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题教学范文

专题教学精选(九篇)

专题教学

第1篇:专题教学范文

另一个,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章节知识的某个侧面进行展开专题的认知复习,从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出发,把握其作用。如我们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进行了复习,在从整体上复习后,把本单元知识分成几个专题。

专题一: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基本训练

专题二:与二次函数相关的代数式符号训练

专题三:二次函数的对称性训练

专题四: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训练

专题五:二次函数与不等式方程的训练

专题六: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组合训练

专题七: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训练

专题八:二次函数的几何变换训练

通过以上这些专题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更加透彻的认知,同时对于知识的应用有了一个新的提高,达到了把握问题、形成解题思维的目的。下面以专题四作为依托来说明课时设计。

一、关于二次函数增减性训练

这部分是对知识点的回顾。

二、知识点应用

1.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1)点在对称轴同侧的函数值的比较

2.求函数的最值

(1)自变量取值为全体实数情况下求最值

例3.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存在最___________值,(填“最大”或“最小”),是_______,此时x的取值为________。

(2)给定自变量取值范围情况下求最值

①顶点在取值范围内

例4.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②顶点不在取值范围内

例5.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例6.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这部分是针对于知识点在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来认识知识点的作用。

三、知识点的练习

1.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a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3

3.已知抛物线y=ax2+bx+c(a

A.y1>y2 B.y1=y2

C.y1

4.y=x2+(1-a)x+1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当x的取值范围是1≤x≤3时,y在x=1时取得最大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a=5 B.a≥5

C.a=3 D.a≥3

5.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 y2(填“>”、“

6.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函数y与自变量x之间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所示,点A(x1,y1),B(x2,y2)在函数的图象上,当0

A.y1≥y2 B.y1>y2

C.y1

7.某居民小区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1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ABCD,花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成.若设花园的宽为x(m),花园的面积为y(m2).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20x2+4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2.5≤x

8.小李想用篱笆围成一个周长为60米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单位:平方米)随矩形一边长x(单位:米)的变化而变化.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x2+3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

这部分是针以于本专题进行巩固与强化训练。

第2篇:专题教学范文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加大了专业口译教学方面的投入。2007年1月,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正式设置,不仅标志着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走向,更重要的是,市场上也会迎来更多更专业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但是,仅就口译而言,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具备专业口译素质的高级口译人才,也需要具备基本口译素质和技能的初级口译人才。因此,中国高校纷纷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程,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口译人才。然而,就目前而言,国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尚且很少,而且远未形成规模和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仅就数量而言,能够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及掌握专业技巧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具备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交流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加强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是高校外语院系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本身而言,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满足口译训练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其次,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市场上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众所周知,影响口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精通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无疑会给口译界增加新鲜血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如果能够在二三年级通过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方式对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译训练,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口译技能结合起来,甚至独立胜任这个领域的口译实践工作,这将是英语专业的同学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此,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选修课不仅具备强烈的必要性,更具备坚实的可行性。

二、口译训练特点及理论基础

但是,口译无论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门课程,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而任何口译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特殊性及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

1.口译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切换状态,进行现场口译操作。在此过程中,译员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口译是一名双语学习者对于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训练过程包含多种因素,如对双语传译的特点及过程的了解,记忆力的操练,笔记练习,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及表达方式的处理等诸多方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口译分为交传、同传、视译、耳语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口译工作的挑战性都非常高。作为一门高度技能型的工作,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流利的双语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文化知识等。因此,要想掌握口译这门技术,一方面,需要努力加强两种语言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多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辅以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才有可能使学习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真正把这些技能内化,使学生最终能在口译活动中胜任口译工作。

