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农学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农学思想论文

第1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即使农村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到市区去参观考察,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能产生多少感性知识?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上海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以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国内外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地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

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每年市区都要组织多次时事形势讲座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但农村初中的政治教师是很难也很少能参加到的,因为大多数通知在基层学校没有得到落实。还因为由于交通的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参加活动,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第四,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要解决一个师资问题。因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特别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存一名至多二名的专职政治教师。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二位专职教师即使使出混身解数,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是非常困难的。

农村初中这种师资紧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目前城乡学校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间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师收入的悬殊。至使许多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中学任教。他们千方百计调离农村学校到市区,至少到区(县)府所在地的学校去任教。本市高校毕业出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安心在农村初中任教、特别安心于偏远的农村初中任教的已是凤毛麟角。人才是需要流动,正如流水才能防腐一样。但是,如果进不抵出,或只出不进,这沟里的水就会干涸。如本校最多时甚有六名政治教师,现只存下本人一人年年坚守在初三年级执教。况且,本人已五十八岁,再二年多点已达退休年龄。如再不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一、二位年青教师,届时,本校这门学科该如何处置?(今年九月已引进一位安徽籍女青年教师),不要说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连正常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恐也难以维持。

第2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科 “三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便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显得重要。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不仅会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而且会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这项重要任务。诚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也不能囿于学科建设是从事理论研究,而忽视理论教育所从事的理论普及工作。学科建设固然是着力于理论上的提升,但理论工作本身的特性、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我们,紧密结合理论教育的实际,为理论教育服务,不仅不会影响理论品位的提高,而且是促进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论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重视理论教育和理论普及,这是理论的本性使然,是理论发展的规律使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一紧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相互受益并获得双赢的过程。在这种紧密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不断得到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同时,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过程,又会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不会影响和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也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水平。恰恰相反,密切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研究成果和适用的人才,将会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用人渠道,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成就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总之,通过双向对接,二者会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三农”问题的提出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就是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的进程。然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远不及第二与第三产业。农民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便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由于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大量集聚在城市却无工可做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导致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农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而且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其生活状况成为中国人总体生活状况的最主要反映,农村能否尽快发展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三农”问题也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学习需要循着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从时代背景着眼认识“三农”问题,全面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视野和大手笔,“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循着“(1)城镇化—(2)工业化—(3)现代化”的基本行程,其中“城镇化”是这一发展转变的原动力。要将这三个层面与“三农”问题放在一起思考。首先要了解传统农业社会。从内容来看,要认识两点:传统农村和传统农民。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立国的发展中大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乡土特点十分突出,乡是农民世代栖息的地方,土(即生产资料)是农民谋生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经济活动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农民祖辈落脚于乡村,拓荒耕地。生于土地,长于土地,世代繁衍,终老于土地。传统农村的社区性质和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为此,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就需要从传统社会的农业开始。这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史”与“论”结合的切入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三农”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在研究和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扎根、结果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均可涉及“三农”问题。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尽管有人说,作为一本教科书不必须有相关内容,但笔者认为,既然“三农”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还是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的内容中有所反映的。如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系统阐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特别强调工农联盟在国家政权中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制定新经济政策解决农民问题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道路;斯大林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等内容完全可以写进教材或教案。这其中,《法德农民问题》是恩格斯晚年长期研究农民问题的卓越成果。这部著作,对指导当时农民运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的和反动的政党,对目前社会主义者突然到处都把农民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感到非常惊奇。按理说,我们倒应该对这件事情没有早已发生而感到惊奇。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卢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来说, 尽管毛泽东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但从他的有关论述、文稿及在他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文件和指示中,仍大体勾勒出了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毛泽东一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这是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以阐释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注意研究和引用、介绍毛泽东当年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基本经验,讲明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毛泽东特别强调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援农村建设。这些可贵的探索与设想,都可以成为我们在授课时引用的精粹。此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三农”问题的大量讲话、指示和文章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应有内容。如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实际国情,深刻指出,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首先取决于农村,我们制定政策规划蓝图,必须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江泽民同志则指出要始终明确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多次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都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授“三农“问题的“纲”和“灵魂”,是需要写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可以从中国近现代的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上入手来阐释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有人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教学中很难讲“三农”问题,实际上并不尽然。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立足于国情谈理想就是从现实出发,这个国情和现实便是“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再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强调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三贴近”当然离不开贴近“三农”问题。

