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实用经济学范文

实用经济学全文(5篇)

实用经济学

第1篇:实用经济学范文

一、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意义

工程经济学也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到工程建设概论、现金流量管理、建设项目评价、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建设工程的时间价值与社会价值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门学科可以实现一些独特的教学目的。

(一)可以培养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传统的土木工程类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一般院校和教师都重在传授建筑领域与施工环节的相关知识,学生也重在学习规划、设计、画图、预算、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些学生一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都会成为建筑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人群的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而且经济领域中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我国建筑类人才在进行施工设计、项目建设规划时,不仅仅要评估技术领域的可行性,更要分析每一个项目的经济功能与社会价值,是否能顺利实现盈利并及时收回投资、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与欣赏习惯、是否与社会文化观念和周边人文环境相吻合等等经济与社会指标,这就要求我国一些院校重在培养土木类学生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思维。

(二)可以培养学生满足施工企业多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入进行,我国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施工经营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和建筑企业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化的技能需求演变为多样化的复合需求。在这种社会趋势中,我国相关院校在进行建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时,就应及时改革与调整教学安排与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向学生讲授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要学习相关施工技艺,更要学习经济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建筑施工领域中预算、控制、分析、评估、规划等环节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满足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使这些学生具备提升建筑施工类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

现代房地产公司或施工类企业在开展施工之间,前期的评估、规划与预算工作,不仅仅只考虑技术因素,更要关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技术指标,对企业而言,如何照顾并对一些经济指标准备好实施预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具备一些经济治疗的操作与处理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相关院校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安排,工程经济学学科就可以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理解与掌握一些经济指标的主题内容与实施要求。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如何计算折旧、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构建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编制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投资方案比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影响等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具备用经济指标处理与分析建工施工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经济学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这门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课外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工程经济学的只是比较深奥,既涉及到建筑领域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些内容相当深奥,也难以理解,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实现预计中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最终掌握相关内容,为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课堂上一些知识的讲授、一些习题的解答,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外实践中,不仅仅到建筑工地上进行实际锻炼,还得通过课外实践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尤其是用一些经济方法来分析某个项目的施工周期、时间价值与经济收益和社会受益等,通过具体运用来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二)有助于学生从事一定的实训操作

工科专业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实训,课外实践就是教学实训的一部分,这个环节对工程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分组或者独立开展一定的实训活动,才能把一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比如:对于一些固定资产、原有建筑、待建项目的使用价值进行折旧计算、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估、施工进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对项目资金和流动资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具体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运算、造表、列式、分析等活动,才能加深理解并得以熟练运用,课外实践环节就是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实训的有机构成部分。

(三)有助于提升的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土木建筑类的毕业生和而言,积极具备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等,更需要具备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项目施工可行性、社会文化价值等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每所相关院校在开展工程经济学学科的教学中,重视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率领学生走进施工工地,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出这个项目的未来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走进已建成的标准建筑,尝试开展画图、价值估算、价值折旧等经济分析活动;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经济学建筑作品图集之类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书面写作,提升他们的应用文处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三、工程经济学中课外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

根据国际具名院校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课外实践的实践至少需要课时总量的30-40%,时间不够的话,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故此,我国相关院校应合理安排课外实践的教学时间,采取一些灵活的实施方式,确保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一)鼓励学生从事独立课外实践

针对一些院校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客观现状,授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中,独立从事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弥补课外实践时间的不足。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述、建立或解决一个来他们自身所学学科的工程经济学问题(例如建筑工程或电气工程);运用软件计算课后习题,并给出答案;阐明每个问题都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收集可以阐明工程经济学某些方面知识的数据、资料、照片或图表,并在这些数据、资料、照片和图上写上标题等说明性文字;计算分析过程和列示简要评价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等。学生独立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延长课外实践环节的总体时间,每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对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实践操作,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二)合理安排分组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中,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分组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兴趣爱好相似、学习成绩差距不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出模拟投资项目实例,让学生完成财务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选择一个社会上或校园中的工程项目或问题,引导学生对一个或多个有建议的解决方案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分组实践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允许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作,另一部分实训内容由学生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实训作业实行电子版提交,这些内容都有助于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完成。

