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精选(九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1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一、构建完善的专利来源披露制度

专利来源披露制度主要适用于有关回族医药的创新和改造的产品专利。专利来源披露制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强度来源披露制度,如此分类主要是为了明晰专利申请人申请专利时的条件及法律责任。可以说,专利来源披露制度是保护传统知识防御性措施中的重要举措,与惠益共享机制、事先知情同意机制等共同构成防御性保护的有力屏障。根据披露内容性质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披露义务仅仅是一种鼓励,即政府鼓励申请人在专利说明书中公开有关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详情。(2)履行披露义务是专利审查中形式上的举措,仅仅带有自愿性,无特定法律后果。(3)披露义务是强制性的形式要件,要获得或维持专利权,就必须遵守这一要件。(4)披露义务是强制性实质要件,影响专利申请的实质有效性,即不披露专利来源,就不能获得专利。以上(1)、(2)不要求强制披露,(3) , (4)则要求强制披露。传统医药大国印度采取的是中度来源披露制度,作为强制披露的一种,其需要在专利申请时提供与专利相关的传统知识的详情,却不需要证实来源信息的真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专利申请人的欺诈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为弥补这一不足,印度将传统医药知识专利申请具体分为如下两个步骤:一是申请,二是批准,即对基于本国传统知识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专利申请,需得到国家生物多样性局的批准。因此,虽然采用中度来源披露制度,印度的传统医药在某种程度上仍得到了较强的保护。具体到我国的立法,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在披露要求的范围上,回族药品专利的专利申请人应披露两方面信息,即传统回族医药的来源和地理原产地(前提为申请人己知道)、从我国主管部门或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机构获得事先知情同意证书和与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的资源提供者缔结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协议。

第二,在披露要求的启动上,确立一种宽松意义的启动机制,尽可能扩展传统回族医药与请求保护发明之间的联系,将更广范围的与传统回族医药相关的科研发明纳入此种机制。这表示只要是申请保护的发明与传统回族医药有关或利用了这种资源,都能够启动披露要求。这种启动机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作为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国家的利益诉求,也能反映回族医药专属区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技术研发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种启动机制主要是针对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人,在当前并不会对我国传统回族医药的利用构成障碍,也基本不会增加我国专利申请人的负担。

在制度建设方面,印度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2004年12月26日,印度最新专利法修正案对己有条款作了反映遗传资源、保护传统知识的修改和补充。在第8条中,对专利法第三章专利申请第10条专利申请文件内容进行了修改,即在第10条第(4)款(c)项后增加(d)项,要求在申请书摘要中提供发明的技术信息。分项又提出,在涉及公众所无法获取生物材料的保藏要求,明确要求当在发明中使用生物材料时,在说明书中公开来源和原产地。另外,第18条对该法第五章专利授权异议第25条专利授权异议所作的修改,即第25条第(1)款规定了在专利局依照该法收到完整的申请文件并公告后四个月内,任何利益相关人都能够提出异议的条件。最新专利法修正案在原法条基础上又增加了与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相关的两项,其中一项内容涉及传统知识。其规定,如果该项发明可从印度或其他地方的当地或本土社区可获得的任何口头或其他知识推知,则任何利益相关人都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专利局提出异议。

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传统回族医药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族医药保护之困境

1.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出现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传承人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传统回族医药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关键。但若保护传承人,继而更好地保护传统回族医药,就必须首先合理认定传承人。然而我国在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方面,有时会出现一定的困境。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在有些情况下是很容易确定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某项回族医药传承具有了一定的群体特征,传承人的认定就会出现一定的困境。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法定标准比较模糊,这导致在有些情况下,传承人的认定比较随意甚至不合理,从而会使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2.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渠道不畅和传承方式扭曲。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丧失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疑比之带有明显历史厚重感的传统生活方式要有吸引力的多。相形之下,当地政府也不会投入太多,因为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政府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也不是很积极主动。因此,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即便传承人被政府认定并予以保护,但传承渠道却不畅通,从而导致因没有传习人而人走艺亡。有些地方对传统回族医药只重视开发而忽视保护,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对传统回族医药进行了夸张的现代性改造与包装,使其失去了遗产传承的历史价值内核。

3.政府保护传统回族医药与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难以理顺。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要求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行动,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也不例外。但在保护实践中,一方面,有些传统回族医药因丧失了自然传承的动力而处于濒临灭亡状态,进而无法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另一方面,有些传统回族医药则出现了政府过度保护的情况,导致传统回族医药丧失其民间自主传承的特性,并改变了传统回族医药传承的本来面貌。

