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戏曲艺术教育精选(九篇)

戏曲艺术教育

第1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第2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第3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三)认清戏曲艺术形式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戏曲艺术表达形式包括三种:一种是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它是早期戏曲发展最为主要的形式。传统戏曲也是受到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往往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另外两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这两种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在戏曲艺术教育弘扬中,要充分融入后两种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第4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全面覆盖落实,涉及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指导地位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样令大学生群体自主深入到戏曲艺术蕴含之中,令其在维持现代品格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艺术修养。仅以昆曲为例,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艺术文化有着较高的传承成就,当中文学、音乐、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完全有责任深入掌握此类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竭尽全力进行昆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为了避免限制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树立结果,相关高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既有教学指导方案加以改革调试,力求令昆曲等戏曲艺术教育成就得以有机展现。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昆曲艺术,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可以说,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为何不停旋绕,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至此过后,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谢幕阶段,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得以重见光明,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随之怦然心动,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产生有机共鸣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性,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造成深度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途径更是五花八门,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从而真正地,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首先,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昆曲社团的存在,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人,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03):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2011,12(03):144-160.

第5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之初便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外界事物、表达内心情感、创造表达情感之形式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

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周代,统治者就将包括“艺”(即“艺术”)在内的“六艺”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而到近现代,作为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中央更是将“美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工作者来说,笔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对于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那么,笔者就从传统戏曲这一点切人,来侄释它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取代的价值。

一、保存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真正形成较中国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时代的更迭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更,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再听到早期戏曲形式—元杂剧和南戏的音乐了。但是,作为南戏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支脉—昆曲与弋阳腔,却依然能让我们聆听到600多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那一首首细腻、婉转的(醉扶归)、〔步步娇〕,不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吗?还有那一阵阵燎亮的锣声,那一段段豪迈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们诉说当时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与情感宣泄方式吗?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保存下来的戏曲品种带进课堂,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熏陶,这也许是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吧!

其实,上述做法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曲学大师吴梅就应聘去东吴大学堂(今苏州大学)讲授词曲,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戏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而在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们可以选修赣剧以获得学分,其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弋阳腔和赣剧的历史、戏曲基础理论、戏曲表演等。”川而“对已经公演并延续演出的赣剧《牡丹亭》,则“按工种(唱腔、乐队、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化妆、表演等)招收学生,由专业老师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在学校“开设了‘诗词写作与吟唱’选修课,讲授诗词格律和昆腔字格,教学昆唱词曲和曲笛。还有“昆曲艺术”选修课,讲授昆腔发展史和曲律曲论,教唱昆腔南北曲名段,并传授曲笛技艺。”“同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戏曲社团”。

上述不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于戏曲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上的学生能够身临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桥梁与途径。

二、保存传统戏剧文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构成的。传统戏剧文学也不例外。说到它,就不能不谈到戏剧文学的体裁样式与题材内容这两个方面。

自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国度。不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前,以《诗经》、《楚辞》和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是唐代以来,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新体诗,它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高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这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出来的奇葩。从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元杂剧,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对于戏曲艺术的滋养。那四句一段的定场诗,那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为戏曲艺术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因素。

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赏析,就不仅仅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聆听传统音乐的耳朵,而且还使他们进一步贴近了古人,贴近了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传统戏曲所表现的内容。

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的。而“作为人文学科文学类的一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到清代,名家辈出,佳作涌现,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而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在汉魏六朝、唐代之时,出现的小戏样式还多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日常小事,情节还较为简单、冲突缺乏戏剧性的话,那么元代杂剧和南戏之所以成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剧本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人、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当然这里的人是剧作者借以呈现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途径与媒介,“人”是传达特定时代与社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形象。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嘈的形象、《荆钗记》中不弃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与《秦香莲》中不认前妻的陈世美,这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于到现今还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造成了三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但是其实它们都是中国官僚体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标准等文化背景的具体产物。

这种类型的戏曲,在令观众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还呈现了一幅封建主义社会百姓的生活图。图中的景致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其中的韵味也耐人回味。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正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全景图,我们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中接近历史、感悟传统。

三、保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主要从价值观与审美观两方面切入。

1.传统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的“经学时代”。其中,前者的“百家争鸣”时期历时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独尊儒术”时期则历时二千余年,在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宣传与利用,无数文人对它的进一步引申与深化,以及在其“忠、孝、节、义”的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礼制的顺从与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扬的“德”与封建统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众的“德”在上至宫廷下至)’一大群众的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使得中国历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仅被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与宣扬,成为教育与同化民众的楷模。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观众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关羽可谓是忠和义的统一。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现存最早的关公戏剧本当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和《双赴梦》(此剧同时写张飞)。此后,关公形象则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称颂,相继出现了《关羽显圣》、《千里独行》、《单刀赴会》等等多出表现其英武与忠义的戏曲剧目。