(三)探索课外实践的新模式

第2篇:实用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对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其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文件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世纪8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风行欧美,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众多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从教学具体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具有内容多、理论抽象、要求一定的数学知识、图形分析多且复杂的特点。另据各校开课情况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济学类课程,且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个别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沦为教学的旁观者。由于课程知识难度较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突击学习,强行记忆,实则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这与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要求相去甚远。从2000年到2016年,从一名经济学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师,我在多种场合亲身参与了经济学的学与教,深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得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将本该由教师板书的内容搬迁到多媒体课件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

(二)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按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课时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将仅有的课堂时间留给了理论讲解。一般情况是:老师从一堂课开始讲理论,全程学生抬头听、记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坐得腰酸背痛。枯燥的理论讲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在第二堂课开始叫学生起来复习上堂课内容,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三)经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理论缺乏相应的中国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本身是西方经济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由新古典综合派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其理论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本土化”问题。但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开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高鸿业的教材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讲解到习题充斥着各种案例,并且是紧紧的与实际相结合,当然这种案例主要以分析美国市场为主。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内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还仅仅只是走了第一步,进一步的理论“本土化”、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微观经济学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五)考核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长期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考核

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上也主要以单选、多选、概念解释、简答、计算、论述等为主,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比较少见。传统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无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另外,就本人的实践来看,由于大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此,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对于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怀化学院共有13个专业开设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其中有8个专业微观经济学部分单独开设一学期,课时在51-68之间,5个专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同在一学期开设,绝大部分专业都将其作为专业能力必修课),共有近10名教师承担了此课程,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也承担了两个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与从教近十年的教学感悟,促使我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各种形式的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理论支撑开展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目的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综观以往的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甚少,更别说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究其原因很多,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庞杂、理论有难度等等。但这样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有限,即使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所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都成为空话。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一开始谋划课程教学时就应明确本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目的要求设计好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表1中是本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设计的部分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高校掀起热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完全可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落地。

(二)采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课时不足问题。以往光讲理论,授课教师已感时间紧迫,在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学生参与项目就更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多种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多种课堂形式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实现项目资料的与讨论及各知识点的考核,还可以利用当前各高校大力建设的MOOC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堂外讲解、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的设置、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完课就不碰书的坏习惯。

(三)项目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形式交互采用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亲历知识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置项目的时候要立足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二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是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项目形式。比如,在讲解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KTV的火灾现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顺利逃生,为什么火灾往往导致大量伤亡。学生通过奔跑、推挤亲身感受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创业中如何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再比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可以选取十多名学生完成“排排站”的课堂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点。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际,教师都应进行知识延伸,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采用诸如情景模拟、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分组实验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

(四)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

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有些还抽象,此时单纯的采用课堂讲授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不理解,容易忘记,不会应用。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但面对90后,甚至是95后这批思维更为活跃的年轻学生,很明显单纯的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教师在事先设计好项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煽风点火”,起到催化师的作用。比如在消费者效用理论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赶时髦的心理”。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存在,首先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组商品让同学们选择,并提问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讨论的课题“赶时髦”——对消费者效用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同学的发言适时的提出质疑,引发同学之间的辩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讨论课题与“消费者效用”这个理论有什么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可否利用这个理论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在整个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有节制的参与,起到引导师和催化师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以学生为思考主体来进行教学。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考核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很多高校都将其考核成绩的评定进行三七开,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直接导致同学们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效果,到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只求学习成绩过关。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方法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考完就忘,知识不牢固,更不用说运用。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对过程的考核可以从多方入手,一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学习材料考核其课程预习情况;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质量高低等;三是采用小考方式摸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比如通过考试、提交论文、综合项目PPT演示等来实现。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更能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面对“95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成为社会风潮的当今,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应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艰深理论,而应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既支持实践活动,又能从实践活动吸取营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群,魏远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兼谈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59-61.

[2]刘爱雄;颜蔚兰.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71-72.

[3]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02-106.

[4]钱耀军,李娴.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当代经济,2015(19):136-128.

