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线下音乐教育全文(5篇)

线下音乐教育

第1篇: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乡村音乐教育;现实瓶颈;对策研究

0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的比例逐渐增加。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要的推进形式,尽管近些年音乐教育受到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将美育引进教育方针和大纲当中,促使音乐教育事业实现飞速发展。但在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仍然较为缓慢,普遍存在教育意识薄弱、教育内容陈旧以及设备建设不足等问题。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乡村地区学校难以推进音乐新课程标准,使得乡村音乐教育和国家强调的音乐教育观念脱离。对此,明确乡村音乐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瓶颈,探索解决对策,对乡村音乐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有着现实意义[1]。

1乡村音乐教育创新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方面相继颁布了关于教育规划等诸多重要方针政策,并致力于构建能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覆盖乡村的教育服务体系。然而,因为国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给部分乡村地区音乐教育程度带来反向影响。并且,由于教育资金的短缺,多数乡村地区学生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程度和水平的音乐教育,而这也在较大限度上对乡村音乐教育长效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唯有将因地制宜思想贯彻落实,针对传统乡村音乐教育实施合理、全面的改革创新,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育观念,借助创新性与先进性教育手段,提高乡村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这对乡村音乐教改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乡村音乐课堂教学展开改革创新,也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们掌握丰富的乐理知识,且有助于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相同程度和水平的音乐教育,进而充分激发学生音乐潜能。

2乡村音乐教育的现实瓶颈

2.1音乐教育意识相对薄弱

现阶段,音乐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是乡村音乐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瓶颈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认知偏差。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人道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灵魂学科。并且,音乐教育具备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娱乐及审美等功能,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下陶冶情操。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学校和教师还是家长,都将音乐教育视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普通课程,将其简单地视作并未列入考试范畴的副科,忽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培养人和完善人这一功能。另一方面,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正确认知。现如今,多数人针对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展开了激烈探讨,并有部分人表示教育工作只有以情感为基准发展广大学生群体理智才能获得较佳成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既要提高其知识水平与能力,也要涵盖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在这一层面,音乐教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关键性作用。但是,现如今多数教育管理者与家长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对音乐教育课程人才培育目标缺乏正确与深刻的认知,忽视学生情感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导致乡村音乐教育难以实现良性发展[2]。

2.2音乐教育内容较为陈旧

我国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内容陈旧与空洞,是当前乡村音乐教育实现长效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据研究证实,目前国内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内容以民歌演唱为主导,其中红歌与民族特色歌曲占据比例较大。因为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达到成熟状态,还处在活泼好动及对于外界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成长阶段。同时,对于国家历史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积淀较为浅薄,难以深度理解红歌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教师在开展系统化教学过程中,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对音乐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导致学生对音乐生成抵触心理,进而给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及审美能力提高带来反向影响[3]。2.3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是限制乡村教育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众所周知,教育设备设施作为音乐课程有效开展与进行的主要保障,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乐器来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和喜爱程度。然而,现阶段乡村地区音乐教育相关设备建设不足,在较大程度上给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参与音乐课的兴趣。部分学校在音乐教育设备建设层面相对匮乏,更甚至部分学校所选用的音乐课程辅导教材并未达到相应标准和要求,也有部分学校并未针对音乐教育配备钢琴、架子鼓与电子琴等乐器,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是利用音乐教材传播知识。另外,学校部分教辅资料亦未得以及时普及。伴随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与创新,教育部门逐渐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其展开一系列优化和改革。在此环境下,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材资料、信息化教育设备与影像资源等并未在教育实践中进行配套应用,加之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导致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乡村音乐教育的创新对策

3.1转变固化教育理念,正确认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固化教育理念,正确认知音乐教育陶冶、熏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的重要价值。音乐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确立音乐课程教育目标,在课堂教育实践中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音乐教育。例如,借助乐器教学,培育学生音乐特长与学科核心素养;借助鉴赏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通过课外音乐实践活动,验证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述举措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群体对于音乐知识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应转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持续提升其学习能力,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作为学生天生的个性,音乐教师应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不断探索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喜爱音乐[4]。

