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法治思想教育全文(5篇)

法治思想教育

第1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2019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普法教育”的年度工作任务。在贯彻全面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将法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结合在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准确把握,明晰思想政治

教育法治化的研究重点以中国知网文库为参考,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型文章,该类文章主要是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作为主线,围绕主线从成因、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分析型文章如韦洪发、张然(2017)注重理论分析与原理剖析,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释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关系。二是方法型文章,重点放在问题的改善方法与措施等方面,明显侧重于构建解决方法体系。方法型文章如秦承宽(2018)、顾丹颖(2014)、彭雪华与冯雯(2017)都力图通过要素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套方法体系。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重点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环节,突出工作的法治化特征,即程序性、实体性的两大表征。认识到“法治化”是一种过程,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结构要素的运行过程,从而使教育活动处于依法治理的良好状态。

二、找准定义,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相关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不同于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的“法治化”,是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转化到法治实践和法治状态的一种动态的外化过程,即全部环节的工作都被纳入评估范围,以体现程序性、实体性的法治特点。而法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组成内容,注重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法律的了解。一个是动态的工作“法治化”过程,一个是被包含的教育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不同于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把关注重点放在每个教育环节,是全程贯穿的,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流动性、关联性。而同时,它不局限于法律的视角,相反要突破制度的固化局限,更加注重教育互动性与法治实效性。而法制教育注重的是制度层面上的教育,工作结构是相对固化的。

三、分步落实,进一步细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的结合

(一)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校园践行机制第一,在第一课堂上,优化法治化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法治理念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中提高法治内容教学的比重。优化法治教学实效,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效能,结合经典有趣的案例解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一是注重用法治理念熏陶、感化学生,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思考,让课堂既体现法治理念,也兼顾教学实效。第二,在校园建设上,鼓励校园文化崇尚实用化、法治化。在确保校园活动趣味性的前提下,引导校园社团积极举办多形式的法治主题活动,重点是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专题”的活动与社团设立特定的支持渠道,给予举办方物资支持以及学生荣誉奖励。学校有关部门如思政办公室,要积极带头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课件大赛、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创办大学生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相结合,营造校园崇法致知的文化氛围。第三,在实践学习上,加强学校全专业与著名法律院校的交流活动。充分开展法治课堂之外的实践引导活动,形成依托校园、走出校园、回到校园的良性循环,将法治实践交流的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益补充。加强与著名法律院校的交流,有针对性地结合法治理念,与法律院校共同推出专属的学习活动。

(二)灵活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社会支撑体系第一,与相关法律部门建立定期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走出去”,投身实践活动,法律部门也可适当放宽对大学生的开放程度与实习专业限制。完善与人大、司法及有关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公检法机构可派优秀检察官、法官等专业法律工作人员去学校开办座谈会,多方位接受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律实习或实践。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与当地法律机关如司法局、基层法院、仲裁局等建立合作项目,定期双向输出人员进行体验,让学生在法律实践活动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魅力。第二,推动建立联动的法治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大学生接触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资源与研究,支持高等学校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的专业学位,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进程之中。同时鼓励各地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以法治教育整合各类专项教育,积极利用自身与学校的人文交流机制等平台,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推出特色化、法治化的第二课堂,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师资体系。第三,推动建立教育体系的法律服务机制。各级教育部门可尝试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专岗,聘任专任的法律顾问,向教师、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窗口或渠道,形成一个可以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的教育服务环节。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法律顾问机制建设,在法治实效上形成校内外合力。

四、结语

当前高校贯彻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作为一项动态工作,尝试构建合适的践行机制既需要加强高校自身建设,也要加强社会支撑,形成校内外合力,共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建设。

参考文献:

[1]韦洪发,张然.论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4):48-51.

[2]秦承宽.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4):69-70.

[3]顾丹颖.试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4(12):268-269.

[4]彭雪华,冯雯.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7(20):101-102+105.

