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音乐在戏曲表现功能方面的探讨

戏曲音乐在戏曲表现功能方面的探讨

摘要:戏曲音乐,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音乐类型,其主要作用是为表演服务,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通过音乐来烘托戏曲故事氛围,或者表现人物心理、行为等,表现戏曲内容,推动剧情发展。本文从中国戏曲的特点着手,分析戏曲音乐的构成,以及其在戏曲表现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戏曲音乐戏曲表现功能

一、中国戏曲特点

(一)中国戏曲概述

王国维曾道“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的方式来表演、讲述一段故事,也就是传统戏剧艺术的本质。这其中,包括有元明时期的杂剧、宋元时期的南戏、明清时期作为戏剧艺术代表的传奇,和近代的京剧、地方戏等。戏曲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从其诞生之日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早期人们的祭祀活动,在封建王朝为帝王歌功颂德,塑造才子佳人、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等,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共鸣。在戏曲的表现方式上,从海盐腔、京腔、昆曲、高腔等演变为皮黄腔、梆子腔,不断随着时代更新和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改变而变化。这一艺术形式囊括了时间、空间的改变,虽然是各国戏剧的共性,却在中国戏曲中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

(二)中国戏曲特征

中国戏曲艺术,总体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综合性,指的是戏曲的表现形式,是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手段综合运用到一部戏曲中,共同展现一个场景,叙述一段故事。虚拟性,是指戏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即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运用戏曲中常用的艺术手段展现到人们面前。但在进行艺术处理时,并不是完全真实还原事件,而是在捕捉描写对象的神韵并进行艺术的加工实现对事件的美化和提升,美化后的事件和形象与其原型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差距就是虚拟。程式性,即将生活中的某些动作固定为同一种格式,避开不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同动作习惯,化繁为简,使这些动作赋予戏曲更鲜明的节奏性,让人们在观看戏曲时更容易明白演员所想传递的信息。这种动作程式也会随着时代更新而呈现创新性发展。

二、戏曲音乐的构成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声乐又由唱腔和念白两部分组成,是戏曲音乐的主体;器乐则由不同乐器组合营造出“文场”和“武场”两种情形,用于伴奏、开场、过场、控制舞台节奏。

(一)声乐

在传统美学认知中,大多认为人声比器乐更美更有感染力,易激发观众共鸣。在声乐部分,演员可以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将个人感情融入唱腔,并传递给观众。声乐分为唱腔和念白两部分,又以唱腔为主。唱腔是指人声歌唱部分,是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的演唱法的总称,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种类型,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戏曲变化多端的戏剧性。唱腔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专业而独特的唱功,特别注重字、声、情的关系,要求“字正腔圆”,并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演唱方法及技巧,用以表达人物感情并以情动人。念白,是演员在戏曲中除了唱的形式外的语言表现部分,以汉语的四声字调为基础,音调介于读和唱之间,常与唱腔相互衔接,配合表情、身段并举,体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念白可随着使用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京剧中北京音的京白、胡广音的韵白、苏南方言的苏白等,在舞台表现上有散白、韵白、数板、引子等数种形式,都是语言和音乐不同程度的结合。

(二)器乐

器乐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即“文场”和“武场”,用于伴奏、开场和过场,配合演员的各种表演手段,烘托舞台气氛。“文场”主要为演唱伴奏和演奏曲牌,“武场”则是打出锣鼓点,使演员各种表演手段起止明确、节奏有序,调解和控制全剧节奏,也是我国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主奏乐器有昆剧的曲笛、梆子戏的板胡、皮黄戏的胡琴、吕剧的坠子琴等,其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往往标志着某一剧种的特定风格,并以此判断剧种和声腔。

三、戏曲音乐的戏曲表现功能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烘托场景氛围等重要作用,在其戏曲表现方面主要有叙事、抒情及戏剧性功能。

(一)叙事性功能

戏曲音乐为戏曲服务,即需要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展现人物形象、揭示矛盾并推动剧情发展,这就需要运用叙事性的声乐唱腔和与唱腔音调紧密结合的器乐曲牌。在唱腔方面,往往运用半说半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按照不同的语气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并以音乐化的陈述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内容情节。叙事性唱腔一般选用二拍子或一拍子曲调,如二六、流水,适用于叙述、对答,旋律相对平稳,较口语化,速度略快,乐曲字多声少,朗诵性强,即所谓“词情多而声情少”,如《拷红》中“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唱段将豫东、豫西系统旋律交织,充满了明快的喜剧色彩。此类唱腔虽然速度较快,但要求发声清晰,对“字正”要求较高,需分清每一字的音韵、四声、尖团,掌握出字、归韵、收声技巧,确保观众能清楚所唱意思。器乐曲牌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场景的描写方面,则是通过不同类型的音响组成不同音乐画面,一般以单声部进行,并不布满全剧;控制和引导唱腔的速度变化,避免出现黄腔、走调、脱板的情况,并与演唱、动作严密配合,运用不同的力度变化烘托故事情节,将故事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抒情性功能

抒情性主要指通过音乐来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相对于其他艺术手段来说,音乐的感染力更强,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也更深入、细腻。戏曲中呈现的人物形象一般均较为多样,具有多面性,在不同情境中可能会表现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波动,这时,运用抒情性唱腔则更能表达内心世界。

(三)戏剧性功能

与西方歌剧一样,中国戏曲中的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者均承担着展现剧情的任务,也就是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功能,但与西方歌剧不同的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并不会贯穿全程,而是如中国国画艺术一般有着不少“留白”的地方,通过抑扬顿挫的念白,将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在表现戏剧性功能时,曲调会较为跌宕起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也较大,对比明显,唱词可疏可密,通过曲调、节奏速度等变化来体现人物的情感,揭示剧情的矛盾冲突,将剧情推向高潮,一般包括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

四、结语

总之,中国戏曲凝集了中国深厚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当时的艺术特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各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戏曲音乐对于戏曲剧情呈现、人物形象塑造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等不同的唱腔演绎不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剧情的矛盾冲突并将其推向高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戏曲时,需要首先研究戏曲音乐,并了解音乐在其中独特的表现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2011,(01):128-158.

[2]林雪瑾.论豫剧《拷红》红娘唱段戏曲性表现功能[J].北方音乐,2015,(12):81,83.

[3]郭德华.略论戏曲音乐的戏曲性表现功能[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4,(08):32-33.

作者:窦寰 单位: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