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

第1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课程改革要主动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改变的不仅是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社会运作模式的巨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但是,本应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的变化却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我们身边的社会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而我们的教育与学校管理却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按计划经济社会的规律运转的学校,要培养建设市场经济社会的人才,这显然是困难的.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必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及其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与动因下,我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可见,本次课程改革,其实质是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项改革(如下图).所以,我们只有从宏观上,从社会发展全局上去研究教育,将课程改革置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研究,这样有利于找准课程改革的定位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计划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

适应

不能

教育教育

课程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三个面向".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研究,就可以少走弯路.课程改革也一样,将课程改革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研究,这样就可以使课改"形散而神不散",百变而不离其宗,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校将《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学校管理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主干课题,力求揭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学校管理基本规律,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点.

平等性,告诉我们:课程改革要高举"平等"和"均衡"的旗帜;

竞争性,告诉我们:课程改革要张扬"个性"与"特色".

法制性,告诉我们:课程改革要有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保证;

开放性,告诉我们:学校要开放办学,要与学生与家长与社会建立广泛的沟通.

二,将课程改革置于学校管理整体改革的大环境中

——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管理整体改革的支持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全方位.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课程",学校管理属于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课程",学校管理实际上也是"课程",属于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且不去讨论"课程"的概念,我们只是想认清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不管是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还是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学校管理都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支持系统,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有力,持久,深入地推进.

(一)构建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学校管理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既然学校管理也可以以"课程"的身份作为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那么这门"课程"也应该有它的"课程标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的学校,应有自己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种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我把它称为学校管理的"课程标准",它代表了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倡导的校风与确定的办学目标上,是学校管理中选择具体管理方式与手段的依据.

1.确立"诚信办学,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

市场经济文化的核心是"诚信",教育的职能是"服务".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社会里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承诺和一种服务,这种承诺就是"诚信办学",这种服务就是"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将"诚信办学,教育服务"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理念.

诚信,即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社会里的学校首先要诚信.一方面,是对党和政府诚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办好学校;另一方面,是对人民诚信,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对学生和家长要诚信.

上年招生时,我校上一任班子曾作过三个承诺,即:①腾出教师宿舍楼给新生住宿;②组织新生军训活动;③组织部分新生夏令营活动.这三个承诺,学校新班子接任后,尽管起始工作千头万绪,但都逐一作了兑现.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主动退还上学期非典时期的学生住宿费.我们以"诚信"的形象站在了学生与家长的面前.由此我们进一步提出,将"诚信"作为我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和立校之本.我们认为,学校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学生,取信于家长和社会,才能真正赢得声誉.学校也只有"诚信",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教师与学生.

学校办学诚信的核心,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这是办学诚信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对家长和对社会的最大承诺.因此,"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就成了我校教师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成了我校向家长和向社会的公开承诺.这一理念引领着我们,不管是对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管是对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不管是对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只要是我们峰中的学生,我们都要对其负责.

教育,是一种服务.市场经济社会里的学校,其工作是一种以教育为内容的服务,即"教育服务".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愿望的提高,教育的服务应该是一种为培养优秀人才而提供的优质服务.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发现人,满足人和提升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就要为发现人,满足人和提升人服务.因此,研究和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要,就成了我们的工作重点.不管是哪一项服务,只要学生的要求合理,只要是基于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利,那么我们的管理就要满足这种需要,并要构建和完善这一服务系统.我们是这样理解并实践着:学校领导的工作是为教师服务,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

如果说,"诚信"是立校之根本,那么,"服务"就是立校之手段.服务要讲态度,因此我们要求微笑服务.服务要讲诚信,因此我们力求公正服务.微笑服务和公正服务,是教育服务的最基本要求.此外,服务要讲效率,效率来自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追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在教育学上称之为"因材施教",是教育服务的最高境界.此外,服务还要讲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

"诚信办学,教育服务",诠释着我们峰中人对教育的理解,指引着我们全体峰中人"办人民满 意的学校"的改革与实践.

