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茶产业范文

生态茶产业精选(九篇)

生态茶产业

第1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一、提高对茶产业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认识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它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青杠坡赴凤冈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化建设

班9月1日,青杠坡镇组织抓茶干部和茶农共86人,到凤岗县田坝村参观学习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产业化建设。

在凤冈县永安镇党委何书记和田坝村村委会田主任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仙人岭核心生态茶园、仙人岭生态茶生产加工厂和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听取了镇、村关于生态茶产业化建设及典型经验的情况介绍。通过听介绍、看基地、比效益,拓宽了参观学习人员的视野,增强了带领广大茶农建设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完成2009年茶产业工作的具体做法

1.立足“四早”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一是宣传发动早。

在各茶区书写石灰标语共20条,充分利用宣传光碟、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等载体对政府出台的发展生态茶产业政策进行宣传。全镇种茶群众会于8月15日前全面召开结束,让群众及早安排好茶区内农作物收割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早。镇党委于7月10日以青党发〔2009〕85号文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政府并组织镇茶办工作人员和部份茶农到乡坝乡和凤冈县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开拓了茶农的视野,进一步坚定茶农建设好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规划落实早。为提高群众的种茶积极性,全体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召开群众会和土地丈量工作,在规划区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此,全镇己完成5条茶区公路、核桃坪茶园便道硬化和22个水窖的规划测量工作,为保质保量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茶园开挖整地早。8月29日,在县茶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土地开挖整地工作,现在已高标准、规范化开挖整地500多亩,有4台挖机同时工作,力争在本月底全面完成开挖整地工作。

2.采取“五统一”措施建设现代生态茶示范基地

统一干群思想,实现思想观念转变。该镇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了以“为什么要发展生态茶?怎样发展生态茶?发展生态茶的目的”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党员干部会,带农民群众到风冈县田坝村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到茶区开群众会,促进农民从小农经济意识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转变。

统一技术标准,实现茶园建设规范化。为防止生态茶技术培训“政出多门”,即防止因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生态茶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的后果,该镇请县茶桑局生产股股长为镇机关党员、抓茶干部和茶区群众统一讲解《茶苗栽植主要技术》、《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福鼎大白茶的性能与识别》等技术课。

统一茶园规划,建设高标准茶园基地。为防止茶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该镇在实施茶苗移栽前,实现了规划在前、基础设施建设在前,目前茶区已规划建设水窖42个,公路3条5.5公里,机耕道5条10.5公里。

统一茶苗移栽行动,实现茶树移栽规范。为达到今后茶园实现机械化采摘,减少农民劳力投入,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茶功效。该镇在茶园整地时统一茶园开挖标准,统一定向开沟、统一预留机剪便道,统一茶苗移栽密度。

统一移栽时间,为茶园管理定好基础。该镇在茶园建设上,一是实行茶园开挖整地在10月25日结束;二是茶园清场工作在7天之内、茶苗移栽在5天之内结束,力争茶苗移栽成活率达到100%。

3.生态茶产业发展新举措

(1)造声势,加大宣传。在核桃坪茶公路边立了一排茶字,另外在经过青杠的省道旁茶园内用木架做一个大而显眼的茶字,让所有经过青杠坡的人都知道青杠坡的茶。

(2)学茶艺,宣传茶文化。该镇决定在茶产业上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计划在近期选派10名25岁左右年轻茶农到外地学习茶道文化知识和请专家进来传授茶文化知识。

(3)增气氛,办农家乐。在核桃坪及茶园内,办农家乐,内设茶艺表演、品茶、讲茶等项目,要求全镇干部职工带头到农家乐消费,将其炒热,吸引外商及外界人士前来消费,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达到生态茶产业富民富镇的目的。

第2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 高山生态茶;主要做法;成效;发展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80-02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多为喀斯特地貌,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毕节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异的高山生态茶品质。近年来,毕节市把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做出尝试。高山生态茶产业突出产业规划为引领,机制创新为支撑,品牌培育为抓手,科技发展为先导,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发展[1-2]。

1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截至2015年,毕节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6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5.02万hm2、无公害认证茶园3.11万hm2、有机认证茶园2 333.33 hm2。茶园已投产2.88万hm2,同比增长20%;产茶8 571 t,同比增长19.04%;实现农业产值73 366万元,同比增长27%。已建成连片4 000 hm2茶叶产业示范带1条,已启动建设2个茶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市级示范园区。全市范围内茶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18个,超过200 hm2的村81个。纳雍、金沙2个县已着手开展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工作;市农科所调进40多个茶树新品种在七星关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建立了良种茶树品比园。

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茶叶生产企业99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个,地市级以上41个;经过多年茶艺经验积累,还组建了1支规范的乌撒茶艺表演队。“贵茗”“府茗香”“乌撒”等9个茶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纳雍县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登记;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

2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重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立足毕节高山生态茶产业实际,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原则,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毕节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集中打造以纳雍、金沙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茶园6.67万hm2,其中投产茶园5.33万hm2,总产量达3.2万t,实现总产值32亿元,平均产值6万元/hm2;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5~8个,孵化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个,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孵化国家龙头企业2家。

2.2 强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2.2.1 营造创优氛围,促进产业发展。毕节市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促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4月,组织全市首次手工制茶大赛,选拔8名制茶能手参加贵州省手工制茶大赛,并荣获1个二等奖和3个优秀奖;2015年5月参加贵州省春季斗茶大赛活动并荣获3个优秀奖(其中:纳雍县2个、大方县1个),2015年8月下旬又精心组织2015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大众品茗暨“奢香贡茶杯”夏秋茶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增加了外界对我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了解程度,加大了群众的参与力度,提升了大众口碑和知名度,营造了活跃的创优氛围,也从加工、市场、文化等方面促进了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升级[3]。

2.2.2 激活优势资源,加快市场拓展。毕节市在民革中央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28家茶企为股东的纳雍县平远茶业有限公司,并在河北设立了产品销售旗舰店,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走进了华北地区;赫章夜郎王茗茶业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东南亚及俄罗斯大量需要红茶的契机,积极组织出口红茶30 t,改写了毕节市茶叶没有直接外销记录的历史。另外,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赫章县夜郎王茗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河北共开设4家宣传茶叶专销店,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全市有20余家茶企均自行在市内开设茶叶销售专营店,个别茶企还开设茶楼(馆),主要销售自己生产的茶叶产品。同时,积极组织茶企参加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五一”品茗等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毕节市丰富的茶叶资源;邀请省内外茶企前来毕节市实地考察,有效吸引他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金沙县三丈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纳雍县含露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贵茶集团、广州盐业签订了产品营销合同,另有4个茶企签订了意向协议。

2.2.3 优化融资环境,强化金融服务。为提升毕节市茶叶加工技术,市级财政于2014年拿出2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36家茶企(专业合作社)。目前,毕节市正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茶企(专业合作社)产权确权工作,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 000万元、争取农业部支持700万元作为毕节市农业融资担保资金,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2.4 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竞争实力。为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毕节市茶产办向毕节市科技局申报了《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运用》《绿茶粉加工》《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科技含量的全面提升。目前,无性系茶树繁殖及育种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应用,茶树平衡施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4]。同时,鉴于高档礼品茶销售市场萎缩,毕节市许多茶企把目光转向了提升大宗茶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之上,在采摘原料时不再一味强求单芽等高端原料,并在红茶、黄茶等新茶类上下功夫,个别茶企开始尝试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2.3 树品牌,打造精品名茶

