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生物学习规划全文(5篇)

生物学习规划

第1篇: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混合式学习

1绪论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要求“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虚拟实验室”“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同时,教育部办公厅也于2017年了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通知。目前已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已上线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2057项。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然而,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危险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已发现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它可用于弥补传统实验课程的不足。因此,本文针对生物学科和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特点,以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开展了生物类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建设情况和特点分析,将为今后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并有效利用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资源,开展互联网+实验室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2.1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也是自然科学中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基础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衡量生物学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2.2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危险性高:生物学实验中的显色剂、提取试剂、流动相等的毒性较大,且大型仪器一般涉及有毒、易燃、易爆危险气体。(2)成本高:稀缺实验资源、大型实验仪器设备、配件、耗材、维护等费用高。(3)大规模实体实验课程开设受限制:有些实验周期长,大型仪器设备人均台数不足,实验操作要求精细。(4)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实践的要求。

3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特点

3.1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特点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是一种基于真实环境和真实用户体验的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可以用于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目前,已发现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式来辅助实验教学。

3.2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对传统实验课的补充

首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能够通过虚拟仿真进行安全培训、实验预习、大型仪器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体实验的安全性。其次,虚拟实验可以减少实验材料的浪费,节约成本。最后,可通过虚拟仿真开设周期长、难度大实验。此外,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支持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实验课程的教学形式。可见,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是传统生物学实验教与学方式的革新和发展。

4实验空间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情况

4.1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特点

实验空间,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涵盖的学科全面,专业类型丰富,而且覆盖了各个层次的高校。所有访问者都可以进入实验空间内的各项虚拟仿真实验,浏览、学习、测验、评价等。

4.2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情况

2017—2020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建设1000门,目前,在实验空间已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达2057门。在已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专业中,医学技术类、化学类、土木类、交通运输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数为规划数的6倍。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规划建设30门,截至2020年11月,实际已建设73门。进一步按照专业分类,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虚拟仿真课程最多,共44门,占生物科学类总数的60%,其次为生物技术专业和生态学专业,分别有24门(33%)和5门(7%)课程(图1)。

4.3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使用情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上线的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课程总浏览量达790556人次,平均达10980人次(图2)。其中,浏览人数超过4万人的课程,包括暨南大学开设的《滨海动物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验(48553人次)和河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淀粉酶高产菌的筛选、诱变鉴定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5411人次)。在生物科学类课程中,浏览人数超过3万人的课程,还有河南大学开设的《动物细胞培养》(34180人次)和山东大学开设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修复实验》(33635人次)。

5结语

第2篇: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专业;教学反思

一、中医专业开展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选修课的现状

根据医学科学发展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作为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现在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好中医课程的同时,必须具备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具备将所学分子生物知识理论与医学相关问题结合并开展研究的能力。面对这一客观需求,我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专业选修课。从近年选课结果上看,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也极为高涨,每年选修此门课程的人数都超过500人。这一数据说明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武装自己的大脑,开展更为精细的中医药研究已成为学校和学生的共识。但是,面对这样迫切的供需压力,开展好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难关需要攻克。从过去几年的教学体验来看,在中医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深奥抽象,似乎与日常临床相关度低,研究对象比较微观,难以理解,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医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相冲突,分子生物学课程与中医临床没有关系。带着这种态度进行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即使教师投入再多精力,学生的获得也非常有限。基于以上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笔者对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式及手段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二、针对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尝试

1.消除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误解,端正学习态度与目的。经课上观察与课后分析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医学分子生物学存在较大畏难情绪。出现这样思想的根源一方面在于近年中医学专业学生文科生比例非常高,而大部分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只为应付会考,学习生物和化学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大多知识也都遗忘,故而在还没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已经带有畏难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于有限课时限制教学内容的深入,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研讨会教学等,使许多学生感到这是一门枯燥乏味且很难啃的课程。最后,社会舆论对于中医与西方科学对立的争辩,误导学生认为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对立。为解决这些原因导致的学生学习态度差,投入少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手段改善教学:(1)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课的前三周主要对之前学习的生物化学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弥补以往知识漏洞。(2)加强课时规划,通过对比、归纳等手段节约少量课时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用,开展互动教学,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在开课的第一节绪论教学中就纠正中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对立的观念,通过实例阐述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一样也是研究生命规律的学科,只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以上观点,可以主动的代入到学习情境中。

