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法治教育案例全文(5篇)

法治教育案例

第1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三、开放对话,添案例以鲜活色彩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开放对话,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思当下生活,从法律知识链接到现实生活,从单纯的条文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获得法治意识的成长。例如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二课时“守法不违法”第一个环节教学——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通过杜某某因违法被劳动教养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违法必受罚的道理。对于这一案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与案例文本进行对话,听故事,看文字,交流内容,并填写书上的表格,杜某某有哪些不良行为,分别受到什么处罚,促进学生读懂案例的主要内容,明白杜某某从小被家人宠爱,小错不断,终酿大错,悔不当初。其次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激发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对话,实现从文本的理解、交流到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判断。最后通过给杜某某上述行为亮什么颜色的灯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话,同伴的探究对话,启发道德评判与道德自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黄灯”行为——喜欢打架、骂人、欺负同学;甚至曾经有过威胁低年级同学的校园欺凌行为。通过这样开放、多元的与案例文本、与生活经验、与自我行为的三次对话,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萌发和自主成长。四、价值引领,赋案例以生活智慧小学法治教育不仅给予学生法治知识,更关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得背后的育人价值[3]。因此,我们在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阐述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启发学生从法律知识看到生活智慧、做人准则,以及社会的道德规范、自律的个人行为。例如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二课时“守法不违法”第三个环节教学——防性侵,教师根据法律专题网站上真实的性侵案例改编了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童童遇到不怀好意的邻居叔叔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这个案例源于生活实际,以留白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中的活动园,互相启发,明白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遇到不正当的身体接触要远离,一旦发现有人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要尽快告知父母、老师等成年人。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区分正当接触与非正常接触,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将法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生活智慧深植学生心中。总之,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案例,联接生活与课堂,融合认知与感受,整合知识与实践,促进学生围绕案例交流、讨论、反思、内省、表达,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序,刘周灵润.如何认识案例教学[J].中国教学学刊,2020(04):77.

[2]连鸿霞.案例教学:让教材抵达儿童心灵[J].福建教育:德育版,2020(04):41.

第2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案例教学法的融入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进行“创造生命的价值”的讲述中,教师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案例,如小兰资助汶川、最美乡村教师等生动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可以贴近生活,感受到创造生命的价值,以此更好地突出教师讲授内容的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深化学生的政治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以老师讲述为主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教学。学生尽管可以记住理论知识,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缺乏对思维的深入理解。并且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单一的、刻板的,因此讲述的知识很难使学生贴近生活,真切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展现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例如,在进行“财产的继承”讲述时,老师讲了如下案例:父母去世后留下10万块钱,哥哥说妹妹已经出嫁了,不能继承财产,将父母的遗产占为己有。随后以此为背景提出问题:第一,财产是什么?第二,法定继承的范围。第三,继承人的范围。第四,女儿有继承权吗?问题逐步深入,深化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进行了解,达到法治教育的效果[1]。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步骤,以此逐步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具体划分步骤。

(一)准备案例

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述时,寻找合适的案例是当前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对于案例来说,应该源于现有文献资料或者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挑选。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需要明确目标,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案例的编选,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获得知识。案例需要具有启发性,包含问题,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判断推理,从而开发学生的智能。除此之外,案例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需要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案例的逐步深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可以应用到实践中。

(二)提示案例

案例教学必须根据现有初中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但对于案例分析来说,必须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该种方式不可以脱离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区分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谈[2]。

(三)自学案例

案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讲授时,为了更好地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设计自学案例并放在讲授知识之后,这样既有利于完成任务,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进行案例自学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除此之外,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为之后的讨论案例打下基础。

(四)讨论与评价

课程讨论是必要的。因此在讨论案例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分析案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综合性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反思。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归纳总结案例中的道理。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起步阶段,如果老师没有进行良好的教导,学生就很难有正确的思维,也很难拥有对道德与法治的敏感。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格外重要。而案例教学法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贴近生活,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仕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呈现和问题设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73,75.

