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医药生物技术精选(九篇)

医药生物技术

第1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措施

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不仅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也使得其成为相对活跃的产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才能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1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着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就占去了60%,实际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着。

2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外的发展情况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生物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更好发展。

3.1自主研发产品能力有限,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少数部分是自主研发,拥有产品的自主产权,而绝大部分则是依靠国外的医药生物技术进行产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其实很少,以至于出现药品研制上的重复,药品生产的过量等多种问题,再加上国内缺乏对医药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部分的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严重的出现亏损现象,最终血本无归。有的药品生产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选择企业着重于仿制药品的生产,因为仿制药品可以减少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费用较少,而且盈利较快,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这种思想的循环使得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3.2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医药产品

这些年经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努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在研究方面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现实是很难将这种研究上的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

3.3在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不足

从我国在医药技术研究中的投入资金来看,是远少于国外在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难有创新性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本就是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医药生物产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势必会阻碍其研发过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我国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这显然对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解决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每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要加快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主研究与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态度,客观认识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摆正态度的同时,总结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积极吸取、引进国外的先进医药生物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医药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

4.2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可以看出,想要实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扶持医药生物技术项目,提高我们的医药生物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实现上下游技术的完美衔接。

在加强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好高校的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实现双方的完美衔接。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势不可挡,相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创新性飞跃。

参考文献:

[1]田玲,张宏梁,孟群.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与措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S1:331-335.

[2]苟仕金,苟鸿鹰.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业,1998,02:12-14.

第2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产学研

1.产权研的动因

第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第二,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第三,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知识转化。在产学研三方关系中,各自的定位有所不同。三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创新价值链。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技术模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模式、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模式、共享科技资源(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模式、技术咨询服务模式等[1]。

2.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存在问题

第一,课题组组长以发文章为目的,课题本身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我国的基金申请和考核,多以发表文章(的数量或和影响因子)或和申请专利数量为标准。在这种标准下,导致大部分课题在申请基金时,就存在瑕疵;即在课题申请时,就已经种下了课题研究成果不具有可商业化的根。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当我们对比我国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学教授申请的专利与国外大药厂申请的专利,就会发现国内的专利保护太令人痛心。首先,谈谈权利要求项。我国一份专利的权利要求项,普遍在1页A4纸以内,几个到十几个权利要求项。而国外大药厂的专利,一般每份专利的权利要求项在几十页A4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权利要求项――把一切可能的漏洞都堵住了。其次,我国课题组组长们申请的专利,比较薄弱,一般一个课题1~2个专利保护,而国外大药厂申请若干个专利,从结构专利、到方法专利和适应症专利,形成错综复杂的专利网,构成层层壁垒。然后,我国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利大多数是学生完成初稿,而学生流动性大、对专利申请不放在心上甚至漠不关心(因为很多高校是以发表SCI文章为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专利),所以专利初稿的质量低。专利人,一般是以专利获得授权来收取专利费,他们并不是以专利保护最牢固、被无效的可能性最低为目的。因此为了获得专利授权,专利人往往会建议专利申请人缩小专利权利要求范围。这样对于专利的价值来说,肯定是降低,甚至有的是大打折扣。最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大,所以有时竟然会发生,先去PubMed公布基因的序列号,再,再申请专利。这时才发现,无法获得专利授权,因为失去了专利申请的新颖性。这是多么低级的错误。完全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去或和基因序列。

