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金融监管学范文

金融监管学全文(5篇)

金融监管学

第1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一)教学方法简单老套,教学设施落后,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大学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没有了吸引力。再加上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人数骤然增多,很多时候实行大班教学,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难以跟上,所以教师有时很难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很多大学老师有科研方面的压力,所以难免有些老师的重心放在科研上,而很多大学生也只关心学分问题,这导致教、学重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应用型的大学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毕业。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材方面的问题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提前学习该门课程所要用到的其他课程的知识,所以使得学生在某些时候基础跟不上。另外,在已公开出版的该门课程教材中,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应用型大学的教材,大部分缺乏案例分析以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建设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单纯依靠枯燥的理论讲述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必须有所创新。下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

这里的案例教学是“合作式”教学案例分析,是以学生为主。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把案例分析的题目发给各小组,要求学生自行去查阅资料,其次进行小组讨论并制作案例分析的课件,到下次上课时,各小组轮流发言,把案例分析过程讲出来,其他小组可以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这也体现出小组之间的互动。

2.辩论赛教学。

这种方法也是将学生分为几组,对于某个选题展开辩论,这种辩论不仅仅局限于两方,而是根据选题灵活设置。辩论赛既是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也是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教学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要依靠市场提供的相关模拟软件以及模拟金融机构实验室展开建设。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如果能够借助实验教学,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加强联系,请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建设

市场上适合应用型大学生使用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很多已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最新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要注重挑选基础知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四)转变教学重心,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应用型的大学应当最先转变思想,不应该对教师以科研为重心进行考核,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应用型大学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打好基础再学习这门综合性的课程。

三、结语

第2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关键词: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

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以来,基本每十年都会产生一场关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路径的理论革命。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为这种理论革命提供了一次发生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主流影响对金融危机的忽视以及因此陷入的理论困境,也不断阻碍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其实践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宏观经济学的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述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也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总供给和总需求、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及总构成、人口与就业、货币与财政、经济预算与经济政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一种宏观的经济学现象。同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存在的区别如下。首先是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较为狭窄,善于个体的经济单位,如厂商和家庭等,这些细小的单位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整体,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居民的需求总量等问题。其次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分配和配置等基本问题,也就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最大的目的是想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将资源的基本配置问题作为研究的前提,将社会和国家效益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再次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为个体分析法,以经济总量中的单项数值为研究主体。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法,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其中既包括个体的总量,也包括平均总量[1]。最后是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充分信息和完全理性等,并认为调节资源配置效益的方法应该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宏观经济学的市场机制是不够完善和具体的,认为政府的调节能力有限,通过“看得见的手”才能有效纠正市场中的各种缺陷。

2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都没能将各类金融要素纳入到有效的社会经济学框架中,因此金融体系才没有认识到宏观经济学对社会金融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首先,排除宏观经济学和金融框架之间的关系,证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如果宏观经济学能够具备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就能够完全主导市场,从而实现市场预期的经济效益,维护经济市场的良好秩序。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专家提出的最理想化的运行模式。当前,世界经济市场中较为出名的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以经济制衡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模式。它构建的金融市场是完美无缺的,甚至可以不用依赖任何金融部门就能独立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论法范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现实社会,因此并不能建设一套真正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市场中也无法构成基础的金融合作体系。其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已经显示出了疲软的态势,表现出来的景象是通货紧缩,大量的资金流向财务聚集处,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能力被大大削弱,不断加剧着经济萧条的程度,这些现象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矛盾。当这种现象出现之后,社会中大量的资金就会遵循流动偏好型的原理加速流动,因此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不明显。在这样的时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就是相通的。最后,在20世纪60、70年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就是因为其遵循了早期的货币长期中性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科学明晰地描绘出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金融因素与宏观经济学逐渐相互脱节,削弱了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爆发之后,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愈加严重,甚至很多实体经济都出现了衰退和难以自拔的情况。大都数专家和学者都将此归类为宏观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再加上经济道德危机在此时越演越烈,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无法对该现象进行直接而具体的解释[2]。因此,宏观经济学无论是主流经济范式还是非主流经济范式,它都是将经济和金融融为一体进行考虑的理论基础。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多数人就严重低估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效能,不仅难以有效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利于世界金融市场的转型和发展。

