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线下美术教育全文(5篇)

线下美术教育

第1篇: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数字媒体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就数字媒体语境教学来说,教室的设施和设备是实现数字媒体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硬件条件简陋,导致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有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字媒体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上课的需求。

1.2教师的教学课件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数字媒体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这是数字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辅助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数字媒体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设计、绘图、动画、声音等的教学。虽然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参加过数字媒体的业务培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1.3教学方法无法与现代数字媒体相匹配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媒体的使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方式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数字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1.4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使用观念存在着误区

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两个极端”和“三个代替”。首先,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数字媒体的出现,学校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认为,如果要使用数字媒体教学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这些教师认为使用数字媒体教学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且教学效果还是未知数,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用而用”,就是说在数字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学校积极建立了数字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且对数字媒体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要求,部分教师就会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课程,都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数字媒体的配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或者是一些参赛的课程中,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将影音、图片、三维立体动画进行结合,而且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难度程度越大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或者是评委的注意力。而这种“为用而用”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师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画面过于丰富,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其实部分课堂可以不必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但是不要强行地让小黑板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屏幕,要适可而止,适当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个代替”。第一,数字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照着课件阅读,对于学生的反应丝毫没有察觉,不管他们是否听懂、是否存在疑问。第二,数字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第三,数字媒体代替艺术设计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数字媒体,总是在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误导学生拷贝老师的光盘进行研读学习,曲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加大资金投入量,强化数字媒体培训

要想改善数字媒体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完善数字媒体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对相关资金的投入量。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的技术设施设备的推动工作,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按照数字媒体现代化的建设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对于数字媒体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加大对教师数字媒体教学的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熟悉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教学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是依托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是将数字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性的工具,而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来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要学会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数字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2.3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交流

在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节奏相对较快,而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也一时很难消化教学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要与学生及时地交流和互动,课件也要反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这样一来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4优化教法组合,发挥媒体功能

第2篇: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实践

当前教育正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为现今美术课堂中带来一缕春风。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与创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实现创造了新契机。也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发展奠下夯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竞相开放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美术教学上,它更是一道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1.1巧造氛围,激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我运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国画课时,我利用媒体教学将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诗情画意结合,诵读古诗、欣赏优秀名家作品,感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涵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1.2设疑解惑,突破难点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笔。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紧扣画题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童眼看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大千世界中美好的景物,我搜集了一些大自然中的美景,通过eLearning交互平台,让学生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眼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一一展现。通过情景绘画示范的微课,学生在平板上一个个独特见解的讨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

2开展美术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差异发展,鼓励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

2.1扭转学习方式,侧重自主学习

现在美术教材渐渐地融合人文、自然、生活等领域,但作为授课的老师,可能因为本身专业特性与思维方式的制约因素,在讲授时,比较侧重于绘画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教材所传递的一种信息,哪就是它除了教育功能外还有社会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课,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因整合了不同学科的内容,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要求灵活多变,重视教学过程中评价多样性、合理性,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当我们教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时,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学生自主观、能力和应用观,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完善自我。

2.2倡导综合探索,培养学生审美观

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环节,它从浅层的叙述到中层的作品分析,再到解释与评价深层的拓展,让学生从作品中分享个人的情感。结合这四个环节的指引,我在上《民间玩具》(欣赏、评述)一课时,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学生只需认真看我提供的玩具与视频、图片资料。(2)从玩具的形状、结构、色彩三方面来分析地看,并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4)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体会,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尝试,不单培养了学生审美观,还提高了观察力、分析能力及与人交流思想能力。

3注重运用美术的语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快乐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悟美术学习的特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1展现美术学科的特性,学会美术语言

美术的语言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用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来分析作品,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教学中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

3.2置身美术作品的情境,丰富美术语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我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小短文,然后大家交流,从中尝到乐趣。

3.3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彰显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挥洒灵感,展示个性。我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特点,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的协调发展,使得美术这门艺术课程更具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祥兴.现代科技概念兴界图书出版社.[M]2001年

[2]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3篇: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新课改;现状;策略

1高中美术教育新课改下的现状

目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中都过于注重升学考试,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就可以。由此可见,这些高中始终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素养。

1.1高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这些高中还尚未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开设美术课程一定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有些高中过于注重升学考试,总觉得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高中美术课程成为了学生娱乐和消遣的主要阵地,由此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地位一步步下降。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教师只是带着学生敷衍了事的涂涂画画,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难以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虽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开始注重素质教育,试图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但成效并不显著,仍存在诸多问题,高中美术教学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2高中美术课程的课时不足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很多高中响应号召开设美术801课程。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中并没有完全听从,依然认识不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程的课时不足,在课堂上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主科教师经常会占据美术课程的课时,使得美术教师难以高质量的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敷衍了事的情况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3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建立在一种长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才能充分领悟其中蕴含的真谛。但从目前来看,高中美术课程教学受繁重文化课及大量课外作业的影响,使学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真正了解美术。若仅靠美术教师向学生灌输美术理论知识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

