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论文(7篇)

生态农业发展论文(7篇)

第一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与发展

摘要:介绍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运行和经营现状,探讨了倘甸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以及生态开发模式,对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与管理策略,以期为实现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

1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有效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的功能,使现代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生产性功能,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便产生了。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农业、生态以及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的经营模式,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体验、度假、购物、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2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

倘甸镇洗勺村村民历史上世世代代以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然而随着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园区的成功开发和运营,在改变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注入现代新农村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吸纳大量的本地居民作为参与本项目运营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采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的经济增长。在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下,逐步转变社区现有劳动力资源现状,促进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政府、公司、社区群众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让社区民众广泛参与到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

2.1政府主导

政府的决策和定位是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关键变量。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文明进步问题的必然选择,政府应担当起更为积极的角色。政府扶持不仅是一个财政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性构建的问题,要制定出能够有效引导市场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则,以摆脱政府为唯一主体在经济投入方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基于上述运作理念与创新观点对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简称“两区”)进行了分析。自从2011年1月1日正式履行托管职能以来,目前托管移交平稳过渡,扶持政策陆续到位,园区建设有序推进。针对经济生产生活教育滞后的洗勺村及周边地区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坚持综合项目扶贫、产业园区扶贫和旅游开发扶贫相结合,全力推进倘甸片区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昆明轿子雪山旅游开发区依托昆明市、立足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结合“两区”产业规划和目标定位,实施市场招商引资战略;发挥片区内土地、矿产、能源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实施有差别的优势招商;抓住国家的桥头堡建设、滇中经济圈战略和昆明北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实施招商政策;凭借区域内丰富的民族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高效、顺畅、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人文环境招商。到2015年年底,引进并落地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4个,旅游项目4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同时,政府积极推进轿子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轿子山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建设转龙国际休闲度假小镇和红土地风情小镇,加快启动中高端度假酒店、特色农家乐等项目建设。并联系武定、倘甸、寻甸、东川等周边景区,努力打造昆明北部旅游经济带的核心圈。“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正式批准为省级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下一步,“两区”将积极争取将“实验区”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总体规划,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的先行试点。目前,国务院扶贫办规划编制专家正在帮助片区编制扶贫综合开发规划。“两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综合项目扶贫、产业园区扶贫和旅游开发扶贫相结合,全力推进倘甸片区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

2.2公司运作

农村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云南龙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投资开发商和管理单位。至今已顺利完成了从以房地产建设转向生态农业的一个过渡,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雏形。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是园区未来农业发展、经营模式的实践者和探索运营载体。云南龙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园区的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和开发园区的土地资源,在改善土地资源条件基础上,适度投入资金以及产能,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招商引资和园区的后续开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态环境。同时,发挥现阶段农业产业运作模式的示范作用,以整合园区内部的旅游资源为出发点,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为核心,从农业园区开放经营的高度,以一期开发的花田景观为基础,尽可能以恰当的经营方式优化现有观光农产品,同时挖掘园区内的旅游资源,营造符合旅游休闲市场需求和集中展示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文化、民俗风情、农业科普知识、田园风光、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产品。云南龙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一是向竹园村和洗勺村的农户传达政府信息;二是为竹园村和洗勺村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户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园区周边的农户起示范带动作用,以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为例,公司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推广月季花种植、科研、加工、展示兼顾农耕民俗文化景观等),园区将这些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现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户学习和交流。向农户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户更加丰富的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信息。

2.3群众参与

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农村周边产业发展,它不仅给当地农业以及农民群众带来了好处,同时也使城市和农村的联系紧密,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接触自然、开展农业科普活动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随着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成功开发运营,将吸纳大量的竹园村和洗勺村居民作为参与本项目运营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运营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教育和科学的培训,她们将获得同其它地区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和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园区周围的居民参与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中,不仅学会先进的农业知识而且居民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作为农产品信息中心,凭借自己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及组织程度,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有效引导农户自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而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工作岗位不仅将成为提供本地居民收入来源的场所,还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免费培训学校,为倘甸镇甚至云南省的类似农业主题公园园区输送高技术人才。最终将助推倘甸镇和带动附近区域的整体人均收入的提高,使社会产业结构形成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农业主题公园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郊区去促进公众对农业知识和农村的认识,在提高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可度及参与程度的同时,增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现代农业的关注,以加快郊区农业的发展,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建设给周边地区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将为周边旅游与地产开发提供高品质的另类园林环境,随着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逐步完善,将给周边区域的地产带来升值的潜力。