2.3.1 加强品牌培育。充分发挥毕节市“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和茶叶产品无污染、香高味浓、经久耐泡的特点,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商标品牌管理模式,按照“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统一策划、专业打造”的原则,大力推进“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并支持极少数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自主打造或收购打造毕节市特设品牌“纳雍古茶树”“金沙贡茶”“威宁乌撒烤茶”等企业品牌。

2.3.2 强化质量保障。为进一步提高茶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毕节市积极鼓励、帮助和指导茶企(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产品生产、狠抓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并精心收集各种认证资料向有关部门申报质量认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确保每一位消费者均能够享受到高山生态茶叶的质量安全保障。目前,全市已有31家茶企(专业合作社)获得QS认证,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已分别达到6 873.33、2 333.33 hm2,所产茶叶产品经各级质量检测部门多次检查,合格率达100%。

2.4 兴文化,增强产品内涵

毕节市产茶历史悠久,纳雍、金沙的古茶树样经全国权威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等专家评审,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久远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了威宁“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也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富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毕节市已编辑出版了《纳雍古树茶》一书,并与《舌尖上的黔茶》编辑部签订合同,开辟专版宣传毕节市茶文化、茶产品;近期还将编辑出版《毕节茶文化》。同时,借助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珙桐之乡”之机,于2014年5月6―8日举办了“珙桐之乡授牌仪式暨纳雍茶产业品牌建设研讨会”,依托民革中央的倾力帮扶,举办了“绿色崛起、古F馨香、同心筑梦、实干兴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3 发展对策

3.1 正确树立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观念

进一步以要求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紧紧围绕着保护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认真开展工作,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茶与自然植被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促进“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在较短时间内冲出贵州、享誉全国,为落实“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大力提高基地质量和效益

一是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地认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山生态茶基地。二是加大以新带改建设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5]。三是抓好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认真建设好示范示范茶园基地,再辐射带动广大茶企(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四是抓好古茶树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优良地方品种。由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在毕节市健壮生长的这些古茶树资源已形成了耐贫瘠、耐寒、耐干旱等特点,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必须结合毕节市实际及时出台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政策,倡导古茶树区域的村民和茶企(专业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村规村约,加强挂牌管理和建卡建档,确保古茶树这一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培育出毕节市当家茶树品种,进而实现从卖茶到卖苗的转变。五是注重茶旅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3.3 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对现有茶技干部再深造和茶企管理者理论提升,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强科技人才引进[6]。注重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或科技成果转化,强化QS认证与管理,鼓励参加“中茶杯”“黔茶杯”评选活动,在有效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3.4 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着力培育1~2个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升级的同时,推进加工、销售职能分离,以便每个茶企都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等各类茶叶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合作开发茶叶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业综合效益;加强金融服务,在市、县(区)创立投融资担保平合,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抓好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建设,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7]。

3.5 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茶叶拼配技术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破当前以区域抓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整合资源,抱团出山,做大做强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与认证,构建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推荐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进一步提升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茶品牌的知名度。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与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合作,在餐饮店、旅游景区等地开设茶吧,在各大超市开设专柜。六是以喝茶健康为主题,推广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市外茶叶直销店、专卖店的建设,拓宽毕节市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

4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阮仕君,聂宗顺,等.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5):255-258.

[2] 牟东岭,郑元红,陈祖瑶,等.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5(9):256-258.

[3]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J].乌蒙论坛,2007(4):64-65.

[4]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C]//贵州省毕节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2.

[5] 聂宗顺,聂富祥.毕节地区茶业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3):5-6.

第3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摘要:信阳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过程中,由于对茶文化的挖掘利用深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等原因,制约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开发建设理念,利用信阳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知名度高、茶产区分布广泛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注重茶文化深度利用、开发多样性生态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培养专业型人才,以增强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发展至今茶文化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化艺术、保健养生、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茶文化精神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旅游资源,以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依托茶园景观,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业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链条。信阳市作为全国绿茶茶叶种植第二大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信阳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一)促进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

信阳毛尖茶品牌驰名全国,随着产茶技术的提高,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信阳毛尖茶仍以内销为主的市场策略不足以应对茶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信阳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用丰富的毛尖茶资源,通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经营效益已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能为茶产业开辟新的市场,充分满足茶农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进步。

(二)促进信阳茶文化传播,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优质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者在游览和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艺,得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身心体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大大加强。

(三)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了解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艺精神,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丰富和研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必然要培养一批专业和知识复合型人才。

三、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特色突出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兴起于宋,繁荣于清,品牌形成历史悠久。在气候上,信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四季温润,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茶树生长缓慢,春季嫩芽较多,叶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绿、鲜浓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二)信阳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信阳代表特产之一,更是信阳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代文豪坡赞誉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时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在国际国内更是获奖无数,2010年,信阳研发出“信阳红”这一新品牌,改变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成为世界认识信阳、了解信阳的标志。

(三)信阳茶区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

信阳是全国第二大绿茶种植区域,全市共有128个产茶乡镇,茶区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阳毛尖驰名产地。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淳朴宁静的乡村已成为大众旅游消遣的热点,茶乡旅游颇受游客喜爱。信阳三季采茶期分别为谷雨前后、芒种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场需求旺盛,非常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四)信阳政府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产业之一,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为提高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保驾护航。连续25年举办的信阳文化节成为了拓宽贸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形象展示的优质平台。信阳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茶企业创新品牌产品;举办关于茶文化旅游园项目的研讨会;开展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并为毛尖炒制技艺成功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信阳多个茶产地采用“旅游+茶产业”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开办采茶游、农家乐,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有力推动乡村建设。

四、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信阳对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对茶文化价值内涵利用不足。以信阳市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为例,活动主要为经贸活动和文娱活动两部分,涉及订货会、洽谈会、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电影展映、歌咏比赛、书画根雕盆景精品拍卖等等。活动内容偏重经济价值,活动形式创意不足,对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着墨较轻,导致部分群众对茶叶节的认知仅局限于订货会和歌舞表演。这种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信阳缺乏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缺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数据支持。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形式,茶旅产品从最初的茶叶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务旅游、茶会展旅游等多样产品。目前信阳所开发建设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游客依然是赏茶园、品茶汤、买新茶,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与参与体验不强,这种流于表面的开发形式难以让顾客印象深刻,不易产生回头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信阳主要的茶产区和茶园大都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虽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设施相对薄弱。通往各茶乡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关于茶乡的指引和介绍;乡镇住宿接待设施数量较少,设施落后,难以留宿客人、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缺少特色购物商品,除了买茶,顾客对当地土特产缺乏了解,无法促进消费;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深度开发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做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将茶业的经济贸易和茶道、茶艺相结合;可建设茶文化公园,微观展示采茶制茶全过程,设置茶文化历史演进长廊,让全面系统的茶文化走近大众的生活;推进茶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办茶艺兴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识,注重茶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总之,在茶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活动与茶文化的链接,以期实现信阳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要想可持续发展

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丰富开发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关键。加强茶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利用鸡公山、南湾湖及附近产区开展山水茶、利用灵山寺、净居寺等宗教圣地开展禅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游客参与式项目,例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歌舞、现场学茶艺、猜茶谜、听茶戏、吃茶宴等;针对不同年龄及消费能力的旅游者设计针对性的茶旅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推出茶园观光生态游、针对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针对爱美女性推出休闲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长茶旅产业链条,丰富茶产品结构。改变信阳茶只有毛尖和信阳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开发茶的保健功能,将茶和食品、中药结合,生产以茶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态及液态茶饮,设计茶艺术品装饰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以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平台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通讯设备发送官方茶旅广告信息;增设直通茶园的公交车;打造高质量的“农家乐”和“民宿”,提高茶区接待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将要从事生态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础,引进生态茶旅方面的专家等。

参考文献:

[1]刘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125.