4.民众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意识淡薄。目前,虽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包括传统回族医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从总体上讲,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笔者对宁夏本地高等院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传统回族医药只是了解一些,对回族医药的保护方式几乎一无所知。而对普通社会民众的抽样调查结果则情况更糟,很多民众甚至没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许多人甚至认为,回族医药就是中医药,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这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非常不利。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保护传统回族医药

1.明确传承人认定的法律标准。如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回族医药是一种无形财产,从J险质上来讲是一定人群的一种成果,也是一定文化圈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通过明确传承人认定的法律标准来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进而更好地保护传统回族医药。在传承人确定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对于某种个性化较强的回药制作工艺或技能,应通过制定一定的入选传承人条件和标准的法律文件来确定其传承人。对于群体性的传统回族医药,如果能够确定其代表人物,则可以确定在这一群体中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为回族医药传承人代表,但必须对该区域内所有相关人群进行相应的资金上的资助或群体性的权利维护。而对于一些很难确定传承人的传统回族医药,则可以不必确定传承人,或者通过开展一些定期的活动,来强化回族民众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认同。

2.以法律手段确定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为了保证传承渠道的畅通和确定合理的传承方式,必须以法律手段明确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权利义务。首先,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而又濒临灭绝的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人和传习人予以法律保护。从目前来看,导致传承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由于有些回族医药无法给传承人带来经济利益,致使他们生活窘困,从而使该类回族医药丧失了对人们学习和传承的吸引力。所以,对该类回族医药必须以法律形式保障传承人和传习人的经济利益,政府部门应给予传承和传习的专项资金,以保证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并保证其享有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保证回族医药传承人和传习人权利的同时,同步规定其应尽的相应义务,即传承人必须保证回族医药传承的原滋原味,不得因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而使传统回族医药在传承过程中丧失其基本的价值内核,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确立政府干预与传统回族医药民间自然传承适度平衡的法律保护机制。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采取适当和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要求在立法过程中,明确政府行为的原则和限度,以保证回族医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适度平衡。其中,政府在回族医药保护中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回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间接的引导或调解,而不是直接以行政手段对回族医药的具体传承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律过程中,必须合理调适政府干预与回族医药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

4.完善回族医药保护制度,增强对回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意识。不论是按照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还是按照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无法完全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在有的回族医药所有权人己经不明,而该类回族医药被不当利用或开发的情况下,政府管理机关是否有权力(权利)提起诉讼?第二,不当利用或开发者是否要承担民事责任?回族医药是回族活的历史的一部分,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要求加强全民族保护回族医药的意识,包括领导层、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普通群众,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要给予高度关注。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的立法指导J恩想,根据国情和各类回族医药保护的特点,在己经制定出回族医药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逐步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保证各类法律法规的切实有效执行,同时加强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的宣传力度。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角度讲,应加强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研究,医学类高校还应以适当方式开设回族医药遗产保护和传承课程,逐步承担起对传统回族医药培养传习人的责任。从普通民众角度讲,应认识到传统回族医药对回族乃至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对传统回族医药的自豪感和保护传承传统回族医药的使命感。

(三)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文献化及建立相关数据库

1.建立与回族医药相关的注册制度。印度许多传统知识是通过口头传述世代相传的。为了抑制生物盗版活动,防止各种形式的侵权,他们开始采用书面形式,推行生物多样性的民众注册。其中,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喀拉拉邦(Kera-la)和恰蒂斯加尔邦( Chhattisgarh)己经开始了此项工作。到1998年,印度己建立了60个类似的登记机构。他们注册登记知识主要有三种,即关于自然事实的知识、有关物种、物种的用途及相关技能的知识以及传统生态知识。登记时,他们不需要区分是否是商业或产业秘密,但必须提供明确的、充分的权利人信息,以便权利人在他人使用该知识但未承认其所有权和知识价值并让其分享相应利益时提出请求。学习借鉴印度的经验做法,我国也应建立与之类似的有关传统回族医药的注册登记制度。

2.设立传统回族医药数字图书馆。印度对欧洲专利局以纳木树为基础的专利提出了异议,对美国专利局的姜黄专利提出了异议,均获得了成功。印度药品和疗法系统部(ISMH)和印度国家科学普及局(NISCOM)合作建立了传统知识数据图书馆(TKDL),包括传统疗法知识以及900多种瑜伽姿势。200多位调研者利用8年多时间搜集了23万多种传统药物,并建立了传统药物数据库,其中邓志新数据库有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以及西班牙文等多个版本。目前,印度政府己经授权联合国、美国专利局(USPTO)以及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员,使用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若有人向这些专利局提出与印度传统知识相关的专利申请时,他们就可以使用印度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以确保提出的专利申请没有侵犯印度己存在的传统知识。不过经过政府许可,印度公司以及国外公司也可以通过订立合同获得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3 ~4年的使用权。可见,印度建立的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库。不过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领导者认为,其他国家专利局官员访问数据库时负有保密义务,即应该仅限于搜索和检查专利,不能披露信息给第三方,以防国外公司从数据库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改进其配方进而申请专利。

