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计算机硬件教程全文(5篇)

计算机硬件教程

第1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线上预习;线下讲授;线上助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其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兼具线上教学的便捷性和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推广。自教育部于2018年4月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教育”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互联网企业、各类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都尝试通过各自的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教师采用,作为从教多年的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尝试和探索。

1研究现状

当前,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基于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采用。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实施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线上教学资源冗杂、学生自觉性不强等原因,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该模式的实施效果。

1.1高速发展的网络速度对线上教学的积极推动

线上教学作为混合式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式教学的推广。由于线上教学需要持续保持流畅的网速,如果在线上教学期间出现了网络卡顿,甚至断网的情况,则无论对于线上资源的分享,还是对于当前流行的网络直播教学,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国家提出的“提速降费”政策已逐步落实,数字校园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这一系列举措都使师生的上网费用更低、上网速度更快,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2线上教学资源种类多数量多[1],筛选难度大

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海量资源,但同时,由于资源数量巨大,使得我们在选择真正需要的资源时有很大难度。在很多资源平台上,所谓的在线教学资源仅仅是PPT的简单呈现,学生很难从中进行直观的学习,特别是对于技能操作类的课程,由于软件版本升级、操作步骤复杂等因素,使得任课教师想要获取与职业院校学生所学课程相关的有效线上资源存在较大困难。

1.3线上线下课程的衔接更加依赖学生的自觉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督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将主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完全交给学生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无疑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线上课程学习的不可控性,使得那些课下不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线上课程的学生,在面对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衔接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2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的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在线资源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笔者在对自身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后,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3C(BeforeClass-InClass-AfterClass)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确定了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见表1。

2.1课前准备阶段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效果。这一阶段,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中,是由教师通过线上APP、教学平台向学生任务,学生通过APP、教学平台进行预习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上课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任务等;而对于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预习任务完成微课观看、难点记录和提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⑴教学设计一堂课效果如何,教学设计是关键,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完成课堂讲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校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任课教师会坐在一起进行研讨,通过讨论形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如何进行,使教师讲解、课堂互动、实操演练、课程总结答疑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⑵教学资源准备课前准备阶段的线上学习模式,决定了教师不可能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了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需要教师对预习内容进行准备。鉴于目前在线教学资源多、杂而不精的问题,我们教学资源来自于两个途径:一是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的讲解通过网络资源的查找给学生进行分享;二是对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演示和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案例,通过专业教师录制课程形成校本资源进行分享,以便与第二阶段的线下课堂更好的衔接。⑶学习任务和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学生应用最广泛的班级QQ群向学生任务和资源,同时,将Office软件操作部分的微课和操作步骤通过课程教学微信公众号进行,便于学生重复观看;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完成老师的任务并及时完成对知识点的归纳。目前,由于各类移动端APP的成熟,很多教师开始使用更贴近于教学应用的教学客户端。

2.2课中讲授阶段

课中讲授是最接近传统教学的一个阶段,是通过线下讲解开展教学活动,因为是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方式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设计,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课堂教学从“导——讲——练——评——结”五个环节入手,对于学生理解重难点、掌握操作技能比较有利。⑴导:即课程导入,为了在刚上课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案例导入,那些学生比较关注的案例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⑵讲:即讲授新课,通过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课堂实练内容的演示,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⑶练:即实战训练,对于计算机类的课堂,学生习得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实训课程的练习,课前准备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观看,课中对操作步骤再次进行演示,经过两次学习之后,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基本可以完成实训任务,即使有个别学生不能完成,也可以通过向老师提问或者再次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完成操作。⑷评:即作业点评,在学生完成实操训练后,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学生间互评,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⑸结:即课堂小结,是对本次课程总结和回顾,这对学生从整体认知课程有极大帮助。

2.3课后助学阶段

该阶段是对课中讲授阶段的延伸,学生通过班级QQ群、QQ私聊、微信公众号留言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确定通过私聊或者直播等途径给予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结束语

通过“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4]”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得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得以有效利用,同时,又通过线下课堂弥补了线上教学互动性差、教学呈现不够直观等问题,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显著提升。针对部分学生线上环节不能较好的完成指定任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课程安排这一问题,探讨通过教学设计的调整、线上平台的监督等方式加以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莫新平.基于大数据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9.11:4-6,10

[2]邱娜.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李阳阳.翻转教学指导下的开放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J].电大理工,2018.4:47-49

