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兰辞全文范文

木兰辞全文精选(九篇)

第1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每当吟诵这诗句时,我就感到了木兰的勤劳与懂事。当她看到征兵文书时,想到了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自己也没有长兄。每一卷文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年纪大了也不能去战场。木兰便到市场去买来了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要去替父亲应征。她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二年后才得胜而归。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都出来迎接她……

看看木兰,再想想自己。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温馨的生活环境中,从来没有关心过父母,更没有为他们做点家务。想到木兰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父亲去征战,我感动不已。

她不要天子的重金奖赏,也不要做大官,只要回到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父母。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木兰,如何告别父母。驰骋战场。累立战功,最终光荣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木兰辞读后感(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第2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关键词] “美国梦”;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移植;再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现当代美国影视文化的后殖民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278)。

从17世纪开始,当第一批欧洲移民为了逃避本国的宗教迫害、政治不公和经济窘境而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北美洲大陆时,这些移民心中就怀有渴望独立自主、平等的梦想。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其著作《美国历史文集》(The Epic of America)中首先使用“美国梦”一词。所谓美国梦,就是坚信不论个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勤奋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认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而不是依赖他人或者某种优越的条件脱颖而出。这种对美国梦想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例如在日常生活、教育、文学和大众文化等领域。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电影业的发展,“美国梦”一直是好莱坞这一电影“梦工厂”创作电影的主题,其中所体现的美国的文化精神也通过各种形式在美国电影大片中得以体现。其中,动画电影既是影视艺术的文本,又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播的载体。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的放映,显示出其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同时,迪斯尼动画电影也对“美国梦”进行了充分而生动的诠释和再现,处处体现了美国的文化精神。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画电影大肆进军中国市场并被我国观众接受。从此,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正确、客观地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能够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为辩证地看待“美国文化精神”,自觉地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

一、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改写

“美国梦”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传统故事及童话的改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改写《木兰辞》而拍摄的电影Mulan。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部长篇叙事诗进行改编,拍摄了电影Mulan。这部电影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同时,在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就达到2 300万美元,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到3亿多美元。因此,在电影Mulan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对《木兰辞》进行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写,从而认清“美国梦”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移植与再现,更为客观公正地对待美国动画电影。

(一)思想主题的改写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在《木兰辞》的开篇就点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是践行孝道。全诗短短的篇幅中,后文就两处写木兰对家乡的思念及木兰在战争结束后急切回乡的心情,这些都印证了木兰出征只为尽孝。因此,尽管木兰故事在各个时代都被改编成不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但是“尽孝尽忠”始终是木兰从军的主题。同时,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句子洋溢着诸如弟敬姊爱、充满长幼之亲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木兰辞》中所塑造的木兰是以“孝”当先、有着浓郁人性亲情的坚强女孩,而这也是受儒家伦理文化推崇的。由于“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的道德价值取向,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故而《木兰辞》中的这一木兰形象得以千古流芳。

(二)故事情节的改写

在故事情节方面,电影Mulan在原有中国木兰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木兰进城相亲的情节,这是《木兰辞》中所没有的。迪斯尼片方并非简单地改写,而是为下文木兰从军埋下伏笔。木兰进城之前,她父亲就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烧香祈祷,希望木兰能找个好婆家,“对于女孩子来说,一段美好姻缘能给家族带来荣耀”。影片特意安排了现代式的相亲,应试者各个花枝招展,互不相让。然而假小子型的木兰不仅没能赢得媒婆考官的欢心,甚至遭到辱骂:“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增光!”在此,木兰的个人价值被否定,这也促使她开始反省,“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何我的影子那么陌生……我不愿再隐藏我的内心,何时我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正当木兰对个人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单于入侵中原,由于木兰父亲年迈体弱,因此,代父从军自然成了木兰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契机。

