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信息化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1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质是将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替各层次的领导掌握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过去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煤炭企业所使用的大部分信息系统是分散开发或引进的,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的,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大多数信息系统完成的是一些数据录入、简单查询和报表打印功能,主要解决生产过程的事后统计管理问题。数据库是面向人工报表建立的,数据流程大多是模拟手工业务流程的,信息编码是随意的,虽然有些企业、有些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了总体规划,制订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缺乏整个企业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造成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由于数据平台的不统一,同样的一个数据项多次录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保存,因而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兼顾,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因而,各部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将企业管理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间。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软件轻数据”的认识误区。许多人以为,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先进就是信息化的高水平。他们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肯下工夫,肯花大钱,却忽略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导致对“信息孤岛”问题熟视无睹。许多部门辛辛苦苦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只因为没有建立信息的基础标准,等到想再上一个台阶时,所有的代码都得重新制订,积累多年的应用系统都得推倒重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整体信息资源规划。科学的规划应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如“职工编码”,在各系统中应是惟一的,无论财务系统还是人事系统。因此,要想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必须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和马钱德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财、物资源同样重要,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要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跟不上管理变化的被动局面。

    二、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也称为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其核心是运用西方国家先进的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促进实现集成化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引进,都应该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之上。只有做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信息资源规划,才能建立起集成化、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待规划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管理系统中最小的数据实体,也包括经过数据分类、挖掘后提取出的信息,还包括信息关联处理、逻辑判断后形成的决策知识。信息资源在管理流程的每一个必要环节中得到增值,从信息资源的低级形态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为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离开信息资源及其在系统内的有机循环流动,管理系统就会失去运行基础,成为一个“零输人、零输出”的空壳。

    成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美国管理与信息技术专家詹姆斯·马丁提出的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信息工程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数据是稳定的,而数据处理是多变的。威廉·德雷尔有句名言:“没有卓越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工程十分强调信息系统建设的高层规划工作,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在信息工程的理论指导下,总结mis开发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以往的mis建设所犯的通病是:“重功能轻数据”,没有把信息资源规划放在核心地位,只追求功能的罗列,不管数据组织是否合理,结果是“信息孤岛”丛生,根本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为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mis建设局面,必须确立“先搞信息资源规划,后搞mis开发”的技术路线,坚持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实施以数据为中心的关键技术。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不仅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为后续应用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一平台是基础,共享数据是核心,有了统一,才有共享。有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连通“信息孤岛”,形成“共享数据板块”,进一步集成“信息资源大陆”,实现数据共享并挖掘增值,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规划过程就是建立数据标准的过程。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标准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和系统建设的保证。信息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应遵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序列,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所使用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选择最薄弱、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注重应用,保持技术的传承性,强化标准化,整合现有资源,是必须时刻引为准绳的工作原则,是建设的关键,是规避风险并战胜挑战的重要武器。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在资源整合的有效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同时,还要改变设备越新型、越高档,系统就越先进的错误观念。拥有昂贵的新型、高档设备完全不能说明系统的先进性。只有花钱少、应用水平高的系统才是真正先进的系统。由应用产生的数据流才是真实的宽带,它不是买来的,而是一项项应用系统的艰苦开发和得到实际运行,才能逐步“培育”出来。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企业饱尝了分散开发、外购和“下发”软件的苦头,在“系统集成”的浪头,又把希望寄托在联网和系统软硬件更新集成上,以为有了新的环境,只要做出一些应用“接口”就能实现系统集成。实际上,他们仍然在误区中辗转。最好的出路是:一是抓好数据重组工作,即建立信息标准化;二是重新规划设计共享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全域数据模型;三是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改造杂乱无序的数据环境。

    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只有用全域数据模型来控制与协调信息系统的开发,才能取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动权。同一数据必须一次、一处进人系统,而不是多次、多处输人系统,只有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才可以多次、多处使用。那些“第一次产生数据,,就是“源点数据”。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这些数据是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必要基础。信息化建设,有赖于从“源点数据”开始的整体规划。到数据源头去,从数据开始规划,而非从技术开始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回归本源的关键。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企业管理数据库,必须打破部门之间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共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更新和维护,让信息资源在各环节的流动过程中不断增加价值。协调部门与整体的信息利益,克服信息私有和自采自用的倾向,追求信息共享和全局信息资源优化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对企业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三、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就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它的主体部分是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旨在解决分散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数据管理规范。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贯穿于总体数据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1. irp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阶段,包括对功能的需求分析和对数据的需求分析。首先,功能需求分析的技术方法是通过业务过程矩阵、关键因素分析(csf)等,得到业务模型。其次,数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用户视图分析、数据流分析(dfd)、数据元规范化。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的集合,它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这种分析可简化传统的实体一关系(e- r)分析方法,主要使用分类编码技术和范式理论;数据元的规范化在信息资源规划有重要意义,数据元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分析清楚一个数据元素可能出现在哪些用户视图中及出现的频度,可以提取出共享度高的数据元素,这些元素的标准化尤为重要。

