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第1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拓展

一、主阵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所谓自媒体是指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经。通俗地讲,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主要载体为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达4.2亿,较上年增加约6440万人。

1.挑战分析。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网上随时信息。这使得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状态被打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挑战。(1)主阵地传播对象减少。自媒体产生前,大众人群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大多数中国人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自媒体产生后,13亿人中5亿人基本甩开了传统媒体,仅剩下8亿人,这里包括基本没时间看电视报纸的农民工等人群,况且随着新媒体科技的普及,自媒体人群还会越来越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大大减少。(2)主阵地传播方式单一。传统媒体主要是单向传播方式,接收反馈的途径较少、时效不快,不能及时有效与公众互动。而自媒体传播方式多向互动传播,可以多人之间实现实时信息交流,传播方式明显优于传统媒体。正由于此,导致传统媒体的活跃程度不及自媒体,最终形成宣传效果上的弱化。(3)主阵地出现生存危机。随着网络化虚拟空间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如报纸等出现生存危机,广播电视机构也受到挑战。主要是原本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的传统媒体,随着广告客源流向新兴媒体,收入减少,相反运营成本却在增加。在国外已经出现众多纸质媒体永远闭刊转向网络版运营。

2.机遇分析。尽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时刻与挑战并存。对传统媒体而言在自媒体条件下,仍有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仍十分广阔,至少有如下二方面机遇和优势。(1)主阵地信息仍具有权威性。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这是自媒体致命的弱点,而这却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传统媒体的优势。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混迹于自媒体中的网络水军为追求点击率,靠点击率来提升人气,进而获取广告收益,往往审查不严,不实信息,导致信息可信度降低,最终还是主流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来澄清事实。这是我们的优势。(2)发达科技为主阵地拓展提供广阔空间。自媒体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革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借势借力,扬长避短。充分借助网络力量,搭乘科技革命东风,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操作手法上实现变革。充分涉取、借鉴自媒体成功经验,力争既能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快捷传播,又能实现媒体自身发展需求。既能实现媒体面貌的大变样,又能实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拓展主阵地的对策及措施

思想政治工作贵在与时俱进。尤其是当前,党的十刚刚召开,准确地把十精神传达到每个人心中,主阵地更要发挥作用。

1.主动融合,转型升级。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既是现在,又是未来。主阵地的建设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主动与自媒体融合,补全在自媒体时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的各个空间,最终实现主阵地的转型升级。一是要与自媒体合作,实现共赢。如今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传统媒体不能固步自封,要放下“老大哥”的架子,主动与门户网站的微博、博客以及手机报等合作,构建立体式的新型传播体系,在网上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信息,在主阵地传统媒体上介绍自媒体的有效资讯。目前传统媒体大多数建立了官方微博、官方博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网下联动,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面,有些报纸电视实现了报网、台网合一。如奉化日报的官方微博《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与浙江在线合作开设广电在线等,效果都很好。二是要更新队伍知识结构。与自媒体的融合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参与者的记者、编辑要学习自媒体传播的相关技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用网络化的风格,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反映人民呼声,做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强化深度报道,传递主流声音。自媒体时代,网言网语十分复杂。党的声音,人民的诉求,有时会被扭曲、误解。此时,要发挥主阵地优势,营造主流思想舆论,及时正面地诠释党的声音,人民的诉求。一是要强化主阵地品牌栏目、版面建设。品牌栏目、版面是传统媒体的名片,在人民群众中有极大的公信力。在网络传递不实信息时,可以借机调高主流声音,利用品牌栏目、版面影响力,做强做深宣传,挤压网上流言蜚语生存空间。在澄清事实的同时,既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畅了虚拟空间和群众中的不良情绪,又顺势顺为地做好了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主阵地要加大品牌栏目、版面的建设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二是要不失自我,注重特色。在与自媒体合作的过程中要保持主阵地特色,不能一味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走。自媒体的一些议题表面看来,短时间内可以激发读者兴趣和提高收视率,但若长久“跟风”,必将失去主阵地主体地位。因此,合作融合中要注重筛选议题,时刻牢记“喉舌”功能和使命。工作中要不抄自媒体俗路,开辟适合自身新路。不能抄网上冷饭,而要主动设置议题,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韵律地开展宣传教育,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党的十精神上来,引导到齐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轨道上来。