此外,《精忠记》中岳飞对大宋国君的“忠”,《琵琶记》中赵五娘对于公婆的“孝”,《杀狗记》中手足之间的“义”,还有《白兔记》中李三娘的“节”,都可以说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仅仅反映了戏剧文学本身的魅力,更加体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德”的推崇。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等观念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传统价值观念中也不乏爱国、忠义、节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我们当代商品经济时代恐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戏曲的赏析课,选择宣扬高尚品格的精品剧目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2传统审美观

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初始阶段,就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不可扼制的生命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即把握生命活动的形式冲动。人的任何行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这两种冲动。中国写性的艺术向来被认为偏向感性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与抽象,从而以虚拟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这一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画家常通过写意手法来借物抒情,戏曲通过写意来纵横时空、塑造典型,而诗歌则通过写意来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这里笔者将从戏曲的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装置三方面来略论传统戏曲艺术对于“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还包括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

戏曲的造型是“写意”的。如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青面虎的绿脸,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写意”性的脸谱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是现实情况的艺术升华,为戏剧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时空转换。戏曲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此,舞台一方面为作家与观众感受世间万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展示情境的无限性造成了局限。而传统戏曲却通过写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使观众“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时空转换上达到自由与无限。如演员在台上通过打吨、抬头、揉眼、伸腰等动作表示日夜的更替。这些做法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展示了剧情的延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使“情”与“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最后来谈谈舞台装置。舞台装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术与装饰等。

就道具来说,戏曲的最突出特点莫过于“无马而日行千里,无舟而舟行水上”。这种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例如川剧《秋江》中硝公仅凭一桨舞蹈便舟行碧波荡漾之中,而京剧《悦来店》十三妹凭马鞭挥动即呈现了她骑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枪剑戟的形象化运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样性设计等等都为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写意”的手法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为其特点的深层根源,也是我们能够承中国艺术的关键。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几千年的凝铸与锤炼,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体之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感受传统、接近传统、认识传统,那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第6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一、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戏曲艺术在校园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欣赏和了解戏曲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当介绍艺术大师梅兰芳时,可以讲述梅先生在祖国的大片土地沦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以表现民族气节的故事;在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时,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学唱铁梅唱段,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获得升华。

2、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戏曲的旋律优美,唱词生动活泼,唱腔风格多样,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震撼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仅举京剧两例,在这些看似老套的优秀传统剧目中:《铡美案》体现的是包公的机智断案,刚正不阿,为民伸张正义;《花木兰》选段体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保家卫国。在这些戏曲唱段的欣赏或学唱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知识积累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如以历史为题材的名曲名段《空城计》、《抗金兵》等。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将历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一种有效地方式加以吸收并积累。

(三)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溶歌、舞、剧于一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戏曲中,有悦耳的唱腔;铿锵的念白;细腻的做工;韵律的武打,还有舞台、服装及以乐队和谐的伴奏,都能使学生置身于美得享受中。当学生们在参与学唱唱段,念白时做到音色美,有韵味,字正腔圆,教师引导学生用假嗓,高位置,拖腔,并要求气息的控制和运用,能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深切强烈地充满着热情,体会着情感,在边学边唱边欣赏中培养了审美情趣。

当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找到能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树一帜,别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有在浓厚艺术气息包围下的历史知识,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的方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园戏曲教学活动是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戏曲知识的积累,做戏曲艺术的爱好者

作为教师,要教授给学生戏曲知识,自己首先应该是戏曲艺术的欣赏者和爱好者。教师自身对戏曲的认识和态度会给学生潜在的暗示,从而会影响学生对戏曲艺术知识的吸纳。所以,在平时要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熟识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个唱段;在课堂上,应以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积极态度来感染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优雅的姿势,有腔有韵的演唱将学生们带入一个如痴如醉的戏曲天地里.

