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高中中学教育全文(5篇)

高中中学教育

第1篇: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中长跑训练;要点;注意事项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中长跑运动有着重要位置,能够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发展人体耐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中长跑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训练中,需要把握好训练要点,结合中长跑教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保证中长跑训练效果。在把握训练要点时,需要从力量、耐力、速度和心理等方面入手,优化训练方案设计,保证长跑训练效果。

一、高中体育中长跑运动的现状和主要训练方法

高中体育中长跑运动的发展现状如下:第一,学生身体素质有待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高中生成为家庭中的重要人员,尤其是城镇学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使得学生自立能力较差,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对中长跑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欲望较低,身体素质降低。第二,教学模式有待革新。高中体育中长跑教学中,教学模式较为陈旧,缺少创新,虽然部分教师探索和创新了教学模式,但是,多数教师依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理念创新,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借助中长跑运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高中体育中长跑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持续训练法,主要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强度较低,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在基础训练中使用。第二,间歇训练法,主要是将跑步和休息交替进行,加强学生心脏负荷训练,借助此种方法,丰富训练内容,加强学生耐力训练。第三,重复训练法。此种训练方式主要是加强学生速度和专项耐力锻炼,提高学生节奏感和速度。相对于其他两种训练方式,重复训练法的强度比较大,学生容易疲劳。因此,教师需要做好训练计划方案,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中长跑训练要点

(1)做好训练前准备工作。在高中体育训练中,田径运动对学生身体状态和体能有着一定的要求,特别是中长跑运动。因此,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需要让学生做好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将学生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对学生身体的中枢神经和器官活动性能进行刺激,为学生训练活动做好准备。在让学生做好热身运动时,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慢后快,避免学生训练环节出现拉伤。在中长跑运行中,不少学生是刚刚接触系统化的田径训练,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热身准备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运动规律,改进自身运行技术,避免因为不正确的运动使自身受到损伤,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2)力量训练的要点。中长跑运动对高中学生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参与此项体育项目的基础,因此,力量训练是开展中长跑体育运动的基础,让学生具有足够向前冲刺的力量。在具体的训练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双腿酸软,全身无力,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力量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针对学生力量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在训练环节,可以采取循环训练或者间歇训练的方式,根据高中学生的体力情况,选择适当的力量训练内容。如果高中学生腿部力量不足,可以利用跨步跳、半蹲或者下蹲等训练方式。如果高中学生腹部力量不足,需要采取针对性强的腹部训练方案,利用高抬腿、快速摆臂的方式。在力量训练中,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应当让学生长期坚持,并且反复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此种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力量训练效果。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训练项目,如利用蛙跳比赛或者台阶跳比赛等,以激发学生训练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同时,还可以利用负重越野训练项目,结合野外环境开展锻炼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力量训练,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利用循环训练或者间歇训练的方式,加强学生力量训练,为学生中长跑训练提供能量,更好地提高学生中长跑运动能力,保证中长跑训练效果。

(3)耐力训练要点。在中长跑训练中耐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中长跑运动能力有着直接影响。从整体上来说,高中学生具有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以及混合代谢能力。在高中生耐力训练中,合理引入针对性耐力训练内容,提高耐力训练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能。在实际的耐力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骑自行车、玩游戏和长跑运动等方式,加强学生耐力训练。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保持变速或者匀速前行,关注学生的心跳频率,控制在150/min左右,保持学生新陈代谢的稳定。为了提高耐力训练的效果,可以将耐力跑和游戏结合,使得耐力训练更加有趣。在训练中,开展变速跑游戏活动,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变速跑速度选择,保证训练的科学合理。同时,注重跑步训练环境的构建,设置相应的障碍物,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战士,躲避敌人的追捕,将加速度和降低速度结合。同时,还可以构建“穿越封锁”的教学情境,通过倒计时跑的游戏,加强学生耐力训练,增强耐力训练趣味性,保证耐力训练效果。

(4)速度训练的要点。在速度运动方面,中长跑项目虽然不像短跑那样要求高,但是,中长跑运动对速度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在中长跑的冲刺阶段,需要以速度作为保障,因此,速度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重要项目,训练效果对学生中长跑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长跑项目的比赛中,几秒钟的差距可能决定着比赛的最终胜负,因此,在中长跑训练中,应当加强速度训练。速度能够体现出高中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高中学生神经系统较为兴奋,并且能够快速转换,灵活性比较强,是提高学生速度的重要时期。在实际的速度训练中,重点提高学生加速和变速能力,提高学生中长跑运动能力和水平。在中长跑运动中,速度主要受到高中学生步伐频率和步伐长度影响,因此,将其作为速度训练的要点。在实际的训练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跑步时心肺调节和动作技术要领,开展放松跑和匀速跑等训练活动。在开展放松跑时,提高学生跑步的频率,提高学生的步长,加强学生跑步控制能力锻炼。从学生生理角度来说,学生身体素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促进和影响,加强高中学生中长跑速度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提高。速度训练和学生体重、耐力等有着联系,在加强学生速度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控制好自身体重,保持良好的体型。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对于过瘦或者肥胖学生,指导学生控制好体重。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以学生心理特征和运动需求作为基础,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保证学生体力和精力充沛下开展速度训练。

