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艺术范文

语言艺术精选(九篇)

语言艺术

第1篇:语言艺术范文

赵本山的小品连续十六次荣获“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小品是表演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尝试从语言的角度来揭秘赵本山小品长生不衰的原因。

一、形象、鲜活,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语言形象化是小品语言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它具体可感,很鲜活,很立体。尽管是生活中最普通的词语,经过艺术化的加工用在小品中,会使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这表现在,第一,错位地使用普通词语。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当大妈听到主持人夸她漂亮时,她感叹到“现在不行了,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地下岗了”!第二,独具匠心的曲解词义。《昨天?今天?明天》中,大叔:“别说了,我记得当初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送过一口大黑锅,我啥时候给你送秋波了,秋波是啥玩艺儿?”大妈:“秋波是啥玩艺儿咋都不懂呢?咋恁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崔说事》中 “专机”,实际上是“拉砖的拖拉机”。第三,巧妙地使用和串改歌名、歌词。《昨天?今天?明天》:“我们是相约五八,大约在冬季”;“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后来“涛声依旧了。”《小崔说事》:“给人家养鸡场剪完彩之后,就得禽流感了,死了一万只鸡,人送外号一剪没(梅)”……第四,恰到好处地使用同音词。《心病》中,“不打针不吃药,坐在就是跟你唠,用谈话的方式治疗,简称话疗”。范伟一听“话疗”一下子就吓晕过去了,很显然他把“话疗”误认为“化疗”了。小品非常规的使用语言,成就了好多时下的流行语,“相当的”、“博士后”、“知识都学杂了”、“太有才了”、“不差钱”等等,人们耳熟能详,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交际语言。

二、给力、泼辣,使人酣畅淋漓,感觉痛快

东北人性格粗犷、率直、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绝不拐弯抹角,遮遮掩掩。这一豪放的性格反映在小品语言中就是给力!《拜年》中,赵本山:“下来了,因为啥呀?腐败呀?”《小崔说事》中,大妈:“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火炬手》中,“你回家啊?我出家。”《不差钱》中,小沈阳:“大爷,你怎么这么抠呢,你一个没点,我们还搭一个是不?” “腐败”、“要命”、“出家”简短的两个字,切中要害,直白给力。“抠”、“搭”典型地道的东北方言,直白尖刻,让人感觉爽!除了这种直来直去的词语外,小品还炉火纯青地利用了二人转的“说口”形式。《功夫》中,“你好!这里是借你一双慧眼,防忽悠咨询热线,我是资深上当者老范,凭借多年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了做出明确判断。”这些歇后语、打油诗合辙押韵、一气呵成,既让人们忍俊不禁,更让人感觉痛快淋漓。

三、幽默、诙谐,使人捧腹大笑,回味深远

赵本山小品幽默诙谐,时时触动人们发笑的神经。但是在大笑之后,也留给人们深深地思考:或是用简短的语言凝练了生活的真谛,或是触及到社会中的焦点问题,给人们以某种感悟和启示。小品《心病》和《不差钱》中的两段话精辟地概括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就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的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 短短几句话写出人生的短暂,应该好好珍惜现有的人生,其实人生不就是这么短暂么,纵使你再有成就,再有钱,最后都要入土为安的。所以这些话让我们放下人生不必要的纷争,好好珍惜现在。更让我们在欢笑之余,回味他语言中的真谛。“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生活是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积极乐观的品味生活、享受生活。《三鞭子》中,老汉:“这条路啊,真难修啊!全是砍啊,竟是沟啊!汽车到这就打误啊,全靠毛驴往出?啊!这条路,是真特殊啊!这些年来,没人铺啊!村中化肥运不进啊!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啊!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啊!”县长:“叫声大爷你别发怒啊,这回我心里有了数啊!要是不修这条路啊,那算什么好干部啊!”通过老汉和干部拖车时喊出的口号,刻画了农村交通不便,生活的艰难,影响经济的现实,也塑造了一个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的党的好干部的形象。

四、真实、纯朴,使人亲切熟悉,感同身受

第2篇:语言艺术范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红军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高潮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红军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红军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高潮。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高潮,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第3篇:语言艺术范文

