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精选(九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 113 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 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8] 秦慕萍,汪婵娟,刘媛.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武汉学刊,2006(1).

第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2012年12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细化了各自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了解释和规定,并强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倾向。按照要求,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捕捉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如可通过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双方共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防范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第4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30-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现实需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培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分析

教师心理辅导技能是社会高度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以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基本出发点,以教师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疏导与解决策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包括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全面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技能、关注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促进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评价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能力等。综观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大多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灌输,忽视心理渲泄与疏导、倾听与感情沟通的积极作用,习惯用理想化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超越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状况;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喜欢搞整齐划一,常采取高压和威慑方式逼迫学生就范,这不仅很难为学生所接受,相反极易加重其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困惑与不适问题急需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尚未走上职业化之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技能,往往对这些学生采取严厉的管理、批评和惩戒措施,更易加剧学生的心理障碍,延误心理治疗的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中小学教师如具备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要。

众多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近年来大多数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校大多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但从近几年相关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界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阻抗现象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不少学校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少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可以这样说,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而且,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兼职的,能够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严重匮乏,相关场地和设施也远远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需求。同时,这些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往往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的较多。随着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单靠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已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并借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着迅速反馈、跟踪辅导、及时防范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如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玉芳(2002)等对全员参与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曾作过实验研究,证实方法切实可行[1]。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辅导的责任全推给班主任或有限的几个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有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导心理疏导与减压的责任。如若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素养不断提高,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就能形成心理辅导的合力,造就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这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渗透到各科知识教学中去,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的优势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自身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条件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师资缺乏,甚至于一人包班,这无疑给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增加了难度。但作为一支活跃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殊队伍,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相处时间长,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推行者,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比,虽然各科任教师的有关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更强。一般说来,学生愿主动接触科任教师,接受科任教师的意见,科任教师可发挥其工作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同时,科任教师比中小学生年长,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较为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即使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科任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及时沟通,为寻求最有效解决方法赢得宝贵的时间。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中小学常以班级为单位,分年级配备科任教师,这种配置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管理与辅导。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中小学生心理既有诸多相似的方面,也有因年龄、家境等因素而导致的差异。他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体差异灵活选择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这样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工作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教育示范,潜移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中小学科任教师在其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具体化、人格化,他们是学生的学长,也是学生的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分享。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是适应性问题与发展性问题,其中以学习压力、人际适应和弱势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真正属于心理疾病的只占极少数。中小学科任教师通过个体努力并接受正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弥补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不足。

三、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途径分析

就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适应、生活指导、人格发展、升学就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心理困扰和实际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内心的直接呼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1.专家引领,全面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吴桂翎、申继亮(2000)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2]。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从一定层面上说,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只有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得到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学校要善于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或者是把心理专家请进学校来,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教师有机会聆听外面世界的声音,直接与专家对话。专家引领是平等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理念的提升。通过专家引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和评价,研究与分析,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样可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与盲从,对于教师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是大有裨益的。

2.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师心理素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业务进修与提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从内部找潜力、找活力,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极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养,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又乐观、稳定而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3.加强学校师资培训,重视校本心理培训。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辅导的关键。综观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现状,合格的辅导教师的缺乏是阻碍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瓶颈,因此要使辅导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应有的效果,辅导教师的培训是第一位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大部分教师局限于大学时代学的那点心理知识,知识的陈旧造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局面,只能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部分教师管理方法不当,也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重视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心理知识的培训应成为新课改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继亮、彭华茂(2002)等早就提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3]。教师可通过一边学习、一边辅导,在辅导过程中碰到问题再求教别人或进一步学习提高途径,使教师由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向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转变,由心理辅导的门外汉慢慢开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4.重视心理辅导的学科渗透方法,并结合各种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要让全体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中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开设一些既有学科特点,又兼具心理辅导功能的活动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每一个学生,要创设积极、民主且富有人性化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在其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最好的辅导,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林孟平称之为“积极取向而人性化的校风。”[4]可以说,许多学科中都有大量的知识点可以和心理辅导主题相结合,采用适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心理辅导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如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同时,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大量的时机可以结合辅导主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些机会比起专门设计各种心理辅导课开展辅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利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自然也就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李绍才,祝新华.全员参与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697-701.

[2]吴桂翎.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知觉水平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第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第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定位;新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校本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定位

一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治疗性的、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也必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扩展到具体目标为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3)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体系:三维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有其自身的目标三维体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学校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联系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三维目标的每一部分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既体现着对基础心理知识的认知又体现着对心理调节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参与者对认知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认知和能力被区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认知是能力的基础,但认知的地位与能力养成相比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能力的养成过程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作为认知和能力养成的中介是认知的基础又在强化和加深着学生的认知;从三者的地位来看,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1)认知目标。认知即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形成或澄清对某一问题或生活事件的正确认识。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这一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有助于个体积极、健康体验形成的,也是符合个体成长和发展规律的,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或得以澄清,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得以确立和强化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感目标。情感即个体在活动参与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由于活动或事件的发生而在个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变化。情感目标即通过一定活动要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引起的,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从而引起个体在面对某一问题或行为时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或者消极、抵制行为的目标。

(3)能力目标。能力即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的力量。能力目标既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开展的重要指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新趋向:关注生命全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探讨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关怀学生生命全程。

其一,心理辅导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人的身体、心理与精神境界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虽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充满生命活力、生活幸福。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学生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心理学应该更多地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人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

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运用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等四个工作规范文件.

