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全文(5篇)

高中语文课程

第1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材视角;高中语文;课程知识

语文教材是课程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教材内容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也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水平。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知识局限于内部删减或调整,尚未上升到“除旧纳新”的高度。因此,如何遴选高中语文课程知识,如何创新语文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关键。

一、高中语文课程知识现状

(一)语言运用类知识缺乏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虽然删减了一些基础类的课程知识,如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但是仍然缺乏实践运用类的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导致语文教材偏向于理论。例如,教材中设置了“某某语句表达了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等练习题,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涵,但是却偏离了语言运用教学的方向,达不到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学习的目的。之所以造成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和“言语”概念混淆,另一方面则是语文知识本身的问题,即没有区分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差异,缺乏特色化语言学知识。

(二)程序性课程知识不足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占比过高,程序性知识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局限于学习知识、了解语言文化,而忽视了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中,在“表达与交流”的习题练习中,常常出现“朗诵”“赏析”等关键词,其中蕴含了朗诵的特点、功能等陈述性知识,虽然让学生了解了“朗诵”的基本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却无法拓展学生思维,导致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程序性知识实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可以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三)课程知识序列混乱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多个主题单元,而知识序列杂乱分布在各个单元中,缺乏逻辑性、序列性,无法体现出语文知识逻辑递进关系,导致语文教学无序可循,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例如,在主题单元的导语中,虽然提出了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但是缺乏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无法将导语内容与单元课文有效结合。同时,以主题单元为主的语文教材,过于放大了人文教学主题,导致本体性的课程知识被遮蔽,除了单元导语的教学目标以外,教师需要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这不仅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也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课程知识教学不完善,教学内容局限于单元主题,无法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二、基于教材视角的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优化策略

(一)增添语言运用实践知识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换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使用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能灵活运用语言的人,所以合理调整语文教材,增加语言实践运用类知识,提升语文知识的实践价值,也能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设置语言规律知识点时,可以从语言规律是什么、怎么用等角度出发,利用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应用,构建“静态+动态”的知识结构,强化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充足的语文基础知识,学生不再是课程知识的储存器,而是课程知识的运用者、实践者,所以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正确理解学生与语文知识的关系,构建“以人为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因此,增加课程知识的灵活性,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灵动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也是高中教材改革必须关注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过于理论化的语文教材,创建丰富有趣的课程知识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优化学生对高中语文的认知。

(二)合理调整课程知识结构

首先,应适当增加程序性知识。为了保障课程知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思维,适当增加高中语文教材的程序性知识,科学安排课程知识内容非常必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必须做好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过渡,一步一步加深知识教学深度,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加工知识,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在设置课后练习题时,可以安排循序渐进的问题内容,如提炼文章重点语句、分析其表达内容、发表自身的感悟等步骤,创建程序性知识解析结构,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学习质量,增强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又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文章内容,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次,补充陈述性知识。相较于程序性知识而言,陈述性知识强调“是什么”,属于静态化的课程知识,这是实现“为什么”和“怎么办”教学的基础,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例如,针对《范进中举》知识设置而言,虽然文章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但是缺乏“讽刺手法”的具体讲解,造成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讽刺手法”的难度,也影响了课程知识的全面性。因此,适当补充陈述性知识的说明和解释,完善陈述性知识结构,有利于保障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质量,又能为知识运行提供帮助。

(三)构建多元化知识呈现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也息息相关。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多元化知识呈现方式,强调学生主观体验和感受,实现“理性+感性”结合的知识序列,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也保障了课程知识教学质量。例如,将主题单元知识转化为语用系统知识,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为中心,明确各教学阶段的语言系统教学内容,一步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既发挥了语言的服务价值,又健全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增强课程知识的境域性,创建语文文化情景,也是知识呈现的方式之一。在语文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添加一些情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既可以增强课程知识的真实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为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奠定基础,还能提升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编排的逻辑性,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材课程知识调整,必须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语言实践能力教学要求,保障课程知识的合理性。通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知识现状,总结出增添语言实践运用知识、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丰富知识呈现途径等方案,从多角度探索了高中语文教材改革重点,明确了高中学生学习需求。这不仅提升了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又保障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辉.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5).

[2]康晓静.谈一谈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9).

第2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研究;教学设计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了教学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据了解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应用分析

对于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笔者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调研分析针对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对语文微课程的认识情况学生学习微课程的情况笔者对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

青年教师对新兴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乐于在语文教学应用微课程ꎻ中年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有效地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对微课程教学的实质性认识不够微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省去传统教学重复的环节以直接简练的方式完成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线的微课程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很少不同学校教学情况的不同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微课程的应用情况取决于高中学校教学层次的实际情况教师一般对微课程认识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微课程技术一些普通高中教师对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了解太少

(二)学生调查及问题反馈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学生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接受能力强他们大部分对语文微课程教学比较感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管网络上的语文微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上网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局限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二、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认识不足

我国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起步较晚有关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应用的研究更少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微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这样造成微课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的教学作用学生也无法通过微课程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得也少对微课程的认识不足