第2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课堂应用创新

1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应用的作用

在各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法治教育模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一,应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满足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要求。在学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法治教育属于法育范畴。严格意义上来讲,道德与法律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具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且合理的渗透法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进程,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应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在思想政治家教育管理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使得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应用法治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合理革新,强化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2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应用现状

2.1教育理念方面

当前,虽然各个学校教学已经逐渐渗透法治教育,保证学生在提升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学生自身权益在受到损害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权益。而这种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教育模式的推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进步。

2.2教育内容方面

根据当前各个学校法治教育水平来看,教师只是对一些的法律条文进行简单讲解,并没有加大对学生法律意识以及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升。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无法有效的衔接在一起,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的今后发展。

3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创新对策

3.1不断深化教育理念

为了可以进一步促进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应该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保证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同时,加大文化法律建设力度。在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模式应用的合理性,还应该对校园法律文化进行不断强化,通过各个渠道,充分应用现代化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建立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治专栏,同时也可以设立雕塑文化等新的法治教育载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气息的法治氛围,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养成。

3.2加大法治教育力度

对于现阶段法治教育模式应用期间存的问题,学校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期间,应该给予法治教育一定的重视,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水平,通过合理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第一,不断渗透法律知识和内容。学校在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法律知识和内容,保证学生可以对法律知识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生活的实际案例等,不断的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央视有很多法制节目,例如《庭审现场》《大家看法》,制作精良,贴合现实,可以引导学生多观看并且布置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写读后感,真正把道德和法制、学习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第二,不断提升教师的法律水平。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因此,为了可以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水平,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对法治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应用,进入有效提升学生水平。每位教师都应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学习领悟。

3.3不断强化教育的权威性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并科学的融入法治教育,保证学生在德育以及法育方面,都可以取得良好进步。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师可以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控,加大惩罚力度,确保学生可以引起重视。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教学时,在讲解网络内容期间,除了告知学生应用网络的原则,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教育敏感度之外,还可以举法律实例,如2017年10月10日,周某光在惠州西子论坛惠东窗口发帖名为《黄埠海滨大道附近福华鞋厂发生案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称“当地发生命案,场面触目惊心”,被被处予治安拘留5天的处罚。2018年5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一名男子通过微信恶意造谣骇人听闻的“杀人抛尸案”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0日。借这两个事例来及时地向学生传播一些主流思想,确保可以学生可以不断规范自身行为,进而有效促进自身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养教育[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01):63-64.

[2]张雪霞.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探究[J].教育观察,2018,7(03):35-36.

第3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融入;途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法学专业因其专业特性,毕业生主要进入公、检、法等政府部门或者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工作,担负着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若不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保持高度的政治纯洁,将极大影响甚至危害我国的法治建设。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会的常识,才可以合于时宜地运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1]。因此,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立足于一个多元立体的结构,重视和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深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1.创新课堂教学,保持法学专业教学的规范性与思政性相统一。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方。教师必须根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差异化的教学对象,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创新课堂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主动地充分挖掘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保持法学专业教学的规范性和思政性相统一。比如刑罚目的问题,我国刑罚理论采用的混合理论融合了绝对理论的报应思想、相对理论的一般预防思想以及特别预防思想。但在刑法专业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对刑罚的教育功能有所质疑,而特别推崇刑罚的惩罚功能。的确,一般认为不应该轻易否认刑罚所具有的报应本质,不能基于特别预防的需求而科处超越公平报应范围的刑罚,只有在合理报应的刑罚限度内,才能有基于特别预防理论的矫治思想存在空间。也就是说,刑罚仍然应该以绝对理论为主轴,特别预防理论应附着在绝对理论之下,在绝对理论报应刑的范围内,践行特别预防理论的矫治、社会防卫思想。经过分析讨论,要让学生明白,在混合理论下,其强调以绝对理论为主,以一般预防理论为辅,并在所有决定的刑罚范围内实现特别预防:一方面惩罚犯罪行为人所为的恶行,满足社会大众的正义感;一方面威慑社会大众,使他人畏惧而不敢犯罪;另一方面教育改造犯罪行为人,重塑其三观,使其真正改恶从善,回归社会。[2]正如耶赛克与魏根特教授所言:“混合理论试图调和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当然不是将互相矛盾的基本思想简单综合,而是就刑罚在适用的现实中,对受刑人和一般人所具有的全部机能进行思考而形成的。”[3]换言之,无论是特别预防还是一般预防,同样都是刑罚所欲追求的目的,不能仅仅因为法律采取或废除某种理论的规定,就特别重视其中一种刑罚理论。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明确辨析惩罚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其中的“度”,清楚了解刑法是为了保护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刑罚的目的应该在各种不同思想的权衡中寻找,所以罪责均衡、预防、犯罪行为人的再社会化、赎罪、对不法犯罪行为的报应等等,都是刑罚惩罚的适当方式。国家在行使刑罚权的问题上,不能轻易牺牲正义或罪责均衡的报应,而求获得以威慑或社会保安所达成的预防目的;但是如果是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有仅仅涉及受处分人本身的不安因素存在,可以例外地以特别预防为首要考虑。这样,可以在知识的传授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法律思维,也有利于其形成正确价值观。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社会实践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诸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等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4]法律专业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许多法律知识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情中总结出来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如刑法学中对“过失”的判断,虽然法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但却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标准,到底如何判断行为人有没有预见义务以及预见能力如何?法律专业的术语中提出“平均人”标准,以一般人能否预见自己行为以及行为造成的结果来判断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的主观内容。即如果法律法规、生活准则赋予一般人预见义务,属于一般人之列的行为人能够预见的,那便是应当预见的。这里的生活准则便存在经验判断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领法学专业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生可能会碰到生活中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件,还可能会正面接触犯罪分子,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去面对生活、社会和职业。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全新平台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法学教育要注重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去伪存真,取精去糟。首先应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辨识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低俗信息,这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必备的识别真伪证据的基本技能;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自媒体等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强网络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法学专业教学方法优化