总之,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都与“三农”问题有着不解之缘,都需要对“三农”问题从自身的课程特点出发加以阐述。但在讲授中要注意:1要处理好现行教材与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材中有“三农”内容的和教材中无“三农”内容的课程间的关系,教材中有“三农”内容的 ,是要写进教案展开阐释的,并要注意其它教材中的“三农”问题是从何种角度讲的,要体现本课程的层面;教材中没有涉及“三农”内容的要讲,也可写进教案,但需注意入手与着眼点,切忌重复其它教材的内容。2、要贯彻“论从史出”的原则。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从事实(史)中讲道理(论)。从四门课程的总体来看,“三农”的发展“史”主要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体现。 3、四门课中关于“三农”的内容要有逻辑递进关系:既可以时间在先为序,也可以逻辑在先为序;各门课程中的“三农”内容要有所侧重。实践表明:万丈高楼需从平地起,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是一定会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2000

2、《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萍、李维武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讨. 人民出版社,2002.

4、丁俊萍.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Oos8-02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实阵地,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频繁的各国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交融性发展,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凝聚效力和整合功能,淡化了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因此,积极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路径,注重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传播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避免多元文化冲击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逐渐被“边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多元文化、多元观念汇集碰撞,形成了人们复杂多变的价值取向,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农村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建设。

(一)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是指引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奋力实现全人类解放、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向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领导工农联盟,开展武装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建国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逐渐确立。但是受到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浅,总体理论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其他非主流思想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流行封建迷信思想,宗教势力也一度发展壮大,严重弱化了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腐蚀着马克思主义的农村中的固有阵地。因此,稳固马克总主义在农村的根本指导地位。避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农村中被逐渐“边缘化”是当前推动农村发展和帮助农民进步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掌握农村的主导话语权,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传入我国,强烈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农民的思想意识。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效率、竞争原则促使农民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入我国,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乘隙而人,甚至在部分地区大肆泛滥,严重腐蚀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社会格局致使农民形成了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取向,弱化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民中的引导作用。“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这就要求加快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村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基本理论和原则也必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受益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固化、农村教育状况落后等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乡风、民风等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中的宣传与普及,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最。”要对广大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教育,让他们将这一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有成功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有现实的传播资源可以利用。探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丰富宣传载体,改变抽象理论的晦涩形象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要从整体上进行准确把握,不能断章取义。但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农民来说极为抽象,要让农民完整准确地掌握它,必须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手法。农民不可能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但这种“灌输”决不是灌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坚持准确与通俗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运用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等宣传手段向广大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宣传载体。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这些宣传载体,并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丰富这些宣传载体,以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奥难懂的形象,消除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感。激发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艾思奇所说“我尽可能用大家日常都知道的事例

来说明这些问题,以便大家能够把日常思想中正确有益的思想抓紧,而把错误有毒的思想清除,以便较系统、明确地掌握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哲学思想”。在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运用浅显易懂的大众语言,选择符合农民意愿的宣传载体,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风气派,使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新传播方式,适应时代进步的发展要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向传统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大大提升了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地位与作用,互联网和手机等传播媒介在现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工具,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开发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性,如加强广播媒体的管理和内容上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传播手段尤其是网络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要发挥农村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借助乡村远程教育设备,及时更新农村的信息资源,向农民有效地传递、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开发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红色短信传递、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精心设计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用鲜活的具体事例去感化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农民的思想形态中去。总之,要让马克思主义主动占领互联网、手机、电视等重要传播领域,牢牢掌握在现代传播媒介中的话语权,从而有效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以民为本”,贴近农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个“人本身”即人的根本需要。要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关注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将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寓于农民生活的主题之中。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仅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简单的说服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形势的需要,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状况成为制约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宣传中重视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忽视了引导农民如何运用这些原理,重视弘扬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图远景而忽视了解决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要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要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照他们的现实需求。“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突出农民增收主题,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广大农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要认真选取符合农村社会实际、满足农民现实需求的理论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系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作为宣传的重点。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陆仁权,杨宝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6)

