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人民币证券投资精选(九篇)

人民币证券投资

第1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所在

一是从控制权上看,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即货币当局出售的只是资产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入流,投资者只对SPV(特殊目的机构)的经营活动存在限制,因此不会改变外汇储备资产的所有权,对货币当局不构成投资关系,对外汇储备没有直接的约束权利。而且资产证券化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一种不计入原始权益人资产负债表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后,货币当局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善资产结构,利用结构融资技巧提高资产的质量,使外汇储备的效益得到提升。

二是从资金来源上看,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信托凭证或基金募集人民币资金,用以购买外汇储备。货币当局收到人民币后可以用以购买新增的外汇储备,这样可以不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也不增加央行短期票据的发行,因此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三是从融资风险上看,SPV在接受基础资产(特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后,与基础资产实行“风险隔离,即割断了货币当局自身的风险和项目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风险。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仅仅与项目未来现金收入有关,投资者的风险仅仅限于基础资产,而与货币当局整体风险无关,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四是从融资成本上看,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后,由于有资本担保公司的介入,通过商业化担保来确保资产的信用等级,SPV便可以适当降低资产支持证券的利息率,从而可以为货币当局降低融资成本。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设计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确定融资目标并组建基础资产池。货币当局根据自身需求确定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基础资产。该基础资产应当是保持必要流动性之外的外汇储备资产。

二是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SPV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性主体,其主要职能涵盖了整个运作流程,包括:从货币当局处购买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选择服务商、受托人、承销商等中介机构。SPV的设立可以是公司、信托和有限合伙等几种形式。选择信用良好的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作为SPV的发起人,在发起人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使其在未来的资产运作中发挥海外投资的优势。

三是将部分外汇储备单独分离出来,出售给SPV。这种出售必须是“真实出售”,即资产在出售以后,货币当局不能随意动用这块资产。这样才能实现基础资产与货币当局的“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四是由SPV聘请信用评级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进一步增加了证券包含的信息量,提高了证券的吸引力。这个工作完成之后,将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发售证券。外汇储备资产支持证券可以以债券、信托凭证或基金的形式发行。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群体,不同的风险偏好,设计不同的投资品种,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五是由SPV向货币当局支付资产购买价格。SPV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后,先向聘请的各专业机构支付相关费用,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用发行收入支付给货币当局。货币当局则获得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达到回笼人民币资金、减少流动性的目的。

六是由SPV选择服务商对基础资产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海外投资,包括收取、记录投资中产生的现金流,并把全部收入存入事先规定的受托银行,受托银行按约定建立专门账户,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此外,SPV还可以选择服务商以发行存托凭证(CDR)的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七是还本付息。在规定的证券偿还日,SPV将委托受托银行按时足额地向投资者支付本息。资产支持证券被全部偿还完毕后,如果基础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还有剩余,则这部分剩余收入将被返还发起人。这部分剩余收入的分割可以在设计不同投资品种时予以不同的界定。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确定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时,首先应考虑到投资者的兴趣,适应于市场的需求。截至去年11月底,境内银行售出的QDII产品额仅为可投资额度的3%左右。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已抑制QDII产品投资者的回报,也抑制了投资者对QDII的投资热情。到目前为止,银行只能投资海外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等固定收益衍生品,基金管理公司可投资海外股市。因此SPV在选择服务商和设计外汇储备资产支持证券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二是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外汇储备和投资性外汇储备两类。功能性外汇储备用以保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而投资性外汇储备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比较适宜。同时,投资性外汇储备还应再按来源渠道不同细分,用以判断外汇储备资产可能由货币当局持有的时间,以便根据持有时间不同设计不同的投资品种。

三是发行证券筹集的人民币资金需要在证券到期时偿还投资者或需要应付投资者的赎回。而货币当局在获得人民币资金后将用以购汇。因此,在设计投资品种的期限时要充分考虑偿还与购汇的节奏,以及资金在两者之间的分配,以便形成有效的循环。

四是如果SPV选择以存托凭证(CDR)的形式投资海外股市,这种方式虽可以为国内投资者提供用人民币间接投资国外股市的平台,但是以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说,国内国外的资本市场是隔开的,人民币在资本项下是管制的,无法实现国内国外股票的互通和流动。因此,SPV选择的服务商需以做市商的方式进行运作,即从海外股市买入股票,折算成人民币,在A股市场上挂牌。这种操作需要配合出台相关政策才能实施。

第2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57-07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明显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从2009年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扩大到整个经常项目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随着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推广,资本和金融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有序地展开,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也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融资领域。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目前在实践中仍以少量个案试点的方式展开,而理论层面对其本身及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发展现状及推进思路。

一、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两大项,目前我国已启动和推广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属于经常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则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开放,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主要是指境内外经济主体直接使用人民币在跨境范围内开展的投资或融资活动。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具体形式包括: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如人民币FDI和ODI),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资(如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投资),跨境人民币贷款、贸易信贷和存款等多种方式。

(一)主要形式及相关政策

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试点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子账户划分类型,近年来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情况见表1和表2。

(二)几种主要人民币投融资形式的发展状况

1.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ODI)。2011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制定《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从2011年8月23日起,全国的银行和企业都可以展开人民币的境外直接投资。开展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其国际影响,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规模和自由兑换程度,最终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个别季度外,现阶段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大,随着该政策的继续实施,未来的增长潜力很大。从年度比较来看,2011年全年的人民币ODI规模为201.5亿元,2012年全年的人民币ODI规模为304.4亿元,同比增长51.07%。从投资对象来看,目前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华人聚集区,未来可以期待人民币更多直接投资于新兴市场国家或资源丰富的国家。

2. 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FDI)。2011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应运而生。人民币FDI的产生使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新添了一条途径,使得人民币“有出有回”。同时,由于直接投资的对象是国内实体经济部门,人民币FDI可以为国内的实体经济部门增加资金支持,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民币FDI在2012年呈稳定上升的态势,较2011年同比增长近180%,显示出了其强劲的增长动力。同时,人民币FDI占总FDI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12.41%增加至2012年的36.09%。可以预测,未来几年人民币FDI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3. 境外人民币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目前,境外人民币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的主要渠道是通过RQFII,即人民币的合格境外投资者,指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将募集到的人民币通过我国香港的中资证券和基金公司投资于境内的证券市场。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公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标志着RQFII制度的正式启动,起步金额为200亿。根据规定,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规模不得超过募集规模的20%,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的资金不得少于募集规模的80%。2013年3月1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正式出台,预示着RQFII制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2013年3月,RQFII的额度约为2700亿元人民币。

4. 人民币债券市场。

第一,熊猫债券。熊猫债券是一种外国债券。外国债券是指一国居民在国外发行的以发行地所在国货币为单位的债券。具体到熊猫债券来说,就是外国相关机构或国际组织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获准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这标志着熊猫债券的正式起步。熊猫债券的产生意味的人民币已经开始走向“融资货币”,同时也会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点心债券。点心债券最初是指在香港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现在点心债的概念有所扩展,泛指人民币离岸债券,如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也被称为点心债。目前在港发行点心债券的主体既有内地的银行、非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也有国外的企业和国际组织。早在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就在香港发售人民币债券50亿元。2010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产生,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年人民币债券余额较2010年同比增长190%,2012年人民币债券余额较2011年同比增长55%。同时,债券的发行者也由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内地机构扩大到全球的许多银行和企业。如麦当劳和世界银行就在香港发行过人民币债券。可见,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境外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这标志着境外人民币将可以通过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方式回流。截至2012年底,已有100家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财富基金、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和R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5. 跨境人民币贷款。人民币的跨境贷款主要是指在深圳前海地区进行的跨境人民币贷款的试点。2012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了《前海人民币跨境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可以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用于前海的建设发展。2013年1月28日,15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和15家注册在前海的企业签订了总金额约为2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协议。同时,前海地区的人民币贷款也是双向进行的,同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和联富国际、宝能香港签订了6.2亿元的贷款协议。前海的人民币跨境贷款已经开始形成了“前海企业+香港银行”和“香港企业+深圳银行”的双向流通模式。2013年7月11日,深圳国际与渣打银行(香港)共同宣布签署了1亿元人民币为期1年的前海双边跨境人民币贷款协议。这标志着境外人民币增加用途、前海注册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现存问题

1. 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海外接受程度依然有限。这是影响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最重要政策约束和市场约束。目前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还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在参与机构资格、审批流程、投融资规模和资金流向等方面都还存在较为严格的管制,在商业信贷、证券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个人资本流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人民币还不能自由跨境流动,这自然制约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开展。