(5)心理训练的要点。除了以上几点训练要点外,为了提高学生中长跑运动能力,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素质会对学生情绪和意志力产生影响。在中长跑运动中,对学生耐力和意志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及时调整情绪,缓解学生身体疲劳,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在高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中,可以利用自我提示和集中训练的方式,开展长跑训练活动。在自我提示法中,引导学生回忆中长跑场景,加强学生意志力训练,让学生将成功完成中长跑的印象刻在脑海。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加强学生抗干扰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训练。在长跑运动中,紧跟跑步好的领跑人,消除跑步时的紧张心理,发挥好学生跑步水平。在进行中长跑训练时,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的安全,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确保中长跑训练更加的科学、合理、安全。

(6)节奏训练要点。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着独有的节奏,在训练中,把握运动的节奏,能够保证训练效果。在中长跑训练中,应当做好运动节奏的把握,科学合理地分配体力,调整中长跑训练速度,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保证中长跑训练效果。在中长跑训练中,变速训练方式是常用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在具体的训练中,应当将整个中长跑过程分成慢跑阶段和快跑阶段,并且交替进行。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锻炼其速度和耐力。在快跑阶段中,设置较短的路程,但是其强度较高,慢跑阶段则可以设置较长路程,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进行多次重复地训练。

三、高中体育中长跑训练的有效策略

(1)利用重复跑训练方式,加强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中长跑训练中,为了加强学生体能训练,可以利用重复跑训练的方式。在中长跑运动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力量素质,借助重复跑训练,能够取得非常好的训练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能,同时培养学生节奏感,对学生整体体能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体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中长跑训练,引入重复跑训练,为学生设置好中长跑线路,通过竞赛的方式,开展重复跑训练。在重复跑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起点,开始训练活动。在这样的重复训练中,因为路程较短,学生并不会感觉到非常累,之后,开展多组训练的方式,逐渐消耗学生体能,利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让学生在后期训练中坚持。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训练欲望,指导学生正确的呼吸方式,逐渐提高学生体能。

(2)利用好变速跑方式,加强速度训练。在冲长跑训练中,变速跑训练方式是一种最为基础和有效的训练方式之一。中长跑运行需要在高速跑中完成,因此,应当注重变速跑训练方式的引导。高中阶段是学生对速度非常敏感的时期,应当加强学生速度训练,将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训练结合,采取加速跑、匀速跑等训练方式,提高学生中长跑速度。在中长跑训练中,组织学生开展速度训练,应当坚持多变性的原则,让学生快跑四百米,之后慢跑一百米,再次快跑三百米,慢跑一百米,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加强学生基础训练,锻炼学生变速跑中的转换能力。在变速跑训练中,指导学生把握“变”字,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慢跑和快跑比例。以此种训练方式,开展多组训练,逐渐缩短学生慢跑时间,提高学生的快速跑能力,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3)利用越野跑训练方式,加强学生耐力训练。在中长跑训练时,为了提高学生长跑耐力,利用越野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长跑耐力,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学生新陈代谢。在具体的越野跑训练中,可以选择复杂的地形,锻炼学生耐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应变能力训练。在中长跑训练中,有效利用越野跑训练,利用周围地形,灵活开展训练活动,实现学生长跑耐力培养。在具体的训练中,先让学生开展匀速越野跑,之后让学生进行加速越野跑,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路程中,每公里的速度逐渐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新陈代谢能力,提高学生长跑速度耐力。在学生变速越野跑中,让学生进行任意变速跑,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距离变速跑,加强学生长跑耐力训练。同时,在越野跑中,需要让学生对地形逐渐熟悉,掌握相应的跑步技巧,在越野跑中调整呼吸,稳定越野跑速度,磨炼学生的耐力,掌握中长跑技巧,提高学生中长跑水平。

四、高中体育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明确训练负荷。在中长跑训练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升,训练负荷强度在不断增加。如何确定高中学生中长跑训练负荷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如果训练的强度过大,会使得学生过早专项化,虽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很容易昙花一现,对学生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如果训练强度过小,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不利于学生训练水平的提升,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在高中学生中长跑训练中,在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时,应当以学生身体健康为前提,实现学生负荷量的自然增长。

(2)需要做好训练前准备活动。中长跑训练之前,通过做好准备活动,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保证各个器官的活动性能,为生理机能工作做好准备。在高中学生热身时,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速度应当由慢到快,重视训练前的热身运动,减少运动中的肌肉损伤。根据学生的运动程度不同,主要分成一般性和专业性两个类型。在中长跑运动中,保证学生技术动作的准确,在训练前,教师需要做好运动动作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加强学生运动技术培养,避免学生因为动作不规范出现损伤。