3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可以带动竹园村和洗勺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资源;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该园区与桥子雪山风景区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科技对于推动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土地效能,提升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周围的农家乐、农庄可以形成示范性,同时可以完善相关的产业链。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及花卉的育种育苗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主题公园的项目开发由于自身的农业特色,能够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并充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农业主题公园本身除了满足经营容量需求外,还对外开放经营,形成资源化合理利用、经济化最大效益产出,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永丰,马芳,刘娜.自然式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8206.

[2]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7.

[3]明瑞.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5(4):267~273.

[4]李晓颖,王洁.“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5).261

作者:张翠芝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第二篇: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开始将目光放在地球环境角度。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农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物。生态农业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本文着重讨论了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所谓的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现代高科技农业产品以及现代的管理方式,同时综合了传统农业中适宜农业发展的有关经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能够获得高经济收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模式。是世界农业发展史的一种重大的变革,是在传统农业不适宜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之后,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但我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各国的生态农业的主张,我国并不主张完全摒弃现代化投入,只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吸收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废料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运用生态学理论来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由于耕地稀少,人口众多,使得这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阻碍。这也是导致我国一直以来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追求粗放、不计后果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合理使用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严重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及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城市化水平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污染了城市周边,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源和环境。又加上新型害虫的出现,迫使农民大规模的大量使用农药。同时因为旷日持久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耕地肥力下降,这又促使着农民大剂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耕地污染和环境破坏,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摆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前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生态农业。因为生态农业有助于推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定能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提高。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要想发展农业,必须立足于自身所拥有的长处,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形成产、养、加、商、贸于一体的格局。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链。在一些长于畜牧、水产的地区,可以通过对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从而形成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在一些河流纵横的水田里,可以通过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同时对河水里植物进行加工,例如“白洋淀”地区将芦苇编织成精美的草制品而销往世界各地等等。这都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偏重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来优化自身的农业产品,形成本地独特的农业特色品牌,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同时,可以将生产和销售集于一身,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生产销售链,形成全面的配套措施,不仅能够减少生产销售成本,同时可以提高销售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2.2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符合当前时代潮流以及国家颁布的农业产业相关政策。这样才更容易的吸纳民间资本以及一些外来的资本。资本增加容易推动农业向着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大量资本的投入也能引起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就会使得它们在政策上也会进一步倾斜于农业,这将会推动着农业经济突出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资金以及政策的围绕,从而闯出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这样便让农民有资本并且有意愿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循环生产。近些年来,外来资本纷纷涌入生态农业的领域,这既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又有利于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双赢的同时也展示了生态农业对当下经济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以及经济措施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例如:减少税收、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等等。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业金融机构,鼓励绿色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2.3发挥农业的休闲性,建立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够直接有效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帮助农民接受外来先进地区的思想,改变传统的观念,从而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现在各种上星电视台所举办的真人秀节目,例如《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等,都能成为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一项热门宣传节目。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文化传统习俗结合起来,形成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4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都以农业大国自居,农产品是我国重要产物。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有着战略性的意义。但是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长期受到绿色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的困扰。因为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化肥以及农药的超规格使用,使得水资源以及耕地受到严重的污染,从而导致农作物、家禽肉类等产品内里含有超规格的毒素,无法通过世界农产品作物的测量标准,使得我国农产品受到出口的限制。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规模,提高农产品本身的质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必须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业产品,从而推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结束语

生态农业讲究充分利农自然的资源,改善现有的农业格局和农业生产环境,形成新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它不仅提供农业发展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从而达成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7):16.

[2]王春萍.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1(3):44.

[3]赵翠红.浅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用[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7).