2.建设"好学力行,奋发有为"的校风

好学,即勤奋好学;力行,即努力实践.好学力行,是指既勤奋好学又努力实践.

奋发,即积极向上;有为,即有作为.奋发有为,是指积极向上,有作为.

"好学力行,奋发有为"联起来就是:勤奋好学,努力实践,积极向上,有作为.当今社会,只有"好学力行,奋发有为"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时代的强者.

"好学力行,奋发有为"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校风.峰中的教师,学生及学校办学都要体现这一校风的精神.这一校风,是根据峰江本土的传统文化特点与品质优势,结合当前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时代对人的要求提炼出来的,体现了我一贯主张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地为本,以时为本"三者的结合.

3.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的目标

结合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我校的办学目标.确立并实践"诚信办学,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并建设"好学力行,奋发有为"的校风,其目的也在于要将我们的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促进学校管理行为的转变

1.管理关系从"自上而下"走向"平等合作"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因此,人的关系问题是管理的首要问题.在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能反映这一管理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传统的管理与教学方式,导致了传统的校园人际关系.传统的校园人际关系,反过来又影响并巩固了传统的管理与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要从转变传统的校园人际关系入手.我们认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校园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管理关系,是"平等合作"而非"自上而下"的关系.课程改革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其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内容,也是其它各项课改内容推进的"剂".因此,我认为,转变传统的校园人际关系应该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在学校里应该没有"管理",而只有"共建".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要想学生做到,就要设法先让教师做到;要想教师做到,就要设法先让自己做到.在校园管理关系中,校长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师生"三同"制度,即师生"同学习","同活动"和"同责任".我们认为,学生要学习,教师更需要学习,甚至是向学生学习;学生的集体活动,凡是教师能参与的,教师要与学生同活动,甚至与学生同场比赛;校园里的责任区,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责任区,师生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上学期以来,我校教师在走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留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我们师生共同参与了军训,大扫除,拔草,粉刷教室,建设学校"生物园"和"文化园",小型体育比赛等等活动.我校首届B>的教工长跑比赛将让全校师生毕生难忘:长跑比赛是在筹备过程中教师自发"生成"的,教师们自发参加,男教师24人参加了1500米,女教师28人参加了800米的比赛,没有一人中途退出.

我们倡导"平等合作"的管理关系,我们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作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将研究与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的"需要"作为我们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重视"沟通"工作.例如,我用心良苦地设置了两个电子信箱,其中一个公开密码,一个未公开密码.另外,我们还为各部门与各班级全部配上了"沟通信箱".

2.管理方式从"重说教"走向"重体验"

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与提高认识,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工作.然而,这一过程的途径与方法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与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与提高认识,这是我们要研究的."行在知前,知行合一",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也强调要"充分运用教师的亲身实践".

①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此,我们倡导"用活动组织教育".

例1:教师节的故事

去年教师节,我们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没有坐等学生的鲜花和贺卡,我们放弃了周末休息的时间,全校教师员工统一行动,到学生家里去家访,主动上门去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与要求.通过这一活动,教师们对学校的办学新理念有了体验,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②在感受环境与文化中体验."通过环境与文化来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管理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各种"媒体",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例1:一次性茶杯的设计

包括:校徽;办学理念:"诚信办学,教育服务"/!/;校风:"好学力行,奋发有为".

例2:橱窗的布置

学校的简介;校园的风貌;教师的格言;班级的;学生的风采;师生的荣誉.

例3:门厅墙面的装潢

不锈钢字——"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生态鱼缸;两者的和谐统一.

③在日常生活中体验.

例1:我校的广播体操

——校风从每天的课间操抓好,锻炼学生的"精","气","神".

例2:建立"诚信"阅览室

——无人专管,讲诚信者入内.

3.管理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开放"相对于"封闭".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封闭办学"的现状.《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三者融会贯通的藩篱".