3.践行“走转改”精神,力求宣教效果最大化。自媒体时代,群众接受新鲜事物较为快捷,网言网语的魅力无时不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传统媒体既要吸收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要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独具个性而又雅致风趣的风格向群众宣传,通过良好的舆论来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是首要的政治任务。主阵地一要以“三贴近”标准,结合自身特色,栏目定位,将十精神作通俗化解读,做到文字精练,语言活泼,群众爱听爱看。除了新闻、专题类节目外,还可以在综艺类节目中穿插相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二是要与自媒体联动,运用微博、博客、QQ群等,开展十精神网络宣传,把理论细化为各个小知识点,在自媒体上广泛宣传。同时与报纸电视同步联动,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步,从而实现十精神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我们要加强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

参 考 文 献

[1]Dan Grillmo.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People,forthe People[M].O’Reilly.http:///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2004

[2]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

[3]王荃.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青年教育.2011(12)

第2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摘要: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范畴之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内涵、相互关系, 以及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意识,开创性地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主体性 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认识,增强高校辅导员的主体性意识,就如何坚持主体性原则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本涵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关系主体说”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既是确定的,又不是确定的。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模式中,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张让受教育者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在教学、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自主接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并通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他们之间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互相平等是双向互动的基础,双向互动体现和确保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平等性,这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2 基于教育主体论的认识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反思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因素, 二者通常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一般来讲,主客体关系的生成取决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然而,作为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却常常遇到一些困扰的问题。如: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全无,教学效果不佳。再如在学雷锋实践活动中组织大学生开展义工活动,学生质疑有没有用……这让我们深感学生没有发自己内心的需要去实践,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效甚微。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 在多元文化生活的背景下,众多复杂因素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地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基于现代思想政治主体论的认识,我们更需要正确分析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而深入研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出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启示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要坚定信念,与时俱进,从多渠道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对人本思想的合理因素的吸收,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校教育管理本身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需要为本,启迪学生的自觉性,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2 树立平等互助意识,积极搭建师生对话平台。

90后的青年是富有梦想、开拓和冒险意识强,善于同“权威”挑战的一代年轻人。作为教育者要去掉过去单向式灌输的教育模式,在不断积累教书育人的势能的同时,俯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声,否则我们将失去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我们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一丝不苟地及时给予帮助,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搭建对话平台,比如借在毕业餐或座谈中与学生联谊的办法,渐渐与他们建立稳固的友情从而赢得互助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3 重视培养和构建主体和客体的主体性意识,形成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虽然教育者在教育的方向上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灌输理论知识或行为教育等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出现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主动将其内化转化为外在行为。然而当前大学生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对教育内容提出置疑,这对于教育者也是一种思考和共进。所以需要积极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主体意识是人作为主体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作用和价值体现的自觉行为,是人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特别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身的参与和创造,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改进方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的存在。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网络环境下话语权没有归属。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历史使命,要确保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主流文化方向,实现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除了传统的班会、个别谈话外,还应该积极拓展教育指导思路,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掌握网络新技术和新特点,通过博客、校友录、QQ等方式进行沟通,强化主流文化的传播,构建立体式的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10- 03.

[3]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

第3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69-02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逐渐凸显,职校学生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可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在于缺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必须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

一、新理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目前,学界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在含义:其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他们又有区别;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从其内涵可以看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

1.交互性。“所谓教育就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观照中,人确证了自我的存在,同时也确证了他人的自我存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课程)为中介而进行的主体之间的情感、观点、思想、意见等方面互相传递、交流的过程。

2.发展性。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特征,能够促使交往的双方坚持发展的眼光,不断将自身的知识内化与重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使双方超越以往的内容。交往双方的发展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双方的共同发展目标。

3.平等性。平等民主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交往的前提。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均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两者都具有各自的独立的人格特质,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完整意义上的个体交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存在。师生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并延伸至人格的平等、接受信息和对话机会的平等。

4.主动性。主动性是主体之间进行有效交往所必需的。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双方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实现良好的交往效果。而如果交往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处于被动或者接受地位,交往过程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动力和意志而出现被迫中断的状况。