(二)注重精选题材,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对戏曲艺术是比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甚至是不感兴趣的。这是因为学生们和戏曲艺术接触太少的缘故。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乏味的,因此,诱发、培养并能稳定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在戏曲教学中,要重视题材的遴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需要广泛收集,精挑细选。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对初学的学生教师应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应该让他们听一些涵盖戏曲音乐元素的歌曲或是经典戏歌,如:《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等,使他们自觉关注音乐的特点,在初步接受这样的戏曲音乐之后再来接触戏曲。戏曲不同于歌曲,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和热爱的,所以在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超之过急,急于求成。

(三)发挥现代媒体作用,丰富感悟

第7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戏曲;德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5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27-05[HT〗

戏曲艺术是表达人间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敏感地触及人类理想和世间情怀的综合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在文艺领域的投影,戏曲是高度综合化、艺术化的人文精品。高等院校作为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主战场之一,理应主动吸纳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充分挖掘戏曲的德育资源,拓展育人之路。

如果说传统德育工作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那么戏曲由于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则是典型的隐性教育方式。前人对于传统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大都给予肯定,封建时代的文人将其称为“高台教化”。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的《论戏曲》中高呼:“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实质就是提倡推广一种戏曲特色的隐性德育工作。

以戏曲辅助德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在于:相对显性教育鲜明的教化意图而言,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接受教育信息,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恰好能够弥补显性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部分不足。

当代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不高、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使德育的实效性明显弱化了。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两条主要任务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高雅文化中自然包括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国粹。

一、 戏曲艺术中的德育资源

戏曲走校园文化路线,既是响应有关文件精神,也是戏曲传承的一条必由之路。戏曲中有美育,更有历史、时代风尚、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德育是一脉相承的。京剧《红娘》、《锁麟囊》,越剧《五女拜寿》、《梁祝》等优秀的戏曲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大成,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容,对于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例如,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新概念昆曲《1428》正是传统戏曲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典型代表。《1428》结尾处唱到:“同舟风雨映胆也披肝,浩气千秋直透云天。撼山容易,撼我中华儿女难!难!难!”借《挑滑车》的音乐旋律和表演程式,以符号式民族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大度神武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

戏曲艺术本身具有行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致于和的特点。以京剧脸谱为例,这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化妆手段,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戏曲精湛表演的同时,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将得到和谐发展。“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于他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等经典的戏曲唱词,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修身、治家等方面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这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传承,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戏曲界大量优良的师德传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教师以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非常注重演员的品德教育,台上台下都彰显出师德的垂范作用。越剧“尹派”小生创始人尹桂芳把一生完全奉献给了越剧事业,对学生既有慈母之爱,又有严父之教。生前她曾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者。”(尹桂芳晚年半身瘫痪)如今越剧尹派弟子桃李满天下,有“十生九尹”之说。

戏曲界自身的道德精神很突出,以敬业、刻苦、团结、修身最具代表性。老生演员于魁智常谈到他与琴师、鼓师合作默契,好的搭档就要靠戏德来凝聚,优秀的戏曲作品需要集体主义精神来支撑和良好的团队作风来体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理性归纳和提炼,必定能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题材。

二、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的途径

(一) 融入课堂教学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课堂,其实质是“以美育德”,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正是美育与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是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戏曲鉴赏》在内有8门艺术通识课程。戏曲艺术从社团活动走进第一课堂,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保证戏曲艺术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戏曲艺术对年轻学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例如:200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一周的“京剧欣赏课”,主讲人正是“京剧进中小学”的提案人孙萍。因听课者众多,她不得不将课堂从只能容纳250人的阶梯教室换到了有400多个座位的逸夫讲堂。孙萍每次到高校讲课,都坚持不点名。她说:“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要凭京剧本身的魅力吸引他们。”讲台上,理论叙述中穿插现场演绎:亮相、眼神、吊嗓子,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而让她欣喜的是,每次课堂上,还真见不到学生打瞌睡、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孙萍举例说:“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忠奸的区分恰恰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最富社会教化意义的一面。”

(二) 融入校园文化环境

要寓教于乐,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培育学生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近年来先后邀请江苏昆曲院副院长王斌、上海剧协副主席黎中城、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来校举办戏曲名家讲座,场面火爆,座无虚席,学生们表现出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有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的学校,可以依托各种力量,购置戏曲教学所需的服装、道具、乐器等,设置必备的排练场地,聘请戏曲演员作为指导教师,以举办各种文化节、票友大赛、小戏比赛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

戏曲艺术深刻的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独具的审美价值,也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艺术教育,不能忽略戏曲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它所独具的育人功能。