(二)微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无法进行是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多而教师又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这使得教学内容无法确定并且微课程教学缺少系统的教学设计规则教师对微课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设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这些都是造成微课程教学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高中语文微课程制作技术欠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语文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不够这就为语文微课程的制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中困扰教师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有效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在网络上语文微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应用得比较少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网络微课程资源的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得不到充分的使用而教师本身对微课程制作技术不了解不能完成微课程的设计这导致微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认识

1.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及理念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其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加深对微课程教学实际意义的理解把微课程教学应用到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中

2.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设计内容更加丰富的微课程ꎻ提高对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认识更好地把语文知识整合到一起设计出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微课程

3.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微课程是新兴的教学形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辅助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因此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去面对微课程教学形式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学习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培养语文教学创新意识

(二)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要以微课程的特点为基础设计出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需要

1.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稳定、准确和精练是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微课程教学的设计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微课程要给人直观感觉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说明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字词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在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梳理课堂上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微课程复习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教师总结问题的方法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再次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微课程的内容要根据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制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益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以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学生对语文教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语文教学的主旨

3.教学过程设计原则

传统教学和微课程教学都需要导入微课程在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导入时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语言的简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练讲清楚重点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讲解保证语文教学质量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要做好课后总结时间一般在40秒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总结这对学生课堂上学习内容的掌握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微课程教学总结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根据微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要简洁精练、明确集中与传统教学区分开体现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中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适应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小荣.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9).

[2]吴玉祥.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4(10).

第3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项目式学习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在于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为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方面,不仅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满足学校中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通过明确项目式学习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方面也在积极地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高中阶段的学校课程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挖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关联真实世界,使国家对于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提出的要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1]。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能够保证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水平满足国家需要,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科学习技能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所谓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一些具有较高复杂性以及真实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获得必要的技能以及知识。而为了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效率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促使项目式学习方式的积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就需要建立明确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在为学生确定项目式学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点,同时也要将学校的育人目标融入课程教学中。经过综合考量,我校高中语文教师确定了如下的项目式学习课程目标。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热爱以及好奇心。第二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即在学生遇到一些生活问题之后,要能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三要使学生自身具备迎接未知挑战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毅的品质。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特点,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项目式学习目标要与学科课程的教学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项目式学习的内容与课程教学的内容并不是相脱离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通过为学生建立明确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有方向、有针对性,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通过建立明确的项目式学习主题,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视野得到有效拓宽

在高中语文科目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建立了明确的项目式学习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为学生建立明确的项目式学习主题。项目式学习主题的内容即为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其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式学习指明了方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类型的项目式学习主题。第一,《批判性写作》项目式学习主题,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语文科目中的各种观点,在感受语文作品之美的基础之上,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第二,《微电影拍摄》,现阶段,由于数字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拍摄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也可以是语文教材或是课外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片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创作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尤其是对于文章写作结构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更全面的领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明确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视野也能够走出课堂之外,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三、通过对学生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构进行优化,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以及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课堂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发散自己学科思维的过程,通过将一些生活中以及未来潜在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首先,要明确怎样的问题才适合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通常情况下,项目式学习针对的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技术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综合思维来解决。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一些问题往往又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学生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其次,要能够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对问题解决所需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确定,使一个存在结构问题的探究课题能够真正转化成学科问题,并在情境的引导之下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最后,若项目式学习所需要探究的问题自身具有良好的结构,在实际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固定的学科模型,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出问题的答案之后,需要能够将问题的结果迁移回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检查所获得答案的适切性,针对研究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调整。使学生能够拥有运用语文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驱动性问题,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不仅是灵魂,更是核心,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学生在实际解决教师所设置的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充满兴趣,问题自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为学生项目式学习活动所设置的驱动性问题要能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拔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批判性的角度对自身在阅读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整理,进而达成常规教学的课程目标[3]。最后,教师所设计的驱动性问题要能够直接指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使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深化对于课程标准所要求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会一定的语文学习所需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驱动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之下,对项目式学习任务产生兴趣,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五、通过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对项目进行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通常情况下,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驱动性问题都属于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自身不同方面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但是若学生自身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则很难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驱动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有效降低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驱动性问题的难度,教师就可以尝试将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驱动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对应学生的一项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逆向思维对拆解后的项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驱动性问题进行全面的拆解,能够使学生在项目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清晰地把握每一个环节,且每一个环节的项目式学习都能关联最终的问题解决,最终学生在对每个环节的项目式学习成果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得出最终的问题答案。而在学生借助项目拆解的方式逐步解决驱动式问题的过程中,相当于他们自己经历了一遍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有更加明确的把握,进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六、通过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对学生的引导,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实际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通过个人力量或是通过小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成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对于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虎小燕.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0(8):97.

[2]屈彦奎.中国古代文论视域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3):24.