3.2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与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在现阶段乡村教育问题层面,不仅要求教师转变固化教育理念,还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推动音乐教育长效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以社会转型阶段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基准建设教育体系。首先,借助对于乡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广泛调研,明确教育信息化目标定位。音乐教师应掌握乡村音乐教育基本状况,测试学生们音乐基础和能力,明确学生水平与层次,便于以音乐学科特征及乡村社会生活情况为着眼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音乐教育内容。其次,以乡村学生综合发展目标为依托,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改革,以音乐信息化教育和职业能力为基准重新设计信息化音乐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信息化环境和网络教育平台作为基本媒介,选择适宜乡村音乐教育现状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表演能力。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改革乡村音乐教育形式,促进教育过程实质性的飞跃。乡村音乐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与微信教育模式等,在音乐教育中引进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师生互相渗透与协同发展,促进乡村音乐教育实现全面转变和创新。

3.3引进先进教育设备,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乡村音乐教育改革作为系统性工程,具有系统复杂和难度较大的特点。而若想引进先进教育设备,实现信息化音乐教育,需要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乡村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应针对乡村音乐教育的现实瓶颈着重完成下述任务。首先,把信息技术真正运用于乡村地区音乐教育,打破以往音乐教育模式桎梏,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全面落实线上资源和线下教育内容的共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专业化的多轨音频软件工具,对于选派的音乐曲目及录制的声音进行混音与剪辑处理,便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音乐活动。其次,在乡村地区音乐教育中运用打谱软件工具,借助键盘演奏写谱最大化减轻教师教育压力,并实现师生双方共同识谱和读谱,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运用同步录播设备,使乡村地区学生可以学习音乐剧表演、音乐律动与舞台歌曲演唱等专业技巧,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4结束语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正面临较大挑战和机遇,乡村地区音乐教育若想实现可持续和良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固化教育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持续提升教育能力,改善音乐教育面貌。同时,学校方面亦要立足于长远发展视角,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更多先进的教育设备,促进乡村音乐教育不断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辉.乡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20(5):56-62.

[2]尹云芝.乡村音乐教育信息化的现实瓶颈与纾解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2):156-160.

[3]王静霞.教育公平视角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2020(2):46-47.

第2篇: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三位一体

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重要实施途径,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美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美的教育,这是当代音乐教育中应当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与其政策透析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历史悠长,基于其内涵与相关政策的分析,从理论层面解析美育存在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言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将美育称之为美感教育,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育的根本宗旨即为拓展主体、完美人格,美化人生,将美感教育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中,促进美感教育空间的扩大化。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即为音乐审美。音乐美的基本涵义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二)关于美育的相关政策分析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到2018年美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8年5月,教育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推进美育教育工程,深入推进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各市以三晋历史文化艺术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要将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纳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逐步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求从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此理念奠定了音乐审美及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开始,小学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首当其冲”的角色。在美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分量。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是实施美育策略的重要前提。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与客体配合程度低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表述为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整个的教学程序应包含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师生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起始点。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应单纯局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均可以灵活的进行角色互换。现阶段的课堂师生配合方面主要有两种现状:第一,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机械式摄入知识,音乐课堂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兴趣急剧下降。第二,教师上课时间无法保障,通常文化课考试前音乐课教师自觉“消失”。学生对于音乐课等其他所谓“副科”教师没有同等的尊重,对于学科缺乏重视。这两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师钻研动力下降,学生上课兴趣降低,步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与音乐老师并没有过多印象,对音乐课堂中的教育内容更缺乏记忆。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创新缺失

教学方法与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即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五大步骤。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大部分主动权,控制教学过程,支配教学进度。学生的参与度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度。大多数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依然本着传统授课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新教材中对于“美”的基本诠释。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春天》,其中包含着《春到沂河》的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演唱等,皆从多方面表述春天的生机盎然。在此单元中,教师教学中应当在教材要求内容基础上加入对春天画面感的描述,学生经历“听觉—视觉—感知”的三大步骤学习,形成联觉反映,充分发挥音乐是实践性感知体验的特殊性,使学生从内心发出春天美的感叹,从而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片面