①建设校园大课堂,构筑校园生活大课程

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为学生获得学习经验服务的.然而,传统的课堂通常局限在教室里,传统的课程也通常局限在课堂教学的领域.我们认为,我们至少可以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课堂,将校园生活构筑成为大课程.为此,我们结合学科组的建设,提出将校园建设成为"生物园","文化园","乐园"的设想.而且,建设这"三大园"的主体力量应该是学生.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在建设"三大园"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培养的不仅仅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有爱校情感,主人翁意识等等.由此,我们进一步提出,校园应该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场所.

②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

推行新课程,课堂还可以拓展到社区,课程还可以拓展到校外生活的领域.例如,我校7年级学生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的调查课题 如下:

社会需要怎样的人

当地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情况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的评价及意见与建议

峰江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

③与家长,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

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事,课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与家长,社会建立广泛的沟通.例如,我校组织的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学校发展"专题研讨会,1—2个月一次的"家长—学生—教师"联席会,以及邀请家长与社会各界参加学校B>,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等等.在与家长,社会的广泛沟通中,我们获得的已不仅仅是"意见与建议",获得的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还有学校管理的灵感.

(三)以科学的态度,致力于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勇气和热情,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果忽视了管理制度的重建,不紧紧抓住管理这根绳,那么,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创建新的管理制度必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我校在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上,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例如,我们提出将"由服务对象评价服务者"以及"凭为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出台了《常规工作包干责任制》,《学生德育积分评价制度》,《"学校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申报,管理与成果奖励办法》,《教职工学年度考核办法》新制度,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等,使新课程有了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制度保证.

(四)以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整合学校管理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呼唤着学校管理的整体改革.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整合学校管理工作,整合学校各处室,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课程改革还要求我们,要用更"整体"和更"有机"的方式,全面整合学校管理工作,使新课程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

例1:典型活动——峰中首届校运会

峰中首届B>是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总体策划上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育与文化的结合,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结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我们大胆地删减了一些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增加了一些集"大众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使B>真正成为全体同学的B>.峰中首届B>的项目和参与人员,有事先的规定性,又有过程的生成性.师生同场,家长参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扩大了B>的内涵与处延,使B>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不仅将B>作为一件体育的盛事,还将B>作为一次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将B>作为学校向家长和社会各界汇报工作的一个例会.

本届B>的宗旨:"弘扬体育精神,享受运动快乐".

本届B>的:"新课程,新理念,新运动,新竞技".

本届B>的会徽:一个草书的"为"字,舞动的笔画中包含了峰江中学四个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f-j-z-x",同时在会标的图案中,蕴藏着我校正在倡导的校风:"好学力行,奋发有为"这八个字.

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创造的广阔空间,它让我们可以凭自己的理解去构思并实践新课程.我们相信,因为我们思考,因为我们创造,所以我们定会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方课程改革的新天地.

第2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 “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 “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第3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实验材料入库之后,整个材料间焕然一新,各项课堂中的实验活动也能有效开展,上课更加得心应手。学校的有些实验材料准备的量比较多,因为使用的频率高也容易损坏,比如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而有些实验材料针对性很强,如显微镜只在六年级才会用到,平时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很高,却受限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找不到合理的获得渠道。如果能够提高这些实验材料的使用率,无疑会促进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也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基于这样考虑,笔者推出了实验材料申领制度,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够及时地领取实验材料,完成他们的探究活动。在申领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原则需要把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不能无目的地借实验器材瞎玩、乱玩;先还后借,对实验材料的去向有登记,保证材料的完备;借期不超过半个月,确保其他学生也能借到需要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尽快地完成自己的实验;如损坏则购买相同型号赔偿,鼓励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实验材料。基于这样的出借制度,笔者又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材料申领单。学生可以在填写实验材料申领单之后提交给科学课代表,然后在每周二下午的实践活动时间进行统一领取和回收。