人民币的海外接受程度是影响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重要市场因素。跨境人民币业务自2009年开办以来,境外对人民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除日常贸易往来外,现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以人民币作为本国储备货币。但在欧美等具有硬通货的国家,人民币的接受度相对有限,人民币在海外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强势的境外主体并不愿意接受或持有人民币。而且人民币衍生品不多,无法有效地规避风险,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境外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

2. 相关政策不完善,增加了操作的手续和复杂性。出于国内金融安全的考虑,我国资本项目还处于部分管制状态,制约了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

(1)跨境融资方面。目前主要的形式有跨境双向贷款、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和境内外资产抵押融资等。境内企业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依然受到限制,虽然2012年12月27日《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境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但是目前只有注册在前海并且在前海实际经营或投资的境内企业,才有可能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并且资金只限制在前海当地使用。这样,虽然有利于鼓励企业前往前海注册投资、促进前海新区的发展,但地区范围还比较小,企业单位数还不多,境内其他地区企业还无法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

使用境外资产抵押融资或贸易项下融资,目前在政策上对使用的客户有所限制,必须是外商投资的企业才可以利用跨境人民币直接贷款,利用的限额是实际投资额减去注册资金的差额(即所谓的差),很多民营企业和中资企业很想使用这一业务,但是政策不允许。根据人民银行最新管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由原来按余额计算总规模修改为按发生额计算总规模。在有关政策出台前,外商投资企业归还外债后,归还的外债规模可再次计入总规模,企业可以根据新的总规模借入外债,以缓解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压力。而按现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归还外债后,归还的外债规模不再计入总规模,企业如需再借入外债,则要在已扣减的外债规模内借入,对资金链条长、周转速度慢的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另外,还存在企业海外融资后资金回流国内使用方面存在障碍、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目前对企业的资质要求较高等问题。

(2)跨境投资方面。

第一,在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项下仍存在“宽进严出”的不对称政策限制。在直接投资方面,我国居民到境外直接投资难度大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最近几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长很快,2012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24亿美元,2012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头寸为5028亿美元,但与当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净额2535亿美元以及年末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头寸21596亿美元相比,差距较大。到境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限制也比较多,主要是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占投资流量的7成以上。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来说进出的渠道基本上是关闭的,仍具有“宽进严出”的特点;在证券投资方面,我国在这类投资类别开放了机构投资者渠道,规模相对很小,同样也是“宽进严出”。目前,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900亿美元,相比几个资本流入的渠道加在一起要小得多。如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为800亿美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为2700亿元人民币;股目前市值在1690亿元人民币左右;截止到2012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3类境外机构买卖债券,已达139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我国目前未开放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直接投资国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非居民不能在我国境内发行股票类有价证券,曾经允许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发行了少量“熊猫债券”,融资总额仅为31.3亿元人民币。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06—2012年,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总额高达1788亿美元,其中汇回境内结汇的比例很高。

第二,受原有制度或规章的影响,存在着变相“歧视”人民币的政策。从相关贸易投资协定到各种文件,从宏观政策到公司内部经营规章,过去实际上是把美元、欧元、日元等视为可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硬通货,而把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国内交易。这些政策在当时是符合基本国情的,当时人民币确实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也面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逐步积累外汇储备的问题。但现在时代变化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条件基本成熟,海外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扩大,而现有的一些政策、法规、文件及微观层面的规章制度则没有与时俱进。例如,以人民币计价FDI有障碍,以往都是用美元计价的,所以企业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计价,而且也担心违反规定。另外,外币投资不用审核来源,而人民币投资则需要审核其来源。而且人民币投资达到3亿元就要报商务部审批,美元投资达到1亿美元才需要上报审批。

3. 存在各部门之间不协调、系统不配套的问题。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管理,涉及央行、证监会、发改委、商务部、海关、税务等中央机构,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加以协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这不仅增大了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的难度,也由于不同部门政策不一致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还导致一些监管重叠和监管漏洞,从而降低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的效率。例如,商务部关于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要求中,要求主管部门的批复中必须明确以人民币作为注资币种,并要求企业提供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的证明,而相比之下,以外币投资的手续相对简单,只要批复外币注资的金额,实际具体以何种外资注资均可由企业据实决定。因此,根据关于人民币注资的规定,企业原以外币注资获批的并无法直接转为人民币注资,还需到商务主管部门变更批复,这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4. 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有限。香港人民币市场是目前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尽管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从市场广度和深度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香港市场上人民币资产品种还不多。目前,香港人民币资产主要是规模有限的债券以及少量的保险产品、理财产品和衍生品等,可供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投资的选择有限。第二,香港人民币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而且主要是与中国大陆有贸易关系的进出口企业、境外清算行、境外行、中资金融机构的香港分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参与程度还不高。第三,香港市场人民币存量和交易量还不大。在全球最大的离岸美元市场——伦敦美元市场,每天成交量都在5000亿美元左右,比美国本土市场美元交易量还要大,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基准利率指标。而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即期和远期人民币日均交易量目前仅为10亿至15亿美元,人民币“点心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日常交易也并不活跃,首批试点的RQFII投资规模仅有200亿元人民币,且规定其中80%投资境内债券市场、20%投资股票市场。

5. 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平台建设不足,缺乏人民币全球或区域支付清算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体系。香港人民币存款的绝大部分(超过80%)还是以存款的方式存在香港的银行,香港的银行又将其存到中银香港。作为清算行的中银香港最后将人民币存款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香港人民币绝大部分是以现钞渠道回流至内地。支付平台建设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二、对外提供本币投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回顾历史上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化路径可以发现,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但大都是在持续大额贸易顺差下,政府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本币对外投资或融资方式,输出本国货币,由此带动产业资本的输出,使得生产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一)美元国际化与跨境投融资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依托于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二战之后,各国的支付能力普遍不足,美国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以及“政府双边贷款协定”,向西欧和日本输出大量资本。此外,还通过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向亚非国家提供贷款,为拉美国家提供发展基金,同时美国政府也会鼓励国内的商业银行向国外发放贷款。到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对外提供的借贷资金额已经占了国际借贷市场资金总额的78.4%。作为巨大的国际贷款债权国,美国实现了全球利益,美国的产业资金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全球性的扩张。1946年,美国海外直接投资仅为72亿美元,而到了1970年,就增加到了782亿美元,占世界海外投资总额的60%。

本文认为,美元国际化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不可复制,但美元国际化过程中在推进跨境投融资方面有以下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这一阶段美国通过对外投资来输出美元,增加国外资产的持有,并以购买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方式使美元回流。“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马歇尔计划”强化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和地位。

第二,在美元的全球扩张过程中,美国的跨国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建立以本国的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中,谁掌握了从资源采集到中间品分包再到最终品销售的生产链条,谁同时就拥有了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的权力和决定在这样的链条中应该使用何种货币结算的权力(殷剑峰,2011)。美国跨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了大量的美元。

第三,美国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在美元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其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回流美元,即以购买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方式输出美元,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美国金融市场的方式回流美元。

(二)日元国际化与跨境投融资

日元的国际化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元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推动日元国际化也就自然地提上日程。日元的国际化其实并不成功,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反面教材”。但由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结构与我国目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是出口大国,经济增长迅速,国内资本项目存在管制,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所以日元的国际化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连年扩大的贸易顺差给日本带来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甚至不少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而实施一些报复行为。

1987—1991年,日本大藏省主导,开始以政府意志推动日元,日本制定了三期“黑字还流”计划推进日元在境外的广泛流通。包括鼓励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并建立或扩充日本特别基金;鼓励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和日本国内商业银行参与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日元银团贷款项目,并将通过日本海外协力基金直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援日元贷款;以及由日本进出口银行配合IMF和世界银行,通过平行贷款和共同融资的方式向拉美等国家提供日元贷款。“黑字还流”计划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为其提供日元贷款援助,且贷款主要用于受援国的自然资源项目,项目的生产品又可以大量出口到日本从而以出口获得的日元收入偿还贷款。这样一来,一方面既增加了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有利于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也使得日本弥补了自身自然资源的缺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量,减少了本国的贸易盈余,从而将贸易黑字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达到了缓解国际社会压力的目的。

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我国借鉴的教训,日本大量的资本输出没有用于购买资产和建立覆盖全球的生产链条,而是拿去进行金融投资、投机了,比如购买美国的房地产。1984年日元国际化后,其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占比显著上升的是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并且日本当时在国内仍实施金融管制,对外则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因此,在日元的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之间,就上演了一出“再贷款游戏”(Re-lending Game):日本的富余资金从在岸市场流到离岸市场,然后又从离岸市场回流到在岸市场。在这场游戏中,主角是日本的银行业。在日本“再贷款”的游戏中,包括伦敦和香港在内的离岸市场构成了资金进出的重要通道。由于日元更多是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间循环,缺乏一定的境外存量,故使日元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非居民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间套利的投机货币(carry trade currency)。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推进资本和金融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即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必须扩展到投融资领域,这不仅有利于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金融支持,也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维护和实现我国对外债权债务的安全,降低货币错配风险。