教学评价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包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方式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阶段性考试,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主要以考查学生教学内容完成程度为主,基本方式为演唱本学期学习的歌曲,大多数教师会考查考试中的歌曲。第二,抽评测。教育局针对各辖区学校音乐教学现状实施艺术抽评测,抽评测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抽评测内容主要包含演奏乐器、演唱歌曲与基础知识测评三方面,抽评测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学校针对抽评测会进行相应时间段的突击训练,学习结果一般均为合格。第三,学校活动中的音乐部分。小学均有些许基本活动,例如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元旦联欢会等,活动中音乐部分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对象为班级中有音乐特长的个别学生,缺乏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反馈。

(四)对于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

音乐美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音乐美中包含着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指音乐本身具有的音高、音强、音色与音长;内容美则是一种联觉反应,即为听觉、感性、视觉、情感体验的无意识过程。针对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形式美的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及较少,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延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更难以体现。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而音乐美存在着它的特殊性,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对于审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特性导致音乐可以更为直观的使学生享受与理解美,也因为其特性使得学生对于美的学习变得缺乏理论性。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侧重于感知美的教育应当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单存在于教师,也存在于学生、家长的价值观意识中。

三、“三位一体”美育机制的策略探究

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教学过程中各步骤提升审美教育的效能。美育机制的建立是现阶段国家对于审美教育推行的必要环节。笔者提出“三位一体”美育机制建立,即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特色校外活动三方面。基于此美育机制,提出对应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发挥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到:义务教育现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堂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针对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建议实行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情感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模式与情境-陶冶模式。通过审美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或直接体验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体验,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从教学内容的编写不难看出,美的教育贯穿于每一课。朝夕(1课)与冬雪(7课)是用音乐让学生体会风景美;农家乐(3课)与快乐的少年(6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感知生活美;可爱的家(4课)与故乡(5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家乡美。教材中主要的教学程序为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四个教学程序中相应增加些许美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审美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例如第5课故乡的聆听环节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通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介绍、民族服饰图像演示等内容的加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不同风味的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编创与活动环节可以将学生按照家乡方位分组,提炼家乡的独有特色,通过语言或自创歌曲等方式表现,从语言与音乐的角度体会故乡美,增强学生的故乡归属感。在教学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内容是提高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的调整与扩展,可以更为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二)融合各类音乐课程资源,营造优良的校园美育环境

音乐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音乐的重要依托。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度是实现学生吸收美育的重要途径。第一,实现“双基”知识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从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出发,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增添阶段性艺术活动,试卷测评会加速学生对于艺术认知的“公式化”学习,变化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享受美。例如“你出题我来答”的积分活动,师生互换角色的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知识学习的严谨程度,无限度范围的知识问答可迅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青少年的求知欲强这一特性会帮助其大幅度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在基本技能环节中,除去传统艺术节技能竞赛之外,还可采用重奏、合奏等艺术形式,音乐会、快闪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中感受美,在音乐中学会美,通过音乐创造美,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是审美教育的最终效能。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山西省人民政府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在教学中创新美育活动形式,要求“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继续支持高校艺术院团和文艺团体开展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原本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姊妹艺术,提高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融合必将使审美教育“事半功倍”;在小学教育中其他学科也可以与音乐有较好的“合作”。比如配乐诗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将诗中的意境体现得更为贴切。它可以在传统音乐配乐的基础上增添伴奏音,没有任何歌词,只有简单的人声哼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感受力。第三,实施综合艺术美育,提出音乐教育戏剧。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丁旭东对“音乐教育戏剧”做出解释,即在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提出“音乐戏剧+教育戏剧”的综合性艺术美育的新观念、新形态与新路径。它以音乐戏剧为手段,提升学生以审美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现有的教材,在音乐乐曲赏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歌舞(教育)剧、音乐童话(教育)剧等各科目协同延展的音乐教育戏剧形式。