2.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于口译训练,国内外很多从事口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并形成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及模型。其中,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Gile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并概括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技能。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PhaseⅠ:CI=L+N+M+C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浅析(listening+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PhaseⅡ:CI=Rem+Read+P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本质上来讲,口译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输入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脑力都是不同的。口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输入阶段,主要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和整理;第二阶段即输出阶段则是信息的再现和传达。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过程。但是,人的脑力有限,即使是“多任务处理”也必须是人能力所及才行,所以译员必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灵活调整和有效协调。而且,由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即时性,译员必须能够在信息输入后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完成信息输出,这就对译员的脑力活动提出了极高要求,更需要译员协调好各方面所花的注意力。然而,“技能的训练由认知到掌握有内化的过程,有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技能意识从潜在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自为状态,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在口译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能力的掌握,还是技巧的积累,抑或是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双语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各种能力的分配和协调。因此,口译能力的培养,不是要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输入,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训练。而口译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过程必备的各项技能,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他们逐步体会口译过程中对各种能力要求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因此,口译训练必须围绕技能训练进行。

3.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口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译员除了精通双语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般”广博的知识面。国内外很多口译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明确阐述,都强调了,一个好的译员要“通百艺而专一长”,即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之外,还需要百科知识、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极强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好的译员应该具备一下三部分知识结构,即:双语知识部分、百科知识部分及技能部分(专业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记忆、笔记、信息理解与重组、表达等)。这样一来,口译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部分来有重点、有步骤地设置课程安排。此外,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有哪些知识要求,还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题训练。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安排

根据上述理论,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译课程,也同样需要结合有针对性的大量训练和知识拓展。但是,鉴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安排,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语言专业学生,针对他们的课程也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及相应的课程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口译练习方法,帮助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激发潜能,最终使其具备基本的口译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殊安排:

1.学生课前筛选。鉴于口译课程的独特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口译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和能力,如:流利的双语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在学生选修该课程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筛选,才能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适应口译学习的要求,同时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才能保证学生今后能真正适应基础口译活动的要求。课前筛选以复述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的基本双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复述内容为两段叙述性文字(中英文各一段),时长各3分钟左右,语速适中,话题限定在非专业性的日常生活领域,避免过于专业和技术类的词汇和内容。复述考试音频只播放一遍,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笔记,听完后需要马上复述出刚听过的内容。学生的复述内容以录音形式保存下来,由负责口译课程的老师来就其语音语调、复述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语音语调、语言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证明,课前筛选是非英语类学生学习口译课程之前的必要程序,只有经过严格筛选,才能真正保证口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本质量。

第3篇:专题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专题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它从生产实践选择研究专题,并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将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统一。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中是可行的,它改变了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一直以上述目的为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向前两项倾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适应期较长,难以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变上述状况,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高分子材料系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专题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专题性教学的内涵及应用

2.1专题性教学的内涵

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着眼,结合教学实验现状,精选实验教学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专业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实训内容及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围绕拟定专题,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究。专题性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2专题性教学在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精选实验课题,以所选专题作为主线和载体,贯穿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

(1)精选实验课专题。经过专业教师到我系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近几年来先后选择了如下专题性实验专题:①木粉填充聚丙烯的研究;②无卤阻燃塑料的研究;③纳米金刚石添加在塑料中的应用。教师精选好实验课题后,于专业课开设前的上一学期下达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综述,并于专业课开设学期初提交给教师。

(2)统一规,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整体改革方案,整合多门专业课“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3个专题实验课组。合理安排实验时问,由各实验课负责人集体讨论核定每门实验课在该专题中应当承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实验课负责人再分别就各自承担的内容进行实验规划,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各实验课负责人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实验课组。

“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实验课为一实验课组,主要根据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材料的选用和塑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专题材料进行选料及各种配方设计,制定出多套实验配方方案。如200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木粉填充聚丙烯课题组,其设计的几个配方中,充分考虑木粉与聚丙烯的极性差异大、相容性差等问题,配方中填加各种份额的接枝材料、相容剂,考虑易于成型加工、增强等方面的问题,配方中填加不同份额的增强剂、内外剂等。尤其在木粉的添加量、粒径方面作了研究。在无卤阻燃材料的研制配方中,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红磷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以及对树脂的力学能和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