[2]罗伟,刘保丽,程丛喜.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33-135.

第4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油茶产业从业者、研究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一项义不容辞的重大课题。

在笔者看来,要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使整个油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各个环节之间必须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二是要使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的经济收入得到可靠保障;三是要使油茶产品(尤其是茶油)的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得到切实提高;四是要使油茶产业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而要做到这几点,必须努力构建一个从源头到餐桌的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油茶产业生态系统。为此,特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从油茶产业的源头上说,一定要保护好油茶赖以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是栖居于某一地理空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通过各个组成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统一功能的综合体。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知道,在同一特定地理空间内,油茶和其他生物,包括其他植物(如乔木、灌木、花草等)、动物(如蜜蜂、蝴蝶、鸟、蜘蛛、蚯蚓等)和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组成一个生物群落。这个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如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通过各个组成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统一功能的综合体,就是本文要特别讨论的油茶生态系统。

在这个油茶生态系统中,相对于油茶这种生物,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环境:一种是生物环境,包括其他植物,以及动物和微生物;一种是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与此相应,也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关系:一种是油茶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种是油茶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正是油茶与其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决定着油茶生长发育的状态,包括油茶生长发育的速度和健康程度、油茶果实的数量和品质的好坏,等。

鉴于这里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无法一一展开。但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这就是: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时刻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任何生物的数量和生命活动的强度都不可超出环境的承载力。油茶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油茶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好油茶种植的品种,又要把握好一定地理空间内油茶种植的合理密度,维护好其与周边原生植物的良好关系;既要保护好油茶种植区域内原本有利于油茶生长发育的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环境,又要保护好油茶赖以生长发育的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决不能为了发展油茶就把其周边的植被都砍光、烧光,更不能把山地的土壤都翻个底朝天,把原本相对稳定的山地生态系统破坏了。否则,不仅油茶产业得不到发展,还会造成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水土流失等许多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种蠢事,我们决不能干。

第二,从油茶产业生产经营的环节上说,一定要培育好油茶产业的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油茶产业从整体上说是一个由上下游诸多生产、经销环节有机组成、协同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其主要环节包括:品种培育(含良种选育、种苗栽培等)――油茶种植(含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等)――油茶籽收购(含运输、储存)――茶油加工(含茶油及其附产品加工、剩余物回收利用等)――茶油经销(含电商、实体店销售和广告推广等)――消费者信息反馈。此外,还有油茶产业的金融、投资等环节,因篇幅所限,暂不一一列举。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环节并非彼此分割、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油茶产业这个生态产业链的彻底崩溃。这正是生态学所言的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此特别吁请我们油茶产业的所有从业者,无论你处于这个生态产业链上的哪个环节,都要秉承“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宗旨,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确保自己所在的这个环节不出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真正做到:自己种植的油茶,其种子、种苗必须优良、合格;油茶种植的环境必须得到有效保护,使其既有利于油茶的生长发育,又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油茶的种植、管理(包括肥料的施用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必须科学、规范;油茶籽的收购、运输、保管和茶油的加工、包装必须保证茶油的品质优良、健康;茶油的经销必须诚信为本、货真价实;如此等等。

众所周知,控制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达到对结果的控制。如果我们把上述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我国油茶产业的整个生态产业链自然也就运转好了,我们的油茶产业也就真正发展起来了。

第三,从油茶产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上说,一定要兼顾好油茶产业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油茶产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油茶产业产品――茶油及其副产品的生产者、销者和消费者,这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客体是这些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根据生态学原理,要构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在其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就构建我国整个油茶产业的生态系统而言,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不可能都讲到。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主体之间,即生产者、经销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良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兼顾好油茶产业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经济学的常R告诉我们,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促进和拉动生产的发展。我们发展油茶产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正是广大消费者对健康茶油及其副产品的持续不断的需求促进和拉动着油茶产业这一整条生态产业链的不断前行。因此,作为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一定要清醒看到并牢牢记住:消费者的最大利益和核心利益就在于能够吃上有利于健康的茶油、能够用上有利于健康的茶油副产品。懂得了这一点,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就要高扬“健康、诚信”的大旗,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自己生产、经销的茶油及其副产品符合健康产品的标准,既经得起国家质检部门的检测,又经得起消费者的切身体验,真正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健康产品。我国油茶产业的所有生产者和经销者一定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搞坑蒙拐骗的勾当,不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谋取不义之财。这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对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提出的建议。

从维护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还必须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利益都存在于茶油及其副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之中。只要这种消费需求是稳定的、持续增长的,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利益也就是稳定的、持续增长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茶油及其副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如果茶油及其副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即茶油及其副产品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油茶产业的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利益也必然得不到保障和满足。对此,整个油茶产业的每个生产者和经销者一定要坚信不疑。因此,要维护好整个油茶产业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利益,必须首先维护好茶油及其副产品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油茶产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销者之间也存在一个利益均衡的问题。笔者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许多产业链中,特别是在农业产业链中,商品流通环节的经销者获利的比重偏多,而商品生产环节的生产者的获利比重则偏少。这种说法的对错与否,以及是否具有普遍性姑且不论,但有一个客观事实却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我国的油茶产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而且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的地区,有的还是革命老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油茶产业,不仅要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这就是要帮助这里的农民脱贫致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为落实国家扶贫攻坚任务做出的一份贡献。

第5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茶园;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73-02

1引言

茶园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中国新崛起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之一,也是茶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品。福建、杭州、成都、云南等南方各地茶园以其清新俊秀的生态环境,古朴典雅的体验新型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技术与生态农业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已成为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楷模。那么北方茶园该如何规划、设计、组合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是新时期北方茶园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以北方日照市巨峰镇(农业部授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百里绿茶长廊”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来探析其茶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现状,就如何采取改进措施提出建议,以期对北方茶园生态旅游开发有所借鉴。

2日照市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历经4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茶叶不仅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而且成为举国之饮。代表着“自然、生态、绿色、健康 ”。