2.合理应用教学手段。PPT目前已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其主要优势在于能以更大的容量和灵活的组织形式,方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修改。然而,在日常教学后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课件节奏太快、内容多,实际掌握知识程度不如黑板书写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手段进行:(1)在以PPT为主的教学中,加入板书、模型、动画、纪录片等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所学内容,再以眼、脑、手联动来加深印象。(2)少量课时用于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基因诊断及治疗章节以学生讨论、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实际教学反馈上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准备及查阅文献的能力和程度难以把控,故而实际教学质量差异较大。(3)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等贴近临床的章节中,选择以病案为出发点的教学,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分子生物学在当今医学领域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在较为难学的信号转导章节,通过教师本人的研究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交融的思维体系。以上教学方式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无疑会为教学目的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临床实例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3.注重形成性评价。考试是教与学的重要评估方式,常被看作教学的指挥棒。良好的考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学习的反馈激励和引导作用。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尽力将平时成绩做到有标准可评,并且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参与度越高,形成性评价表现越好,体现为更高的平时成绩。比如,每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打分。设置学科研究小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文献后,撰写一篇综述性质的小论文,根据完成度进行评阅,对于有创意的论文推荐学生在课堂上为同学进行讲解。

三、效果分析与展望

经过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中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经统计,期末及格率从原有的不到60%上升到75%左右。从学生的反馈问卷中可以看出,经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显著提高,更愿意自发的进行课后复习与自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成效显著,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诸如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学生西医学背景薄弱、实验教学开展难度较大的问题。此外,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化学的延伸,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原有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分子生物学发展形成独立体系的状况[4]。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研究,为培养知识更为全面,能力更为突出的人才奋斗。

参考文献:

[1]姜泽群,周立华,姜海英,等.七年制中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19(32):5-7.

第3篇: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

上个世纪中期,核酸被确定为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揭示;进入到上世纪后期,遗传重组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测序技术相继出现、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最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2]。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已经渗透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全面促进了当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是从事生命及农业科学研究和工作必备的工具和知识体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3]。该课程已成为高校生物类、农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国内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经面向农学专业开设该课程长达20余年。针对该课程存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发展极为迅速、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几个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立足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经过长期实践,分子生物学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必修课、农学丁颖创新班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开设前,相关专业的学生已经修习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中与分子生物学存在一定的交叉;部分学生还会继续选修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分子生物学成为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强调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率。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合理选用教材

分子生物学几乎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该学科相关的出版教材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高教出版社,2007)、《分子生物学教程》(赵亚华,科学出版社,2006)、《基础分子生物学》(郑用琏,高教出版社,2012)等。针对于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选用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脱离教材,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做必要提示,自学为主;对于研究前沿,密切追踪,及时跟进,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GeneVIII》(Lewin.B,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MolecularBiology》影印版(RobertF.Weaver科学出版社2001)等英文书籍和专业文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阅读水平,拓宽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经过多年实践,制定了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36个课时用于系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12个学时用于课堂讨论。理论知识包括核酸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具体教学时间分配上,2个课时用于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酸结构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等课程有所涉及,本课程重点阐述核酸结构与性质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基因概念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总计8个课时;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DNA复制与转录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中仅突出讲述以往尚未接触的内容,安排6个课时;蛋白质翻译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本课程将重点放在蛋白翻译的保真机制上,总计4个课时;基因表达调控是整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配16个课时;所选教材中涉及的基因突变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在本专业开设的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进行讲述,本课程不再进行单独的讲述。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内容主要结合1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进行学习,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引导学生及时跟进学科前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进展讨论有机结合,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面向应用,展望前沿,拓宽思路,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坚持德育优先,情感教育贯穿课程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先进性,才能保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德育是任何课程教育都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结合该学科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具体到我校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弘扬前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由此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激发家国情怀,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主讲老师,我们尽量多地了解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和日常动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全方位服务教学工作。