(三)结合特色文化,提高学生感悟美的听觉感知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的大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均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同一省份的各城市都会有属于各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化,让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懂得家乡美、国家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的审美教育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美育资源平台,健全美育协同机制;组建大中小学校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第一,实现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高本土民族文化的音乐渗透,实现美育实施的目的。校本教材在国本教材与地方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本土民族文化、非遗艺术形式、校园文化等形式内容,形成具有特色性的校本教材。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课教学内容(美丽家园)中,教师可以从《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内容之后增添扩展内容,主要针对当地城市歌曲或以描述学生故乡歌曲,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将内容扩展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或创编关于描述城市风土人情的歌曲,促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意识的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神秘且有魅力。现如今,繁华的现代化建筑与生活方式已将这些文化瑰宝掩埋。大部分少年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城市并不了解。小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最为有效地途径。民间音乐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带入学校音乐课堂,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美育教学辅导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演示与故事讲解,将民间音乐从静态的传承变为动态的音符,让学生切身遨游在传统音乐文化魅力的海洋里,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如何更好地形成审美教育常态化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具体实施策略的实行,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从音乐教育升华至审美教育,并贯穿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第3篇: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音乐教育的意义

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得以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愈发不合理,缺少知识性人才,致使农村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落后,儿童的艺术素养难以得到发展。在逐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学校教育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乡村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发挥着必要的美育作用,加强乡村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乡村儿童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更多音乐方面的人才;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促进音乐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建设,活跃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

二、乡村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经费持续增长

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不断加大,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近几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持续增长,并且伴随着“美育”政策和“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学校举办艺术教育活动的次数逐渐增加,艺术兴趣社团按需增设。乡村的学校里也有了众多兴趣班,例如张家口某乡镇小学开设的艺术社团在近几年增加为三种,艺术活动参加次数也在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育设备不断更新

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在教学中最显著的体现便是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政府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包括学校操场、教室桌椅、图书馆书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音乐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原有传统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音乐教室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合唱排练室、手风琴排练室等多种音乐教室;并且也添置了许多器乐以及现代化的音乐教育设备,例如多媒体、钢琴、手风琴、古筝等。在学校的调查中,张家口市某乡镇小学有专门的音乐教室3间,手风琴34台,钢琴2台,电子琴10架,古筝1台,并且配有多媒体教室,可以基本满足音乐课教学以及音乐活动的举办。

(三)乡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音乐教育有所发展,乡村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学生的整体水平相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极端不平衡以及经济差距较大,乡村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乡村音乐师资力量短缺

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端不平衡,政府对于城市学校师资投入力度很大,而大部分的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缺少必要的教育条件。另外,高校音乐师范毕业生本身缺乏到乡村教书的意识,再加上乡村多在不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教师在就业时会选择城市学校而不是乡村中小学。种种原因导致乡村教师的数量供不应求,尤其音乐教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校或者年级只有一个音乐教师,而师资力量的短缺的现状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音乐教师的负担,音乐课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乡村音乐课堂质量不高

乡村音乐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大多数乡村中小学对于音乐课并不重视,甚至采取忽视的态度,面对师资缺乏的现象,乡村学校就只能选用非音乐专业的老师兼带音乐课,老师自身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基础薄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是对课本歌曲进行简单演唱,尽管学校提供了新的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他们对于课本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也并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讲解,这就导致乡村音乐课堂的质量普遍不高。课堂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单一。现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材主要分为人教版、人音版、辽海版、湘教版、冀教版等等版本。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包含了歌曲演唱、歌曲赏析、器乐演奏,教学活动等等板块。以张家口市蔚县某乡镇小学为例,在实际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单一,整体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仅仅只完成了歌曲教唱这一个环节的内容,在歌曲教唱时也是拿着课本进行演唱,偶尔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积极性难以激发。二是课堂缺乏创新性。在以往的教育中一直采取一体化的教育思维方式,而面对我国地区、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一体化的教育方式已然不适用乡村的课堂,音乐课堂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凸显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学生的创新观念没有得到培养。