基于保护传统回族医药的现实需要,应加快设立传统回族医药数字图书馆。首先,建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保护名录及标志清单。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第二,启动传统回族医药抢救工程。鼓励各级政府、民间各方积极申报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对回药、方剂、传统疗法等建立保护名录,为传统回族医药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己有大量传统医药知识载入书册,这为传统回族医药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示范。如《中国药材百科全书》包括了近5760种药方《中国药材》论述了近1000种药办《中药材新摘要》确认了6000多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彩色图解》提供了5000多种医药产品,《中草药彩图集》提供了350000多副中药材。但由于中医药体系庞大难以一一统计到位,很多药材名称并不规范且难于统计,使得这项基础性工作进展颇为艰难。回族医药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己经难以统计。因此要完成这项浩大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宁夏自治区的事情,更需要中央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调动可利用的科研团体和专业人士参与保护名录的建立。

3.成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管理委员会。传统回族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回族医药传统知识权利登记、回族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具体事宜。在传统回族医药知识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以区域划分为基础,成立地方性的传统回族医药管理机构,同时作为传统回族医药集体管理组织,必要时可代替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行使相应的收益和救济权利。

4.建立统一权威的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数据库。中国目前己建立了数百个开放式的中医药数据库,主要由国家部门、科研院所及相关大专院校建成。如国家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建立的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信息网、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等。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五信息技术重点应用性研究项目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 CTC MPD)于2001年8月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传统知识工作组的检索测试,收录了1985年至今公开的全部中国中药专利,收录的专利文献记录量己达19000余件,中药方剂近4万个,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进行深度加工标引的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从印度姜黄案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建立一个权威统一且有文献记载的传统医药全球性数据库,将有利于各国专利局在对来源于传统医药的发明授予专利前,检索其是否己构成了现有技术。宁夏自治区也可以争取国家支持,建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数据库。

三、传统回族医药知识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机制

1.传统回族医药蜜蜂数据库的建立。印度建立的传统知识蜜蜂数据库(the Honey Bee Data-base)是一个让发明者登记注册其发明的工具,它包括土著知识的归档、实验和推广,目前约有1万个包含与传统知识有关的发明者的姓名和住址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该数据库的建立,使得人们既可以改良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的与传统知识有关的发明从而增加其价值,也可以与发明者和传统知识提供者进行利益分享。通过该数据库的传统知识蜜蜂通讯(the Honey Bee Newsletter) 这个传媒,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的发明被推广到75个国家以上。我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建立传统回族医药蜜蜂数据库。

2.建立投资基金会。印度建立专门的投资基金会,以促使传统医药知识产业化。依据印度《生物多样性法律》以及《生物多样性法细则》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分享基金的惠益共享机制[Cpl,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法律制度。

第2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继承;传统

发展文化的脉络就称之为文脉,探究当下中国画的文脉就是为了将发展当下中国画的脉络予以确立,对当下中国画在历史语境中文化意义的探究也是十分有帮助的。身为一个时代的画家,不仅应当跟历史相接轨,而且还应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而这些都只能凭借画家本身的艺术创造力。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当人们都认同他们的创造力时,中国绘画史也必将理所当然地将他们认定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创造也必定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接轨,并推动将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存在于传统中国画继承中的问题

(一)绘画理念日益西化

因为当下中国文化中有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渗入,导致现今众多的中国画家缺乏传统的理念,盲目地追求水墨实验,不是追逐形式方面的中西融合,就是无休止地辩论色彩与形式。

中西文化都属于珍贵的人类文化资产,对中西文化关系的处理,必须先在思想理念方面对其予以区分理解,其次再结合各自的需求,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而不是盲目地将西方文化加入中国文化之中。切不可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某一家的文化,“落后”的中国文化与错误的“中西融合”并不是造成当下发展中国画陷入停滞或误区的因素,中国人认为中国科技没有西方科技先进,文化自然也不如西方先进,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念。数百年以来,很多中国画家从狂妄自大到盲目自卑,从对古人的尊崇到对西方人的艳羡,展现出他们过分的狂热、浮躁并缺少理智[1]。