[4]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何绍斌,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J],武汉学刊,2008,(06)

第4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创新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乡从3月至今,对全乡几年来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作了认真分析,现将基本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乡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现状

,我乡宣传农村文化工作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及当前中心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全乡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局面,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县委推行为民服务“无项制度”,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构建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增强队伍素质。乡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后,各村委会、各部门中心组学习都能根据活动要求组织好理论学习。定期不定期开展基层干部及宣传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培训,增强队伍素质,保证宣传工作的质量。组织乡村干部进行科学理论学习,地方语言学习,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理念,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群众中领头雁作用,应用理论知识结合地方实际引导、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如:充分应用地方文化室组织群众开展一星期一次书刊、报纸等刊物学习,宣讲国家政策,努力引导群众应用健康的思想文化知识抵制腐朽的外界文化。为群众搞好文化服务,赢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逐步让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以开展健康娱乐活动为载体,丰富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近年来,我乡在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体系,成为促进我乡宣传农村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如:应用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优势和节日多源化的特点,在节假日活动和农闲中开展民族歌舞、篮球等健康向上的娱乐比赛,并在节目内容上、形势上加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工作者紧密围绕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地方实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栏等各种宣传手段,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宣传工作者不定期走村进组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提高全民爱国意识。

二、得出的主要经验

一是县宣传部及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开展好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前提;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宣传工作者的认真负责是抓好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基础;三是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确保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取得实效的关键;四是抓时间突亮点,以最快的时间,宣传农村典型,是抓好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素质普遍偏低,很难将外面好的文化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加于宣传,地方思想文化的亮点、典型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偏低,观念陈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不平衡,健康的思想文化与腐朽的外界文化产生冲击,人民选择性接受思想文化的意识不高,宣传健康思想文化的阻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经费紧张、人才匮乏,农村文化室硬件设备建设不完善,农村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文明创建难以高效开展。四是基层干部没有认真研究新形势新特点,创新观念淡薄,照本宣章的观念仍然存在,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健康农村思想文化的宣传上方式、方法、内容存在形式主义,致使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四、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一是在经费支出上,就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应给予一定倾斜。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具体措施上也要积极作为,增强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经费,增派农村宣传工作人才,增强地方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乡文化室、村图书室的经费投入,使之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对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起到了较强的基础作用。

二是增加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宣传队伍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能引导群众思想与国家政策始终一致,能引导群众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能保证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同时,自身素质能力在教化群众过程中是最好的手段,同时也是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第5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变革;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使原来具有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功能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或弱化,农村出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下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农村有所抬头,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农村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阵地,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深刻的农村变革改变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环境,使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呈现新的特征与难点。理性分析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难点以及开展突破难点的理论探索和机制创新,对于不断提高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中国广阔乡村,约占全国人口2/3的广大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群体。搞好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不仅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历史事实证明,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对推动中国革命,还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指引着农村社会前进的方向。

自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实践,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农民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断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组织体系,强化广大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极大的提高,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实现新中国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农民率先掀开改革浪潮的新篇章,积极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农村新模式,孕育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使农村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事实证明,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才能不断取得。而偏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只能带来失误与挫折,贻误农村社会的发展时机。

其次,从实践主体看,农民自身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主导。

农民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者和推动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新式农民,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是其最重要的素质指征。一方面,农民只有树立和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现和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破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与侵害;另一方面,农民应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科学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惠农举措,依顺国家政策发展农业生产,自觉进行农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使用与发挥,首先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最后,从现实使命看,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任何困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推动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目标。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发展的道路必然出现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产业结构的升级、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以及职业的分化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等,都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深度挑战。在这些挑战和困难面前,党和政府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三农”政策,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以发展促进农村前进中一切矛盾与困难的解决。事实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农村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二、变化中的农村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带来诸多难点与挑战

