类型商品的选择上,可以只给予两个品牌的商品。而更多的在于对商品包装上多样性的把握。

3.3 商品促销的选择

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中可知,大学生群体相互之间的消费影响显著。从而,这就为商家促销策略的选择提供的思路。在降低促销成本的目标导向下,商家可以招聘在校大学生进行促销宣传,与此同时,通过促销打折或赠送的形式,在校园内通过“以点带面”来扩大商品的品牌号召力。

3.4 商品特质的选择

尽管笔者把商品的新奇性排除于回归分析之外,但并不否认该因素的作用。毕竟,在消费者行为经验数据中,仍然将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奇性商品的重要目标客户来对待。因此,商家可以在开学期间,引入部分具有实用性的新奇商品给予销售。

4.小结

由目前诸多文献信息显示,在学科前沿已经在认知心理学层面来考察这一理论。与此同时,诸多文本资料还提供了有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经验案例。然而,以上研究却因缺乏可操作性而呈现不足。为此,应用回归分析则能给予克服。这里将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影响他们消费行为因素的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建议。具体而言,应在商品价格的选择、商品种类的选择、商品促销的选择、商品特质的选择展开重构。

参考文献:

[1]丁家永.当前消费者行为分析与思考的三个课题[J].科技智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