(二)传统文化正逐渐被遗忘

传统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杰出的画家都是源自中国,他们总结了众多的画论资源,并将这种珍贵的艺术资产遗留给了我们,怎样对这笔巨大的艺术遗产予以传承,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话题。许多画家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经常会迷失方向,丧失本身的创造能力,最终被传统所同化,深陷仿古主义的深渊中而无法自拔;还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予以蔑视,并四处传播传统文化过时论,所以他们不屑于继承传统文化,并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作为能事。

二、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应当传承中国画优良的传统

中国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具有光辉的传统,其是用作抒发我国劳动人民情感的一种方式,象征着我国的历史文明,它也使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得以充分地展现。历代画家经过无数个岁月的摸索实践,创建了多种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方式与笔墨技巧,构建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绘画风格,使中国画成为深受世人景仰的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项闪亮的瑰宝。

倘若与传统相脱离,发展中国画就没有了基础保障,中国画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只能走向枯竭。有些人误认为创新就是对离奇进行追求或者乱涂乱抹,这与中国画的生存基础相脱轨。任何艺术模式要想实现不断地发展,则必须对传统予以传承。历史表明,历代名画家的成长、成名都离不开对先代名画家的传承。譬如张b通过对先代名画家经验的总结,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予以概括出,建立了指导原则以供后人创作所用;再如以点为皴画法就是五代时期的荆浩创建的,他通过传承并发展范宽、关仝的经验,最终成为一代山水画名师。以上都充分表明了只有对传统予以传承,才能彰显艺术的生命力[2]。

(二)基于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来发展中国画

不仅要对传统的中国画予以传承,而且还应基于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来发展中国画。

通过不断地实践,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实现了规范化,其美学理念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受到社会的认可而流传于世,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体系也是自成一派,美学原则也是形神兼具,技法要求更是笔精墨妙。然而传统的建立也是通过持续的革新来实现的,革新的本质就是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是有要求的,倘若变得充满了洋味,那也就称不上是传统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周扬曾在《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的报告中指出,画家必须学习和关注世界先进的绘画艺术,有意识地吸纳和借鉴西洋技法,才能拓展中国画的艺术领域。与此同时,新画家也应该仔细地探究民族绘画的遗产,继承和整合成熟的国画技法,才能使中国画作品具备更多的民族性特点。周扬还提出了画家固然应该摒弃保守主义,但是也不能陷入对虚无主义的盲目崇拜之中。这些讲话也正道出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传承与革新、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传统的传承不是机械式地反复循环,而是需要对传统进行不断地革新与发展。倘若只是单纯的继承传统,却不对传统进行革新,则继承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3]。

(三)应当对发展方向予以明确

必须对传统予以创造性地传承,参考西方文化并发展传统,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得以有效地体现。在中国画中纳入西方绘画的观念,以使中国画的艺术技巧更加丰富,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

鉴于西方和本土的双向刺激,中国艺术可通过如下三方面来应对,那也正是自“”之后中国文化艺术界最广为流传的三个口号:实行现代化革命以实现与世界接轨;复兴民族文化艺术;通过将中西文化进行结合,以实现民族现代艺术的创建。然而将中西文化进行结合并不是指要与传统相脱轨,而是要对传统予以完善、丰富,我们依旧必须将主体定为传统,只是将某些西方艺术元素加入其中,以使中国画变得更丰富。

三、结语

事实证明,中国画家若想发展与革新中国画,则首先应当对发展方向予以确定,并仔细地、不断地摸索、探究,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个性风格,那样国人才会认可并崇尚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变成新时代中国绘画史的开拓人。

参考文献:

[1]杭春晓.“写生”的概念嬗变与二十世纪中国画[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5).

第3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中非音乐技能的重要体现,既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民族音乐,如汉族的快板、琴书、大鼓、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的木卡姆、苗族等邵族的民族音乐,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浓缩与精华,体现了民族审美情趣。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情况的体现,也是各民族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体现。因为我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如音乐、书画、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以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传播并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多样,群众参与度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聆听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更能感受到根植于民族音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2.民族音乐文化是培养音乐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加之西方文化入侵,导致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中国教育体系,是培养音乐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深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当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传承基础,以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达到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三、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1.构建良好传承环境

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不仅需要良好的学校环境,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起到主导作用的重要外部力量。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传播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力度,增强人们的传承意识,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构建良好的传承外部环境。此外,学校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场所和重要载体,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开展讲座、比赛、歌舞剧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接触、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包围在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2.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虽然中国民族音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形成了一套包含特定创作方式、音乐理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体系,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而且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西轻中、重技轻论的现象,很难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面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起一套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与西方音乐体系具有相同价值定位的、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中国音乐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中国音乐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3.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