二、取之于“生”有序使用

1.需求搜集资源

在学生充分享受学校实验材料出借所带来的快乐时,也要根据需要向学生征集一些实验材料。比如春天来了,校园要开展绿色生态乐园的活动,需要一些种子。如果大批量购买一下子用不了这么多,而且会造成种类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植物。于是开展了“大梦想小种子校园征集”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种子物语”,制作成可爱的便签和自己的种子一起交到材料室。随着种子的播种,自己的梦想也跟着一点点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和植物有关的养护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追逐梦想的情感。而在上溶解单元和沉浮单元时,因为对食盐和糖的需求很大,同时各种物体的沉浮状态也不相同,因此在课堂上向学生征集信息。学生带来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课堂的需要,而且各种材料也丰富了学生对物体沉浮的认识,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科学经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2.合理归类自助取用

学生的材料包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搜集渠道。实验材料包中以价格较低廉、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不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材料为主,所以是比较理想和方便的一次性实验材料。如果在开学初就全部下发给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有些学生忘记带、有些学生在需要用之前就丢失了的局面。所以在学期初对材料包进行了重新整合与优化。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的材料包为例。其中对各类材料进行分类包装的小塑料袋,搜集起来既可以用在冷热水的沉浮实验中,也可以用来装种子、捕捉空气等;橡皮泥既可以用来做小船,也可以进行组合用来做“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这个实验,还可以用来做密封材料;滑轮因为组装之后很难再穿过绳子,用在这一课不太理想,改为六年级的备用材料,这一课用实验室的钩码代替,效果很好,也方便在水中固定;有些材料可以四人小组合用,如果有材料损坏可以及时替换,也可以利用多余的材料进行二次实验;有些材料不够,可以几位同学拼在一起使用,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重新组合过的材料,让学生的实验探究变得更加有效。

三、搭建活动平台有趣使用

实验材料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服务的。如果在整理之后就束之高阁那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课堂之外为学生们创造了同样丰富的科学探究内容。其中,既有学生突然闪现思维火花的短时探究,也有需要耐心的主题式长时探究。

1.奇思妙想动脑玩科学

学生通过科学课堂的学习,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是与季节更替有关的,有些是看书看报时得来的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如果进行适当的引导,就会成为火种,点燃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的欲望。小雪花大学问冬天的第一场雪让学生对水结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却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大问题,好多同学放学回到家都特别迟。原来,很多汽车因为下雪地面结冰而打滑,发生了不少交通事故,造成了线路拥挤。那么,在遇到道路结冰的情况下,交警部门是如何除冰,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的呢?钱塘科技组的同学们和科技杨老师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杨老师准备了两份冰块。让同学们在一份冰块中加入足量的食盐,另外一份不加食盐。然后,分别将装有自来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冰块中。接着,各拿一个碗盖住,上下摇晃。倒数二十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加了盐的冰块中的水已经结成了冰,而未加盐的冰块中的水还是液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冰盐融化的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热。起初,冰吸热在0摄氏度下融化,融化水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接着,盐溶解于水,变成盐水膜,由于溶解要吸收溶解热,造成盐水膜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让塑料袋里的水迅速结成了冰。除了可以用盐来除冰,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还想出了很多雪天出行的好方法。比如适当慢一点,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刹车不要太急,在道路上铺上草垫增加摩擦力,特别恶劣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给汽车轮胎绑上防滑链,等等。书包减负“神器”出炉!“看到青年时报给书包减负的报道,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科技社团的制作加工一下,变成书包超重报警器,也能帮助减轻书包的重量!”学生通过一则新闻报道,想到前段时间学习过的和电路有关的科学知识,突发奇想。说做就做,大家从科学工具袋和学校的实验器材室里挑了一些东西——3根导线、1个灯泡或1个报警器、1节电池、1个弹簧、1个注射器或管状容器、1根用来捆绑的绳子、1个挂钩、1段铁丝。大家找齐了材料聚集在科学教室,吭哧吭哧地捣鼓起来。经过几天的“奋战”,一个书包减负“神器”诞生啦!还引来了青年时报牛通社和杭州市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2.主题活动动手学科学

