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

第1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育

[作者简介]张俊杰,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王钟坤,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生;宋红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38-03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我国德育教育质量休戚相关。如何加强对高师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值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一、中华传统美德有待高师学生继承和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众所周知,中华传统道德,一般说来,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中华传统道德中,无疑存在着许多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成分。这些成分,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糟粕,曾经阻碍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应该加以批判和剔除。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也有着许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例如热爱祖国、勤劳俭朴、尊老慈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敬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恭礼让、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等等,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可引以自豪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又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继承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的要求才能形成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我们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传统美德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阵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教师工作重任的,多是来自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此,高师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及修养状况,不仅与其自身成长紧密相联,而且与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中华传统美德能否继承和弘扬休戚相关。

当前,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已为广大学生所接爱,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他们追求进步,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乐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们思想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开阔,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高师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加强教育。例如,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过多考虑个人眼前的利害得失;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学习被动,得过且过;有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对集体、对同学漠不关心,生活作风散漫,不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还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孝敬,在学校对师长不尊重,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如此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许多高师院校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不仅使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和高师教师深感不安,而且也使学生们自己感到忧虑。他们期望学校能够加强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以便使自己能够更健康地茁壮成长。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师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识及接受相关教育的愿望,我们曾对一所高师学校1~3年级的98位在校学生进行过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其中文科学生68名,理科学生30名。在问及“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你会如何处理”时,表示愿意“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有69人,占70.4%;表示“两者兼顾,重在保全个人利益”的有21人,占21.4%;尚有10人未表态。对于古今爱国志士,学生们所持的态度是,表示“崇敬并愿意向他们学习”的有67人,占68.3%;表示“崇敬,但觉得高不可攀”的有28人,占28.5%;尚有3人未表态。学生们对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评价是,认为状况“很好”的有8人,约占8.2%;认为“一般”的有77人,约占78.5%;认为“不良”的有8人,约占8.2%;尚有5人未表态。有近94%的人认为,高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82.7%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开设“中国传统道德”课,自己愿意前往听课。上述情况表明,加强对高师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既有必要,也符合学生的愿望。

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2010年2月27日下午,在2010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又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在访谈中,温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而且我以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他强调要以“道德力量”应对现代社会危机。温总理的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加强对高师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我们应对现代社会危机和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切实抓紧做好。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该统筹兼顾,抓好“四个结合”

高校工作,千头万绪,德育工作,只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对高师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被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已属不易,而要切实抓紧进行,落到实处,更非易事。这就需要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教工群策群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并自觉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注意抓好“四个结合”。

第一,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

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现在,各高校均普遍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且大都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署名“本书编写组”所编的教材。这部教材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第四章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中华传统美德作了简要的阐述,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此教材是供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对高师院校而言,有些内容就显得比较薄弱,有待从广度和深度上加以补充。故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师院校,不妨增设“中华传统道德”选修课或举办系列专题讲座,藉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条件有限,也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充实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第二,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加强教育。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时下有些高师专业课的教师不明此理,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德育任务完全推给年级辅导员或政治理论课教师去做,这显然是不对的。作为学校行政领导,应督促和鼓励各门课程的教师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联系实际,主动实施教育。事实上,每门专业课程,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其中也包含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以古代汉语课教学为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是古代汉语课经常选学的名诗之一。南宋德元年(1275),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起兵勤王,抗击南侵的元军,不幸于祥兴元年(1270)兵败被俘,在途经零丁洋时,他奋笔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但他在《过零丁洋》诗中所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却被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艰苦奋斗、英勇献身。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教学此文,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文天祥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贪玩好耍,不刻苦学习,或在毕业后宁可做啃老族,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从事教育工作,那是胸无大志、社会责任感不强的表现,必须努力改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应该结合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第2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第3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有效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58-02

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涉及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医学保健、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时尚、健康的文化现象和生活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新兴的茶行业受到了社会的追捧,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把培养茶文化当作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茶文化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门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也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茶文化的理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远在春秋的《诗经》中,就有描写人们摘茶与采茶的情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茶一直与廉俭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在中国哲学中,茶与儒释道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文化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涵,如近代茶学大师庄晚芳指出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中的“敬爱为人、廉俭育德、和诚处世”是相一致的。茶文化也是东方古典审美理念的体现,如茶艺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典雅内敛精神,茶艺插花是写意抒情精神的体现,在茶艺中挂画是清幽意境的象征,茶品茶器是与水浑然天成的象征,茶艺中音乐是自然天籁的象征,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审美理念。

