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经济学思想史全文(5篇)

经济学思想史

第1篇: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关键词】生态思想;城市园林景观;园林设计

0引言

园林行业在当代中国是一个逐渐兴盛的行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团队建设、部门设计、领导人物的决策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没有健全科学的法律法规性文件;(2)行业规范不够完善,缺乏具有高素质、较强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做决策;(3)设计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在施工建设方面缺少较为规范化的指导。以上多种因素说明我国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在绿化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工程带给城市系统的好处,导致现代多地区展现出的是一种生态效益较为低下的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城市园林景观,从根本上缺乏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生态思想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

当前城市化推进让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建立宜居生态城市势在必行,就要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创新设计思维,不仅要优化平面园林设计,更要创新多元的立体生态空间。为优化城市环境,有效利用资源,要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实践中,使园林景观因为生态思想的加入而更具魅力与吸引力。目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学思想为城市注入了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也存在用人工景观取代很多自然景观,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利有弊。还有观点认为,在生态思想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作用下,最重要的是要强调自然美,比如要懂得保护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学会尊重当地的乡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达到人文、文化、景色相得益彰的效果[1]除此以外,还有学者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认为要重视和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侯条件及污染程度,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能够改善环境污染并适合当地的物种在当地种植,以确保生态环境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以上不同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都与城市化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力图将城市环境打造的更具自然人文气息,给城市居住人群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工作实践中更加全面的从多个思维角度去考虑打造生态化城市园林景观。

2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造尽管因为有了生态学理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1)园林设计理念落后死板。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设计前缺乏整体规划,拼块设计,不加考虑的模仿发达国家或发达城市的设计手法,甚至有些城市一边改造一边设计。这些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园林景观缺乏整体性,城市绿化参差不齐,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给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色彩也较为单一,过于重视突显形状带来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颜色和物种的搭配,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美感的需求,也因物种单一而不能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要求。(3)园林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有一些园林设计工程队伍并不重视园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导致园林经常处于干燥的状态,并没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其浇水,此外,还有一些树木因为受虫害的侵害,也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虫害进行处理,造成了树木的枯萎,这样就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

3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措施

园林设计者通过将生态学思想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方式意识到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追求视觉上美观的同时,不能在设计上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佳设计就是在满足视觉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最后还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几点,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3.1选择植物的时候采用“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在园林景观建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需要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以及符合该地文化背景的植物来种植,才能更好地发挥该植物与整体景观相得益彰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研发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增加园林设计中植物多样性,为更好的美化园林景观做出百分百的努力。

3.2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要完善和加强

之所以要加强对植物后期的养护管理,是因为要落实将生态思想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设计理念,也为了有一个较为健康的生态园林景观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对园林植物养护的监管力度,聘请园林养护方面的专业人员做好浇水、修剪以及病虫的防护工作,还要做好保护园林景观植物的工作。最后,还要大力做好爱护花草树木的宣传工作,比如在园林中贴一些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标识牌,让爱护花草树木的文明行为深入人心,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3.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思想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所以不仅要融入生态学思想,还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园林中需要有足够的水进行灌溉,而我国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如何达到灌溉的目的,又能很好地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这需要慎重考虑[2]。首先,可以通过对污水的再处理和收集雨水来解决水资源的缺乏问题,还有在一些耐旱地区建造的园林景观,可以选择种植多种耐旱的植物,最好是采用滴灌和喷灌的灌溉方法,能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在园林景观建造中,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一些可再生资源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都需要大力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对树木进行修剪,在修剪的过程中,被剪下来的树枝就变成了垃圾,所以要加大研究,使这些枯枝变废为宝,在尊重自然原本生态自然的基础上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在融入生态学思想的同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3]。土地资源也是除了以上所说的水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外很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是独特的是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能循环再生的,这也是土地资源最宝贵的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如废弃工厂或类似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尤其是这一类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中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而园林设计师可以精心设计将其改造为园林景观,不仅仅能解决城市规划的棘手难题,还可以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废弃工厂变废为宝、大变样貌,富有活力与生机[4-5]。在通常的城市或绿地水系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水陆过渡带上是生硬的水泥铺装,但这里本应是多种生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这种硬质铺装的河岸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生态方式和生态环境,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提倡建设生态驳岸,恢复河岸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城市园林景观的建造变得复杂多样,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简简单单地种一些树、栽一些花和摆一些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雕塑,除了这些以外,现代园林景观更加注重“美观与功能”同在的设计模式。园林设计师通过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以前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建造一个当地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者也在充分践行生态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都在为建造一个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又能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王明璐.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2]张鹏飞.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之建议[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党亚萍.凤县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管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第2篇: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学视域分析思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经济学角度下的思政教育分析就是从经济学的原理和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如今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新的视野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种理论分析的创新和拓展,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展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提高思政教育制度的运行效率。