3金融危机后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流经济学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向其中融入了很多金融要素,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改善。尤其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更加密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其中之一,并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建立了特殊的模式,甚至还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之间以及家庭个人“三部门模型”的建立,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增加了金融部门,形成“四部门模型”。基于此可以得出,宏观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并融合诸多要素与金融部门融为一体,构建了“金融—实体经济”的内在模型,不仅有效提升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还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尤其是针对现当代经济学专家来说,在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原理更加完整紧凑,再加上内在金融体系的确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代经济学家在研究该模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财政部门的稳定属性与行为统筹到宏观经济学中,并借助财政部门的职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并探讨出投资后需要风险的后果等,还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实体融合之后可能面临的影响。基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各类金融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专家学者们需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也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秩序被打乱之后重新排序的金融市场局面,确定恢复经济稳定性的基础和方法,保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以上都是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需要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考虑的问题,通过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论基础,也能明确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未来主流经济社会中的发展脉络,以及金融要素和宏观经济学联系的结果[3]。

4关于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思考

4.1关于“金融支柱”

从理论意义上讲,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想要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体系,就应该促进传统体系内部金融要素的发展,理清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基于此,当前相关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引导宏观经济学走向全新的范式结构,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体系的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并不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所谓的对金融体系进行查缺补漏的工具,它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变革,其核心和关键是着力解决金融体系中累计多年的各种与经济和金融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该理念在体现新经济事实和新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具体或抽象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理论与金融体系的有机融合。

4.2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研究仅停留在其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生上,试图考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金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表现宏观经济市场的体系,并没有从宏观经济学远离出发,研究产生某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同时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整体框架,促进宏观与微观经济基础的统一,在微宏观的相对统一中寻求金融学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建立,是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最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原理应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学和金融艺术的认识,为构建完善的金融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大量与金融因素和各类经济实体相关的要素,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对重构宏观经济学产生一定影响,成为重建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因此,当前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善传统宏观经济学构建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将金融体系的整体构架改良为一个内在充盈的分析框架,满足各类金融要素的生产和分析加工等。金融要素的重建除了要满足金融体系和宏观实体经济的统一之外,还应该通过政策传导机制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际的金融行为中,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当无数投资者沉浸在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时,危机打破了这种美梦,很多人在此转变中产生了极端思想,认为金融运行是万恶之源,应该批判。这种极端的思想是不推崇的,因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蔓延虽然打破了原有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但是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甚至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专家学者和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者需要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够总结出新的金融现象和原理,从而有效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5结语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需要金融专家充分分析金融要素和金融市场的契合度,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有机统一,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在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主动分析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系统的重建,为经济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佳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中外企业家,2017(34).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6).

第3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在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实习、实训课程,并加大了实践课程所在总课时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基地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推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1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1学校层面: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育金融管理专业人才,这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上,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使得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局限于模拟实验、参观企事业单位、参加模拟大赛等层面,只能为学生带来感性认知,未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1.2教师层面;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将金融理论知识讲解作为重点,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绝大部分课时为课堂理论教学,仅有少部分课时用于开展实验实训活动,并且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知识缺乏紧密联系,难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1.3学生层面: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般在第三学年安排实训实习教学,而在一二学年阶段安排的实践课程较少,使得学生接触到真实金融环境的机会严重不足。同时,在第三学年安排的实训实习活动中,通常涉及对全部课程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但是学生没有对整个专业形成整体性认识,对各门课程知识掌握较为零散,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活动脱离了专业课程知识,使得学生降低了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虽然设置了实习实训类课程,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安排上却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社会调查、社会见习等形式为主,未能将最新的金融技术和金融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创建真实的金融从业环境,难以提升学生金融知识应用能力;金融管理专业通常根据理论课程的开展情况安排实践教学,经常出现压缩实践教学课时的问题,加之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出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学校发展,使得学校存在着实践教学环境不完善、软硬件实践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高职院校受办学经费不足的限制,对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当前的实验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本专业扩招的需求;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更新缓慢,计算机配置低,用于实训的模拟软件缺乏专业性和先进性,阻碍着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欠缺,没有与其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导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理想。