第2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一、案例选择

(一)案例选择原则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经常使用的也是非常契合该课程特点的一种方法。将知识点隐含到案例中,通过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案例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启发性。典型性是指案例中的知识点要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应用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从该案例中推广到某一类问题的解决和应用。针对性是指案例中隐含的知识点是有侧重的,是针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实用性是指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是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的。综合性是指案例中隐含的知识点不是单一的,而是隐含着若干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知识点的,通过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学员获得的是对知识点综合掌握的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是指案例能深刻启发学员思维,是能激发学员独立思考能力的,是激励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行为的,是能够启发学员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知识进行建构的。

(二)Excel综合案例

教员在课堂以外的教学准备中精心挑选案例。在Excel的综合练习实践教学中,选择一个从实际生活来的问题作为案例。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某单位引入了指纹打卡系统,人员的打卡数据经过采集后会形成一个打卡记录的Excel文件,图1中给出了该文件的部分打卡记录。该案例具有典型性特点,对于这一类问题具有代表性。该案例具有针对性,是针对排序、函数使用、数据筛选以及分类汇总等知识点的强化练习。该案例素材文件来源于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真正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案例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该案例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其中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简单一步就能完成的。另外,该案例不同于一般案例知识点的考查,它把若干知识点隐含其中,需要经过逻辑分析才能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步骤。案例本身的选择对于实践教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该案例的选择为学员综合掌握Excel相关知识,并真正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托。打卡记录Excel文件,作为实践教学中的素材文件分发给学员,要求学生根据素材文件和给定的规则进行相关统计。具体要求:在一段时间内根据收集来的打卡记录Excel文件和具体的有效打卡统计规则统计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总次数。有效打卡次数的统计规则为:

(1)一天共有两次有效打卡次数,上午1次,下午1次。

(2)上午08:30之前打卡,为正常打卡签到,在这段时间内多次打卡,仅算1次有效打卡次数。

(3)下午16:00(含)之后打卡为正常打卡下班,在这段时间内多次打卡,也仅算1次有效打卡次数。

(4)其他打卡时间打卡均为无效打卡。该案例电子素材文件和按规则统计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次数的要求构成了该Excel综合案例。

二、实践教学实施

(一)布置实验任务

在案例选择和确定与案例相关的基本素材之后,教员分发案例相关资料。同时,教员给学员布置实习任务,如果你是单位的打卡记录管理人员,你该如何做?这样,学员身临其境,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自然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杜威认为,有有趣事情可做的真实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主观能动性,角色的扮演,则增加了参与者的责任感、目的性。实验任务是基于案例基础上的,教员引导学员明确实验任务的具体要求,这就相当于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只有明确要做什么,目前拥有什么素材文件,才可以进行实验。

(二)引导和启发学员分析案例

该案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性,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一步步的从外到里的剖析,才能逐渐接触到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员后,一开始学员有些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教员告诉学员该案例的实施用到的都是原来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学员呈现出茫然和不解的表情,这时,作为教员要启发学员思维,不断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观察案例素材出发,教员引导学员发现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在原始数据收集中,会出现完全相同的记录(行都相同),如何去除重复记录?去除重复记录是在该案例实施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数据收集本身的原因,在形成Excel文件后出现重复记录,如果不把重复记录去除,会出现重复统计打卡次数的情况。如何能让Excel去除重复记录呢?教员需要启发学员,如果能够按照关键列“职工编号”和“打卡日期”进行排序,那么就会让可能的重复记录连续出现,这时就可以使用递推的方法。如果能够判断后一条记录和前一条记录中所有字段(列)的数值都相等,就可以认为这两条记录是重复的,这样的判断规则贯穿整个记录,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重复”的记录了。“排序”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员很快就做了出来,剩下的是如何判断重复记录了,“如果满足什么条件就怎样”,教员启发学员这需要用到Excel中的什么函数呢?有些学员已经兴奋地回答“可以使用IF函数”。这时教员进一步启发学员这个IF函数如何写,在什么位置写。通过不断的启发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个子问题解决的核心了,学员们陷入了深思,教员点几名学员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思考的方法。经过几番修改,学员写出了正确的函数:“=IF(AND(B1=B2,D1=D2,E1=E2),”重复”,”不重复”),并把该函数写在F2的位置上,然后拖动填充柄复制公式直到最后一行。至此哪些是重复记录都通过函数显示了出来。随后教员再次启发学员,如何找出“不重复”的记录,作为下一步的数据呢?学员在头脑中迅速地查找已学的知识,很快就使用了“数据筛选”,把不重复的记录筛选出来,并把筛选出来的记录拷贝到了sheet2工作表中,作为下一步操作的数据。教员进一步启发学员考虑第二个问题:

(2)“打卡时间”列(E列)中不同的打卡时间在同一单元格中用“;”隔开,如何把它们分开到独立的列中以方便处理数据呢?教员引导学员观察E列中数据的特点,所有的时间数据是用“;”隔开的,使用Excel什么功能可以分开呢?有的学员马上提出,学过“数据分列”知识点,在这里很适用。当教员肯定了这个想法后,学员们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操作了起来,并成功地完成了数据分列。在此基础上,教员启发学员考虑第三个问题:

(3)如何计算一条记录(行)中,打卡时间在8:30之前的打卡次数,打卡时间在16:00(含)之后的打卡次数?(提示:使用哪个函数)既然“数据分列”完成,打卡时间独立地显示在了各个单元格中,问题转化为了计算在打卡时间区域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学员很快反应到这正是讲过的COUNTIF函数可以实现的功能,教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员很快用COUNTIF函数找出了该问题的答案。在L2和M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E2:J2,“<8:30”)”和“=COUNTIF(E2:J2,“>=16:00”)”,并向下拖动填充柄,这样分别在L列和M列计算出了“上午规定时间内打卡次数”和“下午规定时间内打卡次数”。至此,虽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却越来越接近解决问题的核心了,大家都看到了问题最终解决的希望,学员全神贯注地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做,教员再次启发学员,“目前我们用COUNTIF函数计算出来的是我们要的最终结果吗?不要忘记如果在上午或者下午有效打卡时间内多次打卡,那么上午或者下午的有效打卡次数仅算一次”,因此,就有了如下的第四个问题:

(4)上午08:30之前打卡次数如果大于1,如何令上午有效打卡次数记为1。下午16:00(含)之后打卡次数如果大于1,如何令下午有效打卡次数记为1。(提示:使用哪个函数)教员启发学员,又碰到了“如果满足条件,就怎么样”的问题了,学员们非常兴奋地说了“用IF函数”。的确,在这个案例中,再一次用到了IF函数,分别在N2单元格和O2单元格中分别写入函数“=IF(L2>1,1,L2)”和“=IF(L2>1,1,L2)”,并拖动向下填充柄填充其他单元格,以求出“上午有效打卡次数”和“下午有效打卡次数”。最后在P列使用简单的Excel公式中的加法运算就可以求出“一天有效打卡次数”了。每个人在不同日期的一天内的有效打卡次数终于在教员的层层启发下计算出来,最后一个问题抛出:

第3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1]。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得2020年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首批部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和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3],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为契机,针对该专业核心课程“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实验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创我校国家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1教学目标

依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目标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程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指令集、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C51程序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2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台”不同步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离的,实验教学由专门的实验室老师在实验箱上完成。这样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效配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PROTEUSEDA仿真软件,搭建单片机虚拟实验平台,可实现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改革后可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3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例程的讲解可以采用PROTEUS绘制硬件电路图,采用KEIL软件编写程序,且KEIL支持汇编语言和C语言,其中,汇编语言有助于学生对单片机硬件工作原理的理解,C语言编写方便,并且是嵌入式系统编程的主流。KEIL开发环境下编写好程序经编译生成HEX文件,然后加载到PROTEUS硬件电路模块中,通过运行输出实验结果,实验效果更加直观,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有效。接下来分析一下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教学实例。本文仅针对定时器实验进行分析。定时器作为单片机基本外设之一,利用定时器很方便产生周期性信号。用定时/计数器T0编程实现从P3.0引脚输出周期为500μs的方波,系统时钟频率为12MHz,具体电路图如图1所示。通过KEIL环境下编译程序,并且生产HEX文件,在PROTEUS下加载生成的HEX文件并运行,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图2示波器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单片机的输出结果,便于学生们对单片机运行状态的理解。

4结语

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研究了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实践证明,采用线上教学和虚拟实验平台的同步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可为新工科下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明磊,王战军.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应转向成效式评价[J].江苏高教,2020(09):20-23.