学校音乐教育应当积极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应当建立在完整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基础上,以系统、完整的音乐课程设置完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重新设置民族音乐课程体系,逐渐摆脱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对西方技术理论的依赖,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音乐特征的教学体系,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根基。

4.加强民族音乐教材建设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庞大的分支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缺少优秀教材一直是困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阻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自编的教材,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无法教授学生系统完整的民族音乐理论,无法有力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为了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应当重视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加速优秀民族音乐理论教材化,在统一民族音乐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建设,以达到既不失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当地音乐文化的目的。此外,在教材内容编写方面,应当选择具有积极向上的民族价值观的音乐素材,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5.加强师资力量培育

教师是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呈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键。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应当积极构建一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民族音乐教师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演唱、创作民族音乐作品的能力,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对学生进行示范演唱和表演,缓解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之余,应当多思考、多学习、多考察、多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不断创新教学活动,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6.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校音乐教育效率,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最自然的呈现,音乐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感知音乐,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传承。

7.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因此民间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民间的民族音乐仍旧保留着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理解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虽然很多民间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但是其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却是永恒的,仍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魅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当突出当地特色,拉近学生与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学校音乐教育应当根植于地方文化,突出当地民族音乐特点,使学生感受当地民族音乐,体会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感受当地文化。

四、结语

第4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 传承人 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95-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交融,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就是一个鲜活的资源宝库,承载着传统武术的演练套路、拳种的特点、运动技法规律、招式的运用、武德文化、仪式禁忌等诸多传统的不为人知的信息。传承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活态传承的实体,不仅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础,更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力量,展示了民族精神、民族的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团结力。因此,在传统武术的保护中对传承人的保护迫在眉睫,传承人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及老龄化的到来,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出现消失、消亡、技能的退化、断层等传承危机,解决问题传承武术传承的危机最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就可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以及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传统武术中的活态传承人能把具有珍贵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留存下来,延续、传递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保护传统武术活态传承人,才能留住传统武术的根源,才能让传统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1 传统武术的现实窘境与困惑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发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环境基础的消逝,外来物种竞技体育运动的冲击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颠覆灭亡的危机。传统民间宗法制度即武术传承制度的封闭性、单一性,也极大的限制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播与发展,成为现代以及未来传统武术发展的绊脚石,使传统武术面临着传承的断层,传承人的消亡。所谓传统,是指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1]。传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和控制,也是历史发展和继承的表现形式。所谓传统武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以提高攻防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师徒制传承为主要方式,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多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2]。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统武术进行普查,查明“流传有序,拳理明晰、自称体系、风格独特”的拳种有129种,经历社会的变革,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武术,或不为人知,或未自成门派,或流传不清,或依附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有书籍和历史记载的拳种的套路运动的形式并不多,固步自封的封建保守意识和迷信色彩的门派之间,阻碍了各门派、各地区、各种技法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以及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对竞技体育政策的倾斜也使得传统武术走在边缘化,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传统更不能侄桔、僵化,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自我完善与更迭。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与瑰宝,传承和保护原生态,具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显得格外的重要,要坚持激励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传承与保护,建立有效、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传统武术传承人面临的时代危机

掌握着传统武术技法的传承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的实体,不仅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世代相传连绵不绝的坚实力量与纽带。传统武术在近代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变革。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冷兵器时代终结,传统武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环境逐渐的减少;从新文化运动和时期的来袭,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诘难,传统武术书籍的焚烧,传承人也受到惨遭迫害,造成许多武技的失传,这一时期传统武术也在进行着垂死的挣扎;随着改革的不断开放,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所依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改变,传统武术也逐渐被各种休闲娱乐所消解,造成了传统武术技艺传承的断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武术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的农耕文明、宗法意识的肥沃土壤逐渐的消散,以及活态传承人的自然衰老与死亡,使这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逐渐走向微、消、亡的悬崖,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延续、继承与发扬面临着严重危机。