根据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每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劣,要取得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须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法学专业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融合。

1.在多元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

在法学专业教育中,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一般应更多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学情景教学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地位,并让学生来主导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的人格。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丰富多彩,随着条件的变化,结论或判决结果也会随之改变,但案例背后的核心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有些案件由于证据不足,可能会存在着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盲从教师意见、案例结论、答案或法院的个案判决结果。再如法学情景教学一般由某个案情引出,通过学生扮演寻求法律救济过程中的当事人、律师、法官等角色,引出欲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冗长的案情浓缩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使小课堂反映出大社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感知社会的复杂、体恤当事人的维权之苦。而模拟法庭能够让学生模拟真实案件的审理过程,感知不同人对不同事实的认知碰撞,激发学生对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让学生学习像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运用法律规则,思考现实问题,在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反向或多角度的审视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2.通过法学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品德。

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法学实践教学还具有培育学生职业品德的重要功能。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公平与公正是最重要的操守,无论拥有多高的法律职业技能,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心,就难以真正保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学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置身于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中深入理解法律公平正义的精神和匡扶正义、定纷止争的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书育人。如法律诊所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为诉讼弱势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激发他们学以致用、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明白法律的作用以及身为法律人肩上所背负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引领

法学专业课教师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法学专业课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要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困惑和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青年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困惑和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专业困惑、人生困惑、认知误区、价值误区,法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在课上“下功夫”,而且要在课下“显神通”,积极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克服只重技能传授不重价值引领的错误倾向,主动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法学专业课教师队伍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在宏观层面上,高校要有意识地将两支队伍打通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学科背景多样,部分法学专业课教师可以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两支队伍间的合理兼业和流动,通过“兼”与“流”,增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协同。同时法学专业课教师还应主动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有意识地去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点和薄弱点,努力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张明楷.刑法学,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第4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学思想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重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除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应该在专业课教师教学的同时,结合工作环境和课程特性,深挖部分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学科的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数学作为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不仅学习时间长、课程任务量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作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数学以严谨的论证证明了千变万化的现象中,确实存在着万古不变的规律。如果能够变道德说教为冷静分析,将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的数学思想方法融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理工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渗透数学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代表了现在已知的结论和知识的先后发展过程。英国数学家格雷舍(Glaisher,1848-1928)曾经说过:“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因此,在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数学史,不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其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还能培养他们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我国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如堪称世界数学名著的《九章算术》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教科书;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估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祖暅原理》中的“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就是现在的已知截面积函数求体积的公式。此外,现代数学家陈建功在无穷级数“三角级数论”方面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国数学家对国际数学的贡献。这些伟大成就和真实典型事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数学家们的艰辛奋斗历程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是处于优越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被称为“中国数学圆心”的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在艰苦的环境里写出了20世纪数学论著经典——《堆垒素数论》;处于动荡年代的陈景润在遭受非人待遇的条件下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工科学生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有益于他们未来的发展。3.培养审美意识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几何图形体现了对称美,公式等符号化思想体现了简洁美,倒数的概念使乘法与除法得到了统一,而反例的产生验证了奇异美。以常见的数学实例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美、审视数学美,培养理工科学生新的审美观念,并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数学思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是数学的精髓,而理工科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钉是钉,铆是铆”的数学论证式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数学思想,不仅能增强说服力,更能提高教育效果。1.“极限思想”开展正确学习观教育理工科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但目前他们正处于摆脱应试教育和进入工作岗位之间的“空窗期”,容易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失去对时间的掌控。此时,结合“极限思想”引入量变到质变的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显得尤为重要。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形容他的“割圆术”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逼近“圆面积”,这是最早期的极限思想,也是重要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假设现在的学习水平为“1”,如果每天在这个基础上多努力1%,获得的就是“1+1%”。相反,如果每天懈怠一点点、少做一点点,获得的则是“1-1%”。我们以N代表坚持的天数,以Y1和Y2代表最终获得的成绩,可以得出两个类似的公式:Y1=limN→+∞(1+1%)NY2=limN→+∞(1-1%)N假设坚持一年,即N=365时,可以得出Y1=37.7834,Y2=0.0255。从量上来说,(1+1%)和(1-1%)的差距并不大,每天多做1%,对谁来说都不是难事。但若坚持下去,每天如此,那么一年之后,这个毫不起眼的1%将会使一个人的成绩从1增长到惊人的37.7834,反之则会缩水到可怜的0.0255,这之间的差距是一千多倍。更进一步,当N取极限趋向于正无穷大时,这个差距会更加巨大,更加令人深思。2.“约束条件”树立正确自由观意识经历了中学教育的多重限制后,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应该是很自由的,而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也确实赋予了学生很多自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所理解的“自由”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甚至有部分是错误的。有学者认为,大学生里流行着以下五种关于“自由”的谬论:一是自由意味着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二是自由意味着完全不受他人的约束;三是自由意味着勿需考虑社会环境;四是自由和有意识的选择等同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五是影响我们自由和有意识的选择,只有主观的感情和个人的喜好,换言之,是自我的决心和欲望。受这些谬论的影响,高校内屡屡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甚至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数学的论证和严密推理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离开或改变约束条件,其结论就可能改变。借鉴数学思想中的“约束条件”,厘清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理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事实上,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中球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若球体的半径为R,那么球体的体积V和表面积S可以分别表示为:V=43πR3S=4πR2我们把球体的体积看作是自由空间,把球体的表面积看作是对自由空间的约束,即一定的道德、法律与规则等,那么体积越大时,活动空间也越大,但同时所受到的约束也越多。因此,自由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在由一定半径决定的自由空间里,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但当学生行为超过球体体积时,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惩罚。