(三)人物形象的改写

《木兰辞》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木兰的形象,只是在木兰凯旋回家后恢复女装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应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然而,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中花木兰的形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电影中的木兰的确是一个东方人形象,拥有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但是她却不是一个中国的古典美女。电影中刻画的是一个长着小眼睛、高颧骨、厚嘴唇的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女性。这样的形象和同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宝莲灯》里三圣母的形象大相径庭。三圣母是典型的东方美女,圆脸,柳叶眉,大眼睛和樱桃小嘴。同时,电影中还增加了将军李翔和木须龙两个关键的角色。将军李翔的刻画为影片增加了另一条爱情的主线。在影片中,木兰和将军李翔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更是成为自由恋爱的典范。木兰的祖母说:“立功虽然好,但她应该领一个男人回来。”同时,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也鼓励李翔把握机会,说道:“这样的女孩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因而,电影Mulan中所增设的木兰和李翔的爱情故事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也是为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女性主义的移植与再现。

二、“美国梦”在动画电影中移植和再现的方式

“美国梦”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精神以多种形式通过电影为媒介进行移植和再现。首先是在影片中使用具有异国情调的元素。例如,美国电影就会选取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增加影片的神秘色彩,这样一方面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对中国的猎奇心理,同时也获得中国观众在细微方面的心理认同。例如,迪斯尼为了影片Mulan的拍摄,专门聘用了一些华裔人员来担任部分主要的创作工作,华裔演员温明娜担任了花木兰的配音。同时,他们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在北京、洛阳、西安、敦煌等地参观。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例如,影片开头就以水墨勾勒出长城的图景,同时随处可见的龙的装饰、中国象棋、筷子、算盘、饺子等典型的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些中国元素的使用,使西方观众不用亲自来到中国就可以猎奇到东方的异国情调,满足好奇心。同时,中国观众也沉浸在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当中,电影中所传达的个人主义等美国文化精神无形当中在观众中渗透。

其次,迪斯尼动画电影也通过改编他国的经典作品来达到商业和文化渗透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就根据欧洲的《格林童话》创作了享誉全球的《白雪公主》。《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名著《巴黎圣母院》,《狮子王》的原型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是迪斯尼片方对这些故事并不是简单包装,而是在“纯洁、健康、童真”的标签背后悄然隐藏着一副“狰狞”的意识形态面孔,以电影为媒介,通过“美国文化精神”的移植来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因此,如前文所述,以忠孝为主题的《木兰辞》在迪斯尼的包装下就成了宣扬个人主义,实现“美国梦”最好的例证。

最后,除了使用异国元素和故事进行文化殖民外,美国电影在主题上也会选取具有普世价值的题材,这样更好地达到观者共鸣,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诉求、对文明进步的渴望……这些全人类共有的美好感情就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以它们作为叙事的表层结构元素,向来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例如在《花木兰》中,作为中国“忠孝”代表的木兰就被塑造成了一位大胆、独立、勇于追求爱情和自身价值的女性形象。因而,出于商业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需要,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将中国这一传统题材的故事改写成了一位身处逆境却通过个人努力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动画叙事。

三、结 语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表面上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似乎是一个无国界的、纯真、健康的世界,但其在故事的叙述中涉入一个他者的文化深层,而实际上这样的他者却不复存在,因而其勾勒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美国人的世界,其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也是“美国的文化精神”。好莱坞通过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这种精神通过民族化的包装,使得其更容易被其他民族文化接受和认同。同时,在学校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美国电影总是被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诸如《英美电影欣赏》的课程,学生也喜欢通过一些美国大片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所以说对于观众来说,出于娱乐和教育的目的去观看美国电影本身没有过错。然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国内观众必须警惕美国电影的后殖民性,抵制其令人炫目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入侵。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认清这些绚丽大片背后的真正的文化殖民的目的,同时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客观地对待和评价各种题材的美国电影。

[参考文献]

[1] 张莉.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4).

[2] 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5).

[3] 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J].电影艺术,2001(02).

[4] 贝贝.中国女英雄征服美国十年记[J].西部广播电视,2008(05).