自80年代初以来,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它对乡村的政治模式、阶层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无比深刻的变化,使农村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1]在农村社会转型中,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民主管理的乡政村治、自由宽松的思想氛围以及开放竞争的市场体制置换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历史时空,转变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利益基础,使变革中的农村社会存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第6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作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进行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多种思想观念的渗透,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发现目前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瓶颈。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民群众缺乏学习热情、基层党政组织凝聚力不强、物质基础薄弱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等。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亟需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分析并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农村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理论方法的滞后,这些因素都成为阻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同时我们还要依据这些缘由对症下药,研究出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完善思政教育的载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但是同时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1、充实农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要求基层党组织、群众深入学习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并且还要充实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致富信息、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基本法律的教育。要加强农村各种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学习的地方和便利的条件,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观和充足的法律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年龄范围,应该把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应该作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作为目的,大力解决树立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思想道德规范的问题。并且把依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由政府组织进行免费的教育,并且着重培养残疾人的谋生技能,鼓励残疾人群不悲观消极,自谋职业,这样既减轻社会负担又增加了残疾人群家庭收入。

3、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更加多样化。应该用群众喜欢的方式作为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设公共文化阵地,多多进行户外的教育,开设免费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文艺宣传队进村表演,通过网络和电视宣传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法律知识,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党员模范先进人、婚育新风进家庭等评比活动来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农民形象有重大作用。

二、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农村基层党政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而农村干部是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做好农村和农业的各项工作,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所以,只有加强村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充实完善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才是做好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1、注重内化,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村干部成员需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总结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为群众、为乡镇政府做了哪些贡献,并对未来村务工作有哪些新计划新提议和新想法等。

2、理论外化,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农民群众既是最朴实最热情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又是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差的一个群体,这需要村干部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基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群众树立优秀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坚持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取信于民,树立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最终为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打造基层党政组织团队精神。基层领导干部的职责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实现群众整体利益最大化,基层党政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越强,在群众中树立的威信越高,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才能逐见成效。因此,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塑造一个团结向上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政组织。

三、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是党对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从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动农民和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与‘灌输’,更为重要的是依据不同时期主次要矛盾解决农民最为关注和生活所依赖的土地问题”i。适当提高基层村干部工资福利,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农村干部的真实需求结合起来,使基层村干部对工作有干劲有热情。鼓励基层村干部力争红旗村或优秀示范村,制定考核标准,把达标或取得重大突破并且有一定工龄的基层村干部纳入事业编制,享受事业编待遇,进一步调动基层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进而做好村级本职工作和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扎根基层,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1、大学生“村官”需要夯实政治理论基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工作的理论指导。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导重要讲话、农村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转变态度角色。作为80后的大学生要继续继承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与意志。同时,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从习惯风俗民情开始,学习群众方言、习俗、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当地群众的距离,为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3、扎实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到基层,接触农户,体会民情、了解农业,运用自己知识和能力帮助农户解决种植和法律难题。例如,大学生“村官”联合起来建设有科技含量的大棚,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户建设大棚的信心,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在夯实政治理论基础上,通过扎根基层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才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的作用,进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生力量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做好农村尤其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注释:

第7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一)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强大精神动力。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的重要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只有思想的解放,才有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0年前,广大农民群众处于温饱难于解决的水深火热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唤起了中国解放思想热潮,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热潮,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广大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时在广东发表了重要讲话,掀起全省第二轮的思想大解放,到九十年代末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针对当前发展特征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以新一轮解放思想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这次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与以前开展的解放思想活动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来开展的,是要在以往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体现在“立”字上,通过学习学习讨论查找影响和阻碍发展原因,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发展思路,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不利于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转变观念,促进发展。

(二)解放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府工作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要深刻认识到政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深刻认识到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是推动政府工作,更新思想观念,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是提高整体素质重要途径。