(3)注重辅助训练器材选择。中长跑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中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等有着很大的要求,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在训练中不利于运动技术和技巧的掌握,很容易在训练中受伤。身体素质是中长跑训练的基础,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专项素质培养,针对容易出现损伤和拉伤的部位,应当加强关节韧带和柔韧性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应当结合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辅助器材和保护装备,如护腕、护膝等。在中长跑运动和训练中,肩、肘、膝、腕、脚踝等很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针对这些位置采取相应的保护,避免出现运动损伤。针对运动场地的设施和工具,采取一定的保护,针对出现问题的器材,做好检查和维修,避免运动器材对学生造成损伤。对学生做出严格要求,禁止携带危害性的器材,尽可能地做到零损伤。

五、结语

第2篇: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度;现状;策略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都需要发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于基层劳动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重要场所。中职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用心、专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同样,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持续充实自我,在数学课堂中学会互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这样才可以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本文主要探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希望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数学课堂参与度现状

(一)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

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一堂课45分钟,中职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其他时间经常会出现走神、说话的情况,而且在一节课中,真正获取数学技能、数学知识的时间比较少,这样一来根本无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部分学生想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但是由于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过程较为吃力,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在数学课堂中容易分心,根本无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往往是被动地探索、运用数学知识,并且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只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中,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数学课程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化价值观的评价,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数学学习评价的自主性,不利于发展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缺乏对于学生的激励、表扬,导致学生缺乏表现自我、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心,无法提高数学课程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部分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常是跟随数学教师的节奏去学习、思考,没有围绕自己真实的数学学习进度来制订课堂参与目标。同时,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课堂参与目标来引导学生,无法兼顾到个别学生的个体化学习差异,导致部分中职生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去寻找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有趣的事物,根本无法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学生参与课堂的技巧、方法有待调整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自主性,还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参与数学课程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探索者、参与者。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缺乏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无法激发自身的主体学习意识,更缺乏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精准化认知。而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别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方式比较少,很少通过竞赛、合作的形式来参与数学课堂,往往处于“自我探索”学习状态中,致使数学课堂中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尊心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才能够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产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课的愿望。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很多中职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回答问题、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受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存在不敢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多形式、多途径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听讲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益的。

(二)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果

在中职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课堂参与欲望,才能够更为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同配合之下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中职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很多中职生把关注点都投放在了专业课之中,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长此以往会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只有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意识,才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无论是数学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需要认真对待,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真正收获和内化知识,为将来奉献社会做好铺垫。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数学学习困惑。由此,只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课堂,才能够让师生之间获得有效、良好的沟通。学生因为参与数学课堂而心情愉悦,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一)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更加专注、用心、持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心理学家的反复调研、调查可以发现,学习兴趣并不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学习实践、自主探究中培育的。同时,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处于一直弱化的状态之中。由此,教师一定要有技巧性地调整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让学生从中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艺术性、生动性特征,这是因为中职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并且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待增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案例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数学概念与公式的形成规律,自主构建数学模型,进而在自主实践与感悟之中总结、归纳数学知识学习规律。另外,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增强课堂言语的艺术特征,借助一些有感染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数学课堂之中,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最终全面地展示出数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料来讲解数学知识,呈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美、和谐美,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融入目标教育,鼓励学生参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想提高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立数学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很多中职生是由于中考失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才步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通常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学科技能,还需要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增强自身的意志力,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设立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小的教育目标,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在完成一个个小的教育目标之后再为他们设立一个大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所学数学教材知识,从中掌握数学技巧、方法,提高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每一个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数学素养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设定层次化的数学教育目标,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跟上教学进度,消除学习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育目标,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三)构建融洽的数学课堂,提高中职生课堂参与度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融洽、和谐的数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意识。具体来说,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鼓励作用,促使学生展开口语交流、情感交流,以此来增进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数学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疑惑点、困惑点,进而以最为轻松的状态去探索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活动的人文关怀。教师还要构建民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发表建议、观点,进而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要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竞赛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在精神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鼓励之下拥有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进一步消除参与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排斥心理,能够灵活应对数学课堂中各项问题,促使数学课堂中“教”和“学”全面化融合,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体验获得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往“固定式”的数学教学形式,灵活降低数学任务的难度。具体来说,教师要先为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知识,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数学问题与知识的难度和数量,逐渐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

(四)问题引领,动手实践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更为专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并且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数学知识,还要开发与发展他们的思维,通过一些探究性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设定了数学题目之后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并学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构建融洽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中职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头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知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要围绕中职生的真实学习进度、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中职生的学习进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数学教材知识的新颖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参与度。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设定的课堂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数学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为深入地掌握、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同时,教师一定要优化、调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改变以往单方面灌输、传递数学教材知识的状态,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剖析和探寻数学公式、概念的形成规律,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方均斌,叶思义,黄琳婕.中职数学教学不应是普通高中的简约本———中职数学教育之我见[J].数学教育学报,2017(2).