第3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花木兰传奇》之前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花木兰英雄身上的那点忠孝节义,足够今时今日借鉴。至于该剧拿出二十多集在“当户织”上玩想象力,不能算错,说明年轻人爱劳动,弘扬祖国古老的刺绣文化。让一个民间绣女与敌国王子谈恋爱,也不能算错,没有纠缠,怎么吊观众胃口?众人吐槽,但我们还是该考究下历史。

《木兰辞》有“民间述史”性质

《木兰辞》说它是北朝(魏)乐府,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秦汉以降的朝廷大多设有专门的乐府宦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体职能是负责收集整理民歌、训练乐工等,属掌礼仪教化的太常寺该管。《木兰辞》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不是没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亲郭源明曾做过太常博士,家学渊源、慧眼独具。

乐府歌辞的来源一般有两种:御用文人创作和民间采集。《木兰辞》显然属于后者。重读,我们眼前会呈现这样的景象:一个利落朴素的姑娘,在媚娓叙事,旁边还有一个小秀才做记录。

实际上,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经典,无不带有上述“写实”的特点。

这种民间“写实”非常可贵,我们称其为“民间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相当于某人传记或非官方大事记。为何这么说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将相、改朝换代是大餐,后妃本传、怪力乱神只是小菜儿,民间小事小情小人物,史书不显。

老百姓通过民歌创作的形式,把一些他们看到的亲历的认为有意义的事口述下来,经民间文人的润色,再被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即成乐府歌辞而传世。它们可为史料之补充,其真实性,足与地方志、文人笔记相媲美。从北魏史料中寻找木兰代父从军的可能

有人说《隋唐演义》里还有花木兰故事,没错,那能说明什么?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还是唐高祖李渊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称皇帝为“可汗”的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又怎么解释?

在北魏官方文献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称为“可汗”,这是不争的事实。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国也有称皇帝为“可汗”的,但在内蒙额尔古纳附近连续征战超过10年的。根本找不到。唯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柔然族的战争达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后,朝野全面汉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称谓。也就是说,花木兰若史有其人,应该生活在拓跋焘时代。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如今争议也颇多。有说她是谯郡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说她是黄州人,有说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话,这些争议其实不是争议,因为历史上的谯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商丘原是南朝刘宋的土地,拓跋焘在433年将刘宋势力驱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其发动对柔然的战争,从424年开始至449年结束,历时25年。这个时间段,与眼下流行的花木兰的生平亦基本相当。

比如说花木兰生于412年,若成立,那么433年商丘归属北魏,木兰应是21岁,在年龄上具备了代父从军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可汗大点兵”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符合当时的史实,奴隶主或部落首领发动战争,每家每户出一男丁为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行孝的角度出发,花木兰代父从军,也成为可能。

花木兰“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抵御柔然的故事,应发生在拓跋焘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之后,在东北设六镇戍边期间,约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为439年双方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其后的战争走向主要围绕西域的争夺,东北部只是在444年有过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将“坐击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北魏大获全胜。其他时间基本没什么大的战争了。

木兰胜利凯旋之时,约35岁或37岁,朝廷封其为尚书郎,亦并不出格。北魏汉化前期,奴隶凭战功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军功累积到“策勋十二转”的地步,亦可以做官。且尚书郎的官职虽然靠近中枢,但级别并不大,位居尚书台下属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层官员,还差老大一截。

史家学者多有认可

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学界说得最多的就是五个字——“史书无确载”。但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史学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认为花木兰确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尽相同而已。这些人既是文学家,又是饱学经史的大学者,自不会凭空乱说。

成书于清代的《商丘县志》也值得参考,其载日:“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日:‘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该县志史料依据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因为北魏前期实行“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汉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实不然,鲜卑贵族及其分支勋贵依然唯血统论,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这个原则。专家推论,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奴隶移民至商丘,凭战功跻身贵族行列,《魏书》和《北史》原本应该有她的传记,但“以事闻于朝”,她的女儿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虽赦免,青史留名的机会随即被褫夺。传说花木兰被拓跋焘强纳为妃、不从自尽云云,绝无可能。