3 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

在民族学理论研究中,“传承者”是指通过居民的生活经验而具有丰富的传承知识的人,传承者的态度受其经历、家世、职业、信仰等左右,传承依其掌握的传承知识和传承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而分成不同的等级[3]。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定义是指: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4]。传统武术传承人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的主体,能使传统武术进行传承和沿袭的个人和群体。第一,让传统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保护传承人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可以采取相关的行政法规,规范和调整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职责或行为,如可以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普查、对传统武术的种类和传承人进行建档、保存、传承、发扬。也可以采用民事法或知识产权法对传承人进行民事保护,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相关知识产权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实现;第二,制定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使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较完善地得以落实。构建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根据传统武术传承人具体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系统构建可以分为:传承人的组织机构设置、传承人的认定机构、传承人的投入机构、传承人的培养机构、传承人的激励机构、传承人的科研机构、传承人的监督机构等七大机构,这七大系统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共同组成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成机制。通过七大组织机构的建立,在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使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机制较完善的得以全面落实;第三,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管理处, 为了负责全面管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处对传统武术传承人调查、认定、建档、命名、保存、传承、弘扬。第四,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处,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这一“活的文化财产”,保护和发展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使这种技能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第五,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监督处,尊重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权利,明确传承人的义务。通过监督处对传承经费使用、传承人传承情况、传承人培养、传承人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传统武术之所以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传播、沿袭,主要靠这些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世代相传,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传统武术传承人管理、保护、监督等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

4 结语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相当于一个艺术宝库,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一个宝库的毁灭”。传统武术是由传承人的传承而得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是以要注重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是传统武术的重要承载者、传递者、保护者,通过他们勤奋刻苦的学习、反复的演练、精心雕琢、潜心揣摩、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以超人的毅力、才智,灵活的储存着、掌握着传统武术的原生态技法的整体性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传统武术传承人是发展和延续传统武术的中流砥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人为载体的,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掌握各种传统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33.

[2]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第5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精神文明传承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的语言学科,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不仅仅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促进作用,还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文学底蕴培养以及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寻求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期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缺失、文化传承断层等等,因此我国在教育改革之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工作中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还能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使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2.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

将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有益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传承途径较为单一等等,这些都使的我国的传统文化难以很好地被传承下去,而新课标改革中要求将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有效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需要教师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上的渗透途径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包括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上渗透传统文化,还包括在课堂之外的渗透途径,课堂之上的渗透主要是指依托教材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以及在利用传统文化来烘托课堂气氛。所谓依托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重视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从教材的文章中找出与传统文化相连接的点,针对这个点对整篇课文进行讲解,讲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传统的文化、思想、品质,例如教师在进行《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在其中穿插讲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课文,还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而所谓的利用传统文化烘托课堂气氛则是指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文化来为课文烘托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的讲解时,就可以利用《三峡》这篇散文来为其烘托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2.课堂外的渗透途径

教学课堂之外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课后让学生阅读和赏析一些美文、诗词,例如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诵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文化巨著,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身道德修养,当然教师在向学生推荐文学巨著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一些和所学课文有关联性的书籍,或为同一作者,或为同一类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为课堂之上进行课文讲解打下一定的文学基础,在学习传统文化之时,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这类书籍不宜过多,多了反而喧宾夺主,乱了学习的主次,其中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把握。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管是对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教师要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

作者:闻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第6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也不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其中,东方文化日益受到世界人民青睐。近几年,我国建筑逐渐朝着多元化阶段发展,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融汇日益密切,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体现中华民族风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元素给现代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艺术化,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我国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运用就行探究。

2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元素流传千载,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所具备的优雅形式和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精神。德国玛雅再起《装饰艺术手册》中论述了对传统文化、历史主义的喜爱以及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可为艺术设计者提供灵感和丰富的经验资料,而艺术设计也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传承与创造。建筑大师贝聿铭也说过,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体现着国家和政府为了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共享,为了彰显区域文化特性的一种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艺术形态[1]。关于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描述:第一,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的反映,必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展示,其所蕴含的理念、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需要在文化环境中去展示,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往往建立在前人经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一些设计师尝试创作出脱离于传统的新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具有创新性的设计,都需要吸收传统经验。第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任何事物都是在原有源头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来说,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那么如何实现建筑设计的真正创新和建筑风格的巨大突破呢?这就需要尊重文化和历史,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理念和方法,融合于现代建筑中,真正实现艺术的再生。例如,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就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进行了传承,在设计中体现了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2]。