党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被坚持,与整体的素质,即每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主体素质是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关键。提高整体素质须从多方面努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转变领导思维方式,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所谓总揽全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方法对政府工作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性思考,正确把握形势,制定符合实际工作措施。

(二)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增长才干,适应时展需要。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发展动力,就是要通过学习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提高领导的决策和工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所学的知识,逐步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抓发展机遇,提升工作组织程度。因为政府机关是否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捕捉机遇、高效运用机遇是体现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善于分析形式,搞好调查研究,吃透上情,摸清行情,掌握下情。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了解和掌握其他乡镇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深入分析存在差距,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理清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一)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细化“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的格局,发展以蚕桑为主的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加快培育壮大农业技术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化经营道路,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围绕我镇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夯实基础,加快城镇化进程。

1、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按照中心镇建设要求,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抓好小城镇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群众到中心镇投资置业,拉大市政框架,扩大市政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带动周边各村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2、加快生态文明新村的建设。新村建设坚持按照“桑—楼—池”的模式,以生态文明村建设“十化”为标准,把新村建成一栋楼,一片桑,一口池的生态文明新村。加大村庄整治力度,以开展农村“五改”工程为契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能源改革,广泛应用“蚕—沼—桑”“猪—沼—果”两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三)审时度势,发挥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开发

1、因势利导,以资源优势吸引外商。我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地热资源,生态和人文环境良好,是旅游招商项目的优势,也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切入点。以我镇为例,在这方面:一是围绕生态旅游招商引资,借助刘张家山温泉开发区,做大做强生态游这一招牌,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关系以商促商,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投资旅游开发项目;二是加大和平村廖屋石头城景区和刘张家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生态游;三是以车八岭的开发为契机,充分利用和完善绿色通道的建设,打造以绿为底色的旅游线路。四是发挥水资源优势,促进小水电站的开发,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8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10

1 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概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距离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中发展,由此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进一步落后,为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响应中央的政策,各地方开始实施各种方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大学生村官成为眼下的热点,号召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在工作期满后享有择业方面的福利政策。相比过去传统的封闭式村委会与村民自治,大学生村官拥有着世面见得多,理论知识多的特点,能将先进的思想带入到农村中,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色

农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村民,主要是引导村民解决思想观点、立场的问题。使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并运用到生产、工作等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村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消除过去老旧的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培养、科技文化、农业知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过去的村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村民委员会自治的教育,党员会议学习教育,村委会的广播电视教育与村委会图书馆自我学习的教育,村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3 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态度问题。目前国家鼓励毕业大学生去基层服务,将学校所学带入农村,但是,目前毕业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普遍的出发点却是为了积累宝贵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为今后更好的进入公务员队伍做准备,因此,很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决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更谈不上有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

第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能力问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丰富缺乏实践,由于他们刚刚迈出学校大门,对农村生活还不习惯,对农业还不很了解,缺乏实践经验,自身能力不足,在思想政治指导上尚缺火候。

第三,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施效果问题。大学生村官地位低,得不到重用得不到机会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村干部不愿放权给大学生村官独挡一面的机会,怕大学生村官与他们争饭碗,抢了他们的位置,多数大学生村官只能充当“勤务兵”或“书记员”的角色。不给他们真正干事的位置和权利,对他们缺乏信任。农村普遍存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偏见,不愿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深入交流。

4 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对策

第一,制定能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政策让大学生村官有下定基层的决心。只有从根本的相关政策上进行突破,设置专门的农村大学生村官岗位以及编制,给予大学生参与村委民主选举与村干部竞选的权利,切实的参与到农村工作中去,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心全意的为村民服务。

第二,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做好村民教育首先必须加强自我能力的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与当地实际条件相结合。

第三,取得信任,改善方法,切合实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就必须深人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客观实际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群众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群众行为的。做农村工作应注重用事实说话,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接受我们的道理,接受我们的政策,不是根据我们讲得多么漂亮,条文定得多么完善,而是根据他们的亲身经验,他们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愿望,觉得顺耳、顺心、顺劲,就接受了。

5 结语

终上所述,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思想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农村思想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不仅促进了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良好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农村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已经在很多地方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本文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析从方法、能力、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其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要让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长久的实施,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让问题的解决方式自动化,要深入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才能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汪辉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现实意义[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9(1).