第4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谁赢得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先机和活力,谁就会在课程教学改革大潮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领先走向开放性教学的良性发展之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语文教学来说,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优化教学结构和过程,又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开阔学习视野,不断拓展教学活动的深广度和厚度。那么,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呢?如何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就以下方面作简要阐述。

一、简析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如下几种:1.按照途径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资源”三类。其中“校外资源”包括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形式,“网络资源”包括校园网、局域网和因特网等方面。2.按照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3.按照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类型。4.按照性质标准,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两类。5.按照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种类型。上述各类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单独开发与利用,也可组合开发与利用。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构建一种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活动体系。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既可把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又能把学生从灌输式教学中“拯救”出来,它是目前最具实力、最富活力、最有潜力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善于从“深度挖掘”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凡是编入语文教材的作品,不是“经典”就是“精髓”。所有这些,既是对学生开展“工具性教学”的良好素材,又是对他们开展“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出于各不相同的种种原因,教材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存在“空白之处”或“意犹未尽”现象,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空间。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其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只一个“又”字,便写出了作者心中潜藏着的不绝于胸的苦思愁肠。既然是“又”,就说明这绝非“第一次”,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次”。那么,作者以前的“苦闷”是什么呢?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让读者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挖掘”李煜的“前车之痛”,让学生感受到此时此刻这位南唐后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与愤慨,应当还有悔恨与愧疚,这样便深化了学生对词作的体悟,使学生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二)善于从“学科整合”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出于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学校教育中把知识分为多类不同的独立学科。然而,各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和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与其他各类学科更是密不可分———合则共荣、分则互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整合教学活动,实现多赢。以教学苏洵的《六国论》为例,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是许多文史学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三苏”父子就各自写了一篇。苏轼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着重指出了“六国之间不团结”的原因,而苏洵则明确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苏洵这一说法最为勉强。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苏洵不是在就事论事,而是在“借题发挥、借古喻今”。也就是说,教学中只有把作品教学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情感。

(三)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意在强调———“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客观现象,而且“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如果摆脱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就会如同枯木,丧失生命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促进学用结合、教学相长,进而开辟出一条无可替代的“活水通渠”。以李密的《陈情表》教学为例,教学完毕后,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认知评价作者的“孝亲”思想。有些学生认为李密“以孝为本”,这种思想和行为可敬可嘉;有些学生认为李密“因孝亲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实属“愚孝”;有些学生则质疑李密为什么不能“忠君与孝亲两者兼顾”呢?或许有其他难以启齿的因素吧……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体悟。

(四)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既是无可置疑的“学习主体”,又与教师一样,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高中学生在思考与想象、综合学习和自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正因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体验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手口脑互动的综合协调能力,且有利于从中获得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为例,笔者提出“将相为什么失和”“负荆请罪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特征”“客观评价其中的人物形象”等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出人意料的是,有人通过“不因欺骗而杀蔺”这件事,赞赏秦王的“胸怀天下、王者风范”;还有人认为比起蔺相如,廉颇更加深明大义———因为蔺相如光是“避让”,却没有主动解释,假如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秦国从中反间挑拨,赵国又将如何呢?笔者认为,学生的这一见解,也应视为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五)善于从“科技支撑”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具有“音、像、图、文”和谐一体的优势功能,而且具有“储备海量、动静自如、更新及时”等方面的特点,它既可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全面支持,又能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以音像和谐、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学《琵琶行》时,教师可播放琵琶古曲,让学生在“音文互动”中更好地学习与感悟,从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源外,还可通过链接网络资源,实现相关资料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内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如借助QQ和邮箱等实现教研信息、教与学心得体会的对话和沟通。四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及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六)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课外天地,大有作为。”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生活才是无边无际、活力四射的“大课堂”。不仅如此,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创新、汲取和生成,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大有裨益。比如,学习诗歌单元后,笔者组织并激励学生开展“诗歌创作我能行”活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很高,有创作古体诗的,有创作自由体新诗的;在学习修辞方法后,笔者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感恩节精彩短信”征集活动;在学习议论文期间,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笔者组织学生就相关话题或社会现象开展辩论赛。再如,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路径。综上所述,持久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靠实践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创新。作为教学改革活动中的责任主体之一,我们教师应当勇于实践、善于进取,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阮丽利.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探讨[J].语文学刊,2015(8).

[2]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4).

第5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在现实的高中教学管理中会更加倾向于家长式的强硬管理。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载体,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由于自身的自由受到一定的拘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越发倾向于紧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权的争夺非常严重,使师生关系矛盾加剧。新课改后倡导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第一位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利益,教学方法上多以美国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这使得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要求教师放弃原有家长式的教学方法,转而以合作者和朋友的身份出现的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分数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学重点均指向学生的分数。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分数,传统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强行记忆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考到的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的内容,课后还会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课后练习作业,巩固课上所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便是讲解法、重复记忆法和练习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所催生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呈现出高分低能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响应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号召,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法、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淡化学生分数的评价,以学生进步度的提高为主要评价手段和方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使高中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三、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

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放在学生分数的提高方面,并且将分数高低视为定性班级好坏、学生好坏的标准。某种角度上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维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忽视课堂中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发生的变革,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课改后部分教师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大谈改革,重视创新,这些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完全丢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点,不能丢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知识,强调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