第三,课题组组长不肯放手。对于产学研来说,大学、科研院所做好研发(产业上游),企业做好商品化、市场营销推广(产业下游),才能把蛋糕做大。而我国一部分大学、科研院所的课题组组长,还是希望自己成立公司,自己来做下游、做市场。这无可厚非。但是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一般都有销售渠道、有销售团队、有商业经验,因此可以把产品快速地做大做强。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手,最后完全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四,课题组组长对转让有顾虑。一些研究成果,往往花费了一个课题组组长几年、甚至几十年,甚至老中青几个课题组组长的研究生涯。大家对课题有感情,这是肯定的。但是为了让科研成果能让更多人受益,应该把他们商业化、产业化。作者鄙见,一个医药产品申请发明专利,专利保护期为20年,从申请食品药品监督局的临床批件,到获得新药证书能真正上市销售,专利保护期仅仅剩几年到十多年。如果能将专利在早期转让给企业或者让企业介入,那么企业在食品药品监督局申请批文的过往经验,将大大缩短申报所需要的时间,让专利的生命期相对变长。如果能将专利转让给国内和国外企业同时做,那么产品所达到的社会效益将会更大,获得的经济回报将会更高。有的课题组组长担心企业把专利买去了,却不做商业化,即“雪藏”。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首先,科研人员可以货比三家,选对好的买方;其次,利用合同进行约束,例如可以加入call-back的条约。

第五,中介转化效率低。我国最近几年公布了2批共70余家示范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国家科技部在产学研、在技术转移方面大力布局。但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国生物医药中介还处于萌芽或者是探索阶段,技术转化的效率还是比较低。这由很多因素造成。

3.建议和意见

向欧美学习。可以是交流学习,也可以从实战中取得经验教训。欧美的技术转移很成熟,很多高校的教授成立一个几人的研发公司,仅仅做start-up的公司,当技术推进到一定阶段,比如临床前做完或者完成了1期临床,就卖给中型或者大型的医药公司做产业化。如接力棒一样,一棒接一棒,各司其职。当然,国外的风险投资比较敢于承担风险,很多早期的项目,比如临床前的项目他们都肯投资,而国内的风险投资往往在在研产品进入临床2期、甚至临床2期结果出来后,才肯投钱进去。但是众所周知,医药项目往往需要很多钱才能做起来,从临床前的百万人民币,到临床期的千万人民币。这些钱都是大学、科研院所无法独自承担的。我国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投入了很多钱,用于新药、技术平台的研发,但是粥多僧少。国家可以设立一些引导性的基金,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早期的医药项目,把好的苗子做起来。

大学、科研机构应当树立产学研意识,建立产学研的制度。大学、科研机构应当鼓励一部分教授,去钻研国际性学术难题、做基础研究,也应当鼓励一部分教授和研究员去做产学研。无论是从教授或者研究员们评职称的规则上、还是从学生的毕业要求上,都不能再一味地一刀切――以SCI论文为标准。

第3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成果转化;情况分析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2],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8%[3]。医学院校是医学科技成果产生的主体。因此,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寻求新的思路和对策,促进这些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医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高、不确定因素多、淘汰率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相互渗透、学科间相互交叉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潮流,而目前科研经费筹集难、科研队伍整合难、科研资源共享难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进程,突出表现为如下几点:

⑴成果本身的问题 研发的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成熟的不多,离中试扩大成为可上市产品还有一定距离。另外,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长、投入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转化。

⑵科研人员的观念问题 科研人员选题时往往考虑的是能否发表文章,科研活动也以获奖为终点,并不热心于把成果做成产品,或把实验室成果主动转让给外单位。科研偏重于科学理论,没有把科研作为产品开发的前沿。科研选题时不考虑市场需要,设计工艺路线也不顾生产的可行性,待成果出来后无法与生产衔接。

⑶缺乏资金 由于经费不足,造成有些好项目得不到有力的及时的支持,或进展缓慢,或束之高阁。研发经费投资渠道单一,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投资,缺乏风险投资基金机制。

2 我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些尝试

⑴管理部门组织本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交易会、成果会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推广,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最终获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管理部门精心准备了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各种宣传材料、参展样品、制作科技成果展板的基础上,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交易会、成果会,这是最直接的宣传形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本所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参会企业,甚至可以当场形成各种合作意向、签订协议以至合同;另一方面,可以使参会的本所科研人员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同时还可了解到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科研工作。