日照自“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后,绿茶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被称为“北方绿茶之乡”,当然也涌现出以巨峰镇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生产特色乡镇,再加上日照山、海、天等天然的滨海旅游优势。海产品和日照绿茶作为当地两大特产,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旅游购物消费品。所以,在生态旅游热潮的推动下,巨峰镇政府也绘制出茶叶为题,生态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的远景规划――“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规划图。将茶园生态环境和绿茶文化结合、民俗风貌的演绎、运用生态学、美学、旅游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茶业资源:种植、加工、采摘、品茗游赏进行开发,使日照茶叶的地创品牌涵濡默化在茶园生态休闲景观中,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娱乐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观光示范园区。

2.1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景区“四化”建设现状如下图所示,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东起巨峰镇后黄埠村,西至薄家口,北到老龙窝,南至大土山,全长102.6华里。途经34个行政村,涵盖茶园39000亩,占巨峰镇茶园总面积的2/3。2014年拟重点打造东西两个片区6个村。

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路线图

(1)打造千亩茶园示范区,推动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巨峰镇准备围绕上图“百里绿茶长廊”,加大绿茶种植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南北山流域、官山流域等千亩茶园示范片区。准备建成茶叶加工企业186家。

(2)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主要是致力打造巨峰地理品牌标志。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茶叶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提升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能力,打造山东省地理标志品牌――“日照绿茶”。

(3)加快市场建设和市场培育,推进茶叶产业市场化发展。主要指建设巨峰镇干茶一条街和巨峰镇干茶交易市场,使巨峰茶叶产业形成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4)大力发展生态茶叶,推进茶叶产业高效化发展。主要在打造茶叶生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以开通“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游路线为着力点,大力开展茶叶生态游和茶文化游等景点。同时,计划积极拉动餐饮、旅游、茶事活动等第三产业发展,延伸茶叶生产的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全力打造“百里绿茶长廊”特色生态名片。

2.2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巨峰镇与茶园区域内的道路过于窄小,观光车辆进出困难,公共停车场、厕所、特色餐馆等不适应大规模旅游团体接待和观光,这些最基本的条件制约着开发的进程。

(2)品种过于单一。“百里绿茶长廊”无论是旅游专线两边还是茶庄景点周围,只是“纯绿”色一片,也缺乏以绿茶作为主要原料的如瓶装冰茶、茶叶水饺、面条、面包、糕点等其他衍生产品,满足不了游客的多样的视觉感和不同口味的市场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景点的魅力和吸引力。

(3)旅游运转常态化体制不够完善。绿茶生态旅游,不同于水果采摘,它需要鲜明的统一整合、规划并高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的市场格局模式。景点资源运作模式、人员配备、管理、宣传等常态化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4)茶文化底蕴挖掘力度不够。区域内老牛头顶、朝元观、北垛山、南北山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潜力,建设适宜青少年群体的设施,但当地政府囿于资金限制了其发展。

(5)旅游特点季节性比较强。这也是日照市整体旅游市场旅游资源亟待解决的难题。五一前后节假日市区、海边万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交通拥挤不堪,酒店宾馆价格翻番还一床难求。一旦过了10月,区内茶园、茶庄及饭店便显得较冷清。

3对巨峰镇生态茶园旅游开发建设性建议

3.1政府重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推动和引导是茶园生态旅游事业兴旺的基础。一方面,政府从财政支出到税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交通、通讯、水 电、餐饮、住宿、卫生、娱乐等)以满足游客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需求。像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那样。日照也可以重磅推出“北方茶都”及与日照沿海旅游线路于一体的旅游专线,使茶文化旅游融入日照的休闲文化大圈中;另一方面,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如:地方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和各种博览会、交流会及各种节庆活动营造出明确而又迎合公众心理需求的茶文化形象;无偿赠送给游客一些茶文化旅游宣传纪念品,如纪念衬衫、太阳帽、扇子、雨具等借助游客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宣传;让游客浸润于茶文化之仪。

3.2龙头企业带动――整合茶文化资源

龙头企业带动是茶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助推器”。茶园生态旅游的内涵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自然休闲环境之外,还蕴含了茶的知识、典故、鉴赏、茶艺、茶歌、茶舞、茶菜、茶宴等文化内涵。要做成以茶为载体,设计涵盖观光、体验、习艺、娱乐、商、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就需要较大资金投入。这光依靠人、财、物分散的茶农们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在政府鼓励一部分像日照市碧波山庄茶园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有效整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事业布局,推出一批特色专题旅游项目和创新特色服务项目。如融观光、购物、饮食为一体。更可以联合众多旅游景点,像五莲山、九仙山、浮莱山、森林公园、海水浴场、老牛头顶山的铁牛头、北垛山的“茶”字巨书、南北山的望海亭、朝元山的朝元观等景区几日游等。同时更应重视绿色茶饮品的开发,如清凉茶、袋装茶及茶食品像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五香茶干等的开发。

3.3提高茶文化服务――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从业人员精品茶园生态旅游还要搞好软环境建设。一般说来,茶农们通常只会讲方言,园区里的服务人员缺少茶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影响到生态茶园发展的障碍。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茶农都要对茶文化、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一系列茶艺上加强培训和语言学习,提高旅游专线和茶庄接待游客的整体服务水平。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历史、文化、生态、健身、养生等知识,这是吸引新游客,迎来回头客的关键。

3.4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创新各种旅游形式

旅游形式多样,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根据游客年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组合推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可推出以山水生态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为他们创造机会,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情景和谐,放松身心;针对新茶喜爱,可选择示范区,组织“新茶采、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还可以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各种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旅游纪念品、编辑茶故事(CD)、茶传说 、茶谚语、茶明信片、日照茶文化旅游吉祥物等,以此来传承和)深化日照茶文化内涵。

4结论

开展茶园生态旅游是一种既可愉悦游客、倡导健康生活,又可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的一种旅游方式。日照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一定会是继“蓝天、碧海、金沙滩”之后的又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硒茶生态园;市场潜力巨大

1 汉滨区富硒茶发展现状

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属硒缺乏区域,我国有72%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处于缺硒或低硒生态环境之中,其中l/3为严重缺硒区。

安康是我国三大富硒地区(贵州开阳、陕西紫阳、湖北恩施)之一,汉滨区是紫阳板块重要富硒区,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m,硒含量为一般为0.2-0.4mg/kg,最低硒含量为0.05-0.2mg/kg。具有硒含量适中,不含毒元素等特点,富含硒的土壤和水源易于被植物和动物吸收、积累,成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农产品。

汉滨区有33个镇(办)的土壤为富硒区,13个镇为高富硒区。种植的32种农作物、蔬菜及32种特产均为含硒产品。汉滨区是我国优质富硒绿茶适生区,是陕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目前,瀛湖、双龙、玉岚、流水、大竹园、新坝、迎风等镇已成为汉滨区富硒茶叶基地。全区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茶叶85万公斤。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建成10万亩高效、优质、生态旅游观光茶园,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产值达到5亿元。2010年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利税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其中茶叶年产值达1.02亿元。2011年在安康举办的中国陕西茶叶节上,汉滨区精选出了10家茶叶企业同省内外300余家知名茶叶企业一起参加名优茶展示及交易会,在陕西省“十佳”标准化茶园和茶叶产业发展“十强”企业及名优茶评比活动中,汉滨区选送的“富硒翠峰”、“富硒银针”获得名优茶类金奖,“富硒翠峰”获得名优茶类铜奖,“特级毛尖”、“炒青毛尖”、“富硒毛尖”分别获得大宗茶类金、银、铜奖,新坝镇茶园荣获“十佳”标准化茶业基地称号和美誉。汉滨区富硒茶叶在省内外十分畅销,并已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富硒茶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具特色新兴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 陕西省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及趋势