第二,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政策,但由于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目前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面临的政策性限制比较多,多数还以个案试点的方式展开,现实中还存在如相关政策不完善、系统不配套以及平台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化过程,大都是在持续大规模贸易顺差下,政府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本币对外投资或融资方式,输出本国货币,由此带动产业资本的输出。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推进跨境人民币投融资过程中,加快推进资本输出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尽量减少基于短期套利目的的跨境投资和融资。

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在以下几个层面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融资:

第一,实体经济层面:(1)继续推动人民币ODI和人民币FDI。人民币ODI是一种资本输出的途径,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对人民币ODI的支持,降低相关的限制条件,促进国内企业使用人民币向新兴市场国家和非洲资源丰富国家直接投资。人民币FDI是吸引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促进境内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简化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的办理手续,鼓励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2)扩大企业跨境人民币贷款的试点范围。目前上海对一些跨国公司试行在一定额度内允许向境外关联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贷款,有助于增加人民币流动。试点的范围应该扩大到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3)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日元国际化时,有专项基金向境外日本货物进口商提供日元买方信贷。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由政府牵头设立相关的商业基金,以人民币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层面,重点是进一步开放境内证券市场:(1)扩大人民币RQFII的规模,降低准入条件。通过RQFII投资境内资本市场,是促进境外人民币回流、丰富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可以考虑扩大RQFII的投资品种和方式以及资金的锁定时间。此外,在未来还可以尝试启动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制度,允许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前提下,开放人民币投资市场,如理财产品、基金和债券等。(2)尝试启动人民币RQDII(人民币合格的境内投资者)。在未来香港的人民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考虑通过RQDII来进一步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

第三,政府政策层面:(1)稳步开放资本账户可兑换。具体包括:扩大非居民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增加境外相关机构投资于银行间市场的额度、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逐步允许非居民购买基金、扩大跨境人民币贷款的试点范围等。(2)通过政府采购和开展海外人民币贷款与援助,输出人民币,增加境外相关国家人民币的存量。这样就可以促进这些国家在对华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并且鼓励受援国使用援助资金购买我国的商品和服务。(3)发挥政府的作用,创新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形式,如由政府牵头成立海外投资基金的方式投资海外项目,以及探索新型政银联动机制等形式,推动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发展。(4)加快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减少离岸和在岸市场因定价机制不一致导致的短期资金套利。

第四,市场拓展层面:(1)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建设。具体包括:大力发展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适时开展人民币IPO、丰富其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如人民币保险、理财产品和衍生品)、探索境外人民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2)建立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具体包括:允许境外市场的人民币业务参加行以商业票据(包括人民币信用证)向境内商业银行转贴现,获取短期融资;或允许境外参加行通过境内行从境内银行间同业市场上拆借人民币;对已获得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额度的参加行,允许用持有的境内债券进行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使其能够获得额外的人民币流动性。(3)发展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香港是最大的、发展最快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承担人民币离岸市场中的“批发功能”,同时需要发展其他地区(如新加坡、伦敦、中国台湾等)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承担“零售功能”。

参考文献:

[1]博源基金会.人民币国际化:缘起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何帆等.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1,(1).

[3]黄金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思路需要调整[J].金融电子化,2009,(7).

[4]李思敏.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思路[J].广东社会科学,2012,(4).

[5]刘肯.日本“黑字还流”计划探析 [J].中国金融,2012,(1).

[6]马骏,徐剑刚等.人民币走出国门之路:离岸市场发展与资本项目开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7]周小川.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

[8] 殷剑锋.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第3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高盛指出,境外资本参与度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市场准入上所面临的困境,离岸投资者受限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计划等渠道的资金配额,束手束脚。不过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过去两年来,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开放出现重大进展,2016年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批准“债券通”计划,都是例证。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将中国国内债券纳入全球债券指数将是关键性的里程碑。高盛预计,将中国国内债券纳入全球指数的举措可能将在2018到2020年间分阶段逐步完成,期间或将有高达2500亿美元的境外资本流入中国债市,可能会大大减轻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导致资金流向的反转。

Q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到底有多大?

目前中国债市已经以59万亿人民币(约合8.5万亿美元)流通债券位居世界第三,但相对于中国GDP总量仅占到77%,不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更是远低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占比水平(图一)。

而公司债券市场已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11%(一季度末),远高于2007年末的1.8%,但银行贷款仍然是非政府借贷方的主要融资渠道,债市仅占到公司部门信贷来源的很小部分(图二)。

中国债市在政府债、金融债和公司债之间的比例分割较为平均,各占整个债市规模的约三分之一;但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近93%的流通债券仍然是由与政府相关的发行方发行。金融债当中,最大的发行方为政策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其余大部分也来自于中央政府作为主要控股方的四大商业银行。公司债当中,高盛预计截至一季度末,有近87%的流通债券是由国有企业发行。

Q2:谁在持有中国国内债券?

银行是中国国内债券的最大持有者。虽然中国债市规模增长迅速,大部分债券仍集中在少数持有者手中。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数据(高盛预计该网站覆盖约80%的中国债市)显示,至一季度末,约56%的中国国内债券由商业银行持有。2007年末,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约占中国债市规模的59%,所以在过去十年中这一比例未有明显改变。

若将目光转向政府债券持有情况,就会这一倾向更加严重。G20国家当中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占比平均不到20%,而中国的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比率则高达68%(图三)。在高盛看来,这说明中国债市还没有起到“金融脱媒”的作用,大部分债券仍然由商业银行持有,资金供给仍未能绕开商业银行体系。

相比之下,公司债则开始脱离商业银行,向基金机构转移。2007年末,商业银行持有近45%的公司债,而基金机构持有比例仅为8%;到2017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持有比例已降至18%,而基金机构持有比例则增长至47%,跃升成为公司债的最大持有者(图四)。高盛认为这是可喜的进展,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储蓄散户正将银行账户当中的存款转投基金机构。

从其他市场构成来看,中国国内投资者在投资多元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养老金的入市步伐。随着中国金融业不断成熟,可供选择的保值投资选项日益增多(例如公募基金,共同信托基金以及财富管理产品),高盛相信将会有充足的国内债券需求,促使中国国内投资组合进一步多元化。

到一季度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国内债券总额约为830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债市规模的1.4%;截至2016年9月底,中国政府债券的境外持有量仅为3.7%,远低于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境外官方持有的人民币资产约占中国GDP的0.8%左右(图五)。若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追赶上日本或澳大利亚的水平,约占到GDP总量的10%到20%,将意味着未来十年中会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固定收益投资流向中国债市,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Q3:如何看待中国债市发展前景?

高盛预计,到2027年中国债市规模将达到229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总量的134%。作槎员龋目前中国债市规模为59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总量的77%。也就是说,十年后中国债市流通市值将是当前规模的3.88倍。

高盛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官方财政赤字在GDP总量中占比约为3.5%。隐含的财政资金需求总额约为4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5%将通过发行国债募集。这表明国债净发行量约为31万亿元,意味着国债市场总规模将从2016年底的12万亿人民币增加到2027年的43万亿人民币。

随着财政部进一步紧抓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高盛预计未来十年共计6万亿人民币的非债券借贷将被转换为地方公债,再加上政策银行发行债券,预计到2027年政策债券和地方公债总额将达到126万亿人民币。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状况收紧,使得高盛预计公司债和金融债增长率到2027年将减速至10%(图六),稍高于GDP名义增长。据此高盛预计私有部门债券总量将在2027年达到60万亿人民币,其中流通公司债42万亿人民币,金融债18万亿人民币。

Q4:中国债券是如何交易的?

中国国内债券共有三个交易渠道: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证券交易所,以及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 OTC)市场。每个渠道都有各自的限制,并非所有种类的债券都可在全部三个渠道进行交易: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大约83%的债券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交易(图七)。由于银行是中国国内债券最大的持有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也要远超其他两个渠道。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7月放宽监管,允许外国央行、超国体和财富基金进入CIBM,2016年2月监管又进一步放松,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该市场。CIBM上可以交易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政策银行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商业票据。

证券交易所:截至2017年3月底,15.5%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注册交易。可供交易的债券差频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券。在过去几年当中,交易所的债券交易量依托公司债规模的快速增长,得到大幅提高。2010年仅有不到5%的债券在交易所上进行交易,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三番(图八)。

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 OTC) : 仅有约0.3%的流通债券在OTC市场注册交易。OTC市场允许银行可以直接与非银投资者交易债券,但OTC市场上允许交易的债券种类仅限政府债券,政策银行债券和企业债券。近年来OTC市场上的债券交易量日益减少,高盛认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CIBM市场的逐步开放,允许更大范围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

Q5:目前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入中国债市?