3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运用

3.1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符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显性文化符号和隐性文化符号,比如概念、人文思想、人、物等,这些符号的传承是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的重要体现,因而应注意对传统符号的吸取和认识。显性符号的传承实际上是从实体形式上对传统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符号被用新的方式加以演绎,在新的时代传达着新的内涵,可以说显性符号具有时代性、发展快、变化多样的特征。仿古的形式属于对显性文化符号的传承,仿古建筑通常来说指的就是复古建筑及其环境小品,此类建筑保持了原滋原味,古色古香,在一些园林、古遗迹修复中,仿古的形式经常被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单纯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保持下来。关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和运用,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将图案纹样、建筑构件、民俗色彩等单体形式打散重构,将其与其他单体结构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包容性的作品,打散重构的形式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较多[3]。此外,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抽象简约的形式对显性传统符号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其具备现代的简洁风格,用新的形式将环境的内在精神和传统神韵反映出来,这对于传统符号来说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传承和创新传统的设计方法,比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采用抽象简约的形式对传统符号进行了提炼和概括,设计出了内外和谐统一、具有鲜明传统民居特征的建筑,很好地适应了时间与现代环境和现代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图1所示某餐厅大堂内红黑交相辉映,让人品味着赏心悦目的盛宴,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传统元素抽象简约和拼贴的运用,点到为止,不夸张,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空间中无一不反应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隐性传统符号比较稳定,现代建筑对隐性传统符号的传承实际上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智慧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设计手法是运用类比、象征、明喻、隐喻等手段,通过建筑及室内造型、图案、色彩、文字等手法表达设计师创作思想、情感观和环境观的,在设计中,做到了尊重自然,注重环境整体性与协调性。对于“形”的创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运用现代观念、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对传统建筑造型要素进行再现,并结合现代建筑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对传统造型再演绎,将传统元素的“形”表达出来。现代人对于意境也有所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礼教的规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理想这些隐性传统符号所传达的寓意都与现代人对纯形式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比较符合,因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人们普遍追求传统符号的“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不断去发现隐藏在显性传统符号背后的深层“意”指,设计出有“骨”有“肉”的作品[4]。

3.2传统材料的传承

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还表现在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和运用上。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并非单单因为取材来源广,最重要的是因为木材代表着一种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价值观,而且木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给人一种轻盈而不沉重、温馨而不冷酷、严肃而不刻板的感觉,能创造出更明亮、更舒适的空间[5]。比如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一方面运用平面引入了不同景致和意境,另一方面采用了木构支撑,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之美传达了出来。现代建筑的装饰并非必须表现结构材料,因而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往往不表现在结构上,而是表现在装饰上,传统材料的使用不会对建筑结构性能带来影响。

4结语

第7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学习要避免单纯的说教,注重生活中的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水平,养成习惯,形成素养,传承美德。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继承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勇于创新。

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原则

(一)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以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德行与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知识层面的学习,而要深入挖掘知识背后潜在的深刻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容,将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主动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文化在其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有些得以留存并不断被发扬光大,而有一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濒临消失的边缘。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喜爱,进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主动承担起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职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具体的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亲历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技能,使他们成为家乡传统文化的新的传承者,使家乡传统文化能够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三)实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落实国家课程有机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教育计划以及学校的教育计划、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本地的教育资源,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背离国家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承德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从课程内容、实施途径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与国家课程达成统一。另外,承德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很多内容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内容或拓展学习的部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施集体教学、班级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第8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武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

1、研究目的

高校是具有独特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是人才汇集的场所,因此应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只有理清武术文化的概念,才能了解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而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分析

3.1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对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武术学科研究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乔凤杰的《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中指出[1]所谓武术文化,就是一个以武术这一核心概念来命名与武术有关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程大力的《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沿》中[2]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它表现和展开的是内在超越的人―天关系、人―心关系、人―道关系。

我们将武术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运用发展的眼光,而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某一类技能、技术体系来看。武术文化应该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一种行为方式,是文化的综合。

3.2武术文化传承时高校所起的作用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

3.2.1高校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有着独特条件。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3.2.2高校是培育和传播民族精神的桥梁。武术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文化发展史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而且能反映历史。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侠义人士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3.3高校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武术要发展,必须传承其本质特征,保留武术的风格和特色,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传承来实现,而传承才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3.3.1对传统武术套路即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的传承。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严重,当前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只是传授几套简单的武术套路,教法枯燥乏味,没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计划,没有统一的考评标准,更没有开设传统武术文化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讲技击、不讲发力方法、不练功,只学几个简单的动作。现代竞技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不可能在高校广泛开展,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来改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3.3.2对传统武术道德即武术行为文化的传承。“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等名言,道出了武德对于习武者的重要程度。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正是有了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规范,武术文化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传承。崇德扬善强调道德的责任与义务,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通过对武术的学习,能塑造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3.3.3对传统武术价值观即武术心态文化的传承。武术的心态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在民间社会传统的尚武风气、武侠精神和武侠文学以及武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关系中。[3] 武术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武术价值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民族气节。

