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

第1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 :政府债务;债务形式;债务管理;债务风险

一、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

结合地方政府的债务存在实际,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种形式:债券形式、信用担保形式和信用手段形式。这几种债务形式,构成了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目前来看,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有地方政府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资金、地方政府利用债权形式从银行获得的间接资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自有的融资体系所获得的资金。在这些债务形式中,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成为了重要的债务形式。由于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能够吸纳地方银行以及企业的大量资金,因此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存在是地方债务问题的核心所在。

近几年来,各地为加快推进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交通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水利等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通过举借政府性债务筹集建设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举借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财政风险。因此如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已成为当前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研究

1.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存在较大风险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数据来看,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统计较困难。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的融资机构相对分散,并且在手续上存在多种形式,给核查和统计带来了明显的困难。正是因为统计存在困难,所以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规模通常要比已经掌握的要大。

2.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存在较大风险

(1)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建设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导致了地方政府外借的债务通常缺乏合法的手续及有效的管控措施,导致了对外借款的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由此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是比较大的。(2)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除了显性债务之外,还包括了一定量的隐性债务。其中隐性债务主要表现在社保资金差额、农村合作基金的亏损、粮食采购中的债务积累,以及地方政府提供担保过程中存在的债务负担。这些隐性债务平时受到的关注不多,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隐性债务容易引发地方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因此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外在表现

按照债务约定,地方政府的债务到期之后应该立刻进行清偿。但是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债务到期的清偿压力,有些债务到期后地方政府尚不具备能力实现债务清偿,这就给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打了折扣,进而引发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如果该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地方政府将会承担债务违约责任,不但不利于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也会给日后的政府债权发放和融资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外在表现,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只有加深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在表现的研究,才能保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分析

1.我国经济体制对地方债务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制定了具体的地方经济考核指标,地方政府要想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就要选择短频快的项目,由此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热衷于高投资和高回报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由于控制不力,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的资金出现较大压力,并形成一定的债务风险,所以,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与经济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2.现有财政体制的影响

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制度主要采取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优势是有些属于中央政府承担范畴内的支出,最后分配到了地方。而有些收入项目则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了中央政府,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减少,而在财政支出方面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及债务风险。此外,现有财政体制的弊端,使得地方政府有理由向上级政府争取政策,并有理由扩大地方债务,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这一点来看,现有财政体制的影响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地方债务的形成,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的加剧起到了助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现有财政体制是导致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地方债务的形成和风险的累积往往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问题时,应正确分析现有财政体制造成的影响,保证现有财政体制满足实际需要。

3.债务管理分析

目前我国除了对各种转贷性的债务资金实施了较为统一的管理以外,地方政府其他大量的债务融资分散于众多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其中多数具有地方政府提供的担保,是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但是这些债务却长期游离于地方人大的监督管理之外,致使债务融资总量难以把握。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蔽性,不利于对债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

四、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1.对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考虑到目前地方政府职能存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做到缩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我们应立足地方政府管理实际,做到对经济性权利进行分解,使地方政府的职能实现全面转变,既保证地方政府的职能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同时也保证地方政府的职能能够更加专一和富有成效,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经济需要,缩减地方债务规模提供有力支持。

2.对现有的财政体制进行积极优化

考虑到现有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造成的影响,在今后的财政制度改革中,应将优化现有财政体制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对政府间的责任和权利进行重新定位和明确,保证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能够相匹配,达到有效改善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目的。为此,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程中,我们应将财政体制改革与优化作为重要措施,实现对化解地方政府矛盾,改变地方政府融资环境的目的。

3.积极改善收入和支出管理

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重视构建新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也要考虑到地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与转变,保证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能够得到优化和保障。为此,我们应积极改善收入和支出管理,保证地方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孙哲.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学硕士论文,2013.6.

[2]王晨嫣.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评价研究.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硕士论文,2012.12.

第2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作为当前处理金融风险问题的特殊模式,金融风险财政化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对政府职能的_项客观要求,也是现行财政金融管理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事一议”的金融风险化解方式正逐渐暴露出其体制性缺陷和不尽合理的地方,存在着诸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地方“倒逼”中央财政等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构建相关法律框架,建立潜在债务风险监控体系,进而弥补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运作模式之不足是本文的分析重点。

    改革开放20年来,投资一直是使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巨大引擎,而此引擎的动力源却又来自于财政与金融。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输血”、“供氧”的同时,财政与金融又因边界不清、职能模糊、体制摩擦等问题而给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将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途径传人中国,这不仅增添了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执行难度,也使国民经济运行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一般情况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外来风险能否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视我国经济运行体系是否健康、安全而定。因此,理清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以及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国家宏观经济风险的前提与条件。

    一、引言:由理论界对我国财政危机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

    对于我国是否存在财政危机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按照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可将这些观点大致分为3类:一是存在论,二是不存在论,三是局部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童振源博士的“存在论”认为,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其主要论据有: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中国财政负担沉重,隐性支出严重;积极财政政策对财政危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中央财政扩大收入有严重障碍,等等。该观点主要是从目前我国财政境况窘迫、隐性负债规模巨大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因其角度是静态的,所以得出了当前我国财政问题十分严重的结论。

    而以国内学者余永定为代表的“不存在论”则认为,我国目前并无财政危机之实。事实上,一直居高不下的国民储蓄率,为政府国债的顺利发行提供了债源上的保障。而且,近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支持了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只要财政可持续性的内外部条件能够保持动态均衡,财政危机就不会发生。我国持续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我们逐步化解财政风险赢得了时间,也为我们化解财政风险提供了物质基础。该观点主要是从财政的可持续性来分析问题的,所以得出我国目前不存在财政危机的结论。

