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专题教育范文

专题教育全文(5篇)

专题教育

第1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专题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随着《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为了让科学教育活动更好的为科学启蒙教育服务,笔者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科学专题活动的预设、生成和开展进行了研究。

一、科学的预设

“科学的预设”即生成性的活动预案,主要表现为在活动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等对教学思路的设计、假设、预见,把教材、幼儿等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重组预设,制定出各种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的活动预案,使幼儿在科学的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科学合理的预设需要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1.预设的资源要丰富,要全面的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入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学习因素。必须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环境、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增加或删减。2.预设的目标要合适,选材要合理。教师对预设的活动目标要深入理解,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来确定活动目标。在幼儿够不着目标时,要根据过程的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并及时对目标进行选择与协调。选材同样也要分层次,如小班幼儿能力弱,可选择简单直观的材料进行探索,如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探索其外观、味道等;而中班则除了探索外形外,还应有作用、利弊等。3.预设方案要有弹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预设方案提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弹性的问题、留下弹性的空间。要知道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更是为了教师能从容而又不失灵活机智的进行创造。

二、动态的生成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活动目标、过程等进行科学的预设,更要随时能够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通过组织、参与、引导等各种方式,使教师和幼儿都能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科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如在科学活动《摩擦起电》中,教师预设了吸管与头发摩擦后把碎纸屑吸起来的实验,但活动中幼儿反映“吸不起来”,于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原有思路,提出了一些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幼儿吸管和头发摩擦后能吸起碎纸屑,有的幼儿却没有成功呢?”“除了和头发摩擦后能吸住碎纸屑,还可以和其他什么东西摩擦呢”等,教师根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尴尬,让幼儿在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

三、有效的开展

第2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展开,将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体育锻炼,而是将其纳入综合素质教育范畴。高职高专学生普遍知识素质不高,自我约束力不够,即便是在体育课上也是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指导。为了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是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而是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能够将每个动作做到位,保证体育学习质量,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于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要使得教育模式适合于职业的学生,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要实施特色化教育,将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就要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起来。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中,总是会有各种现象产生,对正常的体育教学是一种干扰。为了确保教学不会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就需要将评价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以此作为基本标尺,对体育教学进行衡量,也可以用于作为评价优秀体育教师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动态调整。通常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计划展开的,但是计划往往涉及理想性的,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会存在一些偏差,使得体育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这就需要在使用课程计划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自由选择资料,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所具备的资源以及教学理念,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中国进入到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教学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定期地学习新课标指导思想,对于各种新的教学模式都要学习。在对学生展开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模式,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模式做出调整,使得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且获得良好的人才素质培养效果。面对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所以,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就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对于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要有弹性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弹性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取舍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有自主性。开展特色教学,主要是强调地方特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将当地的传统体育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与体育教学内容启动起到互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适应性,也会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亲近感。当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积极意识之后,就能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有固定的模式的,让学生自主选择,就可以适当地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打破单一的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而是更为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包括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等等。随着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健康意识就会增强,对于体育就会提高重视程度。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要重视组合

按照新课程新标准制定课程计划,亮点是顶点课程以及新课程,需要做好分类工作。所谓的顶点,是指毕业班课程,综合在校学习知识,包括体育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设计、体育运动理论和技术应用,社区体育指导等;所谓的“新课程分类指导,就是要将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起来。比如,人体运动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就都可以创建模块,将田径和户外运动、球类运动、体操、民族传统体操等等融入模块中看。从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性质出发展开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由此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所存在的障碍,避免课程内容过分细化或者教学中产生重叠内容。毫无疑问,强调专题课程或综合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特色教学中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程序及重点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程序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课程内容要做好删减和补充工作。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自身的课程观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教学课程内容的细节充分界定,具体将教学策略制定出来。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而且在学习中也不能掌握良好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对于教学资源的应用中,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资源出发展开教学,不仅要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而且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包括传统体育、现代体育、素质教育等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在课程大纲的编写中,就要对课堂教学的实践要充分考虑,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仅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训练能力,还要具备课程准备能力,编制出科学且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计划。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程序具体如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对需求的分析;第二个方面是对资源的评估;第三个方面是对优势的评价。这项工作是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组织审定工作中,就是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本院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办学理念,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出发,组织专家对于课程的计划进行审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提纲编制中,就需要在高职高专院校表示肯定的情况下,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对体育教学课程的提纲以及讲课的提纲进行编写。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中,就是要做到一边实践,一边研究,院校内的专家和校外的专家合作,对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打造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实践性上,不能局限于应试教育。目前的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中,依然没有摆脱原有的应试教育学习模式,学习方法无法提高职业能力。在学习中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就要在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中,强调个性化教学,让教学有特点,符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知道仅仅读书是不够的,还要将自己的专业与爱好相结合,采用个性化与学习的方法才能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对各种娱乐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学生中间塑造良好的学风。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中,就要注重实践教学,在体育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也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互动中学习。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训练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社区体育调查工作,将社会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必要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了解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对学生中,就要强调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挂钩,让学生学有所用。体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很多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教学中,局限于体育技能训练,虽然学生对体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不断重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特色化教学,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运动,2017(3):117-119.