二、新思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克劳塞维茨说:“任何思维都是能力。”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能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客体和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拥有平等交流的权利和机会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

2.理解互动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心灵的交流,要求师生双方相互理解,理解是互动的基础,互动是理解的必然。沟通理解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双方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互动,摆脱过去那种教育者独语的尴尬局面,师生之间你来我往,在互动中学习。

3.师生平等原则。平等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双方互动关系而非支配关系与被支配的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者是平等的,教育者不是以往意义上的权威,受教育者也不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师生双方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4.注重实践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而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师生实践活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才能发挥两者各自的主体性。

三、新方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方法是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任何理论和原则,都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才能发挥作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深入学生,激浊扬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求辅导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老师,要注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不能空洞说教,要做到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宣教于无形;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是在原则面前,必须要旗帜鲜明,激浊扬清,不能和稀泥,这样才能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悲剧。教育应该抓住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这条主线,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有机穿插,使学生品德逐步完善起来。

2.师生交心,相得益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互动原则告诉我们,辅导员必须注意与学生交流,尤其要注意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学生思想的细微、隐匿之处。同时,学生也能在交流中,发现老师的师爱、师德,能更进一步了解老师,认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从嫌疑人林某的微博、聊天信息透露出来,他们寝室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林某在内心对室友的排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期间,要是师生有交心的话,肯定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就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与学生多交心,为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建立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学生所关心的就业问题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在师生交心中,面对面交流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即学生对老师不一定会完全展现自己的内心,会有所保留,但是网络交流则更加开放和自由,也表现得更加真实和自我。辅导员一定要抓住网络交流这个阵地,更能把握学生本真心态。

3.润物无声,教学相长。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原则规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改进教学资料,改善教育环境,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在学生管理制度的酝酿、执行、反馈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实行中,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对一些事务进行管理,老师只进行大致把关,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减少辅导员工作量,让老师有精力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改善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提高思想的自律性、自觉性。如对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使学生身心愉悦,同时也让学生理解,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体会到自己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辅导员在教育环境中要创设一个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平台。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可以尝试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让学生自我体会,辅导员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就可以了。

总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是为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提出的,一定能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第4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想教育;基本矛盾

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思想上的觉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必须服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任务,对人们的觉悟产生影响,有目的地去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从实际意义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主体、客体、载体。主体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客体即为其对象,载体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其对象开展工作的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思想改变,而并不是限制人的行为,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观念转变后所取得的效应。因此在客体的思想发生转变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确保客体的思想观念达到预期的转变。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对象所传播出的信息,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种思想上的观念与客体存在的矛盾,即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而工作的。根据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传播到客体的观念信息的转变,从而化为客体的思想观念。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客体的思想意识上的工作,从而使客体与主体的思想观念一致,达到意见统一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客体的思想发生转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处在一个自我满足的状态,而思想政治工作给人带来转变,人们需要被动接受这种转变。然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就要有主动改变客体的思想观念的动机。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头羊、也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影响的负责人。主体与客体在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呈对立矛盾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客体暂时无法与主体的思想观念达成一致。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矛盾。主体发起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由于社会当中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或者阻碍社会发展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因。在实施观念转变的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分析每一环节的矛盾。首先,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必然存在内因和外因,思想政治工作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主要是为了达到思想观念统一的效果、目的。那么主、客体就存在观念上不一致的矛盾。其次,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矛盾始终贯穿其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受各要素、思想观念差异不同,导致传播的思想观念产生的歧义矛盾。最后,能否消除矛盾,就需要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是否能正确处理好各矛盾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矛盾关系的路径

(一)主体的思想观念与客体思想观念处于对立关系

客体的思想观念最初是与主体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之间存在着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体处于被动地接受客体思想上的传播,是因为客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将主体的思想进行实践,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效果,从而产生对立的关系。或者说主体的思想观念与客体的思想观念之所以产生对立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中间有一方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思想观念上出现了歧义。错误的思想观念无法与正确的思想观念构建一统一的战线,而这两种思想观念相互排斥,从而产生较大的冲突。即可引申为思想观念的矛盾,落后思想观念与先进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正派思想观念与反派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