1.4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首先,很多高中在招聘美术教师时并没有太高要求,从而导致这些美术教师对美术的了解与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其次,很多美术教师在高中的地位并不高,几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这不利于激发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以致他们在教学中敷衍了事。

2高中美术教育新课改下的策略

2.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目前,很多高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美术教师短缺、美术教学条件艰苦、美术课程课时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并适当开设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美术鉴赏”,该门课程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美术发展的脉络有一定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绘画”这门课程是美术教育的基础,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美术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无论是国画还是素描都能很好的掌握。这对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这门课程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汉字结构有一定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这些都为高中美术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提升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有效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目标,就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若美术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首先,美术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活动,例如美术展览、美术比赛等,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好奇心。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技能。其次,美术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十分有利。

2.3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生还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美术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这要求美术教师既要具备敬业精神又要具备崇高品质。由此看来,必须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高中应提升美术教师的地位,例如晋级、提干、评优等,以充分调动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其次,高中应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例如参加名师讲学、进修、函授等,以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美术教师还应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结语

第4篇: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师院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金课”建设

近年来,“金课”建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热点。各高校要“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1]。当今的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信息时代,思维模式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但是以往的课程教学存在课程设置方式、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忽视学生的时代特征,缺乏课程思政内容等问题,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混合式、翻转式、任务式、案例式、合作式等),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打造真正的“金课”,使高校课堂异彩纷呈。这样,高校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将人才培养真正具体化和目标化[2]。

一、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金课”建设的背景

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的美术教学法课程十分重要,旨在培养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之后,为了使课程更契合课改精神、具备前瞻性,很多高师院校纷纷修改培养方案,扩展美术教学法课程的外延,丰富其内涵。洛阳师范学院是地方性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研究意识的美术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17年,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将美术教学法课程更改为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辅以开展扩展课程内容的选修课程有效教学和美术教学设计。这样的课程架构方式是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美术教学的能力。但是作为美术教育教学理论课,该课程直面课标和教材,偏重知识性与理论性,起点较高,导致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感到迷茫,很难增强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教师需要解决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真正地打造“金课”。一是教学内容分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融合程度不够。课程理论内容多且繁杂,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实践内容多在课后实施,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模式简单,未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突破限制,提升教学效果,打造真正让学生喜爱的“金课”,该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甄选优质线上资源,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由学习线上课程,同时组织丰富的线上教学活动;线下开展展示汇报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效增进师生互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理论教学的维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凝聚力,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二、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混合式“金课”的结构设计

1.精研教学目标

以“金课”标准打造高质量的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站位当高远,遵循“两性一度”原则,重新精研教学目标。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课程目标是既要融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整合美术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又要体现教师教育改革的师范性、创新性、实践性,突出课程评价的灵活性。教师应掌握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规定、对美术教育精神的阐述以及对不同美术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了解中学美术教材的编排内容、设计特色、课程内容、教学指导等,使学生站在课改前沿,具备教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规律、内容和教学特色,进而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成为专业化美术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从美术学科本体出发精选课程内容,形成教学专题: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课程注重创新,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需求,关注教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及时更新和调整部分理论和内容,补充新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加强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课程内容采用“一措施、二融合、三结合”实现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特色发展:“一措施”是指课程内容开发过程强调美术专业的鲜明特色;“二融合”是指美术教育课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艺术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三结合”是指在设计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时,要“结合地方需求、结合学校定位、结合学生个性发展”。

3.打造混合式教学框架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设计混合式教学环节(图1),探索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的呈现方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根据单元课程的类型,以知识点与技能点为基本单元组织教学和建设课程资源,录制优质教学微视频供学生在线观看,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打造线上课程整体框架,形成可供示范观摩的课程模式。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在课程前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以系统、完整、丰富和适合在线观看为基本要求。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系统、完整指课程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能够体现独特的设计思想并且知识产权清晰。具体建设内容为:按照教学日历提供视频、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团队介绍、学习单、试题库、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教学案例库、素材资源库等,以供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使用。该课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注重将区域基础教育相关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于项目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基础教育、深入区域基础教育、研究区域基础教育,坚定学生的教育信念。课程资源建设是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更新、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等及时添加新的内容,以适应未来美术教学的需要。

5.多元评定课程成绩

该课程考核量化以课程核心目标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美术师范生进行有效的测评。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性的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量性评价+质性评价”的方式。课程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占70%)和终结性评价(占30%)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主题项目作业两部分。平时表现包括:线上学习效果测试、线下作业成绩和参与课堂活动。主题项目作业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由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自评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的课程评价标准,从对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转变为强调学生拥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三、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混合式“金课”教学实施的思路与方法