目前境外投资者有三种途径进入中国债市:QFII、RQFII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注册。第四种途径,即“债券通”计划,已正式宣布但还未投入运作。在去年2月CIBM渠道开放之前,大部分境外投资者只能通过申请QFII或RQFII额度,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2002年QFII项目正式投入运作,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证券市场。若要获得QFII资格,境外投资者首先需要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除财富基金和外国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者,基于投资者总资产(AUM)的一定比例均面临投资配额(图九)。额外的配额可以向外管局进行申请。在以美元计价的配额内,投资者可以把在岸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便可在交易所上交易股票或债券,或者在中国人民银行注册后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前曾有规定最多允许50%的配额投资于债券,但在2016年这一规定得到放宽。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 与QFII类似,要获得RQFII资质的境外投资者也需要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并在外管局进行登记。有一点不同是投资配额的计价单位是人民币。一旦配额下发,境外投资者需要在离岸市场购得人民币,再将人民币汇入中国境内,其后他们便可对交易所或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在高盛看来,RQFII市场的发展反映出了中国政府开拓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渴望。(图十)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 自2016年2月开始,境外机构投资者便可在中国人民银行注册登记,于在岸现金债券市场中进行交易。一旦当地保管人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注册许可,他们将开设一个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账户和一个清算账户。中国境内有两个主要的清算所,上海清算所用于清算商业票据和中期票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CCDC)用于结算政府债券和政策银行债券。(图十一)

Q6:内地香港开通“债券通”有何影响?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声明批准“债券通”项目的设立。类似于此前设立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将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向境外投资者打开中国国内债券市场的大门。(图十二)

市场预期“债券通”最早将于今年7月开始运作。虽然譬如具体交易流程、利率/汇率对冲可行性和具体哪些境外投资者可以使用该渠道等方面的具体信息仍有待公布,但高盛认为“债券通”的运行将对中国债市影响深远,并加速中国债市计入全球债券指数的步伐。

目前已知的是,初期先开通的是“北向通”,即只允许香港和其他境外投资者投资于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与“沪港通”、“深港通”不同的是,“债券通”将不限制每日买卖债券的额度。“债券通”还将提供CIBM市场的准入,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通”直接交易近八成的中国国内债券市场。

在“债券通”项目下,境外投资者的直接清算对象将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管辖下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在高盛看来,这是“债券通”计划与前述CIBM注册渠道相比的一个重要优势,境外投资者将不再需要大陆境内的保管人代为清算,减轻境外投资人在清算流程当中所面临的障碍。

Q7:关键性的全球债券指数有哪些?

高盛指出三大主要全球债券指数:摩根大通GBI-EM全球多元化指数(JMP GBI-EM Global Diversified)、花旗WGBI指担Citi WGBI)、彭博巴克莱全球聚合指数(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高盛预计,若中国债市被纳入这三个指数,将会有约2500亿美元指数资金流入中国债市,具体为GBI-EM的200亿美元,全球聚合指数的1000亿美元和WGBI的1200亿美元(图十三)。

中国债市被纳入这些指数的时机,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何时能够解决市场准入,资金回流,税收和流动性方面的障碍。 高盛认为这可能会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发生,在今年年内发生的可能性比较低。

Q8:纳入全球指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

随着2016年2月放开境外投资者的CIBM准入,境外投资者已经不再受到投资配额的限制。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政府持续施行债券市场自由化政策。

全球投资者正寻求资产配置多元化。

纳入全球指数有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资本外流压力。

中国政府债券目前仍大部分由商业银行持有,纳入全球指数将使得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使得整个中国债市变得更加高效。

不利因素:

注册登记/ 市场准入流程的繁杂冗长仍然对境外投资者构成挑战。

各个全球指数对于“准入门槛”的定义不同且较为模糊,可能会在评判纳入资格时造成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允许在CIBM注册过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在岸外汇远期合约进行对冲操作,但绝大多数境外投资者并未设立合约;在岸保管人所使用的外汇远期交易规则(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与境外投资者熟悉的规则(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也不尽相同。

最新发行(on-the-run)的债券每天的成交量都很大,流通性充足,而此前发行(off-the-run)的债券成交量则小很多,流动性仍然存疑。大部分债券集中持有在当地的大型银行手上,做市流程不如其他市场发展得那么完善。

虽然CIBM规则中并未限制资本回流,但由于中国外管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收紧资本控制,造成境外投资者对能否顺利回收资本的相关担忧。

目前中国政府债券的清算条例规定,清算必须在T+1日内完成,境外投资者必须在执行交易前,向在岸保管人账户上存有充足的现金;由于目前第三方兑汇结算不被允许,在债券拍卖过后,汇兑清算的参考汇率也直接由保管人决定。境外投资者将更愿意看到T+2日乃至更长的宽松清算期限,这样便可以在交易完成后将恰好数额的资金汇入在岸账户,减少兑汇损失。纳入第三方兑汇结算也将是境外投资者希望看到的选项。

Q9:目前有哪些对冲工具可供境外投资者使用?

Q10:开放债券市场对于改善中国资本外流的状况有多大帮助?

在高盛看来,尽管人民币被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且中国国内债券市场自2015年以来对全球央行投资者已大致开放,但来自这些境外官方投资者的反应仍相对低迷。

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资产约为850亿美元,约占全球央行(除中国人民银行外)管理资产总规模的1.1%,远低于部分经济体量更小的货币,如英镑(4.4%)、加元(2.0%)、澳元(2.0%)(图十五)。

今年年初以恚随着美元指数持续走软,以及中国外管局进一步收紧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资本外流速度由2016年的平均550亿美元/月,放缓至目前的美元150亿美元/月左右(图十六)。

高盛认为,若该趋势保持下去,且如上文所述,中国国内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带来2500亿美元左右的境外资金流入,可能会大大减轻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导致资金流向的反转。人民币或将由此迎来一波强劲的升值压力,全球债券指数资金的流入越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强。

第4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今年新增委托理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上市公司称,委托理财的投资方向将是国债,包括购买国债、国债回购等。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认为,相对于股市二级市场来说,国债投资的风险明显较低。同时,今年的国债市场趋于火爆,有望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如一家上海公司在3月底决定,将2亿元的资金进行国债投资,公司称“要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另外,对委托资金的风险管理更加细化,例如沪昌特钢明确要视首笔资金委托的具体情况,再来决定是否要延续或加大委托理财的资金投入。

另一个特点是,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过去,大多数的委托理财是通过券商和各类投资公司进行的,现在进行这一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在不断拓宽,例如日前沪昌特钢选择信托公司进行委托理财,而据了解,基金公司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帮助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等委托理财事宜。

同时,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如外高桥决定委托上海富宝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投资国债,受托方承诺上述资金的年收益率为9.5%,如实际收益率不足将予以补足。即使没有保底收益,不少公司对委托理财的收益率仍然有较高期望,最低的也达到了8%。如首创股份拟将1.5亿元委托北京巨鹏投资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双方约定,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8%时,不计提业绩报酬;年收益率大于8%时才开始计提报酬。这种完成预定收益率才收取报酬的做法目前已被多家上市公司所采用。

引人关注的是,除新增委托理财外,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前的委托理财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不得不延期。西部的一家上市公司在1月初称,一笔4000万元的委托理财只收回400多万元,余额延期6个月。同时,该公司还有一笔3000万元的委托理财更是将延期1年。初步统计,上市公司目前延期的委托理财约占到了去年委托理财总额的三成左右。

既然委托理财在上市公司中如此广泛,如火如荼,形式多样,那么委托理财及其投资收益如何核算呢?这似乎并不成为问题,但仍有探究的必要。

一、委托理财行为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

企业将自有闲置资金进行适当的委托理财,一般而言,期限不会超过一年。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长期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因此,委托理财属于短期投资。

当委托理财到期,对于不得不延期的委托理财,或是自愿延期的委托理财,即使前后期累计投资时间已超过一年,延期部分亦均可视为一次新的理财行为,即为短期投资。

二、委托理财投资的运作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委托理财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受双方就资金流向及其余额定期(如按月)或随时沟通,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2、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封闭运行,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3、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而是将资金交付受托方后进行专项委托,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4、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与受托方自有或其他资金混合使用,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三、委托理财投资的核算

(一)委托理财投资核算的一般原则:

委托理财投资,属短期投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核算:

1、短期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计量。短期投资取得时的投资成本按以下方法确定:

委托理财均为现金方式。以现金购入的短期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核算,不构成短期投资成本。

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先作为其他货币资金处理,待实际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作为短期投资的成本。

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购入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作为短期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如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核算,企业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后的金额,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按应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等,借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

2、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外。

企业取得的作为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应于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等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

企业持有股票期间所获得的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账簿中登记所增加的股份。

3、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在期末时按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记“投资收益”。

4、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将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损益。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科目,按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的成本,贷记“短期投资” (××股票、债券、基金),按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时,其结转的短期投资成本,可以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某项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出售短期投资成本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5、“短期投资”应按短期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6、“短期投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的成本。

(二)委托理财投资特殊情况的核算:

1、企业在委托理财时,如上述“运作形式”所述,并不一定能够获取交易清单,亦不一定知晓在受托方购入股票等证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是否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直接借记“短期投资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不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等核算。

在这种情况下,委托理财运行过程中,对于实际发生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因收于受托方券商或投资公司,并且无及时的交易纪录,亦不予核算和反映。

2、企业在资金委托运作期内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如无法获取交易清单,企业不予核算和反映。运作期内某一清算期满后统一清算,如跨年度时年底结算一次。但如果能够获取交易清单,应该及时确认损益。有些企业在运作期内已经处置所购证券并能计算处置所得,但并未确认和核算投资收益,而是一律全额直接冲减“短期投资”。理由是尚在运作期内,运作期未满。这是对相关制度的误解。企业只有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于实际收到时,才可能予以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3、对于企业与券商签订保底收益协议的,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将清算时所得款项超过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部分,全部计入投资收益。这种做法值得探讨。这里暂且不论保底的做法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保底收益率超过实际收益率,超额收益其实来源于受托方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分别确认实际收益和超额收益,该超额收益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还是资本公积两种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资本公积。但是,这种收入又确实是委托理财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不是凭空产生。计入资本公积,似乎是难以接受的。笔者认为,两种选择都是可行的。

同样,如果双方规定在超过某一预定的投资收益率时,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支付给受托方。那么, 超额收益分成的部分,其实来源于委托方企业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计算确认该部分超额收益分成,该超额收益分成,也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减项)或营业外支出两种选择,也都是可行的。

4、企业无法按月或随时获取交易明细清单的,“短期投资”应按受托单位而不是按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委托理财投资举例说明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如下:

1、董事会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包括: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依据200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风险投资批准权限的专项授权,于 2001年7月3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使用不高于人民币三亿元的资金投资国债的决议。2001年8月12日,公司董事会就上述决议作出修改决议,公司只使用1亿元人民币资金购买国债,另外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亿元人民币资金进行委托理财。

2、会计报表附注,短期投资:

项目

2001年度投资金额成本(人民币元)跌价准备(人民币元)

委托投资-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0,500,000

[注1]

债券投资

41,655,204

2,679,155

存放于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管理债券投资款 50,000,000

[注2]

合计

282,155,204

2,679,155

报表日债券投资包括以下债券:

库存数量

库存债券成本

债券名称

人民币元

96国债(8) 34,769

41,655,204

债券投资已按成本和市值孰低原则计提了跌价准备,报表日的市价是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的2001年12月31日股票交易收盘价确定。本公司债券投资的变现无重大限制。

注1、本公司于2001年8月12日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资产管理协议书,委托其管理资金共计人民币200,000,000 元。根据该协议,该证券公司在本公司指定的证券账户名下,在不违背本公司利益的原则下,有权自主运用和操作资金专用账户的资金买卖及持有在中国境内合法的金融证券交易市场公开挂牌或即将挂牌交易的股票、认股权证、基金、债券以及其他的上市投资品种。本次资产管理的委托期限为12个月,自2001年8月13 日至2002年8月12日。本公司于本年度已收回部分委托管理资金计人民币9,500,000元(另注该公司在公司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委托资产管理事项”,披露:公司向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委托资产的1%作为管理费用。如投资收益率在10%以上时,本公司将超额盈利部分的20%支付给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其业绩报酬。2001年12月25日,公司收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提前支付950万元投资收益的函件,2001年12月26日公司收到此笔投资收益款项。公司未来尚无委托理财计划)。截至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存放于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证券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49,556元,于2001年12月31日,该委托投资证券的市值为人民币206,958,431元,因此本公司于该委托投资于2001年12月31日的投资成本(已扣除年末仍未使用的现金余额)与市值的差异为人民币17,007,987元。

注2、本公司委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本公司的国债投资款提供管理服务,本公司已就该国债投资投入人民币50,000,000元,于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3、会计报表附注,投资收益(部分):

项目

2001年度(人民币元)

投资国债收益(详见短期投资注(2))

(2,959,933 )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详见短期投资注(2))

2,679,155

从该公司年报所披露的的情况来看,该公司对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为全权委托理财方式,对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则仅为委托管理债券投资。

1、支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借:短期投资 200,000,000贷:银行存款 200,000,000

2、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收回950万元投资收益借:短期投资 9,500,000贷:投资收益 9,500,000该公司将收回的950万元直接冲减短期投资,值得商榷。因为按8月中旬投入4.5个月计算,投资收益率达12.67%,该收益不太可能是收取的股利或利息,而且上市公司在8月中旬以后支付股利的情况很少。那么应该是证券(包括认股权证)的处置收益。处置收益应该计入投资收益。

3、支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50,000,000元,该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50,000,000贷:银行存款50,000,000该公司将5000万元直接核算为短期投资,而不是反映为其他货币资金,亦值得商榷。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多出的640,291元应该为存款利息。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40,291贷:财务费用640,291

4、国债投资成本41,655,204元,不清楚运作方式如何、在哪家券商购买,在此不予举例核算。但跌价准备2,679,155元,减少投资收益。

第5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国际结算;国际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81-02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加快。SWIFT数据显示,2012年7月国际结算量中4%以人民币完成;在全球支付货币国际结算量排名中,人民币跃升为第14名,全球份额为0.45%,同比增长50%(2011年7月份额为0.30%,当时排名第18位);158个国家与中国及中国香港发生支付关系,而这其中20%的国家的贸易额的10%是以人民币进行的。

1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

货币的国际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的,至少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应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并得到国际合作的支持;在经济上,应有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济条件的支持,其中,外部经济条件包括维持可兑换信心、合理的流动性比率和健康的国际收支及其结构,内部经济条件包括保持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经济规模上的相对优势、经济货币的独立性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无论是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外汇交易方面占比还很小,近期全球信用证开证贸易量中人民币币种开证量为5%,外汇市场中的交易量仅占1%,作为计价货币的金融资产种类也比较单一,即只有人民币债券,而且占世界债券交易量的比重也微乎其微,与此同时人民币资本账户下还未实现自由兑换。这些都说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不成熟。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求两种机制的建立,即人民币合理回流的机制和境外的人民币“体外独立循环机制”。只开展单纯的人民币跨境流动而不解决人民币的合理回流渠道和人民币体外循环机制,就会造成境外人民币资金以“热钱”形式大量回流入境内,对境内的汇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政策造成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境外的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也不能充分保证。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仅仅依靠境内的人民币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近期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使香港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试验田和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香港借助其独特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独特优势

2.1 成熟和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和自由港

香港金融市场非常成熟,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贷评级目前为最高的AAA评级。20世纪70年代对国外银行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银行在香港开展业务,1982年起陆续取消了各种货币存款的利息税,各种金融产品齐全。香港法律监管严格,信息披露透明,资金汇出入没有障碍。香港是世界重要的自由港,并且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从事金融行业的国际化人才。

2.2 优越的地理位置

香港金融市场位于纽约市场和伦敦市场及法兰克福市场的中间时段,和东京市场重叠,但是延迟一个半小时闭市(按照北京时间)计算,这就能够保证资金在全球不间断地循环;另外香港紧邻大陆,保证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金融环境。因为不存在语言的差异,香港对大陆的金融政策了解得准确迅速。

2.3 积极参与人民币业务的态度

香港政府把开展人民币业务作为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不断制定一系列政策便利,这非常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根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香港从事人民币业务金融机构共有261家,综合资本充足率达到160%,经营人民币业务认可机构数量为133家,香港人民币RTGS参与数为114家,人民币账户共开立了3293289个,2012年6月人民币存款余额5570.10亿元。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的历程简介如下:

2004年,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

2005年,香港当局准许零售、饮食、运输等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

2006年,香港当局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账户。

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9年,香港与上海、广东等4个城市获准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

2010年,麦当劳在香港发行2亿元人民币债券,为首发点心债企业。

2011年6月,香港财资市场公会推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定盘价。

2011年7月,德意志银行向机构投资者推出首个可投资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指数。