(二)主体思想观念与客体思想观念处于统一战线

主体与客体在社会中并存,不管是主体思想还是客体思想,两者之间的矛盾即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促使在某一观念的思想上保持着一致的态度,那么就要寻找更多的思想共同点、打开共同点的突破口。例如:政治思想工作也包括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思想观念变动,不管是主体还是客体,都希望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了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有利价值,就要求主体在对客体的思想进行传播影响时,做足基本的工作,促使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一致的思想观念。

四、正确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具体建议

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对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好为什么会产生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主、客体的思想政治观念站在同一战线,走向和谐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发展观。

首先,产生矛盾的原因,无非就是思想观念上出现了歧义,那我们就要仔细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要对这些差异有必要的认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每一个主体与客体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社会经历有所不同,主体在对其思想上的传播时,如果主体对客体传播的政治思想、观念思想恰好与客体的思想观念不相符合,那么,产生的歧义矛盾是必然的。那么在进行这一项思想政治工作时,主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要积极主动的了解这些矛盾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或外在联系、思想观念是否相似,所引起的矛盾尖锐的程度,以及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其次,每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有可能充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或客体角色,主体在传播思想观念时是主动的,客体接收观念处于被动地位,要想思想观念达到一致的战线,那么需要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各抒己见,让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深入的理解、沟通。确定好客体的思想行为,寻找在实践过程中不符合主体所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主体才能更好的确定传播思想观念的形式,采取更贴近实际的措施,以及最好的解决办法,找准矛盾之间的联系、性质。由于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思想意识与主体的思想意识由不适应阶段到基本上可以接受理解阶段的转变,甚至开始为这一政治思想工作付出行动,那么主体可以逐步的向客体传播最新的思想观念,促使主、客体走在同一的道路上。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能动的关系,主体扮演着积极主动传播思想观念的一方,客体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而主、客体都是具有思想意识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客体的态度是抵制、接受、或者是有选择性接受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通过自我调节、理解,化为自身的见解观念。

再次,主体在传播思想政治观念时,与客体本身的思想观念,就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情绪也存在矛盾的一面。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客体传播思想观念时。要尽可能的将情绪矛盾化小,才能做好思想工作上的观念逐步统一。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尽相同,受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程度也不同,也就意味着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的目标无法全部实现。然而作为一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经过党的洗礼,坚持党的发展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行为统一起来,积极引导党的政治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自觉能动性,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以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产生的基本矛盾。

最后,在我国也存在着阶级上的斗争,从而导致阶级思想、阶级立场、社会制度有歧义,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从而产生矛盾。阶级上的矛盾是比较重要的,思想上的观念差异比较大,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在相互不触碰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思想传播。

五、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中基本矛盾的方法研究,并不是在很短的过程中就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达到一致,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主体不断挖掘、不断探索分析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如何积极主动解决所产生的矛盾的方法,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霄男,苗国厚,李净.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研究[J].社科纵横,2015(2).

[2] 王新刚,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研究现状与发展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3] 江大伟,刘涛.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界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10).

第5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增加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得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面临挑战。随着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转变,以及主体间性哲学概念的兴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着名学者张耀灿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主体——主体和主体——客体这两种关系的统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愈发凸显。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背景面临变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处于“无屏障”状态,其中信息的匿名性和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更是导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人们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不良信息给传统观念和道德思想带来了严重挑战,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现状不利于人们尤其是正处在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

    3.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面临改革。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利用新媒体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熟悉新兴媒体,更新现有观念,改革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方法和理念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上述挑战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新契机。为此,我们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工作的创新性。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产物。不同于强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传递出去”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则更加注重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理解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现代传播学相关原理,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探索新旧结合、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从而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3]

    2.促进工作的专业性。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复数的主体,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与新媒体时展变化相适应,需要选拔出一批新媒体开发应用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才储备,从而打造出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又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4]

    3.加强工作的导向性。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和生活娱乐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不断创新,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新媒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从而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4.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和不良信息的泛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为此,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提高对新兴媒介的信息监控,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质,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与受教育者在新兴媒介上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受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切实的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监管机制,实现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与总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奋发图强,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第6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把社会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并外化为行为的统一动态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得到顺利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价值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充分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发其素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一维。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含义和特殊性