    以赵晓为代表的“局部论”认为,即使在总体上可以证明我国不存在财政危机,但也不能排除爆发局部、地区性财政危机的可能。

    由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角度、假设前提不同,所以观点的相左或不同并不奇怪。但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了我国财政领域存在的问题,这对我们更加全面地研究财政风险问题提供厂借鉴意义。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财政活动主体(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特殊性,政府债务是否会恶化到危机的程度,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政府除了可以通过增收节支、扩大举债规模等来缓解财政困境之外,往往还可以通过加快印钞机转速来解决债务问题。因此,从管理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在源头上搞清引发财政风险(危机)的主要原因,要比危机爆发后,再“开处方”更有实际意义。

    二、财政风险的涵义及主要来源

    (一)财政风险的涵义及分类

    所谓财政风险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府债务均衡状态遭受破坏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正逐步从“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风险相比较,现代财政风险(或公共财政风险)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前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等问题,而对后者的研究,除了要涵盖以上几个方面外,还要涉及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凡是涉及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矛盾,都需囊括到现代财政风险的研究之中。借助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概念,可将我国的总体债务划分为四大类: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等。直接显性债务是任何情况下政府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以任何事件的发生为条件。由于直接显性债务的可控性,与之相对应的直接财政风险也是可控制的。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下面将三者简称潜在债务)是政府的条件债务,它是否构成政府的现时义务,还要以条件是否发生及政府是否会最终确认为前提。又由于它们大多是由准财政行为或非财政行为引发的,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和估计,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财政风险具有可测性差、可控性低等特征。

    (二)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财政风险是由直接显性债务和潜在债务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陈共教授2003年4月所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结果表明:由直接显性债务和潜在债务组成的国家综合负债水平约占(DDP的115%-118%,而其中潜在债务又约占CDP的90%左右…,可见潜在债务构成了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

    财政风险范畴的大小与财政运行体制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既非过去那种包打天下的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财政。由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常常出现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根据我国现行财政活动所涉猎的范围看,各级政府不仅生产“公共晶”,同时还生产着大量的“非公共品”。从表现形式上看,潜在债务主要包括:部分外债(主要是指“巧借”、“巧还”没有登记的外债)、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所形成的或有债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所形成的债务、国家政策性银行及其他公共部门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国债投资项目配套资金形成的或有债务、国有企业亏损所形成的债务、对供销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组织援助所形成的或有债务,以及由地方层级所形成的隐性与或有负债等(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乱担保、乱集资,地方金融机构支付缺口与金融机构关闭、重组所引起的隐性和或有负债等)。

    从整体来看,外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社会养老保障欠款是我国隐性和或有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体制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由各种债务所组成的链条之所以能够延伸下去并没有断裂,就在于金融在时刻给这个债务链“供氧”。为了保证不因债务链条断裂而产生危机,金融体系(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自愿或不自愿的首先担起了“救火队”的角色,通过进一步“输血”以保障原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正常维持。只有到了金融无血可输或不愿输血时,财政才作为最后的兜底买单人出场。在我国,绝大部分经济风险(包括各类改革成本)先是通过金融领域集小,然后再通过财政显性化。所以有人说,在中国金融风险就是财政风险,有一定的道理。

    (三)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引发风险主体不同,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财政风险可以分为:大类:一类是由财政活动引起的风险,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等;第二类是由国有金融机构的准财政活动引起的风险,这类风险虽然首先表现为金融风险,但因国有金融机构的出资人是财政,它们也常常行使部分财政职能,金融风险最终还是要转化为财政风险;第三类就是由非财政活动引起的社会经济风险(包括金融机构因利己行为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尽管这类风险初看与财政风险无关,但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弱化的计划与扭曲的市场并存,有关约束制度处于真空状态,使一些权力得到扩张的地方、部门以及经济组织在追逐自身利益时,既有可能摆脱原有计划手段的管束,又有可能逃脱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制度的约束,为了社会的稳定,国家往往不得不背负起它们造成的某些不良后果,所以这类风险最终还是会转化为财政风险的。本文主要围绕后两类情况研究金融风险的转化问题。

    三、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主要途径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簿记”机关的银行,长期在金融领域是“一花独放”,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依然如此,虽然当时还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其业务范围很小,所以当时的金融业很难算得卜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代金融业的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毕,从监管机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到经营主体(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再到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基金市场等)均已到位。我国金融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发展质量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为了“跑马圈地”、“抢滩布点”,各金融机构已无暇“精耕细作”,原来不良资产存量问题未及解决,新的增量资产问题又出现了。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监管法律不健全、不完善;经营主体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缺乏开放条件下金融业管理经验;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流动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在累积着金融风险。

    虽然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比重还很小,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所以金融业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银行业上,而银行业的问题又主要集中在它的不良资产上。

第3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 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原因;探析

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是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的积累和加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在盈利机制与风险机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下,如何使企业财务活动在风险中获得较高的报酬,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为此,深入了解财务风险的内涵,研究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识别、监控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或减少企业利润的可能性,通常称为筹资风险。此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有关,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资产全部来源于所有者投入,没有债务资金,企业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2.广义财务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是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因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是企业风险的核心,它涉及到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企业环境中的各个因素。

本文认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所涵盖的只是财务活动本质中的一部分内容,广义的财务风险所运用的财务概念内涵更科学,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概念的认识,便于风险管理站在更全面、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财务风险。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者只有全面、系统地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研究财务运作中的风险问题,从多方面地考察财务风险,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帷握。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论述基于广义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同时认为,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的诱因,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显性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务风险都能引发财务危机,只有当财务风险释放所造成的危害达到一定程度、对组织的基本目标构成威胁时,财务风险就会演化成为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分析

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中较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

具体表现为产品成本费用高,毛利率低;资产收益水平差,投资回报率低。从长期而言,获利能力是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实际上,企业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于投资以后所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如果投资以后不能获得大于或等于现金流出量的现金流入,就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2.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

