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语言文化教育全文(5篇)

语言文化教育

第1篇: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1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英语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文化基础上建立的都是语言体系,所以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无法分割。想要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了解英语文化,并且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着想,学生理应加强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并通过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

1.2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也越来越频繁,而想要保证交易的顺利,就必须保证交易双方的语言水平。英语作为最常用的语言之一,在此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提高英语能力,不仅是为了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也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而仅仅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是无法顺利进行英语交际的,成功交际的前提是要对对方的语言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只是能够听懂英语,又或是用英语进行对话,也是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的。在对对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继而导致交际失败。

1.3加入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语言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而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动力。想要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可以从此入手,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加入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表达习惯。

2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合理策略

2.1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

虽然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所有教师注意到,不过已经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语言。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因为害怕学生会因为学习英语文化而忘记本国文化,但是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对他国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时代已然发生了转变,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认识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关联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

2.2选取合理的文化教育教材

英语教学的开展是基于英语教材之上的,选择合理的英语教材才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大的帮助,所谓合理的英语教材,也就是既具备英语语言,也具备英语文化内容的教材。并且在正式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看作两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应该将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2.3采用科学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在良好的英语环境下,学生学习英语也会更加顺利,但是,在国内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能够给予学生锻炼英语的机会和展示英语的平台都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阅读以英语为语言的影视作品又或是书籍,学生从这些英语作品中就能够了解到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教师也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和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加强。

2.4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之所以要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入文化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的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的情况。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英语应用情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英语知识,也要让学生能够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了保障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布置更多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3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英语文化教育,学生的各方面英语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而以素质教育作为背景,想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熟练程度,就必须要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英语文化。了解英语文化所指的不仅是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也是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民的交际习惯。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提升文化教育的地位,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爽.浅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14.

[2]孙敏.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155-157.

[3]张华.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226-227.

第2篇: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全民终身学习;语言文化教育;语言文化意识

在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终身学习能够帮助所有学习者拥有时时处处都能学习的权利。语言文化教育所面向的群体正是所有学习者,只有当对所有学习者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其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体现。为了更好地提升语言文化教育的成效与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优化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全面地把握终身学习时展的脉搏,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全方位构建语言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更好地提升语言文化教育的整体质量以及整体水平。

一、语言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

终身学习是全体公民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学习群体及学习需求增长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积极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公民的语言文化素养。比如语言文化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学会礼让、谦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充分注重礼仪教养等,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文化认知,促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史为鉴,以古人为榜样,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语言文化教育还能够全面提升学习者的人文思想。语言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人文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语言文化教育是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将语言文化的宏观面传送给个体的途径之一。未来终身学习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学习者能够进行不同语言文化教育的渗透,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语言人才,不仅仅要具有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语言人才。而语言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和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适应能力。此外,在终身学习活动实践中,充分全面地融入语言文化教育,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各个层面学习者的学识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习者的文化认知,全面拓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语言文化教育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素质和意识的全面发展,提升学习者的核心修养,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得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事业锦上添花。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能让学习者学习到丰富的民族精髓,也能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播、传承、交流的途径,随着国家对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视不断加大,积极构建语言文化教育愈来愈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了解语言文化发展,加强语言文化交流是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其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基础。语言文化教育依赖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如果不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就不会意识到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必谈及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文化都经过历史的积累,都具有其长期演化的特征,因此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要遵循语言文化长时期形成的语言规则。另一方面,就是要依照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进行适应性交际。此外,许多节日也是培养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各国都有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的节日,可以借助节日面向所有学习者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加强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宣传语言文化教育重要性。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为语言文化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语言文化教育是各国进行沟通交流的友好桥梁,因此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语言文化意识是语言文化教育的首要教育任务。学校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单位,政府应给予学校更多语言文化教育资源上的支持,帮助学校之间建立起语言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良好的学习平台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语言文化教育的资源投入不仅仅限于传统学校,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资源和教育需面向所有学习者,积极融合终身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才能使两者的教育效果最大化。公民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能促进语言文化教育传播,帮助国家提高国际地位。

三、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的构建

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是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保障。国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解决政出多门、政策法规不配套的问题。语言文化教育政策制定是国家相关机构对语言文化教育所做出的肯定,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是国家和群众从法律上确保语言文化教育的地位,也是对语言文化教育的教育价值肯定。语言文化教育的整体政策由国家和政府领导与建设,整体政策不单指某一个方面的政策建设,也不是某个单一的政策,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政策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法规政策强化和完善其规范作用。政策法规制定首先要构建一个总体支架性的蓝图,这种宏观规划必须由在地方范围的微观规划来修改增补;其次,应该周全地寻求对政治支持和公众支持方面的动员,而且各语言文化教育利益相关者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规划和实施阶段中来。政策法规应该具有一定灵活性,以便语言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留有修改的余地。为了保证语言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的实用性,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颁布都要经历一段长期的酝酿过程。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做出决策之前需要通盘考虑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的众多影响因素。地域文化差异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制定政策时不应该随便地引进某种政策法规,也不应该未经仔细考察就随意放弃,应与国情相适应,并扩大政策法规的包容性,以便面对不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差异能够灵活面对;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赋予地方政府对政策修改增补的权力,保障政策法规的实施。除此之外,国外的语言文化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有其特殊的结构与范畴,有许多值得我们引鉴的地方。国家就必须从国际视野的高度,用动态的眼光来制定实施及评估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借鉴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四、结语