⑵管理部门组织研究所科研人员汇集科研项目,自己召开科研成果交流会,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研究所作为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科研机构,在某一专业领域集中着大量的专家、教授,人才优势是无法比拟的,我所充分利用这天然的优势搭建科研交流平台,邀请全国各地的制药企业参会,为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且周期长的活动,对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科研人员可以对其面临的风险,提供资料、信息,在科研和开发上进行讲解和引导,让企业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这种方式,我所已经成功的与几家企业签订了合同,管理部门的桥梁作用卓有成效。

3 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需要改善和加强的方面

研究所管理部门要加强本所科研成果资源的信息采集,注意收集企业的各种技术所需,指导科研人员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工作。同时,管理部门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鼓励申报专利。科技成果取得专利后,可以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减少科技成果的流失,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管理部门建立科技成果数字化管理与推广系统将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有效的发挥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因为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更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4]。实际上,管理部门进行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种技术的交易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卖[5]。科技成果转化从签订合同到履行完毕是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需要管理部门全程的控制、履行监督义务,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做好跟踪服务。管理部门要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促使双方能够认真履行合同。它的责任不仅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管理,而且要在科研人员和企业单位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的各个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管理部门不但要考虑到研究所的利益、科研人员的利益,也要切实的为企业着想,加强全方位的服务,达到三者利益的平衡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所管理部门的协同下逐步形成一条适合本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子。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之后,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工作,将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以及企业提出的改进意见等反馈给科研人员,推动研发人员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成果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第4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50-0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1 改革实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等科学素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克服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摆脱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束缚,建立起实验教学的独立体系。在基础性实验教学内容部分,应当考虑以基本实验技术方法为主进行实验教学,便于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差异及共性,保证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类实验技能。实验教学应该打破学科的分类,按照学科群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方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基础性实验以基本实验操作为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综合性实验则应当综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实验方法,精心选择综合性、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强的实验来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要强调科研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将科研工作的思想、目的、内容和手段融合进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也会有新的思维产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看到自己运用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不再以教师的板书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设问的方式来指导整个实验过程。对于小设计实验,在学生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体现。而对于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教师按所选择的内容分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实验设计分为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优化内容,进行实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内容得到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善,如果没有一套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则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十分必要。实验考核主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专题设计等几方面加以体现,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把握程度,能否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验中。考查的办法可通过教师设问,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和对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处理情况来评定,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预习主要体现在对实验讲义中预习要求的完成情况和所设置的思考题的回答,以及对设计资料的查询与理解把握;实验报告和结果则体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专题设计则主要从学生对所选课题的理解把握,是否体现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方面加以考核。

2 重视毕业论文实习,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和方法而进行的科研活动。它既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又是正式进入研究领域的开始,是为学生未来独立工作所进行的直接的和最后的准备。我院要求所有本科生都参加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毕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2.1 科学合理的选题

毕业实习课题的选择,是搞好此阶段教学的关键,因此导师应及早设计课题,并考虑课题的难度、工作量,以及与自身课题的结合、计划进度、软硬件条件、经费等多项因素。然后将题目提前1~2个月向实习生公布,同时注明该课题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学生早做准备。在正式实习前,实习生与导师间采取多次、多方式的接触,然后实行双向选择。这样学生是有备而来,导师也有选择理想实习生的充裕余地,这比师生间的“双盲选择”或无可选择要科学、合理得多,保证实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2 注意科研基本功的训练

养成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实习科研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实验目的制订、方案选择、实验准备(仪器、动物、试剂等)、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起草实验报告、实验评价等,虽然在实验课阶段就学习过,但实习阶段要求更高些,应该将其巩固再巩固,尤其是原始记录,极其重要却又易被忽视。笔者认为,对数据原始性的强调再严格也不过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至关重要。

第5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b1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地理群聚现象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本高昂、风险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技术环节多。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一般要用20年才能完成商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了产业的创新链。创新链中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具有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注入。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实现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并通过打造一定的产业特色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实现利益共享。

