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专题研讨管理全文(5篇)

专题研讨管理

第1篇: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管理;实验项目

1引言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9]曾一帆.校内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6)

第2篇: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问题

尽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可以使学校、学生、企业实现各自的实习目标。但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实习单位难找、学生难于管理的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甚至出现了实习学生集体罢工和中途擅自退出实习的极端现象。实习企业不够配合、实习效果不佳、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象。具体原因主要有:

1企业不愿管理

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一线服务工作岗位,许多企业招聘实习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企业很少给予实习学生系统的培训,学生埋怨学不到知识,容易导致实习学生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

2学生不服管理

不少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其生活规律、压力、强度、人际关系的处理会有一个调整期,实习学生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又不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与其它员工等同,甚至超过正式员工,却不能享受正式员工的奖金、福利、津贴,企业给实习学生的待遇一般较低,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与企业的利益,在企业业务繁忙时“集体罢工”,从而导致实习学生产生不平衡与抵触心理,难以让实习过程顺利进行。

3学校疏于管理

许多学校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未能进行疏导和帮助,即使派出实习指导教师也仅限于对学生的考勤、纪律进行管理,或未能派出实习指导教师进入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大多是由于许多学校由于师资不足、实习单位分散、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退出实习。对于企业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指导情况、学生的工作时间等,学校在实习过程中很少与企业进行联系与沟通,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导致企业也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与管理,对劳动强度、实习效果等问题无法及时了解与督促,更别提什么实习效果了。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问题具体对策

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实习模式,经过对学校、学生和企业利益及其满足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学校通过完善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措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制定相关的措施及制度时,企业通过优化制度来满足学生的利益。在满足学生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应综合考虑学生利益与自身利益。

1学校方面

首先,企业应认真签订实习协议。学校与企业应在充分磋商、不断沟通的基础上签订协议,实习协议是校企合作、保证实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习协议条款应清楚、明了,包括学校派出指导教师人数、形式、时间、责任,学校与企业在对学生实习指导方面的条款,包括实习人数、时间、待遇、安全、违约责任,企业安排实习生的具体岗位等内容。为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明确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需对学生指导内容的具体化与量化管理。其次,要加强“过程指导”。实习期间学校需给予实习学生及时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如果实习点分散或者师资紧缺,可以将实习学生按照实习地点分成若干小组,在实习期间,学校最好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全程指导,解决学生在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采取指导教师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指导方式。最后,贯彻“就业导向”。学校为了减少学生与就业区域、企业的心理陌生感,要通过洽谈、实地考察、侧面调查等环节在主要就业区域选择实习企业,确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规模、档次、区域、给予实习学生的工资水平等内容,择优确定实习企业,并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习企业类别应丰富多样,允许部分学生为了将来就业而自主联系旅游企业,在不影响实习进度和效果的前提下,实习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除了酒店、旅行社以外,还应为学生联系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实习基地,拓宽就业面。但学校应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与适时指导。

2企业方面

第3篇: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探析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力抓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建设,通过作风建设、理论学习、培训考察、专题研讨、调研挂职、项目建设等途径,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科学决策、战略规划、资源整合能力和中层干部的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打造了一支“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双专家素质的高水平管理干部队伍。

一、加强作风建设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党的号召,扎实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强化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作风建设。采取专家导学、领导带头学、领导干部讲党课、集中组织学习、专题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届会议精神、系列讲话精神、中央和省委规定的全部学习资料,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查找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要剖析问题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清单,并向群众作出整改承诺,及时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

二、加强职教理论学习

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形势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学院组织领导班子系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要求领导班子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准确判断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向,预测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抓住本校的优势、特色,科学制定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判断形势、战略规划的能力。学院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内资深高职理论专家来校给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授课,介绍国内外先进实例,传授成功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高职理论水平。

三、进行国内外培训、考察与交流

作为学院管理核心,领导班子统领学院发展,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干部培训和进修,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课,同时鼓励领导班子以及中层干部“走出去”,到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先进国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与高职理论学术交流会,拓宽国际视野,广泛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办学模式,引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帮助其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中层干部的执行和创新能力,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办学治校能力。如校长余克泉参加了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具体组织的美国研修班,学习了美国社区学院和艺术学校的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与我院的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联系起来,从美国学到的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

四、举办专题研讨会

学院每年举办中层干部暑期专题研讨会,通常分专家讲座、中层干部主题发言讨论和领导班子集中点评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包含“中层干部暑期研修班”“暑期教学研讨会”“暑期党建研讨会”“暑期学生工作研讨会”“招生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暑期专题研讨会通过总结上半年的工作,规划下半年工作等途径,帮助中层干部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领导班子加深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充分认识,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办学治校能力。暑期专题研讨会已经成为学院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的新常态。