第3篇: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文化对比

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将文化置于语言环境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吸纳外语课程教学内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一种工具语言,也不能仅仅是为了理解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并用之阐释其言语行为而学习,而是要立足于文化之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用自己构建的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实现语言的意义;由自己构建的语言不断受到外界的修正、检验、完善,这才是语言教学的本质。

一、文化对语言教学的要求

叶圣陶曾说:“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言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把汉语作为外语来教给英国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日本人,或者巴基斯坦人,遇到的问题不会相同……”那么这种结论换用在学习英语上,也一定适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教语言亦教文化”已经是当今外语教学界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容易导致忽略语言的实际应用,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框架构成又要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既要追求语法应用又要注意文化差异对语言应用的影响。总之,外语学习不仅是简单地将词汇堆砌在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中,还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掌握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二、文化教学模式的变迁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外语教学就已走入中国课堂,近两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传授语法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阶段,按幼儿习得母语规律训练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阶段,以认知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阶段,以语言和文化作为输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阶段。形成了两种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和文化过程教学法;出现了四个主要教学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所以,我国的文化教学实质上一直都包含在外语教学之中,文化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关于文化教学的讨论。文化教学中的政治选择性导致了学校断章取义的文化教育策略,不但使教育存在片面性而且歪曲了对不同文化的正常理解,给文化烙上了是非好坏的印记。我们学习语言及文化是为了了解其差异而并非审判其好坏,这种选择性的学习会让学生摸不着文化的来龙去脉,无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彼时的语言教育差强人意,教师仅凭自身的文化喜好在课堂上附带介绍一些与语言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这些决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引入。我国的语言学家及广大外语教师们迅速达成共识: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数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然而现存的教学大纲,无论是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在论述中都强调了学习外国文化、培养文化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没有相应的文化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教学测试和目标,更没有针对跨文化学习进行论述。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培养和能力运用培养一直在探索阶段,只能凭借教师的经验,在有限的课堂上向学生拣选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组织简单的语言文化课堂活动,学生的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外语教师教学实践的重心向基于跨文化基础之上的能力培养方面转移,构建有效的中西文化对比和导入的文化教学模式是语言教育的必然趋势。要强调在不同情境中学习者应该得体地运用语言,要明白交流中蕴含的文化规则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文化的约束;要实现有效、合理的语言运用,不仅要学生了解语言的语法知识(即语法能力),而且要能够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意义(即文化能力),两种能力互补才最终形成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这些都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文化教学策略敲响了警钟。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导入中西文化?这是未来外语教育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首先,从总体来说,外语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化角度进行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着重培养学生接纳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正确运用语言这个文化载体的能力。为达到这个要求,外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外语教师要介绍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的缩影,是异邦了解本民族的线索和基础;第二,外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抑或称其为文化渊源;第三,外语教师要注重讲解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及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汉语句子的重意合、句式短、无严格的语法约束相比较,英语句子重分析、语法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明确,这与西方世界的逻辑思维清晰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第四,外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运用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如委婉语、禁忌语、衣着、服饰、体距等的诸多不同,都横亘在语法之上影响着彼此的交流。其次,从课堂细节来说,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化教学策略,笔者就两年来的教学调研总结了几下几点与大家共勉:异乡文化介绍:学生自愿成组,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假设他们分别来自于那里,借助网络资源收集“家乡”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介绍“家乡”历史、习俗、饮食特色、民族风情等内容的PPT。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同一母语下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家乡美食展示:让学生制作PPT展示家乡美食及美食背后的传说,争取中英双语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特别的美味背后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用英语介绍起来更别有风味,这个活动在课堂上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情。进行习语对比: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中英习语进行比较,通过习语和谚语了解文化;系统讲解英语习语和谚语,解析其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思文化身份:做适当的心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观念,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取向。感受文化距离:创造不同的语言环境(穿越时空),让学生用不同的交际身份进行语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段对语言应用者的要求,体会时间、文化、社会环境与角色的关系和对角色不同的期望。感受文化定势:让学生看不同国家的人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人或场景,通过想象再现照片照摄背景。根据描述和对比,了解自身的文化定势思维,体会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总结文化定势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外教工艺品展:在外教配合下,展示给学生某一文化的工艺品,可能是外教在中国旅游时购得的,也可能是外教从本国带来的,引导他们发现展品中蕴涵的文化意义,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文化差异讨论:学生阅读一篇由文化认知差异引发问题的文章(以近年来异族通婚现象屡见不鲜为例),引导学生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采访外国人:就某些特定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约谈外教或外国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作汇报展示,该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除此之外,外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把大量阅读国外典藏和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当成备课的必需项。不仅要精通英语的语言结构,还要深谙西方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进而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方法。一位好的外语教师应该成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研究者,不但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而且有胆识对外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提出想法和建议;有能力进行中西语言的文化比较、文化导入和文化理解;有魄力进行外语教学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结语