具体表现为资金匾乏,负债过度;信用等级低,融资能力差。企业适度负债,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但过度负债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再筹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会弱化企业的支付能力,一旦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实际现金净流量比预期减少,就会影响到期债务偿付,甚至发生财务危机。

3.债务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讲,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产,更确切地说,应当与速动资产保持一致。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短期债务比例过高,或者把短期借款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就会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影响短期偿债能力。

4.经营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

具体表现为资产质量差,沉淀下来大量不良债权和“残次冷背”存货,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预期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其周转率体现了企业对资产的运用效率。企业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差,不仅关系到能否达成预期目标,而且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预示着日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5.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和销售增长率下降,业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成长能力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趋势,暂时的成长性下降,也许并不意味企业的财务危机的来临,但长期的成长性下降,或是企业进入了衰退期,或是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都是企业财务风险加剧的体现。

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事实上,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研究财务风险诱因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预控措施,而对于企业而言,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诱因的确定前提是企业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因此,本文对宏观影响因素、体制方面因素等不予以考虑。对企业而言,规模扩张、多元化、内部控制是诱发财务风险的第一层面,是企业财务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其他原因如资本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不当等是这三方面原因的具体表现。

1.规模扩张引致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变化所引起的报酬变化分为三种:一是报酬增加的幅度超过规模扩大的幅度,它是规模经济的结果。比如规模扩大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产量增加、购销费用减少、专业化的协作发展、降低了厂商的生产成本;二是规模增加的幅度与报酬增加的幅度相等。 即当整个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时,每一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都维持不变;三是报酬增加的百分数小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百分数,它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比如由于规模过大引起管理效率下降、各项费用增加等。一般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先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如果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话 ,厂商将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在做出扩张企业规模的决策时 ,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否则,无限度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走企业扩张的道路,终将导致企业的失败。

2.多元化经营引致的风险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是与多元化经营共生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几乎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从企业经营实践分析可知,多元化经营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不考虑这些限制条件,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将以经营失败而告终。

巨人集团的教训告诫我们 ,只有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才是分散投资风险的关键。企业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新进入的领域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得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领域的分散化,它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管理与组织费用等。但是,过度的多元化易造成企业因信息沟通不畅、业务过多而难以协调和控制,特别是通过兼并增加的新业务,在文化上与现有企业存在较大冲突,易导致企业效率降低;此外,过度多元化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主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也会使企业因进入其不熟悉的行业而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充分关注相关多元化。对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与专业化经营同时出现的,产品之间或业务活动之间具有的关联性,使得公司可以享有并充分利用各产品间和各业务间的相关性,实现成本优势。

3.内控不力引致的风险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外因为表,内因为本。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部管理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基业长青,而如果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进一步暴露企业管理体制的欠缺和导致管理者的失误,成为酿成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源。

事实上,诸多上市公司违规操作案例都与公司治理不健全有关。首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这就在最高层次上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其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克服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研究表明,从委托关系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主要表现在:

(1)法人治理弱化。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健康的,而弱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其财务表现是趋于恶化的。目前,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弱化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成为“橡皮图章”,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多半流于形式;董事会内部治理不健全,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董事不“懂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监事会形同虚设。

(2)没有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包括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经营者对管理者的约束和控制、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和控制。

(3)没有建立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建立将企业经营者及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他们个人相连系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目标。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和激励方式结合起来,产生凝聚力,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内部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 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第4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结合对外贸公司的调研分析资料,以及在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的研究结论中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各建立相关的方程式,如下:投资支出I=a1+η1Rt-1+η2C+η3Qt-1+η4Szzl+η5Pt-1+η6VarLr+η7Size+Tdum+ξ1it财务风险R=a2+r1It-1+r2L+r3Beta+r4APD+r5VarLr+r6Size+η7Size+Tdum+ξ2it其中,投资支出的变量计算是[(本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总资产值,而财务风险是期末Z分值的相反数,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投资风险除了与财务风险R相关意外,还与C、Q、Szzl、P、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C表示现金流量,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末总资产;Q表示TobinQ值,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流通股股数*每股股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Szzl表示销售增长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P表示利润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利润总额/期末总资产;VarLr表示销售增长率,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Size表示公司规模,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模拟变量。

财务风险与投资支出I相关,还与L、Beta、APD、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L表示期末负债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Beta表示Beta系数,其变量计算方法是公司本年Beta系数,若1年内个股有效的交易观测值个数小于125,则不计算该指标;APD是指平均利润折旧,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净利润+本期折旧)/本期末总资产”过去3年平均值。由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方程式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不仅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均产生影响。从公司规模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两个方程式的影响来看,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联系更加紧密。结合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变量方程式,以及影响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我们理解一下变量方程式的意义,可以发现,投资支出在财务的很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销售额、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还与企业的规模相关。结合变量方程式和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解释,从投资支出方面,2010年财务风险Rt-1的回归系数为-0.1571,这个数据的意义是,财务风险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投资支出会降低0.1571个单位。由此见证了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图1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的当收入大于投入支出时,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从而见证了“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正确性。