2012年,香港金管局批准银行从事非居民人民币业务。

3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能够大大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帮助消除进程中的一些障碍。根据香港金管局(2012)定义“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通过贸易、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的三座桥梁,让在岸和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连接起来”,本文从这三方面来具体研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发挥作用。

3.1 贸易结算方面

香特的贸易、金融、地理、语言等优势使香港已经成为大陆最重要的贸易渠道和投融资渠道。香港离岸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迅猛,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迅速开展。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约30%是经过香港对外支付的,内地对境外的跨境资金流动总量的32%是去往香港,在各地区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比中香港占比为74%。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约六成来自香港,而对外直接投资亦有约六成通过香港进行。截至2012 年6月,香港人民币存款量不断增加,余额达5885亿元,约占香港全部银行存款余额的10%,较2009年增幅巨大,人民币成为香港除港元和美元的第三大货币。

3.2 直接投资方面

对于香港市场,人民币FDI可以加速离岸市场人民币资产,包括人民币债券、贷款、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的创造。

(1) 2011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推出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务。截至12月底,商务部已接受78个项目的申请,并审核通过其中74个项目,人民币出资额为165.3亿元,其中约七成来自香港。

(2)截至2011年12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8亿元,占存款余额的5.23%。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可以增加境内投资资金,降低政府负债率。

(3)2011年12月,RQFII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共批准两批,额度总计700亿元人民币,试点机构为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3.3 金融资产方面

(1)债券。人民币定价资产目前以人民币债券为主,也称点心债。2011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1100亿元,截至2012年6月累计约2158.64 亿元(其中包括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510 亿元债券)。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元化,市场深度不断拓展,参见下表。

2010年8月,人民银行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在一定额度内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以买入为主,现券交易主要集中于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及国债等具有国家信用的债券。香港金管局的投资额度起初为150亿元人民币,而在最近获增加至300亿元人民币。

(2)离岸人民币利率报价。截至2012年6月,香港离岸人民币(CNH)报价银行数目13家,目标为18家,并期望今年年底前能够推出CNH拆息定盘价,此举将有利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利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

(3)香港证券市场的人民币IPO。港交所表示,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为首批人民币股票提供足够人民币流通量。在上市、交易及结算等技术层面都已准备就绪,可以开展人民币IPO申请。预计2012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人民币的IPO。

(4)“人证港币交易通(TSF)”、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产品。2012年7月,第一支人民币计价A股ETF华夏沪深300指数上市,为第二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框架下首支挂牌的基金。2012年8月,港交所称将扩大“人证港币交易通”的涵盖范围,由人民币股票扩展至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相关交易所买卖基金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首支人民币计价A股ETF华夏沪深300指数(代码:83188)以及首支人民币股票产品汇贤产业信托(代码:87001)将为其新涵盖的首批证券。该交易旨在提供一个备用设施,让投资者在未有足够人民币或未能通过其他渠道取得人民币时,也可以港元在交易市场购买人民币股份。

4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下一步发展

4.1 继续拓展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产品种类

人民币贷款等信用创造产品,挂钩人民币的各种衍生产品,投资性的人民币产品都需要大大加强。人民币“点心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需要进一步加强。

4.2 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定价标准

香港财资公会在2011年6月正式推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定盘价,形成统一离岸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指标,为内地的利率体制和汇率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个参照,同时也在事实上会形成其进行改革的动力。

4.3 向非居民开放业务

应该放开对第三方对人民币使用的限制,第三方指的是与大陆或香港没有贸易联系的一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应该进一步拓展香港非居民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例如:人民币银行账户、基金和债券投资、保险产品、按揭、外汇兑换、银行间资金转移、银行卡等业务。

4.4 加强监管,防止人民币的洗钱和逃税,或者非正常流动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监管要从开始做起,针对以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及早预判问题和制定政策。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对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法律法规、运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大陆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解除资本流动限制。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货币改革的重要一步,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身份和地位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支付、资产定价和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势必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成长时期更需框架设计[N].经济参考报,2011-03-31.

[2]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1[R].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

[3]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

[4]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J].经济管理,2007(5).

第6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与人们预期稍有不同的是,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并没有将人民币汇率作为重要议题,而双方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上达成的协议成为了最惹人关注的话题。

中美达成金融开放协议

据新华社报道,在金融服务业领域,中国将在2007年下半年恢复审批证券公司的设立;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将宣布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在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将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提高至300亿美元;允许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允许外资产险分公司申请改建为子公司,对于目前尚未批准的申请,中国保监会将于2007年8月1日前完成审核。中国扩大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范围。美国强烈支持中国在2007年6月召开的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全会上成为FATF成员,双方理解中国将采取适当步骤以达到FATF核心成员资格标准;美方确认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的任何申请都将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审批;并承诺与中国开展金融监管人员的交流。

协议显示,中国已同意放宽外资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限制,包括在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全方位的有限开放措施。

中外金融

竞争将加剧

在证券方面,协议意味着中国自去年9月实行“禁止外国券商投资中国券商的规定”后,最快可望在7月开始,重新允许外资券商登陆内地市场。

放松对外资进入国内证券行业的限制,这对国内证券行业发展将是一种推动。尽管今年以来国内证券成交量大幅上升,券商的收入大幅增加,但券商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券商创新步伐、产品开发等仍十分迟缓。如果重新对外资券商放行,外资券商将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产品,同时大盘红筹股、H股公司可能发行A股,二者均将推动成交量继续攀升。

不过,短期来看,外资券商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开展个人经纪业务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营业网点数量、交易系统开发和安装、相关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而且运作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在这方面,国内券商已有长期积累的优势。外资券商的进入并参与竞争,可能会吸引机构客户和高端个人客户,但总体市场格局难改。

这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情况相类似,竞争能给予中国老百姓更多的选择,也能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而外资券商要真正撼动国内机构的地位还需要假以时日。

QFII有利于双赢

“QFII额度的增加不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只会对中外双方有利。”一位境外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QFII额度的提高将使得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资金额度增加2倍。虽然QFII对于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看空态度并没有转变,但QFII为中国股市带来的投资理念还是值得国内投资者学习的。

从QFII近几年的投资看,QFII基本遵循了“价值发现”的投资原则。在价值判断方面,QFII注重公司分红、流动性、成长性、治理结构、行业地位及股东利益保护等观念,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念修正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QFII还有很强的操作意识和市场敏锐性。

比如,他们宁愿牺牲眼前的盈利空间,也不愿意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以,扩大QFII的投资额度,对于改善投资者的结构、改善投资理念都有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QFII额度的提高可能进一步刺激市场的乐观预期。因为,从影响市场最主要因素的资金供应角度来看,将进一步增加市场资金。尽管300亿美元的额度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量来说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信号。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积极欢迎也希望增加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份额,表明了政府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至于额度具体怎么分配,还需要一个程序,首先要决定是否批准资格;其次,对于已获资格的QFII,取决于其已有额度的使用情况,所以还需要一个过程。

近期看,在目前大盘处于4000点高位,QFII更多选择离场,并且原有额度也没有用完,所以进一步增加额度对市场的实际意义有限。从长远来看,用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的话说,QFII减持并不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中国,只是他们在等待一个更加合适的投资机会。市场无疑还是多了一条持续的资金来源。

投资境外市场更方便

另一方面,由于QFII和QDII额度至少在短期内应互相关联,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很快获批QDII。分析师指出,这将支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的表现。QDII的获批,将使国内投资者有了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合法渠道,对于拥有外汇的国内居民来说,他们可以在B股、QDII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离国际市场越来越近了。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尽管初期能够投资海外股票市场的QDII配额仅为75亿美元,而A股市场近期交易量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但是QDII对市场的潜在影响重大,是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信号。假设未来2年内,中国3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中有10%能够投资海外市场,将导致约5000亿美元的中国私人资金流入香港以及其他国际市场。这相对于目前4200亿美元市值的H股市场而言,是个不小的数目。

汇率仍将保持缓升

此次经济对话当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作出让步。吴仪副总理强调说,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她表示,中国将继续按自身的步调来逐渐推进汇率改革。

而在此次会谈前,中国再次宣布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而按照贸易加权平均计算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只上升了4.3%。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小幅升值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人民币升值的短期目标应该是将每月的外贸顺差稳定在200亿美元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今年全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大约需要达到7.5%。如果出台的外汇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外贸顺差,今年中国经常账剩余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微升至9.5%。

第7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1.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节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

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应在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供应的手段有:①小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②公开市场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运用;④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的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货币的过快流动,从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得以应用。①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及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现象在中央九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减落的迹象;2007年来自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带来不利。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根据通货膨胀的两个根源情况,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较多。从供给方面看则是由于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周边物价上涨;而相应的措施——降低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又会冲击农民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2008年不论是从抑制过热经济或是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出发;也为保证社会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应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同年8月,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同年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2005年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2005年11月9日,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5年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大