按现阶段基本流行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其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这一使命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各行各业,有着其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同大脑之间的交锋。诚然,这种交锋可能会产生愉悦的火花,但也可能会产生抵触和矛盾。在现实当中,抵触和矛盾可能会更常见。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主文化和亚文化等等之间的论战和交锋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动,是一种思想意识,教育主体会影响教育对象,同时,教育主体也会被教育对象所感染和影响。因而,如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自身科学的态度,没有合理的观念,教育主体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同时也可能被其教育对象所左右。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变得混乱不堪,毫无实效。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树立起人格榜样。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多样化,出版物,教科书等均在其列,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多的仍然是依靠教育主体素质的支撑,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是道德上“善”的评价,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相对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社会表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吧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社会合格公民,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它具有长期渐进性,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长期的熏陶与培育自然需要主体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综上而看,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要求特殊性,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具有多维度,表现在多方面,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刻的理论素养,科学的思想品质,崇高的道德人格,成熟的心理品质,等等。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备的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累积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素养与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包括德、识、才、学、体等诸要素,其内容是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具体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六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以及较强的政治实践能力。政治素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同时对教育主体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

(2)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主体的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好的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表现为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尊重热爱教育对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等。使之成为有良知有血肉的教育对象的楷模。

(3)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还包括思想过程形成稳定的思想作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价值,信息,竞争,时效,人才等观念上不能墨守成规,而应高瞻远瞩;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要有辩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应形成求实,民主,平等和谐的思想作风。

(4)知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内行知识,时事与政策知识等多个方面。

(5)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缺乏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便无法胜任工作。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

(6)身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时空上无限量的特点。”不仅需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重在与众多教育对象交往中耗费大量的心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砥砺出能够与所承受的责任相称的强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阶层的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追求,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关键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使之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切实适应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急迫的工作,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层面,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的环境和制度,从环境和制度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支持和制度保证。从微观层面上,需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途径,包括运用社会培养途径,自我培养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素质,包括脱产学习,在职岗位培训等;而自我培养途径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赖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以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其次,对于在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组织的在职培训。单位组织必须健全必要的培训机构,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规划,教育与培训。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身修养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政治觉悟,理论知识、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逐步提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正确定位,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并将之用于实践当总,实践出真知,良好的素质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勇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反躬自省,扬长补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需要各个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培养。将学习,思考,实践与总结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必然会卓有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主体素质也大多是后天习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修养的自觉性,时时处处作有心人,那么,就不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也就会一步步走向成熟,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工程师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M].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56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51

参考文献: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第二版)

第7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保障体系

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夯实党在群众基础,增强执政能力是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当前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意识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重视民生,服务人民,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本质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觉悟,引导人们自觉担负起单位振兴和发展的重任,坚定不移地为单位分忧、为单位担责。抓住了职工这个主体,就找到了创造性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金钥匙"。

首先,满足人们进步成才愿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养、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

其次,围绕中心工作解疑释惑。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说服和解释,增强干部群众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及时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再次,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孤立地去做,而是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更加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认真落实承诺制度,把关心、理解、尊重、爱护、帮助职工群众,作为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确保社会稳定,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强化学习,创新方法,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随着改革深入、机构精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而工作任务和要求却越来越高,很多政工干部都面临着再学习、再提高的问题,老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综合协调统筹能力服务改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2求真务实,言传身教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务实的作风,更需要克服形式主义的东西,尤其是身处基层一线的政工干部,与职工面对面,更应正视这一问题,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

2.3讲究方法,注重协调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行,仅凭一个方面也不行,要善于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盘活和整合各种资源,打起帅旗,统领各方,为我所用,努力构建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一个目标同向、渠道各异、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3.振奋精神,创新机制,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3.1创新组织体系,构建责任机制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创新是关键。必须从组织领导上、岗位职责上构建共同的责任体系,明确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形成齐抓共干的合力,做到管人管事与管思想相统一,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处处有人管、有人做。

3.2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纳入体系

要努力克服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中心工作的倾向,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中心任务各自循环、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做到改革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完全融入到一体化考核中,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3.3创新动力机制,构建保障体系

各级领导要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和创造,重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愿望和成长,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人才"的观念,把一流的人才选拔充实到政工队伍中去,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让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调得进、干得好、留得住、出得去。