二、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互相影响因素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个项目的投资,必定会加大负债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的本质所在。企业项目的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企业决策者在对投资决策制定方案时,必定会引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如同铁链锁在一起的船只。如果脱离企业投资的项目单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确实是可以独立的。但是,企业家在现实的经营中可以发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两个环节将面临瘫痪、不能运作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定要知道,企业内部虽然是明确分为各个部门,但要明白,制度的制定目标只是为了方便对员工的管理。在公司的正常运营方面,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在管理上是互相牵制的。投资支出金额大,企业的负债率必定相应增加,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更明显,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对企业决策者心里上,增加了期望的破产成本,企业的缴税方面就会出现相应的违法“节约”的现象。反之,若企业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控制相应的投资支出,降低了企业因新投入项目产生的负债率,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低,企业也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越来越好。其次,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支持者——股东,股东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并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他们的利益关系在投资项目中会起到治理作用。为什么说是“治理作用”呢?小编在此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了解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股东作为企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损失其实只有一点点,股东在此投资情形下,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是也有承担公司面临风险的义务,但是,投资失败的大部分责任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此时,企业的债权人在投资决策的失败上,不得不面临员工、股东、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压力,企业控制权在此结果中将面临转移的危险。但是,若企业的决策者投资成功,受益最大的不是企业决策者也不是企业的员工,而是企业的股东。企业投资决策在这种成反比的规律中,提醒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谨慎考虑投资行为。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企业的投资越大,企业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这种逻辑的思维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企业的投资项目是有成效的投资项目并且在投资运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运营成功。而在运营模式上促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企业有效的项目投资,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因投资新项目而带来的负债,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同的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也有治理作用。形成这一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在企业股东身上。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仅仅是持有企业股份而已,很多情况下,企业股东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一点点股票比例生存,所以企业股东对于市场项目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积极。若企业过度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企业股东在这种突发的投资中会深度缺乏安全感,进而会转移自己身上所属的财产。股东若在人力与财力上不支持决策者的投资决策,那么投资决策将很难进行。这就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即上文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5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控制 风险一、项目财务风险的特点

项目的财务风险,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它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第一个方面,资金筹集方面的财务风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筹资风险。第二个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的财务风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投资风险,投资额的变化会对项目的成本和效益造成影响,项目所需的各种主要资源发生变化对项目的运营、成本以及效益造成影响。

第三个方面,资金回收方面的风险,项目投资资金的回收,一般发生在项目的运营期,这个时期,我们面对的销售对象,他们的信誉、他们的资金偿还能力,他们的付款速度,以及我们的应收账款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我们的资金回收速度,以及资金回收的能力。

二、项目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项目的财务风险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包括项目的融资风险、项目的投资风险以及项目的资金回收风险等。他们主要以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再筹资困难以及利率变动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三、项目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项目财务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法与不确定性分析法两种方法。下面我们分别来进行介绍。

盈亏平衡分析,是利用了成本、利润与销售量的关系来预测利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项目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项目抗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大。盈亏平衡分析主要用以考察项目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以用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大。在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法进行项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正确的区分项目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项目的固定成本,不受产品销售量的影响,各种成本费用,不会在销售量变动的时候变动,如项目的管理费、配套费等。项目的固定成本,受产品销售量的影响,各种成本费用,会在销售量变动的时候变动,如项目的材料费、人工费等。

敏感性分析可以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当我们的建设项目中,有一些比较关键但是往往不大确定的因素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以某一个幅度随同这些敏感的变动因素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这种相关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而预测项目为俩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致范围。通过进行敏感性分析,决策者可以了解在项目中哪些因素与项目的经济效益变动关系比较大,达到什么程度,进而在制定投资决策的时候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减少投资失误,减少投资风险。通过对这些敏感因素资料的收集,也增强了我们对项目的了解,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科学性、客观性与合理性。在对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首先找出哪些属于这个项目的敏感因素,然后对每一个敏感因素计算出他的百分比,进而计算百分比的变动幅度,在这个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每次变动的相对影响进行计算。敏感性分析可以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当我们的建设项目中,有一些比较关键但是往往不大确定的因素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以某一个幅度随同这些敏感的变动因素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这种相关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而预测项目为俩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致范围。我们采用了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首先找出哪些属于这个项目的敏感因素,然后对每一个敏感因素计算出他的百分比,进而计算百分比的变动幅度,在这个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每次变动的相对影响进行计算。

四、项目财务风险的一般控制方法

项目财务风险防范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回避风险以及转移风险四种方式。

(1)分散风险,大多数企业在分散风险的时候,多种投资渠道并行、多种经营方式并行、以及企业之间联合经营的方式。所谓多种投资渠道并行,指的是项目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同时投资于多种渠道,在某一渠道经营不利的损失,可以由别的渠道,经营获利的渠道来进行弥补,多种经营方式并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降低由于经营过于单一化而带来的投资风险,此外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当风险发生时,有多个企业共同承担。

(2)降低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比如在购进原材料的环节,要验货后才付款,防止货物不达标造成的成本损失。在购货环节,要通过汇票等付款方式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在售后环节,要尽量使客户满意,提高产品的信誉。进而通过一定的渠道降低企业的风险。

(3)回避风险法,当我们对财务风险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能进行预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这些已经预见的财务风险,或者不接受这些能遇见的财务风险,当我们选择不接受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回避风险的方法。

(4)转移风险法,最常见的是购买保险和转包两种方式。购买保险指的是项目投资人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形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一旦风险发生,损失以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转包指的是公司将业务的一部分包给其他的单位或者个人,这样作为投资人来讲,收益只包括承包费以及租金两部分了,但是风险也随之降低和转移了。

参考文献:

[1]董纪昌,马慧.家电行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数学

的实践与认识,2010,40(l):78-83

[2]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

2010(7):139-140

第6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财政/财政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的反应,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目前我国财政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问题正逐步凸现并引起各方关注,理论界和实际操作部门也正在研究财政风险问题的防范和化解措施。风险越大,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公共风险越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风险不只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还是政府的风险,系统研究财政领域内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判别指标和测算流程,便在现时期具有了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一、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与基本技术原则

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是根据地方财政风险现状,构建符合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状况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体而言,预警机制的功能目标包括三个:一是预警功能,即通过确定一系列预警指标及判别标准可以实现对财政风险预警。首先通过主要指标测算出地方财政的风险度值,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宏观和微观的参考监控指标体系衡量地区财政风险状况。二是实时监控功能,即通过对财政债务的项目结构、地区结构实行实时监控,对负债的变动趋势做出分析评价。三是风险预算功能,即依据每一项负债的参数(金额、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等)以及债务违约概率,确定未来偿还债务对财政资金的支出需求,形成一个长期的、滚动的债务预算。