“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2门实验课为同一实验课组,主要研究同一配方下,选用不同的成型加工设备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制出标准样件。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都有不可遇见的问题出现。每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修改工艺参数,而后再进行实验,反复数次,最后加工出较为理想的材料,以便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高分子性能测试”课为另一课组,综合分析检测各实验课组的各种材料样件的有关性能。综合评价各种配方、各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否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这样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较早体验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乐趣。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在专题性专业实验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书本照办,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但也显得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去掉急于求成的心理,认识到专题性专业实验课题并非1节课、1本书、1门专业课和1种学习方式就能完成的,要注意把长期学习的各门课程知识形成体系。注意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基础理论,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专题性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孤立、陈旧,也改变了以往按课程进行各自的专业实验,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相互重复,导致有限的实验经费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弊端。对专题性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自由选择做实验的时间。

专题性专业实验课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资料的查找、课题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技能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诸方面。考核的视角不仅注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在成绩评定上实行“两紧”,①开题报告的答辩从紧,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进行综述,讲清实验配方及选用工艺条件的依据;②实验所用大型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从紧,严格规范按照操作程序操纵大型设备。

3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

2004级学生就将专题型教学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由于内容新、措施完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实验课体系科学合理。专题性教学模式将多门专业实验课,统一规划整合,并有机地结合统一,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各学科实验的重复和浪费,使有限的教学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专题性教学中,每一个专题都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基本按照科研流程进行;而选题又多来自企业生产的需求,其内容新,科学体系合理,完成这样的专题,既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注重实验全过程。由于每一专题是贯穿于学生在学校一年半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为一体,不单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以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严谨的科学方法。

(4)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题性教学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它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体现了它的服务性。

(5)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将专题性教学实验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嫁接,较早地引导学生撰写课题综述、开题报告,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移与专业课实验融合贯通这对于解决困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专题性教学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4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设计;专题教学;中职服装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国内服装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全球服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各大院校为了满足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继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为国内的服装市场和服装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生产工艺和设计、服装营销、品牌创建和服装管理等等方面的原因,服装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当前国际知名品牌缺乏竞争力。为了有效解决目前的困难和问题,服装专业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出具有高端技术的服装专业人才。

二、工作室模式在专题设计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工作室”一词,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并随着工作室的广泛运用,逐步变成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进行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或者大师的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一种自助式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以科研为方向、以实践为核心,并且强调创新与创造意识、具备前卫的理念和思维。工作室是学校为了应对社会人才需求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也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服装设计与工艺是一门时尚的专业,特别是学习基础课程之后的专题设计,更是力求学生以服装专业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服装工艺、服装潮流及风格,通过发表各自的观点,集众人智慧,设计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新产品,把服装的实用和美有机结合起来。服装设计与工艺,既需要以技能为基础,也需要以艺术为支撑。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而艺术则是无法传授的。不过,艺术的法则及表现手段和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而习得的。因此,服装专业设计艺术的教与学,则可以通过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来进行,实现形式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

三、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基本原则

第一,综合性原则。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是以项目为中心,运用多学科、多知识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而进行训练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的专题设计,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学生以具体设计、制图、加工等等的技能为基础,对结构制图、服装CAD、美术设计基础、Photoshop、推板、缝制工艺、手工艺制作等学科单独、分割的知识点加以综合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第二,层级性原则。由于专题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涉及到学生的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不同学生、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能力不一样,在专题设计教学中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关系,选择不同的专题设计项目,从收集流行资讯、市场调研、制定设计计划、设计服装草图、样衣制作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现实性原则。专题设计的教学项目来源于行业、企业现实生产或未来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真实性生产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专题设计项目教学实施中,应该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流程进行,并力求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室的专题设计教学实施