鉴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中职教师在茶文化课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承茶文化的精神理念。纵观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多数是崇尚个性且有着拜金主义思想。这种负面的思想价值观,必然带来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以及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华茶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把茶德思想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茶德文化中的清幽、自然、和诚、敬爱等理念来解决思想困惑,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唐朝时候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的妙用就在于可以修身养性。中国现在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也主张,茶文化的茶道,就是通过整个茶事过程,逐渐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以实现中国古代圣人理想的和谐之道。这一种对饮茶方面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茶德。所以,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解渴方面的需要,但更上一层次的需要就是怡情与养心。教师在讲授茶业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应把茶文化蕴含的茶德作为学生修身养性与励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底蕴扎实,还涉及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奠定丰富的知识底蕴做好准备。因此,传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开设关于茶文化的主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可以根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在班上举办有关茶文化的茶会,将茶文化与学生熟悉的节气互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中秋等节日举办茶会,将节日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其次,在班级茶会上,教师可以讲授茶文化的精神,传授有关沏茶、品茶、奉茶等一系列茶艺行为,把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举办一些传统美德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茶会,把茶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孝文化”和“敬老茶会”为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验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且朴素的道德情怀,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下去。

二、传授茶文化的工艺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如茶艺是把“茶”与日常生活中饮茶的冲、泡、艺这些步骤相结合。通过饮茶的技巧,引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引导人们与自然展开主动的沟通,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茶文化中茶艺的“艺”,传达的信息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中遵循的一种灵性和美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授茶文化中的茶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灵性与美感,进而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如教师在讲授乌龙茶的工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乌龙茶的饮泡流程,从“恭请上座”直到“品啜甘露”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优美、自然、流畅,款款有序又彬彬有礼的动作,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泡乌龙茶的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泡茶的技能,又学会了良好的仪表与仪容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語习惯,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

茶艺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表演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茶艺表演的互相和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教师可以让班上学生集体表演茶艺,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心灵的默契,自觉融合在集体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茶艺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茶艺与凭借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凭借眼睛欣赏的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活动。茶艺活动中的茶具、茶品、茶席、服饰、茶席、道具等,都是直接作用在人的审美器官上。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茶艺之美,在茶艺中动人的解说、悠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醉人的茶香,都令人产生愉悦的直观感受。通过茶艺的美,能让学生萌发对美好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样,在传承茶艺美的艺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核心发展以及茶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发扬光大。

由于茶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趣味性,很难让学生了解茶艺的精髓,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茶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推动茶艺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内化茶艺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接受茶艺工艺的影响。茶艺教学的多样化,中职教师可以采用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茶工艺。如可以设计茶工艺的视频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茶艺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传承茶艺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的茶文化为了在現代工业社会中获得有效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应该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首先,中华传统茶文化,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茶文化内容,主要有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原产地、茶的分类、茶的生产工艺、茶的成分、茶具备的保健功能、茶的鉴评、茶的储存、茶德选择、科学泡茶艺术、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具有的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茶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茶文化精髓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如可以向学生拓展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茶画、茶联、茶诗,既能丰富学生以茶为主题的人文知识,也能拓展视野;教师也可让学生欣赏茶舞、品味香茗,激发学生对茶艺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把中华传统茶文化与养生保健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茶与现代人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进行比较,总结出茶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如矿物质、茶氨酸、咖啡因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茶能够提高人抗拒疾病的免疫力,具有提神益思和解渴生津的功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选择茶代替可乐、雪碧等饮料,对身体发育与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发现茶具有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茶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茶文化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是目前含有多酚类物质最多的食物,能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在茶叶中蕴含的咖啡因,能消除疲劳和提神益思;茶叶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类等,可以缓解疲劳和明目,等等。通过茶叶生活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

职业学校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上,应该积极探讨工学结合的形式。如教师可以与涉茶企业展开有条件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把社会上茶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是如何开展茶文化建设的、传统茶业在现代工业社会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让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的传承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承茶文化的精髓,能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净化心灵的目的,非常值得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程.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第4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对于我国的未来,教育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立德树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的意义,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重点。