3.乡村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乡村音乐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重视程度不够,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一周包含两节,在考试任务不重时课程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一旦临近考试,仅有的两节音乐课会经常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即使没有被占用,也是经常以自习课的形式将时间留给学生复习考试内容。不难发现,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层面都对音乐教育采取忽视的态度,我们根据发现的问题挑选不同层面的被访者进行访谈调查,调查后分别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学校教育是学生们最重要的受教育途径,但是由于师资短缺的原因,经常出现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的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更快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只能压缩音乐课与其他艺术课时间的措施来弥补文化课时间的短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对音乐教育有所忽视。第二,家庭教育是学生们在启蒙阶段中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途径,然而家长对音乐教育存在意识偏差,所以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上,其他的课程都可放任不管,并且由于乡村拮据的经济条件以及音乐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也并不能够支撑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第三,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身对音乐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讲授中只是刻板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对课本内容深刻钻研,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最终使得学生对于音乐也提不起兴趣,没有认真探索学习过音乐,甚至把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学当成一种课外活动。虽然有些学生内心对于音乐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音乐是副课的教育,内心自然而然地将音乐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对于学习音乐知识的欲望也不是很强烈。由此,造成了学生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样也造成了当前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难以发展的困境。

三、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一)提高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

政府首先要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资力度,以及对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首先要成立音乐教育专项扶持基金,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和学校音乐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其次要建立健全乡村音乐教育经费众筹机制,鼓励社会、企业为乡村音乐教育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加大乡村音乐教育经济投入,促进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条件的整体提升。在音乐基本设施方面,每个乡村学校都要能保障教学所使用的乐器和专门的音乐教室够用。在保证经费足够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增加多元化的音乐设备。硬性设施的资金投入之外,教师培训、艺术活动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要不断加大,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培训和举办活动时拉动企业投资,最终达到双方合作共赢。

(二)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乡村音乐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提高乡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提高乡村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各级乡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乡村中小学校的校长和领导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培养乡村中小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根本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彻底抛弃“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保证音乐课不被其他课占用,建立音乐课多种评价机制,多举办有关音乐方面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以此对音乐教师进行奖励,在评定职称时增加音乐教师的名额,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乡村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乡村音乐教育保持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乡村音乐教育,提高乡村学生音乐素质。

(三)加强音乐师资力量的培育

1.引进专业素质高的教师

在国家设立教师特设岗位的政策下,增加音乐特岗教师招收的数量,招收教师的标准必须有所提高,聘用的教师专业技能必须过关,以减少教师上岗之后再次进行专业培训费用支出。报考音乐特岗教师的基本上都是各大高校的音乐生,并且随着国家对教师资格证的规范化要求,教师基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观念也紧跟时代,基本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这就与当地非专业音乐教师有所不同,这部分教师入校授课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并带领着乡村当地教师观念的转变。另外,除了增加正式教师的引进数量以外,还要不断引进音乐师范生进入乡村学校进行实习,填补师资力量的空缺,扩大乡村音乐教师的队伍,同时也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

2.创新乡村音乐教师培养方案

对于乡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全国各高校肩负和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各级师范高校应对乡村中小学师资提供有力支持,建立起高校与乡村学校联动合作的模式,双方音乐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性与乡村地方特色的独特性可为乡村音乐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建立完善的采风培训机制,由高校教师带队学生以及乡村音乐教师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随后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培训,切实加强乡村音乐教师学习本地音乐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次,不仅可与高校进行联动,城乡中小学之间也可建立区域校际合作双赢机制,采取结对子、搞对口支援、音乐教师交流等活动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及时更新乡村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并组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国培”与“省培”项目,促进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的持续深化,增加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建立乡村音乐教室专项教研室,定期探讨交流发现问题,通过教育反思分类归纳问题类型,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教研与实践双向发展。