中职专题设计教学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现结合学校合作企业运作模式、工作要求及工艺流程,将企业设计部引入工作室,以毕业班级的学生完成成衣设计制作为例,分析工作室专题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第一,确定专题设计任务。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实训条件、学生实力,以及校企双方多次交流结果,确定整体的专题设计项目任务,即秋冬季男装成衣设计制作。然后,教师或企业设计总监从销售的对象和区域、服装的价格、面料、辅料、造型款式、色彩、工艺要求等方面出发,介绍成衣设计制作项目的服务对象的品牌定位、风格以及设计细节等。接着,对当年秋冬男装流行进行趋势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出商务、休闲、时尚等类型的秋冬季节6大款式,确定小组的专题设计任务,并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最后的审核评估形式等。第二,进行专题设计的调研和分析。市场调研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专题设计项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当地服装市场进行秋冬季男装品牌调研。重点是对与合作企业品牌男装相类似的2-4个男装品牌,从服装的价格、面料、辅料、造型款式、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调研,找出这些相类似品牌男装的优缺点,进而在产品设计时,发挥各种品牌的优点,避免各自产品存在的不足,优化自身产品设计。二是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向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与品牌目标人群相一致的顾客进行交流,了解顾客的偏好和追求。三是学生通过网络、杂志、媒体资讯等途径,收集男装流行资讯,为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思路。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市场调研获取的信息或数据,进行不同需求的深入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为设计策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制定专题设计的策划方案。根据品牌自身的定位,结合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为品牌秋冬男装产品开发,制定详细的设计策划方案。在制定设计策划方案过程中,学生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根据目前合作企业的品牌、风格定位,通过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来共同拟定秋冬男装的设计方向、思路和风格。同时,就实施这一策划,进行任务同学及设计总监和教师阐述本组的设计策划。而设计总监和教师对各小组的设计策划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意见。第四,专题设计的产品开发。根据已经确定的策划主题,各小组成员可以从款式设计、面料挑选和整体配搭等方面先分开设计和构思,然后再集中一起进行评价、商讨,明确各自设计的产品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形成最终的产品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把握并控制好每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并对他们的产品设计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产品设计不断完善,并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五,专题设计的样衣制作完成设计任务后,工作室指导教师为每组挑选最具代表的秋冬款服装,并在工艺教师指导下,严格按照合作企业的男装成衣品质标准进行制作。样衣制作是专题设计项目的重要环节,学生大部分的技巧技能在这里得以实践、检验、整合和重新学习。在这一的过程中,根据小组中各位成员的能力,分别负责材料验收、样衣生产、样衣整理及移交等环节的工作,并按照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恺,卞颖星.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浅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01):94-95.

[2]曾敏.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第5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淡化专题;注重史料;高三历史

学校制订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中,复习教学策略与进度计划是:201X年7月―201Y年2月进行第一轮基础复习,复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和选修Ⅰ;201Y年3月―201Y年4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201Y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这种三轮式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采用,从中看出,二轮专题复习时间安排地较长。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揭示问题本质,探明历史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和巩固,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是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同时也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历史时空观念混乱,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中从大通史的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专题复习以形成知识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目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尽管专题复习在理论上有上述的巨大作用,这种巨大作用在新课程之前的传统教材下的高考中充分显现。可在当前现实中,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其一就是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与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按序罗列,是对基本知识的集合与回顾。其二是专题复习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其三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某一问题的知识体系,对少数历史基础知识好、时空观念清晰的学生来说,一点就明白、一看就清楚。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时空观念混乱的学生,对此不知所云,雾里看花,会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师整合好的专题知识死记硬背,反而把自己仅有的历史知识搅得更加混乱。更为重要的是,专题复习不适合现在高考需要。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无题不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对历史考题的感慨是:读不懂题;没有看明白考题的内涵,出现这样的感慨是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未出现专题试题,面对这种高考现实,如果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还安排较长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只是让复习教学过程完美;对于时间很短的高三,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学习是事倍功半。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将复习教学分为第一轮基础复习教学和第二轮综合训练复习两个阶段较为合理有利。加大、加强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这一轮的教学复习质量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要非常重视和用心。这一轮复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教师可突破教材章节,不能遗漏知识点,让学生搞清概念内涵、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可用“滚雪球”式教学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每当教材中某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教师应及时就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专题复习,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知识群,这种专题复习是针对某一中心问题、小角度地进行,即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复习不宜大系统、多角度、详细化,只是追求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搞清某一问题的知识脉络。小专题复习应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同步进行,不必专门安排时间段进行专题复习。