    2. irp的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是需求分析的继续和“定型”,是信息资源的总体的概括和描述,是要解决“系统要干什么”的问题,是建立信息系统的通讯网络方案、计算机体系结构方案、应用系统开发方案、信息管理制度与人员机构建设方案的基础。系统建模分为系统功能建模、系统数据建模、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系统功能建模是对系统功能结构的概括性表示,一般采用“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来描述;系统数据建模是建立信息组织的框架、进行信息的组织。一般是通过e-r图、数据库的范式理论建立全域数据模型和子系统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是建立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它是决定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责任、进行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系统开发计划的依据,这种关联结构通常采用u/c矩阵来表示。

    四、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应注意的事项

    理论指导下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实施,对我们来说还刚刚起步,不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1。信息资源规划的工具的研制十分必要。在规划过程中有大量的规格文档,其建立工作非常繁琐,大连圣达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的irp2000软件工具具有很好的功能,如果能在系统的辅助设计方面再增加一些模块,那将更为实用。

    2.很多单位的领导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信息资源规划是“空”理论,重应用轻规划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规划,也不用,非常随意,致使设计与规划脱节。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像城市规划一样,将规划、设计、实施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项目合同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来抓数据管理工作。不必新设立科、处、室,可以在信息中心或相关部门中设立一个专门工作组。数据管理人员要在计算机教育、数据处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第2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矿产资源 规划管理 信息化建设

矿产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管理,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规划管理的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计算机软件为基础,对整个矿产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规划,以此来确保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化地开采运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何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都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建设在矿产资源管理规划中的运用,应该要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科学化为主要目标,确保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数据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进行管理,最大化地发挥了作用[1]。

要加强规划管理与矿政管理的交流沟通,实现规划管理与矿政管理之间有效地资源信息共享形式,进一步实现规划管理的指导作用。综合的利用GIS技术、数据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来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软件的开发,形成统一的资源网络管理规划布局网络模式。

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对矿产资源实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是实现矿产资源有效规划管理的重要举措,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具有积极意义,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来对系统设计进行规范,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高效作用。

2.1实事求是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的基础,其设计要遵循立足实际原则,只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注意环境的应用要求,结合矿产资源自身的开发应用程度,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2立足总体效益原则

矿产资源的利用应该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要遵循总体效益原则,以国家矿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效益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进而实现系统管理设计与使用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获取最大的总体效益,促进矿产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2]。

三、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

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应该要对数据库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对矿产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合理就科学地分析,对这些数据采用多比例尺、多数据源,多时态化的资源情况大集合形成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高效科学地筛选,建成包括矿产规划文档、图片以及附表等多种内容的矿产资源数据,并应用科学的手段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矿产资源管理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系统维护、辅助办公、数据处理、查询检索、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输出6个方面的功能实现。

系统维护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它是系统控制和数据联系的桥梁[3]。辅助办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矿产业规划的审查。

数据管理主要是对系统内的各项数据实现高级化管理,为数据提供高级的查询能力,并根据主要数据对矿产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及时地对数据分析结果输出,为矿产资源副业业务的开展提供决策数据依据。

四、结语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规划和决策水平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进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矿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对我国各类矿产资源的规划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申胜利.任效颖.基于GIS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13,12(25):12-13

第3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于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规划

近年来,特别是自20__年9月司法部下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司发通[20__]095号)文件后,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在计算机硬件建设、干部电子政务培训、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我市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已初具雏形。一、我局“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硬件建设有了较好发展

市司法局硬件建设有了发展。目前已配置了办公用电脑17台,服务器1台,影音设备1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1台,现已开通了全局各办公室的宽带网。

(二)注重干部电子政务和计算机技能培训

市司法局积极组织全局干警参加人事局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以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注重信息化管理干部的培养。据统计,我局大多数干警都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仅去年就有5人参加了电子政务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