三、研究数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在理工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定性分析,也就是利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去研究和解释理工类学生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社会身份、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定性分析,可以使我们对形势作出恰当的估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只依赖定性分析显然不够,此时,结合数学方法,对调查研究的多个变量、对象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客观真实、逻辑严密的结论,就有着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性。1.模糊数学方法的运用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随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定量化发展,模糊性的数学问题处理渐渐被推向中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会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该类评估不仅指标众多,而且一般会使用非常好、比较好、比较差、非常差等等级来衡量,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不够科学。倘若我们在工作中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这些定性分析借助模糊评判机制,应该会得到更科学且更有理论依据的评估结果。例如,在综合测评中,对工作态度如何、思想觉悟高低、科研能力强弱等无法量化的指标,借用一定的模糊度,根据测评要求建立模糊矩阵,然后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设置权重进行加权,之后,数据的提取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经过定量分析后,模糊的难以量化的信息得到妥善处理,则最终结果也会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此外,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的认定一直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难点所在。我们可以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基本状况、本人基本状况和突发状况等方面出发,并将每个方面细化为不同的指标,之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评估对象的指标集,再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建立模糊评估矩阵,最后将模糊评估矩阵与各个指标的权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得到每个学生的模糊综合评估结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模糊数学方法值得推广,它将各种无法量化的模糊问题按照指标集和评估级别分别建立模糊矩阵和权重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后获得最终的评估得分。2.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量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而理工科学生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多种因素之间又具有普遍联系,因此,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利用调查问卷开展对某个问题的深层研究,通过对回收样本进行复杂的定量分析来探索事物的本质。这其中,常用α信度系数和因子分析法来检验所设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调查问卷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三类,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交叉使用。例如,可以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学业能力、当时的就业形势、其他影响因素和最终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并利用多因素分析法构建就业压力模型,对在校生的就业压力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等级给予相应的指导。综上所述,运用数学思想对理工科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运用数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2]胡其明:《充分发挥数学分析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蔡华杰:《当代大学生应培养正确的自由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戴钢书:《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量化方法》,《学校思想教育》1989年第4期。