[2]邢维新.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8):37-38.

[3]刘翠兰.高职高专公共课体育教学新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6(4):86-87.

[4]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9-31.

[5]自震,易春燕.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93-95.

第3篇:专题教育范文

一、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两次见习的任务不同,第一次见习为宏观见习,是从整体上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如校园文化、小学课堂管理、班级设置、课程安排、课外活动等等;第二次见习为课堂观摩,即微观见习,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的观摩体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目标、组织形式并掌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每次见习时间为一周,两次见习都采取全程跟班形式进行,各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分配到小学各年级各班(每小组4~6人),全程体验小学教学工作。这种见习方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种见习模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安排也相对简单,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见习前的准备不足

目前我系教育见习的动员方式主要是:举行见习动员大会和发放见习手册。见习动员大会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鼓励,是一种口号式的动员,缺少专业性指导。教育见习不仅仅是熟悉教学工作情况、积累间接或直接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感受教师生活,提升教育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回答“见习之前学校为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时,有50%的学生选择了“召开见习动员大会”,20%的师范生选择“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教育见习专题讲座”。虽然,多数见习之前都召开了动员大会,但大会上并未对见习期间的任务进行明确。学生不了解见习的任务,将见习狭隘地理解为“听几节课、写课后感受”,大大降低了见习的效果。同时,当被问及“每次见习之前,您会主动了解见习学校哪些情况”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的项目是“学校地理位置”,选择比例高达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学生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20%的学生选择了解现任学校领导。仅有2%的学生选择主动去查阅见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而从总体上看,学生在见习之前并没有对见习学校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周的见习时间无法让他们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理论建构和实践教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见习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见习时间较短,建立的实践基地学校过少

见习应该让学生了解体验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班级设置、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等等,而在实际见习活动中,由于时间只有一周,所以通常都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课,帮小学教师批阅作业,同时,据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见习时间过短,有的班主任教师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一周时间缩短为三天,集中听几次公开课,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小学阶段整个学科设置,更不能参与体验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集体备课等等活动。

(三)见习过程中,学生表现被动,指导教师也未发挥应有作用

虽然教育见习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带队指导,但指导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以组织者身份,将学生安全带到所在见习学校,然后在安排的班级里听够所要求的课时数,再将学生安全带回学校,就算完成了见习指导任务。同时,由于见习指导教师本身有教学任务也不能时时跟班检查指导。所以,对于指导见习生如何观课、议课、如何与小学生接触并召集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见习心得等具体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笔者观察发现见习过程中,见习生比较倾向于和同伴交流,不愿意直接主动地与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他们既没有在见习听课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在访谈中,见习生告诉笔者,“老师们的工作任务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环接一环很紧密,哪有时间和我们交流。”“我怕自己说的内容太幼稚,让人家笑话。”“我们见习生一批一批地来,估计老师们都烦了吧,不搭理我们。”“我们到了见习学校,感觉自己和老师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不好意思向他们提问。”

(四)见习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

多数学生认为听课结束也就意味着见习结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当被问及“听完课后是否会积极反思”时,大部分见习生回答:“听课时,我记录老师课件上的内容,教师提问后我常常在思考该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主动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用意。一节课结束我记完听课记录应该算完成任务。”可见,学生在见习期间仍然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无法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在听课时表现出思维定势。常常是“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此外,多数学校都是见习生在见习结束后,将自己写的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填完交给带队教师,然后,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观印象打一个分数。见习心得体会应该算是学生的反思性作业,是反映学生见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但由于见习前学生没有得到专门的指导,见习心得体会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专题报告和研究很少。由于一般作业是由带队教师负责批阅,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师很难从学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使得教育见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教育见习课程地位,明确教育见习目标