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技术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原则。当前地方财政负债形成机制复杂,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财政债务状况底数不清,没有普遍认可的指标及判别依据。在这种条件下,构建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坚持实用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在界定债务范围,确定指标体系和判别标准的全过程。二是动态性原则。坚持动态性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现阶段地方财政负债体现了明显的转轨性和体制性特征。有些负债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成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这些债务将会逐渐被消化;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负债形成机制将会产生,债务形成机制具有动态性;其二,所选择的指标及标准应体现适用性原则,即不是以理论预警值确定的,而是根据当前地方负债的特征确定的,随着债务的变动,指标及其判断标准应不断做出调整,使之不断趋向理论值。

二、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债务为核心。财政风险是社会经济风险在地方财政领域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私人风险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公共风险,政府承担风险的范围不断扩大。具体而言,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融资环境,这些因素的影响又最终表现为对即期和潜在的财政资金要求。如果即期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则财政只能通过融资来满足,即表现为财政债务的增加。上述因素最终会通过债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地方此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对象是财政债务。主要包括财政直接债务和财政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而且数额确定的政府债务,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基础参数计算得到,如政府外债负担可以通过借款额度、币种、利率、期限和汇率计算得到;或有债务是指基于某一偶然的或有事件的政府债务,其发生的概率及由此引发的财政支出规模依赖于某一或有事件的发生,如自然灾害、银行危机等。

在确定了以债务为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对象以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界定债务以确定债务的外延,使研究对象具体化。或有负债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和技术支持。如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需要掌握地方性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具体财务指标;国有企业转制所引起的财政风险需要分析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社会保障改革成本所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责任难以准确确定。因此对由或有负债产生的财政风险应单独进行研究,以附加报告的形式对系统进行补充,供领导决策时参考。则地方财政风险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目前为止确定的财政债务,即财政可以准确掌握的、具有可靠统计数字的债务,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政直接债务,即财政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且付款责任明确的政府债务,如外债、国债转贷资金等;二是财政担保所形成的财政债务,即以契约或合同方式产生的,财政承担第二性付款责任的政府债务;三是财政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硬赤字。财政运行过程中由于收支矛盾尖锐,形成的赤字包括两个部分,硬赤字和软赤字。硬赤字是指地方财政以欠发工资、拖欠债务等形式存在的收支缺口;软赤字是指地方财政对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对硬赤字的处理方式是认为每发生一笔硬赤字都认为是一笔新债务的产生,同时,将该笔债务计入逾期债务。

2、以项目为基础。财政债务最终表现为一些具体的项目,这是财政风险管理的微观基础,也是财政风险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根据项目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析不同项目对财政预算资金的要求,确定每一类项目的风险程度;依据项目的具体属性:金额、期限、利率、汇率等确定出每一类项目的财政支出状况和一般预算收入的支付要求,并以债务的风险头寸作为参考指标,确定风险状况。

3、以网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也为财政风险以项目为统计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技术运用到财政领域可以提高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网络技术也为财政风险管理落实在项目上提供了技术支持。

4、以层次分析和趋势分析为主要方法。层次分析包括指标分层和层级分析,趋势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简单移动加权平均。作为省市两级而言,由于数字的范围和规模比较大,可以出现稳定的统计规律,因此可以采用以加权平均的方式确定未来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内所承担的债务支付责任。

5、以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为监控对象。流动性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是否能够满足支出的要求,在债务上则反映为对到期债务能否及时、足额偿还。清偿能力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如一个五年或十年期间)能否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反映在债务上,则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能否满足财政的支出要求。如果财政可以及时、足额偿还债务,则认为财政具有流动性和清偿能力,财政是安全的。如果不能,则认为财政是有风险的,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有关财政风险预警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现状,选择三个指标:以新增债务违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反映地方财政的流动性,以地方财政债务余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反映地方财政的清偿能力,同时选取地方财政逾期债务余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反映地方财政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的补充。

新增债务违约是指每年从1月1日开始至进行预警日的全部新增加的违约债务之和,至12月31日清零,下年度的新增债务违约则从下年度的1月1日起重新测算,可见新增债务违约是一个增量。逾期债务余额是指某地区至预警日为止的全部逾期债务的总额,是一个存量,一笔债务在计入新增债务违约的同时也计入了逾期债务余额。财政债务余额是指至预警日为止的某地区全部债务的余额,包括逾期债务余额和未逾期债务余额,同样是一个存量。

选择上述指标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第一,国外在选择债务的标准时,比较注重GDP 的概念,认为GDP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偿债能力,是最终的偿债基础。但考虑到我国地方GDP 统计上存在的水分以及统计方法上的不规范所导致的失真、财政收入形成机制的不成熟、体制的变迁等因素,认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更能说明地方财政偿还债务的物质基础。第二,反映地方财政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国外主要用债务收入比率、偿债率等,这些指标用于债务产生方式规范,地方政府拥有独立融资权的情况,可以视为地方财政存在债务违约风险时测算风险的主要指标。在我国则由于地方政府不存在直接融资权,而且地方财政债务违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财政面临比较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因此选用地方财政的新增债务违约为流动性的监控预警指标。第三,反映清偿能力的指标,对财政形成长期支付压力的表现是债务余额,因此地方财政的清偿能力主要以地方财政的债务余额来进行监控。第四,由于政策的、体制的、经济发展、历史的、管理上的原因地方政府存在相当规模的逾期债务,这些债务既表明了对财政当期支付的要求,也反映了对财政长期支付的要求,因此选择地方财政逾期债务余额作为考察地方财政流动性和清偿能力的第三项指标。