[2]秦静,毕渔民.引领中职数学学科发展的课程标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3]邓学明.基于腾讯课堂+雨课堂的中职数学在线教育实践研究与反思[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第3篇: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度;现状;策略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都需要发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于基层劳动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重要场所。中职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用心、专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同样,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持续充实自我,在数学课堂中学会互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这样才可以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本文主要探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希望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数学课堂参与度现状

(一)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

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一堂课45分钟,中职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其他时间经常会出现走神、说话的情况,而且在一节课中,真正获取数学技能、数学知识的时间比较少,这样一来根本无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部分学生想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但是由于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过程较为吃力,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在数学课堂中容易分心,根本无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往往是被动地探索、运用数学知识,并且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只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中,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数学课程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化价值观的评价,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数学学习评价的自主性,不利于发展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缺乏对于学生的激励、表扬,导致学生缺乏表现自我、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心,无法提高数学课程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部分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常是跟随数学教师的节奏去学习、思考,没有围绕自己真实的数学学习进度来制订课堂参与目标。同时,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课堂参与目标来引导学生,无法兼顾到个别学生的个体化学习差异,导致部分中职生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去寻找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有趣的事物,根本无法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学生参与课堂的技巧、方法有待调整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自主性,还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参与数学课程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探索者、参与者。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缺乏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无法激发自身的主体学习意识,更缺乏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精准化认知。而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别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方式比较少,很少通过竞赛、合作的形式来参与数学课堂,往往处于“自我探索”学习状态中,致使数学课堂中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尊心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才能够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产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课的愿望。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很多中职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回答问题、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受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存在不敢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多形式、多途径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听讲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益的。

(二)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果

在中职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课堂参与欲望,才能够更为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同配合之下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中职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很多中职生把关注点都投放在了专业课之中,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长此以往会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只有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意识,才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无论是数学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需要认真对待,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真正收获和内化知识,为将来奉献社会做好铺垫。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数学学习困惑。由此,只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课堂,才能够让师生之间获得有效、良好的沟通。学生因为参与数学课堂而心情愉悦,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一)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更加专注、用心、持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心理学家的反复调研、调查可以发现,学习兴趣并不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学习实践、自主探究中培育的。同时,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处于一直弱化的状态之中。由此,教师一定要有技巧性地调整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让学生从中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艺术性、生动性特征,这是因为中职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并且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待增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案例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数学概念与公式的形成规律,自主构建数学模型,进而在自主实践与感悟之中总结、归纳数学知识学习规律。另外,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增强课堂言语的艺术特征,借助一些有感染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数学课堂之中,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最终全面地展示出数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料来讲解数学知识,呈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美、和谐美,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融入目标教育,鼓励学生参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想提高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立数学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很多中职生是由于中考失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才步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通常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学科技能,还需要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增强自身的意志力,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设立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小的教育目标,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在完成一个个小的教育目标之后再为他们设立一个大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所学数学教材知识,从中掌握数学技巧、方法,提高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每一个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数学素养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设定层次化的数学教育目标,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跟上教学进度,消除学习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育目标,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三)构建融洽的数学课堂,提高中职生课堂参与度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融洽、和谐的数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意识。具体来说,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鼓励作用,促使学生展开口语交流、情感交流,以此来增进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数学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疑惑点、困惑点,进而以最为轻松的状态去探索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活动的人文关怀。教师还要构建民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发表建议、观点,进而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要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竞赛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在精神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鼓励之下拥有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进一步消除参与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排斥心理,能够灵活应对数学课堂中各项问题,促使数学课堂中“教”和“学”全面化融合,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体验获得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往“固定式”的数学教学形式,灵活降低数学任务的难度。具体来说,教师要先为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知识,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数学问题与知识的难度和数量,逐渐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

(四)问题引领,动手实践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更为专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并且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数学知识,还要开发与发展他们的思维,通过一些探究性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设定了数学题目之后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并学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构建融洽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中职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头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知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要围绕中职生的真实学习进度、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中职生的学习进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数学教材知识的新颖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参与度。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设定的课堂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数学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为深入地掌握、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同时,教师一定要优化、调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改变以往单方面灌输、传递数学教材知识的状态,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剖析和探寻数学公式、概念的形成规律,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方均斌,叶思义,黄琳婕.中职数学教学不应是普通高中的简约本———中职数学教育之我见[J].数学教育学报,2017(2).