3.4结论与建议

3.4.1 坚守武术文化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同时,积极融入到现代化体育中。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其形态和内容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在融入现代体育的同时,必须坚守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传授学生技术而且应加强对其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

3.4.2加强高校对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武术文化引进高校是一种创新,要使传统武术文化顺利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传承武术文化,教师是关键,大多体育教师不了解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教出来的学生只记住动作而不知道武术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教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4.3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的新套路,完善武术竞赛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当前武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武术。一是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不愿意学,二是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而没有教师去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当把传统拳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最能代表武术文化的拳种作为教材内容,坚持简单易学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传统武术的真正内涵。确保学生能对教材中武术基本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编排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兼具时代气息的武术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

3.4.4建立健全传统武术文化教学体系,将武术文化资源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传统武术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我国武术教育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学校不重视,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要确立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武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将武术师资力量、器械、场馆、校园武术组织等武术资源作为高校评优的一项评价指标,促进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3.4.5武术教学过程中突出武德培养。武德是中国武术道德观的核心,武德能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培养武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带头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习惯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课的开始和结束,师生互行“抱拳礼”,这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J].搏击,2011(2).

第9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小学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1.日本树立“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所谓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以花道和茶道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还包括具有价值的现当代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是使孩子从当下的视点来看本国传统和文化,在了解并体会到本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成为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日本人才积累经验的实践活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展,推陈出新。

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1.提出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减少。过去,对于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起重大作用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在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特点和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开展进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家庭和区域社会为单位,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机会正在减少。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在谋求与家庭和地域社会携手共进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活动。

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为了使孩子将来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成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加深孩子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能够与异国文化拥有者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积极态度。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文化多样化,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本国传统文化的优异性和丰富性,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作为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中国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原因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文化具有传承性,传承性决定民族文化不能与传统相割裂,也决定了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日益淡忘,人们面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认知缺乏,兴趣不浓,精神缺氧的现象。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接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最根本的体现途径是教育。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更容易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邓小平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小学阶段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关键时期。

对比中日两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日本方面侧重于传统文化继承之后对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我国则更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概况、历史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不无关系。但同样能反映出两国都有意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关法令

1.日本方面立法

日本方面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小学及中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等法律文件中对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要领及目的都做了明确规定,主张为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才,有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充实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

2.中国方面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16日)等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日传统文化相关法律对比显示: 我国教育立法方面虽涉及面较广,包括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提高职工技能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改善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法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能力测试有关的教育法规。在资料查找中发现我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品质,但就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较为缺少,且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指令不够清晰的问题 。

四、目标和指导内容

1.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目标

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目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学习,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儿童的日本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其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优秀品质。

2.指导内容(以小学课程设置为例)

(1)国语:神话传说、短歌、俳句、古文、汉文、毛笔等。

(2)社会:节日礼仪、历史上的人物、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意义等。

(3)生活: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区域的活动、四季的变化等。

(4)家政:米饭、味噌汤等。

(5)体育:民俗游戏、民间舞蹈等。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厚重历史的沉淀。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在新时期懂得礼义廉耻、明白孝行德行、诚实守信的高素质青年。

4.我国小学课表安排

(1)语文:唐诗宋词、名著阅读等。

(2)思想品德:礼貌、孝行、道 义等。

(3)音乐:学唱校歌、欣赏一些我国或他国的经典曲目等。

(4)美术:简单绘画、名画欣赏

等。

对比显示:针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上查找以及到附近小学的课表调查与咨询发现,在诸多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为语文课,内容多为诗词古句、简版名著阅读、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但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主动背诵的热情,在学习中不能理解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老师在授课中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制订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1.明确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师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目标。努力做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未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中国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用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学生教育的观点来看,应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3.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中日双方关于传统文化问题都采取了推进措施,但是我国明显力度较弱,我们应做出系统且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在小学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学校全体老师及学生一起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展中,通过体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

4.明细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法令

我国应进一步研究推进传统文化方面的法令法规,在立法中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热情,使学生成为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异文化拥有者展开友好交流、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改进实际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法律条文中不够完善之处。

5.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应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及加深对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感受力、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6.增进不同地区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

学生自主举办交流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举办活动的目的。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通过交流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7.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资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以外国儿童、学生等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并明白文化的求同存异,在互相沟通学习中共同进步。

8.增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科目

各教学科目的教学要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完成指定的内容,学习指导要领要被显示在目标和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建议尝试开设传统文化为一门单独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应该在小学各个教学科目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整体内容中的比重,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日本中小学传统・文化理解教育[J].亚太教育,2015(05).

[2]庞晓红.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S1).

[3]张立新,孔繁志.日本概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