(一)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思政教育分析

经济学原理中投入——产出,成本——收益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是对经济投入预期的现值给予估计,之后同预期所支出的成本进行分析,得出该投入可能产生的全部收益和全部成本,然后做出决策。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只谈“政治化”,不谈“经济账”的思想偏见使得思政教育一直以来走上了“泛政治化”歧途,导致思政教育的偏差,使得思政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经济学成本——收益原理来分析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成本指思政教育在运行、设计和变革中所耗费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资源,智力等其他非物质资源。

(二)边际效用,需求和价格成反比

看思政教育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指出,理性考虑边际量,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人们消费某一物品的需求量越多,人们消费这一物品的需求程度和效用就越少,从而印证了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进而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且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就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联系高校的思政教育,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国家大趋势的进一步推广,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效用就会相应减少。

(三)“经济人”假设,辩证看思政教育

“经济人”假设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开始,历经100多年演变,形成了一种“新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曾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水,并不来自于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馈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人类从事最原始的经济活动,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需求。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经济性,而关注教育本身所达成的结果,往往以思想政治去要求教育者,推崇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思想精神,这样满足不了教育者自身的经济物质需求,客观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积极性的减弱,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阻碍

思政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自孔孟时代,就要求学生树立儒家的思想,统治者也无不采用此种思想治国理政,可见思想育人的重要性。看近代,1927年古田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思政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思政教育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阻碍和矛盾。

(一)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对思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都有明确的要求,提出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充分体现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思政教育并未按预想的可持续性发展,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意见》时,出现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实际调研缺乏。相关领导几乎没有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去旁听一节思政课,所以不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学生的听课情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实践考察思政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阻碍。第二,硬件支持力度不够。许多高校都把重要的办公设施提供给行政部门或者重点专业办公,但对于思政教育的物质条件却远不如其他课程。

(二)专业课和思政课孰强孰弱

当前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最大的拦路虎之一便是高校里对思政课的漠视和厌学。课堂上,睡觉、看手机、做专业课作业,甚至逃课比比皆是,个别老师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你睡你的,我讲我的,互不干扰。目前,不仅仅是学生,在整个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认为“思政课占用时间多,应该多挤出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的看法愈演愈烈,如何看待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教育方式和教师水平掉队

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政课的教育方式比较墨守成规,惯用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老模式老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照本宣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思政教学结合实践的进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讲课的质量和学生的配合度。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学配备教师上力量不够,引进教师上也是捉襟见肘,导致高校人才差距较大。

三、从经济学角度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思政教育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与经济学息息相关,并且目前思政教学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阻碍。从经济学视域来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这一原理也存在于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的供求矛盾,既是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一大问题,又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

(一)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思政教育的宏观物质因素,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就越多,这样高校在教育上的资金供给就越多,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就越好。历史文化积淀是思政教育的宏观精神因素,教育者历史文化积淀越丰厚,教育理论越充分,可以更好地为教育供给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基础。我国思政教育在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我国当代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雨果曾说:“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思想观念的偏差是思政教育的微观因素,在高校,从上到下、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无不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歧视和忽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思想政治观念上加强重视,从行动上真正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当倾其所有,向被教育者讲授知识。同时,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变,改变以往照本宣科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从受教育者需求角度分析