[3]张国宏.做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认识农民的思想特点[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1-2).

第9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民观 农民主力军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本文拟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农民理论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及其农民理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探索、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理所当然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但也没有忽视农民问题。中共“二大”第一次对中国农民作了阶级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P76中共“四大”提出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2]P274即农民同盟军思想。这些闪光的思想是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尤其是中共“四大”前后,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撰写了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上述思想。

北伐开始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右转。他虽然承认农民“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却更强调农民落后性的一面,认为“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3]P159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导致他忽视农民作用,乃至最终放弃对农民的领导。这不能不说是大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同一时期,却独具慧眼,对农民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论著,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及其革命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认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他还阐明了中国农民斗争的特点,强调农民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些分析与论断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农民理论,并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斗争紧密结合。秋收起义后,率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斗争中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从而为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在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大体上说,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合乎实际的科学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未被重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个探索阶段是必要的,它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形成的起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遵义会议到40年代初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不但充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完整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他还提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的理论。

从1941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撰写了《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中人民民主的政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并提出通过合作社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体系建构。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在对农村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得出“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忠实和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一大胆而科学的论断。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是这一论断的基础。共产党人根据经济地位尤其是生活状况,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又可进一步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包括雇农)三个阶层。不同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性便不同,因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地主是“反革命”的,“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游移”但应“争取”,“多做解释工作”,贫农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4]P20-21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共产党人认定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5]P644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若不把农民动员起来,“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国民革命便不会成功,因此,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P39,37从而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农民同盟军、主力军思想是这一论断的核心内容。共产党人认为:由于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苦,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所以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7]P692特别是“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70%,”他们“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8]P643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里,“人民民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9]P1478-1479

(二)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道路的关键。其基本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或红色政权建设,并以之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原因在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不断壮大的红军力量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在于它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10]P98-99这样,才能“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1]P635井冈山道路的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而这一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之上的: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然也必须依靠农民这一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所以,井冈山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将工农联盟和农民主力军思想付诸实践的道路。

(三)把武装农民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相结合,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乃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12]P487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要发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的作用就必须武装农民。人民军队也正是依靠农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然而,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才能真正自愿地武装起来。因为地主阶级是通过占有土地而剥削农民的,农民要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取得土地。拥有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最大的愿望。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就不会拥护革命至最后的成功。所以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环节,把土地革命、作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革命使亿万农民真心拥护、支援和参加民主革命,成为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是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中国革命军队以农民为主体,共产党员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必然带有小农的固有缺陷。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把军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团体,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方式,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战士问题,创造了教育农民的奇迹。

共产党人还进一步地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小农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农民的个体经济几千来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13]P931合作化要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民主革命胜利后不久,党就在农村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应该说,这场运动的前半段是成功的,只是后来急于过渡到0“一大二公”的,最终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三、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括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建立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为精髓和灵魂,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付诸于实践,而以教育农民和改造农民作为实现这一切的保障,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科学的农民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农民同盟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总结19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战略思想,后来又把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看成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同时又大胆创新,提出“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最重大发展,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关键和灵魂。因为,农民主力军理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及由此得出的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心问题这一结论,而要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就必须依靠农民主力军作用的最大发挥,土地革命和教育农民便是确保这一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教育农民的思想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一个创新。基于农民的阶级二重性和固有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倡导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教育农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从而把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党和军队成功地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党和党的军队。这可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和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其农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理论几乎无一不是经由创立的,也就是说,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与生于农村、熟悉农村、又专职领导农民运动的早年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既能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科学正确的农民理论赢得了农民,便赢得了中国革命。今天,在我们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力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时,回顾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农民观,当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10].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7][8][1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