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上,东方卫视的戏曲综艺节目《喝彩中华》被授予“电视戏曲节目大奖”;之前,该节目还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第三季度创新创优节目”。《喝彩中华》不仅在各年龄段的观众中有很高的口碑,而且得到业界的肯定,连续获得业界两项大奖,这在近年来的戏曲综艺节目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作为一档戏曲真人秀节目,《喝彩中华》以我国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为节目内核,展示了不同戏曲爱好者的梦想和故事;节目通过对戏曲艺术和文化的创新表达,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戏曲文化的巨大魅力,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戏曲与综艺节目融合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多年来,尽管电视荧屏上不乏戏曲类节目的身影,如中央电视台的《锦绣梨园》《快乐戏园》《好戏连连看》、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河南台的《梨园春》、陕西台的《秦之声》等,这些节目拥有较好的口碑,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戏曲文化,用现代传播技术延续中华戏曲的生命,但由于受众较少,且多集中于中老年群体,其生存空间较为狭窄。近年来,随着综艺节目的火爆,一些传统文化开始与综艺结合,衍生出新的综艺类型,即文化综艺节目,并成为综艺节目中新的增长点,促使国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在文化综艺节目的启发下,戏曲类节目也开始探索适应现代观众审美的电视表达模式,戏曲类综艺应运而生,中央电视台的《叮咯咙咚呛》、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山东卫视的《金声玉振》等就是成功案例。这些节目将传统戏曲艺术与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元素结合起来,用通俗娱乐的演绎风格传播小众化、精英化的戏曲艺术,收到了不错的社会效益,观众突破中老年,开始向中青年群体扩散。此类戏曲综艺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在于节目的主要参与者是跨界明星,他们大多是传统戏曲文化的“局外人”,节目把他们设置为传统戏曲的学习者,通过明星们的“现学现唱”,传统戏曲以较为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年轻观众。但是这些明星们的“零基础”,使得节目在传统戏曲的种类选择上受到限制,节目只能展示一些大众熟知的戏种;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戏曲综艺开始出现同质化趋势,愈发侧重于竞赛和娱乐,戏曲本身的分量在逐步下降,这既不利于戏曲本身的传播,也不利于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观众在节目中既感受不到戏曲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感受不到竞赛者身上的戏曲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的综艺模式,让戏曲综艺返回到戏曲文化的展示、传播和创新上来,才是戏曲综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喝彩中华》区别于之前戏曲综艺节目的地方在于,节目以“执迷”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普通人为选手,同时在最大程度上淡化“竞技”成分,把节目办成戏曲爱好者为自己所钟情的戏种进行“喝彩”的舞台。素人选手、非竞技这些传统综艺“避讳”的元素,竟然使《喝彩中华》成为一档比较成功的戏曲综艺,这为戏曲综艺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二、创新戏曲表达