[2]王志刚,杨令平.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16-18.

第4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波.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2):46-47.

第5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政教育

一、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体现了这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包容与气量,这也具体体现在高校招生中,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崛起适应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缓解了公办学校的招生压力。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就必须首先了解这些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1.生源特点上海民办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靠后,学生的报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次优选择。有些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所以会在后期学习中目标明确,力争升本。而有些学生则处于一种无聊的漫不经心的状态。所以他们在能力素质、心理状态、对未来预期方面有明显差异。2.年龄特点曾经的世纪宝宝们已经长大成人步入大学的殿堂,目前高校的主力生源就是“00后”。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互联网的土著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互联网信息的可容纳程度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思想碰撞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3.地域特点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所以民办高职的生源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有些学生中职阶段考取了计算机五级证书,而有些学生上大学前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学生在课堂中自信与自卑的对比相对较明显。

二、上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特点

上海所有高校都要求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不过对高职院校和本科的要求不同。高职高专以实践为主,总课时不低于90学时,主要学习微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和网页编辑软件等的应用。学期满后上海市考试院会组织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分为合格和优秀两个层次,对60分以上的学生颁发一级证书。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对民办高职学生特点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发现,应用基础课程教育实践具备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必要性(1)理论必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里程碑,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正如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2)实践必要性。针对上海民办学生的差异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重实践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计算机基础扎实和薄弱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度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不偏离大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同时积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对自负表现的学生适当施压,对自卑表现的学生尽量鼓励。在教学设计中多多引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也十分必要。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可行性“课程思政”建设不是革命,而是要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传递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明确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些内容都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案例的形式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把这些相关的内容从课程导论开始贯穿到课程结束语,这种信息的强化将自始至终影响每一个学生。例如,在第一章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可以通过对“神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科技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超级计算机最多的国家,这就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爱国”;技术的发展贵在不懈地钻研、不停地创新,提醒学生要——“敬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还包括“法治”“文明”,就可以将“国家网络宣传周”相关知识融入网络章节中,从而延伸出文明上网、遵纪守法,仔细甄别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校性公共基础课,上海的每所高职院校都必开设的课程,并且连续上满2~3个学期,这就保证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与持久性。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思政教育实践具备可行性。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举措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有机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序化组合相关教学要素,剖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策略、教学质量诊断等环节的设计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融合;责任担当与社会参与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融合;理论思维与职业核心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融合。教学内容方面,笔者以上海市一级考的考纲为基础进行知识的串联与扩充(见下图)。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我学习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教授的理念,即将教学目标看成“过河”,而完成任务的方法路径可以堪称是“桥”或者“船”,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过程就是“造船”或者“搭桥”的过程。要有问题意识,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困惑点,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提升职业素养。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形成自我学习、团队协作、与人沟通、信息处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课堂引入案例教学。不管是通识课还是专业课,都会涉及案例讲解。甄选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掌握专业、行业必备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从“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理想信念、政治经济、安全技术”五个方面着手,选择案例和学习素材。把与建党、建国、建军等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及数据形成素材进行长文档编辑、排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体会社会主义新中国安定团结局面的来之不易。把世界各国领先科技、国家发展指标、国家治安报告等作为Excel素材,作为筛选排序分类学习的部分,让学生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不盲目崇洋。把一带一路的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等作为素材,进行PPT设计制作,使学生了解党政方针,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把《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视频音频的编辑讲解。让学生搜集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利用Photoshop软件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本,提醒学生成长的不易,感恩一路上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师长及朋友们。Flash制作学完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小动画,鞭策学生牢记不忘初心,不辜负青春年华,认真对待每一天。网页设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静态页面,时刻提醒大家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国地球。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在课堂上频繁出现,必然会与学生的思想擦出新的火花。

3.课后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给予的实态把握和价值判断。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学校的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对学生而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如果让学生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是什么,学生一定会认为不是在学计算机课,而是在学思政课,而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小动画、小页面就可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一级考的考纲要求,还要兼顾思政内容,这对备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学生学会了而且学得开心,课堂氛围提升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所以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绝对是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对学校而言,由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导的思政阵地,虽然牢不可破,但是单枪匹马却收效甚微,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补充进来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教育虽然不像考证的课程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它是一项十年育人的大事,爱党、爱国、爱民族、爱家、爱自己,心中有爱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富足的,作为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就是在贯彻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