教育见了作为教育实习和某些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之外,还应当作为课程计划中不缺少的、独立的重要教学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应当把它放在与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和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课能力、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和学校工作协调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学调研技能。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观摩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见习中去。各批次见习目标规划好后,应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才能使见习活动目的性更强,更好地达到教育实践效果。具体来说,应当在每次见习之前明确向学生告知见习的性质、任务、要求、纪律和安排,并说明见习之间的递进关系,让其有所准备,有所提升。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分段目标是初步体验,学生初次走进实践基地学校,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以体验、观察为主,要求学生听课10节以上,做好听课笔记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观察,要求学生至少自己撰写2份教案,与指导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探讨教学实践问题;第三阶段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次讲课,或者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课,全体组员评课,从而直接获得实践经验。

(二)准备充分,合理安排

见习前,应当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明白此次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使他们提前做好见习的充分准备。带着任务去见习,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见习中应做好那些事。充分准备还包括提前与见习小学取得联系并告知他们见习目的及应提供何种帮助,对于接纳不了或无法提供帮助的小学应及时更换。合理安排体现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调整见习的时间,使其能与相关课程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实践基地小学承担的大量接待见习生的任务,可适当扩大见习学校而不是缩短见习时间。

(三)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使教育见习的指导专业化

学生见习过程中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见习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安全进入见习学校,管理学生见习纪律等,还应该对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就要求见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大学课堂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小学一线教学经验并掌握最新小学教育理念。为使教育见习高质量地完成,首先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派青年教师进小学挂职锻炼;与小学教师结对子,搞研究;聘请业内专家或小学名师进行讲座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专业的解答,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时总结,做好见习评价

见结是对见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也是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及时有效的见结是见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证。见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经过认真深入的总结才能转变为理性认识。在每一次见习结束之时,指导教师都必须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见结。

(五)建立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共赢的关系

第4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诗词专题教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高中语文课标》)为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提示明确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专题阅读需要专题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题教学涉及“对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的选择、调整以及相应拓展”,其中所选的“专题”即教学材料的聚合点。第二,专题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作为专题选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线,教师以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第三,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和课程设计传统样态的突破,它的表现形式为师生共学、以需定教。专题教学的内涵与《2017高中语文课标》的教学提示要求不谋而合。可见,专题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迫切需要。

1古诗词专题教学目标的设定

《2017高中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还可尝试文学创作,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笔者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诗词专题教学目标进行了划分。

1.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曲作品。能有感情地诵读、吟诵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能够积累常见的诗词意象、了解典故知识,把握不同诗人词人的语言风格、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能够独自评价诗词并尝试进行创作。

1.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学生能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诗作的评论信息,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学生能养成小组合作完成研习计划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诗歌赏析方面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能力。

1.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了解常见的古诗词思想感情和题材。学生能够借助意象、意境等,概括诗歌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参与读写诗歌的体验活动,参照古代优秀的诗话词话,写作简单的诗评词评,形成自己对诗人诗歌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1.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结合文史哲与具体的时代背景,充分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体会中华诗歌文化“感性、整体性、形象性”等特点,从而理解、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2古诗词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选用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专题教学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只有获得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的专题教学才可以自由地展开,学生才可以根据各自学习小组的特点开展学习,从而设计出具有小组特色的作品。诗词专题教学内容的来源有:

2.1教材中的古诗词

2.2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参见《2017高中语文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教材和课标规定的篇目是课内必背篇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组成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一定量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作品,了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风格,并形成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

2.3诗词赏析类和研究类著作、文章

这一部分作为课外阅读补充,是学生提升对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教师进行诗词解读的重要“扶梯”。选择标准为通俗易懂、不过分拔高但又富含精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著作、文章选读可参考余党绪的中学生读本《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江弱水《诗的八堂课》、《六神磊磊读唐诗》、《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王力的《诗词格律》以及《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等。