(四)探索乡村音乐教育新模式

1.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想要切实提高音乐课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以往简单的授课方法。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合理,教师需做好案头工作,理解教材编排的内涵,并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讲授知识;在不断信息化的今天,教师需要对教学用具非常熟悉,并且提高自身制作教学PPT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可以借助多种音乐App,例如唱吧、全民K歌等软件,在课堂教唱环节结束之后进行演唱PK、小组合唱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其次,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是首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在音乐课的讲授中教师要在歌唱实践中渗透音乐理论知识,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顽皮的杜鹃》这一课的学习中,需要我们掌握什么是唱名,就可以利用《唱名蹲》的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唱名的印象,并且对每个唱名的音高重复记忆,同时也是一个参与度非常高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后,要提高教学活动在音乐课中的占比,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教室空间有限,教室外的空间大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课本第六单元《东郭先生与狼》一课,该课是一堂教学活动课,并且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音乐剧。那么,教师就可通过音乐剧编排使学生有角色代入感,深入体验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剧的编排需要较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礼堂、操场等地来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这一音乐戏剧的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力。

2.开发校本课程,为音乐教育注入活力

我国国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统一的课程内容已经完全不符合现在的培养目标。而充分体现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区,这为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将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然后开发为校本课程,一方面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本地民间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音乐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论是在学生的价值观上还是整体综合素质上都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兼具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期待吸引越来越多的音乐师范生都在毕业时选择成为一名乡村音乐教师,扩大乡村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为祖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侠.乡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提高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15):245.

[2]韩阳.辽西北地区乡村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肖辉.乡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20(5):56-61.

第4篇: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线上平台民族音乐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的迅猛之势是否会影响、冲击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行业,互联网教育是否能促进甚至改变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2018年,一款民族音乐线上小程序——“习音堂”上线,它以B2C的商业模式向广大民乐爱好者提供琵琶、古筝、声乐、乐理等课程。据该平台的年度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该平台累计服务了508209名用户,视频播放总时长超过4728536分钟,相当于循环播放春节联欢晚会17531遍;推出专业类课程共16门,为5322名学员提供专业指导,累计点评答疑25639次。这是民族音乐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的一次转型。同时,该平台突破了互联网时代早期部分线上音乐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较为薄弱、功能匮乏、平台模式混乱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缺陷,带来了许多优势,如有专业的制作团队,产品设计精美,操作便捷,课程画质优良;有高等专业院校师资的加入,教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课程设计较为合理;有较为强大的产品功能,能够支持线上交作业、教师答疑、课后互动等环节;同时,还支持提供曲谱、课堂笔记、课程快速定位等功能,服务较为完善。毫无疑问,“习音堂”小程序的出现,是民族音乐教育在“互联网+”模式和新媒体时代的一次转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仅给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目前,音乐教育行业的痛点在于全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不规范、训练不科学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能全民化普及,而普通的音乐教学则存在教学标准难以规范、不同教师之间差异极大的特点。互联网教育由于其时效性、公平性、便捷性的特点,正好能解决传统教育中教学水平、教学成本和资源公平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协同效应和共享效应,能够通过用户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使用成本,使得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能够让更多用户以更低的价格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可能实现免费[3]。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体验为皇”的形势下,教学质量和用户体验正是衡量一个互联网教育平台品质的关键所在。平台模式的构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笔者将着重论述几种目前已有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模式,并探讨其与传统民乐教育的结合。