(二)打破教材限制,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且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我们根据实际需求,不拘泥于教材,及时跟进研究前沿热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探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因编辑技术融入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一起进行教学。该课程还存在知识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本校教师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举例,化抽象为具体,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注意色彩搭配,重难点突出,合理规划放映流程,深入浅出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综合使用动画、投影,增强表现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达到启迪思维,增进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在课堂讲述之外,安排课前导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从多个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三)班组结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

我校主要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集中授课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了大班授课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同时辅助以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每个授课班一般为50人左右,每个小组通常为3-5人。通过拟定课外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自发组成课外学习小组,自主选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进行调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班级-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分层学习模式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环节中,以小组为主体阐述观点,结合教师点评,自由提问和辩论,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启发式的翻转课堂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立体式学习环境

农学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即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分子生物学问题;在整体的培养方案中,也有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性课程。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读书报告、阐明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积极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以上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形成立体式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多样化课程考查,有力增强学习积极性

单一地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平时松懈,期末临时突击,考后很快遗忘的负效应。本课程建立了“教师测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程化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查。教师测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课堂综合表现,包括完成作业、学习报告、课堂发言以及课后反馈等进行打分;另一部分为考试成绩,这部分占总分的50%。学生互评建立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表现小组间相互评分,此部分所占比重为30%;教师将评分标准具体化,杜绝小组评分的主观性,引导学生公证、客观地评价同学。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日常作业、网络学习和专业知识应用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及自我成长的纵向剖析,肯定优点、查找不足,进而完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占总成绩的20%。以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日常学习热情。我们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查等方面,对本校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做了全方位的改进和探索。相关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改进以来,本课程历年自主到课率、考试合格率均为100%;选课学生对该课程给予了极好的评价,在本单位历次教学评价中均位列前茅。该课程也全面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其他课程内容的理解,多名学生因选修了本门课程而决定考研深造。基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也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成长。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教师5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团队将继续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促进课程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整合,完善教材、教法,开发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网站和移动课堂客户端,将该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成为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启迪思维的“金课”。

参考文献:

[1]王兰,刘向东.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79-81.

[2]王福,孟娅.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5(31):23.

第4篇: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心理诉求、学习方式、人生规划等方面,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重要转型的关键[1]。所以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将为后续的学生管理、教学活动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同时,入学教育会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更全面性的符合专业性人才需求。生命科学类专业将培养学生应用生物技术相关理论和技能,用于教育、工艺、研发、质检、管理、销售等方面。生命科学类专业注重于生命活动的研究,所以在观察、思考、实践动手等方面对本科生有更高的要求[2-4]。做好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入学教育是学工口和教务口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本科阶段的学业任务需要抓好课堂环节、实践环节以及自主学习三个方面,所以对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要求较高,为本科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更好地调动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

1思想转变

高中阶段的学习多以应试型教育为主,学生更多以题海战术的模式应对扑面而来的各种考试。而本科阶段是从校园到社会的重要过渡节点,把握好本科时光,做好从学生生涯到社会生活的完美过渡。学生在入学伊始,携带有一些高中时期的思维定式,过重的看待课堂教学和考试,而教育工作者做好相应的理念引领,让学生继续保持刻苦的求学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大学的课程是开放型、兼容并蓄的,课堂上的知识点是片面的、有限的,学生要带有求知如渴的态度去迎接全新的学业挑战。高中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的过多的督促下、应试氛围的渲染下被迫学习,而大学阶段需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辅导员、任课教师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目前,大多数学校意识到新生的困惑,同时补充辅导员人手和专业教学的短板,会配备相应的学业导师来指导新生,这种目标明确性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转变。