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随着人类童年时期美术作品《野牛》的发现,艺术语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就成为许多艺术家探讨的问题。在一万多年前的人类祖先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属于一种带有主观因素的艺术活动。他们在狭长的洞窟墙壁上描绘的野牛,无论出于祈求狩猎丰收、进行巫术活动或者娱乐,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用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征服自然的愿望。那些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生动有力的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好的光影,富有装饰性的红黄黑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类运用艺术语言的一种迹象。它体现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勾勒的动物线条,以及最早的雕塑作品,这些线条和独特的造型与视觉的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联系。比如,为了对母性的崇拜、祈求人类的繁衍,他们可以尽情夸张女性的特征;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在洞窟的墙壁上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或难以对付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实施致命的打击或诅咒,导致这种艺术创作具有了神秘的精神性质。在中国的原始岩画、四五千年的彩陶上的人物也是如此。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稷神崇拜图》,原始人在岩壁上画了十个植物人面型,其目的是祈望它们在稷神的保护下代代相传,年年丰收。所以说,无论是强调理性的西方,还是更注重感性的东方,人类早期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现都是来源于原始时代生活环境和原始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以及精神活动。

二、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

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外国艺术语言除了向世人传达精神层次上的文化意义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一定文化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是画家对现实生活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时代艺术语言鲜明的印证。由于受到写实主义艺术语言的影响,他们对美的崇拜,逐渐转向视觉的真实。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围绕着宗教题材展开,一方面又借宗教题材来表达画家对现实自然社会的看法,促使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就是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宗教的精神禁锢,重视现实生活,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等。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造亚当》,作品表现的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人———亚当正渴望地等待,让上帝的手指触到他的手指,亚当健美的身躯就会获得生命。画中的亚当表现出画家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以及对人的觉醒的渴望。画家借宗教神话题材的描绘,一方面把中世纪美术的艺术语言尽情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尊重、人的价值的肯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人为出发点,这无疑也与文艺复兴的艺术观相一致,哲学家们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中国哲学的这种传统成为影响教育的第一因素;中国哲学对教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格及教育原则等问题上。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四君子”的艺术表现思想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也具有人文性质。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的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这也是画家审美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理想的完美体现。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为本,颂扬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崇尚古典知识与学术等特点,把中世纪美术的审美理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三、艺术语言的个性来源于审美觉醒

艺术语言的个性就是自我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流露,审美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一个时期美术艺术语言的形成,个人艺术个性的凸现,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个人艺术气息与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艺术思潮、创作主张、审美倾向有极大的关系。在其艺术个性的建构中也必然经历着一场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不同艺术个性和面貌。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他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别于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艺术语言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正是画家在审美意识上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对艺术语言大胆创新,以带有明显的主观感彩来表达他心中的苦闷、哀伤、激情和希望。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旋转的笔触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自画像》,画家以阴冷的色彩和旋转的笔触深刻地表现出一个生活遭受困苦、精神备受折磨的画家的独特个性。画家用“阴冷的色彩和旋转的笔触”来表达自己,把艺术语言的客观性转为主观性,这种艺术个性的形成,其实就是画家对艺术语言的一种醒悟,这种觉悟也是画家对前人艺术语言的一种否定。后印象派画家塞尚主张对形体结构的塑造,他所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加坚实的形体。画家之所以运用这种语言,就在于他发现了世界上任何复杂的物体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因此,他的作品注重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画家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与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如《戴帽子的妇人》,作品以对比色组织画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马蒂斯的作品画风与众不同,形体夸张,线条粗重,笔触狂放,色彩强烈刺激,形式更加自由。其艺术语言的审美动机是为了反对传统以“逼真”为评价绘画的标准,因而他的作品显得自由、奔放、富于装饰趣味。又如,荷兰表现主义画家阿佩尔的作品《发怒的风景》,他所描绘的风景变成了发怒的人脸,画中以热情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了画家对现实的一种疯狂情绪。实际上是表达画家对自然的一种愤怒或不安的心理。他对现实和艺术语言的感悟,促使他的艺术作品强调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以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心理体验。从以上画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个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语言方式。绘画原本就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它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产物。艺术家在绘画时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再现外界的事物,所以作品中必然鲜明地带有艺术家自己的个性特点。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就是艺术家在剖析自我,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形式的一种领悟。