在评价地方财政风险程度时,赋予三项指标的不同的权重。财政风险首先表现为流动性风险,当期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求时称财政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它对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赋予第一项指标权重为0.4.第二项、第三项风险指标主要反映了长期支付需求和债务总量情况,同样对地方财政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赋予两者权重均为0.3.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的是该指标对财政风险评价的重要程度,当然,具体的权重设定应通过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则地方财政风险度的判别公式为:

地方财政风险度=(新增债务违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权重+(地方财政债务余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权重+(地方财政逾期债务余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权重。

下面用一个较为复杂的例子来说明新增债务违约、逾期债务余额、债务余额和财政风险度的计算过程,本例将债务利息和滞纳金也考虑在内。

例:假定某地方第一年的一般预算收入为200万元,以后年度每年的预算收入增长率为2%,并假定该地方只有一种形式的政府债务:外债,其向外国金融机构借款100万元,要求5年内还清,每年的3月15日前偿还本金20万元,利息2万元,当年没有偿还够20万元则加收滞纳金1万元(滞纳金惩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这里为了分析简便假定只要产生违约就收取1万元的滞纳金)。该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情况如下表所示:

监测指标,确定对风险监测指标的采集标准和时间间隔,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及时和准确。

(4)根据以往地方财政运行过程中风险显现的分析,确定风险临近或作用于选定地区的安全阀值(由专家判断得出),以便作为风险评估的基本标准。

(5)确定地方财政风险预警子系统的中间控制过程,除去通过人力和组织结构上的保证,还尽可能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上述目的。中间控制过程包括中间控制变量值的获得、权重的确定、流程的管理等一系列过程。

(6)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明确各种风险相应的管理部门职责,并为监控室选定具备风险监评与控制能力的专业人员。

(7)建立风险控制指令和对风险处理的行为标准,并与风险预警指标数据的采集和测评建立对应体系,保证地方财政风险测评的连续性。

(8)保证风险预警调节传导的有效运行,控制各个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效果,同时确保预警监控室与管理部门的风险协调机制。

第7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观念较差

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然而在当前的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观念较差,缺少一定的风险意识。有不少的财务管理者对风险的本质未能够进行准确的把握,觉得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出现财务风险,进而对财务风险放松了防范和警惕,这使得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提高。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还未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针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也仅仅是敷衍了事,导致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根源常常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少的企业仍然实施家族企业的模式。在这种企业管理制度下,不能够保障债权人与中小投资人员的利益,企业的筹资活动成为了圈钱的行为,企业所筹集的资金被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大股东转移,不注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从而导致企业的破产。在这种企业管制制度下,企业决策者的责任与权力不能够统一,财务决策的效率较低。企业的所有事务都是由董事长一人所管辖,其它的董事与监事会形同虚设。这样就会使董事长的权力膨胀,很容易使企业面临财务上的风险。

(三)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

企业的发展跟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一些外部因素。众所周知,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导致企业的资金出现短缺,货币资金贬值,实物性资金有所升值,这提高了资金的成本。利率的改变就会出现利率风险,这主要包括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出现亏损的风险,以及支付过多利息的风险。环境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环境因素是企业不能够进行约束或者是加以改变的,只有去适应。再者是较难预测外部环境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就一定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我国企业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低,如果发生新的情况,就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

(四)缺少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

主要表现为不能够有效地应用财务杠杆,企业缺少防范财务风险的策略。有些企业在不考虑财务风险的前提条件下,盲目地追求融资效应,有些企业不重视财务杠杆的作用,倡导零负债,走向了一个极端。企业缺少财务预警模型,这主要表现在任何的财务模型都需要最为理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财务预警的模型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不具有稳定性,应用不同样本的预警模型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同一种模型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并且主要是在上市企业应用财务预警模型,而一些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应用较少。

二、解决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财务管理者的风险防范观念

增强财务管理者的风险防范观念,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每一环节工作上的失误都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贯穿风险防范的观念,财务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且要增强自律意识,财务管理者需要从以往的“作账型”转向“多面型”,不但要具有收集、分析和过滤财务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准确的、敏感的判断财务风险的能力,能够估计与发现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在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判断当前形势下的风险,并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这就需要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以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只有实施系统化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可设置财务风险管理处,以有效地分析、预测、监控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地发现和化解风险,并不断地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此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是高风险的表现,为此,企业需要健全管理制度,以增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实施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以形成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其次,创建监督控制制度,尤其是要注重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会计监督和授权批准。再次,分别设立会计与财务,企业的领导分开管理,各自设立管理中心。最后,充分地体现出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作用来,做好内控的风险估计与评审。

(三)转移财务风险的策略

转移财务风险指的是把风险性的财务活动通过一些形式转移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经济实体,进而减少或者是消除财务活动所出现的风险。转移财务风险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方式: 一是保险转移法。对企业来讲,这是转移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二是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指的是把相应的风险转移给专门的部门或者是机构,比如把一些有特色的业务与产品转移给具备专门的设备与人员,技能与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企业去完成。这种转移方式的特点为通过免责约定或者是契约关系来对风险进行转移,不需要支付控制费和保险费,只要灵活地应用谈判技巧,合同条款,法律知识等手段签订合同就可以了。

(四)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

目前形势下,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不断发生改变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企业一定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掌握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财务策略。此外,不断地吸收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秀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表现形式及其管理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7)

第8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界定;表现形式;措施与建议

“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这句话对于资本行业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一直以来证券公司的业务开展都伴随着高风险,并且这些风险已经逐步渗透到了证券公司各经营环节、各经营业务以及各个时点之中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证券公司最主要的经营目标就是不断的降低各项风险,进而实现经营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是在稳定取得经营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最小化。在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企业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及经营收益效率。

一、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一)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合理界定