4.与时展同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滞后

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样化。时代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学习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分析形势和把握趋势,细化“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指导方针,在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确定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按照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一是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立足改革创新、引领民主自治、服务群众、着眼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做到以人为本、以企为本”。三是推进职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5.与民主自治同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错位

引领职工树立民主自治意识,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构建民主自治体系入手,建立了职工自治组织,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建设文明与温馨家园的关系,使职工认识到构建民主自治体系是为了实现大家的共同利益,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引领职工参与民主自治活动,实现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6.与服务职工同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落空

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服务职工同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职工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务求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满足职工群众基本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做民所需、帮民所困、想民所想、听民所提、解民所忧”,开展进“百家门、谈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解决与职工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8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一)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社区治理指的是在社区地域范围内,由基层社区行政机构、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和谐发展的活动。这种治理活动一般具有以下几点:1.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多元化、多样性;2.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3.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4.社区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我国著名的研究社区治理专家俞可平教授认为,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公民与政府互动和政府权力作用边界的清楚化和有限性,其核心理念是确立公民资格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削弱政府在社区的主导性,发展参与式的民主治理。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做到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到的事情,能解决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治理难题。比如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保险与其他风险共担机会的缺乏,将穷人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以及对工作的过多和无效监督等。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重要载体。按照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分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等类型。思想政治工作对不同的对象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治理功能。

(二)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嵌性

1.主体的重叠性。

社区治理本质上是多中心治理,也就是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及其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及其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而且包括社区中介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居民。这些主体都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各项重大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和潜在的主体。因此在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社区治理主体具有交叉重叠性。

2.目标的一致性。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创新社区治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发展以公民广泛参与活力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治理希望“在社区地域范围内,多元的参与主体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谈判、合作方式,自发地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以解决共同问题,实现社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和行为。”作为社区治理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是实现社区利益和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而且在治理实践中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因此社区治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活动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3.结构的相似性。

由于在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机构、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既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基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自然将各种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多中心网状治理结构。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政府机构仍处于主体地位,但随着基层自治法的推行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多中心协同治理在社区治理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状扁平治理结构逐渐取代垂直的“金字塔”式的结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本质上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介体而彼此在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居委会、社区企业、中介组织、志愿者都可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这些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吸取中促使双方在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层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可见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主体、对象和实际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结构的相似性。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调查结果的简单统计与描述

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调查来源是我国中部某省省会城市W市D街道办事处下设的鑫桥社区、金银湖社区、李家墩社区、金泰社区、严家渡社区、四季花城社区、碧海社区、恋湖社区、丽水社区、常安社区10个社区。本调查采用的是入户采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根据CTR计算,问卷信度约92%)、数据模型的方法,调查指标包括社区党群服务、社区协管、社区文体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生、综合治安等治理项目中有无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和实际效果。汇总实地访谈、问卷和数据模型所得到信息,W市D街道10个社区治理服务内容中都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社区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都有高度的共识。在党群服务、社区协管、社区文体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生、综合治安等服务型治理活动中都有意识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激励、疏导和保证功能,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作用。但是由于各社区在面积、人口构成以及社区治理主体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思想政治工作以上10个社区治理中运行的情况并不是出于最优化状态。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思考,W市D街道10个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1.主体模糊

社区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的社区多元共治是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主体性要求,一般说来,良好的社区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被社区党委全部包揽,其他组织在其中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在金银湖社区、李家墩社区、金泰社区、严家渡社区、四季花城社区、碧海社区、恋湖社区等社区,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维稳小组等自治组织基本上是同一批人员,只不过是名称不同,挂的牌子不一样而已。这样的自治组织是无法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实现社区善治的,因为这些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时是分工不明、责权不分更不可能超然于自身利害得失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候也就必然缺乏客观的说服力。在社区入户访谈中,我们还发现,社区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谈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时普遍认为该项工作属于社区党委管辖范畴,而且只能是党委可以做。而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多中心治理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际社区治理中社会中介组织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非盈利组织对于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重要载体,但是在我们对社区工作人员调查中发现,不论是作为新农村社区的严家渡社区、李家墩社区还是纯粹的城市社区碧海社区、四季花城社区,几乎每个社区都存在志愿服务队伍难以组织、志愿服务难以持续进行,更不用说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尽管社区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也必须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但是在复杂社区治理活动中,在强调发挥多中心治理主体协调作用的现实要求下,如何充分发动其他主体参与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就成了创新社区治理的急迫问题。