2职业规划

高中阶段,学生大多目标性明确,以高考为主导性的学习生活模式。而大学作为新的起点,毕业将面对考研、创业、工作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位学生注定需要多元化的成长模式。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将为准确的定位人生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该社会话题深入分析发现,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是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点。不少大学生缺少对自身的认识,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对前途和命运放任自流,四年的本科生活结束意味着不知所措的未来。大学伊始,学生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大学专业素质提高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成长方向,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注意相关能力的提升。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匹配,就容易定位好自身的发展方向。目前本科阶段,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该问题,相关的赛事,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再促进和引导本科生更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在学生阶段能够植入相应的职业思维意识。同时,相关的就业创业课程也是学生该意识养成的助推点。在入学教育阶段,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对未来思考的潜意识,从而能够反思自我,找寻差距,提高自身能力。愿景匹配合理的目标助推能力的成长,让大学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感和使命感。

3良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大学伊始,建立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会受益于一生。就学习而言,积累或许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从学期初开始订立自己的学习计划。例如,每天需要背的单词量,早起晨读的习惯,以及每天需要读的文章量等等。从最初开始建立一个好的习惯,学习将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积少成多,水滴石穿,只有时间的积累或许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最终成就真正的优秀。让学生意识到临考试抱佛脚突击战术不可取,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循序而进的,平时的积累贯穿始终,不能有侥幸心理去面对课业。就生活而言,大学学生宿舍都是临时的家,天南海北共居一室,每个人都有个性需求,要用一种包容的心去融入集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宿舍稳定和谐的基础,良好的宿舍环境同时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保障。

4安全意识

大学新生离开家庭,甚至熟悉的城市,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历程。加强自身人身财产安全是根本,增加新生防骗防诱惑的意识,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是入学教学必须强调的重点。例如,网络诈骗、校园贷、传销等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薄弱,涉世尚浅的特点,容易诱骗学生。入学教育中,学工口应该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加强新生的安全防范工作。

5专业特点

生命科学类的本科阶段学了课堂讲授之外,课下的探讨、资料的查阅补充、实验室的动手、各种竞赛的参与等等。都将作为对学科深度理解的重要渠道。例如,普通生物学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走入野外,对生物的形态特征有比较直观性的认识,而实验室的显微观察又将从微观形态角度有更深度性的理解。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形成多元化的思维。生物学,观察是基础,实验是保障,思考是关键,连环相扣,缺一不可。首先,观察能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每个物种都有其特点,找出物种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物种有比较深入性的认识,同时对其栖息的环境要有一定的概念。物种内部、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致入微的观察是认识生物世界的基础。同时,对实验变化的观察也是需要细致入微,从而深入性的找寻问题的实质。当今生物科学,从宏观到微观,进而深入到对生物资源进行深度性的开发利用,但是生物的本体是一切的初衷,对生物本体的观察是解析一切的关键。打好扎实性的基础,培养良好的生物学学科素养势必会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实验室的学习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保障。生物学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从显微镜到分子生物学常用的PCR,这些实验操作单纯通过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学科的基本要求。如果单纯依靠实验课程、毕业论文等环节也得不到深度性的锻炼。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实验会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自始至终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出发到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解决,最终得到结论结束完成一个闭环型的锻炼。期间,各种实验手段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锻炼,同时遇到各种实验的困难能够迎难而上,既得到了抗压能力的锻炼,又能深入性的解决实验现实问题,经验会得到积累。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课下实验学习进行补充是生物学相关本科生学业学习的重要方式。最后,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是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会从局限变得开放。从中学我们就学习生物学,但是随着学业的积累,阅读的深入,会发现中学所理解的生物学非常的局限。科学家正在使用各种研究手段去揭示生物世界的本质,好多颠覆性的认知被逐步揭示。所以大学的学习不能固守自封式的顽固性死记硬背,而是带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质疑的态度去讨论问题型的思考。如果有条件,多聆听大师名家的讲座,或则利用网络资源去查看相关素材。读大学千万不能只读一本教材,而是要带着多元的世界观去聆听和探讨这个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圣洁.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142-144.

[2]鲁铁,洪军,谢朝晖,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云南化工,2019,46(12):195-196.

[3]姬晓娜,鲁铁.课程思政在食用菌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J].食品安全导刊,2019(24):64-65.