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大体上将证券报公司的主要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系统风险这六大类。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上述的六大类风险都有可能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到证券公司财务状况,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但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有的风险是可以进行财务计量或者是评估的,有的则难以在财务上合理进行评估或计量,一般情况下,业界普遍将能够实施财务计量或评估的风险界定为财务风险。

(二)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1、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链比较脆弱

虽然2012年12月以后证监会一直积极推动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也有不少券商通过发行短融券等债券来融资,但是总体来看银行间同业市场相互拆借以及国债回购、自营股票质押贷款等传统手段还是证券公司主要采用的融资方式,这些融资方式仅仅能够为证券公司提供短期的资金融资,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障碍或者是限制,很难满足证券公司对资金“长用”的要求。再加上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资本市场整体经营状况下滑、资金缺口加大,同时银行收紧放款业务,进一步使得证券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证券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借助于资金拆解的滚动存量来维持资金链的运转,资金链脆弱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2、单一的盈利模式致使抗风险能力不足

根据前几年数据报表显示,在我国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中:自营证券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5%左右,经纪业务收入占到50%左右,再加上承销业务方面占总量15%左右的收入,期货IB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等方面的收入虽然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占比还不算很高,所以传统的三项业务任然是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项目;这与国外证券公司三项业务(自营证券、经纪业务、承销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不足50%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这样的收入结构也使得我国证券公司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盈利模式的单一使得证券公司难以迅速、高效的规避、分散风险,相对加大了风险的危害性。

3、历史遗留资金问题依然较严重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良资产数额庞大,其主要构成有早年经营发展中形成的不良债权(场外国债回购款项、拆借款项等)、不良投资(资本投资和实业投资);此外还有被大股东占用的资金以及一些资产的浮动亏损也是不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客户保证金缺口较大。虽然近年来证监会与其它主管部门重点加强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监管,但是前些年挪用客户保证金的缺口依然存在,并且数额不低。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单纯依靠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是难以完全消化的,这也使得诸多证券公司陷入了违规经营或者是高风险经营的困境,所以说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道路仍然较为任重而道远。

4、净资本规模小,相对增加了风险的危害性

净资本一直被视为证券公司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证券行业的资本几经扩张,但是根本的出发点是扩大自营业务的规模,而并非防范市场风险。虽然2011年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市场可以做空盈利,但是目前看来我国证券机构还是难以摆脱做高股价来获利的传统盈利方式,所以通过资本扩张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证券公司必须的选择。在我国股市高位回落以后,资金驱动式的获利模式被打破了,证券公司自营、融资融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单纯依靠资本规模来抵御市场风险的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这时候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就显的尤为重要,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众多证券公司的净资本都比较少,这与证券公司的飞速发展的业务规模及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都是极不相称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相对增加了风险的危害性。

二、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证券公司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有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自有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方面,尽管自有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但是当其投资之后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它也将会对证券公司后期融资、社会信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入资金存在的风险。借入资金往往会严格规定还款期限、所付利息、索赔条款、违约条款等等,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这也会直接导致证券公司不能如期、按约还款,进而使公司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可能破产倒闭。

(二)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主要风险

首先,短期资金存在的风险。由于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诱惑力,所以它常常会因为不正当行为受到伤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货币资金安全性风险,比如说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谋私以及客户携款潜逃、外逃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风险。此外,资金周转方面的风险。公司的应收款项滞压了企业的一大部分流动资金,所以它的周转效率高低也会给证券公司资金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其次,投资业务资金存在的风险。当前我国众多证券公司的大部分投资业务为自营证券投资,主要包括自营股票与证券的经营。自营股票投资存在风险通常为购买力风险和收益风险,而自营债券的风险主要是收益风险、变现风险和购买力风险。收益风险究其根本性的原因还在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变现风险和购买力风险也是证券公司需要密切关注的,毕竟这类风险将会使得证券公司所持有现有资产贬值,从而使得公司实际资产减少,并且还将因此失去更多的投资机会。

(三)资金偿还时面临的风险

首先,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或者是现金等价物如果在流入、流出时间上不能够一致,将会使得企业现金流出现断裂的状况,进而危害到资金偿还、危害到公司正常运转,从而产生经营风险。

其次,资金调配不合理引起的风险。如果企业资金能够得到合理调配,企业资金将获得更大的流动空间,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如果证券公司在资金偿还前还不够很的实现资金合理配置,公司将会陷入资金困境,从而影响公司信誉、运营,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最后,利率变化产生的风险。利率风险也是资金偿还过程中常见性的风险,毕竟利率受国家政策和市场调控的影响较大,所以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资金流入或者是流出都会受到利率的影响,这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筹资或者是偿还,从而产生风险。

(四)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

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收益确认时可能存在风险。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失误、计量方法不当等原因存在,当期收益确认时,可能存在少计成本、多计收益或者是多计成本、少计收益的问题,这也将使公司产生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所延伸出来财务风险以及虚减利润、降低公司声誉的信誉风险。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如果制定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不合理、没有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就难以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从而增加风险。

三、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举措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

1、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

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识别。

财务报表法。通过分析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找出公司财务存在的潜在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抑制财务风险。

询问法。公司要不定期的组织财务人员谈话,通过对基层人员的询问,切实掌握财务的最新动态,为以后的各种财政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务流程法。制定业务流程图,直观准确地了解财务情况,以便及时地制定财务方案。

内部交流法。集思广益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内部交流会,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大家的智慧促进公司财务的发展。

咨询法。通过咨询公司对本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增强财务识别的有效性、准确性。

2、财务风险的科学预警

公司的现金不仅要有合理的来源通道,更要时时清楚,公司的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是如何用的,资金的利用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少效益,这都是公司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财政预警机制是防范财政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先进的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当出现财务风险时,能够早发现、早解决。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体系

1、组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机构

组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机构的目的是及时消除和解决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任务重,因此机构人员除了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有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对于该机构的组成人员要谨慎挑选,可以选择总裁、财务经理、法律顾问、投资总监等经验丰富的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外部顾问人员参加。