第4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木兰诗文言文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注释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第5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关键词】男权文化 话语控制 欲望投射

花木兰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著名、影响最广泛的女性英雄形象。木兰为何“不用尚书郎”?七年级人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木兰不慕高官厚禄,显示了她的淳朴性格。须知在封建社会里,凭借功勋获取高官厚禄几乎是人人追逐的目标,那样能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而在野为民只能忍受剥削和奴役。在赫赫战功面前,为什么甘愿弃高官不做?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木兰不图名利的个性使然吗?换言之,假设木兰想做“尚书郎”,可以吗?可能吗?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本文中想从男权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以求从新的角度对《木兰诗》中花木兰形象进行思考。

一、《木兰诗》中折射出木兰身上受男权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传统女性意识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绝对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女性缺乏和男性一样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三从四德”就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在汉族文化特别是儒家礼教中,要求女性必须以“四德”为立身规范。《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作注曰:“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东汉的班昭在《女诫・妇行第四》中对四德的阐释更为详细:“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在笔者看来《木兰诗》就是按照儒家的伦理规范对理想女性的要求来塑造木兰的,木兰完全符合四德的规范。

1.妇德:从木兰参军目的看。

她的目的与男性大不相同。班超投笔从戎,辛弃疾弃文从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功立业,留名史册。而木兰从军的原因则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花木兰毅然决然地顶替父亲参军,她主要是担心父亲年事已高,而她又没有身强体壮的兄长,只有一个比她更柔弱的姐姐,无人承担这项重大任务。这只能说明花木兰是从爱父母、关心姐弟的角度出发才作出痛苦的抉断。她的参军是因为“孝”。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如果花木兰只是因为觉得自己有军事方面的天分和才能而从军,则很有可能被加上“离经叛道”的骂名,而不是如同今天我们了解的那样得到交口称赞。因为在男性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是根本不可能走上战场的。所以战争结束后,木兰“不用尚书郎”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对家庭的眷恋。这也充分说明这是木兰身上“妇德”的体现。

2.妇言:即要求在不同的场合要言辞得当。

诗歌中木兰的言语应对非常得体、周全。木兰胜利凯旋,天子厚赏,木兰用“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来作答。木兰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女人,所以没有资格去接受物质的赏赐和加官进爵。木兰可以用父亲的名义扮成男子身,参加战争,是因为她放弃了自己的性别,从而获得这样一种与男子同等的参战机会。但她却不能随着战争的转入和平而继续留在男人的世界里。与男人们一起参与朝廷事务的管理。所以木兰“不用尚书郎”以归心似箭作为辞官的理由,情辞具兼。正是木兰“妇言”的体现。

3.妇容:木兰重返故里。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连串的动作,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充分体现出女性对容颜的珍爱。在《木兰诗》中的女英雄木兰,自始至终,都是以男性角色参与战争的。她想参与到男性的世界中去,首先就必须将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掩盖起来,最起码在表面上变成一个男性,她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在木兰的内心深处确实是“不爱武装爱红装”。所以在战争结束,为父亲为家庭排忧解难之后她才会干脆地说出“木兰不用尚书郎”。回家后迫不及待的换上自己的女儿装,这正是木兰身上“妇容”的体现。

4.妇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当户织”所呈现的生活画面,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汉民族文化的男耕女织式的的典型特征。诗歌故事的开始就呈现出一个勤劳、能干的闺中少女形象。这也是木兰未参军之前的真实生活。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她应该是很欢快的,只是战争使她心事重重――“不闻机杼声”。 在前面说过,木兰代替父亲走上战场是一种不得以,而不是她主观选择的结果。所以战争结束后,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让机杼声重新响起来,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可能就是木兰在征战多年艰苦的战争生涯中梦寐以求的。也是木兰的初衷所在。“木兰不用尚书郎”正是其“妇功”的体现。

从受男权文化影响的“四德”角度,花木兰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女性意识来看,木兰“不用尚书郎”并非花木兰的不慕荣利,而是花木兰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不可能做“尚书郎”。