作者:张凤荣 单位:林甸县林甸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三篇:生态农业下沼气发酵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从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发酵过程及影响发酵的因素和所用原料,综合论述了沼气发酵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生态农业的大背景对沼气发酵的前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沼气发酵;生态农业;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1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沼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其含量为55%~70%,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氧气和少量的硫化氢等气体,是经过多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最初是在沼泽地发现并认识的,故名沼气。沼气发酵微生物种类繁多,分为产甲烷群落和不产甲烷群落,不产甲烷群落是一类兼性厌氧菌,它们具有水解和发酵大分子有机物而产生酸的功能,主要为产甲烷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此类微生物范围很广,有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和光能异养菌,甚至还有真菌等[1]。产甲烷微生物群落,通常称甲烷细菌,依照形态特征可分为甲烷杆菌属、甲烷球菌属、甲烷叠球菌属、甲烷螺旋菌属。甲烷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无典型的肽聚糖骨架,其生长不受青霉素的抑制,在它的细胞之中没有发现细胞色素C,但细胞内有其他细菌所没有的专一性转甲基的载体———辅酶M。在厌氧条件下,甲烷细菌可利用不产甲烷微生物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和能源而生长繁殖,并最终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

2沼气发酵的过程

沼气发酵过程包括产酸和产气两个阶段。2.1产酸阶段沼气池中大分子有机物在一定温度、水分、酸碱度和密闭条件下,首先被不产甲烷微生物菌群中基质分解菌所分泌的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水解成肽和氨基酸;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多糖水解成单糖等。这些小分子物质进入不产甲烷微生物菌群中挥发酸生成菌细胞,通过发酵作用被转化为乙酸等挥发性酸类和二氧化碳。由于这些中间产物和代谢产物都是酸性物质,使池内液体呈酸性,故称产酸阶段,也叫酸性发酵期。2.2产气阶段甲烷细菌将不产甲烷微生物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代谢物分解转化成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氨,故称产气阶段。因为甲烷和二氧化碳都能挥发而排出池外,而氨以强碱性的亚硝酸氨形式留在池中,中和了产酸阶段的酸性,创造了甲烷稳定的碱性环境,也叫沼气发酵期。

3沼气发酵的原料

沼气发酵的原料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各种有机物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加工的废物剩渣及生活污水,都可作为沼气发酵原料。其中,人畜禽粪便含有较多的低分子化合物,氮素含量较高,称富氮原料。它具有产气快、发酵周期短等特点,可以直接使用,是目前农村沼气发酵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作物秸秆,碳素含量较高,称为富碳原料,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腊质等化合物组成。它具有产气慢、发酵周期长等特点,对于这类原料入池前要进行预处理,如切短和堆沤[2]。堆沤分为池外堆沤和池内堆沤,池外堆沤是让原料与水均匀混合,用塑料膜加温,15℃左右堆沤四五天,20℃左右堆沤两三天。池内堆沤是将接种物与原料拌匀入池,一般来说,碳、氮比调整为(20~30)B1的范围,能加快发酵速度,提高产量。不要单独使用鸡粪、人粪和红薯渣,因为这类原料在沼气细菌少的情况下,料液容易酸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发酵不能正常进行。如果原料为风干粪、鲜羊粪等,也应在入池前进行堆沤,减缓酸化作用,防止结壳。

4影响沼气发酵的主要因素

4.1接种物

含有丰富沼气微生物数量的污泥叫做接种物。通常是由厌氧消化细菌、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组成的厌氧活性污泥。实践证明:要向池内加入占发酵原料10%~30%接种物并与原料均匀混和,才能加快沼气发酵的启动速度和提高沼气产气量。

4.2酸碱度

由于产甲烷细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里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所以沼气池里发酵液的pH值在6.5~7.5为宜。pH<5.0,是酸化的标志,不能产气;pH>7.6,对菌有抑制作用。

4.3沼气池的密闭状况人工自制的沼气池,必须要密闭,不漏水、不漏气。因为甲烷细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氧对这类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3]。

4.4浓度

沼液需要保持一定的浓度才能产气,如水过少,原料多,浓度偏大,有机物积累发酵受阻,产气少;若水太多,浓度偏低,有机物少,产气也少。实践证明:农户采用6%~10%的发酵料液浓度较宜,冬季应在10%左右。

4.5温度

沼气发酵可在较为广泛的温度范围内进行,4~65℃都能产气,随温度升高,产气速度加快,但不呈线性关系。在52~58℃称高温发酵,32~38℃称中温发酵,12~30℃称常温发酵,10℃以下为低温发酵。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对产气发生很大影响,温度变化超过5℃,产气量显著降低,变化过大则产气停止。实践证明,农户沼池采用20~28℃常温发酵较实用。