生态茶园建设在中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生态茶园建设。陕西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安康、商洛、汉中三地多数县都在充利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北亚带湿润气候条件,发展生态茶园。安康的紫阳县、汉滨区、平利县,商洛的商南县,汉中的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勉县等县都在逐步开始改建和新建生态茶园,通过地理标志、无公害、有机和富硒认证确定特色茶产品身份,保护原产地资源。通过立体配制、采用有机栽培管理和清洁生产过程,保护原产品的原料的纯真品质、质量和安全性能。目前陕西生态园建设的模式主要有立体结构型、食物链型和立体食物链综合型。

2.1 立体结构型

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建设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有:

茶与乔木、草本结合的茶―林(经济林果)―草(金银花、苜蓿)模式;

茶与灌木、草本结合类型:茶―粮(豆类、药材、花生等) 、茶―饲草间作模式;

乔―灌―草三者结合形成茶―林(果)―粮(饲草)模式。

2.2 食物链型

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人、畜排泄废弃物质,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而采取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主要有:茶―牧(禽)―沼模式。

2.3 立体食物链综合型

是以上两种类型的有机结合,既能实现合理生态系统 ,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茶叶生产商优质的茶叶生产模式。也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实现茶叶生产高效化、茶园生态化、效益最大化的生产模式。

茶―林(果)牧(禽)―沼模式;

茶―粮(饲草)―牧(禽)―沼模式;

茶+林(果)―粮―牧(禽)―沼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旅游和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人数增多,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生态园”、“农艺园”等山区农村生态观光与农耕文化、农耕生活体验的观光旅游项目越来越多,已成为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内涵,生态园的类型更加丰富。

3 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

3.1 富硒茶叶市场供需及预测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其价格又比咖啡、可可便宜,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茶叶生产保持平衡增长,消费增长逐年扩大,特别是名优绿茶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我国茶叶面积160万公顷,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超过210亿元。茶叶深加工产品产值350亿元,茶馆、茶文化等与茶相关的第三产业产值达200亿元。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逆势上扬,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大关,首次突破30亿大关,同比增长2%;出口金额7.05亿美元,突破7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3%,总量和金额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我国各民族都有喝茶的传统习惯,茶叶消费已遍及全国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日常消费品和走亲访友首选礼品, 也是社会团体和各种会议必备饮料之一,在国内十分畅销。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一个每日饮10克茶,对人体保健作用最佳。因此茶叶将成为“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的饮料之王”,21世纪将成为人类的饮料之冠。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量为500克,我国人均消费量才300克,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已超过1000克。据测算,进入21世纪的头20年代,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国内销量缺口将超过20万吨。

随着“陕茶复兴计划”推出,陕西省茶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茶叶质量显著提升,茶文化氛围日趋浓厚,陕西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扩大。陕西省茶园面积134.5万亩,居全国第八位,茶叶总产量2.6万吨,年实现销售额18亿元。茶叶是安康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到2011年底,安康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6万亩、开采茶园30万亩,其中丰产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无公害和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到10.8万亩,标准化示范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茶叶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全市茶叶总产达到1.08万吨,实现产值11.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2.7和26.9个百分点。安康茶品质优良,绿茶产量高,陕茶1号商品茶清香高长,滋味鲜醇,水浸出物48.7%,氨基酸5.2%,茶多酚12.2%,咖啡碱2.8%,EGcG8.05%,保健功能比同类绿茶明显突出,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富硒资源是安康依托独特的自然宝贵资源,安康市富硒区的富硒茶,不但品质可靠,而县保健功能良好,在茶叶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能力。安康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中国硒谷,绿色安康”,目前全市开发了以富硒茶为主的50多个富硒保护产品系列,产品十分畅销,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其中富茶及茶系列产品产值占50%。2010年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利税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其中茶叶年产值达1.02亿元。在2011年安康举办的中国陕西茶叶节上,汉滨区选送的“富硒翠峰”系列产品分别获得大宗茶类金、银、铜奖。依托优质的有机富硒茶,安康茶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3.2 茶文化生态旅游需求及预测

茶园的生态观光、文化体验、采茶化验等生态旅游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观光旅游项目,由于该旅游产品消费低、靠近城市和区位优势区域,最适短期一日游,成为最受青睐的旅游方式之一,每年10-30%的增长率。据安康市有关部门统计,在来安康市众多的游客中,生态观光旅游人群近60-70%,主要有一日游、三日游等旅程,近郊游也是近年来十分火爆追假日旅游。主要参观森林公园、古镇、古庙、瀛湖摆渡、茶园观赏、农家乐,田园观光等,自驾旅游也是众多爱好的一项重要休闲旅游。据统计,在旅游消费中,生态旅游消费约占50%。

秦岭巴山气候条件优越,森林盛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景幽雅,自然风光优美,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浓厚,民风淳朴,传统的文化历史沉积深厚,历史源长,茶园以其清新俊秀的生态环境、优良规范的农业种植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将成为茶叶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重要旅游方式,为人们了解大自然,了解安康文化打开了窗口。品生态有机富硒茶、赏明山大川,体验人生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感受自然返璞归真好去处。

4 项目SWOT分析

4.1 项目优势

4.1.1 生态茶园前景广阔

生态茶园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是世界茶叶行业焦点话题。它以茶树为主体,用应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高效、持续、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按照优化互利原则,有效提高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转化。其生态茶园生产技术有助于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改善茶叶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建设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质量体系的根基和保障,这也是引领未来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标杆。生态茶园良好农业规范种质(GAP)、清洁生产、立体发展、生物链接和质量安全可控追溯体系优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未来生活食品的重要内容和消费方向,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永恒主题。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

4.1.2 区域富硒资源丰富

项目区位于安康富硒区,本区域生产的茶叶经测试与认证为富硒产品,含硒量平均为0.653mg/kg,高于江浙皖闽等名茶含硒量5.5-8.5倍,是安全环保的富硒保健茶品。安康富硒资源是排它的、不可替代的、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世界珍贵资源。富硒产业特色竞争优势明显,与工农业产业联系密切,能很好的带动农民致富和工人就业,拉动力强,易于聚集并取得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4.1.3 自然条件优越

①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秦岭、汉江、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茂密的森林植被,形成了该区域特有的土壤、水、气、肥条件,是我国北方茶叶分布的北界和适宜区,也形成了特有的江北茶叶品质。其历史上在唐朝和清朝被称为皇家上等贡品,富硒食品和富硒茶称为当今世界珍品。通过多年研究证实,瀛湖正常年份的早春茶比汉中、商洛早7至15天,比同纬度的河南等地提前15至20天,早茶优势明显,上市经济潜力巨大。