1 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树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华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让学生认识中华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并对其历史有所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刷,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孝的美德使得尧、舜能够以德服人;随后,有着800年历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礼乐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的相关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关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相关道德,这些道德经过之后的朝代的演变,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5000年所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无数祖先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下的伟大结晶,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养分。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不应该是应景、应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因为这种方式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的,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做到推陈出新。我国从“八五”开始,便开始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这将近2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的10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中,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验。前十年,教育部对相关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生活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将“勤”、“宽”加到了道德教育当中,形成了“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教育,我们学生会将中华传统美德很好的与自身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这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立德树人理念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1 传播经典文化

以文载道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典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视,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而经典文化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学到知识,同时有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我国在进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播经典文化,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文化,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可以将经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内容中,这点在各年级的课本中就有所体现,并且教育部门已经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整体的设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的是相关的启蒙知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小学的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适当的增加了一些《论语》、《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四书”里的内容,因为“四书”的内容相对要难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学习。这部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应景、应付的现象,这样,很难让学生学到经典文化里的知识,也就很难实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经典,经典文化的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工艺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其道德成长,所以,各学校应该将经典文化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渗透、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传播节日文化

节日,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这些节日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过传统节日时,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家长、社区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春节等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时,科学、合理的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对节日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过节之余,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够让学生在其喜欢的环境中,随意的参与文化活动,体味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将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2.3 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而地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起点。而这一点被很多学校忽略了,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往往只是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这很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各地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进行该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历史环境下,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比学习其他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种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正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应该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

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会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落实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知识与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能够始终立于世界。从复兴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任务,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让其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更好的亲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也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原则,也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了。我国学校应该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键,左雪琳;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几点看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

[2]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

第5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的第一课时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代代传承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下一步民族精神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融合、斗争、渗透、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消除这些影响,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由于扬子一中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化工园区,学生在知识层次和见识上差别很大,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知道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知道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对比分析,理解、归纳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增强搜集整理、分工合作、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问题反思,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内容的博览,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追根溯源,对中华文化地位和影响的分析,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美德之旅”、“传承之旅”的分析、感悟,反思,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中,注重对活动情境的体验。例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关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此考查其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方面的发展程度。在课外活动体验过程中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博物院网上漫游、青奥志愿者在行动等公益活动。

教学策略方法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课在教学方法上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新闻事件的分析获得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找出难点、疑点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教师展示“青奥斐济代表团到我校交流活动”电子相册,并指出电子相册中的中华文化元素。青奥也是南京和中国的大事,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增强公民责任意识,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微视频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容,并适时点评,提问总结。

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准备的中华文化资料,并分享交流,从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环节三

教师用PPT展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盛极一时而消失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环节四

教师利用课件、电子计时软件组织“现代行为找古语”的竞赛,让学生进行古语、谚语竞猜,从而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环节五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传统美德是否亘古不变?”

学生通过对具有思辨性的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从而明确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环节六

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沉淀,并引导学生反思感悟,使其将传统美德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第6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的重要阵地。根据《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系列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XX市XX小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诵读活动中。

今年春季,学校开展了“宅家春日”诵读活动,学校教师通过钉钉、微信等平台每周向学生推荐中华经典诗文,学生宅家抗击疫情的同时,通过诵读《早发白帝城》《春日》《池上》等诗文,并结合诗文,做书签,做盘子画,感受经典诗文的美好,丰富宅家生活,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每日清晨,学校要求全校师生进行晨读,主要内容为经典诗文,让学生在每日的诵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在心中。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升国旗仪式中。

在今年的升国旗仪式上,学校分别安排了三年级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和“我与校长诵经典”活动。在三年级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爱国主义”与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合在一起,给全体师生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节目。XX校长和XX、XX等同学诵读了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荀子的《劝学》等内容,引领全体师生热爱学习,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职工培训相结合。

为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文化底蕴丰富的教职工队伍,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作为师德、师能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们学习《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人间词话》等书籍,组织开展写经典钢笔字比赛和粉笔字比赛,以赛促学,提高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学校宋德川校长还精心为老师们准备了《毛泽东诗词赏析》主题讲座,将在12月份给老师们举办。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学科课程中。