(三) 融入整个社会

地方的戏曲院团应该充分认识到与高校开展戏曲交流活动的意义,主动出击,针对广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未来受众群体,通过送戏进校园,请学生集体观看演出(优惠票或免票)、化妆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戏迷等形式,为戏曲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普通层面上的合作,更高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现代戏曲作品,用流行词汇表达,这叫做“青春戏剧”。在这方面浙江京剧团可以说首开先河,珠玉在前。2009年5月16日晚,由浙江省综治委、浙江省文化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司法厅联合出品,浙江省京剧团精心创排的现代青春京剧《告别迷茫》在杭州剧院首演。《告别迷茫》讲述了一群误入歧途的年轻人通过政府、社会的关爱和教育,在监狱中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最终获得了觉醒。导演翁国生认为,现代戏的创作应将今天的生活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舞台形象和程式语汇,用这样的理念创作现代戏才能编排得好听、好看,充满艺术的独特韵律和视听觉的冲击力,才能让广大的青年观众看了喜欢、看了接受\[1\]。这部戏不仅是一部传统京剧自我创新,走向青年的涅之作,更是一部声情并茂,观赏性、教育性都极强的德育教材。

网络和电视是目前传播戏曲艺术最迅捷、最直观的主流媒体。截至2007年,互联网上的戏曲网站有574个,约95%在中国,其中越剧、京剧、黄梅戏、昆曲、豫剧、秦腔等在网络占有相当的比重\[2\],在现实中也是影响力大、受欢迎程度高的剧种。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各类戏曲博客圈已达92个之多,近几年戏曲博客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戏曲网站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戏曲网站必须要受众明确,特色鲜明。比如弱化专业戏曲网站的古本考证、唱词典故等艰涩难懂的内容,代之以精美剧照、戏曲小知识、经典折子戏的音视频赏析,链接一些中青年戏曲音乐的博客、论坛,使之成为演员与观众、学者与戏迷以及戏迷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这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于网络低俗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抵制。

此外,央视戏曲频道、河南卫视的梨园频道、东方卫视七彩戏剧频道等都是收视率较高的戏曲专业频道,《戏苑百家》、《梨园春》、《相约花戏楼》栏目和近年拍摄的专题片《昆曲六百年》、《大戏黄梅》、电视剧《荀慧生》、电影《梅兰芳》也一度引起年轻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关注。

创作戏曲动画。动画是最适合承载戏曲普及教育的一门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动画艺术和动漫产业正是方兴未艾,为戏曲与动画的联姻创造了极大的机遇。戏曲动画把戏曲融入现代动画,让青少年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弘扬国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戏曲题材广泛,底蕴深厚,也为动画片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天地。现在较为成功的戏曲动画有《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等。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设立戏曲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戏曲实体博物馆,只是在个别综合性博物馆里设有戏曲展厅。就目前首都博物馆的《馆藏京剧文物展》现状来看,受场地、展出形式的限制,展示内容相对单一,而且由于艺术性博物馆多数免费开放,财政负担更重,可见戏曲实体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地方和学校来说难度非常大,仅仅是一种设想。一些戏曲名人的故乡或者戏曲大省,都应该对这些可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善加利用,兴建戏曲博物馆,修缮戏曲名家故居,作为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 借鉴戏曲界的师德资源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师德的真正含义在于“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科班式的传统戏曲艺术教育存在怎样的缺憾和局限,但在师德教育方面饱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戏曲界有着大量优良传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这是将戏曲引入德育的第四个途径。

首先,教师非常注重演员的品德教育,使其坚守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做人原则,如:“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艺高功非盖,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戏”等等不一而足\[3\]。

其次,彰显师德的垂范作用。无论台上台下,教师都会以身作则,身教甚于言传。著名戏曲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戏曲学校校长萧长华先生,一生信守“艺为有德者居之”、“艺高还需德高”的箴言。他在演剧和教学中,最为注重品德修养的提高。萧老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向学生阐述做人的道理,教诲弟子们做人、演戏都不忘“以德为先”。

再次,教师在传艺过程中倾囊相授,把“不误人子弟”作为最高的艺德。多数戏曲大师,不仅是好演员,更是好老师。人们常说的“红花还需绿叶扶”,在他们身上也有鲜明体现。对于同行他们能做到互相谅解互相谦让,对于学生则是不遗余力地扶植培养。1959年,荀慧生为弟子孙毓敏传授《荀灌娘》一戏,亲自扮作马童,为她牵马坠镫,还让孙毓敏一只脚踩在自己右腿上。为了给弟子留出发展空间,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4\]。戏曲艺术的代代相传就好比接力赛,荀慧生年轻时深受王瑶卿、杨小楼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培养和提携,自己晚年又继承了这种崇高的艺德风尚,成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师。