②品种优良性、商品性好

项目建设拟选用茶树良种“陕茶1号”是从古老的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采用单株无性系扦插技术选育而成,在秦巴山区长期适应且表现优良的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陕茶1号具有叶色深绿,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

③区位优势明显,环境无污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随着五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复线和安康机场迁建工程的相继建成,安康已融入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半日经济圈内,而汉滨区又是安康的中心城市,成为承接安康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项目区位于瀛湖岸边,距包茂高速公路,水陆两条交通快捷,方便安康市民和到安康游客进出。二是,生态区位优势,汉滨区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之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为绿色、无污染的原料产地。三是,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生态茶园拟建区位于安康“瀛湖”景区,区域内有拟建的“影视基地”、瀛湖水体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可与周边的景观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

4.1.4 产业发展基础好

目前,全市有30多家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汉滨区目前在市场上有10多家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开发富硒产品20余种。富硒茶产业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富硒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新坝镇茶栈村7组富硒茶测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这些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项目建设搭建了实践平台和有益经验与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技术人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1.5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汉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起来,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涌现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联结生产与市场,而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注重以行业自律的方式发展生产经营,并针对生态茶园生产对农民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强化农民的整体素质,树立农民的群体诚信,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会员相互监督的自律机制,克服单纯分散的生产经营农户难以应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可追溯源质量生产,成为产地认证、品牌生产和保障生态茶园生产质量的有效载体。

4.2 劣势

4.2.1 富硒产品开发起步晚,基础研究缓慢

目前,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还处在孕育和起步发展阶段,存在富硒资源的基础资料不完善、对富硒产业及农产品认识不足、富硒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对外合作与开放不够,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对该项目的技术支持能力受到影响。

4.2.2 项目区基础设施差,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规模低

项目区茶园多数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多是“村村通”修建的村级道路,通往各茶园的道路。同时现有的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基础设施差,无灌溉条件,管理粗放,部分茶园未老先衰,树势衰退,园相不齐,茶园整体是“一小、二稀、三缺”,即茶树矮小,行稀、丛稀,缺水、缺肥、缺修剪。导致单产低,效益低,平均亩产仅17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

项目区虽有3000-4000亩新建茶园,但集中连片在100亩以上的茶园少,且比较分散,茶农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重采轻育、忽视茶园管理和加工,普遍形成“户户有茶园、家家制茶”的格局,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经营规模低,经济效益低下。项目区茶园规模小、分布分散、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

项目区茶树品种混杂,生长良莠不齐。近年来加大了陕茶1号和龙井43号推广种植面积,但总体数量比例小,多属未开采的幼园。

项目区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虽然有数十家小型茶叶加工厂,但加工总量不足,制茶技术掌握不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茶叶。各加工厂(点)关联度较差、联动程度较低,导致信息传导不畅、资源浪费严重。

品牌多而乱。全区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汉水韵”、“马泥春”、“汉水春”等多个茶叶品牌,但生产规模有限,或自身的生产基地很小或者没有生产基地,难以形成把握市场份额主体。

4.3 机会

4.3.1 政府支持

目前安康市委、市政府将富硒食品产业列入六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富硒食品生产质标准和富硒食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公布了39种富硒合格产品检验名单。并将项目建设纳入了安康和汉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扶贫攻坚计划、一村一品计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同时利用安康特有的富硒资源,将富硒食品和富硒茶产业开发作为市委市政府开发引资招商建设项目,为产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和政策保障。

4.3.2 富硒产业兴起,为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机遇

在国际国内富硒营养研究和产业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兴起。各种富硒农产品及富硒生物制品大量涌现,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红薯、富硒蘑菇、高硒螺旋藻等。此外,通过施用富硒肥料,饲喂富硒饲料生产富硒农产品,围绕富硒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从而有效的延伸了硒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有关部门、专家调研与预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富硒产品和有机食品将是国内食品市场最主要的健康和热销产品,其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增加。同时安康城市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大开发、促进陕南突破发展、陕南森林生态文化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都是区域产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4 挑战与威胁

目前在全国已开发的富硒产品区有湖北恩施、陕西紫阳、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成都等,从目前的开况来看,这些地区硒资源开发起步早,处在深度开发阶段,硒产品研究的某些领域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开发出一系列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邻近的紫阳县的硒资源开发与研究几乎与国家同步,富硒茶取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该区富硒资源开发还处在孕育和起步阶段,富硒茶品牌少、规模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这些对项目的富硒茶园项目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

5 发展探析

5.1 制定科学规划目标

生态茶园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硒资源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发展战略,依靠区域独特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用良好的农业规范种植(GAP),建设新型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方式,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实行标准化和订单农业生产的茶园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茶文化展示、体验、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突出特色的茶园生态观光区;积极开展中高档茶叶加工生产和品牌建设战略,不断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观光旅游的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增加区域农民收益,努力实现富硒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5.2 建立科学规划原则

5.2.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不破坏当地茶园的土壤和茶树生长的优良自然环境为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群落分布状况,扬长避短,组建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5.2.2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和植被、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地项目布局,集中连片发展茶叶生产园、生态观光园、茶文化展示园和循环经济示范茶园,有利于茶园组织生产和和管理,便于机械化作业。

5.2.3 绿色、有机生产原则。茶园的立地条件必须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开展茶园生产与加工。

5.2.4 品牌战略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优质、高产、安全、可靠”的质量可控追溯体系的原则和科技支撑手段建设项目、塑造品牌,让品牌占领市场。

5.2.5 农户自愿原则。项目建设用地要以农户自愿建设为原则,可采用农业合作社管理方式或土地流转机制,合理取得。农业合作社要规范社员行为,实行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和订单茶叶生产机制。

5.2.6 茶文化促进发展原则。用历史和现代的茶文化内涵,丰富生态茶园茶文化建设内容,促进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5.2.7 科学种植原则。科学选择茶叶树种与立地条件,合理应用农耕技术,合理密植、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多元素种植模式,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科技术含量。

5.4 制定科学的生产模式

建设绿色养殖点与沼气池,开展茶树+草(粮食、豆类等)+家禽+沼气立体生态模式示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5.4.1 有机富硒茶开发:高中档有机富硒茶系列产品。

5.4.2 旅游产品打造:茶文化展示(品茶与茶文化展示),采茶、茶叶生产体验、生态茶园观光、农家山庄体验旅游。

5.4.3 生态养殖生产:建设清洁能源沼气池和家禽家畜养殖场,生产无公害有机肥料,实现生态茶园+绿色种养殖+清洁能源与无公害肥料的有机茶循环经济示范,引导生态茶园向绿色、有机、环保方向发展。

5.4.4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种植: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富硒茶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式生产。

5.4.5 种植品种选择:采用“陕茶1号”和“龙井43号”为主打品种,通常当家品种应占70%以上,搭配品种占30%左右。

5.4.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源工程、蓄水池、沼气池、生产道路、温室、生态畜舍,建设茶文化展示区、观光茶园、体验基地、扶持农聚村、建农家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茶园产业发展。

