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企业数控技术精选(九篇)

企业数控技术

第1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监控系统;数据存储;视频格式;动态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2-0440-03

Data Storage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Campus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WANG Fei,ZHOU Yong-gang,WENG Shi-ding

(Anhui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data storage is related to the video image clarity, storage space utilization rate. A flexible set of different video formats, storage strategy, storage for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can save a lot of storage space, and realize the flexibly at different occa? sions with different image sharpness, and finally guarantee the whole monitoring system stability, data storage rationalization.

Key words:monitoring system; data storage; video format; dynamic testing

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储技术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视频监控存储技术从最初的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s)到现在数字化或部分数字化的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或具有网络功能的NVR(Network DVR),再到现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存储技术DAS、NAS、IP SAN或FC SAN等,视频监控存储技术呈现出了品类齐全及多种应用架构并存局面。但是监控系统的存储策略、存储计划高度的统一性,大大限制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灵活性,造成存储空间的巨大浪费。

1原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监控系统的不断发展,设备及性能的不断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由于企业/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比较早,系统的完整性、灵活性受到较大的限制,所以监控系统的数据存储缺点漏洞不断浮出水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数据存储量大

企业/校园目前有监控摄像机数量较多,且数据流格式、分辨率大小、视频码率等不统一,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要求就会不同。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质量、存储空间等有较大影响。

1.1.1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的好坏主要受到数据格式、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视频码率、摄像机工作的环境(光线、距离、灰尘等),但是这些因素与占用存储空间大小之间是矛盾的,如果要想获取高质量的监控图像,就必须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会对视频监控系统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1.1.2视频数据存储空间

图像的清晰度与所占存储空间密切相关,如表1所示:

表1前端摄像机所占用的存储空间

从表1中可以发现,存储时间是7天24小时录像,每一个摄像机在这个时间段内录像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主要有四种:49G、57G、76G、152G。所占存储空间越大的摄像机,其监控图像的清晰也就比较清楚。

1.2无价值的视频信息

企业/校园视频监控系统摄像机都不带红外功能,在夜晚如果没有强光补光的情况下,虽然监控系统正常工作,但是视频图像全部模糊不清,白白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白天摄像机拍摄前端现场环境信息,送到后端存储中保存,从不间断,对监控信息的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如果对这些监控点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平时每一个监控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信息只有10%左右是有价值的信息(一般监控场所,不包括人员进出频繁的场所),这样又有90%左右的存储信息是白白浪费了。如何更优化的解决空闲时间内数据存储空间的释放,讲是解决方案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1.3存储服务器的RAID问题

RAID的全称是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是将多个独立的物理磁盘按照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磁盘。企业/校园视频监控存储服务器由8快500G硬盘组成,构成了一个4T的虚拟磁盘,为视频监控系统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存储空间,但是存储服务器使用的RAID级别是RAID1。RAID1以镜像为冗余方式,对虚拟磁盘上的数据做多份拷贝,放在成员磁盘上,这种RAID的优点是100%的数据冗余,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设计和使用比较简单,缺点是开销大,空间利用率只有50%,所以RAID1的成本很高。

基于以上的数据存储问题,我们将讨论如何解决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2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图1用户自定义存储时间段

2.1解决图像格式问题

目前国内主流的视频监控系统采用两种分辨率:CIF和D1。存储服务器最大可以连接16块1000GB的硬盘,总容量可高达16T(目前市面上最大的硬盘在1000GB左右),如果采用CIF分辨率,通常每1路的硬盘容量为200MB~480MB/小时,根据摄像机的分辨率及视频码率,取值768Kbps(约337.5M/小时);如果是D1的分辨率每小时录像需要的硬盘容量为720MB~1000MB/小时,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硬盘的容量可以按照800MB/小时计算,帧率智能设置比25fps少一些,码流也要少一些!

计算举例:25路CIF格式24小时不间断录像7天所需硬盘容量?25路×337.5M×24小时×7天÷1024M =1384.3G (注:1G = 1024M) 25路D1格式24小时不间断录像7天所需硬盘容量?

25路×800M×24小时×7天÷1024M =3281.25G (注:1G = 1024M)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选用CIF格式比选用D1格式,可以节省约3/5个存储空间。但是由于D1格式的清晰度比CIF格式的清晰度高,在不久的将来D1格式完全可以取代CIF格式,作为视频监控的主流视频格式。

2.2合理设置动态录像

整个监控系统的前端摄像机都不带红外灯,所以在夜晚拍摄监控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光灯补光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看不到任何现场图像的,此时摄像机还是在正常工作的,拍摄漆黑一片的视频图像同时也被送往视频监控存储服务器存储,这样无任何价值的视频图像占用了比较紧张的存储空间。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2.2.1外置强光灯或红外灯

如果使用强光灯对摄像机夜晚补光,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效果是很不错的,但是也有几个缺点。首先安装摄像机一般都是安装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如果加上强光补光,夜晚监控点就比较容易暴露;其次,安装强光灯要选择大功率的灯泡,也不一定能监控到整个现场环境,并且浪费电力;第三,需要对强光灯的线路进行布线,加大工程量等等问题。所以选着强光灯可以在个别环境中使用,如摄像机拍摄的范围比较小,没有外界杂物的遮挡。

给摄像机增加红外灯,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强光的容易暴露、监控范围小的缺点,但是也要重新对线路改造,浪费人力物力,并且根据红外灯的特性,不是所有的摄像机都能外置红外灯,只有黑白的或是彩色自动转黑白的摄像机才能外置红外灯。

加强光灯或红外灯都会增加视频监控工程的费用开支,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我们可以选用增加强光灯或红外灯的 考虑,但是这只能解决监控图像质量问题,并不能解决后端存储空间浪费的问题,如何解决后端夜晚监控摄像机拍摄的无用的视频信息不送往存储服务器存储,将是我们下面讨论的问题。