第3篇:实用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国民经济;术语

国民经济看上去复杂难懂,广大中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尤其是种类繁多的专业术语,就算是成年人也往往难以分辨。其实,很多国民经济术语背后的数学原理并不难懂,只需要理解一些简单的高中数学原理,我们就可以轻松辨别并深刻理解这些经济学术语。高中数学知识点众多,且难易有别。有些知识虽然容易掌握,却意义深刻,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比例”与“恩格尔系数”

比例是中学数学中最简单的知识点。它的涵义是在一个总体中,部分量占总体量的比重,反映的是总体的构成。其计算公式是a:A。比如,一个班级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则在这个班级中,男生的比例为23:50,女生的比例为27:50。如果在比例后乘以100%,则换算出男、女生所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6%和54%。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总结出的一个百分数,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根据上述比例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表示的是一个家庭或个人购买食品的花费占所有支出的比例。在国民经济中,恩格尔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民生指标。这很容易理解: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家庭的花费主要是在食品,也就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上,家庭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家庭越富裕。

二、“加权平均数”与“CPI”

加权平均数是权重不同数据的平均数,计算加权平均数需要先将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加总后再除以总单位数。其计算公式是:(X×a+Y×b+Z×c)÷(a+b+c)(其中,a、b、c分别是X、Y、Z的权重)。例如: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测验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占40%组成,某学生测验成绩90分,其中考试80分,期末考试95分,则该学生的最终成绩为(90×20%+80×40%+95×40%)÷(20%+40%+40%)=88分。此处,每次成绩的比重就是权重。CPI,英文全称是ConsumerPriceIndex,意思是居民消费指数,反映了消费者支付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加权平均数。我国的CPI由八大类商品构成,各部分比重(权重)。食品在CPI的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即权重最大。我们经常听说CPI是被猪“拱”上去的,意思是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导致居民消费指数随之暴涨。原因是食品在CPI的核算中比例(权重)很大,而猪肉在食品的构成中比例(权重)也很大,因此,猪肉的价格涨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PI的涨幅。

三、“集合”与“GDP”

集合是高中数学接触到的新知识,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可以确定却又互相区别的事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中,交集和并集是集合中的重要概念。交集是指在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而并集则是上述两个集合中,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GDP,英文全称是GrossDomesticProduct,意思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常用指标,是在一个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反映了一国的经济表现和国力大小。2015年,我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意味着我国国力逐渐强盛。GDP的核算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和支出法(GDP=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在上述三种核算方法中,虽然统计的口径不同,但在核算时,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保证等式右边每一个相加的部分必须是可以确定的,同时各个部分又是互相区别的。即在各式子中每个部分之间是不可以有交集的,否则在核算时会重复计算,导致所得结果数据偏大;同时还要保证等号右边每部分之和是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生产,即它们的和是国民生产的全部,否则在核算时会漏算少算,导致所得结果数据偏小。这样的结果都不能如实反映GDP的真实水平。总之,GDP的核算既要避免重复计算,又要保证穷尽所有。总之,为了增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完全可以将高中数学知识与国民经济相联系,将乏味的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增强数学的实用性和课堂学习的生动性,一方面让我们更好理解国民经济状况,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两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共同助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鲁平.漫谈经济数学在二十一世纪经济中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30.