这具体体现在:①随着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从以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量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②货币政策与证券监管政策的协同力度加大;③从对社会资金流量和信用总量的调节方面,人民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微调”。

4.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趋向间接化、市场化和杠杆化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体现为:①人民银行逐步放弃对贷款规模的管理;②改进基础货币管理。以M1和M2为中介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③改革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④加强包括增发短期国债、完善国债结算和托管体系等在内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以国库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载体的公开市场业务;⑤通过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合理确定各利率水平俩今年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货币政策实施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具体分析与对策

1.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证券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减少;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有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政券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降息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引导储蓄存款投入证券市场。反之,则减少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而在证券市场资金量既定的情况下,现有的利率结构又决定着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收益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在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再分配。

3.我国具体货币政策分析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从时间点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第8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一、引言

资本的本质是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资本就开始不断流动以寻取最佳回报,现代通信技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本越来越全球化,产生了国际资本流动。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在其经典著作《外援与经济发展》中认为,国际资本流动能够填补东道国外汇与储蓄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证券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增长日益迅速。事实上,证券投资是分享东道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且证券投资通常不涉及控股,可以规避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政府管制。对外证券投资的主要优势是分散投资风险,即投资学中的“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研究表明,居民对外证券投资能使投资人获益,DeRoonFA,NijmanTE,WerkerBJM.(2001)指出,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能够显著分散风险,提高收益。Driessen,JoostandLucLaeven指出,跨国证券分散化投资能显著提高收益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使考虑到货币波动因素,依然能从对发达国家证券投资中获益。Lagoarde-Segot,Thomas和BrianM.Lucey(2007)使用美元和本币两种方式建立资产组合,对中东和北非部分国家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加大对这些国家的证券投资能够使投资组合获得多样化的收益。

不过跨境证券投资对国民经济也有其不利影响。正如Bhagwati(1998)指出的,驱动资本与驱动商品和服务跨越国界流动的动机不同,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正如同经济史学家CharlesKindleberger说过的那样,是恐慌和狂躁,当一国或地区利润率特别高时,猛躁的资本大量涌入,而当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在恐慌心理作用下开始大量抛售资产,引起资产市场暴跌。由于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是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流动性高,特别容易受到短期因素波动的干扰,影响金融稳定。以泰国为例,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外部证券投资大规模流入,使泰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在发生金融危机后的1998—1999年,证券投资方式的资本流入则又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银行贷款类资本大量流出泰国,1997年流出25.17亿美元,1998年流出110.96亿美元,1999年流出112.07亿美元,因为银行贷款变现能力强,在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发生不利变化时,外国银行纷纷召回发放给泰国银行和企业的贷款,泰国银行和企业为了偿还外债,被迫中止投资,国内总需求下降,从而影响产出。总体上,学术理论证实了跨境对外投资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作用,但由于证券投资的特殊性,我们也需要关注对外证券投资的负面影响。

二、国民经济账户的均衡与证券投资开放的意义

对我国来说,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红利效应,储蓄率长期保持在高位水平,储蓄大于国内的投资就形成了净出口,净出口亦长期保持在正值。由于我国净出口基本保持在正值,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资本账户必须为负值,这就需要资本外流,即资本账户K为负值。不过我国要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利率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利差刺激下资本账户亦呈现净流入状态。这使得我国国际收支面临经常、资本两账户双顺差局面。即国际收支无法通过市场平衡,需要政策干预即由政府买入外汇才能实现均衡,这反而又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逻辑分析如下。根据表-2国际收支账户平衡方程,在国际收支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背景下,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资本账户的逆差,因为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国内出口商品或劳务从国外获得金融资源,居民必须以某种方式拥有这种金融资源,无论是以对外直接投资还是证券投资方式,总之这会形成某种均衡。反之,在不均衡状态,以我国现状为例,经常账户是顺差,而直接投资账户方面近几年由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也快速上升,不过即使在大幅度增长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仅与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相当,因此直接投资不能单独充当经常账户顺差再溢出的主渠道,这意味着需要通过证券投资账户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但是我国证券投资账户处于管制状态,因此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中直接投资积累的国际资本不能通过证券投资宣泄,只能借由储备变动消化。

三、现行对外证券投资政策的弊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对外证券投资侧重于国内居民(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直接购买境外证券投资的行为。不包括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使用外汇购买境外证券资产,因为这属于投资的范畴;也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对外证券投资,因为这与本文所讨论的普通市场主体对国外证券的投资概念不同。目前国内居民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这是在资本账户不放开的情况下允许部分机构先行试行,在国内发行基金产品对海外进行证券投资,与比较火爆的QFII相比,QDII显得比较冷清。根据2014年上半年央行《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QFII)净流入344亿美元,其中:股本证券166亿美元,债务证券178亿美元;而QDII净汇出资金只有27亿美元。二是港股通,即2014年下半年推行的允许合格投资者购买香港证券的投资安排,截至2015年2月4日,2500亿港股通总额度仅使用了237亿元,尚有余额2263亿元,与沪港通推出前的市场预期大相径庭。从QDII和港股通的冷清可以看出,放松对外证券投资可能出现的资金大量外逃并未出现,显示出目前对外证券投资的管制可能过于严格而且并非必要。另外,对境内居民海外投资的过度限制反而降低了境内居民参与海外投资的热情。总体上,继续执行严格管制的现行对外证券投资政策存在诸多弊端。

(一)资本流动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当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顺差时,根据国际收支均衡表,过量的外汇只能通过证券资本账户输出国外。如果证券投资账户处于管制状态,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央行购买过量外汇。这导致巨额外汇资产在央行的集聚,因为央行并不总能完全冲销吸入的外汇,所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巨量顺差往往会带来基础货币膨胀、物价上涨、银行资产扩张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我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堆积,例如2013年经常账户顺差达1828亿美元,虽然境内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但人民币资产收益较高和缺乏对外投资渠道使得境内机构不愿持有外汇,往往将顺差带来的外汇原封不动地卖给央行,使央行的资产迅速膨胀,仅2013年新增外汇储蓄资产就达4314亿美元。2013年末央行外汇储蓄余额已达38213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338248亿元总资产中,外汇资产已达270681亿元,外汇占款已占据超过80%的央行资产份额,巨额外汇储备使中国货币发行受制于外部因素影响,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金融稳定。

(二)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回报率低中国是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资本输出大国,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大相径庭。从表-3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可以看出中国拥有巨额对外投资净头寸,2013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净头寸19716亿美元。不过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是低下的,该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所得为负值。而日本2013年末3250070亿日元净头寸投资所得盈余为164755亿日元,综合收益率为5.06%,且历年收益相当稳定,2013年平均计算日本每个国民投资收益为13万日元。中国对外输出资本规模非常高,但收益却非常低。其原因在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结构失衡,以央行储备为主(如表-4所示)。中国对外资产中,央行外汇储备占对外资产比重达到62.75%,外汇储备投资主要以低风险国债为对象,而居民主动性的对外投资,直接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投资规模小,三项合计14.7%。相比之下,日本居民持有的直接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投资占国际投资头寸的59.8%,外汇储备资产占日本对外资产比重仅为16.75%。另外,从证券投资的分布来看,日本对外证券投资以债券投资为主,私人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如日本对外债券投资以中长期债券为主,私人部门和银行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对外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因为中国对外资产以国家持有外汇资产为主,即由央行持有外汇储备,对央行这样的非营利机构而言,用外汇储备投资主要目标在于保持汇率稳定,保持储备安全性,收益性只是附带目的。从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央行大量外汇投资于低收益的发达经济体国债,如根据最新资料,2015年1月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了2%,而据媒体报道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万多亿美元。中国想要提高收益率,就必须改变对外投资结构,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限制,扩大普通居民投资者数量。普通居民投资者会在安全性与收益性间进行权衡,按照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优化投资组合,最终会获得高于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

四、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前提和路径

现行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管制存在诸多弊端,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势在必行。从长远来看,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是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重要步骤,也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必由之路。不过在操作层面,对外证券投资的开放路径应是渐进的,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健的金融体系、高效率的资本流动监管体系是放松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管制的前提条件,然后通过谨慎而又稳健的政策分步放松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管制。