(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司法行政机关各项工作

一是提高了司法行政系统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使信息资源全方位共享和流通。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使机关办公人员及时掌握各方面动态,努力做到办公的高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依靠信息化建设使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正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通过建立__司法行政网(),开通了与公众互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了对外宣传,拓宽了服务领域。

(四)我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还有差距,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其在司法行政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没有充分了解,工作比较被动。

二是信息化基础建设还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三是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司法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二、我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和尖锐,我市今年提出“构建和谐__”、“建设法治__、平安__”等等,任重而道远。作为宣传、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的主阵地和依法治市、打击犯罪、维护稳定重要力量的司法行政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全市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改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司法行政业务的管理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任务和目标

根据司法部关于印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件要求,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与省、市、县(区)司法局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同时,开发适合司法行政系统业务需要的应用管理软件,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局机关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司法服务。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我市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二)网络构成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网络分为三个部分:

1、内部办公网络(内部局域网)。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本单位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发相应的内部办公软件,为本单位的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计算 机网络互联。市、县(区)司法局逐步实现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

3、条件成熟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政务公开、普法宣传、律师公证服务、148法律咨询热线、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

(三)实施规划

1、指导方针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⑴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相互联成广域网络。

⑵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以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系统功能。

⑶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资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投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关业务人员的应用培训等。

⑷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在建设中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效,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逐步完善。

⑸促进信息共享,确保安全保密。系统的特点是相对封闭,一是实行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二是在统一安排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三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转安全和信息保密。

⑹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系统建设中,务必注意节约,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运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注意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衔接与配套。

2、进度。系统建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__年):完成总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调研工作,开展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开展基础软件的开发工作。

第二阶段(20__年):完成节点系统局域网建设,实现系统设计功能。部分节点系统进行局域网间互联,实现信息传递。开发部分管理应用软件。

第三阶段(20__年):全面完成各节点系统局域网间互联,基本建成在广域网支持下的全市司法行政机关信息系统。

第4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一、建设现状

在省工商局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全州系统信息化工作经过各县市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州系统全部建立了政务内网(局域网),成为支持日常办公的基本系统;二是建成了州局联接省局及各县市局,能够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政务专网,实现了与省和各县市局网络互联互通;三是建设了以州局为中心,以县市局为站点的12315申诉举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申诉举报平台;四是大部分县市局建立了数字档案查询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企业数据提供了方便服务;五是实现了州局、省局、县市局公文、信息、会议等网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六是州局建立了红盾信息网站,部分县市局在州局门户网站上建立了二级网站,在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八是部分县市局单独设置了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选派了业务骨干负责信息化工作,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

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县市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意识,影响了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二是业务系统版本较低、功能少,需要更换新的版本;三是业务系统应用少,基础性数据采集、整合未达到要求;四是网站建设缓慢;五是缺少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没有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六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局信息化工作比较滞后。

二、主要目标

在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的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和本地实际,今后五年内,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建设,逐步网络互联、业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积极开展12315申诉举报、广告监测、食品监管、移动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等业务系统建设,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三)认真组织基础性经济户口数据库、标准化业务数据库及州局中心数据库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加快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州系统信息网络综合保障能力,使网络维护和管理得到加强。

(五)逐步建立起依托信息化带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起步,依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建设能力,制定全州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并积极推进统一规划和标准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考虑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开发与应用、风险与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避免浪费。

(二)应用主导、突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依托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以推进职能到位、促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为目的,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建设对履行监管、执法、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和支撑平台,科学务实、规范高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在广泛应用基础上,对现有网络、业务系统科学分析、总结,在确保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加快网络和应用系统整合、优化,强化各系统的衔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涵盖全部工商业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内网办公平台、外网服务平台和集成化基础数据库,并促进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效益。

(四)讲求实效、保障安全。坚持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出发,确定近期和长期建设内容,立足现有条件,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多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注意投入与效益的统一。综合平衡安全与风险,把创新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制定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全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的政务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还未完善的后续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州、县(市)、分局三级联网。20__年前,县(市)、分局之间联网率要达100%,网络传输速率要进一步提高,加快业务数据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推进与税务、技术监督、卫生、海关等部门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奠定基础。

(二)重点抓好全州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和开发利用各类经济户口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一是州、县(市)局数据中心按照各类经济主体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源物理分布存储,逻辑集中建库和信息整合的建设思路,建立全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内资、外资、私营企业登记、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行政处罚案件数据全部入库;二是加强数据资源质量控制与应用管理,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完整、准确、实时、开放、安全,要能够提供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的数据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