外语是一种语言,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学习它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其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其历史发展和人文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一个人来说,语言是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根基。外语教学既要有传递文化知识的语言教学,又要立足于文化这一根本出发点,不可偏废。外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及文化差异纳入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外语知识内涵,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应用。总之,外语教师要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杜学.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4篇: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第5篇: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实践;研究

传统文化教育从广泛方面来讲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是非常容易切入的,无论是从实际生活入手,还是从课本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传统文化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因为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在历史不断发展、文明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对调研数据和参考文献的综合研究,该文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针对性的见解和思考。

1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在每一代人的肩头,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既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1.2丰富知识,拓宽学习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拘泥于课本学习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且单一的思维习惯。传统文化教育是多元的,涉及不同民族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也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对关于地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历史等内容进行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好机会。一些学生在作文写作以及阅读理解时没有充足的感情色彩,以及没有充足的语言去描述和表达感情等现象都与学生所接触的学习知识面较窄有关。

1.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是历经时间历史较长的传统文化,在现如今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趋势不断明显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具有更多的世界发展因素和现代先进因素,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是由其所经历的事件以及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所决定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对友善、孝顺等传统美德有全面且充分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言语和具体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能添加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严格把关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和思想更符合现展的趋势,避免出现学生盲目搜寻学习资源和不正当引导而产生的学习失误。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将传统文化、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输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发挥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最大价值,展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有趣的,同时不能仅仅因为传统文化知识有趣就认为传统文化很好学会,其实不然,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和古代环境截然不同,所以所处的文化气氛是不一样的,但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学生们处于传统环境中学习,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下学习传统文化会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1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学习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基础不仅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更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且语文学习不是不同模块之间单独分离的,而是具有相互影响作用并效果显著的。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较差,对汉字的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那么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一定会受到影响。一些教师会认为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与学习传统文化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对语文学习整体性的认知性不足的体现。语言文字基础赋予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在用文字描述的事物、经历和感情面前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字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文化的输出更是离不开用汉字去表述和传播,因此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文字基础的夯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环节。

2.2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并不意味着对课文内容学习进行放松,传统文化教育与课本教学的比例应该由教师进行恰当的调节。一些教师会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穿插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实践会严重影响课本教学的进程,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本内容的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实践没有较强的联系,这些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语文教师针对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和课本内容进行综合调节。传统文化的体现范围是非常广的,语文课本内容中有很多都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例如,《曹冲称象》课文中曹冲的聪明才智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2.3通过民族节日,学习传统文化

民族节日是学生兴趣度相对较高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内容。而且,在不同的民族节日都会通过举办不同特色的节日活动来进行庆祝,学生还可以拥有假期,所以通过民族节日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学途径。一些教师提出,随着学生对网络文化、外国文化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民族节日的关注度和传统特色活动的举办也有一定的缺失。教师则可以从学生较感兴趣的节日入手,例如,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较强烈的活动,傣族的泼水节等,由于学生本身的了解度较低,其学习的兴致会更加盎然。在传统的节日假期,教师还可以通过以节日活动的记录、节日活动的讲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民族节日活动的参与度。

2.4强化教师培训,强化课堂布局

课堂布局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和课堂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从而加强课堂布局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可以体现在对课本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和加强学习氛围的途径以及激励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提高等。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和教学模块进行充分的安排,这也是对课堂布局的另一种解释。在布局课堂、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把握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鲜明的个性和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更有利于课堂进度的有效开展。例如,如果班级里有少数民族同学或对传统文化有特殊兴趣的同学,就可以邀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教来对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讲解,有利于拉近教师、学生和课堂之间的距离。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渗透所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学生、教育和文化传承来说都是由内而外、意义重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与传统文化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多样的形式来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美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其肩上所承担的传承和传播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6):23-25.

[2]吴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156-161.

[3]王永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6):11-15.

[4]邹谊玉.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传统文化诵读式教育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111-112.

[5]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