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全文(5篇)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第1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医学专业;师资培养;教学;毕业后

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制度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过程及核心内容,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程序,利于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1]。我院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基地招生始于2003年,是我国培训制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单位,独立的超声专业住培招生始于2013年,是入选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第一批住培基地名录的基地医院,目前已经建立住培的录入、入科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以及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学员核心胜任力考核和师资带教能力考核等制度,本文重点分享我院超声住培中师资培养及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培养经验,促进同行交流,共同推动住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师资培养

带教老师是住培工作中主要执行者,师资力量的培养是住培的重点,师资教学管理水平和带教情况直接影响培训质量[2]。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超声医学专业师资选拔及培训模式包括:

1.师资选拔条件符合国家制定的超声医学科基地指标的规定,包括:①具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超声医学专业主治医师职称3年及以上;②从事超声医学专业诊疗工作5年及以上;③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应有专业研究方向,且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SCI或国内核心刊物至少1篇;主治医师近5年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至少1篇,或全国学术性会议发言2次,或国外学术会议发言1次;④介入性超声师资应经过正规培训,并从事介入性超声工作3年及以上。

2.师资培养及管理模式包括:①认真执行试讲制度。首次授课之前,由5名医疗组长组成评审小组,试讲合格者进入授课教师名册,不合格者需针对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修订并重新安排试讲,直至合格。通过试讲发现年轻师资常见问题不是知识点不够、备课态度不认真,而是缺乏教学方法。最突出的教学问题是年轻师资对解剖学与超声解剖学混淆,超声解剖学并非解剖学知识的单纯重复,而应介绍如何运用本科生学到的解剖知识在超声扫查时快速找到和清楚显示解剖结构,解读相应解剖结构的超声灰阶和彩色多普勒图像表现,以及如何应用超声成像的基础知识解释超声图像中的特殊征象,如侧壁回声失落导致血管侧壁显示不清晰等现象。通过试讲和点评的形式,使多年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得以传承,使年轻医师快速理解和终身受益。②集体备课制度,促进同行相互观摩、交流及讨论。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教案和教学PPT是否符合教学大纲。通过集体备课发现师资授课水平差异较大,主要问题是知识点太多和专科化,学生难以掌握;挑选优秀讲师,通过示范授课培训师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课程体系化建设。课程设置按照国家培训理论考试大纲,进行系统性学分制课程,提前排出课程表并纳入住培手册,便于根据学习内容和培训地点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④终身学习制度。要求师资参加部级、省级及院级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师资培训,以及各类专业学术活动、教学比赛或带教活动;基地主任和教学主任通过积极参加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首届基地主任或基地教学主任培训会(2019年1月杭州)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超声专业基地的教学管理。⑤教学工作量化和绩效考核制度。教学工作繁杂,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但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教师缺乏积极性。将教学任务落实到人,同时建立教学评分积分制度,实现量化管理,并给予绩效奖励。对于教学缺陷,参照医院本科生教学缺陷管理处理。教学工作量化和奖惩制度保证了教师能够更积极、更专心地进行教学任务。⑥反馈评价机制。学员反馈、师资同行反馈、教学督导检查反馈等全方位的反馈评价机制正在建设中,相信能够推动教学更加有效落实。

二、住培学员六大核心胜任力的培养

住培强调住院医师的六大核心胜任力,包括职业素养、患者照护、沟通合作、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及终身学习。

(一)职业素养、患者照护、沟通合作能力是医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医师的言行首先需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建立患者信任,才能更好地实施医疗[3]。人文教育重在提高人文知识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将人文教育和关怀作为入科教育的必备内容,激发住培学员珍视生命、关爱患者的人文情怀,学习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明晰作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增强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同时重视住培医师的文化和心理建设,包括:向住培学员详细介绍超声专业特点、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就,例举临床工作中超声医师在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价值的实例,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超声医师为荣;建立住培医师联络群,设立专职联络人,组织课外集体拓展活动,帮助进一步建立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培训、超声检查技能培训、住院医师读书报告、病例分析、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项目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成长为具有初步的独立岗位胜任力的住院医师。保证住院医师教学、临床和科研培养目标的具体举措包括:

1.科室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保证住培工作的顺利开展:①设置专职教学岗。申报资格为取得中级职称3年及以上的主治医师,工作期限至少6月,期间医疗工作不超过20%,主要负责学员医疗岗位和课程安排,监管学员在岗情况,以及检查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与学员手册相符情况等,做到住培学员入科有接待,过程有监管,出科有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临床教学工作能够贯彻执行。②建立住院医师导师制。指导老师将培养学员六大核心胜任力作为目标,贯穿医疗、教学及临床工作始终,每位导师管理学员不超过3人,要求定期与学员进行沟通,参与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胜任力的培养,包括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医德医风、心理疏导,参与住培学员理论授课、技能培训和考核。③建立住院医师临床一线工作上级老师负责制,由上级老师专职负责学员岗位指导和报告质量。通过超声工作站进行权限设置,承担一线医疗岗位的住院医师不能单独出具超声检查报告,必须由上级老师审核后才能签发,保障住培学员加强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保证超声检查和报告质量。④超声报告质量抽样检查制度。每月定期抽查学员一天的超声报告,按照科室制定的超声报告和存图标准进行评分,<3分为不合格,进行科内公示,让学员明晰错误原因。此项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行业观摩学习的热点。

2.优化操作技能培训:超声医学专业的最大特点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熟练掌握超声仪器的基本操作,准确识别正常及异常声像,结合临床资料及病史快速做出综合的疾病诊断。超声检查的动手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通过4个方面的岗位设置以满足学员能力成长的培训需求。①超声报告录入岗位,第一年度轮转影像科室时间段。通过在报告录入过程中,学习使用准确、规范的超声描述和诊断用语,医患沟通技巧,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图像表现,与传统教学法相辅相成,能够很好地加深对常见疾病的认识。②临床技能培训实验室岗前培训。教学楼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了6个模拟真实场景的超声检查室,配备有功能全面的超声诊断仪、不同器官或疾病模型的超声模拟人或声模拟教学系统,由带教老师演示超声仪器的调节、超声扫查手法及技巧、标准切面的获取、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技巧,边演示边讲解,学员分组利用超声模拟人或学员之间相互检查来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反复练习,培训后考核合格方可开始临床工作。③入门级临床培训。提供新手“慢操作”的培训岗,仅预约诊断室一半工作量,由指导老师手把手或放手不放眼的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检查速度和扫查能力,确保学员掌握诊断及操作要领。④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岗。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满负荷完成一线超声检查工作量,每2~4个检查室配备1名指导老师;增加急诊和床旁超声等特殊岗位轮转培训,培养住培医师危急意识,锻炼快速、细致的工作能力及临床沟通协调能力。

3.临床思维和教学科研能力培养:①病例分析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5],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及有一定实践经验后,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教老师设计适合的典型病例,提供超声图像结合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信息等,在课堂上组织并引导式地展开讨论,梳理诊断思路,建立全面系统的思维理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②“同病异象”、“异病同象”等复杂情况使超声医师在疾病诊断中的容易掉入各种陷阱,通过每周半小时的病理-超声读片会,提高住培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拓展临床思维,增加对非典型病例和少见疾病的认识。③强调教学效果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科内定期组织住培学员进行读书报告、报告内容及课件制作,由学员独立完成,指导老师对课件的选题、内容格式、口语表达等做出评价和建议;要求高年资住培学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低年资住培学员、临床实习生的超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中。学员“输出”模式可以更好地反馈学习效果,有益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④住培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住培学员学历层次不同,要求本科层次学员积极参加各类型科研讲座,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撰写文章,鼓励攻读同等学历研究生,完成学历晋升;对于研究生层次的学员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在科研方面有成果产出,帮助和带动其他住培学员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总之,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超声的需求也变得更多、更精细化,超声诊断具有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特点,需要临床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沟通技巧、规范标准的检查手法,以及对疾病进展与病理生理等全面临床思维能力。超声住培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六大核心胜任力的住院医师,成为超声医学专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秦怀金.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7,1(1):1-4.

[2]张群霞,冉海涛,任建丽,等.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6):424-425.

[3]王宏忠.将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医务人员思想教育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2):124-125.

[4]杭菁,王慧,李奥,等.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8(50):239-240.

[5]王立淑,何文.案例教学法在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4):11-12.