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广泛存在着产业集群。如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等生物医药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带动全美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现象,发展势头迅猛。根据集群的特点分为: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可见,国际国内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产业集群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二、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1、药材资源丰富,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类型复杂,蕴藏着3,97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占全国品种数量的75%,居全国第二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野生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11位;且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

2、医药科研力量雄厚。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研究机构众多,研发机构有58家之多,科研人员4,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2家部属研究试验基地、8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17家医药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部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整体医药研发力量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3、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湖北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78家,通过GMP论证企业269家。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武汉健民、马应龙药业、人福药业等8家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药老品牌“健民”、“中联”、“马应龙”等。

4、生物医药园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湖北省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湖北省先后开发建设了关南、南湖、葛店、沌口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武汉江夏“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2009年9月,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批复建设,是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对来讲,湖北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产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比较薄弱,如核心技术及其研发能力、创新型及创业型人才和企业、风险资金普遍比较缺乏,主要问题如下:

1、多、小、散、乱的行业格局。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型生物科技领军型企业仍然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居多,且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集聚力不够强。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缺乏重量级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由品牌带来的无形价值较为有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发展产生制约。

2、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较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湖北省生物医药企业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额远不能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相比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企业很少。

3、产业链条的协调性较差,技术成果产业化受阻。生物医药集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一些科研成果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产业链条的下游,从而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依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缺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4、缺乏具备比较优势的自有特色。从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定位来看,集群内产业链同化,产业模式雷同,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产业模式的同化和产业领域的重叠必将导致园区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出现问题,各种项目重复建设,资源严重内耗、产品的同化又导致市场竞争力的缺乏、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因而失去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

5、支持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体系和产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湖北省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但产学研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无法吸引和敛聚培育技术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科技创新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为25%,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的打造滞后,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薄弱。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的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核心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是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服务;公共平台则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医药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鉴于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湖北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产业要素的整合和规模集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区位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来着手: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应充分考虑湖北省所具有的生物医药资源、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依据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集中突出打造优势产业,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可以突出生物资源区域优势,如光谷生物城将其半径延伸扩大到神农架和鄂西北这些享有丰富药材资源的地区,为研发和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突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围绕一簇关键技术,沿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途径来培育产业集群,如光谷生物城可以集中突出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突出特定的领域和市场,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如庙山医药产业园突出以滨湖双鹤为主体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和以马应龙为主体的中药外用药生产基地的建设,而后者又可以围绕如中医药种植、中间体加工、中医药保健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横向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2、从产业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开拓产业创新模式。生物医药集群的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科技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即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科技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其一,应积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要想发展壮大,不仅要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的进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吸引和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大海内外公开招聘科技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团队建设,在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方面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创建良好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创新环境,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人才的集聚会不断衍生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又能不断吸引投入该领域的资本和研发机构的入驻,如此相辅相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

其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横向分工和集聚效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生物医药技术大多从基础学科中衍生出来,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源,而企业则是其中的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科技计划及政策引导,建立企业与中科院系统、重点大学实验室的战略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从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对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管理和服务模式。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功能,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政府统筹制定全省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做好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和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环境;其次,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除了拥有核心产业之外,还应构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将集群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庙山医药产业园在园区设立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与武汉生物医药基金等风险投资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完善的资金平台,扶持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孵化器还成立了新药开发CRO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园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有效整合了各方专业优势形成了集群效应;再次,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无法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实现投资―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而需要外部资本的大力介入。因此,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省级创新创业投资平台,积极吸引政府、金融、民间等多种资本参与,拓宽引导资金来源,探索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制,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四、结束语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严重依赖于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机构、企业集聚的趋势和结网的特征。湖北省应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科研、产业和资源领域的优势,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合理地规划和定位生物医药产业,选择适当的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完善集群产业链,以促进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曙光.国外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第6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71-02

0引言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医药产业开启了新的时代。作为一项有着巨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发展高科技的内在要求和趋势方向下,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刻不容缓。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理所应当地承担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使命。