第4篇:实用经济学范文

1文献综述

1.1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理论成因。安东尼•唐斯(AnthonyDowns,1992)认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①市民的用车时间都集中在早晚高峰。②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更多的家庭购买私家车,使骑车、步行的人逐渐减少。③意外天气的发生也导致私家车的过多使用。因此,他总结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的交通拥堵。刘晓(2010)认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①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支撑出行需求。②交通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有些地区出现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元混合的交通流结构,增加了拥堵。③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优先,增加民众获取商品的难度,使之更加依赖私车出行。④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未发挥应有功能,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仍会出现应对交通流的变化适应性差、交通分区不合理、多路口协调能力差的情况。1.2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必要性。在关于是否收取交通拥堵费的问题上,现普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赞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Washbrook(2010)从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效果角度说明在每公里收取大于0.1美元后,道路上的车流量就会有明显的降低。而一旦收取的费用超过了3美元,机动车的出行量就会减少4.2%。盛玉奎(2010)从马路的经济学属性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马路并不是一个纯公共品,所以在先入者和后入者之间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外部成本,如时间等。为了填补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值,引用一个价格体制,较优的方法为收取交通拥堵费。反对的学者从收费的合理性上进行分析。蔡建国(2012)认为,在现行的关于交通的政策中,已有购车费、停车费、燃油税等费用,如果再加入交通拥堵费,可能会引起普通民众的逆反心理,缺乏合理的依据,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过大,没有必要实施。1.3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可行性。在关于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可行性问题上,我国学者普遍存在三种观点。持支持态度的学者,如潘海军(2011)认为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前提条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杭州、广州等已经为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实施做了初步准备。张岚(2013)分析了收取交通拥堵费在技术上的准备,认为通过车牌识别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VPS)、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全球移动系统(GSM),可以保证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政策顺利实施。不赞同的学者如SalehandFarrell(2005),从普通民众接受度上分析,认为征收拥堵费的民众接受度较低,公众更愿意通过修建马路、提高公车出行效率等方式解决拥堵问题。如果实施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政策,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雷冰玉、李晨晨(2009)也对此问题进行过充分的分析,他们认为中国收取交通拥堵费的起点太低,实行很困难,普通民众的接受度太低,不宜实行。朱从坤、杨莹莹等(2004)学者持中立立场,他们认为中国虽然实施的条件不太成熟,但可以试运营一段时间,不宜大规模的展开,待条件比较成熟后再进行实施。

2拥堵问题的经济学成因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质是商品供求关系问题。经济学供求理论,指的是商品供与求的关系。当供大于求时,便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并形成买方市场。当供小于求时,便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形成卖方市场。当出现供与求不平衡的情况时,市场的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价格以使商品市场重新到达平衡。供给由道路的先入者和后入者的社会边际成本决定,需求由价格决定。在城市交通问题中,将车辆作为供给方,它提供使用需求。道路作为求方,它需要这种使用需求。在交通问题中,因为道路为公共品,因此供给方边际成本不同于普通商品。公共品是指由当局供应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物品。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性。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某些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公共物品;非排他性是指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人们对于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如果阻止,就会产生很大的成本。以道路为例,道路在不拥堵时是一个纯公共品,而道路一旦出现拥堵情况,就会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时间成本。经济学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增加生产的产品给总成本带来的增量。当一个产品的总产量增长时,它的机会成本也会随着增长。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供给曲线属于边际成本曲线。所以,厂商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根据边际成本曲线调整生产总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道路使用过程中,道路作为特殊公共品,它在不拥堵时社会边际成本为零,在拥堵时边际成本将不断增大,并且它不能为一个人所独有。假设道路使用过程中存在先入者和后入者。在更多后入车辆进入之前,已存在一个现在的道路供需均衡,均衡状态下,价格为P,产量为Q。后入者进入后,会对先入者带来社会边际成本影响。因此先入者的边际成本曲线左移,在同样的Q上,P更高。由此可见,由于均衡点的移动,此时车辆总量大于均衡状态总量,产生交通拥堵。

3现有拥堵治理方案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现有解决拥堵问题的方案包括提高公车效率、修建道路、实行车辆限号出行、鼓励网约车发展等。现存解决方案共性优点包括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其在协调先入者与后入者的平衡点方面也存在着共同问题。3.1提升现有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公共交通的行驶效率是指使公共交通的载客数量增加和运行效率提高。提升公共交通的行驶效率,是一个有效的方案。根据上文的图像,造成拥堵的原因是先入者和后入者的成本不一样,平衡点的位置不同。而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只将整条线上下移动,没有真正使先入者和后入者的平衡点保持一致。因此,此方案虽然可以实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目标,但只是从表面上解决,并没有触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成因,因此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3.2修建道路。修建道路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并不能有效地实施。第一,修建道路的成本较高。现有地方财政预算通常无法满足过高的道路修建需求,尽管增加了道路的供给,但没有是道路的先入者和后入者的边际成本的平衡点达到一致。第二,修建道路可能会影响城市的空间规划。如果道路的修建破坏了城市的空间规划,那会对城市日后的发展与扩张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修建道路在我国执行的难度较大,需要慎重考虑可行性。3.3车辆限号。车辆限号是为了避免交通拥堵提出的一种政策,是指在每一天对不同的车辆的出行进行限制,此方法如今在许多城市都被应用,比如说北京。北京的限号在每天只允许尾号为某一种数字的车辆出行,表面上限号减少了车辆的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并未解决先入者与后入者的平衡点不同这个根本问题。限号是控制了需求方,以减低需求,导致社会成本太高、社会福利损失等问题。因此,限号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3.4网约车。使用网约车在现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约车不仅解决了机动车的出行的供不应求的问题,还用更透明的方式解决了打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整体上移动了供给需求曲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也或多或少的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网约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安全性问题。近来,关于网约车的负面新闻频频被曝出,这充分体现了网约车的不安全。