2.2.2动态检测功能。

根据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对前端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存储。一种情况就是设置不同的存储策略,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摄像机夜晚录像是看不到图像的,所以我们在设置存储策略的时候可以把时间段充分考虑在内,如图1示,我们选择白天时间录像,其他时间不录像,可以节约约50%的存储空间。

另一种是前端摄像机对现场环境的动态检测存储。主要是前端编码器通过摄像机感知到监控区域有移动物体的时候,开始启动录像功能,启动录像时间大约为0.01s,录像时间也可以设置在30-1800s范围,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存储服务器占用的存储空间。如果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如:有部分环境有花草树木,风吹就会动,这样的复杂的环境,设置动态检测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不同检测区域范围,只检测划定区域,来修剪掉部分花草树木的画面,如下图。

图2动态检测设置

在存储的设置中设置按事件存储方式录像,只要前端摄像机检测到移动的物体就会触发录像,如下图设置。可以的节约的存储空间就决定于现场环境的情况,至少50%以上。

根据监控点的分布情况,对监控点分类,首先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场合,夜晚有人值班,这样的场合就只要设置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录像就可以了。其次对人流量大,又有明显分界线的,设置存储策略为用户自定义时间段录像。最后就是,人员流动不明显,监控场合有比较重要,设置摄像机对现场环境动态检测,存储设置为按事件存储模式录像,只要有移动的物体摄像机马上就能启动录像,节约大量的存储空间。

2.3 RAID优化

根据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读写性能较好,空间利用率较高的RAID级别。RAID0使用并行存取方式,数据被并行的写入或读取,从而非常有助于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但是RAID0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数据冗余的能力,其中一块磁盘损坏就可导致整个阵列数据的损坏。

如果监控系统安全性能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把RAID之间相互组合来实现,如果单独使用一种RAID可能缺点比较明显。如果把RAID0和RAID1合并,取两者的优点,将会大大提高存储服务器的使用效率。综合了RAID1和RAID0的优点,读性能很高,写性能比较好,同时允许多个磁盘失效,合适用在高速需求高,又要完全容错的场合。但是空间利用率只有50%,开销比较大。

3结束语

为了使监控系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节约设计建设成本,在不断完善监控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还要继续优化相互之间的高效、灵活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监控系统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不同监控方式及存储策略,节约存储空间及优化监控网络。我们可以在监控系统中综合化考虑监控系统整体架构,灵活使用各种技术方案,对监控点个个击破,最终达到监控系统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颜昌茂.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7,27(10):98-100.

[2]钟志.基于异常行为辨识的智能监控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王平建,王展,王跃武,等.一种基于云存储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存储方案[A].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9)[C], 2010 .

第2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概念;现状;策略

就目前而言,机械加工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生产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鉴于此,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将新型技术应用到机械加工的情况。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弥补了传统的简单的机床加工的不足,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我国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

一、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工业技术界定中,数控加工技术主要指的是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技术进行精度高、效率高的机械加工方式。通过利用数控技术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加工质量的提高,这就是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具体体现。

现阶段,我国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由于受程序编写、操刀路线以及机床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数控加工的技术水平、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一直不高。在机械数控加工过程中编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低,导致机床“走空刀”、调试时间消耗大以及编程方法和效果低;机床加工刀具的选择不合理,操刀的次数和位置都有待优化和改善;机械数控加工设备的折旧率高,精密度明显降低,造成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应该优化和改良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使其水平得到正常的发挥。

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我们知道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关键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机械数控加工技术需要在机械设备、运行程序、管理维护以及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微电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机械数控加工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它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改进数控加工的工作模式,增强机械数控加工工作的稳定性。不论是机械加工行业还是其他工业企业都开始应用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因此,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和理论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以适应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数控技术被更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也逐步认识到数控技术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因而对于数控机床的管理和控制十分重视。

1.采用集中式现代化的机床设备管理模式

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机械数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数控加工中的运用,数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都采用计算机进行集中化的科学的管理,数控设备信息的采集与整合以及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这样大大提高了管理和维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数控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数控设备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是当今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数控设备维护和管理的模式和手段,顺应时代的潮流,优化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促进我国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2.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发展的根源是人才,企业的长足发展依赖于企业的高素质和专业化人才的输入,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企业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本企业所属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储备和囤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对编程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所以,企业要想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就必须优化企业的编程人员结构和加强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编程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促使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数控机床加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选用恰当合适的刀具

企业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机床刀具的选择,对于数控加工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切削刀具也不同,合理的机床刀具的选择不仅可以提高机床加工的工作效率以及机床加工的工作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不同种类的机床加工刀具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而且刀具的材质也会对数控水平产生影响。例如:求头型机床加工刀具可以防止“过切”现象的出现;平头型机床加工刀具,既可以保证加工的质量也可以保证切削的效率;陶瓷机床加工刀具耐磨性强,生产的产品稳定性高。不同性能和材质的机床加工刀具适用于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加工阶段,我们在选择刀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机床加工的现实情况和需要,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

三、小结

由于数控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努力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受到编程的技巧、操刀位置和次数等现实因素的阻碍,我国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水平处在较低的阶段。随着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相结合,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机械数控加工的通信、检测以及控制的各个层面,利用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数控理论。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数控人员,选择高质量高性能的数控机床加工工具,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我国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监控系统

现在一般所说的数字化监控系统,是指监控系统的输入、控制、显示、存储这四大部分均采用数字化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它的另一特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将现场图像传输到远端监控中心。可以说数字化监控系统的两大技术核心就是图像压缩存储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围绕这两种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就是数字化监控发展的历程。

数字监控产品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回顾中国国内监控系统的数字化发展过程,期间划分下述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九十年代前期:当时的监控系统一般采用国外的进口矩阵控制主机,为了适应当时计算机普及化的需求,监控公司纷纷开发利用计算机对矩阵主机进行系统控制的软件,实现电脑对监控系统图像切换、音频切换、报警处理、图像抓拍等多媒体控制。此时的计算机多媒体监控实际上仅仅作为监控系统的一个辅助控制键盘使用,可以说是中国数字化监控开始的雏形。