二、线上教育平台的三种基本模式

一是B2C(BusinesstoCustomer,机构直面用户)模式,意指某一平台机构通过自身师资力量或是联合其他高等院校、专业机构(B2B2C模式)研发出课程内容,并通过自身平台直接向用户课程、提供服务的模式。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平台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源,课程质量较为有保障,更加值得用户信赖。弊端是由于需要自行研发课程,平台所涉猎、开发的课程数量必然有限,开发成本较高。对于用户而言,课程的选择性较少,选择范围较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线上音乐教育平台有“习音堂”“央音在线”等。“央音在线”平台是中央音乐学院面向社会开放的音乐学习线上平台,属于典型的高校资源面向社会公开化的平台,该平台具备强大的课程研发能力和极高的权威性,但由于其平台模式的性质,课程数量较为有限,对用户而言,也缺乏选择课程的灵活性。二是O2O(OnlinetoOffline,线上至线下)模式,意指某一公司通过线上平台吸引到足够的用户流,又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将用户引流至线下的模式。该模式事实上是传统教育行业向在线教育的转型,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受众广泛的工具为自身教育品牌积累人气、吸引用户,再通过种种方式将客流吸引至线下进行变现。该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引流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客户引流将更加快捷和有效。然而,此种模式要求企业不但拥有强大的线上引流能力,还要有完备的线下教育机构。线上能为用户提供优秀的产品,线下有优质的内容设计和服务体系,又具备强大的运作和流量转换的能力,才能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这些都要求企业具有较大规模、雄厚的资金支持、优质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线下师资研发团队。目前,使用这种平台模式的众所周知的教育公司有“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品牌。而在音乐教学领域,“iArtschool”作为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类的视频教育O2O平台,目前已拥有版权课程超过50000个视频,由多达100多名艺术家担纲指导。线下拥有艺术体验中心、大师班。目前,浙江拥有3处独立的iArtschool艺术基地,是线下大师班的教学基地及国内外名师的交流会所。这就是典型的O2O平台模式。三是C2C(CustomertoCustomer,用户面对用户)模式,意指某一平台通过自身平台的搭建,实现一部分用户向另一部分用户提供和输出资源的模式。此种模式下平台仅仅起到“搭台”的作用,平台本身并不研发课程,而是通过用户间的传输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对接,从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定义。此模式的优势是内容的提供者为所有人,从而更有可能使得平台资源量大、涉猎面广、种类繁多。使用端用户的选择范围也将更为广阔、灵活性更强。平台的开发公司仅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成本用于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以及平台技术的开发上,不需要额外花费成本在内容研发方面。然而,所有人均可以提供内容的模式必然易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管理。在教育行业,内容的泛滥空洞、质量低下甚至出现误导的情况对教育平台的公信力将会是致命的伤害。目前,使用此种模式的互联网平台有众所周知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而专门的从事民族音乐线上教学的C2C平台目前还尚未出现。“人人讲”作为一个包含歌唱、美术、健康、生活等领域的线上课程平台,目前已进驻了许多民乐专业类的教师,并上线了诸多民族乐器课程。但是作为C2C平台,其虽然资源广泛、课程众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课程设计较为混乱,缺乏对某一专业完整、系统的教学规划。笔者认为,民族音乐线上教育平台的发展不应是单一模式的发展,也可以同时结合其他模式的优势进行发展。例如,B2C模式的企业可以参考O2O模式的线下变现模式,开发一系列线下音乐会、“名师面对面”、线下大师班等活动,将线上人气引流至线下,实现再一次的流量变现,同时也为线上的课程聚攒人气和扩大影响力。除此以外,B2C模式和O2O模式的平台,都可以实现由专业人士担纲教学类课程的研发,额外开发平台区域供用户个人上传个人视频等功能。此举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又能够通过广大用户的资源提供扩大平台的资源量。同时,还可以为广大民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以民乐为主题的社交平台,作为交流展示、互动切磋的空间。社交是当下互联网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将其与教育平台相结合,有助于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度,有可能催生流量的爆发式增长。

结语

人们应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产业中,还有更多规则需要规范、更多资源需要开发、更多想法等待实现。互联网的世界千变万化,相关的教育平台也日新月异。适合产业发展、符合行业特色的平台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线上教育的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扩大线上教育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力。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一种更适合民族音乐甚至是民族艺术的线上教育平台模式,从而为普及民族音乐教育,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第5篇:线下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乡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本文探讨交流的主要内容。