四、艺术语言的风格来源于审美突破

第4篇:语言艺术范文

一、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起学生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破除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根据数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如下几种导人方法值得关注: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纲要式地交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又叫“开门见山”。例如在讲《角的画法》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借助于量角器以及直尺,画已知度数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如何用量角器来画给定度数的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角的画法。”这样的导人,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悬念导入法。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例如,在讲授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通过计算如何知道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又问:“321”是3的倍数,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通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此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说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瞬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似乎都想来难倒老师。但老师对同学们所报的多位数又快又准地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又快又准地看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3的倍数的特征,即学习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3、直观演示导入法。直观导人法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视等),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人方法,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模型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增加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用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导致概念模糊,推理矛盾,甚至遗患无穷。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教师还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人美的意境。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3、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恰当有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可滥用幽默,如果有意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幽默必须与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育性、深刻性相结合,不能追求趣味而喧宾夺主,更不可使教学庸俗化。

三、提问艺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常常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宝殿提供桥梁和阶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艺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提问要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科学。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这种指向不明确的提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此外,提问还要做到层次分明。提问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复习性提问,诱导性提问,重点性提问,总结性提问。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2、提问要标新立异,寓奇于问。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这样是吸引不了学生的。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奇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这可以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等比数列的时候,可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赏赐一个聪明人时,问他要什么,他说:“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国王听了认为不会有多少米,就一口应允。结果,弄得国王倾尽国家所有的米也不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会这样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真听课。这样的问题具有震动学生心弦的作用,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提问要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

第5篇: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论文百事通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中国形成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关于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墨家的思维形式结构论是中国‘辩学’或‘名学’的奠基。”墨子在辩论中创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逻辑所构成的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墨子的辩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墨子?小取》所谈“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讲的“故”、“理”、“类”等,都成为墨子的辩论法宝,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语言技巧。下面从“假”、“譬”、“援”、“推”四个方面探讨墨子辩论的逻辑技巧。

(一)“假”式反证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设,指在论证一个命题的时候,先假定与这个论题相反的命题存在,然后根据这个命题的虚假来证明原来的论题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假”就是为了证明某个论题,就先假说它为相反的论题并由此推出错误来的证明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反证法。“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墨子强调,要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是错误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相反,倒证明了论敌的论题。例如,要证明狗是没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许狗姓霍的,他们会反对这个荒谬的命题。于是,就证明了狗是没有姓的。又如在《节葬下》中,说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主张实行“厚葬久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厚葬久丧”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墨子对此用“假”驳斥了厚葬久丧者的谬论:“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为了批驳“厚葬久丧”,先假定它是对的,让国人都去遵守、执行,然而依从了这种主张。将会给国家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执政者无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农夫、百工、妇人都不能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富贫众寡,由此证明了“厚葬久丧”的荒谬。论文百事通

(二)“譬”式证明法

《小取》:“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荀子?释难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譬喻就是因为直言不能将其事讲清楚而产生的,对于别人不信之“故”用譬喻来讲明。所以墨家将其借来作为“明故”的证明方法,这正是王充在《论衡?目纪》中所说的:“何以为辩,喻深以浅。”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据不同的“譬”式要求,经常采取三种譬式证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说明一般的规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认为,人的思想犹如一块白布,时刻受周围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则善,染于恶人则为恶,比喻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县子硕问墨子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为义的方式中,哪种最重要?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墙”一事为譬,巧妙地说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墙筑起;为义和筑墙的道理一样,喜于谈辩的就谈辩,长于说书的就说书,善于从事的就从事,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动,使人有推窗观日、开门赏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义理。如《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以寓言作譬,铺张扬厉,步步进逼,穷理析义,不容不信,终于使喜好攻战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运用“譬”式证明法,或说理以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驳斥以攻破敌人的谬论。或譬醒以激发他人的觉悟,取譬明理,把精当的论述与摹拟形象的描绘融合于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论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孙诒让据《说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释为“谓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证此,这种推论方法,就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论所用的前提必须是对方说过的话或行过的事,或者是某人说过的话(如“圣王之道”、“先王之书”、“古书之言”)或行过的事并已为对方所承认和肯定了的。根据这个前提,墨子