5.4.7 技术集成:专家大院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基地。

5.4.8 销售拓展:网络信息+市场窗口+品牌。

5.4.9 实现目标:通过项目示范引导、科学种植、订单生产和立体循环经济示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富硒资源独特区位优势和禀赋条件,开展富硒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生产,使秦巴山区秀美之地的富硒生态茶园,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地。同时项目建设将拉动和促进农村种植业、劳动就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及其它行业不断发展。

6 小结

汉滨区地处陕西秦岭南坡,山区森林植被茂密,无污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硒资源,形成了特有的江北茶叶品质,富硒食品和富硒茶已成为当今世界珍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富硒生态茶园积极性高涨,区位优势明显、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可望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富裕的支住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追溯质量生产和风险与利益共担经营模式,发展富硒茶生态园循环经济,市场经济收益潜力巨大。

第7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 有机茶;开发;措施;成效;湖北鹤峰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9-01

鹤峰县位于湖北西南边陲、恩施州东南部,国土面积2 868 km2,全县有富硒茶叶面积1.99万hm2。近年来,在省、州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鹤峰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示范,有机茶叶逐渐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3]。

1 主要措施

1.1 行政推动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作小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有机茶叶开发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4],并在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快有机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全面调查研究了有机茶叶产生的国际背景、发展意义、可行性等,组织专家制定了有机茶叶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三是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三大专项工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壤地力,同时,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个,还有3个乡镇正在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1个行政村正在创建省级生态村。

1.2 宣传发动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通过在公园等公众场所出宣传报、设立有机茶叶宣传走廊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有机茶叶的广阔前景[5]。

1.3 项目驱动

县委、县政府每年在有机茶叶开发方面,整合了多项支农项目资金逾1 800万元,包括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同时,对转换期有机茶叶生产经营给予适当补贴,有效促进了有机茶叶基地建设。

1.4 企业带动

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实现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有效对接,鹤峰县在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加大了力度。截至2015年底,已发展有机茶叶龙头企业9家,发展有机茶叶1 706.67 hm2。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龙头企业+有机茶叶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1.5 科技拉动

鹤峰县积极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分别编印了《鹤峰有机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机茶叶病虫害办法和措施》各1万余份,并下发到农民手中,每年举办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逾20期,培训农民逾3 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2 主要成效

2.1 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态意识

自实施《鹤峰县有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来,鹤峰县创建全国有机茶叶示范基地由点到面逐步向全县所有乡镇覆盖。各乡镇结合生态(乡镇)创建,以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和推动力,倡导“打有机牌、走有机路”的发展理念,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关心生态、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2.2 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发展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开发有机食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把污染防治融入到农业生产中,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3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建设有机茶叶示范基地,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和转基因技术生产有机食品,让老百姓吃上高品质、无污染、最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力不断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有机食品,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建设有机茶叶示范园100 hm2,茶叶基地应用有机生产技术,平均增收4.5万元/hm2;邬阳乡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建成后,鲜茶叶售价比普通鲜茶叶高20元/kg以上。中营镇通过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引导、规范农民逐步按照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范开展生产,解决了茶叶销路难的问题。效益好,联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广大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3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张文锦,李慧玲,等.福建有机茶发展的技术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60-63.

[2] 周绪元.江西万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国果菜,2009(9):52-54.

[3] 田智仁,周斌,张具权.鹤峰县有机茶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业通报,2005(4):173-174.

第8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农村 沼气 生态茶园 对策

安溪县是全国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199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十几年来,安溪县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先行工程来抓,使农村沼气建设得到有序的发展。同时,“猪―沼―茶”生态模式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成效,沼气在茶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全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沼肥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的需求,导致有的茶园化肥用量加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发展农村沼气是建设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的有效措施。

1、茶叶发展与茶园建设构想

安溪县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现辖有24个乡镇457个村(居),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目前,全县拥有茶园3.2万hm2,年产茶叶6.2万t,年创产值65亿元,乌龙茶产量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一半,茶叶已成为百万茶乡人民的富裕之梦。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对茶叶农残的要求日趋严格,我县必须走“生态、优质、规范、品牌”茶叶的发展目标,重点要大力建设生态茶园:通过应用茶园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保护和创造茶园的多物种群体,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达到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牧―沼―茶”生态模式,生产无公害茶叶,不断提升安溪茶叶的产品质量。

2、农村沼气对生态茶园建设的促进作用

2.1 发展沼气是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举措

沼气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局面,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有利于调节茶园小气候,控制水土流失,促进茶树生长。有利于促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发展,使山区森林和植被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据调查,农村兴建一座10~15m3的沼气池,每年可以提供650m3的沼气,能为3~5口人的家庭解决生活燃料,为农民节省柴草4.5t,相当于保护0.50hm2薪炭林的年生长量。

2.2 利用沼肥可以减少化肥对茶园的污染

随着我县茶叶知名度的提高,茶叶价格不断提升,部分茶农为了追求茶叶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盲目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导致有的茶树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茶叶的质量。发展农村沼气,可为茶树生长提供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可以解决茶园污染的问题。沼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种植物生长激素、有机酸、较高浓度的NH4+以及某些抗菌素等。此外,沼肥对茶树生长不仅提供营养,而且能兼治茶树病虫害,减少茶园农药用量。据统计,农村兴建1座10~15m3沼气池,养猪4~6头,基本可以解决0.9~1.2hm2茶树生产所需的肥料,取代大部分化肥和部份农药,减轻茶园的环境污染。

2.3 利用沼肥具有改良土壤作用

我县茶树大部分是种植于红壤,如没有及时增加有机肥料,土壤容易产生板结,影响茶树生长,直接降低茶叶的质量和产量。试验表明:沼肥中的腐殖酸能直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沼肥中的纤维等有机成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疏松土壤的作用,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氮能起到肥效缓速兼备的作用,沼肥中的大量活性微量元素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因此,茶园长期使用沼液、沼渣,可以起到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3、发展沼气的几点对策

当前建设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已成为全县干部、茶农的共识,但我县农村沼气推广应用步伐缓慢,未能成为建设生态茶园的有效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建设合力

我县虽然建立了县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置了独立的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但是乡镇、村两级的建设力量相当薄弱,严重制约农村沼气的发展。建议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全面部署,列为议事日程,切实把沼气建设作为生态茶园建设重要内容和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充分利用安溪有线电视台、《安溪农业》、《安溪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加强宣传,使农村沼气和生态茶园建设的作用深入人心,引起全民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林业、农业、财政、发改、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实做好。

3.2 拓展投资渠道,确保项目发展

县农业、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沼气资金投入。县政府从农发、林业、环保、改水、改厕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部分支持沼气建设。动员广大茶农,在建设生态茶园的同时,也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其中,争取同步开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各类投资主体向沼气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的投入,不断激活全民参与建设的热情。

3.3 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创新意识

要有计划地举办建设技术培训班,培训大量技术过硬的建池技工,特别要加强对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的管理,切实起到技术骨干作用,形成发展沼气的中坚力量。要严格把好沼气建设质量关,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设计、施工、操作、检查和验收等方面做好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确保建设质量。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沼气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模式和技术,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实现沼气建设和生态茶园建设共同发展格局。

3.4 开拓市场机制,推进服务到位

沼气建设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都较高的新兴事业,沼气的日常管理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建池户来说是一件大事。因此,要建立健全以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为主体,乡村沼气服务站为基础的沼气咨询服务体系,及时提供建池、安全管理、运行维修等技术服务,切实解除茶农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茶农兴建农村沼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县管理机构要制定合理的服务办法,既能使建池户接受,又能充分调动技术服务队的积极性,并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增强服务队伍经济实力。从而,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善峰,郭清风.利用沼肥改造低产茶园的研究分析[J].中国沼气,1997,(3).