第3篇: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理想,是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它具有非凡的魅力,人们赞美它,向往它,追求它,因为他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浩瀚的人生中,理想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大的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下,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开拓进取,变革现实,战胜邪恶、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支柱。所以强化理想教育,将理想教育与政治课教学融为一体、置于一身,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思想教育中,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展览,以英雄为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先烈不惜牺牲一切,不是钱的动力,而是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那么多的科学家不被金钱的诱惑,拒绝重金聘请,毅然从外国归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金钱的诱惑力,只能在意志薄弱、心理不健康的人身上起作用,而当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对待金钱和事业的关系,怎样选择暂时的优裕生活和长远的理想的现实,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他们基本上能确定地认清了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理想抉择也有了方向。

二、商品经济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商品经济意识,为将来参与商品经济发展与竞争做准备一个地区规范较大的市场,它应该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地。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参观,从服装、餐饮、百货、建材等市场,学生看到市场的繁荣景象,了解了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状况,然后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市场进行调查,从历史上看这个仅占一隅之地的小市场到现在的规模诺大的大市场;从十几年前的小草房到现在青砖大瓦房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五、六层住宅楼,学生都会深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根据从工商部门得出各种数据,确信未来社会将是市场经济更加繁荣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需要勇敢的竞争者,怯懦自卑只能是时代的弃儿。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优胜劣汰。要参与竞争,就要有实力。所以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练习与同学竞争,与自我竞争,不断自我完善。当然也要强调社会主义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竞争本质区别。学生将来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良好的信誉观念是当务之急。组织学生参加工商部门举办的打击伪劣假冒商品现场会。会上,工商部门领导介绍当前市场伪劣假冒商品大量出现的现实,不法商贩销售伪劣,假冒商品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将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竞争者成功失败的关键。更主要的是这些不良风气是缺乏社会公德和违法行为,使学生懂得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上准则。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强化教育,开展“怎样提高学习质量”的讨论会,教育学生要提高商品质量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习质量。要竞争就要拼搏进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注定要有恶浪险滩,这就需要竞争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甘居中游,更不甘落后,要进取就要拼搏,在逆境时要拼搏,在顺境时也要拼搏,防止松口气的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情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第4篇: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取向市场经济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一方面接受者传统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导致价值观取向的扭曲。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加强自身素质,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肩上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样极其重要的责任。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必须明确正确的前进方向。然后,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以正确的“三观”作为指引。因此,形成正确的“三观”,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教育,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国家健康而迅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一名更加优秀与合格的接班人。(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之一。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地方,同时,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校园环境是否良好,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传承,牵动着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如今,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学校园内逐渐弥漫了商业化的气息,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只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环境。(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创建提供了基础,而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指导和保障。近几年,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榜样,他们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与此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另外,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端正社会公益价值观取向,也为自身创造了极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上具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和发展,虽然为大学生拓宽了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有所偏离,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1)功利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思潮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十分盛行。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边沁和密尔。功利主义者认为,只有个人的切实利益才是唯一真实的利益,他们认为社会要达到和谐安定就只有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实现与满足。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益无处不在。有时,它甚至成为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这为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产生埋下了伏笔。首先,在社会交往方面。人际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处于哪一阶段都会产生社交关系。如今,在大学生社会交往中也弥漫着功利化的气息,存在着这一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逐渐带有功利主义倾向,变得具有目的性。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定的参考标准,有一些大学生选择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和有强大背景的家庭出身的人做朋友,方便于以后能够帮自己一把;还有一些学生在刚刚迈入学校的大门时,就选择请学长或者学生会干部吃饭,有的甚至请老师吃饭,以便于建立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圈,从而方便在以后的在校生活中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与要求。其次,在学习方面。学校是人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场所,是学生不断努力完善和突破自己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人才,以便于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然而,现今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已经改变,变得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例如,一些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时,更愿意选择那些相对较热门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的专业,而不是去选择那些纯理论性的、内容复杂且又烦琐、毕业之后不容易就业的专业。另外,一些在校大学生选择修双学位,也由以前单纯地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转变为为了多拿几个文凭证书,在毕业后相对容易就业或者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2)拜金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这种世俗化、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的逐渐富足,拜金主义开始逐步流行。在各高校中,大学生穿品牌、使用高档的电子产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使一些来自相对贫穷家庭的学生产生羡慕心理,从而作出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的消费行为,相互攀比,盲目崇拜,从而导致拜金主义盛行。有的学生为了追求虚荣,讲究高质量的消费,摆阔气,而选择逃课去打工,从而荒废学业,认为学习并没有赚钱重要。还有的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违背道德,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走后门”现象也在“圣洁之地”的高校学府中出现。大学生逃课被查、在学生会等社团中申请职位等方面都出现了这种“走后门”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金钱的过度崇拜,从而产生价值观的扭曲。(3)享乐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是指把享受玩乐作为人生的根本欲望和追求,并且不择手段地实现和占有。新形势下,享乐主义有许多表现,而这种表现也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在精神状态上,一些大学生每天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每天逃课待在宿舍,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以及电视电影中,不奋发向上也不努力拼搏,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玩游戏以外就别无追求,贪图安逸还有大学生超前消费,追求高质量的消费,铺张浪费追求“贵族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遇事首当其冲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有的大学生还认为只要是自己多做一点就是吃亏。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着实需要引起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不能听之任之。学生应严格约束自己,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第5篇:经济学思想史范文