(三)大力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全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全州系统实际,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目前的多个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一是重点抓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现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内部事务管理的电脑化与网络化。二是抓好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基层分局动态监管机制,建立登记机关、基层分局、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联动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三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系统应用。以“12315”申诉举报电话为受理平台,建立一个组织健全、反应灵敏、执法有力、覆盖全州系统的打假维权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四是抓好广告监测系统、食品监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监管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系统等应用。五是抓好数字档案系统应用。从企业登记档案入手,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及联网互查系统,向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四)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全州系统各级局红盾信息网站,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有利于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州、县(市)局两级门户网站改版优化和整合,进一步完善对外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受理业务服务。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建立外网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数据传递通道,实现内、外网信息自动交换,提高业务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使各网站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一条龙”服务,构建工商电子政务对外门户,为公众提供网上业务受理、投诉举报、审核处理、反馈、公告、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实现“网上工商”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宗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网站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和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框架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网络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强病毒检测、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备份和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加快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实行分级保护,逐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的认识,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亲自管。全州系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州局的部署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局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并协调处理系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一归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州本级局、县(市)局应至少配备2名以上中级技术人员。全州系统都要在组织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明确分工,求真务实。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州局负责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制定、项目调研和过程控制,负责全州系统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整合和优化。各县(市)局根据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负责本县市局信息化建设,并保证州局规划、标准、方案落实。

第5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城市建设档案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建设、管理、文化等原始资料的记录,城市建设档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档案。城市建设档案的保存和管理,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档案的高效管理,提高档案的价值。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城市档案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城市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更好的让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 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城市档案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繁杂的信息为工作人员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效率,按照科学的规则进行档案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城市档案是城市建设详细信息的记录,是国家机密文件,这些信息对我国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规划、建筑详细参数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一旦这些信息被窃取,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甚至给过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在城市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科学地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能力。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率、系统对音频视频档案的识别性能。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档案管理的工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

2.1 无纸虚拟化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无纸化的办公方式,以往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被摒弃。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将相关档案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若是想要将这一目标实现,第一档案馆藏量应该特别充足,同时,虚拟化管理档案的模式就是利用全球网络架构体系的互联网来实现各个档案馆资源的共享,从而将档案资源极大的丰富起来。加入把整个人类所有的档案资源信息都输入互联网之中,那么从某方面来说,档案资源的数量应该是趋于无限大的,不管距离有多远都能够十分快速的获取到想要了解的资源信息,从而将传统档案管理中所出现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解决。

2.2 微缩数字化发展方向

通过将微缩摄影与数码影像等技术手段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更直接的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本质就是利用扫描设备、计算机设备等现代化的一些电子技术手段来将各个档案馆的相关档案资源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直接转变,完成档案资源的微缩数字化处理之后,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设备来实现智能化的搜索,并且具有极高的搜索效率,具有更广的覆盖范围。借助于计算机对文件信息进行登记存储,只需要输入一次信息就能实现无限次数、多种形式的输出,可极大程度的提升用户对文件信息进行查找的便捷性,并且还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信息网络化发展方向

电子文件签署和平常的纸质文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其签署的方式为在电子文件之中留下特有的“印记”标志。这代表着电子文件的签署人身份的认证,同时还有预防盗窃利用、修改等功能。接收文件的单位和部门还可以利用此来判断文件签署人和文件内容信息是否真实。网络传输的特点为成本低、真实准确、范围广、传输效率高等,同时随着网络建设和电子文件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存储,进一步将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局面。

2.4 多元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中,最先进的语音识别这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来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设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可以对每位用户的资源索引习惯进行记录、分析和学习,从而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就能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并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可以跨越式的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相关的单位、企业,为其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参考信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智能化。

3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途径

3.1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需要通过提高内部网络服务质量来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水平。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可以为档案信息共享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城市档案网络系统技术水平。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把档案资料制作成电子信息资源,可以将文件传输到网上,可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信息化管理条件下,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子文件有较深入的认识。电子文件稳定性差,容易遭受损坏,对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电子文件的使用效率。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管理者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断完善数据库,利用网络设施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电子化处理。

3.3 强化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进行城市档案信息化管理时,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类化管理。档案的管理质量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直接影响。为了保证城市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层面,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中,要重视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稳定操作设备。

城市档案信息管理任务繁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难以最大化档案信息的价值。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行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更好地挖掘档案信息价值,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振强.芬兰生态智慧城市(区)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基于世界设计之都赫尔辛基新城建设实践的调研[J].中国名城,2016,(01):69-79.