第2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关键词】产前超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智能的概念最初被描述为计算机程序执行与人类智能相关的过程的能力,如推理、学习、适应、感官交互理解。19世纪50年代AlanTuring在一份研讨会论文中提出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如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被评估者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1]。随后McCar-thy等[2]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这一特指名词。传统的计算机算法(如电子计算器)设置好既定的规则,每次都执行相同的功能,AI算法则自动从训练数据中学习规则(函数)。当今AI作为人脸识别技术、虚拟助手语音识别(如亚马逊的Alexa、苹果的Siri、谷歌的Assistant和微软的Cortana、汽车自动驾驶等)的基础,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机对弈的里程碑事件包括1997年“深蓝”电脑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yKasparov、2016年击败了中国职业围棋手李世石(9段)[3]。在医学领域,AI因其具有从大数据中获取规律的能力,可用于筛查、预测、分诊、诊断、药物开发、治疗、监测和影像识别等,目前已在新药研发[4-5]、临床决策[6-8]、医学影像判读[9-10]等各方面发挥着助力作用。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AI图像分析软件呈指数递增,如检测心律失常的智能手表、自动提取关键诊断图像的智能软件等。产前超声是医学影像AI领域的难点,受孕周、胎位、超声特有的声衰减等影响,图像标准化程度低、特征描述困难,从而导致机器学习的特征工程准确性低。深度学习是先进AI技术的代表,在图像模式识别方面表现尤其出色,通过模仿人脑的结构设计,可自动提取底层特征,避免了人为图像分割导致特征工程准确性低的影响。因此,借助深度学习技术极有可能在这项劳动密集型任务中突破瓶颈,为智能化图像识别提供更为深远的帮助。本文整合这两个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AI基本概念,探讨AI与产前超声领域结合的研究进展、机遇与挑战、未来趋势,旨在加强产前超声领域与AI领域专业人士之间的跨学科交流,进一步挖掘AI在产前超声领域发展的巨大潜力。

1AI基本概念

广义的AI指机器具备任何与人类相似的思考、学习、推理的能力,即机器从数据和经验中学习规律,从而达到可提供新的数据和经验的能力。狭义的AI是机器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如图像检测、翻译、国际象棋等。机器学习是AI的一个分支,可理解为随数据量增多而逐渐改进统计方法,以获得最佳模型(函数/规律),最终达到预测未知状况的目的[11]。换而言之,大数据支持是机器获得智能的基础,而医学影像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大数据库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监督学习中训练数据是具有标签的,机器根据已有的数据标签,找到输入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无监督学习中训练数据是不需要标记的,机器通过聚类的方式从数据中寻找某种内在共性,从而分类数据;强化学习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通过试错、激励的方式以达成回报最大化。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另一分支。在深度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由多层隐藏层连接,也称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CNN),是一种受生物神经网络启发的计算算法。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含有多层隐藏层,可自动提取底层特征,使人眼无法分辨的抽象信息得以保真学习[12-13]。因此,其应用于医学影像AI识别时,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图像分割导致的特征工程准确性低。

2AI在产前超声领域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先天性畸形产前筛查重要性的认知逐步加深,产前超声筛查需求持续增长,而要达到专业产前超声筛查所需能力的培训时间长,导致产前超声工作者的工作负荷急剧增加。因而,提高产前超声筛查效能的迫切需求成为了AI在产前超声领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产前超声AI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产前超声筛查切面识别与定位、生长指标与解剖结构的自动测量、鉴定图像的标准化程度、部分标准切面的正常异常的分类识别等。

2.1产前超声筛查切面智能识别与定位

产前超声筛查切面智能识别是指计算机通过大量学习已知数据的类别标签,实现超声图像输入后切面的自动分类,如图像是腹围切面还是头颅切面,这是进一步测量、诊断异常的基础。而筛查切面的定位是指机器能在视频流或众多扫查切面中定位到所需的诊断切面。早在2017年,Yu等[14]借助深度学习CNN的结构优势,配合迁移学习策略和针对性的数据增强技术,实现了胎儿颜面正中矢状面、双眼水平面、鼻唇冠状面的分类识别,经测试该模型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达0.979~0.999。同年,Chen等[15]应用卷积和递归神经网络的新型复合框架实现在图片和视频集中对腹围切面、双眼横切面、四腔心切面的自动分类识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Baumgartner等[16]通过深度学习弱监督学习模式,建立了CNN模型SonoNet,实现了自由扫查时13个胎儿标准切面的自动识别,图像召回率达90.9%。该项技术的实现将有利于引导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获取胎儿筛查的标准切面,全面提高产前超声医师培训效能,缓解全球范围内专业产前超声工作者短缺的压力。甚至在紧急情况下,非产前超声专业医疗工作者基于AI辅助也可获取筛查切面进行基本的产前超声筛查。