第4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材料技术是现代高科技与新经济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在产业政策、科学研究、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给予了材料科学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政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几乎全国所有设有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借鉴欧美诸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与体系,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发展,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钻研狭窄的单科教育向建立工程意识教育转变;同时,吸收欧美国家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从学科式课程向整合式课程转变,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课程内容从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转

变[1]。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材料教育正在不断打破旧的专业范围的约束,向其它专业甚至其它一级学科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国内材料与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调研对象为国内“985”高校的材料与化学学科研究生最新培养方案,学科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一级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五个二级学科[2]。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国内高校材料与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1)除了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必修课外,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修的学术活动、专业外语等)。

(2)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少,且必修,或者提供少量课程供选择;所设课程都为各方向的基础和共性的理论、测试方法、制备技术和实验技能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提供很多课程供选择。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都在10门以上,如天津大学为材料学硕士生开设了24门专业选修课;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35门和14门专业选修课;上海交通大学为材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博士生都开设了20门专业选修课;南京大学为应用化学硕士生开设了26门专业选修课。

(4)对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讲座)、前沿进展或专题研讨、外语文献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

准[3]。几乎所有高校都将上述课程列为必修,并对其考核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定研究生参加跨学科学术讲座5次,并在全系范围内做学术报告2次(其中至少1次使用外文),并鼓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5)各高校均倾向于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3,4]。如中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均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了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体系;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按化学一级学科设置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的硕士生课程体系。

(6)规定或鼓励跨学科修课,以提高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

二、我校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材料类人才培养源于1953年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金工金相”专业,至今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随着“哈军工”主体南迁长沙,学校原专业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材料类与化学类合并组建材料工程与应用化学系,先后开设了“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军用材料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材料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按二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不相适应。我校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此外,还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3个化学类二级学科硕士点,涉及6个二级学科,分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中。而近年来,随着我校材料学科与化学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化学基本原理为学科基础,材料工程为专业方向的特色学科体系,涵盖结构材料(耐高温与轻质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材料化学(电池能源材料)、军事化学(含能推进材料)4个特色学科方向。上述6个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于这4个特色学科方向中,且各二级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如结构材料方向不仅具有“材料学”的学科属性,还具有“材料加工工程”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部分学科属性。因此,这种按二级学科设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再代表我校材料学科特色学科方向发展。

(2)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我校材料与化学类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涉及的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达19个,而每年的招生规模小于40人(2008级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5),并且培养规模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样每个专业方向年招生规模在2人左右。这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要开设数量众多的专业课程(如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2门专业课程,则专业课程的数量达38门之多),而听课的学员可能只有1~2人,这既加重了教员的负担,又浪费了日益紧缺的教学资源;二是过多的专业方向不利于教学条件的建设。

(3)课程体系不够优化,不能满足跨学科培养的需求。我校自2004年开始暂停“军用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而材料学科又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所以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绝大多数选择报考材料类研究生,呈现较普遍的跨学科培养现象。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与后续的论文研究,而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将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反而是各类专业课程处于中心地位,这必然会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教学,不利于学员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