[2]秦静,毕渔民.引领中职数学学科发展的课程标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3]邓学明.基于腾讯课堂+雨课堂的中职数学在线教育实践研究与反思[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第4篇: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中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中涉及到了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政治教学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部分针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开展,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且连接着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更替与发展进程,中华传统文化所映射出来的是一种永恒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芒。在数个朝代的检验与继承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定型”的教育资产,促进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儒家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主导。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等多种文化以及各民族风俗习惯与儒家文化共同组成了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着教育价值。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思想所强调的是“积极入世”的政治思想,主张个体与机体的社会责任凸显,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具备着现代价值,在高中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象征着其本身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规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为学术界、教育界等提供了文化发展背景。

2.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的高中政治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通过高中政治教育得以传承和弘扬,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要成人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起到的引导作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包含道德观念和思想观点的辅助树立,使学生政治认知保持在规定的轨迹中不断的提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能够促进受教育者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一个符合社会实践活动需求的思想品德。此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起到了一个开拓视野的作用,帮助受教育者三观的自我更新。此外我国的《教育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育教学的众多目标中应当包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总体来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高中政治教育的结果存在积极影响,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高中政治教育。

二.高中政治课中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促进高中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素质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础素质与学科素质相比人文素质的作用更为广泛,不仅能够保证高中生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高中生的人格也起到了一个塑造作用,此外与高中政治教育相联系能够明确高中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就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社会上的事情和自己的人生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但是我国以往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对人文素质予以重视,高中生一直以来都接受着智与德不平衡的教育模式,导致精神境界和精神生活极易发生偏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继承可以被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与传统的教材课本相比更具威信,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传统模式,而这一传统模式对民族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间接的促进政治教育成果的不断提升。

2.有利于高中生三观的树立三观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影响极深,且这种影响很可能伴随学生的一生,上文已经明确高中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一种思想教育,而三观所针对的就是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民族荣辱观等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只要他们能够保证自身对社会和人生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求得更好的发展,高中政治教育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式就是了解和感悟,教师通过为学生列举历史案例,引导学生针对历史案例进行反思和感悟,从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民族精神,明确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增强高中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对于群体价值和伦理道德极为重视,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群体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理念对于后辈人也具备着较大的影响作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能够塑造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美德,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实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高中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向逐渐复杂化,在复杂化的人际关系中高中生独立感和自尊心随着人际关系的不断增强而有所提升,在面对尊重与被尊重层面中高中生往往侧重于被尊重,不想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通过一定的阶段这种问题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与周围的同学、人产生距离逐渐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涉及到了民族精神教育、政治文化教育、美德与处世教育等,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逐一针对性的去影响学生,从而间接的改善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其中处世教育多指忧患意识的培养和“贵和”思想的教学引导;美德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如果结合高中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将美德教育进一步细分,则可以分为仁礼信三个方面;而政治文化教育多指民本思想和为政以德思想。

2.高中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分析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具备着继承性、延续性,通过与高中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潜移默化的实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整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又具备着指导性,指导着受教育者人生观念和荣辱观念的逐渐形成。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具备着时代性,当下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作为基础,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时代特色,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效用的高度发挥。最后传统文化教育具备着增殖性,所谓的增殖性主要是指在时展的过程中思想与文化方面的增殖,当下高中的政治教育是文化科学素质为中心、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为基础的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性为创新型人才和具备民族精神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本身的增殖性。四.高中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1.教学内容的改进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学科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教育成果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在改进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环节中首先应从教学目标角度开展,将高中生德智美全面发展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为政治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目标,结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将核心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思想素质三个层次,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价值。其次就是延伸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延伸的主要题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政治思想方面为学生渗透时政信息和当下的政治精神,在民族精神方面可以为学生渗透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感悟的升华,在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可以为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事件,放到教学课堂中,以合作探究的模式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事件对之讨论。

2.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举例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三文化模块是新增的课堂教学模块,通过对文化模块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明确了文化模块主要针对于学生对文化场景和文化现象的理解,帮助学生塑造和形成文化场景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现象的判断能力。首先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将优质的传统文化网络资源挖掘出来为己所用结合教材内容去分析网络资源的深层价值,从而实现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其次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接近文化、感受文化。(1)传统建筑的浏览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中国世界遗产中所涵盖的建筑、自然景观等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兴趣,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浏览北京的四合院并对北京四合院的背景进行分析和了解;再如敦煌莫高窟、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中发现的铜马车兵马俑等等。一方面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认知欲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2)了解文化习俗和文艺文化习俗方面教师可通过节日、传统礼仪角度入手,如春节、端午等,而文艺教师则应从琴棋书画入手,书法可将柳公权作为教学举例,一方面带领学生感受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另一方面与学生共同分析柳公权的优良品德和历史典故。(3)了解世界各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传递将中国奥运会作为实例分析,例如“舞动的北京”会徽所呈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共同领会会徽所展现的古老文字特点和民族思想。(4)适时开展教学诱导强调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学生共同诵读儒家、道家经典,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验证儒家、道家经典中所涵盖的优秀文化,侧重于学生的心得体会和认知程度。五.结束语高中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学渗透一方面有助于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对于教育教学存在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颖.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J].华夏教师,2019(24):39.

[2]张成泽.传统文化因素渗入高中政治课堂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69.