5沼气发酵与生态农业

5.1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5.1.1提高能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农作物秸杆资源丰富,人们习惯将其作为生活燃料直接用于炊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农民常把秸杆在田间直接烧掉,这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和有机肥料的流失,还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火灾隐患。而且,炊事燃烧只能利用10%热能[4]。如果用于沼气发酵,热能利用率达60%以上,同时残留在秸杆及人畜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害虫卵会彻底杀死,减少了传染病及害虫的传播及流行。

5.1.2有利于培肥地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每个6~10m3的沼池每年可提供肥料16~20m3。

5.2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

5.2.1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是沼气发酵的主要产物,它的应用广泛。

5.2.1.1在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应用。一是利用沼气为大棚增温和保温。燃烧1m3的沼气可放出2.3x104kJ热量,以此来确定不同容积的大棚增温和保温所需沼气量。二是利用沼气为蔬菜大棚提供二氧化碳气肥。

5.2.1.2沼气养蚕。沼气灯用于蚕种感光和燃烧沼气,给蚕室加温,可以达到孵化快,出蚕齐,缩短饲养期,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目的。5.2.1.3沼气保鲜和贮存农产品。沼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含氧少,造成一种高二氧化碳低氧的状态,以控制果疏、粮食的呼吸强度,减少储存过程中基质的消耗,防治虫、霉、病、菌,达到延长贮存时间并保持良好品质的目的。

5.2.1.4做饭、照明用。

5.2.2沼液的综合利用

5.2.2.1在种植业的应用。一是沼液浸种沼液中含有“生理活性物质”,对农作物生长有调节作用并参与种子萌发,营养成分相对稳定,因此常用于对种子进行播种前的处理[5]。二是沼液叶面喷洒沼液中含有维生素,能抵抗病虫害,并能促进果疏生长。三是沼液水培疏菜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据测定沼液中含有维生素B12为9.3mg/kg,蛋白质为1.43活力单位,是水培的好原料。四是果园沼液滴灌沼液中富含多种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调节作物生长代谢,补充营养,尤其是施用于果树,有利于花芽分化,具有保花保果,增重快,光泽度好,成熟一致等优点。

5.2.2.2在养殖业的应用。常用沼液喂鸡、喂猪、养鱼、养牛、养兔。实践证明,用沼液喂奶牛、使奶牛每天产奶量增加2.3~2.4kg。

5.3我国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根据地域资源条件的不同,通过农业技术工作者的努力和农民的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各种沼气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主要推广桑基鱼塘及猪-沼-果等多种模式。这些生态农业建设的实例,不仅在国内起到了实验和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很高的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先后授予我国北京市留民营村,浙江省萧山市山一村,辽宁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等单位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的称号,可见生态农业在我国方兴未艾。普及沼气发酵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于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加相结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钱泽澍,闵航.沼气发酵微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李兴杰.沼气发酵[J].生物学通报,1999,(3).

[3]李长生.农家沼气实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4]任济星.农村沼气技术5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苑瑞华.沼气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作者:李秀梅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新能源技术推广站

第四篇: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环保技术革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及对环境保护的高需求,生态农业逐步呈现。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创新,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并结合生态农业提出环保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环保技术;革新

我国的农业生态发展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辽宁省的生态农业发展。然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浪费资源或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因此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辽宁处于我国东北地区,山地丘陵的面积占据全省土地的70%以上。但是,目前辽宁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比较匮乏,分布得也不均匀。辽宁省森林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人均划分率却很低,种植的树木种类和结构不合理,高质量的林木占有率很低。同时,树木种植地域比较集中,还有一些地区森林面积较小,而且植树造林的保有率也很低,这些都会制约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二是辽宁省多大雪气候,导致耕地沙化比较严重。耕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随着恶劣气候的影响,耕地沙化的面积也在逐步增加,土壤被逐步侵蚀,树木种植成活率由此大大降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有机肥施加不够,导致农田质量大大降低,而土壤中所含的有机物也会受到制约,该省耕地普遍都缺少一些有机元素,30%以上的土壤缺钾,90%的土壤缺磷,这些也严重制约着辽宁省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2环保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农业生态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可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2.1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理念的创新

