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科学课范文

生物科学课全文(5篇)

生物科学课

第1篇:生物科学课范文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第2篇:生物科学课范文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3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2.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3.1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

3.2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

第3篇:生物科学课范文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

一、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需学习的课程,也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的内容。但是学院目前所使用的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2013年修订的,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2014年修订的,当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师范专业学生参加教师资格“国考”的需求,以致于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前后顺序等都与教师资格考试有一定冲突。

(一)生物学教学论的开课时间滞后于教师资格考试

目前,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生物学教学论、微格教学与教学诊断、课标解读与教材研究等课程都安排在第六学期,即大三第二学期,这些课程都是教师资格考试所要考查的内容。教师资格考试一年2次,一般来说,每年上半年3月份笔试,5月份面试,下半年11月份笔试,12月份面试。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可报名参加面试。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个科目。目前,我院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能在第六学期学完生物学教学论等课程后,参加11月份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参加下一年5月份的面试,并能在毕业前取得教师资格证。但是,因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并不高,如果部分学生考试不通过,在毕业前可能拿不到教师资格证,将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所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开课时间有些滞后,不利于学生参加“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

(二)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规定,“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三部分[2],其中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所考查的大多数是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少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标解读和教材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的内容。由于生物学教学论的课时非常有限,只有32学时,知识体系中并没有包含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所有内容。例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两个知识点不仅是笔试时“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还是师范生面试所必需的知识,但是“生物学教学论”却未涉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教学内容,所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还不能满足师范生参加“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的需要,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

二、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

根据前面的分析,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不利于师范生参加“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因此,在2018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调到第五学期,以便为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争取更宽裕的时间。

(二)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要调整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来实现。根据生物学教学论知识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大纲进行了修改调整。由于以前“第五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包含的内容较多,授课时间较长(8学时),知识体系不够合理。现在把本章内容拆分为两章,将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作为一章,即“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而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单独列为一章,并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压缩非重点内容“教学设计的层次”,以及与前面内容有关的“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等内容的教学时数,节省出来的时间,增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等教师资格考试必考的内容。这样便可以使本课程在保证知识体系较完整的情况下满足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的需要。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使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就业应聘及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等多重需求,除了对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外,还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

1.运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几乎每门课都存在教学时数较少而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生物学教学论建成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资源,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使学生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弥补课内教学时数不够的不足。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资格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以结合往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卷中的材料分析第29题,给了一段材料,然后让学生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两个知识点都是教师讲解,但是如果考试时,碰上这样的考题,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如果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解答这道题来学习“学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学生便会对此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效果一定比老师单纯讲解好得多。结合往年教师资格考试题来学习理论知识,既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理论,也能让学生了解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为教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3.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进行示范引领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生物学教学论教学中还可以聘请优秀中学教师或者担任过教师资格考试考官的教师,为师范生开展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专题讲座。例如,我们在2015年11月聘请银川一中的刘英波老师为学院师范生做了题为“打造高品质微课堂”的讲座。刘老师以“光合作用的过程”为例让同学们模拟面试授课,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在备课时间有限、而且没有多媒体手段的面试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讲座,师范生对面试的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学一线教师对中学生、中学教材及教学都非常了解,而且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通过举例、展示、讲解等,让师范生对课堂教学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引领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担任过教师资格考试考官的教师,还可以将考试要求及考生常出现的问题介绍给师范生,使他们对教师资格考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结束语

教师资格“国考”虽然给师范生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要求,使师范生在校期间多了一项新任务,多了一个考试内容,这也是师范生磨砺师能的大好时机,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过程可以督促他们对学过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温故强化,这个过程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应聘及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师范院校及综合院校的师范专业应积极为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考试创造条件,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确保师范院校为社会输入大量高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樊华强.契机抑或危机———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审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8(5):584-89.