[3]张艳琴.中华传统美德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88.

第5篇:高中中学教育范文

【摘要】本文阅读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论述了课题切入、矛盾切入、体裁切入、主题切入四种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巧妙切入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其中,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巧妙的切入,深度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感受文本中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课题切入,初步感知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每一篇课文的标题都是作者精心琢磨而成的,作为课文的标题有的能够表现作者的情感,有的能够概括文本的中心主旨,有的意蕴丰富,有的直观明了,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题目都能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大家产生阅读的期待,于是由课题切入也是读者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途径之一,让阅读过程产生窥斑见豹的效果,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以文本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标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大家先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得到这样的答案:“通过分析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题目向我们交代了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是荆轲和秦王,而主要的事件就是刺杀。”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标题进行切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标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是什么?2.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刺杀秦王之前他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3.荆轲刺杀秦王采取的方式是怎样的?过程怎样?结果怎样?4.历史上的人们对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课题切入,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有效切入,这样的切入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矛盾切入,引导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进行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通过大家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明确了这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作者对请愿学生的悼念深情,也表达了对当时政府的无比痛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读课文,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通过一段文字的表述,好像并不认可请愿学生的行为,他说他们的行为‘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呢?但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又肯定了学生的请愿行为,说这些学生是真的猛士,这不是矛盾吗?”这样的质疑让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好机会,于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大家的理解,结合对“长歌当哭”一词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前后矛盾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展示出来文本内容中看似矛盾之处,正是这样的矛盾之处为学生的深度解读设置了很好的切入点,大家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细心分析,让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处有了深刻的体会,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体裁切入,掌握方法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深度解读文本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巧妙切入,从体裁切入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体裁入手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激起大家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以往教学一样,从文本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切入,而是引导学生从小说阅读的方法着手,抓住小说体裁的特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对小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就重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探讨,获得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裁特点切入文本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掌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体裁文本解读方法的掌握,形成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四、主题切入,链接类文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主旨是学习的最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文本的主题,既能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能让学生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和文本深入对话,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主题切入,链接类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苏武高贵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以“对话高贵”这一主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高贵”,在曾经学过的文章中哪些文章能够让你体会到高贵的品质。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纷纷回忆起以前所学的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苏武高贵的品质,而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高贵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高贵”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文本的主题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进入文本,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而找准切入点是高效阅读的最大保障。教师要选准切入的角度,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的关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作者:陈莹 单位:玉林市陆川县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探索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属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这项规定对于我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阅读的现象,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以及现状,进一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对策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普遍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牢牢的掌握课本以及考纲所规定的各种知识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教学内容与高考剥离开来,一切教学内容都是为了高考而服务的。这就导致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普遍轻视阅读教学。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伴随着长期以来经验的桎梏以及教学方式的固化,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还存在着种种的困难。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以及现状

2.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阅读教学的开展无疑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相符合。阅读教学的开展不单纯只是教授给学生基础的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重视情感因素的挖掘,通过情感因素的挖掘才能够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2.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桎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比较低。一方面老师不知道如何去开展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的比较重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而对于一些与考试无关内容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而且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更加趋向功利性,这与阅读本身的性质存在着背离,使得阅读自身的人文性遭到了扼杀。而且对于阅读教学的扶持力度方面也逐渐弱化。从学校内部的环境来看,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而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方面存在着不足,由此就导致了学校内部相关政策很少有涉及阅读教学的。这些影响也就会导致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身方面的限制,基于这样的一种限制,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与方式的缺失。学生每节课的掌握和反馈情况都不尽相同,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对于古文的过分重视,对于现代文的轻视,也直接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开展。除此之外,在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自身的阅读时间也变得很少,再加上社会氛围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导致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教学的效率十分的低下。再或者由于教师对于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够熟悉,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内容过于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阅读的品位不高,阅读的自发性相对比较大。

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解决策略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开展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关系到学生个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课。因此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来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3.1阅读教学目标的明确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人的认知是先于行为的,基于这样的观点在开展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保证课程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在意识上重视阅读教学。而要在意识上重视阅读教学首要的条件就是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有清楚的认识,通过对于阅读教学目标的清楚认识,才能够进一步避免阅读教学开展过程当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有很多教师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忽略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也就直接导致了,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更多的成为了学生的自习时间,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明确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更加清楚的规划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就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可以从当前的语文教材当中来进一步的明确教学的目标,对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确立主要是在课文基础上和单元教学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前的语文课本,从课文的实际内容出发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比如专门的制定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习时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进一步对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加以培养,让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课本当中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全局观念,在选取相关阅读材料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课外读物。例如,对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在讲述的过程中,充分地结合语境,并且要求学生对于课文当中所涉及的词语进行细细的品味,所表达的效果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和内容。对于文章中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进行学习,并且进一步的总结作者的语言技巧。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补充一些其他的阅读材料,比如可以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文章,比如《背影》等等。