观看和欣赏各种戏曲表演自古代起便是我国大众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戏曲爱好者更是遍布全国城乡各地。近现代以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精神产品,传统戏曲的演绎形式、戏曲语言等与现代人的审美和接受方式存在很大差别,而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越来越陌生。电视荧屏上知名度较高的《梨园春》《好戏连连看》等传统戏曲节目的观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尽管其中加入了娱乐、竞赛等综艺元素,但其表达和演绎模式基本变化不大,“无奈却又自动地”把年轻人排斥在节目之外。《喝彩中华》的编创团队认识到戏曲在电视传播中对青年群体的“忽视”以及青年人对传统戏曲存在的偏见,精心策划了这档节目,意在改变戏曲节目的观众结构和青年人对传统戏曲的看法。融合创新被认为是《喝彩中华》的最大亮点,其“融合”体现在把传统戏曲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兴趣和关注关联起来,让年轻人借着表演过程中的“现代元素”走进传统戏曲。比如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剧目《决战天策府》就是把传统粤剧与备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游戏《剑网3》相结合的作品,剧中演员用唱坐念打来还原剑侠江湖,这种创新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深受年轻观众的好评。而天津的戏曲爱好者李亮节带来的《大饼卷一切》,则是把天津的传统曲艺与现代流行摇滚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即将大三弦、电吉它、爵士鼓等东西方乐器融合在一个节目中;唱词上,在天津传统曲牌中填入全新的唱词,观众在摇滚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对北方市井生活的歌唱,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让相对严肃刻板的戏曲艺术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喝彩中华》第一季所有选手带来的戏曲表演都在某个方面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现代化表达,这种探索给了年轻人一个启示,传统戏曲艺术完全可以采用新的表演形式,与时俱进,展现当下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年轻化表达是《喝彩中华》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亮点。一方面,该节目让更多的年轻人甚至是儿童和少年走上舞台,通过他们的“喝彩”展示戏曲传承的光明前途。比如,昆曲大师蔡正仁先生带着他年仅10岁的孙女蔡乐艺来到舞台,认真地指导孙女唱起了《游园惊梦》选段,这种祖孙代际传承传统戏曲的真实场景让观众倍感温馨。在第二期中,年仅四岁的杨茗凯戴着长胡子摇晃着走上舞台,用浑厚深沉的嗓音唱出了包公的威严,让观察员和观众大呼过瘾。如果说儿童登台只是个别案例,那么《喝彩中华》舞台上那些大胆创新传统戏曲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表演、故事和执着精神代表了当代中国青年对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态度。年仅17岁的喝彩人魏天泽,坚持用流行音乐传达京剧韵味,在节目中他用自己编创的流行京剧风格单曲《少将军》征服了四位观察员和无数观众。另一方面,节目组还特别邀请了90后歌手霍尊作为观察员,代表年轻人表达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想法。

三、回归戏曲本身,展现戏曲之美,思考戏曲未来

与一些戏曲综艺不同的是,《喝彩中华》把展示的重点拉回戏曲本身,以传统戏曲本身的精髓和艺术魅力感染观众,而不是以戏曲为名,靠戏曲之外的其他元素吸引观众。首期节目中,姚飞龙带来了蒲剧《火焰驹》的选段,该选段把表演者的髯口功、腰腿功、眼神功、靴子功以及马鞭功集中在一起,演员要一边挥舞着马鞭,表现故事中那种马不停蹄的状态;一边不断上翻眼睛表现主人公连续骑马身体疲劳的神情;此外还要单脚向后挑起,使整个身体向前倾90度,表达了主人公行走于悬崖峭壁的高难度,这些传统戏曲的精湛艺术震撼了观察员和观众。在另一期节目中,“喝彩人”八旬老人武忠与儿子武凌云一起表演了《徐策跑城》片段,他们把帽翅用不同的方式与节奏进行抖动,将剧中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节目在展现传统戏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生动活泼地讲述了传统戏曲文化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多重影响,比如表演花鼓戏《刘海砍樵》的喝彩人周国娇在生活中是一名精神病院护工,在日常工作中她发现用腹语唱戏能起到安抚病人情绪的作用,于是她刻苦钻研,先后精通了多个戏种,这些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帮助了更多的病人。而蒲剧表演者姚飞龙经历了严重的身体损伤,顶着半个钛合金脑壳站在舞台上,用他精湛的表演和坚强的意志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喝彩人故事,让观众看到传统戏曲与个人、与当下生活的衔接,看到了戏曲艺术蕴藏着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深深地隐藏在戏曲人的骨子里,当他们自身或身边人遭遇困境时,就会发挥出来。节目在展现民间戏曲爱好者的戏曲梦、传统戏曲的艺术和文化魅力以及传统戏曲的创新表达之外,也在思考着传统戏曲创新与发展的出路问题。《喝彩中华》每一个环节或隐或显地围绕着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叙事,尤其是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求生存、谋发展、大胆创新的各种尝试和努力。每期六到八组民间传统戏曲“喝彩人”的精湛表演,不仅是一次戏曲艺术的展示,更是戏曲艺术创新的呈现。节目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音乐艺术的“中西合璧”、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表达和传播手段相结合的“跨界”现象,都让观众大开眼界,同时也启发社会各界共同思考传统戏曲的未来。

作者:赵慧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