2.2胎儿生长指标及解剖结构的自动测量

计算机自动测量的基础是根据超声图像中不同区域所展示的回声强弱、空间纹理、结构形状、边缘连续性等特征,把目标图像中特征性解剖结构从其周围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将深度学习自动分割优势应用于标准切面自动测量,展现出良好的性能。目前很多的超声仪器都配备自动测量AI软件,包括颈项透明层、生长发育指标、侧脑室等的测量。如Chen等[17]基于CNN对胎儿颅脑侧脑室的像素级分割,实现了侧脑室宽径准确测量,误差仅1.8mm。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团队[18]基于VGG-Net的网络,自动分割胎儿颅骨光环,再通过U-Net网络来自动测量胎儿头围,最后以参考头围的Hadlock曲线来确定孕周,实现孕周的自动估算。Kagan等[19]对比了人工与半自动测量颈项透明层厚度在不同经验医师间重复性的差异,发现自动化测量技术有利于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对颈项透明层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基于自动分割特征图像,AI技术准确的自动测量将简化所有超声工作者平时的操作步骤,节约检查时间而将更多的注意力专注于特征性结构或病灶。

2.3产前超声筛查切面的标准化程度质控

产前超声筛查切面的标准化程度质控是指判断超声图像是否显示了标准切面所必须显示的结构,是避免误诊与漏诊的基础,也是培训专业的产前超声工作者的关键。通过将医学逻辑转化为计算机语言进行图像的量化质控,我国深圳大学团队产出了出色成果。其中,Wu等[20]将AI检测技术应用于胎儿腹围切面的标准化程度质控。首先基于CNN定位图像中胎儿腹部横切面,再基于标准的腹围切面需显示胃泡、脐静脉等关键结构,对关键结构的显示进行量化评分。该研究所研发的FUIQA网络对腹围切面的质控评分与3名专家的主观评价相接近。Lin等[21]提出基于候选区域快速卷积神经网络多任务学习框架MFR-CNN对颅脑横切面内的丘脑、外侧裂、脉络膜丛,侧脑室后角、透明隔腔、第三脑室进行分类及定位检测,结合图像放大程度对切面进行量化评分。以交并比>0.7为定位准确,该模型对切面中结构定位准确率达80%以上,平均分析时间为0.5s。Dong等[22]建立的胎儿四腔心切面质控评分的神经网络综合考虑了图像的增益、放大程度以及图像所必须显示的关键结构等因素。如果同时检测到:4个腔室、肺静脉回流角,心尖、乳头肌、两侧各显示1条肋骨,且增益及放大程度合适,机器则判断为标准四腔心切面。其定量质控胎儿四腔心切面内部验证精度93.52%,外部验证精度达81.2%。

2.4正常与异常产前超声图像的自动分类识别

胎儿异常的诊断是AI在产前超声领域的最难点:首先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通常需要多切面联合诊断,单一平面信息量少,AI算法需要解决动态、联想、立体识别等方面的难题。此外,胎儿畸形的病变种类很多,每种畸形变化不一,相对来说单一病种数据量少,AI识别也面临数据量不足的困境。近两年,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于胎儿心脏及颅脑的正异常分类或部分异常类型诊断方面作出突破。2020年,Gong等[23]在建立胎儿先心病AI筛查模型中,首次引入了异常四腔心切面的图片训练,验证结果表明AI在分类正常与异常四腔心图像的表现超过了低年资及中年资医师,仅次于高年资医师。Ar-naout等[24]建立的神经网络在识别5个胎儿心脏标准切面基础上,实现了正常与16种先心病的智能分辨,曲线下面积为0.99,敏感度为95%[95%置信区间(CI)84%~99%],特异度为96%(95%CI95%~97%)。Xie等[25]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胎儿颅脑超声图像进行正异常分类,该分类系统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与异常颅脑横切面分类准确率达96.31%,明显超过既往文献报道的80%。热力图病灶定位结果显示61.62%达到精确定位,24.65%定位到与病灶紧邻的位置。同一课题组Lin等[26]通过分割和标记超过21500张胎儿颅脑超声图像进一步提出了胎儿颅脑异常实时AI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常规超声扫查中自动识别胎儿颅脑横切面及切面内特征性解剖标志,并根据图像检测9大种不同颅内异常。该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0.95。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中的多项任务(分类、分割、检测),AI技术在产前超声领域的研究已逐渐从正常切面的定位识别过渡至异常声像的分类诊断,并有望模拟经验丰富的产前超声医师,权衡多种图像参数的同时辨别伪影,指导正确的临床决策。