二、男权文化中男性叙事主体的话语控制和欲望投射

从文章繁简处理来看,《木兰诗》时空跨度很大,内容丰富。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忙碌身影,木兰奔赴战场途中的思亲情切,木兰回家后团聚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全诗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些固然能从侧面说明木兰经历战争的险恶,衬托木兰的勇敢,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展示战争的艰辛。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精彩内容可以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有关木兰如何作战一字未提。我们只能想象花木兰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而没有任何文字可以佐证。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女英雄在战争中的勇敢,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本身。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剪裁和叙事,突出的正是木兰的女性美德,弱化的正是木兰在战场的勇敢与坚毅。叙事繁与简的背后,是男性叙事主体的话语控制和欲望投射。《木兰诗》虽然是以木兰为叙述的主体,但真正的言说主体是男性,也就是说,这首诗想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女性的英雄主义,也不是想表明在战争方面女性可以完全做到和男性一样,应该得到人们的公平对待。在男权文化处于统治地位的的话语中,木兰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角色,拥有女性美丽动人的外表和温柔体贴的天性,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象男人一样走上战场,而且不被识破女性的身份。到了不需要的时候,还能毫无怨言的回到家庭,继续过平淡的生活。也正是因为站在男性的立场,不知名的《木兰诗》的作者,才能够用那样欢快明亮口吻描写木兰还家的场面,而不是为传统偏见阻碍了女性才能的发挥而发出愤怒的呐喊。

第6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花木兰代父从军已经是千万人都无比熟悉的感人故事了,而且现在还被拍成了电影,这一电影一出来就掀起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1花木兰,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孩。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欣赏完《花木兰》这部动画片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不怕困难,艰苦练习,终于爬上杆顶拿到了那支箭的场景。

一个柔弱女子有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终于到达了成功的顶端。我敬佩花木兰的勇气和那种不屈的精神,谁说女子就不能闯出一片蓝天?谁说女子就不能拯救天下百姓?谁说女子不如男?

对,就是她,花木兰,她做到了。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拥有了英雄般的刚强气质。她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女汉子”!

“我只想证明自己的本事,我只想证明!”我记住了这句朴素而充满力量的话。想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经常因为遇见困难而退缩、放弃,我自叹不如,感到非常羞愧。也许有的时候,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句激励自己的话;缺少的就是这一份坚持。今后我要学习花木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2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回家后我从爸爸买的古诗词书籍中找到了这首《木兰辞》,缠着爸爸讲给我听,原来《木兰辞》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因国家需要驱赶外患、征战戍边,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木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经过多年的征战获得了胜利,使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为官,只恳求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恢复原来在家时的本来面目,过上了平淡、安宁的田园生活。从此,我就喜爱上这位能为国分忧、文武双全,孝敬父辈、关爱手足,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女英雄。每当我诵读《木兰辞》时,眼前就浮现出花木兰那英姿飒爽、刚毅坚强的身影,又联想到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情景。多次诵读《木兰辞》后,我深深感到木兰在三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是她自强不息、刚毅坚强、心系民众、为国分忧的精神。木兰从小自强不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本领,在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不畏艰难,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十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弃亲情,不辞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终于凯旋而归。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刻苦认真的学习真本领,锻炼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辈、关爱手足的诚挚亲情。从文中看到国家需要戍边征兵,而木兰家父年老多病,没有长兄,弟弟又小,木兰坐在机杼前一阵阵的叹息,转而毅然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参军,为父解忧。又从文中“不闻爷娘唤女声,……”感受到木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觉得从木兰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关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人。第三是她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勤劳善良、不爱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从木兰回家急切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也是爱梳妆打扮的女孩子。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木兰是一个不爱慕虚荣、追求名利的人。我觉得我也应做一个热爱生活、真真实实、健康快乐的人。

我国有丰富的文学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从参与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我体会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指引。只有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积极生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3他够聪明,总是能想出各种方法不花钱或是赚到钱,那段见花木兰和人谈生意,过去蹭吃蹭喝大饱一顿,席间周旋,面不改色,镇定自如,当真是大将风度,令人拍案叫绝。

