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精选(九篇)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

第1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第2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如果说既往超声诊断医师的知识是由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础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构成的相对单纯的平面型知识结构,那么介入性超声的进展,还要求超声医师(尤其是从事介入超声的医师)了解更加广泛、深入的相关临床专业知识,也就是要求知识的结构向更为复杂的立体交叉型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超声医师已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是对自身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的检验。实践已经证明,超声医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超声医学包括介入性超声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在每一个病例中的运用同样是教学的要点。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这样的病例,介入超声的直接目的是在扩张的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缓解胆管系统内压力,减轻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我们针对连续的4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术后随访结果,为学生举办了题目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超声治疗”的科室内讲课。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发生因素,患者症状的科学解释几个方面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间的异同;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术,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的思路等等。讲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科技文献,并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从病理、解剖、临床到介入超声原理到科研观点的立体思维框架。学生普遍表现为比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去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三实习作业法-规范报告书写

第3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 工作,并完成论文。

第4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学检查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声检查在各级医院,包括师以下卫生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超声诊断是卫生士官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对各专业卫生士官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分配课时

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的概念与原理多且复杂,教学难点较多,但教学课时较少,要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使学员完全掌握这门知识难度很大。因此,应该立足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与课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清楚。

士官教学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学员来自基层,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员的知识背景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 科学安排课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考虑到学员普遍专业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时间,复习相关的解剖、病理知识,为理解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奠定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超声诊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它是在动态中形成图像的同时观察图像[1]。传统的粉笔、挂图、板书、文字幻灯等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该学科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而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及动画中,使得真正基于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可能。多媒体课件通过声、色、静、动、图文并茂的媒体形成,多角度刺激学员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时空观的扩展也有利于开阔学员的思维空间[3]。

平时工作中我们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及超声工作站,采集大量各系统、部位正常声像图及典型病理声像图,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文字部分提纲挈领,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用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给以感性表现;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插入一些动态图像及超声检查短片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及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板书,用黑板绘简易图或示意图,如超声的反射、折射、多普勒频谱图、二尖瓣M型运动曲线、胆囊“WES”征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能起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用。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同。各专业共性的教学内容包括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常值等基本知识。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专业的学员还应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熟悉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针对不同系统疾病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最优化的影像诊断。因此,我们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目的性,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更适合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课前还了解学员的信息,包括学过的课程及其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在学员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结构组合,明确主次。讲授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注意教学互动,启发思维。抓住现象的内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注重练习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与经验。练习课的目的就是使学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超声无辐射损伤,安全性大,学员之间可以反复多次互相练习。我们在讲解仪器的构造组成及具体操作方法后,选择一名学员作为被检查者,教员操作示范,同时讲解观察内容、正常声像图表现及具体操作手法。然后,让学员相互练习,包括选择体位、探头放置部位、扫查切面(纵切、横切、斜切等)、扫查方法等操作技术,教员随时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颖嘉,鲁鸿,龚渭冰.超声诊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5):317318.

第5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

第6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这次,GE将创新的“煊光”成像系统构架平台作为Voluson10的图像成像基础,令四维图像栩栩如生,更好地助力精准诊断。卓越的图像品质、自动化测量工具以及丰富的容积技术,使得Voluson10能够为早、中孕期超声检查、胎儿心脏评估及妇科疾病诊断等临床检查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内置的数据推送系统可以把报告第一时间发送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望极大优化超声医生的工作流程和诊断效率,提高诊疗效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谢红宁以及北京安贞医院教授何怡华在赞叹科技助力医学发展之余,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借助日益更新的超声技术,产前超声筛查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供需矛盾,超声人才短缺

日前,谢红宁被任命为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她看来,超声技术的发展虽然为医学提供了更大助力,但对于超声专业领域来说,产前超声医师的人才匮乏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超声检查对于胎儿是无可替代的、最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由于其能够重复性使用、相对价廉的收费被社会广泛接受,然而,合格的产前超声医师的培养却远远赶不上社会对该项人才的需求。

“造成这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以及影像医学专业医师培训中没有专门针对产前超声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体系。”

在谢红宁看来,超声医学应该作为二级学科在医学院校开设独立课程,但是目前我国仅有首都医科大学开设了超声医学系。

由于缺乏系统的在校超声医学教育,超声医学人才的培养只能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完成。谢红宁表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该专门列出超声医学的专项培训,尤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养产前超声筛查和诊断的医生。

给予更广阔的视角

何怡华谈到,产筛仅仅是胎儿医学乃至母胎医学的基础,在关注出生缺陷诊断的同时,还要通过多学科协作加强“胎儿心脏病患者管理”。“就胎儿心脏病患者来说,合理的管理是分几个层面的,不仅要产筛,发现问题还要进行先天性畸形心脏病危险分层的诊断;要建立出生后救治路径,还要加大科研力度,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何怡华谈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安贞医院建立了以超声、妇科、产科、儿科等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平台,并于2013年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母胎医学中心,开展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