1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无锡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无锡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品生产企业占5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300家,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有60余家,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0余家,另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无锡市目前在江阴、惠山、马山、新区四地建立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分别是江阴百桥国际生物科技孵化园、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无锡(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中国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载体规模共计约40余万平方米,入驻生物医药企业约430多家。

无锡政府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紧抓,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谷”的战略逐步成形。在此过程中,无锡市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从无到有,快速推进,其中一些园区在华东地区已具备一定知名度。具有“华东药谷”美誉的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10万平方米载体顺利竣工,第一批50家企业装修入驻阶段;尤其,药明康德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单克隆抗体研发中心”等三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是由惠山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建设,已有A、B、C三个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海内外博士近80人,硕士及专业人才数百人。无锡新区建立了以生命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太湖国际科技园,目前无锡市最大的生物医药产学研项目“人乳铁蛋白奶牛生物反应器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区,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年销售达150亿元。

2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2.1 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无锡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同时,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新兴产业之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生物医药专家学者。①区位优势。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产业,它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其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发达、科技能力强、人力资源充沛、投融资环境较好的京津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②政产学研合作基础优势。无锡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特制订《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为了深度挖掘无锡生物医药发展潜力、充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无锡各个生物医药园区不断加大与著名院校以及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科研机构和高级人才。③人力资源优势。无锡作为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领头羊,近年来经济发展蓬勃,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技术等高端新兴产业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业团队与高端人才。④综合配套及载体建设优势。无锡非常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综合配套和载体的建设,因为相比其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端技术产业,对载体和配套有更高的要求[2]。无锡先后确定了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的“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无锡新药开发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提升设备、提高服务推进了平台项目优质发展,向企业积极开放,为配套设备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或研发团队提供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无锡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2.2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劣势无锡生物医药虽具有先行优势,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资金投入不足,融资体系不完善。

2.2.1 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不仅是制约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多数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问题。正在研发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品65%来自北美,25%来自欧洲,7%来自日本,国内生物技术药品原创极少,多为仿制药、旧药新做。尽管无锡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着力研发创新药、药品新剂型,但是鉴于企业规模有限,竞争激烈,多数企业都徘徊于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产品利润的恶性循环之中。

2.2.2 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不能完全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比例不高甚至偏低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以马山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区为例,自开园以来,入驻了大大小小11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多数企业都是由海归博士领军的高端专业团队,并曾在无锡市“530计划”评审中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但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不显著。主要原因有:①支持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②技术链上下游研发水平差距较大。③产业缺少规模经营。

2.2.3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回报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受益风险大的特点。相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企业支持的局面,在中国多数城市,即便是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政府。但单靠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无锡市出台了“530计划”“”等政策扶植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了优质项目、高端团队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非常有限,对于高投入的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政府的资金资助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3加快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模式,围绕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一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体系、深化制度政策这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着力点,也是助推器,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上去的卓有成就的进步才能真正的推动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应该是无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立足点。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注重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

3.2 提高产业化能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目前无锡四大生物医药园区总共引进的近500家医药企业多数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竞争力不足。这些多为尚在发展期、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业化能力,增加企业收益和利润,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①加大基础研发,提升产业下游技术发展水平。②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合作、资本合作等方式,把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本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当地政府资源,寻找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创业风险,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③延伸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产业。

3.3 完善融资体系,重视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探寻适合其发展的融资体系,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①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位合一”的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优势,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多流入生物医药产业信贷领域。②全方位、多形式引进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无锡滨湖区、新区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经贸节不仅促成多个重大签约项目,带入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而且给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搭建了桥梁。通过召开风投洽谈会、经贸节等方式,为风投机构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融资创建了新的平台。③发展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专业风险投资人才。鉴于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培养一支具有生物医药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也是当务之急。

3.4 深化制度改革,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增强无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将无锡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城要在政策环境上做足文章。①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政策。②政府加大融资支持政策。除了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外,通过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管理,规范投资市场行为,使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过程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③在财税、地价、基础资源、后勤服务等方面为卓有成就和颇具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制订一系列深入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医药企业聚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④引导多重运作模式。政府通过积极引导,以企业发展需要为根本原则,开拓多方合作、技术、资本、人力等多种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有效推动初创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链的完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

4结语

虽然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建立江阴、惠山、马山、新区4个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创建载体,搭建平台,紧密联系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平台,申花政策制度,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腾飞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宝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

[2]林园.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0,(4).