2.3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是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为实践指导教师,使得评价结果易受教师主观因素所影响,难以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实践教学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很少将有关教学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师资队伍和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单一,评价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缺少量化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揭示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实际问题。

2.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开展成效。从实际情况上看,金融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功底都非常扎实,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比较高。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从业经验,对金融实务的操作技巧不够了解,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将自己的实践体会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行业精英,由于学历受限,很难进入高职院校任教。

3加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3.1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以目标任务和实践过程作为立足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学校应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如专业实践课、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以此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对策如下:其一,集中训练。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借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与金融业务相关的操作方法。为加深学生对金融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教师可在经济学原理、证券市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验证的实践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在反复操作中掌握技能的运用技巧。其二,运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学校可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纳入到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当中,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融合到一起,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操作机会,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专业实训室。高职院校应在校内设立金融实训中心,引入各种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平台中对相关的技能进行训练,如证券投资业务、银行柜台业务等等。二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当以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立足点,结合市场对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在校内建设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金融业务训练,如网络金融营销、电话销售金融产品等等,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可与本地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打造多元化的校外实践基地,以此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进行专业实习,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3.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本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要从实践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拓展为由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同时,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还要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一级指标:其一,背景评价指标,下设培养定位、教学理念、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等二级指标;其二,投入评价指标,下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等二级指标;其三,过程评价指标,下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二级指标;其四,成果评价指标,下设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创新创业等二级指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在二级指标下细分三级指标,形成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之后,采用专家论证和实践测试的方式设定各项指标权重,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金融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培养一批理论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此来促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应当为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定期将教师送到金融企业培训,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挂职历练,从而使教师能够接触到真正的金融业务和工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的技巧,并将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可以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管理人才,让他们兼职任教,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着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有效开展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财讯,2018(33):195-197.

[2]钟鸣长,易晓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19(4):79-83.

[3]周周.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5-56.

[4]陈文静,宋立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0):158-159.

[5]王璐.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19-23.

第4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CDIO理念

伴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此起彼伏。自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的预防以及管理已经是金融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学科和实际的需要,大多数金融相关专业都有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但随着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必须对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创新性的金融和工程科技人才。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金融风险一般是针对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相关金融风险。单从老师的“教”很难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方法,应该让学生以“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灵活掌握,让学生更能自主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2]。金融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金融学、数学、计算机基础上的学科,以研究金融衍生品为主,以工程学原理、系统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专业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为目标,是一门系统研究虚拟市场的专业[2],对实际操作方面是有做相应教学要求。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基础却无法再实际中应用,这也是现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改革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一)改进理论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石,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具备实践基础。一般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一直是目前高校理论教学的短板。专业课大多设置在第三学期以后,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基础课程之后,有能力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与研究。所以,理论教学除了注重教授教材知识外,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参与式以及探讨式教学。例如,在讲授金融风险种类时,可以精选国内外相关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更清楚判别金融风险种类。教材内容多数属于滞后信息,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信息化意识较强的90后,如果只按照滞后信息灌输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参与的乐趣,通过阅读查询大量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金融行业相关风险管理知识,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也可以积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最重要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而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多方位的发现新信息化时代里的新知识。因此,互学型的参与式教学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并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在改变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当多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及教学理念,如CDIO理念也可以积极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方式之中。CDIO教学思想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和瑞士皇家工学院从2000年开始研究的新型教学理念。CDIO主要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主要是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理念[4]。虽然CDIO教学理念多适用于工科专业,但金融工程专业也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潜在热门专业,因此,应该将此观念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创新能力、个人能力以及与社会协调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金融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从马科维茨投资理论可以知道获得高额收益回报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而这些风险都是无法通过分散化方式进行消除。所以必须认清风险以合理方法有效管理风险。金融风险管理的思想都是以量化风险的数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因此除了理论教学之外,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比如精选金融风险建模相关教材便可以让学生正在接触到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上机课程让学生们使用Excel、VBA等软件学会量化信用风险的工具;通过股票、期货风模拟交易让学生了解股票市场以及其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一些实训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为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联专业打下前期基础。