在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材料类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结合我校材料学科与化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内容。主要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突破学科界限,按一级学科组织人才培养。顺应国内外材料科学人才培养改革的主流,突破材料与化学学科界限,按一级学科的模式组织人才培养,不再按二级学科进行区分,而是按“大材料”的思想,下设“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化学”、“军事化学”4个特色学科方向。在课程设置上,摒弃材料与化学相互独立的模式,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将材料与化学共性的基础理论作为基础课程的主体,突显材料与化学的交叉融合。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材料与化学学科的内在关联性,将化学定位于材料的基础学科,而材料学科定位于化学学科的工程化方向之一。因此,材料与化学类研究生完全可以采取大学科群培养模式,跨材料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完全打通材料与化学课程,不再区分学科门类。这种培养模式虽然在国内同类高校中还不曾采用,是一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和国内众多重点高校鼓励研究生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的精神是相符的。因此,材料与化学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有益学科融合,增强研究生学科基础知识的不错选择。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优化设计研究生课程,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力争做到体现学科内涵、学科基础和学科前沿。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幅压缩专业课程数量,有针对性地开设高水平专业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JP2〗如表1所示,每个学科方向限设专业课程3~4门,且可以跨学科方向选修。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复杂电磁环境”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重大需求,用科学技术进步、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功能材料》课程改造成《信息功能材料学》,增设《伪装隐身技术》、《生物材料学》、《含能材料性能计算原理》等课程。〖JP〗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除开设大量的课程实验外,还增加了《高等合成化学实验》和《材料制备实验》2门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紧密结合我校科研特色,如聚碳硅烷制备与有机硅树脂合成实验、C/SiC复合材料制备与聚合物复合材料构件制备实验、功能陶瓷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实验等。这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使研究生提前熟悉科研设备,对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3)强调自学和研讨,强化研究生学术活动。突出强调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且明确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等级和次数要求,如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20次(硕士研究生为10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至少有4次为跨学科交流活动),本人至少主讲3次。至少应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并要在参加每次学术交流活动后,撰写不少于500字的总结报告。同时强化研究生文献查阅能力,明确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应至少全文阅读相关技术文献资料80篇(硕士研究生为50篇),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不少于阅读总量的1/2,达到熟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能够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潜力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写出不少于7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四、结束语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本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基本理顺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达到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与增强自主学习之目的。但人才培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永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的演变规律[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1).

[2] 李小年.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5,(2).

[3] 藏兴兵,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4] 董兵海,王世敏.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5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一、激活教材资源

品德教材本身体现了开放性、生活性,它既有简明的活动提示,又有生动的活动模块。师生可以凭借教材架设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引发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如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有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内容。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笔者就先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有几种途径可以知道天气情况,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交流时,师生总结出了了解天气的方法并现场实践。学生得以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去读懂教材,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赋予教材现实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激活教材。

二、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之间身心特点、学习需要、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这些为教育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并达成有序、有效的预设目标。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时,笔者让学生事先进行了家乡名人采访。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到了许多家乡名人,还采访到了许多奋战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家。笔者及时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与学生聊起了家乡的区域经济、名人成长史,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感受。

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活动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由感知生活上升到生活经验,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选择生活资源

品德教材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这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把教材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进行对接和碰撞,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实现自我建构。

有一次,一只飞不高的小麻雀被生活老师逮住,用毛线拴住小脚,当礼物送给了一个最调皮的学生,“礼物”的主人洋洋得意。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乘势引导:“如果你收到这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呢?”教师让学生尽情发言后引导:“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样想?”学生议论纷纷、真情流露,直到“礼物”的主人被学生们簇拥着放飞小鸟,学生们才露出了笑容。

可见,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生活资源引进课堂,不仅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发展。

四、引入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贴近并反映着儿童生活。

例如教学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时,教师引入《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调整节假日放假办法有什么意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浓浓的亲情。这些资料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以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性,使教材更加生动,确保了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发展。

五、整合活动资源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和学的中介活动。

1.课外延伸。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在“温馨一家人”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给小树画树叶,学生回家每做一件家务事或让父母开心一次,就能给小树画上一片叶子。在几周后的反馈交流中,有一学生说:“我画了五彩的树叶,因为我让父母开心的事是五彩缤纷的。”多么精彩的话语!