1.课程实施思路

对于课程实施的思路,从宏观上说,要探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说,要借助互联网、学习通等App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既注重对美术专业基本规律和美术教育基础知识的讲授,又强调基于互联网建构、优化美术理论教学。

2.课程实施方法

该课程容量很大,包含理论、案例等,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除了以往美术教学中的讲授、讨论、提问、演示、示范等,还有更适应课程特点的案例教学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力求将理论落地,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应用,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3.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之初,高师院校应该通过对部分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交流,探讨新时代基础教育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等;通过对美术师范专业学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美术师范专业学习的理论倾向和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想法。教师将以往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度、参与课程的积极性等作比较,为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好基础。同时,教师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制作教学案例集;跟踪并建立学生档案,进行相关情况比对分析,如线上线下学习时长、典型案例等。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如下。首先,课前线上导学: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提前布置任务学习单,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自主学习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关于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理论知识,同时完成学习效果评测,准备课堂汇报相关材料。其次,课中线下精学:教师通过课前测或随堂测的方式掌握学生学情,讲解教学重难点问题;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协作学习,贯通线上线下,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内化理论知识。最后,课后延伸研学:教师利用线上教研资源进行理论延伸,通过案例教学引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知识,提升学生的教研能力。课程实施过程总体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教学是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教师制定线上教学导学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开展学习并测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下使用项目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协作学习,在线上展示学习成果,并相互观摩和评价。这样可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四、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创新之处

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两性一度”原则,创新了教学方法。首先,充分使用优质的线上资源,体现了创新性。教师于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利用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了解当前美术课程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师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研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线下重构教学设计,强化高阶性。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课前进行在线测试、布置项目任务;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设计项目、相互讨论,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课后反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再次,突出实践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定期在校内师范技能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训,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实操,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度。最后,评价体现多元化,覆盖全过程。形成性评价包括在线单元测试、个人自评、小组考评等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即时性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包括线上线下学习考核、实践考核等。评价方式覆盖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该课程以混合式教学方式打造“金课”,具备鲜明的课程特色。第一,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甄选优质线上资源,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由学习。同时,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增进师生互动。第二,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整合优质资源,利用精品资源开展教学,提高理论教学层次;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倡导实践、开放、探究的原则,注重在真实情境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维度,为培养实用性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第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美术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第四,课程评价的创新。课程借助学习平台,通过“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学生评价方式的全面化、立体化,通过平台数据在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改进和提升,便于教师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种课程评价体系真正覆盖了教与学。

五、课程改革后的效果

课程按照“课标引领、实践取向、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思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打造独属高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金课”模式。课程从形式到内容创新了美术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形式更加多样、课程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新颖;同时紧扣课程目标,可以让学生厘清学术观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另外,该课程在“金课”建设过程中有效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程预留的课题引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真正落实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2018-08-27)[2022-05-25].

第5篇:线下美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关于美的教育的重要概念,是由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的。美育中的“美”是目的和意义,“育”是途径和手段。美育可以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人们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一、中国美育发展简述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时期集乐、舞、诗于一体的“乐教”到文武兼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从西周建立起的礼乐制度到春秋之际孔子提出的兴于诗、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均蕴含着朴素的美育思想,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对于艺术、美和美术教育的观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以身许国,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唤醒国人,促进社会变革。他们看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便注意在教育中引入美育的思想,后来有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蔡元培阐述了普及美育的设想:“专门练习的,即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又设有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中间陈列品由私人捐赠或用公款购置,都是非常珍贵的;有临时的展览会,有音乐会,有国立或公立的剧院……”[1]蔡元培还专门撰文对从胎儿到全社会的美育作了详细的规划。追随着前辈的脚步,徐悲鸿、刘海粟、丰子恺等人在以美术为武器,推动民族、国家解放,人格完满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被视为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劳素养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2]诚然,美育关乎更为宏大的要旨,涉及美的理念与育人的手段,但美育的实现更应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最佳且必由之路,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3]美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落实到新时代的大学美术教育中,其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就包括通过美术史的学习形成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中国美术史的美育之维