第3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白板案例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白板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白板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形式,将教材中出现的文字案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案例,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还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运用该教学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因课堂乏味或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而对该学科产生排斥情绪。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积极主动吸收学习内容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时,通过白板向学生展示,两位同学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因为不懂得控制情绪,从而大打出手,最终从好朋友变成死对头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确保学生专注于课堂,不会走现走神等状况,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果自己遇上这种情况会怎么做,从而有意识的控制情绪。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即教师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白板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因材施材,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认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一旦遇到挫折却很容易一蹶不振,因此提高其认知能力,避免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是非常必要的。白板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且轻松的理解教材,并联系自身,从而提高学习认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导学生认识法律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单纯的讲解法律的概念和意义,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白板呈现校园霸凌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被欺负的小孩忍气吞声,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以暴制暴以会产生什么后果,则可以让学生很快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坚定他们做知法、守法之人的决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可谓一举多得。

二、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一)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白板案例进行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白板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穿插相关案例,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认知;课堂结束前,则可以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白板案例组织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并学会将从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应用于日常生活,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

(二)白板案例参与构建校园文化

教育的广义概念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同样学科的教学,也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因此,白板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发挥其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时,通过白板案例加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就是其中最适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校园人流量较大的路边,或最醒目的地方安装白板,并将与该学科有关的合适案例制作成漫画、动漫等形式,反复播放,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造成影响,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精髓;还可以组织全校学生一起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利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白板案例应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白板案例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和推广该白板案例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守注意事项,以免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造成阻碍作用。

(一)教师对白板案例教学保持积极态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习惯“填鸭式”教学,可能会对白板案例教学产生排斥情绪,甚至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时,抱有敷衍的态度。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案例的选取和穿插,如果其态度不端正,很可能出现案例选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在教学过程中匆匆带过等状况,甚至可能出现教师因不排斥该教学模式,不会操作白板的现象。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认知,还会影响学习效率,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对应用该教学方式保持积极态度。

(二)把握案例尺度,形成正确引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弱,思考方式比较偏激,很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注重案例选取,尽量选择正面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少用负面案例,以免学生进行错误尝试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较大,而且很容易因挫折产生失望、消极等负面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负面案例对学生进行震慑,也要把握好案例的尺度,以免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国家失望,从而严重影响其三观的塑造。

(三)合理应用白板案例教学

万事皆有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则会导致学生的思考缺乏理论支持,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四、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应用白板案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首先要通过集体培训、开展教研会议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帮助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确保教师理智对待白板案例教学,并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可见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是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设计,重视案例选取

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只有注重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够考虑到各方面内容,选取最合适的案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预期目标,避免因案例选择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顺利完成,甚至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等状况。另外,教学过程中每个案例该如何穿插,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长短,如何与其他案例进行联系等,都会影响教学的完成度,以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这同样体现了白板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三)白板案例应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

初中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有限,因此白板案例的应用需要合理化。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案例与教学任务相结合,确保案例的经典性,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方向,避免教学方向跑偏,从而浪费时间,真正做到教材内容为学生思考提供理论基础,案例导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在借助白板呈现案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再进行思考和讨论。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白板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避免其误入歧途,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智对台待这一教学方式,积极提高自身水平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并且尝试将眼光放在课堂之外,潜移默化的运用该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使学生成长为对真正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花.白板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8,367(19):58-59

[2]卢小艳.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99(15):68.

[3]董成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好家长,2017(54):154.