中国的监控产品国产化进程也是在此时期起步,众多的监控公司开始生产或仿制与国外公司兼容的矩阵主机、解码器、多媒体控制系统、云台外设等监控产品。其特点是以传统电子制造业为基础的小规模的产业化。

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在这一时期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国内公司在完成矩阵主机、解码器、多媒体控制系统、云台等外部设备产业化生产后,发现台湾地区和国外监控公司开始将他们基于传统电子制造业的监控生产线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这些产品包括摄像机、监视器、图像处理器、磁带录像机、报警探测器、报警主机等监控产品,上述发展过程只是九十年代国外电子产品制造商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完成了大多数监控产品国产化过程。中国国内公司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中国制造的松下的摄像机、三洋的录像机、迪信的报警探测器,促进了监控系统的在中国的普及应用。

但是,国外监控产品制造商大量进入中国,短期内限制了中国监控企业由小规模电子产品企业向大规模生产企业发展的进程,并迫使他们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国内企业开始把眼光投向一个新的领域,利用图像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新的监控产品,其产品特点是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图像压缩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产业标准化生产的便利条件,无须投入大量开发、研制和模具生产资金,便可快速生产制造产品并投放市场。这种生产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的电子加工制造业,成为中国国内监控企业难得的市场机遇。

这一阶段,国外已经开始数字化监控进程,最先被引进国内的数字监控产品是美国和以色列生产的电话线传输和网络传输产品,图像压缩标准采用 MJPEG,系统具有简单的数字化监控与网络监控的许多功能,并且还有一项令整个监控业感到新奇的功能棗数字录像功能。由于数字监控设备刚刚引入监控行业,其极高的高科技附加值立刻吸引了众多监控公司投入其中,纷纷开发出基于计算机结构的数字化监控主机,该系统将矩阵切换器,图像分割器、硬盘录像机集成在一台计算机平台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控主机产品,并发展成产业趋势。

由于受到价格的影响以及硬盘容量的限制,这一时期发展的数字监控系统和数字录像系统还不能够在与模拟设备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随着图像压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 MPEG-I、MPEG-II图像压缩芯片的大量推广应用,2000年至今,数字监控产品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产品也由原来的数字监控录像主机发展到网络摄像机、网络传输设备、电话传输设备、专业数字硬盘录像机等多种产品。

由于中国监控市场的特殊性,国外的数字监控产品这期间虽然频繁亮相中国市场,但确没能象他们的模拟产品一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国的产品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数字化监控、网络化监控的理念和技术发展方向。而国产化的数字监控产品,伴随着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猛发展,开始引领中国的数字监控市场的潮流,他们的产品技术上与国外几乎相同(使用几乎相同的计算机和芯片),功能上更能体现中国安防的特殊需求,价格上比国外品牌更具竞争优势。

200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国内监控系统数字化、网络化需求日益增大,数字硬盘录像设备开始取代传统模拟录像设备,数字监控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使许多传统的IT企业、网络企业、家电企业纷纷看好这一市场,投入资金、人力、开发数字监控产品,数字监控市场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安保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上世纪末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向国内市场的大规模转移,包括众多知名品牌的国外监控厂商,也纷纷在国内投资设厂,为中国安防监控市场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产品技术,促进了国内许多监控企业由贸易、系统集成型公司,开始转向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领域,使过去一贯依赖进口产品的监控行业,开始了全面国产化进程。数字化监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原来从事IT行业、家电行业的企业纷纷涉足其中,打乱了原来监控行业半封闭的状态,加速了监控市场的竞争与分化。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国内诞生了一批新兴的数字化监控产品生产企业,特别是以数字化安防产品的代表 DVR(数字硬盘录像机)生产企业为代表的厂家迅速崛起,使原有的监控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监控企业如松下、SANYO、SONY 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缩减,民族品牌的数字化监控产品逐步占据市场。根据中国国内数字化监控产品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的能力,现阶段可划分三种不同的企业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企业是利用国外芯片和技术,开发自己的专业数字化监控产品,这样的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稳定的研发队伍,具有主板和相关板卡设计制造能力,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检测能力,有确保产品稳定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功能、技术指标围绕数字化监控需求专业开发制造,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品牌信誉和知名度。

第二种类型企业是具有开发或生产图像压缩板卡和主板能力的公司,公司本身并不生产数字化监控产品,他们生产的图像处理板卡的目的是要使产品应用到不同的行业,如影视、视频会议、网络视频点播、家电、娱乐、监控等。他们的产品被监控公司、IT企业用来组装自己的数字监控产品。严格的来讲,这类企业不应该划分到监控行业来。

第三种类型企业为数众多,本身不具备主板或板卡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制能力,一般利用其他企业生产的板卡,加上自己的应用软件,开发自己的数字监控产品。这类企业一般均以PC架构的数字监控录像主机为自己的主要产品,少数企业则购买其他企业的嵌入式主板生产自己的录像机。

真正处于第一种类型,甚至第二类型的监控企业在中国国内并不太多,这与这两类企业需要大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规模化生产有关系,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第三类企业的起步阶段,但他们是推动数字化监控产品应用的主力军。

中国数字化监控产品的用户,对产品功能和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对技术服务要求的依赖性,形成了目前特殊的市场环境,客观上起到保护民族产业的作用。数字化监控产品特别是 DVR产品,目前没能像其他模拟监控产品一样制定强制的技术标准,也造成国外公司不敢大规模投入中国市场,中国国内公司鱼龙混杂的局面。