[2]刘云佳.首创经中打造城市“智慧生态核”――访首创经中(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智慧生态中心总经理谢丹[J].城市住宅,2015,(04):11-13.

[3]马交国,刘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济南模式――以济南市规划局“一张蓝图”信息系统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1):185-187.

[4]寇有观.生态文明新时代呼唤“智慧生态城市”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呼唤“智慧生态城市”[J].办公自动化,2014,(01):7.

第6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蓝图;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1]它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在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科技的今天,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档案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分析当前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寻可行对策来夯实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信息化的基础,推动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进程,促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1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要想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尤为重要的参考依据[2],进而让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形势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与建设中来,是城市发展建设新的需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的工作效率。利用传统方式来管理与建设城市规划档案,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分类、排序、装订城市规划档案人工撰写城市规划档案相关信息手工抄写档案目录将档案与目录装入档案盒。整个操作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档案无法及时正确整理归档。而应用信息技术后,就可以使档案管理与建设工作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不仅管理方便,而且便于快速查找和多次利用。

其次,能够使城市规划档案通过远程传输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在过去如果需要城市规划档案,使用者需要自己到档案管理部门查找,或者让档案管理部门通过邮寄、传真等方式发送给自己。而当城市规划档案实现信息化后,就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档案管理部门与档案利用者两者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最后,当城市规划档案实现信息化后,将大大延长城市规划档案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城市规划档案由于大多是纸质档案,因此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会占用大量的存放空间。当存放时间变长后,就会使得档案慢慢发黄,变得易脆、容易损坏[3],尤其是在长期频繁利用档案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档案的损坏或丢失。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后,通过光盘、硬盘甚至是云技术等媒介储存,在做好备份的前提下,就很难再发生档案信息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了。

2 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任务,虽然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然而由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毕竟处于城市规划设计流程的最终环节,因此许多城市规划部门对于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重视存在不足,这就造成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进程滞后。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和建设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高,进而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不论是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者还是实际的工作者,都应当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中去。

其次,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档案资料数据不科学、不准确、不完备;二是许多城市的城市规划档案并不是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进行编制;三是入档质量低,且电子档案文件整理存在整理不齐全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最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然而事实上我国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造成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实际操作效率并不是很高,技术方面的应用没有跟上,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实现,不能更好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

3 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前期准备

对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而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方式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以及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首要之重就是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前期准备。比如针对目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首先要明确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需求,通过合理分析这些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技术配置工作,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化设施构建、设备准备工作。还有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积极投身到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中去,自觉履行城市规划档案相关管理制度。

(二)制定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制度

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制度的制定是城市规划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弄虚作假、等行为的产生,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制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制度必须涵盖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和建设整个过程,从规划档案输入、规划档案管理,规划档案借阅等等相关环节,确保规划档案管理人员以及规划部门其他人员在执行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比如城市规划档案借阅环节,应对借阅的权限、借阅的方式、借阅的流程进行相关规定。又如泄露档案信息,破坏、伪造、销毁城市规划档案等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受到怎样的纪律处分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管理制度中有所体现。此外,城市规划部门还可以通过多种培训来有效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他们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相关规章制度,进而确保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力度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档案数据库建设是应用最早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规划档案实现数字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要明确是为了满足建立城市规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用户检索的需要,主要用于多媒体、档案目录、档案全文等实体信息的。根据城市规划档案数据库的数据类型以及数据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规划档案目录数据库、规划档案全文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中,规划档案目录是首要建设目标,是城市规划档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以及工作重心。城市规划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实现规划档案信息数字化,并将数字化后的档案收集整理并归档。在数字化规划档案的时候,要注意进行严格的校对审核,比如各种标识、各种符号是否有误;字段长度是否符合确定的结构长度[4];字段的数据形式是否正确等等。

(四)加强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安全建设工作

在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建设工作是重中之重,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探寻有效措施,创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城市规划档案数字管理系统安全运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档案数据备份机制以及灾难恢复机制[5],确保档案数据在遭到破坏后能够有效恢复。比如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将档案数据备份到云空间,取用方便,费用低廉,而且安全系数高。二是针对规划档案数据库管理、规划档案数字化等各项涉及到档案信息安全的环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三是根据规划档案内容以及利用价值,将其分为不开放档案和开放档案两种,不开放档案仅部门内网用户且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能查询调用,开放档案则放入互联网供社会需要人士查询使用,通过这一途径来有效保障不开放档案的信息安全。

(五)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城市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或者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其次,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对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规划档案管理水平。最后,提升规划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使其充分认识城市规划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从思想上意识到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性。只有当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后,才能有助于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将更加科学、高效和全面,将能够有效提升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更好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07):238.