2.主题体验。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外在规范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引领和集体生活的规范,更需要在自主的实践中体验和生成。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笔者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设计了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体验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择要介绍“4S行动卡”:“4S”是四个“十”的简称,具体是交十个知心朋友,养成十种好习惯,做十件对人、对集体有益的好事,争取获得十项有意义的成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发四张不同颜色的4S卡,分别为交友卡、习惯卡、好事卡、成功卡,作为每一次行动的记录。期末评选“4S”行动积极分子。“4S”行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并以此为载体,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开发校本资源

实践告诉我们,开发适合校情的教材,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校本教材;二是根据活动即时生成的活动材料;三是指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本教材。为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对照《守则》和《规范》,分别编写了我校《小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小学生日常礼仪细则》《小学生日常岗位职责》。每一本手册均由学生自创儿歌组成,并注上拼音,读起来朗朗上口,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活动材料。在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结束后,会生成许多文字材料,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如为进一步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师生共同编写了《校园安全十知道细则》。音乐教师还为“十知道”细则谱曲,学生在童谣的唱背中,体验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救自护知识。

第6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2012年两会前夕,记者就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专访。

切实遏止择校乱象、破解减负难题

记者:当前,一些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中小学生的书包依然沉重,如何解决?

袁贵仁:一段时期以来,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教育规划纲要》已给出了标本兼治的明确路径。2011年,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一年多来,各地通过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严格执行就近入学规定,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要继续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校长教师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水平。要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具体办法,出台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还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共识和支持,真正把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下来。

合力治理中小学教辅混乱及乱收费问题

记者:中小学教辅材料混乱及乱收费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教育部正在采取哪些切实措施,扭转这个局面?

袁贵仁:近年来,七部门组成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各省设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力格局。从2011年8月起,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与标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据七部门治理办统计,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及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数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以来,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找出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症结,提出了治理教辅材料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分类管理,强化评议;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综合治理。并将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

记者:2011年,教育部宣告启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何部署?

袁贵仁: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正在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深入研究和论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等改革涉及的重要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问题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需要通盘考虑。今年要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

牢固构建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第7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本科以上学历,选择法语授课专业申请者需要在国内接受至少500小时以上的法语培训,选择英语授课专业申请者需要出具在有效期内的托福(550以上)或者雅思(6.0以上)成绩;最好提前一年开始申请,学历文凭证书、大学成绩单、推荐信等是非常重要的申请材料,学校会对每一位申请者提供的材料作严格的审核,有的学校还会提出面试的要求。

法国研究生申请条件流程获取申请表:

有些学校的网站上可以下载表格;有些学校需要寄信去索取,附上学校要求的材料,信封,信中要写明想申请的专业。填写申请表:拿到表格可以先复印,既可以避免一次填错,又可以留做资料。

整理并提交申请材料:

第8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一、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技活动课辅导老师的培训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是成立课题组,确定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组长由科学科组长担任,组长负责制定课题开展的计划和实施,协调各项目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其他的2位科学老师分别承担各自的研究项目,有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组、搜集资料和制作教学模型组等。其次是在成立课题组后,通过研究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参加研究会议,学习讨论什么是校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同时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还要积极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如笔者在课程开发研究的2年多时间里,先后参加了在深圳市进行的省级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广州市进行的市级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以及区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共计有18次,通过参加系列的教师师培训,让辅导老师获得经验的支持,并具备了初步的操作技术。

二、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

1.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首先是转变老师的观念,发挥老师的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把拥有一个具有开发和利用科技活动校本课程能力的老师队伍作为目标之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技巧,提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通过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以及学会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的态度。

(2)根据实际,确定活动课开展的内容

科技活动注重科学实践,内容非常广泛,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要确定科技活动课的内容。

①动植物资源的开发。这方面活动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题目,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的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我校的校园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我校附近有森林公园,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两年多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活动小组的同学开发了大量动植物资源,并应用在科技活动中,给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②设计生物手抄报资源的开发。 这方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搜集和整理生物学知识和素材以生物手抄报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创新理念的一项活动。

③教学模型资源的开发。这方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制作教学模型、环保制作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活动课程实施的成效