当前,很多地区的石油开发给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辽宁省也不例外,但是不应该只看到石油这种资源给生态农业带来的利处,还应该对地区的农业增长方式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同时还应该很好地解决石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促使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辽宁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并且,还应该循环、合理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能源,促使农田生产的环境生态化以及能源资源的生态化。积极推广农业与生态并存发展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去,进而推动生态农业有序发展。

2.2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一是采用科学、先进的土壤改进技术。主要是在土壤中加入氧化剂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经过溶解分离出来,再给土壤加入一些有机元素,促使土壤得到很好地改进,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物含量。二是采用提取植物树液的技术。通常树木都有良好的自我免疫功能,因此,可以采用先进技术提取树木中的树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找到植物免疫细胞,将其制作成为具有免疫能力的抗体制剂,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三是微生物以及农村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技术。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划分,根据不同的功能将其进行分类利用,同时还应该将废弃物中的污水进行过滤利用,变废为宝,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3应该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有效管理

生态农业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需要有创新理念、科学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合理、有效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能量的循环使用为核心,有效利用农业产品物质的生产以及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的废弃物,并将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并积极减少农副产品的投入使用量,构建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农田生产环境的生态化。首先,需要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来有效改进土壤的结构和成分,从而有效地提升肥料、农药等在土壤中的利用率。其次,需要引进节约型的新型技术,有效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后,加强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研究、合作,实现由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的生态化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农村生活环境的生态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农村生活环境的生态化。一是需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从而确保农村有一个新面貌、新环境;二是鼓励农村积极引进太阳能,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三是通过大力宣传,强化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促使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去。总之,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发展,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有效改革和创新,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晋华.解决忻州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14

[2]王兆骞.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1~3

[3]黄国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06~312

作者:赵海峰 单位:阜新市清河门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五篇:南部县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南部县地处川东北丘区,属部级贫困县之一,拥有130万人口,土地面积2311km2,总耕地面积58582hm2,荒草地可利用面积665401hm2。县委县政府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打造丘区强县,“亲水南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工业的绿色生态发展新格局,作为南部县山区特色最鲜明的地区,南部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深厚。县域内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森林覆盖率高达86.1%,素有“西南第一人工湖”“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的美誉。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南部县

1南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南部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原则,不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的收入逐步提升。一是不断壮大原有优势的产业。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6.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64元,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不断发展“,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的农业快速发展,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经营收入不断增加。二是休闲观光农业飞速发展,成为山区农业经济又一个增长点。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有机融合而出现的经济发展新业态,目前全县共有省、市两级特色村14个,特色点13个,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6个,有农家乐、渔家乐经营户640户,从业人员2840人,取得了开办一家致富多户的效果。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产业化水平明显上升。这些年来,南部县相继举办了升钟湖国际钓鱼节、国家钓鱼运动会、桂花节、荷花节,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为特色农业更好地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南部县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质量抽查合格率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并形成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了国外市场份额。从南部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南部县生态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和制约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和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等几个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南部县农业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特别是偏远山区乡镇受交通条件限制和地方财力制约,无法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缺乏灌溉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机械化生产难以推广,加之农副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不畅,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健全,产供销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2南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生态农业的初始投入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当务之急是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造,合理运用有机肥等绿色肥料,严格使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品,通过沃土免耕和轮番耕种,保持和提高山地土壤肥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推广先进技术手段,拓宽产品流通渠道,及时构建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切实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充实基层农民技术队伍,因地制宜安排农业品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推广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增加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积极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实行农、林、牧同步发展,改变单一种粮局面,通过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山区农业生态,提高山区生态农业组织化程度。

2.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素质

提升劳动技能是实现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应立足于现有留守劳动力资源,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实用性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其次,鼓励高校学生和科技人才回山区创办家庭农场,优先给予创业贷款支持,调动其回乡务农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改造农民,积蓄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再次,探索将闲置劳力集中进行低山丘陵综合开发,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通过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断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2.4实施农业机械工程,提高机械运作效率

近年来,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设备迅速增加,但相应的设施严重滞后,“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问题突出。提高机械运作效率必须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布局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的通行状况。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场棚建设、维修站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扶持,改善农机特别是高性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条件。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建设,打造高效农机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

作者:王众民 单位:四川省南部县升钟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六篇: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提倡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转变。其中,生产绿色食品是引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阐述我国绿色食品开发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生产绿色食品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创新绿色食品生产、引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途径。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开发现状;必要性;途径