第5篇:生物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发育生物学;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高校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使学生能德才兼备。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近期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方针,课程的德育目标开始被重视起来。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这一教育理念已成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指南。发育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完整发育过程的科学,其在经典胚胎学的基础上,融合和渗透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逐渐发展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发育生物学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教学内容具备时代性和前沿性。随着基因编辑、试管婴儿、细胞融合等技术的应用,高等生物的发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得“基因-细胞-发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主线。发育生物学作为主线中的关键环节,其教学内容汇集了多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代表了生命医学的发展方向。(2)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发育生物学将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汇集成一个网络,并作为重要支撑点位于网络中心位置,推动了生命医学的发展。(3)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例如,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和干细胞治疗的研究都是能解决农业现代化、人口、医疗、健康问题的热点话题。(4)发育生物学包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发育生物学所有章节和大量知识点都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例如,发育中的神经胚发育,涉及神经发育疾病的发生、年龄与皮肤老化、细胞分化等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疾病检测和预防、药物研发、美容整容等方面的关注,同时激发学生对留守儿童老人、病患的关心和关爱。发育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也含有素质目标(德育目标)。发育生物学要培养生物相关专业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探究精神和关爱他人的人文情怀。综合“掌握基础、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发育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自然融合,实现戴圣《礼记》中的“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的设计

1.1好教案好课堂

好平台相结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教学资源和方法,将知识进行筛选、重组、规划,再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产物[2]。一套完善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达到德育与智育并授、且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案设计需要通盘考虑,既要体现内容的前沿性,又要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育人效果。需要分析思政内容比例,尽量做到将思政内容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地有机结合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一堂有生命力、有活力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擦出思维的火花,获得学习、情感、交流方面的体验[3]。发育生物学教学案例丰富,更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发育中的信号转导学习中,以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入靶向抗肿瘤药物格列卫,介绍格列卫作用机制、药物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等内容,引导学生关心关爱病患、关注药物研发流程、立志医药研究。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通过大量包含思政元素的材料和视频,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发育生物学有众多的优质网络课程,例如中国慕课中的北京大学的医用发育生物学。另外,可以根据滨州医学院生物专业学生的学情,自制教学平台,既可以用于混合课程教学,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加学习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2潜心问道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发育生物

学的研究内容多与人口、健康、医疗、农业等有密切联系,高校教育是学生走进社会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从而能快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建立案例库。案例可以包括社会热点话题(靶向药物、试管婴儿、基因编辑等)、重要事件(组织者的发现、晶状体发育等)和重点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着力提出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求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讨论、演示等方法使思政元素深入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要与国家民族相连。

1.3细致地合理地全过程育人

在发育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走进发育“感”素养、课堂学习“知”素养、实验技能“练”素养、创新创意“亮”素养的一条路径。发育生物学虽然学科相对不成熟,但是我国成立了大量发育相关研究机构,并在高等生物发育研究中取得了惊人成就。发育生物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树立学生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同时,大学生创新创意实验大赛等为学生素养养成和体现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发育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1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通常以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中心,结合平日考核,构建课程考核内容。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察课程德育效果,更不能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育生物学的考核内容,不仅需要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更要体现动态的、全面的德育成效考核。德育成效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案例分析、课堂报告、辩论、课程笔记等[4]。例如,课程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课下自学笔记、答疑笔记、教材批注、笔记互评等内容,更为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的作用,增加自评和互评内容。线上教学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做作业、小组讨论、观看或下载教学资源、考试或设计等内容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评价。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分阶段、有层次的开展,更能客观评价课程的育人效果。

2.2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基因编辑、胚胎移植、转基因动植物等大量技术的应用,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使得教学内容也需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同时掌握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成为发育生物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混合教学、PBL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适合发育生物学的教学方法[5,6]。例如,混合教学不仅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利于课堂文化形成和师生情感交流[7]。混合教学使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专题报告和讨论、案例引导、类比启发、疑难解答、学习分享等内容,更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3探索优质案例库的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