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为高校选拔科研人才的作用,以借此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的深层次革新。把新课程理念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试卷上,考察学生的学科素质,拒绝简单再现知识的题目。纵观高考历史试题,不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地的地方试卷,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都是无题不材料。面对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化现象,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若不进行充分的史料教学,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材料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形成,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史料教学,通过对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训练,培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浩瀚如海的史料,如何选择,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立足于课本,以教材为依托。最有效的史料教学,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脱离教材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不可取的,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②史料的选择要精不要多,要有典型性。历史材料汗牛充栋,选择历史材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选取,选择最有效、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③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多样性一是史料的类型,在复习教学中适量选择文字、图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既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类型史料间的关系。多样性也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把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史料选择出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或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史料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作教学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等水平,不能选择离奇偏难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⑤可选择历史试题做史料练习。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考试题,组织学生当作史料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

不论哪一类型的史料,对历史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史料教学的策略。①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史料教学的依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深化、概念的领悟,还有知识视野都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效果,史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复习教学。②知识教学与史料教学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只有知识教学而没有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历史试题考的知识,好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③对史料要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复习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要多花些时间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④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景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⑤史料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比如,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第6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 “问题法”教学 讲授

我国技工理论课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消极等,而学生模仿、实践能力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原因,也有来自课程、教材、教师等方面的原因。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被动、服从改变为互动、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故而教师应注重变化,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变化学习手段,学生学习兴趣足,效果好。教学实践证明,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教程教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所受对象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答案”或者“结论”直接传给学生。而运用“问题法”教学,不是由授课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设置的问题或作业,让学生亲自去查找、发现知识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认识潜能。

“问题”的设置不是简单的思考题、问答题,而是授课教师在提炼本章节重点、难点、基本点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教学思路,结合授课对象自身水准而设计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寻求问题的答案,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论证自己的答案,得出应有结论。如果有不同结论,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把已有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同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指导他们如何对比事物,如何思考,如何寻找问题切入点,从中发现目标,探索问题的基本要素。

例如教师在讲授《钳工工艺学》第七章——传动机构的装配中的第四节——蜗杆传动机构的装配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课前谋局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章节的导入,采用提出问题,设问思考,复旧入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引入铺路搭桥。这样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结合学生实训过程,带领学生参观齿轮减速机构、蜗杆减速机构和蜗杆传动机构装配过程;准备蜗杆传动机构挂图以及蜗杆传动机构、圆锥齿轮传动机构模型。

2 课中布局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阅读提纲,为学生提示方向,让学生根据提纲、基础教材和专业课教材有针对性探寻“问题”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要求学生顺着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反复推敲。讲授蜗杆传动机构前布置“问题”:①本章节重点讲解哪几个方面?各自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蜗杆传动机构类似于圆锥齿轮传动机构,可以互换吗?其特点是什么?③上述二机构技术要求上有何异同点?④针对各自技术要求,在装配上有何异同?⑤蜗杆传动机构与齿轮机构啮合质量检验有何异同?

然后结合“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1~2个“问题”,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解答问题。对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时间控制在3~5分钟。

对各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急于讲解、回答,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表达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爱学、想学、会学的境地。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问题”解答完毕后,针对所有“问题”由学习委员收集不清楚的问题。教师串讲问题,解惑答疑。经过讨论、争议、复议,学生掌握了本章节知识点,明白了设问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探讨、多边互动,创新了专业课讲授的教学模式。

3 课后设局

经过分析、比较基础知识,教具模型,由学生简明扼要阐述各个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力,探寻各个问题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然后结合“问题”以及本章节要求,明确蜗杆传动机构应该掌握的知识,提示装配中的注意事项。课程讲解结束前,利用几分钟,导引下章节“问题”。 这样,巩固知识,精心设计,突出问题的思路,对在学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既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又由教师提问或学生讲授的形式共同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7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专题演讨;主动学习;害虫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90―03