3.2提升老师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的解放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并且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修养。在教学的方式上大胆创新,在阅读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就具体的措施来看,首先教师个人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教师个人知识面的丰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并且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往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更加愿意了解一些书本上没有写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往往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也就能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其次,教师需要加强沟通,这种沟通是双向的,要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来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针对于阅读教学的反馈,从而进一步的优化整个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科研,通过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了解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并且借鉴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中实施。

3.3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要更加丰富而且要更加多样化,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将激情引入到课堂当中。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可以适当的采取复习联系导入法以及趣味故事导入法。通过这些方法来逐步地导入当前课堂中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结合当前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保证整个课堂教学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层层推进的教学流程,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语文从本质上来看是多功能的育人学科,也要求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所以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情境当中。比如在学习课文《雷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演话剧的方式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于固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个人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雷雨》当中的人物性格,这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4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在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读写一体化的特色。语文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为语文教学所服务的,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课外的延伸知识,还能够协助教师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阅读心理。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加提倡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将对话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运用,首先师生的对话表现形式主要是和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通过积极的对话能够了解学生的主体以及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引导,从而直接避免架空分析情况的发生,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对现今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架空的状态予以改变;其次,老师和学生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对话的双方是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吸引和相互包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也能够进一步地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发挥。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话语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构建专门的高中阅读教学评价系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评价系统构建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对于基础价值取向和整体性以及实践性的价值取向进行充分的重视,并且形成合理的评价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都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就需要对于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需要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夯实老师的基础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的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来进一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62.

[2]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98.

[3]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151.

作者:余敬礼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淳安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非常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以应对课堂实际情况的复杂变化。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位出发,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指导学生遵从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每一篇文本,并时刻做好反思与总结工作,真正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上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优化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首先,它可以帮助增强高中学生的语言感知水平,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借助阅读过程,达到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效果,这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其次,借助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形式,能够让学生获得较多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第三,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写作能力,在阅读时形成的感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评论,可以用生动的文字展现出来。第四,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丰富学生心灵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感悟到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把阅读同思考完美结合,是陶冶情操的有效措施。鉴于上面的多重优势,建议教师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的增效问题。

一、从宏观上把握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关注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以便于学生全面掌控文本内容。对文本主旨进行把握,可以说是进一步促进文本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因为文本体裁的区别,其各自的写作特点也会呈现出很大差别。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自身做起,系统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点,并以恰当的策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形成多层次与立体化鉴赏阅读,从中收获知识、能力与感悟。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准文眼,也就是找到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性词句。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眼能够使读者窥见其中的主题、意蕴、思想,也能够使读者借此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发现各个环节间的关联。按照刘熙载的说法:“综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清•刘熙载《艺概》)若想找到文眼,学生应当认真揣摩,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作者在此寥寥数语间的真情实意。比如在接触到古文《项脊轩志》时,师生即可共同发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对于全文所起到的文眼功能,既能承上,又可启下,完成了归有光的感情从喜至悲之转折。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直接从此处开始,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喜”从何来、“悲”自何始,而归有光又是怎样借助近于平淡的叙述方式达到情意传达效果的。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到段落的中心句,应当说,段落的中心句可以谓之为段落的文眼,是文章整体文眼的下一层次表达。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里面所有的文章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的经典,可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难以做到句句精讲,所以需要择取其中的关键句子加以重点分析。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其中心句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功能也各有区别。一般来讲,段首的中心句侧重于对主旨的概括,段中中心句则侧重于过渡,而段末中心句所起的作用则是以总结为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多数情况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论说性的文章,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做好中心句的把握,阅读效率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二、从细节处体会

当宏观上把握有了一定的进展以后,教师可以继续指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找寻细节线索,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做的是理解语句情感,但凡经典传承的、发人深省的名篇,一定会使读者依靠文字而感知到作者的思想情怀。语文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加速学生这种感知,而不是代替学生感知,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按照上下文的提示分析其中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接触到俄国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会看到:别里科夫总是想着将自己包起来,就像要给自己构造一个套子,以便隔绝人世;另外,凡是同法令相背离、同常规相脱节的事情,总会让别里科夫感觉不快乐。这两处很好地突出了旧时代俄国知识分子那既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如果能够分析通透,相信学生可以从中体悟到作者对沙皇统治下民众麻木心理的厌恶与痛心。其次要做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使之以细节为着眼点,在揣摩时感悟,在感悟中增强兴趣,以便强化学生的阅读意愿,且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点,阅读我国经典传世名作《红楼梦》的过程可谓极具代表性,这部鸿篇巨作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在细节上环环相扣,具有草蛇灰线的效果。比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篇课本选段就非常考验学生的细节把握能力。教师可以据此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完成分组讨论与作答。问题可以包括每首诗词作品的象征意义、各个人物出场时的表现,核心人物贾宝玉的心理等等。这些问题并不能从宏观上加以说明,只能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以这些问题带动学生的细节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看似热闹实则冷落的封建时代,从而获取情感上的共鸣。