(一)确立最优外汇储蓄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现有外汇储备中有多大部分可以用来进行对外投资。由于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较窄,多数国际经济交易仍然要通过美元、欧元等主流货币中介,因此,由国家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仍是必要的,超过这一份额的外汇储备则可由居民持有对外投资。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概念,根据研究目的,在此仅抛砖引玉做初步探讨,我们假设外汇储备仅满足基本需求: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应对投机性需要。②交易性需求指用于支付进口和偿付外债的外汇需求。一般来说,一国外汇储备需要满足6个月的货物与服务进口需求和清偿对外债务,但对我国来说这是比较保守的计算方式,因为我国目前仍然是出口大于进口,不可能半年之内不出口只进口,另外举借的外债也不可能完全用于消费,还会用于投资扩大产出创汇能力。因此我们以3个月的进口需求和总外债计算交易性需求。2013年我国货物与服务进口21896亿美元,3个月为5474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国扣除企业间贸易信贷的外债余额为5267亿美元,上述合计为10741亿美元。除了满易性需求外,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我们还要预防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带来的外汇需求。2013年末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存量为23475亿美元,以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为17.5%计,外资企业可实现利润4109亿美元,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借方为2276亿美元,由于我国对外负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我们假设投资收益借方主要为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因此在2013年外资企业盈利中尚有近2000亿美元未汇出,这构成了隐性外汇储备的需求。我们假设央行要持有足以应对三年的隐性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即需要储备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应对投机性需求稳定汇率,比如在本币被大量投机性卖出时,央行可以向市场投放外汇缓解货币贬值压力。所以在储备16741亿美元满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外,还需要额外储备稳定人民币汇率。考虑到国内居民持有的外汇也可满足上述三种需求。由央行持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足以满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当然,这一数额是动态调整的。超过这一数额的过量外汇,可以通过下文所涉及的资本账户投资外汇交易市场,由民间市场主体持有并用于资本账户投资包括证券投资。

(二)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安排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管制需要更灵活的汇率安排,唯此经济体对各种危机方能应对自如,固定或僵化的汇率制度很难包容各种冲击,如果汇率安排更为灵活,市场就不会有一边倒的汇率预期,居民就会扩大外币资产权重以平衡汇率风险。事实上,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不仅是放开资本账户的前提,资本账户逐步放开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此时很难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决策者必须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两者间做出选择。实施更灵活的汇率安排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相对固定的有管理的汇率,猛然实施浮动汇率,进出口商还有投资者都会不适应。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汇率波动风险对冲机制,提供外汇掉期、期货、期权等风险对冲工具,提高交易主体的汇率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更完善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三)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统计和监测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09)认为,目前在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到目前为止,跨境资本流动的渠道和机制仍未厘清,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与流出的渠道和机制,另外在东道国经济低迷时,资本流动是如何逆转流出的,其渠道和机制也仍未厘清。因为证券投资流动性特别高,更需要对其异动保持关注,这就需要我们厘清对外证券投资的渠道和机制,建立健全证券投资统计监测体系,做好扎实的基础统计工作。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中国居民与非中国居民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以及中国居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状况。放松居民对外证券投资后,对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增长速度、变动方向等数据监管部门应当保持重视,掌握其变化趋势,以便在对外证券投资达到风险点时,及时启动管制手段。

(四)对非正常的证券投资流动采取必要的管制手段证券资本流动由于其波动性容易造成金融动荡,正如前文所述,泰国金融危机期间证券资本的趋势逆转引发了金融危机。因此,对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当某段时间内对外证券投资数量迅速扩大并引起汇率波动乃至于出现资本外逃时,对证券资本流动就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在此不进行深入讨论。资本流动管制措施包括数量限制和价格管制措施,数量管制类似国际贸易中的配额。如直接对居民对外证券投资数额进行限制,或者干脆禁止某种方式的对外证券投资,还可以是用许可证的方式对证券投资输出量进行数量管制。价格管制措施包括对流出的资本按交易额征收交易税,或者对证券投资分红或资本利得征税,这些措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资本输出的成本,使输出的资本只有预期获得更高的收益才有利可图。如前所述,正常的对外证券投资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监管当局只需保持关注。当对外证券投资趋势改变并影响金融稳定时,监管当局应采取必要管制措施,此时应尽量采取征税等价格性管制方式,直接禁止交易及数量限制等刚性数量手段只能在非常时期使用。

(五)放开居民对外证券投资路径从放开证券投资的资金来源上,首先可以考虑允许经常账户顺差进行对外证券投资,今后可允许合法获得外汇的企业进行对外证券投资。推动居民对外证券投资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达的中介机构和便捷的渠道。首先应建立资本账户投资外汇市场,居民可以通过居民间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③其次应当培育国内的证券投资中介,加强对外投资中介机构建设。对外证券投资涉及汇率转化、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分析,个人投资者很难掌握全面知识,应以金融机构对外证券投资为主,个人对外证券投资为辅。

第9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向公司、个人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类金融产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近年来,随着金融开放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发展。由于受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外汇理财产品。早期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是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近年来受人民币汇率改革、美联储不断加息、本外币存款存在较大利差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外汇理财市场日趋活跃、品种正逐步丰富。今年年初,凭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温,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批与股指、黄金价格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大幅提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外汇理财产品有工商银行“汇财通”、建设银行“汇得盈”、中国银行“汇聚宝”、中信银行“理财宝”。

2.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流通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为收益保证,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理财类产品。该理财产品一般以银行信用保证本金安全,且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税后收益;产品流动性强、风险低。

由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节节攀升后开始逐渐回落,收益率下降,降低了对公众的吸引力,一些行甚至停办了人民币理财业务。

2006年以来,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币理财再次升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预期年收益率一般在2%—4%之间,较2005年收益率明显提高。二是产品的流动性明显增强。如工商银行1月份发售的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首次在同类型产品中提出允许提前赎回,允诺其半年期产品发行后,客户每个月都有一次赎回机会。三是结构型产品主导市场。各行推出了多种结构型理财产品,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相连接,本外币通过衍生产品相联系,以外币的高收益弥补本币的低收益。如民生银行经银监会、外管局批准,首家推出民生财富人民币非凡理财结构性理财产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交易,为客户提供人民币和美元结构化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A计划”浮动收益产品,收益率与国际金融市场原生及衍生产品挂钩,收益率比同期储蓄高30%以上。四是资金投向有突破混业经营限制趋势。如中行财富投资管理服务汇集了中银股份旗下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基金等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中银集团在海内外证券行业和基金行业的配置,为理财贵宾客户提供海内外证券投资管理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2005年前,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而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巩固中高端客户,减少客户流失。

2.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定价和风险对冲方面,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套利利差,一旦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的风险就会自然产生,有可能会导致银行无力支付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由于债券数量有限,加上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大量理财资金涌入货币市场,银行获利空间变得极为有限。2004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出现了持续、大幅上涨,上交所国债指数从2004年4月初91.1点上涨到2005年10月中旬的109.73点,上涨20.45%.债券指数已在高位运行,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债券资产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货币掉期、高等级债券、欧洲商业票据、拆放境外同业等产品,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目前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的与香港红筹股挂钩,有的与新兴市场债券挂钩,有的与商品指数以及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挂钩。目前,美国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已达4.5%,且市场普遍有进一步上升的预期,随着美元与人民币利差的进一步拉大,许多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汇率、利率工具,投资境外衍生产品以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产配置效率的意愿比较强烈,一旦市场出现大的逆转,外币理财市场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自己的产品模型和对冲技术,大部分产品都是依靠外资银行设计、报价、风险对冲,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目前银行大量推出创新理财产品,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往往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误或欺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有的银行对空白理财产品认购书不作重要凭证管理,经办人员对相关操作规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计划销售,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三是流动性风险。对可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如果因为市场利率变化出现大规模赎回,可能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对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大。

3.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理财产品协议使用资金,发生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而且,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仅是作了冻结而已,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4.缺乏较权威的培训认证机构。为了保证金融理财师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是对“金融理财师”成立自律性、非营利、非政府的专业资格认证机构,通过对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的金融理财人员进行认证管理,提高行业公信力。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金融理财师认证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类似权威机构,只是于2004年9月,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义发起成立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并于2005年8月加入了国际CFP组织,首次在国内引进国际CFP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二、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由于普及性金融教育严重滞后,加上商业银行理财营销过分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大多数居民对风险与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公众更多认同银行传统的存款类业务,对真正意义上的“代客理财”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更偏好具有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对风险程度相对高、没有硬性承诺的产品则“敬而远之”,更鲜有通过资产组合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现阶段市场需求只能是一些低风险的简单理财产品。

2.理财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少、市场容量小,加上外汇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国内货币市场一直是人民币理财资金的主要投资渠道。在2004年宏观调控、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收益率伴随着货币市场利率走高而走高,而后又伴随着2005年下半年资金宽裕、货币市场收益率走低而连续下降,有些银行甚至出现了常规业务收益补贴理财业务的倒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