3产前超声AI的挑战与趋势预测

AI技术在产前超声领域的研究进展充分展现了AI技术的优势及有望减轻产前超声工作者负荷的潜能。然而,将AI引入临床实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对AI模型普适性的考证及一些目前尚无法避免的伦理问题的解决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准备。首先,AI模型的普适性问题:(1)单一中心获取的训练数据所建立的模型能否适用于不同的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场景;(2)为中孕期设计的AI模型很难适用于早孕、晚孕的超声检查;(3)大多数AI模型是通过“监督学习”推导出来的,这意味着医师标注的准确性将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人类参与不可避免地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主观偏差,得到的模型也可能受标注偏倚影响。因此,未来的AI模型无论是针对训练集的标注、还是验证数据集的底层标签,均需考虑制定合适的准则对质量进行把关。AI的适用性也需根据训练及验证数据制定严格规范,未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将成为AI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此外,真实场景的临床思维不仅考虑图像的特征,还会根据年龄、家族史、既往史、其他指标进行多因素整合分析,而AI模型只针对训练过的特征进行预测,不考虑其他因素。因此,未来医疗AI领域的研究重点将是构建AI集成图像和电子病例的“个性化影像诊断”。另外,AI在产前超声的应用,或者说在医学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伦理问题,例如AI应用到临床需要达到多高的准确率、AI所产生的医疗风险将由谁承担,需要各位研究者们进一步建立行业标准来规范这些问题。

4总结

第3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第4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因为合并系统疾病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从3个方面规范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合格标准,包括:1)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2)入院前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时限;3)特殊情况,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评估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达不到院前准备标准的患者需要先进行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评估,再准入,这为患者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2规范工作各个环节

作为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我们的《工作手册》由科室主任带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编写,操作常规和紧急事件处理以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为蓝本,经核心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往各台电脑信息系统,方便查阅。《工作手册》阐述了我院麻醉科规章制度、麻醉科任务及各级医师职责、工作流程、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规、麻醉科术前评估及诊疗常规。《工作手册》统一了规范化操作与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这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医学生毕业后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住院医师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5]。住院医师阶段之后的医师职业生涯要不要规范化培训?医学在发展,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可持续发展,麻醉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因此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工作不仅限于住院医师阶段,应该持续于麻醉医师整个职业生涯,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合并常见疾病患者麻醉评估与管理

基层医院面临的疾病谱有其特点。相比大型教学医院住院疾病病种复杂、丰富、分散,基层医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6-7],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统评估密切相关的疾病种类,需要术前评估,术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层医院医师应该熟悉掌握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合并症患者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管理。

4经典病例讨论模式

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可以整合多学科的内容,巩固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传播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激发临床科研和创造,旨在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病例讨论是每位麻醉医生接受终身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选自临床实际患者,术前患者包括合并症患者、特殊手术患者、少见病患者;术中患者出现特殊、危重情况、并发症,术后进行病例回顾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汇报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诊断治疗、入院后诊断治疗计划、拟实施手术;第2部分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器官功能、气道评估,相关科室会诊的落实情况;第3部分包括手术步骤分析,特别是关键手术步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计划,针对该患者病例特点所采取的对策,避免脱离本例患者去讨论,麻醉计划及处理对策应该体现出支持依据,包括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麻醉指南、最新进展等;第5部分为科室讨论,大家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专家点评,科室主任总结;第6部分为具体实施,综合自己的麻醉计划与专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术后特殊病例回顾,有其特点,除了需要汇报患者基本信息外,着重于术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关键地方停下,留下悬念;提问,留出思考时间;结合病例,介绍临床原则和指南[9],让参加者听后意犹未尽,获益匪浅,学到知识。