第5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乐教;思想政治教育;95后大学生;德育

乐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乐教”就是把音乐作为完满人格修养的手段,强调音乐的思想教育作用以及陶冶人心灵的作用。如今的中国也对“礼”的教育极为重视,但她却在重视“礼教”的同时忽略了“乐教”,或是把“乐”的教育当成“礼教”的辅佐手段。《礼记•乐记》提出“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的理念;就是说音乐是感动内心的,礼仪是约束人外貌行为的,所以“礼”和“乐”在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科学的吸收和借鉴“乐教”思想中蕴含着的德育资源,能够极大地充实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加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与手段。

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总体上是奋发向上的,但是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取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导致了“95后”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迷茫,诚信意识不强,吃苦耐劳精神退化等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面上来讲,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初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教育手段落后,教学模式僵化。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二、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95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市场经济时代,家庭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这使得“95后”大学生易沉迷于物质享受,产生权势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同时“95后”大学生又成长于网络时代,大多数“95后”大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思维相较于95前的大学生更为活跃;同时网络中大量全球化的信息使得“95后”大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也使得“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且网络中平等沟通的语言和交流环境,使得“95后”大学生不再完全无条件地相信教育者的言论,更习惯于用网络上获取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遭到了挑战。面对这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1.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僵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模式。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吸引如今“95后”大学生,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对思政课堂产生了厌烦。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使得“95后”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和便捷,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如今已很难达到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效果。

三、孔子“乐教”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乐教”注重人内心世界的塑造。“凡音之起也,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孔子认为音乐来自人的内心,是世界万物的体现,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认为“凡音者,生于人心也;乐者,通于伦理也。”音乐和伦理道德是相通的,而通过“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由然生矣”用乐来提高内心的修养,产生平易、正直、慈祥、善良等品质。2.“乐教”注重人格修养的培养。孔子认为最理想人格应该是“君子人格”。孔子特别重视音乐教育对人的道德觉醒、思维启发以及对主体人格塑造的作用。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一个人修养形成开始于学《诗》,形成规范于学礼,最终完满于音乐的学习。3.“乐教”注重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促进及引导作用。如今国家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孔子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音乐有促进社会和谐、改变社会风俗,提高人民道德修养的作用。4.“乐教”注重用音乐激发人向善向美的欲望。《论语•八佾》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乐教”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向往善与美,最终达到“尽善美”目的。四、“乐教”思想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体验式教学。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把“乐教”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去。孔子“乐教”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体悟,让受教者心灵和身体得到熏陶和锻炼,这正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的问题。2.汲取孔子“乐教”中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思想,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固定地只有单一的用途。意谓君子应是通才,要博采众家之长。这与我国现在高校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不谋而合。“乐教”则是通过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修习来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使学生在“知、情、信、意、行”等多方面得到洗礼,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协调发展。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灵引导,激发学生对“善与美”追求。追求善和美是“乐教”的最终目的,如今高校的音乐教育普遍还停留在“技艺”的层面,认为让学生简单地唱歌,跳舞或是从事其他的艺术活动就能达到“乐教”的目的。孔子曾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音乐,不要只要音乐的外在表象(比如钟、鼓)而是要探求音乐中所蕴含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规律的“敬顺”。《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未节也,故童者舞之”就是说“乐教”并不是强调技艺的掌握,而是要通过要用音乐和谐的天地万物的这种特质,来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锻炼人的意志的作用。4.利用“乐教”塑造大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孔子认为完美的君子人格应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核心就是“文质彬彬”,而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培养方式就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就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人文底蕴以及君子人格的塑造,是要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实践来实现的。孔子曾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翻译成白话就是:“音乐是可以知道的(指音乐是怎样展现出的艺术,是可以知道的)。音乐开始,声音合而和谐。继而,表现出一种纯的美;一种明亮的美;一种生命成长的美。这样,音乐才是完成了”孔子认为音乐演奏的过程和人格成长、完满的过程是相通的,在修习以及演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人的心性变得平和,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体悟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中修炼人格,锻造完美的灵魂目的。5.重视音乐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中的作用。《礼记•乐记》写到“乐者,天地之和也”,孔子认为音乐有使天地之间的事物和谐的作用。在如今的网络化社会下,社会普遍存在着缺乏诚信意识、做事浮躁、人情关系冷漠等现象;“乐教思想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意志,以此来调节、抑制人的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从而提升人的品位和修养;预防人们因利益诱惑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孔子还认为音乐有着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想通过“乐教”达到的理想社会,和如今的“和谐”社会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利用好音乐教育,对消除与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我们建设和谐校园。高等教育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只有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才能使得高校的培育出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养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更贴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实际;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审美性以及艺术性是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去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彭玲,刘泽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内涵新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6):128-1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