五、鼓励调研、轮岗、顶岗挂职

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要开展校情与行情的调研。要深入教学一线,密切联系师生听取基层汇报意见,充分掌握学院发展现状,为学院深化改革、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促进经验扩散与业务创新,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学院推行中层干部校内轮岗制度,不但可以增加各基层部门关系网络密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团结性,提高办事效率,而且能有效提升中层干部的沟通、管理、协调能力。学院要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鼓励在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掌握工艺美术行业特点,熟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和中层干部的工作执行能力、创新能力。

六、承担重大项目建设

第4篇: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目前,我国卫生人事管理干部队伍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卫生人事管理干部中,很大一部分人曾经从事过一线医务工作,后从医务工作中转移到后方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这一部分干部对于医务知识、医务工作本来就很熟悉,对医务工作人员能力和适合岗位能有相对正确的判断。但他们对于管理工作相对生疏,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有一部分卫生人事管理干部则是从部队退役后转业或从其他管理岗位上调职而来,这部分干部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务工作,对于卫生医务了解很少,其中一些可能对行政工作有所了解,大部分可能连行政、人事工作都不了解。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学生,大多出身于医学、卫生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他们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并不强。因此,目前卫生人事管理干部中存在缺乏管理理论知识、缺乏人事管理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医药卫生知识等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2.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素质与能力培养方法

当前国内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素质与能力普遍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地胜任管理工作,更好地组织卫生事业。具体方法如下。

2.1严格考核

人事管理干部关系到整个工作单位日后的人员结构,其选拔和任用需要十分重视、公平竞争、严格考核。在选拔卫生人事管理干部时,要实行公开透明的选拔、竞争,选出真正有能力、堪当大任的人才。对人才进行任命与调配前,要对其进行严谨考察,认真了解,将每个人放在最合适、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整个选拔、考核、任命过程要做到公正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不公情况。此外,还要对干部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对于已经经过任命的在岗干部,要时时考察其工作表现,对其工作实绩严格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素质能力较高的干部要及时表彰,对于素质能力不足以胜任其岗位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思想道德不合格,对国家卫生事业有害无利的干部,要及时撤职并选举合格者上任填补。

2.2加强培训

对于在岗干部,定期的培训必不可少。工作环境、人事关系等客观实际问题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国家政策、相关规定也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这就要求在岗干部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来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做好工作。因此,对干部的培训必须定期开展,不容懈怠。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来开展。最直接的方式即组织干部参与培训课程。对于刚刚上岗的干部来说,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从未接触过相关工作的干部和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尤其需要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使管理者全面了解管理职能。可采用轮岗的方式,让干部在本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体验一段时间,全面了解本单位的日常运作。也可让其在“副职”岗上接受一段时间培训,以便深入了解其将任岗位。对于长期从事卫生人事管理工作的干部,也需要定时进行培训,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培训可选择关于医药卫生、人事管理方面的书籍作为教材,请相关专家或富有卫生认识管理经验的干部为大家讲课。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最好将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养、实际管理能力等都纳入课程范围。除此之外,培训还能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比如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等。

2.3组织交流

孤立的探索、单纯的培训学习有时不免流于枯燥。而有组织的集体探讨、互相交流,既有利于调动干部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提高干部的总体水平,还能提高干部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深化工作友谊,增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以便日后工作的开展。常用的学习交流组织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的交流,常用的具体形式即开展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又有横向与纵向两种。横向专题研讨会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的人事管理问题,将与该问题有关的管理人员集中起来,对该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例如:改革医院存货管理体制的研讨会,就可让各医院总务处处长一起参加研讨。纵向专题研讨会是针对单位内的某一设计各个方面、各个管理层次的问题,组织与之相关的各层管理干部共同参与专题研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样的研讨既能参考多方面意见有效解决问题,又能切实提高参与干部的管理水平。专题研讨会对于干部的实际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有提高的作用。对外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组织干部去参观、考察。因为是以自我提升为目的,所以选取的参观对象需要是相对先进、优秀卫生人事管理工作做得很好的机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组织本单位的卫生人事管理干部前去参观,要谦虚学习他方经验,开拓自己的眼界,找到对方与自己单位工作的契合点,合理借鉴优秀经验,在参观完毕后将其在自己的工作中加以实施。借鉴他人有效经验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本单位和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盲目借鉴。