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紧跟生态农业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生产开发绿色食品的研究与推广,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以此带动生态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我国绿色食品开发现状

就国内的食品状况看,绿色食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产品的生产环境天然无污染,中国环境的环保指数是经过专业的技术进行科学检测得出的;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培育过程必须处于严密无时间间断地质量监控之下,食品的质量必须达到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管理受到法律的严格管制,质量认证与商标管理二者相配合是主要的产品管理手段,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利的不被侵犯。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培育出了1353个绿色食品品种,实物生产的总额已经达到了1105.8万t的数目,按照我国农产品分类标准来看,目前创造出的绿色食品已经涉及其中7类,如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饮料等类别,种植面积也得到了巨大的突破。

2生产绿色食品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协调了生态环境与食品消费的关系

绿色食品的产出对其生长环境和培育技术的要求很高,严格要求生长环境的质量良好、对产出环节的技术操作进行密切的控制,并且会检测食品成品。所以,绿色食品的生产消费是较为完美地兼顾并平衡生态环境与食物消费二者的关系。在生产培育环节,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业经济可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而且,废弃的植物可以发酵,形成天然的有机肥、沼气肥、微生物肥、绿肥、饼肥等,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地的刺激,同时节约了采购肥料等方面的成本。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上,绿色食品的生产是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兼顾的原则的[1],有利于降低有害物质在杀虫的同时破坏土质、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

2.2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绿色食品的开发建立在科学而专业的技术研发基础上,创新型的培育技术与科学的产出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生产方式,商标的出现有利于统一食品的产品市场。因此绿色食品的培育、产出、消费环节被连成一线,完整而高度协调,环境、生产、流通、消费的紧密衔接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率,从而优化生态农业与经济、贸易、社会、环境效益的关系系统。

3创新绿色食品生产,引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途径

3.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高效配置资源,保护环境,坚持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唯一选择。农业生产者要抓住相关政策优惠,借助节水灌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力量,响应退耕还林、还草的号召,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农业的综合开发,完善渠、沟、路、林、田、村的六配套系统;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沃土工程,利用废弃的秸秆等材料,使之在生产绿色食品的土地上自然风化腐烂,成为天然的肥料。这种良性的物质循环,减少了物资的浪费,也控制了残渣和化学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力度。

3.2加快生产开发绿色食品的研究与推广

绿色食品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食品产品,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关键在于食品种子的研发。好的种子是高产量、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供应的基本前提。农业生产者必须做好名优特农作物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在传承名优产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结合现代遗传育种技术的力量,尽量研发出与土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宜的种子。要必须重视农作物的轮作倒茬工作。轮作既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和杂草的干扰,也可以压缩化肥和农药的供应规模,还可以使绿色食品的生长不断得到更新,从而优化绿色食品的质量。

3.3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

实行标准化生产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巴盟的农畜产品的消费也不再是局限于面向国内受众,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社会的大舞台,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把握竞争优势,必须使所产的农畜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国际优质农畜产品标准相符。因此,各有关部门要科学地参考不同的食品的性质特征,以此为制定绿色食品的标准、各类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优质化标准体系提供依据。在实现优质化的技术规程、农牧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标准化监控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高标准的环境与农畜产品监测评价体系,依法对绿色农畜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督。

参考文献

[1]高喜来,谢国正,王留健.发展循环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河南康龙实业集团打造生态循环企业纪实[J].《食品安全导刊》,2013.

作者:师国强 单位:河南省通许县中等职业学校

第七篇: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思考

摘要:就安徽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从顶层设计、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农业产业;产品营销;建议;安徽省

现代生态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现代化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出健康安全农产品,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5年4月党中共国务: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紧接着8月安徽省农委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安徽省已全面启动和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认为关键是引导规划和抓落实,现提出建议如下。

1出台配套政策

党中央国务:《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农委《关于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2个文件已经为安徽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出了战略部署,拉好了框架,以示范行动为抓手,明确了责任单位抓落实,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从行政推动的角度,省、市、县还要有相关配套的文件,应该推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考核体系、强化督查指导和责任奖惩。细化量化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采取政策扶持和匹配项目资金激励生态农业工作开展[1-2]。