他够雄辩,口才极好,且出口成章,逻辑严密,每每被欺骗的“苦主”找上门来,也能够顺利的反戈一击,理直气壮,气吞山河。

他够孝顺,想尽办法找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尊,做拉车的驴,也不过是为了给善忘的母亲治病。为母亲画下的一张张地图;母亲走失,四处找寻,焦急伤心时留下的眼泪,一点一滴,满腔都是儿子报春晖的心思。

他够温柔体贴,喜欢上花木兰之后,陪着他去找寻徐三纲,大漠中生死不顾;为花木兰分忧排难,出谋划策,以求成全;面对花木兰和徐三纲在一起甜甜蜜蜜,有风度的恭喜,自己却对住那个小绢人黯自神伤。那段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写出表白的书信,怎料机缘不巧,空落得伤心的情节,真是让人伏案长叹。奈何奈何。

他还 够武艺超群,虽然最后显露身手,打死终极boss的时候,化身东方不败,颇有些儿戏,前面也没有埋些伏笔给些预兆,但随便摸本书出来,随便捡套武功就开打,也很有高手风范了。

当然,他还 很有智谋。说是什么花木兰有将才,通篇看下来,只看到贺高升的智慧和功劳:是他施计挟持住突厥王,才能以人易人,救朗小小,而花木兰只不过挡掉那飞箭,却占尽全部功劳;是他想出方法和花木兰扮打仗的士兵,才能顺利的挟持突厥首领,救出第一小队,结果花木兰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却无人理会他;最后杀死终极boss, 却四下无人,功劳更是埋没。唉,没办法,这部片子名为花木兰,而非贺高升,自然只能做红花旁边的绿叶了。高升兄,为了老婆,你委屈了。

总之呢,这部片子里面,阿喜的形象,又可爱,又讨喜,比武筛选时的投机取巧,被曹军罚重复动作重复话语时的惫懒搞笑,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阿喜的喜剧才能。真是好喜欢。

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4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电影《花木兰》,看了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花木兰是北魏的一个女孩,那时北方柔然部落南犯,到中原抢劫。北魏皇帝下令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军,花木兰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父亲上战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战场上,花木兰隐瞒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花木兰屡建奇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人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孩子……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奇女子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颂。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古有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冯婉贞、秋瑾等,今有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任长霞、为人生注入真爱的朴今淑。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和平年代,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巾帼英雄的`赞歌。我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应该向花木兰学习,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长大以后也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影片花木兰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5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看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一天,国王下令每家派一男丁去前线打仗,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她就想替父从军。

第7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关键词:芙蓉芳草同心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1]。先录原诗全文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2]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3]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4]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5]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6]:“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7]:“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8](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8](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8](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9]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偓《荷花》:“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联章曰:“尽喜秋时净洁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温庭筠《芙蓉》:“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陈至《赋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刘兼《木芙蓉》:“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须到露寒方有态。”李白《古风》:“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明称荷(即芙蓉)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柳宗元《芙蓉亭》:“嘉木开芙蓉,……留连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莲》:“秋到皆零落,凌波独吐红。”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絪缊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1]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7]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8]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11][清]知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12]参见《四库全书》本。

[13]也见《渊鉴类函》卷407所引。

[14]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参证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本)卷下:“于司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可知中古时代的‘怜’与‘莲’可以谐音。