[2]丛化龙.浅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建材,2011,(01):75-76.

[3]陈宏霞.规划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研究综述[J].办公自动化,2016,(02):53-55.

第7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tn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53-01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伟其,刘永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探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03).

[2] 金新政.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探讨[j].《医学信息》.2001(01).

[3] 王海珍.浅谈党建信息化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1(07).

[4] 汪玉梅.浅谈社区信息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6).

第8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燕山石化在80年代中期建立了以小型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80年代末期,引进了X.25的网络,这两个时期都是以双绞线为通信实体,在传输速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

90年代初,公司决定要建设快速企业网,于1993年立项,准备采用光纤通信网,同时引进小型机,1994年6月份,就铺设了40多公里的企业内部网。在1993年以前,公司的电话网已经采用了光纤网,到1994年企业内部网的铺设就和电话光纤网连接起来。

1994年开始有7个二级单位上网,以后每年逐步将网络延伸到更多的单位和部门,现在二级单位有局域网26套,二级单位通过路由器上到总公司的主骨干网,到目前为止总公司的主骨干网有50多公里,形成了公司的信息快速路。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信息技术做为现代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重视。在“八五”“九濉逼诩洌??驹诩际醺脑臁⒒?窘ㄉ枞挝穹敝兀?式鹧现夭蛔愕那榭鱿拢?圆捎枚喾匠镒实陌旆?忧啃畔⒓际跤τ没?∩枋┙ㄉ琛5侥壳拔?梗???疽延涤形⑿图扑慊?000多台,局域网26个,小型机10台,各类服务器85台。

1993年开始建设的燕化公司企业网,到目前为止已敷设光缆50多公里,上网二级单位30个,逐步形成了燕化公司的信息公路,在全国厂矿企业中属于首批成功建设信息公路的企业。

为了尽快发挥其作用,1994年燕化公司购买了Aspen Plus和CHEM CAD两个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通过燕化公司企业网,现在已有60多个厂、院、公司的用户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生产装置工艺模拟计算工作,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自燕化公司主干网建立以来,炼油事业部、化工一厂、聚丙烯事业部、合成橡胶事业部等主要生产部门的本地网逐步改造成光纤信道,并延伸到生产车间,为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全公司有40套生产装置或生产单元装置安装了DCS系统,3套装置实现先进控制(APC)控制,6套DCS数据上了燕化公司企业网,为生产厂管控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1998年,燕化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域名,通过DDN专线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同时在美国波士顿租用的服务器上放置了宣传燕化公司的主页,定期刊登燕化公司化工股份公司向境外的报告。

综上所述,燕化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向下复盖全公司主要生产部门,向上和国家信息中心、中石化总公司信息网以及国外信息网相互连通的信息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今后燕化公司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应用成果

十多年来,全公司开发应用软件250多个,有45项通过了部级鉴定,20多项获总公司优秀软件奖,有10多项获部级技术进步奖。

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由单项或子系统开发逐步向企业一体化管理开发转变。燕化公司企业内部网主页,上联总公司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下连公司内部用户;内含公司数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股市等几十种信息,可供用户随时查询。

公司机关及各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的统计报表实现了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计划统计、人事劳资等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网上数据交换。

引进IBM 办公自动化软件(Lotus Notes),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利用工作流技术在公司部分领导与机关处室进行试点开发应用,并逐步推广到处室间、二级单位等,为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生产装置的经济效益,先后搞了30多套全装置或生产单元的流程模拟计算和离线调优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

为了加快提高工艺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操作水平,完成了炼油化工技术训练装置和仪表实习基地大部分项目的建设,成立了燕化�AspenTech技术服务中心(简称YH&ASTC);开发了十几套高水准的仿真培训系统。