关键词:思想;理想信念教育;哲学基础;实现路径

理想信念是革命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历史尊严感的重要群众心理基础。1957年,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该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要有志气。”[1]十四五岁时辍学在家期间,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得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和冯桂芬所著的《校邠庐抗议》等书籍,“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2]。1925年11月21日,在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的调查表上,填写了自己对于当时内忧外患交迫的中国所抱的“主义”。他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3]不但自己在社会历史变化的洪流中善于和勇于投身到时代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而且还经常用自己的方法引导(或影响)其他人确立人生理想信念。1920年,他曾发起组织星期同乐会,交谈个人思想,“有时也邀请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参加,用自己掌握的思想影响他们”[2]。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强调:“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4]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塑造中国精神、履行历史使命、推动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了自身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意识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

1.理想信念教育是重塑中国精神的需要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既是出于革命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和经历着)中国社会风云变化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抱着极大的历史使命感,和当时的所有进步人士一样,因为对封建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实践应用的悲剧性结果的沉重哀痛,而走上了信仰共产主义的道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的前夜,共计70多年的时间,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中学来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5]马列主义从其本性来说不崇拜一切旧有的东西,它对旧势力采取一贯而坚决的批判与斗争。在看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能够重塑中国精神,使其在外侵内患中激起人民战斗精神,唤醒沉睡的民族意志。

2.理想信念教育是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建设的年代,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人民群众只有在掌握了先进思想武器的前提下,才是战无不胜的。他曾经针对敌对势力的各种歪理邪说(如艾奇逊反革命理论)进行有力的驳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5]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心,在崇高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迈向新社会的康庄大道。正因为如此,在抗日战争时期,鼓励各战线的人民要积极抗战,并将“抗战争取胜利”作为人生成就的重要考量指标;而在社会建设年代,生产进步和增产增收成为人们获得尊重和荣誉的重要标准,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是无比荣耀的事情。这是我们党能够更好吸引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阶段性最主要敌人并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历史发展总是呈现阶段性的矛盾体系,而在化解矛盾的进程中人们能够主动进入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领域并努力奋斗,是正确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突出表现。