三、注重后期的反思

当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由宏观到细节的指导以后,还需要对学生加以必要的反思指导。特别是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喜欢以走马观花式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表面上看起来阅读效率很高,实则很大程度上是以忽视作者情感为代价的。一次认真的阅读之旅,应当是同书本进行神圣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平心静气地思量、真实坦诚的沟通,方可不负作者之创作深意。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思考能力日益成熟,如果经过有效的指导,相信定可以领略到书中的无限风光,用有价值的文本内容带动自我心智完善。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后期的反思工作,以使这种心智完善更加自觉。比如在接触苏轼《赤壁赋》(教材所选为《前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后赤壁赋》,使二者联系起来,形成拓展阅读,并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思想加以反思,说明为什么《前赤壁赋》更为有名,借助这种引申反思式的阅读,使学生加强印象、深化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有关内容时,应当首先对阅读标准加以确定,并以此标准为指导,实现教学路线的合理设计,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准确界定,使学生在面对文本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思考,同时注重后期的反思工作,真正提升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海婷.有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1).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

[3]张明文.试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2).

作者:冒海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立发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不但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更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也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个人见解谈一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读的前提

无论对于在什么阶段的人来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才会从心底里产生对阅读的向往,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切身实际地阅读过,参与过,体会过,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从而在心底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上的认同感很多时候都能促成许多事的达成,在学生与作者可以情感互通的时候,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以更加专注和愉悦的心态获得更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会对所阅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脑海中反复回味,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会提升。其次,教师需要依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创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心对情感的认同感和产生的情感共鸣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内在条件,而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则是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外在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正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在与自己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压迫感,学生与教师亲近起来,自然能够以更加热切的心态投入到教师的讲授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指导为导向盘巩固学生理解基础——解的基础

学生只在兴趣的驱使下并不能很好地进行阅读训练,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通过教师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指导,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提升自身的探究性阅读水平与创造性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分段进行富有创意、具有深度的阅读训练,从而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加强阅读的语感,减少思维限制对自身的桎梏,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首先需要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即高一阶段的学生。面对具有众多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对于阅读类型、内容的选择,而是让学生按照个人的习惯以及喜好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为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做比较精准的定位,形成个人化的阅读方法与思路。在学生的个人阅读习惯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训练。因为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基础上,他们可能对于阅读思路或者技巧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导致阅读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段落、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大体的阐述。其次,教师需要在总体印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摸索作者的情感出发点,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从而顺藤摸瓜,了解作者行文的线索与思路。经过以上两方面的指导性训练,打下学生的理解基础。

三、以实战为铺路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悟的铺垫

在教学中的一切训练都是以高考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在基础性、一般性的阅读训练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依照高考要求,进行一系列针对高考阅读题形式的探究性训练,增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性,从本质上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即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或者说对文章情感与结构的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考的试题答案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千篇一律的格式,然而在解题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是一把重要的解题钥匙,因为所有答案的设置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有的答案设置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行文思路的影响,即围绕行文结构的安排并以作者情感为导向,教师需要对高考题型进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情感,理清答案模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从而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能够有题可答、有分可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不辜负自己的努力。综上所述,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情,而是学生与教师、与教材编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多方对话,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实施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困惑之处进行针对性强、参考度高的有效指导,为学生的阅读之路拨开迷雾,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高考。

作者:李晓亮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的重点从表面转到内在。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内容,还要进行深度阅读。对于高中这个语文阅读比较重要的阶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从而更易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读:开始了解阅读内容

语文属于文科,无论是略读还是细读都免不了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读,让学生加强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即阅读。让学生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概主题。当然,一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使用久了,学生便会失去对所阅读文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语言比较优美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让男生和女生交叉朗读课文……不同的形式都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此外,教师在朗读中还可以配以美妙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符合文章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朗读并思考。如《故乡的秋》,作者郁达夫由于时局原因,在家中三年不问世事,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偶尔借景抒情。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审美的目的,并不用多么深入地阅读。对于那些比较有深度或者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细致阅读,标注阅读,从而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再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有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当初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离别时的不舍及难过。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标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意象,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身临其境感受这种离别,之后再深入阅读,从而体会作者当时不舍的心境。

二、解: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课堂之所以为课堂,是因为教师在教授,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样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单独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以疑问形式进行讲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加以点拨,如此一来,学生便豁然开朗。问题导入不仅能应用到课上,还能应用到课后。课后设置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思考,可以提升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增加阅读的深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解之前就可以提问: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作者写这篇文章岂不是浪费时间?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把焦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从而更好地预习,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思考没有新闻的奥斯维辛吸引作者的原因。这样的预习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加深,有利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荷塘中优美的景色,然而通过文中的个别词句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特别兴奋,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教师可以将此作为问题:朱自清当时在忧虑什么。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便可以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关心的爱国之情。

三、悟:自我感悟,增强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