第7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第8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

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一步一步的摄入了纳米技术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要发展,提出一些相对的解决方法。引入纳米技术是社会的要求。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还是单靠过去的一味中药很难把病情完全治好。加上现在环境问题的特为严重和社会的需求量增多。很多中药材都是靠人工培育,但人工培育的功效始终比不上天然的。虽然实行了中医药的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始终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加上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纳米技术融入中医药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主流。纳米技术使中医药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那先由我们看看纳米中医药的发展

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医学上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提出最多的是中西合作和中医药现代化,但我们在中医药的现状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上面所提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要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解决目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我国的纳米技术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使中药面向世界,并形成医学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引入到中药制剂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已成为现实。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超微粉碎成为全世界各个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日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蕴藏的无穷财富。对于中国的国药—中草药尤为如此。可以说中药超微粉碎是中药的一次飞跃性革命。如果中国能胜利的打完这场“革命”,在医学生又是一个新的焦点。纳米技术是如何引进中医药中呢?首先注意的是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子的粒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减小或消除粒子团聚现象,保证用药有效、安全和稳定。

根据目前的科技情况。纳米药物粒子的制备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合成法。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转型,实现了微观世界的并且是医学界的狂飙式发展。

中医药的理论基于对宏观的自然界,而纳米技术科研研究则是微观技术,现在把宏观与微观技术的有机组合能不能在医学上形成一们崭新的“宏微”中医理论学科呢?至于宏观中医药大家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只是对微观进行阐述。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引入是医学微观化,一方面由于纳米技术的引入为携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以前,无论什么看一次病总要大袋小袋的提着,这只是对病者,如果像医院或一些医护机构,当他们想购买大量药物时不是很麻烦。引入纳米技术在这里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输大量的药物,现在只须小盒便能搞定;另一方面,害怕吃药吗?害怕打针吗?不用怕,纳米技术中药话可以帮助你,把纳米级药物制成药膏然后贴于患处,可以通过皮肤直接接受不需要注射。由于纳米技术是对药物的微观化,比如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大了与病菌的接触面积,例如中药超细后的产品除用于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中药口服散剂、胶囊剂、微囊外,把药物微化,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的疗效,再者,纳米技术在中药加工方面的应用能保持中药原有成分的基础,使药效充分析出。另外,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复损伤组织。在人工器官移植领域,只要在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就可以预防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只需检测少量的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在抗癌的治疗方面,德国一定医院的研究人员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注入患者的癌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使患者癌瘤里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升温到45-47摄氏度,这温度足以烧毁癌细胞,而周围健康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同时,配合使用纳米药物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饿死癌细胞。纳米中药化不知那些好处,据了解,纳米中药化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级的微细粒子,病人服药时,首先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些病人怕吃药,如果制成了粒子状,病人一般是比较易接受,药物的真对性特别的强,药物就可能针对性地直达病灶,激活中药细胞活性成分,直接攻击病毒、细菌、重金属、毒质,细胞壁或细胞膜等障碍将不复存在,这样中药疗效可大大速率,尽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品“思密达”经纳米化处理后其药效提高了3倍。中药药效的加大、加快,使中药可与西药相媲美,为今后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药具有新的功能将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之后,其细胞内原有不能被释放出来的某些活性成分由于破壁而被释放出来,有可能使纳米中药具有新的功能。此外,由于其给药途径,药物吸收方式等的改变,可能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方面产生新的作用。并且中药有没有西药那样很多副作用,发展纳米中医药看来是必然的事了。特别的,一些科学家预言: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度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小得多,所以,有可能把含有计算机功能、人机对话功能和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送入体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通过体外控制操作,获取体内多种生化反应的连续的动态信息,从而破解中药复杂的作用机制。