进行推论。如在《鲁问》中,鲁阳文君对墨子说反对“食其子而赏其父”的恶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墨子道:“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鲁阳文君所深恶痛绝的恶俗——“食其子而赏其父”作为前提,巧妙地推论出“杀其父而赏其子”同样是恶俗,有力地鞭挞了鲁阳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战死,又从而赏之的罪恶行经。这样的类比,入情入理,雄辩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论只要求其“然”必须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认“楚人非人”与“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属于同类性质的命题,就可以由“子之然”类比推出“我之然”,至于为什么要承认“楚人非人”或“白马非马”的原因和根据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这种推论方法时,可以暂时难倒对方,使自己获胜,但却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论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推”就是类推,类推是就同一类型的事物中,把还没有取得判断的这一部分和已经取得判断的那一部分相比较,从而给这一部分也定出判断来。“是犹谓”(这如同说)是用来表示相同意义的命题可以类推,“吾岂谓”(我难道说)是表示不同意义的命题不可以类推。孙中原认为“推”,“即以对方所不赞同的和所赞同的属于同类这一点为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应用矛盾律的归谬式的反驳方式……从推理形式上说,这是一种归谬式的类比推理。”如《天志下》载,“其所取者”“为不仁不义也”;“人人之场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逾人之墙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义”。所以,凡行窃者即“凡不与其劳获其实皆不义”。据此类推:今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义的。又如《公孟》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就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这其实是归谬和类比的结合。

第6篇:语言艺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语言;科学语言;语法单位;差异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句段,是意义上有联系,但句法上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已由隔离停顿和完整语调分割开了的数个句子。句群一般是段落的一部分、或者等于一个段落,或者等于几个段落,无论大于、等于或小于段落,都是跟段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段落句群;还有一种句群就是等于整个篇章,我们称之为篇章句群。句群通常就分为这两类。在段落句群层级可以运用的修辞格只有比喻,因为它已经跨出句子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整体比喻。如:

(2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是用整体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篇章,如果整体用拟人的手法,就是童话,属于文艺语体的童话语体。如:

(22)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没想到,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用童话故事的方式,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如果整体用比喻的手法,就是象征,例如有的散文和散文诗,如:

(23)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本文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隐晦。

(2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的英雄们。(鲁迅《秋夜》)

鲁迅用象征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也表达了对春的渴望。

我们从各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语言语法上的偏离性。也正是这种偏离,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拓展了受众的理解空间,赋予艺术语言更多的空灵与弹性。对艺术语言语法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艺术语言丰富特性的理解。

第7篇:语言艺术范文

一、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动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唤起学生的信任感。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语言应具有热情的激励性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激励。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宽容和厚爱,教学中要多用褒扬性、肯定性的语句,少用贬义性、命令性尤其是斥责性、讽刺性语句。老师热情的激励,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是最有意义的关爱学生的方式。

三、语言要具有鲜明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一道带进去。教会学生准确表情达意,会让学生受用一生,这种关爱比一般的物质资助有用万倍。

四、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对教师语言修养的更高要求,是当好一名出色教师的重要条件。一位教师不论上哪一门课,如果他的语言不仅能做到准确、鲜明,而且能做到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那一定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语言应具有含蓄的启发性

关爱学生不仅是要对学生嘘寒问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让他们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语言应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启发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得以充分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巧于引导、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切实的作用。

六、语言艺术还包括亲切、优雅的态势语

教师的语言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是通过人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无声的语言。它在教学中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教师的意图和情感,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亲密的、和谐的。教师亲切、优美的姿态动作,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各种体态暗示,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和谐、亲切的气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支持和信任,使学生乐于亲近老师,听取教师的教诲。

第8篇:语言艺术范文

有时一处名山大川,仅凭自身的观赏,也许一时还不能领略其精华所在,而一经导游讲述出它的历史渊源、典故传说,就可能使你知其所以然,深明其中奥妙。这就是导游的作用。

好的导游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讲解员、演员的素质,能够传达好的信息,以激起旅客的兴趣。欲达此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讲求语言表达艺术。

有些导游甚为腼腆,两目低垂、喃喃而语,机械背诵、毫无感情;有些导游却全然不同。如一位导游带领大家来到一处风景点,一开头就提问:“今天诸位出来旅游,不知忘带了什么东西没有?”经她这么一说,不少游客愕然,面露疑色:有的摸起头来,看看是否忘记戴帽子;有的翻捡背包,看雨具、相机是否还在;有的苦想而不知所指……片刻过后,她才悠然说道:“我是说,你们是不是带来了‘想象’……”说着即遥指远处山峰:“看!那像什么?”游客这才恍然大悟,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用这种提问、置疑、富有悬念的幽默方法作为导游的“开场白”,颇似某些小说开头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另有两位导游,语言也妙趣横生。