第4篇:生物科学课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医疗设备,特别是大中型医疗设备所采用的技术之新、涉及学科之广、更新速度之快几乎无其他任何学科可比拟。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器械维修已远远不能满足此现状的要求,医学工程科这门新兴学科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一门能够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涉及计量管理并能同时对现有仪器的不足进行革新、改造的一门学科。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2现代化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

2.1学科建设靠自己

以笔者在医院医学工程科工作多年的亲身体会,医学工程科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是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作用和地位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应在实际工作中多办实事,想临床所想,急临床所急,处处体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1)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能够及时把握和了解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时,更应竭尽所能,为院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全面衡量医疗设备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理参数等指标,综合仪器厂家总体价格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为医院提供一份全面的技术保障。避免花大价钱购买过时、处于淘汰边缘或不成熟的设备,给医院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

(2)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在管理上应知人善任,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及学习环境。经常下临床科室,了解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及科室要求,掌握医疗设备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加强对医学工程科人员的培养。随着医疗仪器设备自动化、微机化和微量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才能提高维修技术和本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是要加强工程基础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更新,同时提高全体人员的外语水平,从而对厂家所提供的一切原始资料能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二是要积极参加厂家举办的维修培训班和到位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现场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对于如何判断仪器故障及排除故障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尽量参加社会上所组织的一些仪器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对于全方位开拓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拓宽维修思路,更快更好的排除仪器故障有很大益处。

(4)合理分工,人尽其才。结合医院医疗仪器的特点和已有的维修技术力量,可分为影像系列、生化系列、特检系列及手术系列,尽可能充分发挥各人所长。遇到大型医疗设备的故障,应成立专门的维修小组,人数不少于2人。一是为了人身、设备的安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水平进行排除设备故障,形成一种效率高、实用性强的维修服务工作模式。

2.2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

医学工程科是一门以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为中心,从医疗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质控、革新等诸方面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的一门新兴学科。所以,现代化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只有与之相匹配的相关制度,才能使这门新兴学科健康发展下去。从实际出发,归纳如下:

(1)维护保养制度:“七分保养,三分维修”是保障医疗仪器正常运转,降低维修费用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有很多医疗器械的损坏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及时造成的。所以,建立定期的医疗仪器维护保养制度至关重要。万元以上中大型医疗仪器的维护保养4-5月进行一次;万元以下小型医疗器械6-7月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完毕做好记录,以备查阅。

(2)定期巡查制度:在做好医疗仪器每日报修任务的同时,要建立医疗仪器定期巡查制度。医疗仪器的定期巡查于每月月底进行,要建立好定期巡查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立即完成的做好记录,巡查完毕后统一解决。每个科室巡查完毕后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验收,建立档案,以备查阅。

(3)响应及时制度:维修人员接到科室报修电话后,要做好来电记录。同时要迅速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排除仪器故障,保障临床一线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及时排除的,向报修科室做出解释说明。维修任务工作结束后,要由科主任或护士长或报修人员签字验收,以备查阅。

(4)工作量月汇报制度:对于万元以上的中大型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要形成月汇报制度。一方面,院领导可对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运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大中型贵重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及排除状况形成档案,为以后缩短同类故障的维修周期提供借鉴,可更好的保障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良好运行。

(5)外请维修会诊制度:面对高精尖及比较复杂的医疗仪器故障的维修,在医院内部不能解决故障的情况下,借鉴临床科室“专家会诊制度”,成立“外请维修会诊制度”。外请维修的程序为逐级汇报制度。可有效避免由于个人技术水平有限而随意外维修,浪费医院财力的现象。

(6)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入库制度:医院建立独立的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库,并把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档案。同时,取用时做好记录,以备查阅。此制度对于维护及维修好超期工作的一些医疗仪器相当重要;同时,维修人员对于医疗仪器配件库的配件情况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可更好的维护及维修好医疗仪器。

(7)医疗仪器资料建档制度:新购进的医疗仪器资料尽可能完整的保存在医疗仪器资料库内(医院建立独立的医疗仪器档案库)。此制度可使维修人员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性能及维护保养的方法与周期。提高维修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好的保障了医疗仪器的良性运转,减少了仪器的故障发生率。