设计院、研究院及各单位设计室也都装备了一批计算机和有关软件。目前,设计计算、绘图工作均由计算机完成;设计院计算机出图率达百分之百。

完善专业队伍

近年来,公司信息技术应用队伍有了迅速发展和状大。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很多八十年代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才。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了公司、厂、车间三级办培训班的方法培训人员。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方面采用公司内部培训、送出去培训的方法总计超过一万人次;出国培训、考查100多人次。通过各种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大批人才成长起来。现在全公司信息技术应用专业队伍已有300多人。其中有一批人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系统开发。有20多人成为既懂业务,又会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材。

软件开发商品化

在整个世界走向信息社会的大潮中,信息中心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工作不但要以服务为宗旨,以保证公司整体经济效益持稳定增长,而且要积极走向市场,使软件逐渐实现商品化,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为公司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信息中心进行了一些尝试。推出商品软件有十多个,向外转让达120多家。

尽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是高新技术,掌握它比较困难,再加上涉及的面太广,协调工作很复杂,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个别领导和职工的信息意识还有待加强,目标有待明确;公司的信息管理过于分散,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比较差;人才仍然缺乏,特别是缺少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负责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干部;公司计算机网络已建成,但还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国内先进石化企业比还有不少差距,与国外先进国家石油化工行业比存在的差距就更大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燕化公司将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及国内外同行业剧烈竞争的挑战。必须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加速改造传统企业,努力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步伐,不论从燕化公司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看还是从本公司发展战略考虑,都是刻不容缓的事。

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1、以广开信息通道,加速信息流通速度,强化管理、优化销供产为重点,积极推行资源优化策略,以提高燕化公司整体效益为目标,加速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施事业部一体化管理,在过程控制方面,积极推广模拟、先进控制、优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化水平,生产管理上,实施计划优化,物料平衡管理,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管理信息方面,推行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实施燕化公司级的ERP。

3、以购置商品软件为主,自己开发为辅,走系统集成化之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加强人材培训,着重培养高中级复合要材。

实施目标

燕化公司信息技术应用到2005年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效益为目的,综合开发利用生产、成本、市场、资金等基础管理数据,形成一致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为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信息。到2005年建成集团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实现ERP;厂、院、公司、事业部实现一体化管理。该系统将销、供、产相融合,与国内外重要信息相连,做到上下贯通、内外结合、层次合理、反应快速、安全可靠、功能齐全,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优质服务。信息技术在应用深度、广度和创造效益上接近发达国家九十年代末水平。

围绕这个总目标,要在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和通信方面实现四个突破。

1.在信息管理上,打破目前部门分割,信息分散管理的状态,建立全公司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在统一归口管理下,变封闭型信息系统为开放型信息系统。

2.计算机应网络要突破目前管理与控制没有完全一体化及数据源不统一的局面,建立事业部管控一体化网络体系,生产管理所需数据完全自动采集。

3.突破目前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脱节现象。建立真正的产、供、销融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4.在通信上要突破目前单一的数据或话音通信状态,形成包括数据、可视图文、传真、智能用户电报、话音在内的综合数字通信网络系统。

要实现上述四个突破,除了组织领导工作以外,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人材培养问题。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加速提高软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到2005年,100%的管理干部能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处理自已的业务工作。

实施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把公司主干光纤网由目前的100兆传输速率提高到1000兆,主干网出口速率由目前10兆提高到100兆,公司下属单位本地网全部达到100兆传输速率。采用先进的传输模式,为开展多种通信业务,逐步向综合业务数字网过渡打好基础。

扩大燕化公司通信网,将其覆盖面扩大到公司重要的国内外办事机构。引进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安全系统,保证网络安全、高效运营。

建立健全设生产过程信息网,实现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罐区数据,实验室数据自动采集上网,实现管理网与实时网相接,实现生产事业部一体化管理。

2.大力推进石油化工工艺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在改进装置工艺和设备中的应用。

石油化工工艺技术、石油化工工艺模拟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改进装置工艺设备,是促进装置达标、实现装置“安、稳、长、满、优”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降低消耗的重要途径。

(1)凡是新建装置和实行技术改造的重要装置,都要采用适宜规模的DCS,同时考虑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新上DCS时,一定考虑通信硬、软件及传、输协议,一定符合本单位生产过程控制网的规划要求。

(2)已安装DCS的装置,一定要与本单位的生产过程控制网相连接,解决通信接口及传输协议规范化问题,主要装置要逐步实现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充分发挥DCS数据采集功能、通信功能和运算功能强的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建立高质量的数学模型和实施优化控制软件,并增补工艺、产量、质量、物,耗等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数据,