2.内容片面

根据W市提出的“五务合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社区自助服务都要在社区平台上整合进行,因此社区服务、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服务于这个建设思路。由于政府部门和社区治理各类主体各自的职责在实际中并没有划清界限,政府应提供哪些资源也不明确,因此不得不采取政府指令而不是协议的方式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虽然W市的社区治理体系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功能如何发挥,发挥得怎么样,社区居民缺乏一个衡量的尺度。从社区治理活动的统计数据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多为文体活动,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即使在这些不多的文化活动中,其内容也多集中于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明守法意识的提高。当前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集中在对居民的思想工作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政治工作,特别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政治工作,仅仅在进行社区选举的时候进行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尽管十个社区都开展了名称林林总总的创建幸福社区、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但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急需的对居民进行民主、自治等方面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却大多被忽略了。如何不让社区治理工作过于行政化又保证不离开政府提供的资源,这一直是围绕在社区治理上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过程行政化

在J街道开展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我们随机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一些采访。我们发现政府和社区工作者对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很高,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也是比较多的,甚至每天的工作安排甚至详细到了小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却不高,一部分居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漠,他们意识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对自己的价值。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在社区志愿服务、社区治安督查、社区读书等没有社区兴趣小组支持的活动则参与度较低。很多时候,组织者不得不专门安排一批人参与活动。碧海社区是W市有名的学习型社区,但是对碧海社区文教卫专员的询问中,他们很头疼社区图书室的借阅量,尽管也做了不少宣传,但仍然一直很低,最后有时候不得不作假。在常安社区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社区党群服务站副站长兼任社区文教卫专干、第二网格党小组组长、社区图书室管理员四项职务。他不仅要完成J街道布置的一些活动任务例如每年的重大节日,也要及时知晓居民需求,组织或者协助居民开展活动。另外在社区治理中,很多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并不高,加之他们的工资并不高,基本工资不超过2000元,而且没有什么上升空间,所以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几乎没有什么积极性,更不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什么改进和创新,基本是采取听讲座听报告的形式。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好。

4.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社区治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都存在方法单一、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多依赖宣传栏、宣传窗。对许多理论、政策的宣传报道也多采用此类办法,根据我们对鑫桥社区居民的随机采访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居民,特别是工薪族几乎没有注意过社区内大大小小的宣传栏、宣传窗,对于大块整版、形式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关注。可见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采用此传统方法带来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传达宣讲上级精神,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还仅仅停留在灌输、说教的层面,缺乏用讲事实、明道理来打动人们心灵的方法,因而使得正确的思想观念无法渗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在解决社区居民理想信念、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谐精神等精神层面问题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清一色的采用榜样教育法,而理论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最佳手段却难得一见。如何针对社区的特点和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方法合理灵活动用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是创新社区治理急需探索的问题。

三、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一)健全党委的组织和领导

党委的政治领导和工作引领是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社区治理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保证。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治理职能必须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构建自上而下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形成党委书记负责社区、支部书记负责网格、党小组长负责苑区,党员中心户负责楼栋的思想政治工作框架,合力推进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在社区工作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积极完善居民自治组织,推进社区自治,保障居民的民利,理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业主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服务站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以社区论坛、民情恳谈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四层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健全党委领导和发挥党委核心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协调社区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治理要素的积极作用,形成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组合,构建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功能

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手段。首先,发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功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运用网上论坛、社区博客、社区QQ群等新形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其次,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自身的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优罚劣等工作手段,激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让群众对社区有归属感,对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认同感。再次,充分发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能动作用,彰显主体意识。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淡化主客体界限,克服对教育对象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的预设,建立起主客体平等、双向互动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发挥居民自治机制的作用,广泛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社区居民的思想转化以及提高,使其意识到自己对于社区管理和建设的责任,从而自觉地参与社区管理,实现思想上自我教育,行动上影响他人,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坚持解决物质与思想问题相统一的原则。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社区群众关心的民生大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认识到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的一致性,并通过为居民群众提供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条件,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介体