(8)定期培训制度:现代化的医疗仪器往往涉及电子、计算机、光学、声学、机电等诸多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行的。所以,院领导应有计划地选派维修人员外出进修参加中短期大中型医疗仪器维修培训班,以及鼓励维修人员自学或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进修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应在归院一周后举行讲座,讲授培训知识。以此作为报销培训费用的依据。此制度有利于维修人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加深对现有医疗仪器的认识与了解,掌握排除故障的新方法与技巧,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第5篇:生物科学课范文

[关键词]双学位;生态学;教学改革

生态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生态学定义不能局限于当初经典的含义,生态学研究者应当重新审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及其与人类社会系统的互相作用关系,结合生态学范畴和分支,在各自的范围内丰富和拓展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本人近年来在苏州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普通生态学必修课教学和普通生态学重修必修课教学中,从多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探索。

1.把最新电视片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九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大地,应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出发,反映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揭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背后的决策故事,展现改革的攻坚克难;通过采访因为“最严环保法”被罚款9000多万元的企业,反映深化改革与法治建设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通过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污染事件的追踪,反映对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阳奉阴违做法的“零容忍”;通过福建长汀生态治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中央第三批环保督察等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最新进展和成效;通过揭秘在《巴黎协定》艰难谈判过程中中国的努力,反映中国的大国担当。《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十四集。中国只用短短40年就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发展历程,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也积累起来,这40年也是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强的40年。今天的中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生态环境部联合摄制的4集专题片《美丽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清水绿岸》《蓝天白云》《沃土如金》《生态文明之路》。从鲜活的普通人物故事切入,生动反映生态环境改善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选择最新生态文明五十讲系列节目,其中汇集了10余位院士专家,从工业生态学、能源动力、化学工程、建筑学、法学、哲学等不同角度,反映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实质内涵,及时运用课程教学中。

2.双学位生物科学普通生态学教学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设立班级课程微信群与教学助理,方便线上线下教学交流与沟通。

3.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教学、讨论式与互动式教学,充分感悟学习收获体验,上台交流心得体会,锻炼自己成长。

4.生态学密切联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时代和谐发展特征,基本观念理念灵活运用到优先优化的生态学教学内容中。

5.课后加强延伸阅读,及时分享各种各样参考资料,锻炼写作读书报告与科技小论文能力。

6.加强学科交叉,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气象地理土壤等密切联系,开拓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智慧整合多元化多样性课程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7.有机结合天目山野外实习,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有机结合方面下功夫,让理论升级升华转化成为自觉性学习与实践的行动。

8.探索小组辩论赛等讨论教学方式,激发同学们思维生态学火花。

9.补充教学资料,编写生态学教科书,完善参考文献电子及网络循环相互延伸阅读,并且培养优良学习习惯形成,有利于成才包括全面发展素质素养形成与提高。

10.鼓励学生参加生态学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环境日、地球日、植树日、爱鸟日等现场实践活动,宣传保护环境乃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日常工作。

11.老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生物科学双学位普通生态学教学只是利用周末及晚上来学习,特别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各样困难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灵活运用开放性线下延伸学习来提高与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12.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同学分享苏州大学精品课程普通生态学课程,同时参考分享全国生态学精品课程,分享学习他人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与成果。

13.期末考试与平时结合考勤考核,微信群互动讨论交流情况,及其小论文写作完成,上台发言预先做好交流用PPT等,整合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课程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效果。普通生态学不仅是必修课,也是大学生素质思维观念理念提高素养课程之一,不仅是课程课堂的短暂学习,也是践行社会奉献的要求,尤其与新时代和谐发展,“五位一体”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本人结合2003年苏州大学全校公选课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与2005年苏州大学精品课程普通生态学建设,与2016年苏州大学通识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特别联系近年来生物科学双学位普通生态学必修课教学改革,重选普通生态学必修课教学改革实践等现场系列化教学改革实践,收获满满。尤其在多年来的苏州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等普通生态学教学实践改革中,应用代表性部分视频协助课堂直观教学,设立班级微信群与教学助理,线上下沟通交流,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改革,多样性评价学生素质素养与学习成绩提高等,获得学生认可,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毕润成主编.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