3.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或前提)是对现存状况的反抗。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和塑造进步的人民,并通过他们来促进社会文明的前进。因此,社会实际的“不文明”与“不进步”的方面正是人们战斗的场地和靶子。1922年5月1日,在《大公报》上撰文说:“大家注意生存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饿死?大家注意劳动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失业?”[3]认为,当人民群众尚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不能获救的时候,臆想性地谈论那些脱离现实的伟大抱负是不合时宜的,只有在争取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方面作出实际性的努力和成效的基础上,在打倒了现实的反动势力和推翻腐旧的统治阶级的前提下,更高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才是美妙动人的。在1923年4月10日的《新时代》创刊号上,说:“我们只知道现在是混乱时代,断不是和平统一时代,政治是只有更反动更混乱的;但这是和平统一的来源,是革命的生母,是民主独立的圣药,大家不可不知道。”[3]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上保持与进步力量的一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革命因素,并能实际地影响社会进步力量与腐旧力量之间较量的局势,从而使个人的理想信念成为一种时代性的、建设文明社会的入场券。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哲学基础

正确的思想行动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自觉遵守或不自觉的契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意愿,从而只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把握和实际运用。1.正确的理想信念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1921年1月21日,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说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像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我固无研究,但我现在不承认无政府的原理是可以证实的原理,有很强固的理由。”[3]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野正在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只有正确反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运动规律、正确反映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系统性社会运动规律,才能获得对社会前进方向和历史特定阶段的科学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才是科学的、具有历史现实性的。它将一切胆大妄为的幻想和一切谨小慎微的行动扫出人们的头脑,把社会理想和个人信念、思想革命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唯物史观乃是正确理想信念首要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2.正确的理想信念来自对现实环境的能动反映理想信念上的“唯意志论”强调意识、意志的作用无所不能,只是看到人们的目的、动机的作用,而没有发现目的、动机的物质根源。它的根本缺陷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理想信念上的“经济决定论”是敌对势力对唯物史观的歪曲诋毁,或者是部分人对唯物主义的误解,认为物质生产生活机械地反映和框定了人的思想观念,这是对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无知和不怀好意的歪曲。一方面,应当“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3]。“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虑才能得到真相。”[3]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进行反思和反抗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辩证地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理解控制与反馈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又高于客观现实,并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引领社会实践的进程。3.正确的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来自于生产和社会实践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长的,它吸取了旧事物中尚有生命力的东西,又有一些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的力量(因素或结构)。说:“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6]革命的乐观主义不是盲目的,原因在于它来自于实践需要和对社会运动规律的正确把握。正确的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来自于生产实践中人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未来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程度的基本正确的预期,以及在变革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人们对自身精神境界的发展预期,和对这种精神境界的社会适宜性的确信。因此,在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科学历史观使人们不再陷入迷茫无措的境地,而是促使人们为现实生产生活的实践努力奋斗,并在这种奋斗中实现社会理想。总之,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石,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中才能找到它的存在根据,也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中才能使理想信念具有高于现实生活本身的品质。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理想信念的树立不是天然的,它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通过阅读改良主义者的著作而具有初步的社会改良愿望,后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又转而相信共产主义,并最终坚定了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的途径各不相同,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培养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的路径随着时代的变化自然会有所改变。1.志同道合谋进步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时候,经常与同学蔡和森、陈昌、萧子升、熊光楚、王季范等人讨论改造社会问题。1915年9月,为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2]1929年6月14日,在给的信中说,我一定同“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奋斗”[3]。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对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社会环境尽管不是人们放弃理想信念的充分理由,却是激起人们信仰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信仰的根据。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清醒认识共同的敌人,才能在集体(或阶级)归属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完成伟大的壮举。他曾说:“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7]共产党及其所奉行的“主义”并不能给人许以高官厚禄,但它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和有志之士,原因在于这个团体和“主义”是以“道”相谋,而不是以“利”相谋。非常重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交换学习和实践经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方法,这是自我提升和自觉进步的重要途径。儒家传统讲“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在同志的相互帮助下,实现理想信念的提升并获得共同进步的友谊与力量。2.思想共鸣心相随当还在封建残余思想的最后薄雾中生活的时候,他的理想无非是“学不成名誓不还”[2]。当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国家的前程似乎“明亮”起来,他思索自己的个人职业时,认为“最适合于教书”[2]。当“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成为新的时代强音时,开始为寻求中国“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而奋斗[2]。对新的社会思潮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并能迅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学说中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成分。