纳米中医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是值得我们深虑:

1.成分的混乱;由于纳米中药化加大了药的效用,但同时也是所需药的成分难以把握,例如你本来是需要的是5两A药材6两B药材4两C药材,但当你纳米化时,你会使药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吸收的药的分量不同,可能导致A多了或少了。纳米技术中药化使得生物利用度、溶出度较低等得以纠正,疗效得以增强。这种改变性质的作用使得传统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效变得面目全非。严重的会造成安全隐患。为此对研究和发展纳米中药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由于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的世界,如果科学家对药物不是有充分的了解,当实行微观处理时可能会导致一些药物的分量不够或减少了别的分量,另外,需要谨慎地掌握纳米粒度与相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分子组成和分子量的关系,以防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纳米级的研究并不像宏观的研究那么简单,如果一些技术错误了,结果可能要重做。

3.纳米中药因其粒度超细,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显著增加,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获得了高能级的氧化或还原潜力,从而影响药物稳定性,增加了保质和储存的困难。

4.加大了鉴别的难度,即超细状态下的中药是否还具有普通粉碎时所有的显微特征?如果原有的显微特征发生了改变,则又应建立何种更精细的鉴别方法?这是个重大的问题,对于纳米级的研究,考的是先进的技术。

5.纳米尺度的物质存在着生物安全性威胁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尺度物质的接触或者摄入,可能会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

所谓万物都有双面性,纳米中医药的引入一定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综合中国现在的情况,许多专家都认为发展纳米中医药是利大于弊。那就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将纳米技术中医药引入。何如加大对纳米技术中医药的发展呢?

1.由于各级的懒散性比较强,如果国家不统一制定完全的行业技术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地方的药用不高或某些地方的纳米中药技术只是一个梦想。如果国家有了一定的机构管理,一定的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使纳米药物统一化,安全化。所以国家应成立你执迷中医药的研究中心,一方面集中科研相关的技术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协调科研机构,高校试验室以及产业界的公共参与,进行重点攻关。

2.国家政府必须认真重视纳米医药的发展,毕竟市场是一个充满“利润”式的社会,很多时候,如果国家不重视药物的安全管理,可能不导致药物市场混乱,同时国家有必要组织一定实力和特色的中药类高校与纳米研究机构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集大家之智慧来进行纳米中医药化。这就是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对纳米药物的管理。

3.由于纳米中药化是刚刚引进来的一个新学科,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特别是纳米对技术的要求高,所以国家应增加国内纳米重要的博士研究站,在较高会议上培养和吸引综合性的科研人才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去

4.加强国内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的投入,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纳米中医药的财政支出,因为外国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他们的技术含量高,纳米技术早就名噪一时,所以,国家可以加大中外的合作,另外还有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只是的交流,国与国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纳米技术的发展。

总结:纳米技术是2l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比中国的利弊,实行纳米中药化的转型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供取药的方面,在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家纳米中医药的定位,而且在国外也是中医的地位提得更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也逐步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纳米技术中药化,然而,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纳米化技术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必将推动我国的中药尽可能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杨祥良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一104—105

2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25

3.徐辉碧,杨祥良,谢长生,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32

第9篇:医药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制药工艺;技术分析

一、行业中的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技术

(1)又相对较弱中国医药自身的难度二次开发,在二次开发的制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传统医学的行动和物质的机制,还是倾向于集中在药物的质量指标,试验方法和分析检测。由于复杂的原因或其他基本材料的研究和医疗保健,加上制药技术的低质量和技术的因素,导致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同一制造商一致的质量产品或同一产品的化学成分,所以,生产出来的药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而且防止医药屏障做大做强,以及市场竞争力,削弱的中药二次开发的难度,药物稳定性,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瓶颈,必须保证药物的质量安全。