3古诗词专题教学的方法与流程

3.1诗词专题教学方法

3.1.1吟诵歌唱法

诗词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富有音乐美。通过吟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学生会吟唱后会不自觉地渗透在自己的生活与记忆之中。教师可利用吟唱,设置阅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吟唱中代入诗人的角色,品味蕴藉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吟唱的兴趣。可参考唐调、华调吟诵,于文华的《国学唱歌集》、歌手奇然的古诗文翻唱作品如《离骚》《琵琶行》等。此外,教师还可举办诗歌朗读比赛、诗词默写比赛、“飞花令”等,让学生乐于背诗,爱上背诗。

3.1.2项目学习法

刘景福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①中,将项目学习法定义为“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并训练表达能力等。”诗词的专题教学可运用项目学习的方法,将专题教学分为项目选定、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评价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包括了专题教学的三个要点:教学活动上有一个驱动性任务———选编诗集或词集;教学内容上以专题形式整合了中学生感兴趣的唐宋诗人诗作及相关资料;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与他人分享成就与学习所得,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发展。这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相契合,诗词的专题教学正是采用提出探究问题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诗词专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以学生、项目或问题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制作作品来完成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也基本上采用的是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1.3自主学习法

《2017高中语文课标》任务群五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在组织形式、内容确定、计划制定、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其一,诗词专题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地确定项目。其二,诗词专题教学的内容确定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搜集内容来确定,如有些小组研究地理环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编入诗人行记诗集;有的小组研究不同诗人的绝句、乐府、歌行体这些不同体裁的风格差异。其三,诗词专题教学的计划制定上,也尊重同学的差异。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自主掌控学习进度,展开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其四,诗词专题教学的学习评价上,把是否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情感、认知作为评价的标准。小组同学能自主地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能尝试对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及本次活动的收效情况作出评价。

3.1.4读写结合法

阅读是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表达真情实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其一,以读促写,在品读中批注体悟。其二,以写助读,在批注体悟中指导诵读或进一步的鉴赏品味。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目时,往往觉得读不懂诗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变异与陌生化”的特点,诗歌常常通过隐喻、象征、意象叠加、拼接、跳跃等手法来表达难以言传的内在情感。如果学生有过创作格律诗的经验,那么他对诗歌鉴赏的敏感力会大大提升。

3.2诗词专题教学流程

诗词专题教学正是运用项目学习的方法,分为以下六个步骤:项目选定、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评价。第一阶段,项目选定。项目选定的标准应该依据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情。项目选定后,通过搜集、阅读参考书目,要对学生进行动员,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在这个阶段,师生需要商定诗词专题的整体安排,拟定研究计划,对专题教学的时间以及资源的利用都要加以考虑。每个学习小组组员分工到位,任务分工到人。第三阶段,活动研究。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还要根据项目主题,与小组成员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分为单篇研读和整体探究两步。学生根据本组研究内容,以单篇研读中最有感触的部分为切入点选题,写诗评。学生通过提问交流,查阅文献,自选角度来完成诗评写作。第四阶段,制作作品。制作作品是项目学习与其他学习方法相区别的最大的特色。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利用图片资源、视频、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制作研究成果。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确定诗人诗集栏目内容、装帧样式、制作时间安排表。第五阶段,成果交流。这一阶段举行诗词专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通过诗集展览、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小组间成果汇报交流,互相启发。同学互评打分,教师点评并做活动总结。成果展示汇报后学生还可以自愿修改,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也可以就专题中的某一个阶段上一节汇报课,探索专题教学的课例模式。第六阶段,活动评价。诗词专题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阶段成果展示如文学短评、读书秀、语言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则是通过选编一本诗人诗集,朗诵诗集,班级交流展示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形式上可以组内成员自评和组间成员互评,从全方位多角度对研习成果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谢澹.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5.