2.4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卫生人事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需要各级部门对其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并严格贯彻实施。前文提到的严格考核干部、定期组织培训、组织必要的交流等措施,都要在完善的制度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展开。没有完善的制度,一切都难以落实。卫生人事管理制度需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卫生人事管理日常条例、卫生事业的人才选拔和人事调动、干部的工作与行为规范、培训与交流的相关制度等等,还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一份完善的制度,应该做到保证人员择优录取和合理任命、及时调配,合理解决人员薪水、职称调动问题,定期妥善安排培训学习等活动,监督干部的工作,保证干部的清正廉洁,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员投身于卫生人事管理工作中。

2.5注重实践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卫生人事管理干部是否合格,是否能为国家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要靠实践来说明。人事干部所需的业务知识可以在培训学习中获得,但其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一个干部的政治道德知识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但其道德素养的优劣只能在实践中证明。在卫生人事管理工作中,干部要做到事无巨细,认真处理每一个问题。卫生事务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即使是不起眼的事物,也要仔细弄明白。人事问题错综复杂,更需要干部细致耐心,有技巧地解决。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实际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养。

3.结束语

第5篇:专题研讨管理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非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

1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发展至今日,理论体系庞大,数学化程度高,理论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西方经济学因其工具优势,对于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于在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其他非经济类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不过,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为了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掌握经济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其政治、社会背景(林素钢,2009)。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经济学专业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并未体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目标。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结合学生特点做出调整,本文结合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基于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数学推导,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学生参与度有限,国内学者较早地开始反思和提出应从教学方法改革角度提升教学效果。周五七(2017)指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实验式教学、慕课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不同特点,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如何匹配经济学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周小寒(2018)从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提出应以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经济学直觉思维。李力力(2018)指出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应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张武康、张美丽、李翼玮(2018)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围绕不同教学环节,设定过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方鸿(2012)指出较多高校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适应非经济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仍然非常缺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还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博昭、马蔚姝(2013)指出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时设置不足,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应降低课程难度,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力,提升教学效果。唐清萍(2019)认为宏观经济学作为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对于非西方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本土案例、时事,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经济学表达方式、图形展示和数学推导,非经济类专业教学更应强调经济学思维训练和培养。现有对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讲授方法的反思,如何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理论演绎和推理,为后续经济类课程开设打下坚实基础。不过,作为非经济类专业,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各项经济政策内在机制及培养经济学思维逻辑。相应在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应注重理论分析和运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有三种:传统讲授式、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因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性强,较为抽象,讲授式教学应用较广。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举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经济现象,理清案例涉及主题,如何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分析。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事前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提高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研讨式教学比较适用特定专题,例如:面对经济减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分别如何看待,应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存在差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提升教学效果。价格理论部分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学生学习难度较高,通常以讲授为主。不过,通过引入中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案例,分析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影响,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差异。尤其是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学专业同学,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思考双轨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政治条件,价格机制发挥效应的政治制约因素。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价格理论的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市场结构理论部分的讲授通常关注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均衡条件,在课堂讲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研讨式教学,分析市场结构的动态演进及其市场行为。例如,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中国家电市场发展史,分析家电企业在初始的群雄混战阶段企业行为,进而分析如何形成了当前家电市场寡头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进而推测未来汽车市场的企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均衡及市场失灵部分,在分析一般均衡实现的假定条件基础上,引入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分析。讲授通过引入政府有形之手的理论依据。可以结合现实案例教学,分析外部性的治理措施,尤其对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可结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思考政府的经济行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改革发展史,土地产权明晰、土地交易、转让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同时,收集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发展之间关系,探讨现有土地制度的利弊得失和进一步改革方向。经济增长理论部分,在通常的理论模型讲授基础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例如,可以收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官员行为、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如何促进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增长和转型,尤其是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探讨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工具IS-LM模型部分,通过理论讲授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现短期宏观均衡。同时,在讲授开放经济下短期均衡模型之后,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如何协调配合,实现政策的优先目标。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讲授菲利普斯曲线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可结合案例,分析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例如:收集中国近代史上通货膨胀数据、当前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通货膨胀数据,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通货膨胀内涵、特征、根源及治理。在讲授经济周期几种主要理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理论基础上,理解经济波动的来源,分析几个学派的共同目标:降低经济波动、低通胀、高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指出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几个理论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中国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出台的4万亿刺激政策,收集相关数据,专题研讨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政策应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机制。

4完善考核机制

因为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多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现有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不适用,应更加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大幅提升平时成绩比重,调动学生投身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在考核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考核,提高相应主观题目的分值,同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特征,安排与相关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分析题,提升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任课教师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案例教学有其特定程序,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素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4-66

[2]博昭、马蔚姝.论高校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难度的把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