(三)课堂外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学习机会。金融风险管理属于交叉学科,其中内容与金融学、投资学及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学科内容有重复部分。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接触相关的网络公开课、慕课及微课等各种课外学习方式更全面的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主题讲座,让学生们能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科,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研讨会,找出与金融风险管理贴近的主题,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并从中拓展知识面。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丰富考评方式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后,也需要用有效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考评也能及时为老师提供依据,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单从几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丰富考察形式。考评形式应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发言、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多方位考察学生。这样便可以从基础知识到分析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外教学以及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际仍需要经历推行磨合。总之,我们应该突破传统,在各个方面完善金融风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改初探[J].市场周刊,2014(5):150-151.

第5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监管;混业监管;分业监管;模式选择

一、分业经营的优劣分析

(一)监管目标专业化

不同的行业监管目标,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监管,特别是金融行业是高风险、高杠杆的行业,风险的发生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分业监管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各个行业的经营特点,针对不同的行业提出专业化的监管目标与理念。监管的意义就在于防范和控制风险,分业监管将对风险的防控分为几个具体的部分,专业化地应对各种风险。由于各个行业的监管目标与理念不同、监管方式不同、评价体系也不同,混业监管可能会导致混业监管机构对不同金融行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不同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因此也就不能充分地、专业地制定不同的监管策略。统一的监管目标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导致监管不充分、不专业,监管的效力会大大削弱。分业监管能够有效地对系统风险和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分业监管机构有其具体的监管目标和原则,能够减少监管理念上的差异,增加监管的专业化程度。

(二)监管更具针对性

尽管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并且在中国也出现了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大型金融控股公司,但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混业经营,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毕竟还是少数。就算出现了大型金融集团,但是金融集团内部也会有各个不同部门负责分业经营,金融分业经营在很长时间还是继续存在的[2]。特别是平安保险集团作为主营保险业务的金融集团,保险业务始终是公司的立足之本,也是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业监管可以使得监管行为更加具体、有针对性,能够更加关注企业的市场行为,及时反映并采取行动。分业监管模式是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现实国情做出的选择,一味的进行否定是不可取的,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混业监管的优劣分析

(一)降低监管成本

混业监管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纳入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下,由一个机构制定监管政策、颁布监管标准、确立监管目标、执行监管措施,通过分享基础设施、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减少重复岗位的工作人员,最大程度上利用已有资源,可以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就如同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定义一样,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达到规模效应。在混业监管下,虽然增加了需要监管的客体数量,但是节省了重复报告、重复监管部分的支出,降低了监管的成本。

(二)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分业监管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监管真空是指在监管过程出现没有任何机构监管的“真空地带”。当市场上有多个监管机构,而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职责又不够明确时,就会出现对监管者不利的事件发生时,没有监管机构愿意去承担监管责任,而是互相推诿“踢皮球”,从而导致监管者的缺位,出现没有任何监管的“真空地带”。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往往面临多个监管者,或者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也可能面临多个监管者,这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监管者对同一个方面的重复监管。因为每一个监管者都有自己的监管目标和理念,监管者的立场不同,对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不同监管者之间的意见又很难协调,在协调意见上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监管的结果要么就是久拖不决,要么就是无所适从,监管效力大大下降,同时增加了监管的成本。混业监管可以有效地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出现,同一个监管机构负责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目标与理念可以内部协调,不会产生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利冲突,同时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政策连续性。

(三)整体性地防控风险

金融业的高杠杆、高负债的特点使得金融市场充满了风险,需要政府设立监管机构,专门针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金融业是一个含有许多不同行业的大型市场,尽管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但在金融市场中又有其相同之处,政府不可能只针对某一市场进行监管或指导,而是需要放眼整个金融市场整体,维护公平合理的金融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混业监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比分业监管更加关注整体发展。金融市场的风险多为系统性风险,而且风险一旦产生,就会带来辐射效应,造成大规模的影响,因此,关注整体风险防控是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混业监管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一方面的监管需求。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一)发挥“一委一行两会”监管作用,加强宏观