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1.1防治养殖业污染。根据生态农业的整体规划,以市或县为单位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政府文件出台实施方案,对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人口集中地区、河道两侧以及城市、工矿企业、主干道周边实行禁养,禁养区内已有的畜禽养殖场所限期拆迁或关闭,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组织强制拆除。除禁养区和适养区以外区域为限养区,限养区内应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户),并依法加强治理,达标排放;鼓励限养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转产,逐步削减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总量。适养区内畜禽养殖逐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新建养殖场(户)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利用审查、环评以及动物防疫许可。适养区内按照养殖场(户)数及养殖规模制定畜禽粪便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方案,一般情况下生态消纳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要生产加工成商品有机肥,采取政策扶持和行政强制手段鼓励企业实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2-4]。

2.1.2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安徽省从2013年起至今在全省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各级财政投入配套大量资金引导,实行奖补,采取广泛宣传发动、包保督导,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本上控制了秸秆禁烧。但就这项工作本身来说,还没有步入正轨,比较被动,如果不继续用行政推动和资金奖补手段,仍可能死灰复燃,主要原因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不明显,渠道不宽,量不大。主渠道秸秆粉碎还田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因子,如相配套的农机具还没有完全普及、受灌溉条件限制造成耕作困难,影响下茬农作物播种栽插成活等,这些还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农机农艺完美结合,不断完善改进。秸秆燃料、饲料、基料、工业原料通过调查只占利用总量的20%,主要原因是秸秆的燃烧值相对木本植物较低,利用秸秆发电,容易产生焦油,影响机械设备,大部分电厂不愿意收购,做饲料和基料其营养含量不高,效益不高,不能作为主渠道。因此,要想做好这项工作,科研是前提,研究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加以普及推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秸秆作育苗基质、板材原料等。

2.1.3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药、化肥是近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其在抗病增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农药发挥不可替代经济作用的情况下来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国家通过立法控制农药生产销售,如《植物保护法》《农药管理办法》等,加强监管与处罚,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高毒农药,严厉处罚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扶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选育良种、合理轮作、健身栽培等减少病虫害发生。应用杀虫灯、性激素诱虫、生物农药、先进的植保机械、精准防治等措施减少用药。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使植保防治更加专业、更加合理;化肥减量使用主要从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达到减量不减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如控释肥),改进施肥方式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种植绿肥等措施来培肥地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来提高耕地质量。就当前农资产品而言,生物农药、有机肥的性价比远远低于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不被生产经营者所接受,可以尝试通过政策倾斜、国家补贴、向种植户发放绿卡等方式,推广生物农药和商品有机肥,从而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用量。

2.1.4田间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田间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农地膜和农产品投入品包装袋(瓶),这些物品随意丢放,散落田间地头、沟渠或埋入土壤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能降解,如不及时治理,日积月累造成严重污染。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树立广大种植农户环保意识。其次是通过开展田间清洁工程,建田间垃圾池,定期清运田间固体废弃物。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企业,变废为宝。

2.2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土壤中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被农作物吸收,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安徽省从2012年起全面开展了这项工作,以县(区)为单位划分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和一般农区4类区域,在每类区域科学布设样点,取样、制样、送专业机构检测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同时测定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然后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土壤修复。为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安徽省各县(区)还设立了一定数量国控点,每2年检测1次。目前,安徽省这项工作已建立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样品分析数据库,建立了产地质量安全档案,对重点污染区实行了登记备案。部分污染区域开展了修复试点,建议下一步尽快落实禁产区和对污染区修复,同时还要对已修复的试点区域进行再次检测。

2.3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

目前安徽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势比较严峻,由此引发的灾害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重。其中发生程度大、危害重、比较普遍的有10余种,如空心莲子菜、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稻水象甲、松材线虫等。由于缺少有效的天敌,这些物种繁殖速度极快,造成农业生产减产,破坏原来植被平衡,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入侵有害生物还是病原传播媒介,一旦入侵成功,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疾病流行。因此,应强化组织领导,制订防除预案,多部门联动,落实预防与防除责任,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清除。加强对种子苗木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堵住有害生物入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外来有害生物识别和防控能力,让群众掌握外来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

2.4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轻则土层变薄,肥力衰减,重则引起土地石化、沙化,丧失生存能力,同时还造成河床升高、库容萎缩、湖泊变浅,因此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十分必要。严格执行国家《水土保持法》,严禁开垦25毅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林、牧结合,果、茶、药并重;兴修库、坝,修建水平梯田,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整治干支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生态农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