据悉,产前产后一体化不仅包括产前的多学科协作、绿色通道的建立,同时还包括胎儿出生后的急诊救治,是对相关医疗资源的整合管理。

现在,何怡华及其团队瞄准了预防医学,准备发力。

第7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区域神经阻滞的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没有感性认识是不易掌握的。而在临床带教时学生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带教教师的不同,教学无法标准化。临床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模拟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虚幻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运用的临床带教中,我们采用了医学模拟系统和学生模特超声显像学习相结合。医学模拟系统可模拟各种临床环境和病例,使学生可以对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诊断进行综合训练,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教师可将重点的内容反复向学生演示,学生可以在不伤害病人和准许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操作训练,强化感性认识,直到完全掌握[4]。同时,我们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的直观、实时、无创等特点,每堂课选择一个学生自愿者做我们的实习模特,系统观摩肋间神经、眶下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的走行和它们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使得学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第8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临床病例讨论法; 教学; 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14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1.083

临床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典型误诊病例、漏诊病例、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等。临床病例讨论实施通常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笔者以超声影像临床工作中诊治的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病例作为教学素材,阐述临床病例讨论法在医学影像临床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用体会。

1 病例资料

以湘雅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带教见习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选择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患者1例作为病例讨论素材,课前安排各组学生查阅临床病例相关资料及文献,做好准备工作,讨论分析该病例影像诊断依据、误诊漏诊原因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教师在课程结束时予以总结。医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予以评估,评估效果以四个等级(优、良、一般、差)予以评定。

临床讨论资料:患者,女,44岁,于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样胃内容物,伴反酸,精神体力欠佳,大便3 d未解,排气少。常规抑制胃酸等治疗效果不佳。中上腹见12 cm手术瘢痕,患者自述6个月前因胃穿孔在外院行穿孔修补术。常规胃肠超声扫查:幽门部胃壁局限性增厚约13 mm,边界不规则,幽门管腔狭窄,横切为“靶环征”;胃腔显著扩张,内可见大量液性无回声中食物残渣形成的杂乱点絮状高回声;改变时,混乱的内容物随之移动。胃幽门部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模糊,蠕动波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幽门部胃壁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幽门梗阻,一周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

2 结果

临床病例讨论的医学生共计30人,其中26人评定为优,2人为良,2人评定一般。多数医学生认为病例讨论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可以较早的熟悉临床超声影像学,增加感性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临床思维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影像医学临床病例讨论法直观、生动,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理解,节约课堂时间,事半功倍,容易为医学生接受,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得到较好效果。如何合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过程,笔者体会如下。

3.1 病例讨论资料的准备

资料准备要充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讨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影像资料。将病例和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其查阅教材、参考书和文献,做好讨论准备。本教学选择幽门梗阻的患者作为讨论病例,首先是因为幽门梗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并发症,但临床影像诊断有其复杂性。由于幽门附近容易发生溃疡或炎性病变,当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或胃部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或因癌瘤侵犯时,多种原因均可造成幽门区狭窄而出现梗阻,影像诊断常存在同病异图,同图异病等,难以早期确诊。其次,在本例患者中,超声影像诊断幽门梗阻具有优越性。与其他常用的诊断幽门梗阻的技术如胃镜、X线钡餐造影、磁共振成像、CT等比较,彩超具有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经济、可实时观察的优点,且可判定胃壁运动的变化和胃内有无潴留,是幽门梗阻临床上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对此例体弱、不宜胃镜检查者[1]。因此,选择该病例讨论,紧密与超声影像专业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了解认识超声影像医学技术在临床的重要价值。

3.2 病例讨论过程中注意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

临床病例教学时,当发现疾病的超声影像病征时,必须告诉学生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如该特殊病征所提示的疾病不能解释患者全部主要症状时,需考虑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2]。本例患者由于受到胃穿孔但无胃癌病史等干扰,且胃周及肝内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病灶,因此超声诊断时考虑术后炎症引起的幽门梗阻,未能早期诊断发现胃癌侵犯幽门窦。回顾临床诊治过去病史,发现该患者常规胃病治疗效果不佳,结合超声影像发现胃壁具有不规则增厚且血流丰富,胃壁活动僵硬,幽门部病变区与正常胃壁分界处模糊,高频超声显示胃壁全层受累等肿瘤侵袭特征。此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由于受到局部特征的干扰,没有与临床诊治特殊声像表现及疗效等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漏诊。通过病例讨论过程中的回顾性分析,能让医学生吸收经验教训,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重视影像医学与临床特征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全面准确的诊治每一个患者。

3.3 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临床病例教学时,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集中大家的思维来明确诊断。勇于提出自己对疾病的看法,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将病理、生理、内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例病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涉及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个学科,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与临床紧密结合。避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仅仅依靠影像图像主观做出诊断,脱离临床其他学科,造成误诊、漏诊[3]。

3.4 病例讨论教学的归纳总结

对医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合理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事实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出题考核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4-6]。兼形态和机能于一体的影像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临床医学重要课程。要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作为影像医学的带教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影像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例讨论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诊断过程把握度,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临床病例讨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拓宽临床思维,值得临床教学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995.