[2]王碧霞,查立群.茶园施用沼肥试验[J].茶叶通报,1999,(3).

[3]苑瑞华.沼气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第9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为加快实施“443”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我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茶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根据《*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基地建设,夯实茶业基础

1.启动茶树良种工程,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以正在建设的“安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核心,各区县相应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全面启动茶树良种工程。计划前3年全市新辟和改植换种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其中2005年0.6万亩,2006年1万亩,2007年1.4万亩。对3亩以上连片每亩补助200元。鼓励龙头企业和茶农合作组织以及外商,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连片基地100亩以上,每亩再奖60元。每个区县每年要求建立3-5个良种示范基地,市里每年重点抓好5个百亩以上连片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建立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效益的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同时,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对25度以上零星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改树、改土、改园、改管理方式的“四改”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提高茶园亩效益。

2.加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和认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实行源头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力推进“三茶”建设和认证,3年内,全市茶园基本实现无公害认证。鼓励企业和组织申报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对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的企业或组织,凡认证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5万元、1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际颁证的再增加0.5万元奖励。

3、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选择生态条件良好并获得有机、绿色认证的茶区,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各区县要认真抓好生态茶园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态示范茶园,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充分体现生态资源和品质资源优势。市里每年重点扶持一批,并对外推介,以基地招商、以生态引资。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招商引资

4.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名优茶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出口茶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获得ISO认证、HACC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之一;银行资信度达AA级以上;有自己的基地,每年带动茶农1000户以上的茶叶企业,市、区县给予重点扶持:⑴优先征地用地,优先进入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申请省级龙头企业。⑵优先申请产业化项目,优先申请技改项目,对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市县(区)两级各给予50%的贷款贴息。⑶对企业当年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较上年增长15%以上部分,由同级财政按其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⑷评选年度“*市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证书(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5.积极推进茶叶企业清洁化改造。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整改,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茶叶QS认证要求,积极实施《茶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推广成套名优茶机械,推广清洁化能源、机械,改善加工环境,每年在全市建立一批新型清洁化生产示范厂,对达到标准并验收合格的企业,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并予授牌。

6.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休宁出口茶加工园区规模,加快*中国茶博园的建设步伐。各区县要结合各自特色,建立绿色食品茶加工园区,*毛峰加工展示园区,旅游茶文化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对进入园区企业实行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的全程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茶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7.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将茶产业作为*市招商引资重点,市区县集中力量高质量编制一批茶产业项目,建立茶叶招商项目库。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和外商租赁,承包开发生态茶叶基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网络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要优先支持投资茶叶深加工的企业,提高茶叶产品科技含量,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改变我市茶叶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三、打造名茶精品,实施品牌战略

8.实施名茶精品工程。启动*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新安源银毫、祁门红茶、*绿牡丹系列造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精品名茶打造工程。完善工艺,推广机制,统一规格,提升品质。进一步提高高档精品名茶比重,开发高端化产品,逐步实现名优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市里每年组织“精品名茶”评比表彰,对获奖产品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展销会上宣传推介。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由政府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奖励10万元。

9.加快*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各类茶叶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实施,统一印制“*茶叶标准”手册,举办培训班,制作茶叶标准化生产光碟,指导茶农和企业按标准生产加工,各地要抓点示范,逐步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茶叶标准示范基地和示范茶厂,市里统一挂牌。

10.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毛峰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作用,制定*茶叶品牌管理制度,以市茶产业协会为主体,抓紧申请*毛峰等茶的地理标志保护,注册证明商标,鼓励更多企业申报使用地理标识,对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企业,由市农委和市工商局共同颁证管理,建立*毛峰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园、示范村和示范厂、示范店。制定*毛峰茶品牌市场管理办法,加强*茶叶品牌市场管理,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市茶叶协会,共同抓好茶叶品牌市场运行监督管理。每年开展定期、不定期联合市场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处。同时,组织到*毛峰主销区督查,并将检查结果通过当地机构和媒体公布,进一步规范*毛峰质量标准,净化*毛峰茶销售市场,提高*毛峰茶的市场信誉。

11.加大*毛峰茶公用品牌的宣传和推介。(1)启动*毛峰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在全市各交通要道及旅游景点竖立广告牌,由市里统一规划,区县组织实施。(2)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财政补贴。采取不同形式每年组团在上海、北京、山东等*茶主销区进行宣传推介。(3)不定期举办*茶业研讨会、品茶会,同时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交易会,提高*品牌茶的知名度。

四、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构建营销网络

12.实施外销市场拓展工程。全面实施“祁红振兴”、“屯绿输出”计划,尽快申报祁红、屯绿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大屯绿、祁红自营出口比重。改革传统加工工艺,大力发展烘炒结合型绿茶,加快祁红产品结构调整,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出口茶小包装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特种名优茶的出口比重,提升*出口茶价格。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在茶叶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委托国内外商等多种形式,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在巩固摩洛哥、乌兹别克、日本、马里、英国等国市场的同时,加大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发力度,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对在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的企业或组织,分别给予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对在国外注册商标的企业奖1万元。

13.加快内销市场网络构建。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区县茶叶市场,没有市场的区县要抓紧建立。市里重点培育*茶城和祁门金东市场。鼓励企业和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经营网点,开设专卖店,进入超市大卖场。加强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经营*茶叶商号的联系,充分发挥茶叶商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茶叶信息网和安徽农网的作用,大力推广网上宣传推介,开展网上销售,努力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每年评选“*市十佳茶叶经纪人”和“*市十佳茶叶销售窗口”,对当选者由市政府授牌表彰(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14.开发茶文化旅游市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挖掘整理*茶的典故、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茶诗、茶词、茶文、茶歌,纳入到各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中,使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茶的宣传员。加强茶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将各种茶旅游项目精心设计到风光旅游线路中去,在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和旅游沿线上建立生态茶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艺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大力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扩大旅游茶销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

15.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茶产业发展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茶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区县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评比,对茶产业发展先进区县给予表彰。

16.开展茶产业资源普查。在全市范围内,对茶园、茶厂(场)、茶农、经营户、经纪人、茶楼、茶馆、茶叶包装厂和茶叶市场以及在外茶叶窗口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通过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茶产业资源档案。

17.建立健全茶叶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验检测资源,充实技术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成立*市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区、县相应成立检测网点,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销售网点进行监控和抽检,确保我市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18.建立健全茶行业服务体系。成立*市茶叶行业协会,并根据发展需要设立若干分会,各区县要成立相应协会。鼓励乡、村成立茶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组建茶叶经济合作社、构筑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对市场、企业、茶农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服务。稳定和加强各级茶叶技术推广队伍,重视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茶叶新技术推广应用。

19.加强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科技为先导,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编印资料、推荐进修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茶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