中国数字化监控产品的制造商可以自豪地说,目前开发的数字监控产品与国外产品在技术上处于同一个水平上,而且在制造上,更加具有产业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数字化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几乎完全依赖国外的技术发展。与家电企业在VCD、DVD上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的数字化监控企业还不能够独立开发专业硬件平台,不能够生产专业芯片,也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掌握核心芯片和嵌入式主板开发的关键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而台湾和邻国韩国在这方面,强于中国国内企业,他们的企业可以开发出各类图像压缩芯片,提供各类板卡级解决方案。因此在近期内中国国内的企业只能利用国外公司技术成果,开发数字化监控产品。

有实力数字化监控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自主研发专业的图像压缩主板和板卡,特别是开发适应监控产业需求的专业图像处理IC,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并尽可能利用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打造民族品牌。

数字化监控产品,特别是DVR产品在今后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竞争上:

压缩芯片竞争:目前国外已有很多公司投入资金,开发多路的MPEG-II、MPEG-4 压缩芯片,并提供相应的整体方案解决平台,中国国内也有公司在研制基于小波的图像压缩芯片,这些芯片的研制成功,将直接影响今后数字化监控产品的发展方向,但这类芯片应用在监控行业,还需要经过芯片厂家与中国国内监控厂商的共同努力;

PC平台产品与嵌入式产品竞争:短期内PC平台产品和嵌入式还会在市场上共存,但由于嵌入式产品特有的优势,能满足监控业对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的需求,特别是多路嵌入式产品稳定上市后,嵌入式产品会逐步侵占PC平台产品的市场。而PC平台产品会逐步回到它传统的优势中棗担任监控系统管理主机的任务;

标准图像压缩技术与特殊算法之间的竞争:使用标准压缩算法与自主开发改进的标准算法开发产品,也是今后产品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自有算法虽可根据监控需求特殊开发,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图像效果,但开发周期长,如果不能形成批量的芯片生产,就很难在市场上取得优势。

结语

今后中国的数字化监控产品在技术上将会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高清晰度,对图像质量的追求,始终是人们努力的方向,更是监控业内在的要求,因此随着存储设备容量的不断增大,价格不断降低,新的存储技术的发展,采用 MPEG-II和其他高画质图像标准的产品将投入市场,成为数字化监控的重要产品。

第4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专业+车间;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48-02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许多企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企业对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多数高职院校经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要改变现状,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实践了“专业+车间”的建设模式,在实践条件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旨在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由于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在企业车间,从事产品的工艺设计、数控编程、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要培养满足现场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必须在实践条件、课程、师资等方面建立一条联系教学与企业车间的纽带,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围绕学院周边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实施的“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学生在车间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习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加工等,将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在车间中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还进行产品开发、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其“双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以车间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以车间为载体,开展实践条件、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技术同步为目标,更新实训设备;通过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校企互访,建设“双师”团队;通过校企互动,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开放式车间的建设

通过实地考察国内先进制造业的机械加工车间,分析数控加工岗位的现场环境,规划并建设了与企业设备技术含量同步、管理水平同步的校内数控实训车间,校内实训车间与校外企业车间一起构建开放式数控实训车间,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校内车间的规划 校内数控实训车间设有工艺员、调度员、质检员、车工、铣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维修员等岗位,如图2所示。教师在车间中扮演主任工程师、主任调度、技师、师傅等角色,将学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中充当徒弟、员工的角色,结合现场典型零件的加工,培养职业技能。

企业车间的规划 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等措施,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成多个企业车间,使之成为教师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科研实践的基地。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企业车间,满足学生在真实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由企业车间提供实习场地、相关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企业化的假期工作实践或顶岗实习。在企业车间,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将不断提高。

管理制度的健全 开放式车间不仅要进行硬件条件的建设,配套的软件设施建设也要同步进行。即按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方式,健全数控车间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化管理。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实行设备上岗证制度,规范教学和考核工作。要建立严格的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制度,规范顶岗实习的作业文件,确保学生轮流到岗,并使学生获得工作经历的证明。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基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使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市场化。

(二)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作业流程为导向,融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重构。

具体做法如下: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作业流程为导向,将数控车间的岗位按作业流程分解为不同工作,对各工作所需知识、技能和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分解,并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将职业要求、职业素质等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数控技术专业编程加工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3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倡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改革教学手段,开发专业教学软件包,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型设备及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改革考核模式,将关键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客观、综合地考核和评价学生。

(三)以“双师”为基础,建设高素质、精技术的三支教师团队

要实施“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精技术的“双师”团队。根据专任教师已有的基础,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其“双师”素质。实践经验匮乏的教师,可以通过访问工程师、教师挂职到企业培训等措施,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科研开发,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对于具备企业经历的教师,则重点在高职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应组建三支教师团队,即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专业团队,以专业教学改革专家、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现场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以科研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技术服务。

数控技术专业是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车间”进行专业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满足企业对数控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徳山.高职专业建设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

[2]傅琼.以教学性企业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36).

[3]傅伟,柳青松,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

[4]虞浩清,庄华.产学研合作,促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4).

[5]陈广山.基于“职业化”策略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08(10).

[6]周惠群,杨晓杰,朱波,宋丽瑛,张育才.校企合作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7]陈建新.高职专业建设的“五个一”标准[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第5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十一五”以来,随着江苏省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精密加工技术的普及,企业对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2010年和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紧缺型职业(工种)参考目录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工种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精密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均在列。地方经济及行业企业对数控专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要求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形成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链路与课程教学设计。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依托数控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于2011年7月成立,共有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高级技工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仪征工业学校、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淮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交通技校、无锡高级技工学校、徐州高级技工学校、南京高级技工学校、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常州高级技工学校19所学校参加,地域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均为当地的骨干职业学校。本次调研覆盖了19所成员学校所在区域。

(二)调研内容、方式及对象

1.行业发展调研

方法:资料查阅为主,访谈交流为辅。

内容: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变化,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供求状况,行业文化、职业素养状况。

2.企业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企业类型为各类规模的国企、私企、外企;既有技术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