4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可行性分析

第5篇:实用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小组式教学法;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医学社会科学。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性质和特点给其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1]。加之传统的“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设计案例并改进教学方法显得较为迫切和必要。课题组成员从2013级和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入手,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

1小组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优点

小组式教学法或称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以设计和运用案例为载体,以互动开放式提问与分组讨论为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小组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师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合作—参与关系,这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研究表明,小组式教学法避免了PBL教学法的所需资源多及时间多等缺点,同时又保留了PBL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解决较复杂问题能力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各教育层次中得到广泛应用[3],但目前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仅局限于实验课程[4]。

2小组式教学法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案例的设计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设计案例:课前案例、课中案例和课后案例。(1)课前案例一般简短并具有启发性,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2)课中案例针对性较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课后综合性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若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教学要求,且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一般采取连环设局方式,将几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或围绕一个主题将数个相关案例串联起来,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2.2实施过程

根据案例的设计,选择以部分课中案例或课后综合性案例为载体开展小组式教学(由于课前案例主要是为了将问题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一般不将此类案例纳入小组式教学中)。(1)学生分组,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将每个班分为3~6个小组,每3~1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和记录员由每组成员轮流担任);(2)展示案例;(3)小组讨论;(4)各小组组长发言;(5)教师点评。根据课程时间安排和案例特点,教师可尝试多种形式开展小组式教学:(1)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2)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大家的分工进行PPT汇报;(3)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释疑解惑、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也可采用互动开放式提问模式,该模式要求问题的设定不局限于课本,发问也不局限于教师,而是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提问记录随机确定发问和提问学生,同时对其发问与应答情况进行评分,并纳入平时成绩。由于该种提问模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答案均是个性化并富有创造性的,这对发问者和应答者而言,有一定挑战性,既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2.3教学效果评价

应用小组式教学法后,需及时采纳学生的意见及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就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法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评价分两个阶段进行:(1)即时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2)课后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对采用小组式教学法的2013级和2014级3个班共13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80.7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满意此外,80.95%的学生认为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61.9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其成长为实用型人才;对于“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有81.90%的学生选择“互动式学习”,仅有18.10%的学生选择“传统‘灌输式’教学”;对于“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些能力有所提高?”,分别有76.19%、84.76%、60.00%、6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你认为分组讨论中每组多少人最合适?”91.43%的学生选择“4~10人”。

3教学改革成效与经验

通过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增进了师生关系,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育的双赢和双向互动,改革成效明显,并获得如下经验。(1)精心设计案例,使案例既符合学生专业情况,又贴近生活,接近现实。充分的准备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与小组式教学的前提条件。(2)应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决定各小组学生人数。每班分3~6组,一组3~10人较为合适。(3)小组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但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应尽量采用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的形式。(4)小组式教学中,学生分组应尽量统一,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课后的统计评分。

4不足与改进措施

4.1进一步筛选和设计案例

案例是开展小组式教学的重要载体。基于卫生经济学课程特点,选取的案例应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和教材重点,紧密结合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目前课题组设计的案例来看,有部分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因此,筛选和设计合适的案例是课题组教师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4.2逐步提高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根据考核评价方法改革要求,卫生经济学课程考核已经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而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15%,作业占15%,课堂提问占10%,小组讨论占10%。由于该门课程的小组式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偏低。随着小组式教学法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课程教学考核中,将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平时课堂表现和小组式教学考核的分值,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4.3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掌控能力在小组式教学中至关重要。比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握课堂节奏、掌控学生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引导学生的思路以及针对性地总结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并具备包容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原因、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毅.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3):260-262.

[2]宗安民,李炽民,康惠生,等.关于医学生学习模式选择状况调查结果浅析[J].医学教育,1994,132(6):23-27.

[3]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