他曾经说:“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和行动总要稍微科学一点才好,而部分同志则恰恰与科学正相反对,一篇演说、一个行动已可以找出很多的矛盾来。说话完全不顾这话将要产生的影响。”[3]讲究科学精神,反对盲目迷信,因此,他所向往和从事的志业,乃是基于同“思想”本身的共鸣,而不是基于对某个明星思想家的个人崇拜。当然,也不是因为这种思想在形式上的迷人之处,他说:“请问实际上弄得不好,形式上弄得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处呢?!”[3]的思想共鸣是人民群众誓死追随某个领袖人物或某种“主义”的内在动力。而思想的力量在于思想的实践力,实践力在于它的群众基础(而群众基础的获得在于其是否为人民谋取更多利益)。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上,既要有“以情动人”的人本关怀,又要有尊重客观规律、切实可行的“以理服人”的科学精神。这两者的结合,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本质特征和优点。3.战友情深共努力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源自于志同道合者的相互影响,也在于在共同的战斗中相互之间的促进和勉励,从而使双方意志更加坚定。比如,在1915年5月23日悼念湖南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的时候就曾撰写了这样的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何来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2]忧国悼友的深情溢于言表。与战友的深情能够化作践行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成为人们前进的直接力量。1965年10月20日,在同越南民主共和国党政代表团谈话时指出:“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来的。”[4]来自五湖四海的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人,应该为了共同的使命不懈奋斗,事实上也确实能够在自觉的基础上实现这种局面。“使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许多党员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批评……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要在党的会议上提出。”[3]战友情感能够帮助人们强化理想信念的意志,而“战友般”的同志情谊,始终是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相互参照的联系纽带。4.为民谋利志高远人民性是崇高理想信念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表现。只有站在为民谋利的高度,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走弯路、不走邪路。1921年11月21日,在湖南劳工会刊物《劳工周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异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在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同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是宗旨所在,希望劳工会诸君特别注意。”[3]1926年9月21日,在《农民运动》第八期上说道:我们的同志“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3]。实现理想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支撑是难以取得成功的,而坚强的意志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沉的爱。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8]5.知行统一贵于行认识和实践乃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具体活动及其物化形式,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印证并取得这种活动的社会价值。用正确的思想指引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的思想,二者是统一的,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主张用行动而不是纯粹用口号和文章来对工人农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比如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曾指出:“教育工农,是用共产党的口号,用文章,主要还是用党的抗日的行动,使工农懂得要抗日要反对汉奸势力的目的。”[7]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间接经验,从他人的成长和别国的发展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说:“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6]当一个较高水平的标准作为自我发展的参照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因取得阶段性成果而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在践行“自我实现”与社会理想的时候,知行统一是基本的行动准则,而最重要的,带有目的性的原则在于将一切认识和实践的逻辑,化约为行动的方案和路线。这是通达理想信念之高度和境界的道路。在1949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告诫延安的同志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说到底就是要使人们在理想信念的行动中不断减少不必要的能量耗散。6.革命力量长保存理想信念的实现非一日之功,在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反对那种过于急躁的心态,反对那种希望通过一个战役、一次亡命就要取得彻底胜利的幻想。“持久战”不但是面对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采取的策略,也应该是面对社会进步和自然界的挑战,面对国际环境变迁和世界霸权主义的盛行时应当坚守的准则。因此,一方面,共产党人要善于保存革命的力量,要注意保护身体;另一方面,要注意思想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这两方面的结合能够使理想信念在实现过程中具有可持续性。在1953年6月30日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讲话中说:“革命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一个坏处,就是大家太积极太热心了,以致过于疲劳。现在要保证大家身体好。”[6]要在具体的、勤劳的工作中实现理想信念,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蛮干是一种意义不大的牺牲。当然,精神文化的持续性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体系和氛围。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1]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所要克服的困难愈益复杂多样,所要面对的敌人愈益顽固狡猾,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要教导民众既要有战斗的勇气,又要有善战的谋略。7.有错必纠慧而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且永葆其纯洁性,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社会变迁和错误思想文化的侵蚀下,在市场幻像和物质利益的引诱下,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的事例并不罕见。因此,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凡是错误的思想……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1]敌对势力总是以各种形式对人民的思想理论进行颠覆,它们是非常害怕代表进步力量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取得广大群众支持的。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斗争中,在不断识辨伪装起来的腐朽思想的阴谋诡计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才更加正确、立场才更加坚定、实践才更加果敢。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4]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并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行动准则之一。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需要不断纠正偏差、改正错误,批判顽固的守旧势力,识破狡黠的思想侵略。有错必纠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能知错、能自我反省,是智慧;错而能改、改而能行、行而能久,这就需要勇气。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应该是这两种品质结合的产物。当然,在具体的路径和教育形式上,还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恒久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总之,追求进步的人民只要“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经过整风重新振作起来。”相信诸如“整风”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理想信念丧失的人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四、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启示