2.5工业企业及城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

各种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加之城镇一些建筑、生活、医疗等垃圾对乡村的转移,造成农业污染;很多县乡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引进大量工业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不达标,造成农业污染;无节制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为防止这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城、镇、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整治或关停不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责令其对环境负债买单。新上马工业企业严把准入关,符合土地规划和环境评价。严把耕地红线,禁止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占用耕地。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

3.1建立示范区(片)或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区(片)或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内生产要素集聚、生产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安全优质,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发展,辐射带动使生态农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安徽省以绿色增效示范行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园),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体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重点抓好100个示范片、100个示范村和100个家庭农场;开展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计划年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县2~3个,示范场30个,示范基地5个;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攻关,年建设示范基地200个;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攻关,到2017年打造水果、蔬菜名牌产品200个;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模式攻关,每年打造示范县1个,示范点15个等。这些规划设计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通过这些示范区(园)带动,有力地引领全省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2培育新型产业主体

由于党的各种惠民政策出台和土地经营制度完善,安徽省先后拥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201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00余家,超1亿元的2000余家,超10亿元的近1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近1000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55000余家,家庭农场20000余个,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7000余个。这些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然而还存在着多、散、鱼龙混杂现象,真正能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和强大经济实体,从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经营主体不多,因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资”、引“智”、引“才”,使资本、技术、人才向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二是扶持培育多种经营组织,通过政策顷斜、资金扶持、科技培训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他们真正成为农场主、董事长和企业老总;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山林和宅基地,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抵压、委托流转,整建制流转等多种经营形式;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3.3推广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是源泉,是基础,离开了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直接决定着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生态农业的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涉及到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如立体种养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能源转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智慧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生态产品储运加工流通技术等,可以说成千上万种,国内外有大量成熟可以借鉴利用的生态农业科技,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吸收利用,采取教育培训、考察论证、示范推广、扶持引导等多种形式推广应用。省农委提出科技推广示范行动从生态循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信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加以试点,这一举措为安徽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尤其是产学研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创新发展解决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能够持续推动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监管与服务,提升农产品质量

3.4.1加强生态农产品生产源头监控。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严格预防和控制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抓好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查处违法生产与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行为,保证安全放心农资的供应。抓好生产过程控制,建立生产档案,利用现代智能农业手段全程监控。

3.4.2加强生态农产品例行监测。建立市、县、乡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以生产基地、企业、市场和超市为重点,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杜绝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3-4]。

3.4.3推行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推行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确保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对生态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毒有害农产品销毁、市场经营档案、佩戴“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卡”、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决不让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3.4.4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生产、经营和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分子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4.5开展生产服务。组织农技人员登点包片服务,指导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确保产品稳定和安全可靠。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制定生态农产品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以国家农业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互协调配套,能满足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的行业标准体系。

4拓宽生态农产品流通渠道

4.1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具有社会公信效应,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安徽省计划每年认证农业“三品一标”500个,到2017年年底完成农业注册商标2万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200个,这说明了政府层面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抓好这项工作必须注重2个方面:一是品牌需要培养,是建立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只有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才能培育出名牌产品,保持品牌的信誉;二是要积极用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严禁他人侵权和冒用品牌。

4.2经济人培育

可以实行生态农产品经营“零门槛”准入,免费办照,免收税费,加强引导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法律、产业营销业务知识,提高经济人素质,指导经纪人制订发展规划,建立自律组织,打造营销平台,对规范经营、有发展潜力的经纪人,还要采取资金扶持。

4.3产品营销

市场决定产品,产品决定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是营销必备手段,充分利用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和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公共关系等手段进行产品宣传,提高其认知度和美誉度。创新营销模式,采取“市场垣经纪人垣农户”“市场垣经纪企业垣农户”“市场垣(行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垣农户”等多种模式,由单一的农产品购销向购销、储藏、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由简单贩运逐步向批量销售、契约销售、期货销售和联合销售转变,运用电话、互联网、电子商务、专用运输工具等现代化方式开展经营业务。在经营区域上,逐步由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并重,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

5结语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的需要,没有现成的样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创新,但是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

6参考文献

[1]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2]徐亚楠,张绪良,张荣华,等.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81-86.

[3]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4]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1015-1021.

作者:黎绍波 单位:安徽省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