第5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旅游专业;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种渗透和结合的模式

近年来,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引入创业教育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表现为在高年级开设一个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或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由于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信息,这种“急就章”、“临时抱佛脚”的创业教育不仅难以激起创业的激情,而且还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创业行为产生了畏惧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二是为了要突出创业教育,一些学校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宽基础,活模块”,安排选修课程时漫无边际的增加了诸如创业指导、商业管理、资金筹划、经济法基础、团队建设等课程,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单纯追求上了多少相关课程,选修了多少学分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短短几年的校内学习中,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放松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创业活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完专业教育以后,才能进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创业教育从目标到内容逐步递进、逐级上升的体系特征,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去。因此,从实践上,我们可以考虑构建以多种专业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体系。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级人才。

二、旅游专业的多载体创业教育模式

(一)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不仅指创业教育一门课程,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例。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创业活动起着动力、走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尤其是对还没有经历过职场体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创业似乎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对其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应该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起。在旅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旅游概论》的教学中,笔者就有目的的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业的创业案例。通过教学,学生逐步改变了过去认为创业是精英才子的行为,而非普通从业人员选择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原来创业不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发明,旅游创业就在身边,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应该属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许多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过于理想化,想从事导游方向工作的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旅行社,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而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餐厅或者酒店,这些未经细化和分阶段的目标,离学生具体实际过高过远,学生一旦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选择放弃;还有许多学生仅仅看到毕业后将从旅游行业的基层干起,当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传菜、做房、迎宾、接待、带团,和当自己的老板相去甚远,就认为学旅游专业没有前途,没有认识到创业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才能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喜好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自主创业为落脚点,为学生设计了几种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旅馆,那么他通过规划方案,就知道要迈出创业这一步,首先要到酒店实习、工作,前厅部的工作可以与不同客户接触,熟悉预订、接待、沟通、结账等各项服务技能,客房部的工作则可以培养熟练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技能,为以后自己独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餐厅,那就必修从餐厅的服务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基层管理人员,熟悉了餐饮事业运转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后才能开始创业。(三)以校内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还应该通过广泛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进去,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开展创业专题活动,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创业能力是指能够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带有创新特征的核心能力。创业能力至少包括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这里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则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作为旅游行业的创业者,必须了解旅游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做好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选择经营项目,懂成本核算、资金筹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与福清旅游局、福建康力士连锁超市合作开设福清好货专卖店,拥有耗资40万元装修的旅游专业西餐厅,以此为依托,旅游专业设计了实验酒吧专题创业活动,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设置了领班岗、收银岗、促销岗、服务岗、清洁岗以及采购岗等不同工作岗位,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于周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报名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将这些学生分为三个团队进行轮换,根据经营的业绩每个学期评出一个“金牌创业团队”。在西餐厅经营实践中,学生参加了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选择经营项目、采购、制定销售计划、安排促销活动、人力调配、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估成果。西餐厅所有事务均要求学生自行安排,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他们不但利用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经营准备,还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了专业课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对客服务时,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压力较大,所以他们的实际操作也特别认真。在分工过程中,由于轮流进行,因此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所有科目综合于一体,如餐饮管理、食品知识、餐厅服务、酒店礼仪、社交公关、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等,均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了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合作、协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待人接物等,有了极大的提高。(四)以校外实训环节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校内的实践环节外,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来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去实习,在这既是假期又是旅游旺季的时间里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单位实习,并实行岗位轮换;另一方面实行“3+1”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能进行顶岗实习,直接进入旅游行业的服务岗位。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创业的一个热点。通过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旅游专业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和本地乡村旅游企业“云中部落”合作,进行有特色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以乡村旅游校外实训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对乡村旅游这一模式消费体验甚多,经营实践知之甚少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组织开设了“乡村旅游与管理”的专题讲座,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类型,乡村旅游客房与餐饮服务的主要要求,乡村旅游如何从生产、生话、节日、民俗和娱乐等方面组织旅游者开展活动等知识;二是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旅游基地参观考察,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活动创意比赛、成功案例分析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创业思想的健康发展;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不规范、特色不明显,品位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与“云中部落”中的经营实体进行深入探讨,从营业环境布置和统一服饰入手,逐步实现乡村旅游运营的规范管理,达到提升品牌和服务档次的最终目的。通过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亲身体会到旅游创业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创业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结束语

要把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需要结合专业教学与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学校的创业教师大多由思政课老师承担,由于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创业的知识往往与专业知识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创业教育可以安排受过创业教育培训的专业教师来上,在授课时,就能把本专业在社会诸多职业中的地位、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创业必需技能,作详细介绍,使学生得到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应用型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围绕社会需求、职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三大主体,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竑.构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2]李海平,沈晨仕等.高职旅游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以湖州“农家乐”旅游为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6(24).

[3]谢雨萍.关于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

[4]张日恒.从NFTE创业教育谈职教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