由于城市社区内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居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针对社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各种社会组织、不同身份和地位的老人、自由职业者、青少年、下岗职工等人群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力利用社区内现有的文化载体。第一,要建设良好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打造适宜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载体,充分挖掘辖区潜力,在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便民利民活动以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各小区文艺活跃团队为依托,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路子,积极整合有限资源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第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党的事关社区治理、社区民生等最新理论、方针和政策,宣传报道“八荣八耻”社区规范,积极培育社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以疏导为主,多种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居民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如果采取强制、说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使矛盾激化,诱发更多更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坚持疏导渗透,因势利导,才能把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引导到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素质

第9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多管齐下,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依赖于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必然选择。在坚持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教育的途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5202

现代社会是智能化信息社会,短短几年,手机就从只满足人们的基本通话需求的通话媒体,发展为现今蕴含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新载体的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及品,并有机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高校校园。智能手机其独具的“便携性、多媒体化、语音通讯功能、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灵活扩展等特点”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

高校大学生群体依旧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阶段,易为新鲜事物所影响。手机作为最新科技的代言成果,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苹果手机的问世,更是倾注了大学生极大的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仅依托与课堂,更依托于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开展。从手机广泛普及的这一现实条件出发,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路径进行思考,就显得合理而必要。

1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手机媒体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1.1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充斥在其中,大学生作为手机媒体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不健康的手机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在手机媒体环境中,各种形形的手机短信充斥在整个手机媒体环境中,不能够对其自行选择和筛选,这样一些诈骗、色情、反动信息就有了可趁之机。大学生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将这类的不讲康的信息进行传播与扩散,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不良的文化观念,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有害的传播,让大学生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非主流信息的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手机媒体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阻碍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对西方反华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御力下降,各种非主流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呈现网式传播,各种信息相互交错,各种意识形态或冲突或融合,这大大的降低了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辨别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对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

1.2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影响

手机媒体的使用的广泛性、及时性能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手机媒体的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教育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手机媒体具有携带方便、可以及时交流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便快捷的开展工作,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亦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手机媒体的运用开创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新的交流方式。手机媒体的运用可以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可以“零距离”交流。手机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交流的通讯工具,手机媒体充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桥梁,这样可以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可以对受教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借手机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手机的功能变得多种多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远没有大学生那样敏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挑战。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手机媒体的学习和应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时展要求,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第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自觉培养自己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增强灵活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手机微博的功能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手机载体开展互动性的活动,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通过互动来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者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质、高尚的道德人格之外,还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全面的媒介、网络和媒介知识,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需要做到及时过滤有害信息,增强手机微博的语言措辞能力,以期做到对受教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2.2运用手机载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首先,运用手机报、手机短信进行渗透。在以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通过课堂教育,手机媒体的出现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项新的方法。运用手机媒体渗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脑海中形成。手机信息的驳杂,各种势力的思想交杂,都充斥在其中,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手机报、手机短信及时传递正能量,传达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其次,运用手机微博来进行渗透。手机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互粉”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及时的发现不健康的、反动的、负面信息,并有效的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以“手机资源网为中心的”灌输途径的提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介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介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面对的“客体”利用手机教育资源网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都当做“主体”来对待,二者都是天平的两端,形成平等对话交流的局面。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一向受教者灌输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受教者处于对等地位的交流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2.3引导高校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开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还必须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途径,而运用手机媒体来引导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首先,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能力。要对手机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手机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游戏、聊天上,而是报纸、广播、网络功能的浓缩。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能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来了解时事信息,国家大事。大学生通过手机报、手机微博等手机媒体功能了解关于国家大事、形势政策的信息,关注民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时事政治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第三,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信息充斥在其中,缺乏对信息筛选能力,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伤害大学生的心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无时无刻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灵进行修复。

2.4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校都有她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学生们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手机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成功的融入了大学校园,改变着师生的日常行为,进而推进校园文化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运用手机媒体来创新校园文化。高校借助新媒体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手机短信创作大赛。繁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通过小小短信展示在大家面前,不但可以展示在自己的才华,而且通过语言提炼的过程也是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的净化着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的完善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兼顾新媒体来创新途径,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炼.基于智能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