5超声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一次创新性进展,借助仪器,解剖结构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实施精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9]。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气道评估、胃内容物及容量评估、血容量评估、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状态评估等。基层医院虽然受限于技术力量,但仍然可以先开展较为简单的超声引导技术,如外周神经阻滞和动静脉穿刺置管[10]。随着麻醉团队的发展,超声可以逐步应用于其他广阔的麻醉工作范围。

6网络资源

教学医院通过网络精品课程课件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11]。通过搭建信息网络课程群的网络资源平台,以多模式实践教学为手段、网络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自主学习创新体系,应用于本科、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12]。网络资源是麻醉医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基层医院医生更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知识的更新。中华麻醉学在线,新青年麻醉论坛等麻醉学专业网站,为各级麻醉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麻醉学教育相关手机APP在麻醉学继续医学教育中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的知识获取途径,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学术知识交流互享,但是需要识别出高质量的麻醉学专业APP[13]。2017年4月笔者在山西省大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工作,总结我科经验,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介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在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地区间差距会逐渐缩小,但目前依旧存在,麻醉医师唯有围绕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环境和特点的学习路径,才能源源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自信心,最终目的是为各区域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家影,曾爱华.基层医院围术期麻醉手术风险评估与麻醉分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59-161,201.

[2]杨廷军.浅谈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51-52.

[3]吴延,吴安石,岳云.探讨导师制与基层医院骨干麻醉医师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6,17(8):74-75.

[4]王波,孟开,张玲,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0):780-781.

第5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技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的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中,注意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侧重医疗器械实践培养。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自1999年开办至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培养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程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1该校发展历程

牡丹江医学院自1958年创立以来,目前已经拥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1997年6月,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价,成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价合格院校。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的发展壮大,牡丹江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方面均走在了同级别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患者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1]。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正处在快速时期,理工类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大力项目[2],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其中一门[3]。我国在2006年时出台了改革政策,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区分为两种学制不同的专业进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是专门从事影像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在仪器操作及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显优于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

3该校学科建设情况

该校拥有较高规格的影像实践基地,该基地初建于2003年,现拥有6个实验区,47间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配备X线机(常规X线机、程控X线机、高频X线机)、CT(螺旋CT、往复式CT)、MRI(超导MRI、小型MRI教学仪)、ECT、DSA、超声(彩超、黑白超、数字超声教学仪)、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麻醉剂、体外碎石机、血液透析机、激光相机、洗片机、高压注射器等5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可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亦可带领学生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的拆卸、搬运、安装、维修等工作,让学生得到“实战”的机会。该校于2013年在医学影像学院增设4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工程方向)(5年制)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大纲亦作调整。根据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删减部分陈旧设备相关知识,如压缩常规X射线机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的讲解,由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讨论。在实验课改革方面,删减部分陈旧实验项目,让学生多多地参与实验课教学互动中,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学期均进行实验室开放,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DSA设备的安装,X射线机设备的局部改进设计等。积极组织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近几年该教研室共指导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共6项,例如:“常规X线机灯丝加热电路改进”。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2016年1月,医学影像学院经实地考察,与北京威格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2016年7月,首届2013级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2017年7月,经调查反馈,一年来各家医疗器械公司均能按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实习效果非常理想,多位学生实习表现优秀,被实习公司正式录用。校企合作模式将继续开展。医学影像学院于2013—2014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改革创新教材、医学影像专业特色系列教材中,影像设备教研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写了《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医用常规检验仪器》《医用传感器》《临床设备学》4本理论及实验教材,并已投入使用。该校现已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已提上日程。

4未来学科发展模式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只要目的,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基础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的主要宗旨[5],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后,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来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的综合技能[6]。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以将专业发展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科[7]。

4.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怎样的改革,其宗旨都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能被社会所用[8]。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医院及工厂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其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早上手,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呼声对于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尽量多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10]。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及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11]。

4.4建立教学评估及监控体系

完善的一套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2]。建立一套过硬的实践教学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刘晓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8(1):5-7.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3]宁旭,金贵,许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7(22):3512-3513.

[4]陈月明,孟雪.基于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7-91.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28(9):80-81.

[6]王岫鑫,庞宇,冉鹏,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34-135.

[7]钟娟,郑旋.基于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4(10):151.

[8]张岁霞,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7-150.

[9]王洪凯,刘惠,邱天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32-133.

[10]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11]李鑫,王爱英,闫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6):357-359.

[12]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1(9):98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