内容:企业的人才结构类型及人才需求,企业劳动组织的变化(流水线还是岗位轮换等),企业技术变化(常用的设备、制造的工艺等),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等运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

3.学校调研(近3年情况)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比例、执行情况,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企业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设备及台套数,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学生生源(来源、数量、录取分数),毕业生升学的比例。

4.毕业生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毕业后的岗位,从事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所学课程的应用情况(如课程开设必要性),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难点。

三、调研分析

(一)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8%和38%,远高于全省工业经济平均增速,占全省工业经济比重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5300亿元,增速超过40%,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起重机械、高空作业车等工程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城轨和动车牵引制动系统、车辆和门系统、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内装饰等轨道交通装备,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电力电缆、光缆、光伏电池等新型电力设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装备总量已占全国1/3。全省船舶制造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35%。超高压钢化玻璃绝缘子、精密模具、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高档核电阀门、大型风电铸件等一大批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领先。

4.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行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力度,现已建立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9家,分别占全省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50%和45.3%。通过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大型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800千伏直流电子互感器、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大吨位架桥机、高效柔性节能汽车装配物料输送系统、宽体大运量新型地铁列车、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大型风电用硬齿面齿轮、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十一五”期间,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形成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先进装备集聚区,先后创建了徐州工程机械、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宜兴环保装备3个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张家港石化装备、扬中电力电器、江阴节能装备、建湖石油装备等1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省级示范基地总数的1/2。同时,培育发展了常州农机制造、宜兴电线电缆、苏州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昆山模具制造、扬州压力机床制造等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结构分析

数控机床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如何提高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又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间,江苏省将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100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目前高级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等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紧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影响江苏省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制约江苏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十二五”期间,我省制造业要按照“合理布局、放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规格、素质等要素提出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新产品的制造将会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技能人才的技能适应性也必须从简单工种到复杂工种、从单一工种到交叉复合工种、从单一的机械化到机电一体化、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随着一流先进设备的引进,如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要求技能人才具有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工艺设备能力、CAD/CAM操作技术、外语水平等。

2.人才需求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数控技术人才今后还会有较大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根据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缺口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基本依托各地区职业学校来实施完成。以下是调研显示的数控技术人才各类素质要求:

(1)职业素质方面:“重要性”在95%以上的有团队协作、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吃苦精神、工作条理性、奉献精神。

(2)能力结构方面

(3)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4)专业技能结构方面

(三)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机械工艺岗位、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通用机床操作岗位及其他等6个类别。

1.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主要有数控钻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镗工、数控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电火花工、线切割工、数控冲工。

2.机械工艺岗位。面向机械加工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管理等生产一线岗位。

3.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面向生产过程中的手工编程及实施、面向生产过程的CAD/CAM、逆向加工编程、编程的前期造型、面向数控机床购置用户的加工程序编制及调试的岗位。

4.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面向制造数控机床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机电联调的岗位;面向数控机床使用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维修、电气维修的岗位。

5.通用机床操作岗位。操作通用机床从事零件加工的岗位,包括钻工、车工、铣工、镗工、磨工、制齿工。

6.其他。有机械维修、机械产品销售、采购等。

大多数企业要求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数控车或数控铣应达到中级工或以上技能,随着从业时间延长,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比明显下降,机械工艺岗位占比明显上升。

(四)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

四、调研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加工现代制造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面向数控设备操作、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检验、现场技术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以“够用为度,兼顾发展”为出发点安排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调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验实习课的比例,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含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限选课(含专业课和实践课)、任选课(含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

1.必修课:公共课有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

2.限选课:专业课有机床数控技术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基础、质量管理等。实践课有钳工操作、车工实习、数控编程及操作、数控操作(中级/高级)、CAD/CAM综合应用技术、数控系统与原理等。

(三)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扩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设比例,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探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第6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 多元分流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因为大多数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德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1]。尽管如此,高端数控设备和数控技术的应用已普遍应用到我国企业中。企业对多元化高端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先进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在生产一线掌握先进数控工艺、先进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维护方面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据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浙江省高级工以上的数控高技能人才缺口在五万以上,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的比例上升缓慢,直接制约着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虽然全省每年有数千名数控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但相对于市场对数控技术人才巨大的需求量,仍是杯水车薪。

根据目前的形势,我们将进一步培养“职业素养高,工艺、编程、维护等岗位综合能力突出,能适应数控高速、精密等高新加工技术发展和外向型”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并制订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

1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1.1 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通常数控技术人才分为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编制、数控设备维修和数控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人才。而数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人才较少,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金领,数控设备维修及数控工艺编制的人才数量较多,相当于灰领阶层,而数控机床操作人才数量最多,相当于蓝领阶层[2,3]。这3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专业技术岗位所占比例大概是1:7:32。

1.2 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不同的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例如合资或外资企业在数控人才的需求上要求数控技能水平高且有一定的英语听说与会话能力。国有大中型数控企业数控方面的需求是“专门方向的人才”,即工艺编程、维护维修、机床操作、设计研发等分工细化;不同技术岗位对技术人才知识深度的要求也不同,即知识结构层次需求分明,工作内容较为专一,而中小型数控企业更多地需求是“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工艺又能熟练编程、熟练维护数控机床,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1.3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由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数控设备应用程度的不均衡,各类企业对数控人才提出了多样性需求,我校数控专业以服务浙江制造业发展为宗旨,顺应新形势下数控技术人才需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即面向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一线,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须基本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岗位创新能力,与数控岗位群需求对接,分方向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即“对接中小型企业,培养工艺主导,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强的数控人才;对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掌握多轴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的数控人才;对接外资、独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英语能力较强的外向型数控人才”。并专门设计了“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多方向培养数控人才,引领“以工艺为主导,编程与加工综合化程度高”的中小型企业发展,顺应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多轴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外资独资企业对英语能力较强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数控人才需求。