[2]蔡雷鸣,赵海涛.实时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5):392-393.

[3]徐艳.二维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诊断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98.

[4]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1,3(3):181,186.

[5]刘育艳.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1.

第9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范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今天的李俊来医师博学多思、拓新践行,在乳腺超声诊疗领域全国先进,只是这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泰山起于垒土”的长期积累。

1964年李俊来出生于内蒙古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在艰苦的条件里他学习勤奋,1979年考取内蒙古重点中学――集宁一中,是从十几个县区挑选出来的“尖子”。然而,1986年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县城卫校任教,基层条件很差。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是不甘于平庸地过活的,李俊来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终于,1990年他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并成为从该县城考取西医的第一个研究生。

研究生时期,李俊来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超声介入专家董宝玮教授,也是从此,他真正走上了超声医学的学术行列。研究生毕业后,李俊来跟随导师进入了现在的总医院超声科工作。总医院具有较高的综合医学实力,有很多在国内外享有名望的医学专家,设备和医疗环境比较优越,学习氛围浓厚,对有志于医学领域的李俊来来说,那是难得的发展平台。于是李俊来不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六点之前到办公室,有时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看文献查资料,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一名医生的苦与累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地体现。

同时,来自基层的李俊来也充分体会到病人看病不容易,因此特别珍惜作为医生的这一职责,憨厚、踏实诚信的他,总能和很多患者成为朋友,被同事称为“良好医患关系的楷模”。在同事之间,他也处处为别人考虑,不喜欢争抢,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自己多做,光环要别人多拿。”因此很多科室同事愿意与他团结共事、协作医疗。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日积月累中,如今李俊来已在浅表器官、血管和腹部超声方面形成一定的学术优势,目前是总医院南楼超声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对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和学术研究中,李俊来逐渐专攻起乳腺超声领域。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病,乳腺癌是国内外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们国家的发病人群较多,2007年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乳腺癌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癌症发病的第一位。

据李俊来介绍,我国乳癌大多发生在工作和劳动的关键年龄,其防治工作一直颇受医务界重视,各类诊疗技术不断出新。紧跟形势和学术前沿,李俊来从2007年到现在先后开展了很多新技术和新业务,如乳腺超声造影、乳腺3维超声、动态光学成像、B-CAD辅助乳腺诊断、标准化自动乳腺筛查超声系统、萤火虫技术、血氧成像、热层析成像、弹性成像、超声引导下乳腺病灶的活检、未能触及病灶的导丝定位、乳腺囊肿的抽液硬化治疗、乳腺脓肿的抽液注药治疗、乳腺良性病灶的微创旋切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HIFU治疗、乳腺癌的微波治疗前的实验研究等。可以说,李俊来在乳腺超声方面的项目开发上堪称我国医院之最,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内容属国内首次报道,以副主编和编委出版专著8部,参与获奖6次,对我国乳腺疾病的诊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2013年他还被医院评为“百位名医”培育对象。

近年来国家对乳腺疾病日渐重视,2008年3月由卫生部组织、中国抗癌协会和天津医科大学承办的“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乳腺癌筛查项目”启动,由理事长郝希山院士主持。李俊来作为本项目乳腺超声组组长在大会上作了“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提高超声检查诊断水平”的报告,会后整理的报告内容以专家论坛的形式发表在《中华医学超声》杂志上。在对城市妇女的筛查项目结束后,卫生部继续对我国农村适龄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李俊来作为其中之一负责为全国各地乳腺超声进行专业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和资格考核。该项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各地政府卫生部门的肯定和赞许,2009年李俊来获得了北京市级的奖励,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中。2008年9月,“国际乳腺论坛暨女性影像进展”在美国著名城市芝加哥举行,李俊来作为大陆华人首次在这一国际高级别的乳腺超声专业学术会上作报告,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乳腺超声现状和乳腺癌筛查”,与会者纷纷前来就超声在乳腺影像诊断和筛查技术中的地位交换意见。这次会议以后,李俊来把代表乳腺微创旋切的最新技术“Encor”首次引入国内,并在医院首先开展,效果显著,技术团队两千余例的应用经验发表scl论文近10篇,2011年获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容易,不仅要不断学习跟上科学步伐,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李俊来对此深有体会。响应总医院以建设一流“研究型”医院的奋斗目标,李俊来将科研基础研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他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军队科研项目,其中2012年获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项目“热层析分析仪的研发与应用”的课题“肿瘤生长与代谢产热的热层析新方法研究”,预期通过功能学和形态学双重信息对临床早期乳腺癌得以发现和检出;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乳腺癌剪切波弹性模量差异的病理基础研究”,预期通过微观病理认识恶性肿瘤产生硬度的原因;2011年获得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超声影像库的建立和自动识别系统的研发”,2009年获得军队专项保健“下肢静脉血栓风险预测临床量化研究”。随着李俊来在学术高度和深度方面的进展,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室的临床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