反观普通高校的现状,应该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然而个别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个人利益驱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学术造假事件、生活作风不正等问题时有发生,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正在侵蚀大学的肌体,败坏大学的声誉。反思这些问题,加强师德建设,需要组织和制度上的外部机制保证,但提升师德修养属于道德内化问题,不能过分依赖他律,而要加强自律。只要留心提炼戏曲教育界的师德修养素材,不难发现某些方面正好可以给我们深刻启迪。

在一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师德有一个精辟诠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5\]。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高等院校就是要以德治教,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是具备较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所以,教师不妨从戏曲界的名师身上学习,修身养性,展现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理想追求,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 需要防范的误区

由于戏曲艺术在封建社会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其作品思想内容和行业旧俗本身难免受到封建腐朽文化的侵蚀,在某些方面带有旧戏班的庸俗文化印迹。这是我们在将戏曲引入学校德育体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的,既不能视而不见照单全收,也无需求全责备拒之门外,而是要“扬弃”地继承发展。

1. 消极的作品内容。上世纪50年代,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在公布第一批禁演剧目时明确提出,剧目中凡含有以下内容者必须禁演或修改:“(一)宣扬麻醉与恐吓人民的封建奴隶道德与迷信者;(二)宣扬淫毒奸杀者;(三)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语言和动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出于科学、道德和现实政治的理由禁演的戏曲作品,主要有《杀子报》、《九更天》、《薛礼征东》等26部。后来这些老戏几乎绝迹于舞台,也有少数作品经过改良,去除“毒素”,注入了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而成为新戏,得以上演,如《探阴山》。

和影视作品低俗化的现状不同,所幸今天青年学生所能接触的戏曲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积极健康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甄别和防范,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生活环境选取与之适合的戏曲作品,避免因题材选择不当造成他们对戏曲的误解。

2. 梨园行业的陋习。(1) 不正当竞争。这是在旧社会的戏班艺人中常见的现象,演员与演员之间,为名利滋生尖锐的矛盾,互相拆台,造谣生事,甚至各自的“粉丝”――票友之间也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搞得乌烟瘴气。(2) 师生关系紧张。旧社会的师徒关系,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徒弟是师父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打骂折磨。体罚手段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严重背离尊师爱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社会的学校是被坚决反对的。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靠的就是“自觉”,手段就是从思想上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还有一些师父或老演员,紧守自己的绝活不教,也不让年轻演员演出自己“专享”的剧目,不准徒弟和别的师父学戏。等到自己不想唱这出戏了,才允许别人演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造成艺术的近亲繁殖,有百害而无一利。(3) 社会的行业歧视。旧社会的戏曲演员地位低贱,被视为“下九流”。民国之前女子不能进戏园看戏,也没有女演员,只有“男演女”。为迎合某些看客的不健康心理,社会上还存在侮辱男性演员的“相公堂子”。一些演员为了获取名利,随波逐流,不洁身自好。当时演员盛行拜认干爹干娘,就是为了找靠山,走捷径,类似于今天娱乐圈的“潜规则”。即使思想开放的今天,社会上仍有不少的人对男旦艺术存在误解,正是此类歧视的遗风。(4) 演员文化程度偏低。旧社会那么多戏曲演员,识字的不多,有文化的更不多。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学戏的,唱好戏就行了,不用学文化。即使是最大规模的科班“富连成”也是不念书、不学文化的。只有少数艺术家,通过求师访友、刻苦自修,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反哺戏曲,广采博收,才卓然成家。

从1996年起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成为打造戏曲高端人才的殿堂,选拔了一批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21世纪的京剧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以其最生动的演绎人文故事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人伦教育任务。在当前党中央号召“以德治国”的形势下,戏曲艺术在新世纪仍将充盈着生命活力,与时俱进,担负起新的教化之责。学校德育工作也需要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戏曲与德育相结合,可以“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阵地,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佚名.浙江京剧团现代京剧《告别迷茫》演出超百场\[EB/OL\].\[2010-02-03\]..

[2]杨燕,韩坤.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2008(5):68-72.

[3]杨冰.戏曲教育中的师德境界\[J\].教育旬刊,2008(10)中:48-52.

[4]孙毓敏.孙毓敏谈艺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09.

[5]王淑芬.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7-9.