美术史作为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及画论文学等内容。同时,中国、外国美术史也常作为高校普及艺术常识的选修课程出现。因此,无论对于美术专业还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美术史的学习都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尹吉男教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绪论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史和美术遗产;了解我们悠久、独特而又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们民族审美历史的基础上,体会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反思我们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从理论高度不断推动我们的认识,从而激发我们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增加我们的审美修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格局。学习中国美术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4]1.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无论是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还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国美术史在时间维度上都向人们展示了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民间美术等在内的美术各门类、各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杰出的美术家、民间匠师,又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重要的美术事项。学生通过此能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能在诸如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等断代的美术史(各美术史家的分期断代略有差异)的学习中,触摸属于那个时代的美术的脉搏,如汉代美术的“深沉雄大”、唐代美术的“灿烂求备,异彩纷呈”、宋元美术的“开宗立派”、近现代美术的“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等。从空间维度看,中国美术史既包括中国广袤区域内的各类优秀美术,又包括某一固定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历史的、现存的、宫廷的、人文的、民间的美术。中国美术史在时空维度上展现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文化史和美术遗产。当人们走近并凝视这些视觉文化和遗产,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时,这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给人们带来的将不仅是身心上的愉悦感,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增强人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中国美术史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扇窗户南齐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强调“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5],这是对作为美术重要门类之一的绘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功能的强调。唐太宗授意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图1),希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美术史是一扇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的窗户。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人们可以领略宫廷美术的极致辉煌与光彩夺目、文人美术的颐养性情与自我抒怀、民间美术的意匠情怀与纯真质朴。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觉文化史——蒋兆和的《流民图》再现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痛苦;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希望以古代侠士英雄主义精神的彰显激励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罗工柳的《地道战》(图2)、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图3)、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展现了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迈入新世纪,中国美术一方面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涌入国际艺术的发展浪潮,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可以说,中国美术史以视觉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从美术角度了解中国历史的窗户。3.中国美术史是一幅对外交往及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如前文所述,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繁衍生息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也使国人在与其他国家及其他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如,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东传至我国后,实现了外来文化艺术的本地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美术。在唐朝时期,遣唐使又将中国佛教美术带到了今天的日本、韩国等国家。明清之际,西方的油画随着传教士来华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在40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美术史记录下这段舶来的油画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以及“油画中国化”探索的实践。通过中国美术史,人们能够了解到张僧繇吸收了少数民族艺术的因素,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生动,因而有“张得其肉”的美誉;尉迟乙僧是来自今天新疆和田的贵族,他久居长安,将西域画风引入中原;黄道婆把从崖州(今海南三亚)向黎族人民学来的手艺带到家乡松江,从而改进了江南等地的棉纺织技艺,为江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中国美术史呈现的画卷中,既有对外交往的篇章,又有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篇章。学生阅读这样的画卷,有助于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这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三、讲好中国美术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一文中说:“当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进步思想,传播和平发展价值观时,应借助那些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充满底气、骨气、正气、大气,是中华美德的最好的代言者。”[6]中国美术史恰好是人们可以借助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具有立德、树人、育人的重要意涵。讲好中国美术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部分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原因,美术史的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出入,这会影响到中国美术史美育效能的发挥。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教师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探索课程思政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升课程的美育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美术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除了中国美术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近现代以来的美术史实中也有着深厚的艺术基因。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有机统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其次,进一步发掘中国美术史的美育价值。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要把这种发掘过程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并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入其中,帮助学生通过识读美术史中的视觉图像,理解创作者的美术表现,形成基于美术史实的审美判断,使学生能够将审美判断运用于自己的创意实践,在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对更多的美术事项、艺术现象、社会万象形成正确的判断与理解。在具体的中国美术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的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你穿越回到北宋汴梁,你将怎样表现《清明上河图》等)、东西方美术比较(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比较、秦汉时期的雕塑与古希腊雕塑比较等)、模块教学(中国山水画模块、中国文人画模块、中国玉文化模块等)、学生分组讲授中国美术史的部分内容等手段,将教学过程变成将学习与探究结合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使授课更加生动,而且能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提升他们的中国美术史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从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最后,与时俱进,利用好线上线下的美术史资源,探索美育新途径。中国美术史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但教材和课程的内容对于数千年的美术史而言相对有限,同时容易受到场所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欣赏美术原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美术网络平台,帮助学生甄选优秀网络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和优质美术视频音频资源,这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美术史教学提供的福利与便利。如:《国家宝藏》让学生了解了作为国宝的部分美术作品的前世今生;VR(虚拟现实)技术使各种美术精品、经典近在眼前;9亿像素让长卷《千里江山图》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打动人心,而不再是部分印刷品上模糊不清的图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女神让壁画变身动画剧[7];等等。教师在课上课下引入这些内容,在线上线下开展融合式教学,有效地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直接在博物馆、美术馆讲授教学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美术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有了更多兴趣,教学方式又能契合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化教学的渴求时,中国美术史与美育的契合便能水到渠成,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总之,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容丰富且蕴含着中华美育精神的体系。讲好中国美术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探索以美育人,将爱国主义融入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呈现中国美术独特价值与精神风貌,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鹏,赵玲.中外美术教育史教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98.

[2][3]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4]《中国美术史》编写组.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5]《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

[6]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02-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