2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1 构建“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主动适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基于“学工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即每学年设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练一体课堂教学”“校外企业实践”3个阶段,交叉进行,保证学工交替;3年3层次,即过硬的基础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优良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大三实施“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模块”的自主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产业优化升级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在示范建设时期建成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以产业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以学生创新意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重构“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2 建立全方位、多元参与、学生自主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趋于人文化,教学管理内容面向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主体由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多元参与。建立了适应课改形势的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细则,对工作过程重点要素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改革;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注重教学活动所产生的认知目标达成效果;改革学生考试评价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考核。

2.3 实施多元化、多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相关的要求,依据课程特点及其课程教学,以适用为原则,系统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法。考核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与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课程学习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合理选用操作演示、汇报、答辩、考试、实操等多种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并结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途径,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多方位的教学评价除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在校生评价,还引入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家长评价、校友评价等多个元素[4,5]。

2.4 建设“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保障多元化人才方案的顺利实施,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在国家数控示范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多轴加工技术中心”“装配体数控创新制作中心”等集“技能训练、项目制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如图2所示),其中“多轴加工技术中心”将与DMG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浙江省数控多轴加工技术区域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完善以区域产学工作站为中心的全省网状分布的百余家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并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2~4个紧密型合作企业建立企业流动工作站,为教师下企业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提供服务。

3 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3.1 取得的成绩

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已经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公司、浙大中控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约,部分学生凭借较好的专业外语能力,顺利签约外企。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一致认为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多轴精密加工能力,机床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2 问题与展望

我校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虽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加以解决。例如,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仍需不断提高,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仍需不断优化;需要进一步开拓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寻求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深化课程设置实施校企合作,采用“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多元化数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施,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月发,苏艺华.数控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2-84.

[2] 李洪涛,刘元林.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1,12:91-93.

[3] 王金刚.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24.

第7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的高速与广泛应用改变着企业的管理环境与管理理念,拓宽了企业管理的范围和,而这一切又必定并改变着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并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界也密切注意着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控制程序、增强控制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1]。也有的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信息系统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试图建立一种数据——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2]。这些推动了我国新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创新,但是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技术层面,尚未深入探讨过信息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会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

内部控制的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从构成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要素人手,企业在新环境下面临的新问题与新要求,并据此设计与运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具有更强的理论可取性和实践可行性。本文将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基本要素人手,分析信息技术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企业构建与发展内部控制系统的若干建议。

二、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随着、经济和技术等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由美国注册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l)、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1MA)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该报告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实现提高业务活动的效果与效率、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及有关法规的遵从性等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和内部控制需要达到的目标。COSO报告还指出,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1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监控(Monitoring)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要素及内部控制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理想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仍是由上述五个基本要素构成,框架体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是,每项基本要素的内部构成却呈现出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征,也随之带来了内部控制中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讨论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所发生的有关变化。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控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SAS N0.78的规定,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组织结构、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权责分派方式、品行与价值观、胜任能力等。控制环境提供企业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将发生以下主要变化,要求管理层树立信息意识,更新控制观念。

(1)管理结构扁平化,使得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随着企业的扩张,其管理层次和机构也在发展,其结果是组织结构越来越臃肿,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造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而当今的高速变化的市场,却需要企业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满足顾客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成为可能,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沟通,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新经济下,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地减少,但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加提高[3]。

(2)内部控制的方式与管理观念将发生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使得“在大公司里有着小公司的灵魂与速度”。在企业这种新型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之中,对等的信息使得无论信息处于何处,企业内外部人员都能够容易地获得,领导不再是组织等级的上层,而成为行动的中心。信息经济要求并导引着企业组织从机械式向有机式并最终向虚拟组织发展演变,要求企业的领导阶层学会在一个流动和动态的环境中发现内聚力和构造组织,既要有利于创造、革新、加快速度,又能在不断磨合中加强内部控制和向心力。

2.风险评价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的风险,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企业所定目标时可能发生的风险适时加以处理。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应用,在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控制风险的机会和工具。

(1)风险控制体系的变革,使内部控制的范围加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虽然企业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经济、产业及管理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伴随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的改变了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例如强大的、复杂的机系统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因为人们的主观判断被忽略,数据处理过于集中,存储的数据可以被不留痕迹地改写和删除,数据的存放形式增加了数据再现的难度,数据处理过程无法观测等等。这些新的风险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风险,我们应辨认已发生的改变,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扩大控制的范围。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控制风险的工具。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种认识:风险的存在不是我们把信息技术拒之门外的理由,我们应树立信息意识,更新控制观念,改变思维定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防范风险的工具,与业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一个控制良好的数据处理系统具有更大的潜力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企业业务处理活动严格按商业规则进行。所以,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化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保证指令得到实施而制定并执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SAS NO.78列举的控制活动有绩效评估、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工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控制手段也有一定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为主,控制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相适应。

(2)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以使企业摆脱人员与资源的限制,经济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在新环境下应形成新的控制理念:好的内部控制不应仅依赖过多的审核人员或复杂的控制程序,而应该依赖信息时代的控制哲学和恰当适用的信息技术。

(3)同时应该看到,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有所增加。如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因此,也增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难度与复杂性。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与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按某种形式辨识并取得来自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以使员工清楚地获取有关其控制责任的信息,履行其责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具有开放化、实时化、电子化的技术特点,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层现出新的特点并发挥出新的作用。

(1)在新经济时代,网络衔接企业各职能部门,实现会计和业务的一体化处理,使会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的动态核算,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取实时信息,“使得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不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4],这样,内部控制可以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设计、制造、销售、工程等人员并肩工作,共同控制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

(2)开放的信息系统为内部员工、管理者以及顾客、供应商等外部团体提供了开放的沟通管道,有利于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的进行,使得组织内的员工清楚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各自的责任;管理者随时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生效情况,并可以从外部信息中获悉关于本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

(3)网络开放的环境很难避免非法侵扰,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新环境下信息系统的信息品质。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网络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授权手段不再存在,从而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这都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问题。