1. 能提高老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程开发的系列工作后,教师不仅会修改教材,还会编撰教材,善于从身边找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方式也得到真正的改变,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到首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2. 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了解身边的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9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微信平台 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41-02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调查发现,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阅读低俗小说的比例不断增加,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业繁重,作业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一旦有了点时间,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看低俗小说、打游戏、听音乐等。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几乎都被作业、考试、特长班、补课班占据,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不是正式的学习。

目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在家阅读的人通常占总数的86.63%,其中约有10.43%的人在新华书店或公共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大约2.67%的学生在学校外面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并不乐观,家庭阅读环境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收藏了一百本书以上占40.11%,十本以上的仅占到了46.79%,在国内还有4.55%的学生只有几本书。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优势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逐渐向教育渗透,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越来越多,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微信及微信平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就是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并将阅读材料放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通过微信,不受学习时间、地点限制,开展自主阅读,家长参与指导、评价孩子的阅读。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阅读时空的灵活性。学生的阅读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束缚。无线网络的发展促使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利用任何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自主阅读;学生还可以实时在线交流,也能突破时间阻隔进行非实时对话,交流阅读心得。二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阅读材料碎片化。在当前快餐文化的趋势之下,基于微信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学生能够较为便捷地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材料趋于小规模化或颗粒化,教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或者将一本书分为若干小片段,学生利用几分钟就能读完一个片段,就像把阅读文本设计成微型章回体一样。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阅读材料可视化,利用视频、图片和语音模拟阅读材料的逼真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阅读资源的丰富性,指阅读人群的丰富、阅读方式的丰富和阅读内容的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利用留言功能,记下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在线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三、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

利用微信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在W校层面开展,一个教师或者一个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的课外阅读难度大,学校将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规划为校本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动员信息技术教师、图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班主任参与实施。

(一)搭建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有企业性质的公众号,有免费的个人订阅号,服务号和订阅号有不同的推送权限,腾讯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公众号平台开发接口。微信公众号融合了信息批量处理、云计算、Web与数据分离、开放API、跨平台整合等技术,能满足学校开发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而且操作门槛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独立操作并培训其他教师。

(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课外阅读课程方案,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重点工作是再次开发阅读材料,制作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读一本完整的名著,将一本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根据章节、故事情节分解为若干小章节,每一个小章节还要准备视频、图片等素材;可以介绍一本书,制作一本书的视频简介;也可以选取一个章节、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还可以选取精美小文章。阅读素材的格式,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录音、动画、图片等,鼓励学生参与开发阅读素材,尤其鼓励学生将文本录制为声音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干净、简洁的平台界面,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时,能立即看到正文内容,没有任何垃圾广告或是商业营销页面蹦出。学生在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阅读素材消息之前看到的是消息界面。为吸引学生阅读,消息界面由一张画龙点睛的封面图片和主题鲜明的标题组成,也可以显示部分正文内容。学生点击之后,标题下面紧接着就是封面图和排列整齐、字体适宜又可调的正文,没有广告蹦出,页面干净整洁,无广告打扰。

(三)上传阅读材料,学生利用微信阅读

信息技术教师将语文学科组教师收集的素材再次加工、整合,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微信平台阅读、评价、留言,或者与同伴、家长进行交流,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设计阅读素材时,要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

(四)阅读的评价

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等发展性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基础上,参考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进行定量评价。总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学生在阅读中的优点要充分肯定,阅读能力欠缺的地方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出,并提出今后阅读的建议。

四、思考

新媒体发展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中已经初见成效。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彻底分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的需要。但是这种阅读方式只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的补充和延伸,它有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教育工作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导读就是让学生认可这种移动的阅读方式,学校要引导学生的阅读意识、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在开发阅读素材时,应当注重版权问题。虽然平台推送、转载和分享信息所带来的侵权问题暂时没有人追究,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要起到典范作用,尽量采用原创的素材,转载和分享阅读素材时要自觉遵守有关于版权的法律规则。

【参考资料】

[1]文为民.互联网环境下读者服务模式的延伸[J].新世纪图书馆,2012(3).

[2]唐勇,张春红,张京凤等.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