第4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法律教学;案例教学

在当前的职业教学中,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并且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的考核。因此,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律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认知,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应有的支持。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可以适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其中对于意识范畴的教学而言更加实用。在案例教学的带动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对于积极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开展实际的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从意识上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引出带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进行安排,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而言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与重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教学的真正作用,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具体的职业教学中也更加侧重于技术教学,因而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的讲解有所欠缺,这种现象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其实际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个人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需要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便于更好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及其运用

1.讲解法

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需要尽可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引以为戒。在讲解案例之前需要通过简短的理论知识来做铺垫,然后再将案例抛出,引发学生的探讨与学习。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走残疾人鑫鑫900元治病费用,耽误了鑫鑫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后双腿截肢。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师告诉学生,若按照小佳的盗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通过专业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地知道犯罪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并且一旦触及到法律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造成无法抹去的污点。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阅读相应的案例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例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引入案例如下:李某在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未果。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绑架舅舅的小儿子,并电话威胁舅舅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高高举起,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积极的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护的,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惩罚坏人,同样也是保护正义的有效武器。

3.重视课中的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认知

就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在案例教学的引导下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并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中。如孕妇A因身体不适到某医院就诊,因费用过高无法支付,医院选择先救人,但是家属拒绝术前签字,致使病情严重,孕妇死亡,医药部门鉴定该医院无需承担责任。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道德与法律面前,应该如何抉择,鼓励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同时在语言组织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养上也是非常有利的。严厉的批评与频繁中断学生的发言是非常不可取的,需要教师重视倾听与分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较好的环境。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始终抓住教学的重心,并且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单一的采用案例教学也是非常不可取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教学效果,同时在活跃课堂氛围上也能发挥出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相应的技巧,对于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重视案例教学的实用性,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才能确保其教学目的的实现,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晓芳.《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案例教学法运用[J].世纪桥,2012

第5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个案研究;职业认同;职业发展

高等教育在育人育才、提高创新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教师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其职业发展也助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的持续性、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的逐步成长过程。周纯岳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大外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3个特点,即专业性、学术性以及特殊性。前两者不难理解,而特殊性是由大学英语“公共”的属性决定的:教学受众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公共性”[1]。而大外教师,作为高校英语基础必修课的实践者和实施者,其职业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教师自身研究、专题论文匮乏,独立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2]。

1研究设计

1.1调查对象

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基础课部大学英语教研室的4位教师,即W、S、L、C老师作为多案例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辅之教师访谈,调查现阶段大外教师的职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以期从该特殊个案中找到普遍制约他们职业发展的瓶颈以期提供可行建议。

1.2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CaseStudy)是对单个个人、事物、社会团体或是社区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该研究方法能够使调研者深入现场进行长时间观察研究,总结事物本质和规律,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3]。潘淑满指出,个案研究法最大的特点在于研究者能够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场域,在自然情景的前提下,进行有关研究对象或行为的观察、收集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建构[4]。

1.3调研工具

此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共16个问题,前两部分为客观题,最后一部分为主观题。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以及家庭状况、职称、学历、入职年限;第二部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每周上课节数、学生评价、对教学现状的满意度、培训频率、科研开展状况、是否出现职业倦怠以及对学校现有教师评价考核机制的评价;第三部分主要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相关,为开放性问题,包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消除现阶段发展困境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2.1调研结果