审慎监管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根据《方案》内容,中国将整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及保险业进行统一监管。证监会则保持原机构设置不变,加上于2017年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构成了中国“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金稳委是金融监管的最高级别机构,主要负责金融领域的发展、改革、稳定等重要事项的统筹与协调,联系各具体监管单位,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原属于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审慎监管职责被划入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将担负起监管政策与基本制度的制定的重任。银保监及证监会将主要负责市场行为的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证金融行业合法、有序的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次机构改革的核心主要是将监管分为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两个方面,由人民银行负责审慎监管,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市场行为监管。这样的监管方式类似于英国实行的“双峰监管”,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与监管行为的实施割裂开来,互相牵制又互相联系,防止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的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但是,中国的监管又不同于典型的英国式“双峰监管”[3],为了实现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中国在国务院层面上设立了金稳委作为金融监管中最高级别的机构,来联系各方,统筹监管,这更加体现了中国对于宏观层面的审慎监管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机构改革中,证监会并没有与银保监一起合并,而是仍然单独作为一个部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实行的监管模式与英国的“双峰”模式有很大的区别,证监会作为独立的一个分业监管系统而存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许多方面发展还很不成熟,金融监管同样仍处在需要积累经验的阶段。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监管体系本身,并没有成熟到可以马上适应综合监管的阶段,监管制度的改变应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的改革首先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循序渐进。而且,从行业特点来看,银行业与保险业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之间业务交叉之处也远远多于与证券业的交点。因此,首先将银行业监管与保险业监管合二为一是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金稳委的领导作用和协调作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比原部级联席会议级别高,更易于联系协调各监管部门,且由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加强了对各个监管部门的领导。在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监管的协调,降低监管协调成本,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特别是要加强“一行两会”之间在重大监管政策上的协调和在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上的协调,防范重大金融风险,这也是“”以后,中国国家层面上金融规划的要求。重视人民银行在监管政策制定上的重要作用,在宏观监管中,央行有特殊的地位,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以及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民银行是监管机构的“牵头人”,要更加关注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加强统筹监管和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最后,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银保监与证监会“两会”共存的局面,加强两会监管政策执行的效率,将监管政策落到实处。

(二)“穿透式”监管作为监管主题之一

保险的“穿透式”监管是近几年针对中国保险公司股权不明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出的重要监管重点之一。“穿透式”监管主要是要求通过甄别股东虚假注资,防范不良股东进行非法利益输送,阻止保险机构关联交易,是对保险公司真实股权结构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式监管。资本不实与股东操控都是保险公司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穿透式”监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目前在中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控制权市场,给保险公司的股权流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股权代持、表决权转让、一致行动约定等行为大多是私下进行,股权透明性不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4]。此前媒体披露,安邦保险集团37家非国企股东背后,通过101家公司层层叠叠可上溯到86名个人股东,均为安邦保险集团实际控制人吴小晖在浙江老家的亲属团。这些股东表面上的分散,但是内在却存在着各种联系,实际控制人是同一个人,这就会导致经营决策权把握在一个人手中,容易出错。针对这样的情况,保监会已经率先做出应对,保监会于2017年7月20日《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再次重申将险企单一股东持股比例由51%降至30%。“穿透式”监管的主要执行者理所当然是保监会等相关保险监管部门,但是公司构成复杂,问题众多,仅仅依靠单一部门的监管并不能完全达到“穿透式”监管的目的,需要的是多部委的合作,以及法律环境的完善等,需要在金融范围内构建一个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以后,银行业与保险业监管之间的联系将会大大加深,“穿透式”监管具体执行起来也将会更加便利。在未来的保险监管发展中,“穿透式”式监管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监管的主题之一。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首先要防止保险公司股东短时间内大面积退潮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其次要重视民间资本的注入,特别是不能区别对待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保险市场的活力。另外监管部门应该完善保险控制权市场,控制权市场主要是指通过收集股权或投票权取得对企业的控制,达到接管和更换不良管理层的目的。目前中国保险业上市公司较少,公司股权流动不透明,控制权市场又尚未形成,给公司股权私下交易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廖凡.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6,11:2-7.

[2]郭琼艳.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J].金融监管,2016,5:81-84.

[3]廖凡,张怡.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监管研究,2012(02):88-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