(3)生产管理系统要尽快建立起“公用工程”数据采集系统,要复盖动力系统的全部站点;完善锅炉自控手段,应用高层优化控制软件。

(4)建成安全监测网、环保监测网。

3.从管控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出发,实现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计算机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一般指采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企业的职能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综合为一体,包括生产经营,计划优化、生产调度、物料平衡、生产成本管理、原料运输、产品分配、工艺过程优化与控制在内的综合管理与控制。生产装置采用DCS进行过程监控,正以其强大技术优势为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建成CIMS打下了扎实的基础。CIMS是一项巨大工程,选择一、二个生产厂进行计算机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CIMS试点,研究CIMS的概念、范围、软件和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下述三种类型试点,每种类型选择一个生产厂(或公司)试点。

(1)生产装置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生产装置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亦称界区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Onsite 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将一个生产厂所有生产装置(或主要生产装置)用计算机联网,二是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按物流过程建立物流信息和装置运转状态信息系统,管理实时(按分、秒计)和历史(按时、日、月、计)信息;三是管理与控制相结合,通过生产过程优化改进操作条件和控制品质,以月计划和作业计划为标准,对生产状态进行评价考核,通过月计划和作业计划调整,使生产适应市场变化。

(2)储运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储运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亦称界区外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Offˉsite 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 Control System)。它的主要特征,一是用计算机将所有原料储运点(码头、车站、原料库、成品库)联网;二是以原料/成品库为中心进行物流和质量信息管理;三是管理与控制结合,实现阀门开关、产品运输高度与控制。

(3)工厂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工厂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PLant 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 Control System)应用计算机网将工厂管理信息系统(Plant Management System)、界区内和界区外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全厂信息化。

4.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施工项目全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5.搞好计算机仿真模拟培训工作。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紧随相关技术的进步,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不断开发新的培训课题,开发必要的仿真培训系统,同时在流程模拟、先进控制、常规过程控制等方面开展工程服务。

6.信息资源开发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企业已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就迫使企业决策部门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获取信息,了解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多方搜集国内外有关信息,予测石化技术发展及商品市场动态,把握资金的融通流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完善的公司信息网络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加速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加工、分析工作;利用信息,不断加强经营战略、策略、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加快动态反应能力。在生产、销售、供应管理部门不断增加信息工作在整体管理工作中的比例,逐步营建驻在国办外经销网点。他们即是公司的经销网点又是公司的信息网点。要逐步把公司信息网点分布在国内外各地,即有承担推销产品的重任,也要收集与科技、生产、供应、销售有关的信息,使之成为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7.建立共享数据库,为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决策,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

8.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信息传递、共享为目的,开展公司办公自动化工作。全面实现信息管理数据库化,事物处理计算机化,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化,文挡管理一体化,业务流程规范化,信息标准化。

实施步骤

根据我公司资金、人材、技术具体情况,在总体方案指导下,采用分别立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方针。

第一步2001-2003)基本业务的处理数据准确及时,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业务能够得到实时监控,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资金流为主线的企业全面管理得以实施。

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设施:

燕化主干网改造,各单位本地网改造完成;

实现生产装置实时数据,罐区数据,实验室数据全部上网;

主要生产厂(事业部)实现一体化管理;

第9篇:信息化建设规划范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十多年建设,尤其是通过“十一五”期间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推动,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地方教育网相互结合,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支撑远程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正在形成。通过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大学和高职高专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等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教育管理决策和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了教育信息公开透明,在政策公开、高考招生、学历认证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籍管理为实施学生资助、加强经费监管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很多地方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验和模式。围绕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应用,为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摸索了路子。

《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描绘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为此,教育部将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1.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建设,建立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主干网,省级以及以下的各级教育宽带网络为接入网,学校校园网三个层次的网络环境,以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为补充,基本实现所有学校教育宽带网络全覆盖。要提升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实现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校园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2.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促进每一所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的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以仿真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水平;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所有职业教育骨干课程。培养适应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高校要加快课程和专业数字化改造,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校科研信息化水平。建设开放灵活的网络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城市的社区中心与农村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社会。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开展学分银行试点,为全社会提供服务。

3.要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学生、教师等对象的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综合信息系统,为教育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服务。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4.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

积极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专业的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协调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成果转化,延伸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多方投入,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倾斜支持。

5.要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的情况,教育信息化要建立四支队伍: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即管理队伍);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技术培训(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即专业队伍);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支撑国家信息化发展(即产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