[3]谌业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育形式简单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太过形式化、表面化,很难服务于全体学生。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不完善,尚未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1]。师生关系不融洽,教育环境不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始终不尽人意,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二)教师知识碎片化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者,由专业教师进行教育指导,学生才会更加乐于接受。但是目前,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尚未设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多是在优秀的教师骨干中选出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难得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常常时间短、内容单一,使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技能不到位,不能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三)教育途径单一化

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都会使用讲课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常常被迫接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在叛逆心理的作祟下,会十分厌恶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授课时难以把控节奏及力度,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感受到心理教育的那种探及心底的温暖与力量。还有一些学校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试课,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无法实际的体会学习,负面情绪明显:这样的心理健康指导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体验活动,引入团体拓展训练

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可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能有效促进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引入团体拓展训练也是很易操作又有实效的策略。近期,我市教体局组织部分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集体观摩罗老师对滁州中学高三学生的减压训练,更有了具体的感悟。本次拓展环节为:“异掌同声”,调动注意力,营造氛围;“班级口号大比拼”,展示班级风采,激发集体凝聚力;“龙卷风”,塑造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动力圈”,感受集体的动力与能量;“励志手语操”,励志和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心语心愿”,团队成员勇敢表达,互相鼓励;再一次“异掌同声”,最终检验团队的精神状态,验证拓展训练对团队合作起到积极作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但学生在活动中放松了心情,改变了状态,打开了心灵。

有心人可以有针对性的整理出适合不同阶段的体验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编册,让不是专业的心理人也能操作、推广。

(二)融合校园养成教育,拉近心理健康教育

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会让有些人误解,会认为与精神病有关,会躲避、会少谈。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个体提高身心素质,维护心理平衡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帮助学生有效改变消极情绪、行为和认知。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成教育关系非常密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人们接近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过程、分阶段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我们要不断调整引导方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内容做出调整,在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的辅助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启发学生的自助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新能力。再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指责学生、不恐吓学生,使其顺其自然的步入一条健康的成长轨道。最后,教师也要精心组织,让心理健康教育有物、有序,生动、受欢迎。

(三)利用多方位平台,建立教育网络

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很有限的[3]。适时举办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大众,有讲座、有活动、有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目前,还能充分利用的平台如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等,在这里可以实现集体聊天,也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咨询,易操作,也方便交流。

结语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教师能力不高、教育途径单一、指导方法固化等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及理解,开展体验活动,引入拓展训练,与学校的教育机制融合,利用好多方位的教育平台,注重实效,使学生们能走出迷惑、回归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兰.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才智,2017(32)265-265.

第8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切实加强领导

为使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的单位负责人组成。做到组织机构完善,各级责任落实,健康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有人抓有人管。

二、充分认识到进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相适

应的“四有”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健康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卫生行为的形成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而提高。

三、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潭溪乡爱卫办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统一安排部署,中心卫生院落实了从事健康教育的兼职人员,中、小学指定一名教师兼职健康教育,改变了过去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的局面。

四、定期更换卫生健康宣传栏

村(居)委会、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设置了布局合理的卫生健康宣传栏,卫生院、村(居)委会、学校等每季度宣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宣传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讲卫生、除“四害”、吸烟危害健康等等知识,宣传的内容做到通俗易懂,合情合理合时。

五、抓好各类卫生知识的宣传

我乡卫生院针对“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中国计划免疫宣传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卫生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专题咨询宣传。使群众对这些纪念日有了相当的认识,对相应的疾病、项目进一步加深了了解。

六、认真开展中小学校的健康教育课

中、小学校继续开展健康教育课,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再通过学生对其家人进行相应的宣传,起到教育一个带动一户的效果。中、小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100%,做到了有师资、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评价。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七、针对传染病作相关防护指导宣传

我乡对新冠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流感等进行针对的相关宣传,特别是我国今年来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分期分批到小学、中学及村(居)委会群体聚居的地方进行宣传,防护指导,发放传单、宣传画及其它相关资料,做到相关知识家喻户晓。经过宣传教育安定了民心,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好评。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我乡的健康黎川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使我乡群众及中小学生对相关健康教育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防病意识,逐渐缩小城乡间卫生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开展健康黎川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健康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

八、存在不足

1、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不明确,完成健康教育讲座数量

过少。

2、健康教育经费、设备、工作场所不足,不能适应创卫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九、完善工作

1、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明确职责。

2、加强村级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建设。按规范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3、加强控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健康咨询活动,编印和分发多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村民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健

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4、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业务指导,普及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

第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作者:王艳霞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