一位是为某美国旅游团当导游,当时正值梅雨时节,他便用英语说:“你们把雨从美国带到中国来了,可雨在车厢外;你们把加利福尼亚的太阳也带来了,它就在车厢里。”妙语一出,立即博得一片掌声。

第9篇:语言艺术范文

第一种 装傻充愣法 装傻充愣是答非所问的一种,即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利用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故意错解对方的问题,问东答西。这种说话方式一般都会产生特别的幽默感,出奇制胜。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有一天接到电话,说新泽西的一名议员去世了。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的所有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慢吞吞地说,“如果殡仪馆同意,我本人没有意见。”

威尔逊利用语言的歧义,把政治家想要代替的“位置”说成是“死人躺下的地方”,弄得对方啼笑皆非,有力地嘲弄了钻权者。

第二种 巧作类比法 对于有些提问,正面回答极易落入俗套,也不能满足提问者的口味。聪明的人往往会漫不经心地似答非答,先引对方入圈套,然后在巧作类比中占据谈话的主动,让对方折服。

作家刘绍棠一次到某大学讲演,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坦率地给予解答。突然有一位女生问道:“既然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那你为什么总唱赞歌,不唱悲歌呢?难道社会没有阴暗面吗?”面对尖锐的提问,刘绍棠想了想,反问那位女生:“你喜欢照相吗?”女生点点头,刘绍棠又问:“你脸上有光滑漂亮的时候,也有长痘疮不干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在脸上生痘疮的时候照相呢?”这一问顿时引得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笑了。

刘绍棠对于对方提出的颇有难度的问题,没有急于作答,而是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将文学作品的表达与青年人的照相巧作类比,言简意赅,风趣诙谐,把自己的观点寓于类比中,让人豁然开朗,终生难忘。

第三种 曲线进攻法 有时候说话直接会显示出一个人的真诚,但有时候需要讲点转弯的艺术,尤其是在有求于别人的时候。

古时候有个官员叫彭玉泉。一天,他经过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女子正用竹竿晒衣服,一失手竹竿掉了打在了彭玉泉的头上。彭羽泉顿时大怒,女子吓得面色苍白,但她很快镇定地道:“你这副凶相,蛮横无礼,活像行伍出身之人。你可知道彭玉泉,他为官清廉正直,要是我告诉他老人家,怕是要砍了你的脑袋!”彭玉泉一听这女子夸奖自己,马上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走了。

这位晒衣女子面对窘境,从容周旋,名为赞美心中的官员,实则指责彭玉泉度量狭小,但是她的反应平息了彭玉泉的心头之火,让他转怒为喜。

第四种 因势利导法 在一些争论的场合应时刻注意周围观众的情绪,巧妙地因势利导诱敌深入,再寻找一个突破口,借助群众力量,给对手心理施以重压,使之无回击之力。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当肖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突然出现的意外令会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肖伯纳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对,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得了这么多观众吗?我们能禁止得了这剧本吗?”两句话引起全场一阵喝彩声。那个挑衅者灰溜溜地逃出了剧场。

面对挑衅,肖伯纳若一味退让,会有失面子,如与之争辩,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在观众心中留下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坏印象。但是肖伯{巧用因势利导之法,凭借观众的信任与支持,把挑衅者推向群众的对立面,使其孤立无援,狼狈而逃。

第五种 另辟蹊径法 很多人在与人说理时,往往会不经意间触动对方的“自尊”,从而火上浇油,使局面更加紧张。倘若我们能另辟蹊径,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齐景公好打猎,尤其喜欢养老鹰来捉兔子。有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老鹰飞了,景公下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知道后,去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他?请让我一条一条地数落出来,再杀他,可以吗?”齐景公说:“可以。”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又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对晏子说:“别说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不追究了。”

晏子的本意是救烛邹,却没有单刀直入,直接向齐景公说情,而是采用另辟蹊径法,表面上数落烛邹的三条罪状,实则是为其开脱,并委婉地批评齐景公重鸟轻士。但最后的结果,不仅救了烛邹,还让齐景公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谓“一箭双雕”。

Email:

2017年5期《IQ辞典》答案

No.1:白色的北极熊。因为只有在北极,所有的墙才都朝南。

No.2:把所有的药丸都一分为二,然后早上和晚上,分别吃掉每颗药丸的一半。

No.3:3。

No.4: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