5.监控

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对机系统的依赖性、麻痹大意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应注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框架的内部构成产生了新的变化,给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潜在的风险。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是范围扩大、控制程序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内部稽核和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由于信息技术的更多应用,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成为以系统安全保障与稽核牵制制度相结合的控制体系。随着信息的到来,我们应把信息看作为内部控制中可以利用的一项资源,内部控制系统可分为系统控制与管理控制两大类。

(一)系统控制

系统控制是指与程序设计、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根据信息技术应用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中新的控制风险,企业应加强在这几方面的控制力度。

它包括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帮助管理阶层确保系统能持续、适当的运转,具体含有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系统软件与操作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存取安全控制,安全控制等。应用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包括应用软件中的电算化步骤及相关的人工程序,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5]。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运用管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诸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的引进以及现代环境的崭新变化,使我们要在以往内部控制形式上注入新的特色。下面也分别从构成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基本要素,谈一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应注意的几个。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

企业为了适应控制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要重视公司进行网络化管理的整体的IT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建立诸如储存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等几个孤立的IT系统。

(1)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组等;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结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重新调整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网络技术突破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瓶颈,管理的幅度增大,层次减少,高耸性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隐藏在这一表征后面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对组织的人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的重新界定。在新经济时代,网络使得内、外部人员平等地进行动态协调与沟通,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控制网络上的一个决策点或节点,内部控制由命令与控制向集中与协调转变。

(3)强调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软控制”与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故此,我们应越来越重视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6]。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尤其应该注重培养组织中人员的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重视和实现这个改革。

信息时代同样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知识与人才。“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这不再只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它也日益成为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评估与现行的业务过程和信息过程有关的风险,利用信息资源进行风险控制

(1)建立新型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创新。新经济是在高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运行具有很大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做保证。因此借助于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及时的将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供求状况、顾客信息、政策法规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的多模型模拟,进行敏感度分析,及时调控经营风险,完善投资决策,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领域。

(2)注意识别新环境下的新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有效降低风险。对于内部控制的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在IT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都大大加快了,由此导致企业会常常同时改变业务和信息过程。在这个改变过程中,不能再盲目地采用传统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而必须重新评价它,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评估特定业务环境下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而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控制程序,并进而限制了对技术的使用。

3.控制手段中应充分引入信息技术,增强内部控制

(1)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预防性功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预防性的、检查性的和纠正性的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是根据已输出的会计信息在年末检查财务错误和舞弊,大部分的内部控制的预防功能被限制丁,这也同时影响丁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与重视程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持决策和改善业务与信息过程提供了战略机会,也提供了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或舞弊的机会。例如,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已能在计算机中加入芯片,随时监控你的工作和运行程序,在你犯错误或程序出现问题时及时提示你该做什么,或与技术支持相联系,向他们报告问题。因此,会计与审计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打破传统上独立的、反映的和检查性的模式,而具备“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IT环境中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业务操作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的做法,发展为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企业应在新环境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完成产、供、销业务的连贯,实现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系统。在流程信息化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性。

4.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为达到记录、维护和产生精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这一目标带来了机遇。但是,当企业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时,应更加强调,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在有关数据进入企业数据库之前,检查这些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恰当的数据出现在记录和维护过程中,将会对公司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如果不精确、不完整、不合法的数据被记录和维护,结果会影响以后的所有处理,包括错误的报告和信息利用的质量。

5.定期评估,重新设计规则

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经常评估和更新。没有哪一套规则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还能很好地适应,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控制程序和企业具体环境相关,当新的业务和信息流程提出后,控制目标应当保持不变,但为达到该目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不要让内部控制程序限制能使企业运行更加有效的技术的使用。

四、结论

第8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电力企业;集成管理控制;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25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电力行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日益突出。多年来电力企业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垄断的条件下经营。发电企业机构臃肿,浪费现象严重。尽管经历过多次体制上的演变,组织机构进行过多次调整,但发电企业在组织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电力企业产品单一,退出障碍高,市场比较稳定,为了促进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尽快改变观念,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信息化应用于电力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开发与实施一体化构建平台ERP,使得先进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落实,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经济规模的需要,电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等都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基于信息化集成技术的统一平台,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1 传统电力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是根据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只起到了简单的“数据收集”的作用,仅在功能上实现了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工作尤其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快速进步,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信息化认识不够,只是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对设备、物资、燃料、运行、财务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与SIS等生产控制系统分立应用不能有效集成,需要采用基于管控集成平台的组件技术和统一的数据库调用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从生产控制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达到各系统集成的目的。

2)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编码规范标准不统一,业务与业务之间不能互通互联。各应用之间缺乏相应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的可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数据接口不能实现整体集成。

3)尚未实现信息化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灵活性比较差,不能有效应用组件及组件库管理技术,导致信息系统建设不具有通用、分布和开放性的特点,不能应用以组件“即插即用”的方式实现系统的有效集成。

4)对信息加工不及时,管理信息系统对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副局长廖家生曾指出,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学习十精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认识;其次,要加强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提高信息系统标准化和集成化水平;第三,要做顶层设计,实现纵向覆盖所有单位、横向覆盖各个业务环节;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改造升级。

2 计算机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的应用

2.1 通过平台配套工具集实现管控集成

通过配套工具集可实现发电企业管理模式与技术实现的纵向集成。采用工具集(建模、流程配置、报表、组件库管理等工具)实现企业管理模式、方法与发电企业管控一体集成系统的紧密连接,形成企业高效管理系统,并应用到了企业实际管控事务中。针对各类数据采集接口标准未能通用的问题,通过与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集成的标准数据采集接口技术,实现一种灵活、开放的企业集成平台,支持企业内外部过程的集成、重组和优化,实现面向电力企业的灵活的可重构、可剪裁、可扩充的系统框架。

1)基于组件的开放集成体系结构

基于组件技术的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系统和第三方软件系统有机集成。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实现了新型系统界面,图形化导航功能,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用户界面操作简洁。