一、改变观念,高度重视音乐教育

一是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改变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把音乐教育与其他主要文化课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乡村小学要努力改变师生“主课“和“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教育放在较为公平的位置。二是要大力提倡音乐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严格执行教育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转变音乐传统固定思维模式,跟上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变化节奏,顺应音乐教育形势的发展,从课程设置、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内容等方面跟上新时代新要求,从学校层面对师生加强引导,改变音乐课程表形同虚设,转变视音乐课为简单的娱乐课的教学现状,认真开展好每一堂音乐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音乐的强大魅力。

二、加强音乐教师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乡村音乐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引进和培养专业音乐教育人才,不断改变乡村音乐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大力发展乡村音乐教育。随着我国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等艺术类学科专业专职教学人员较为缺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改变现状,学校不能消极等待,需要多措并举,主动作为,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条件和改善引才育才环境,吸引更多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音乐教师队伍中,因地制宜通过联合培养或自主培养等方式,合理利用好音乐兼职教师,充分吸引和激发那些对音乐有爱好和天赋的教师补充到音乐教学队伍来。另外,加强音乐教育培训既是增强音乐教师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强化教育教学和政策方针宣传的重要途径,建议乡村学校定期组织音乐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各种技能竞赛,例如授课、说课、备课研讨等,邀请专家参加现场点评,帮助音乐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也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运用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进一步丰富音乐教学活动内容,实现音乐教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建立和改善音乐教育教学设施条件

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五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建议进一步加大乡村音乐教学设施投入,也可通过公益募集资金投入等形式,不断完善音乐教学环境和条件,如适当配备一些钢琴、电子器、鼓乐吹打器具等基本音乐教育器材,购买音乐教材和资料,选择适当的教学场地装修为公共的专业音乐教室,装备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以便于进一步丰富课堂教育内容,通过名师资源共享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兴趣。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家庭适当配备基本的乐器,加强学生与家长的音乐互动,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的完美结合;不再过度区分“主、副”科,实现音乐教育与其他文化课教育同步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一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法、器乐演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通过PPT演示、动画视频、图片展示等方式,实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学思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二是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与文化活动,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节日庆典、文艺演出、主题音乐汇报演出、专题音乐表演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可以鼓励开展音乐教学竞赛,不断提高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目的。我国著名作曲家洗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三是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建立和完善乡村音乐教育评价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改变乡村音乐教师不受重视的现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推进,音乐科目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比重逐渐凸显,除了大型的文艺汇演,各种类型的合唱、说唱、小型情景剧、音乐沙龙等活动在素质教育中逐步提高了权重。

五、结合乡村教育实情,激发学生音乐情感

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发现,受到经济因素、思想因素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音乐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明确,致使音乐教学成效不显著,无法提升学习艺术感。例如在部分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调查中发现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学习音乐仅是简单学习音乐赏析和掌握基础音调即可,专门的歌唱技巧、乐器以及五线谱、知识等对学生成长助益不大,因此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的意识也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过程中多会出现不配合教师教学的现象存在。针对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以及家长观念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审美体验是相互联系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学龄情况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初步的审美享受。如教学中以生活为案例,简化音乐教学中晦涩难懂的音符概念。举个例子,“音符时值”这一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都处于初期阶段,这样的知识是很难快速并扎实的掌握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利用生活中的案例简化这一概念,继而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如音是有长短的,如猫与狗的叫声就是不同的,猫的“喵”与狗的“汪汪汪”其声音长短也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状态下,所发出声音也是不一样的。通过结合学生较为常见的生活体验,能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到对“声音”不一样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五线谱或者简谱的教学就会更加简单。音乐作为能够传递情感的载体,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乡村教育实情,以此激发学生音乐情感,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通过音乐启示学生更好的未来之路。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对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推进不能忽视,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才成长需要从小抓起,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特别是乡村学校和音乐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不断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相信,乡村音乐教育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昕栩.浅谈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8(3):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