(2)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国传统医药的标准是最重要的工作,在实施国家禁毒行动计划。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修改检测有毒和较低的控制,有害化合物和重要部件的上限中国制药技术,质量范围为测试药物的质量指标已经提出了质量严格的要求。药品和高标准的是研究药物释放标准的质量生产,因为它提高了生产。质量检验指标和生产药品,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工程。换句话说,不仅依赖于自己的产品,质量控制,检查排名系统的水平,为了提高必要的技能水平,主要依赖制药技术与药物的质量标准的控制。因此,大幅提高其自身的标准的关键问题,是中国传统医药,中国药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制药工艺技术的过程中制定了质量控制的方法。

(3)更复杂的流程,以确保医药品的质量控制,是基础的优质医药产品中国无任何质量问题,使质量控制点精度制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用途广泛的制药技术非常,控制范围及工艺参数优化技术缺乏的基础上,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公司制药工艺参数的经验最根据,因此,质量不高的中国制药过程没有实现半自动控制或自动化。因此,中国工匠的药品质量立即成为瓶颈限制中国专利药品,医药单位中国医药技术的问题,如确定关键质量控制点和制药工艺参数,制药技术,必须解码关系高质量的产品。

(4)缺乏预测方法的生产和质量工作相关的事故中国医药中药材生产质量风险控制预警,医药数据管理过程中,落后的风险还没有被确立中国中草药的生产质量控制机制。质量监测和评估预警系统和质量风险评估,单元过程通过建立质量监测整个制药工程技术的国防生产事故中国的数据分析模型是一个重大的任务。

(5)中国医药节能是未来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的新机遇。能够促进中药材的生产,已创建了一个新的技术,有必要减少的原材料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报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减少药物和医药工业节能的消耗的过程中,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技术需求。

二、中国制药的核心技术说明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形成现代工业意义的第一代制药技术,中国医药技术开发的第二代技术为基础的变化。90的发展,出现了在近几年才开始在20世纪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和管道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中国制药装备技术升级是”达成意向。面对主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全球和“云计算”,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制药技术精确的创新和发展,以促进中国制药技术的新一轮升级,正在推动中药产业的飞跃,当代主要制药技术,是中国的第三代数字化的一个特点。

(1)制药工艺,反映的质量设计的理念,制药过程分析技术PAT基本的中国式想法,是专为分析和控制药品生产过程的完整体系,会随身携带有效监控。中国制药过程伴随,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反应,这可能会导致主要放置的处理单元和检测的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原料及时生物学因素的变化,为了实现质量指标认为,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质量数学,医药,目标,以及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每个节点清晰的过程中影响质量)质量关系的分析和建模单元过程建模和制造过程中其自身的主要方法,技术,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质量风险最小化过程(选项生物过程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和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2)中药的质量控制,医药产品严格的质量控制在通过中国制药工艺优化技术开发,每个单元过程进行分析的质量控制指标与相关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各阶段的药物经验建立质量检验工艺品系统指标,工艺参数的优化,一直被精确地控制整个制造过程中,提高中药制药技术的质量。

(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技术中国(包括生物检测和化学等),有效和跟踪的过程测量过程控制集成技术的概念,类型各指标的质量检测过程在线监测药物可以追溯到各方面的证据链医学表单数据使用的质量监控实施,打造制药过程质量事故追溯体系,因此质量和风险的过程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整个过程和生产生产质量模型药物,以量化的过程中,建立管理机制,中药制药传统工艺的精确控制,质量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水平。

三、中国医药创新工程的建议和战略方向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人类已进入时代大数据智能技术,制药工程前所未有的“云计算”,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制药工艺技术,制药工艺设备和检测技术,将接受一个主要的装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制药过程分析技术。人们为了实现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布局制药技术,工业技术革命,积极抢占制高点的战略。为了实现中国医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升级,深深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显着创建制药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未来数字医疗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制药工程和生产系统将推动以创新工业生产的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