2)面向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与方法

可以实现新的集成和优化的方法与技术,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具有了与国内主流机组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集成的能力,并可与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接口。

3)发电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可复用模式

2.2 通过统一平台构建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

MIS内部的管理功能集成:可采用基于管控集成平台的组件技术和统一的数据库调用实现信息共享。

MIS-SIS的集成:可采用基于管控集成平台的组件技术和统一的数据库调用实现信息共享。主要集成MIS系统与SIS系统中的生产系统实时信息显示、机组运行小指标统计分析、性能计算和分析等集成。

生产控制系统集成:可通过标准的通讯协议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可靠、实时地从生产控制系统获取所需数据信息。主要集成机、炉、电气及辅机和公用系统的控制,可分别采集来自主机控制、输煤等系统的实时运行参数。

基于统一平台构建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可以实现管控一体化。通过信息平台技术,把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发电设备、运行、物资、合同、预算、财务等业务内容整合在一个稳定、可靠、高效、开放的统一平台上。

通过适合国内发电企业管控集成的应用模式。系统可以应用设备点检管理体系,全面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精细的燃料采制化体系,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和在线分析体系,指标分析和对标考核体系等符合发电企业管理特征,开创了信息化标杆应用示范工作。

现代电厂管控集成中涉及大量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生产控制系统,它们分别帮助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完成对企业的发电生产和企业经营的相关管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管理信息化系统;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生产控制系统等。

在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平台总体功能规划的过程中,根据企业活动处理的生命周期特征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结构,使管理信息系统一改以往分割的、孤岛式的从属于企业不稳定的组织机构的状况,从而面抓住发电生产和设备维护两根主线,辅以物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辅助管理,搭建起功能完备的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平台。

1) 基于组件的开放集成体系结构:发电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具有通用、分布和开放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研究基于组件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软件组件的划分和开发;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保证系统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研究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并实现与电厂集散控制系统DCS、监控信息系统和其它第三方软件系统有机集成的总体架构,系统的平台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用户界面更加友好,操作简便。

2) 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功能框架

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3 发电企业信息系统典型的集成点

为了整合电力企业资源,协调经营和管理,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可以在先进的集成模式下完成管控集成。

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能够使用户能在工作站和终端上进行监视和查询。同时建立全厂实时和历史数据库,以满足系统和各相关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对现场过程数据进行查询和处理的要求。

1)MIS内部的管理功能集成:主要集成设备管理、备品配件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可靠性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2)MIS-SIS的集成:主要集成MIS系统与SIS系统中的生产系统实时信息显示、超温超压报警、自动利用率及保护投入率统计、机组运行小指标统计分析、性能计算和分析等的集成。MIS和SIS系统中大量的分析、统计数据直接取自生产控制系统。主要集成机、炉、电、电气及辅机和公用系统的控制,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锅炉和汽机的辅机控制系统、电气网络监控系统、电网远程发送单元、输煤、除灰、辅助公共控制系统、AGC等等,分别采集来自主机控制、输煤污水处理等系统的实时运行参数。

2.4典型集成点的集成方法

1)MIS内部的管理功能集成: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技术(COM/EJB)和统一的数据库调用实现信息共享。

2)MIS、SIS-生产控制系统集成:基于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的数据交换协议,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可靠、实时地从生产控制系统获取所需数据信息。

3)系统集成:包括功能集成、界面集成和操作集成等。用户面对的是一个系统,所有业务功能都在这个系统中完成,不需要打开不同的应用系统去完成不同的业务功能,进行集中监控和控制。

4)业务集成:业务集成是指企业各种业务之间的数据、信息及知识的集成与共享。是在企业建模基础上,通过面向业务处理过程来进行集成。

5)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的集成: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等系统之间的接口,利用运行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如实现实时成本计算、设备状态诊断、运行优化等,辅助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先进的接口技术,将有关信息通过接口服务器进行规范的数据交换,保证了与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致性,满足了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实现了对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的系统集成。为电力企业基础设备的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将经营管理信息化应用延伸到控制底层,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务和生产过程业务的信息集成。

参考文献:

[1] 金思维电力行业典型案例分析[J].电力信息化,2008(01).

[2] 马玉英.浅谈强化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管理[J].云南电业,2010(11).

[3] 吴瑜,洪榛.面向造纸行业的多功能信息集成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10).

[4] 李琪林.面向智能电网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7).

[5] 曹渝昆.基于SOA的大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1(01).

第9篇: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技能竞赛;竞争力

当今社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而先进制造技术是振兴制造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它的出现及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引起了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在企业数控岗位中占75%以上,是企业需求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对于“蓝领”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图、公差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和“数控机床原理”,还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及制造软件。然而,目前职校里每个学生每年的实训费用有限,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具有初级或中级的技术等级,其实践能力往往与其技能等级不匹配,技能水平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这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不适应的表现。下面探讨一下培养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技术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理论扎实、技术高超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及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以及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同时要多去了解企业情况,使专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要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定期到校授课,加快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形成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通过生产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证教学的需要,是搞好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途径。数控实践的校企合作虽已起步,但基本上还处于探索期,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控技能教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教学、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校内数控技能培训设备条件差。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有相当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

强化数控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做到:

1.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数控实训条件的好坏严重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尽可能地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和线切割等数控设备及数控仿真加工软件等,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应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况,选用一些市场上应用较多的数控设备和数控系统,让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2.开展实践教学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师资的问题,聘请理论水平和实操水平等综合能力水平较高的老师参与到实训教学当中,在实训中,应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开展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竞争力

实训课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还通过展示往届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让学生对技能训练项目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技能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中的模范,带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数控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数控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数控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引进新的数控技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数控技术,让学校的数控专业与目前最新的数控加工技术接轨。

数控技能竞赛与学生的技能培养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1)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敏锐性。(2)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明显高于其他同学。(3)参加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提高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