[17]张廷兴:《谐音民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第8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一、生字词攒成 拗过去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倜傥 鉴赏 盔甲 收敛 秕谷 狗窦 厥土 肿胀 叮嘱 恐惧 骊歌 花圃 廊檐 徘徊 抽屉 咻咻懒惰 抡起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沼泽 害人 木屐 铰链 迸裂 泥泞 棕色 火钳 飕飕 瞬息 幽寂 延绵 荒草凄凄 涉足 矗立 伫立 山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气魄 浊流 滋长 郝叟 哽住 喧闹 肃静 懊悔 磨损 祈祷 惨白 宛转 纵身 诧异 柏林 干脆强迫 踱步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污秽 饥肠辘辘 桦树 石碾 宰割 筹划 彷徨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死不懈 奠基 元勋 孕育 选聘 无垠 难堪 殷红 萦绕 开拓 衰微 直肠癌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无无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弥高 群蚁排衙愁苦 深邃 踌躇 巴望 锁闭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重荷 喃喃自语 古董 白皙 琐事 滑稽 轮廓 捋着 荒谬 嘲讽 含蓄义愤填膺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絮叨 橹 筋斗 弥散 旺相 撮 桕树 作揖 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戛然而止 叹为观止 水门汀 撇 蘸 幽暗 惬意 疏密 包罗 朱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清扬 咿呀 静穆 端凝 颦蹙粲然 嗔视 变幻多姿 本色行当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叱咤风云 吁气浑身解数 高视阔屏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惊鸿 倘若 蕴藻 家眷 松懈渔父 闷热 萧萧 铮铮 褶 供养 浑身解数 绚丽二、多音字攒 便 露 系 折 转 号 数 缝 鲜涨 尽 禁 弹 解扎 夹 更 将 曲劈 长 强 假 杆 塞 帖 伧 背 宁 召 浆 说 兴 钻模 哄 颤 蹲 撇三、文言文知识点《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 )五年,未尝( )识( )书具,忽啼求( )之( )。父异( )焉,借旁近( )与( )之,即( )书( )诗四句,并自( )为( )其( )名。其( )诗以( )养( )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 )乡秀才观( )之。自( )是( )指物作诗立( )就( ),其文( )理( )皆有可观( )者。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 )扳( )仲永环( )谒( )于( )邑人,不使学。余闻( )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 )自( )扬州,复( )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 )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 )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木兰诗》唧唧复( )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声,惟(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 )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修辞手法: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 )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修辞手法: )。 旦( )辞( )爷娘去( ),暮( )宿(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 )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修辞手法: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 )若飞(修辞手法: )。朔(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修辞手法: )。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 )归(修辞手法: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修辞手法: )。策( )勋(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 )驰( )千里足( ),送儿还( )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我旧时裳(修辞手法: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修辞手法: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 )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手法: )《孙权劝学》初( ),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 )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 )以( )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 )卿治经为( )博士邪(yé)?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 )有所益( )。”蒙乃( )始就( )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 ),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 )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口技》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 ),于( )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 )坐。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 )坐( )寂然( ),无敢哗者。遥( )闻深巷中犬吠,便( )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 )而呜( )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 )发,众( )妙毕( )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 )叹( ),以( )为( )妙绝。未几(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 )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 )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 )战战( ),几( )欲( )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四、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16本《坟》《二心集》等。林海英,台湾作家,作品《城南旧事》。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至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未选择的路》。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光未然写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都德,法国作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的丰碑”。(《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木兰诗》是南北朝时的北方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南方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全集》。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 “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丰子恺,现代画家,散文家。《口技》选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笔记小说。林嗣环,清代人。四、名篇名句。1、关于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背诵。3、《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的句子:表现木兰必须替父从军的句子:表现木兰为从军准备的句子:表现木兰思念父母的句子:表现木兰英姿飒爽的句子:表现战场条件艰苦的句子: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表现木兰不慕名利的句子:表现木兰回家后兴高采烈的句子:4、《山中杂诗》中写静景的句子:写动景的句子:5、《竹里馆》中用拟人手法的句子:6、《峨眉山月歌》中表明作诗时间的句子:写景色的句子:7、《春夜洛城闻笛》中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表明全诗思乡主题的句子:8、《逢入京使》中写当下情景的句子:9、《滁州西涧》表明写作时间的句子:表明诗人恬静胸怀,忧伤情怀的句子:10、《江南逢李龟年》中表现过去之盛的句子:表示感伤现在之衰的句子:11、《送灵澈上人》中写景的句子:

第9篇:木兰辞全文范文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