该学院由理工系、文管系以及基础课部组成,组织架构为“两系一部”。其中,4位受访教师所在的基础课部是纯粹的教学职能部门,承担起全院全体大一学生和文管系大二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受访者中,除了C老师负责大二文管系的英语教学工作之外,其他3位老师承担起全院文管系和理工系的所有大一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问卷的第一部分中,4位受访者均为女性,学历均为硕士且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其中S、L、C这3名教师年龄在30~35岁,W教师年龄在35~40岁。除了C老师未婚未育以外,其他3位老师均已婚已育,占比75%。教师的职称分布状况与婚姻状况类似,除了C职称为助教,其他3位职称均为讲师。至于入职年限,W老师入职年限超过5年,S和L老师入职年限是4年,C老师入职年限为3年。由此可见,该学院基础课部大学英语教研室成员相比较来说较为年轻、资历较浅、职称较低,缺乏高级职称。在问卷的第二部分中,4位教师周上课数量均在18课时以上,对于教学现状仅有S老师选择了“满意”,其他3位老师均选择“不满意”;4位老师学生的教学评级均为“良好”,从未达到“优秀”;由于教学任务重且大部分均是重复和大班上课,4位老师均表示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4位教师的接受培训频率均较低,实地培训每年1次,而这仅有一次的培训也是外研社组织举办的,学院没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培训;关于科研状况,尽管4位老师都表示科研对于教师自身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不同教师科研意向和科研能力不同:W老师表示自己对科研有很强的兴趣,科研能力较强,平时积极申请相关课题立项并积极发表文章,手握3个立项和1篇核心;C老师表示虽然科研很重要,但是由于自身科研能力较弱,所以科研成果几乎没有,职称也一直停留在助教;S和L两位老师由于刚刚评完讲师,所以对于科研的意向不强。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4位教师均选择了“不满意”,他们认为大外教师地位相对边缘化,而学校的评价机制是“重科研轻教学”,即使有相关教学评价晋升机制,但名额稀少,作为边缘地位的大外教师,很难得到机会。在问卷的最后一部分中,W、L和S老师均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着清晰的计划和路径,而C老师现在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并不明确,“随遇而安”是她对于以后发展的展望。对于消除现阶段发展困境的意见和建议中,4位老师都强调了学历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她们还表示由于缺乏较高职称、较有经验“专家型”教师是引导,自己独自摸索,发展进度较慢,进而影响其积极性。

2.2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4位教师多案例个案分析,笔者发现当代大外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着以下3个困境。2.2.1学科的弱化和边缘化使得大外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科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学科属性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客观要素[5]。我国大外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低,但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6]。学科以及专业建设的缺乏使得很多大外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教书匠”,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加上近年来,在大学英语的改革中,有学者提出“去外语化”,推动大外教师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方向转型[7],大外教师面临压力与日俱增。就该次调研的学院来看,四位教师所在的学院英语学分从以前4个学分缩减到现在两个学分,且取消了理工系大二学生的英语必须课,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相关英语成绩绩点与英语等级证书相挂钩,如四六级、托福、雅思等。2.2.2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影响大外教师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师资结构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习层次、职称结构以及教师素养五方面[8]。大外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女性。而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大致经历提升期、发展期和稳定期[9]。但女性面临的角色冲突增多、高级职称晋升困难,消解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大外教师在资源获取上的弱势地位不断恶化[10],且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和低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性老师。从该案例来看,4位教师均为女性且学历均为硕士,职称最高只是讲师,且入职年限大部分较短,势必会对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该案例中大部分教师入职年限较短,只有1位老师入职年限超过5年。而5年恰是教师从新手型成长为胜任的实践者所必需的时间,故而只有1位教师已成长为胜任的实践者,其他3位教师还有待于历练和发展。2.2.3高校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制约着大外教师职业发展当前,虽然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内容,但由于教学、社会服务等具有难以量化、产出效应滞后等原因,科学研究数量往往成为教师评聘晋升的决定性指标。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都“重科研,轻教学”,将科研放到重要的位置,而大外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班级大,人数多,课时少,内容多,故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到课题的人数少。大外教师在现行评价体制下,晋升难度相当大。

3建议和举措

针对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外教师当前职业发展困境,推动职业生涯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师自身要明晰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和发展自身能力

能力是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从外部层面看,学校可通过实行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导师的学术水平高,其发展路径具有可参考性。青年教师通过观察导师的职业发展轨迹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能够提升自我效能和信心。从内部层面上看,教师自身一方面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在职培训、修读第二专业学位等方式不断强化该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自身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特别是培养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修养,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教学。

3.2提高大外教师职业认同感,加速其职业身份建构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与否不仅影响其教学效能,还对其以后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职业身份的建构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姚丹萍认为,影响大外教师职业身份建构主要有4个因素:重要人物、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和团队协作,其中重要人物属于教师个人成长经历不可改变之外,大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着重积累教学经验,加强课堂的思考和反思,同时要与其他同事搞好关系,加强团队协作,加快职业身份建构,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3.3高校要完善多元化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优化大外教师师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