2、科学选择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策略

采用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法。“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与公司,当公司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选择也其他公司联合,从而把风险分散,多个公司来共同承担,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还可以采用把风险转嫁给他人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的公司渡过难关,是其获得发展。

建立有效的财政预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建立财政预案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如果一个公司在遇到风险时,没有应对的办法,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公司要综合评定各种财务预案的风险,在集思广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一个公司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财务人员作为公司的关键性人才,必须对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培训,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他们真正成为公司财务的安全保障力量。

理性投资。证券公司作为资金投资的专门公司尤其要注意对投资的把握,过去证券业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千万要防止输在自己的优势上。公司资产在投资之前要组织专门的人才进行科学的论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条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在选择投资方向和品种时,要对投资的领域和具体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决策,加强对各项投资的风险预测和监控,重大投资必须经过公司决委会等机构,这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必由之路。

公司要制定合理的资金周转办法。合理的资金周转能够为公司带来生产活力,证券公司如果没有一定的周转资金作为保障,是很难在金融领域立足的。无数的例子一再证明公司的倒闭与资金的周转不畅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司的市场越来越广阔,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某些公司了创新,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脱离了市场。离开市场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与市场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只有与市场接轨,才能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实行弹性财务策略。公司在制定财务预算考核方案时,应实行弹性财务,任何财务预算都不是百分百准确无误的,公司应允许财务在实施过程中有伸缩的空间,对一定范围内财务的不确定性给予科学的防范,把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保证公司财务的顺利发展。

完善财务监督。在公司财务部门中,监督的作用不可小觑,监督部门应该与财务部门没有利益往来,从而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否则监督就会名存实亡,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只有监督落实到位,才能维护公司的利益。

监管层制定预防财务风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司的经营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和相关的监管机构作为公司发展的“守夜人”和“看护人”,要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法律条文和行业规范,加强对公司的指导。从长远来看,这不仅能促进证券公司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结语:

本文对证券公司财务风险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和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体系两个方面提出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举措与建议,我们相信,通过加强对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研究,我国的证券公司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发展明天。(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吴元水、肖斌《证券投资学》[J]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08)

[2]王岩,李德琪. 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01)

[3]白重恩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J]2011(06)

[4]万解秋、郑红亮《资本市场与投资分析》[J]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03)

第9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范文

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利剑,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知识和智力的占有,因而企业的活动应该从知识开始,到知识增长结束,具体包括知识和财富的获取和分配。在知识流转的过程中,企业也需要资金,但不是主要的。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应当围绕知识投资来进行。由此导致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一)利益协调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要求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

与此同时,虚拟资本的地位显著上升,这一变化,日益着企业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不同的所有者对企业的要求不相同。而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才能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企业的理财,必需要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二)风险风险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通常遇到的风险有五种:经营风险、金融风险、灾害风险、环境和法律风险。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将面临的风险种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出现了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等等新的风险种类。

如此之外,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其随着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价值波动;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企业将增加诸如:资讯保护风险、内部和外部侵入风险、破坏与舞弊风险、交易完整风险,以及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知识积累更新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等风险。

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贝尔考教授所著的《会计未来趋势》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的极其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会计发展的六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财务风险预测及其模型的建立。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是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局限在某几个高层管理人员之间,而且多是“亡羊补牢”的措施,并有很大的随意性,即所谓的“救火队操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进步,风险管理将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其要求有预见性,有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

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财务社会责任化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网络经济下,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的成败更加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通过通过支持社会福利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比如说热心事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支持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化和口碑。

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c.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murphy副教授也进行了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该研究将《商业伦理》杂志(businessethics)评出的100家“最佳企业公民”(基于企业对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环境、海外投资者、女性与少数民族这七大利益相关者群体提供服务的定量评估)与“标准普尔(s%26p)500强”中其他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基于1年和3年的整体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以及净利润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这8项统计指标,得出结论:“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值高出10个百分点。

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节省管理费用,以及相关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即使在人才相对过剩,好工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找到之今日,相当一部分人仍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适的一把尺子。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

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财务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多方面推进创新。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推进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以人为本观念。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力资源也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泼的组成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经济迅猛增长的国家或者地区,无一不是依赖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在各理财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人格化”,强化对人的激励和刺激,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财务风险观念。经济时代财务风险的管理应以现代手段创新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到到市场经济下各种风险可能性,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强化风险管理。

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预见和有效识别,确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又要建立系统的风险计量、报告和控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从而尽可能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信息价值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最受重视、发展最快的产业。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了,这就要求理财人员注重信息的及时搜集和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信息价值和受益成正比,与信息成本及质量风险成反比。企业在信息和知识工向上抢前一步,就会在竞争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二)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无形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使得无形经济资源成为人类分享财富的新途径。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财务管理中应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及其评价,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财务预算作为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环节应得以强化。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普遍存在,各公司有时甚至竞争对手之间,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提供各自的核心优势而进行合作,即由最好的制造商生产产品,最好的市场销售商来销售产品等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同时,“负债经营”“风险经营”在企业中更为突出,企业需把握适度的负债与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就要求企业须以战略的眼光从事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丰富成本管理的内容,将项目成本同经营成本相结合;创新融资方式,开拓融资渠道;进行资金集约化管理;充分把握电价、税收政策,争取政策空间;优化资本结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机制等等。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四、结束语

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我们应该创新财务管理理论、改进和调整财务管理中被忽视的无形资产投资及其决策评价的内容,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传统的投资方案决策主要以有形资产的财务效益为主,评价的重点放在物耗与人工的节约上,而在以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效益评价的标准应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杠杆,制定具体反映无形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新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年第10期。

[2]尹海平:“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3]杨汉明:“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财会月刊》,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