Integration of the 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to Moral Education on Campus

SUN Wei1,FENG Lei2

(1.School of Art; 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 Committe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第8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让戏曲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认识到戏曲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范围广阔,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然而这种特色文化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这种传统文化也渐渐走远,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自己喜欢追捧潮流,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连父母都不碰的东西自己更不可能去碰,要想传统文化不被更多的年轻人遗忘,那就要从小学生抓起。

其次,让戏曲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明确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中国戏曲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本土的特点。悠长的历史、独特的唱腔、高贵别致的艺术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戏曲艺术中,让人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许多学生对戏曲都很陌生,并认为戏曲晦涩难懂,对那些“咿咿呀呀”更是没有流行音乐来的痛快,戏曲已渐渐远离新一代人,当今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传统戏曲艺术却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于顾。那么戏曲艺术教育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的优秀文化,使他们更能感受到国家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璀璨,产生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尊重和崇尚。

让戏曲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还要认识到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北京等10个省市的音乐教学中加入京剧的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由此可见,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让戏曲进课堂就是为普及传统文化从中培养传统艺术的接班人,通过这样一个手段来让传统文化从娃娃开始就能有一个认识了解,不至于让外国人都觉得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作为纯正的中国人的我们却一无所知,我认为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到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小学阶段是培养鉴赏力的初级阶段,戏曲教学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多媒体网络查询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接触戏曲表演艺术,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努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鉴赏力。二是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戏曲以它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过无数艺术家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一些戏曲剧作《水浒传》、《白蛇传》、《白毛女》、《沙家浜》、《林海雪原》《红灯记》等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久唱不衰的名段、传播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更能够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三是实施戏曲艺术教育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在戏曲中一些剧目《满江红》、《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等这些戏曲艺术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都能充实音乐艺术教育,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同时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9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我幼年就十分喜欢戏曲,1970年便迈进在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河北梆子表演,1974年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较好,我荣幸的被分配到省河北梆子剧院工作,先后在原“杜鹃山剧组”任演员兼业务组工作,1979年重新恢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建制后,我便调入院部编导室,1983年调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5年文化厅筹建河北省文化艺术辅导中心,又随当时从省群艺馆抽调的人员一起,投入到省文化艺术辅导中心筹建工作,一直到1995年回到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屈指算来我从艺也已38年,正所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近40年的艺术生涯告诉我,戏曲教育实在太重要了。我上艺校学戏,到群艺馆做戏曲辅导,组织社会戏剧活动,都与戏剧教育有着直接关联。下面我就如何促进戏曲艺术教育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通过它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就表演来讲,它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技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观赏它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相关的艺术知识和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使群众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年轻人抱怨戏曲难懂,这也恰恰反映了戏曲的精深微妙。欣赏戏曲与欣赏书画一样,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当你通过学习,对它有了了解、掌握了它的规律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并给予准确的评价,才算是有了欣赏艺术的眼光。我们常说:音乐是给懂音乐的人准备的。同样戏曲也是给懂得戏曲的人看的。戏曲教育的目的从专业角度说是培养艺术人才,我们搞群众文化,也有培养艺术人才的任务。同样是艺术教育范畴。寓教于乐的戏曲,同时也有培养戏曲观众的责任。党中央决定把中国京剧放进中、小学课堂,这个举措非常英明,她将对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国粹知识的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受教育者必定会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审美过程,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从而对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形成感性的理解。

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优秀戏曲人才和庞大的戏曲群体是我们的目的,继承、弘扬、创新、发扬中国的戏曲艺术是我们的宗旨,使受教育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戏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进行戏曲艺术普及教育的方针。相信中国戏曲的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的艺术品质,通过我们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肯定会使这一学习过程变成多姿多彩的艺术之旅。

我自1998年以来,随着馆内工作需要,自己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无论是在彩色周末办公室教学部、文艺部、项目开发部及现在的戏剧曲艺部,自己都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工作。以提高自己专业综合素质,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不忘自己的艺术专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我每年都要下到基层进行业务辅导,仅2002年至今,我已下乡辅导30次之多,辅导人员100多人,举办了“河北梆子演唱技巧讲座”、到军营文化辅导基地辅导排练、组织大型比赛、艺术新星、艺术新秀、河北梆子、评剧,参赛人员达2500多人,中小型比赛6次(京剧3次,评剧1次,故事2次),参赛人数400多人,除此之外还多次参加了省馆组织的一些公益性演出等活动。为普及提高农村文化繁荣群文事业做出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工作。

群众文化与戏曲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活跃文化生活,培养戏剧人才、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工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