我们把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在3至6年级开设了国学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品悟经典中积淀人生底蕴。

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借助节日文化开展传承传统,做谦谦君子活动。通过民俗交流、名人故事,感恩励志、诚实守信等教育活动,使民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开展了孝亲敬老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六、积极参加2020年XX省中小学第八届读书小明星“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系列活动暨“阳光阅读”小明星活动。

第7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主编。曾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等职。

迎世博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难得契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三个相互联系、有机递进的方面。通过德育课程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会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届展示世界文明的盛会。既近距离对话世

界文化,又向世界呈现辉煌的中华文明。在紧锣密鼓迎接世博会召开的时候,自然引起德育工作者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迎世博固然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难得契机,但我们更应该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的德育课程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与中华文化有着血肉的联系。

关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三个重要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培育青少年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七大报告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中央先后颁发过关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三个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中华文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受到高度重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被作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的重要原则、重大任务和重要内容。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以培育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明确要求: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根据中央精神制定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民族精神教育要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德育教育的困惑

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很快。但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正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

而在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德育课还是学科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整个教育体系中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在课外活动方面,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总量较少,形式单一,80%只是“参观”。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缺乏有效手段。上海50%以上小学生会上网,90%中学生会上网,但大多数学生上网是好玩、消遣,真正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和多元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精神存在弱化倾向;市场经济中功利化的强烈影响,也使家长对子女只关注课程考试分数,而对思想状况则缺乏关心。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民族复兴的核心在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复兴。因此,必须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

摆脱困惑重视传统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克服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的各种现象,将中华文化特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实到学校德育课程中。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根据青少年和德育课程的实际,教育内容需要有所侧重,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三个相互联系、有机递进的方面。

“修身”,要求通过修养具备个人美德。传统个人美德主要包括:爱国爱民,襟怀志向,诚实守信,勇毅乐观,朴实勤俭,谦虚好学,文明礼貌,知耻律己等。我们在弘扬传统个人美德的同时,还要倡导崇尚科学,团结互助等。注重修身才能齐家、治国。

“齐家”,要求通过治家具备家庭美德。传统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相亲等。我们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治国”,要求通过处世具备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传统社会公德主要包括:精忠报国,勤政爱民,奉献社会,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尊师重教,助人为乐,讲求公正,救死扶伤等。我们在弘扬传统社会公德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爱护公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重点选择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以修身为本”,但在回答人生问题时,又不限于个人,而视人生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总和。《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说明,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道德高尚,容载万物。

这种“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学校的德育课程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有重点选择中国哲学中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和思维方法等内容,作为教学材料。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出版)。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将会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和思维方法,源远流长、内涵深厚。重要的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法则,以及天道自然、心有征知、制天用之、有无相生、过犹不及、因势利导、执经通权等学说。

第8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第9篇: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范文

红桥区第十一幼儿园园长

杜建茹

许多年轻的父母会想到给孩子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是极为重要的。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美德的灌输可以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作为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吸收国外教育理念,更要保留中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培养幼苗健康地迈向新生活。

河东区第三幼儿园园长

杨丽梅

中秋佳节之际,围绕这一“亲人团聚、思念故乡”的社会大环境,对幼儿进行“爱”的主题教育――在“为什么这一天全家要团聚?它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的―个传统节目?”等问题的引领下,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了解这个节日的内在意义。在“育情”“寓教”中,使幼儿萌发爱亲人、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了解中华民族优秀而深厚的文化,激发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信仰与传承,让孩子们感到做―个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

红桥区第三幼儿园园长

陈玉燕

如何在幼儿中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三:1.内容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浅显易懂,切忌高高在上,远离孩子;2.形式要多种多样,儿歌、故事、歌曲、表演、童话、动漫等等,以游戏为主,切忌空洞说教,简单灌输:3.方法恰当,注重体验。要进行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总之,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幼儿了解、感受、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河东第四幼儿园园长

张雪玲

如今,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越来越受到青睐,长期下去,我们的未来将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节日。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幼儿园利用丰富的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秋节在传统民俗中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幼儿园要充分挖掘这一节日文化内涵,开展系列活动,对幼儿进行喜庆团圆、国家统一、吉祥圆满等爱他人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河东区第二十一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