曾经说:“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9]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有其不同的特点。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各国交往更加密切,国际关系总体上趋向对话与合作,但依然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和矛盾。随着全球化对世界的席卷,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在发展多元文化的同时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种“一”与“多”的关系,既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又挑战党的开放勇气和魄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培养青年一代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任务,是异常重要而艰巨的。目前,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传播和生成具有时代的新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对国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更密切的社会关注。其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必要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中作出正确判断和抉择的理论基石。无论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以什么样的形式伪装自己,只要放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就能辨别其本质上的意指。我们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敌对势力(以各种“摆事实”“讲故事”的形式)散布的思想言论(谣言)的清醒认识,不是来自于我们的闭关保守,而是来自于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对共产党执政近7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正确理解,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百年以来社会发展之巨大进步的正确认识。实践已经检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有了这个根本的认识,新媒体上伪装成“爱国者”和“历史学家”的种种谣传就能不攻自破。其二,无论任何历史阶段,正确的理想信念都应体现人民性。“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10]有些学者在研究西方现代性的时候,将启蒙运动以来获得不断发展的(剥离神性统治的)世俗化进程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生搬硬套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才是“现代人”的文明标志。持这种思想的人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资本逻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驾驭,这是极端愚蠢和错误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在于为获得多少个人私利而殚精竭虑,应当为社会整体进步而付出艰辛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最崇高的理想信念的特征和主要内容。其三,正确的理想信念应体现实践性。曾经指出:“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你们看,希特勒不是也讲‘信仰社会主义’吗?”[10]在新媒体平台上,客户端的广泛散布使得信息传播已然无孔不入[11]。各种励志传说在网络平台,青少年尤其对那些言之凿凿的励志典故不假任何质疑。在一些图书销售网站上,销量排名靠前的往往是那些励志书(时称“鸡汤文”)。一些人对这些“鸡汤文”热衷到痴迷的程度,却在生活中畏缩不前,遗忘了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传统,在臆想和虚幻的筹划中虚度光阴。正如所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9]

五、结语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发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呈现出了新的复杂格局。在这样的世情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凸显。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和论断曾经得到历史的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上,它指引过无数热血青年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不懈奋斗。在社会业已由经济压迫转向文化争夺的今天,信息手段主导的文化权力越来越大,在国际秩序和国内社会稳定方面,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动摇(或者潜在的风险)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关切。理想信念对中国精神的重塑、历史使命的履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之所以取得实践上的不朽业绩,在于其哲学基础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的保障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关于人的能动性的主体意识。正确的理想信念来自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环境的能动反映,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检验。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及其哲学基础,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以及价值观)之历史文化根据。其中,关于“同志同谋”“知行统一”等思想,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精髓。将新的时代特征赋以“新媒体”的标签,乃是基于“文化”在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文化”的技术手段在甄选“内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能力———“文化”被新媒体“把持”。这也就同样“把持”了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通道。但是,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及其哲学基础,使人们无论在何种复杂的格局中都能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那就是关于“人民性”的立场和关于“实践性”的姿态。只有人民的实践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也只有人民的实践才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