引言

大学教学中的专业课程是针对某专业领域而设立的相关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从事专业工作应该具备的各项相关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及发展。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开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意愿是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程投入意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端正学生积极主动的专业课学习态度,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2]。为此,我们在植物保护专业“害虫生物防治”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简单线性讲、记关系,探索一种专题演讨式主动授课方法,重新构建一种师生相互配合、平等学习、和谐演讨的学习氛围和互助的师生关系[3,4]。这一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

专题演讨是针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或热点内容开展的专门性的讲解与讨论,具有专业性强、内容新、信息量大的特点[5,6],是对专业内容深入探究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综合能力[7]。主动学习是学生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开展的积极认知过程,是教育学中教育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长期以来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技能的教授者;学生扮演着被动的知识记忆者、技能的复制者,缺乏主动思考,甚至倦怠学习[8]。为改变这一状态,将专题演讨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联系起来,在专业课程授课框架下,以某一知识点作为演讨的目标,创建交互式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专题演讨式的主动学习教学方法[9,10]。这种教学方法,是推进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大学中高年级的学习内容,由教师结合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现状,设计提出专题题目。以专题题目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学生利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专题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完成有针对性专业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并在演讨中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总结,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提升。适时开展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教学活动增加学生专业阅读量,开阔视野,将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课教学的手段[7,11,12]。在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演讨式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已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专题内容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综合提炼的能力;而且通过对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如“害虫生物防治”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开设时,学生已具有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等专业课程基础。本课程内容中涉及很多有关于害虫天敌利用、害虫病原微生物利用内容,是以上专业课程内容的延伸应用,学生已具备了自主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

二、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的实施

1.课程内容解析,设置演讨专题

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现状,为学生设置合理的专题目标,是学生开展专题演讨学习的前题。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本专业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发展和社会关注热点,再以课程重点为线索,依据知识的联系性分解各章节课程内容,拟定几个专题方向,使各专题涵盖课程内容,反映课程体系,避免对某一方向的过度强调,同时有新内容的补充。在分析“害虫生物防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按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类型,设捕食性天敌利用、寄生性天敌利用和微生物利用三个单元,单元中再设专题。如捕食天敌利用单元分设瓢虫、胡蜂、草蛉、蜻蜓四个专题,寄生性天敌利用单元分设赤眼蜂、蚜茧蜂两个专题,昆虫病原生物单元设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病毒四个专题。专题内容包含了害虫天敌利用的几大方向,并要求同学从天敌生物学、天敌利用以及新技术应用多方面开展演讨和学习。

2.分组执行自主学习,个别督促指导

划定演讨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题学习。在确定专题内容后,同学自主组合,形成由4~5人组成的演讨小组;教师结合小组内成员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分配专题内容,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和信息指导;学习小组选定组长作为协调者,成员间明确分工,开展资料查阅、信息整理、报告拟定、形成文字报告、制作讲座PPT 和汇报等工作。

为保障专题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掌握各小组学习进展程度,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在分配布置专题任务一周后,教师要集中组织一次指导、督促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师指导上,有重点地指导其中一组,并在适当时间组织该组开展一次示范性质的演讨,目的是以其为示例,对学生在材料的收集、整理、PPT制作和内容汇报中的一些问题给以指导和讲解,规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各组的学习任务更加具体化。并针对小组内容的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组内的工作,保证专题自主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组织报告演讨,师生评定学习效果

在了解各学习小组完成资料整理和演讨准备工作后,教师统一组织学生依课程次序进行汇报演讨。首先由专题小组学生负责对按专题要求所组织的材料以PPT形式进行讲解;教师与其他同学要对学生阐述进行提问,专题小组同学共同进行问题解析,全班同学就其中的问题展开专题探讨,教师在演讨中针对问题要适时做出正确引导、纠偏指错,如演讨中有知识点方面的遗漏要加以补充;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专题内容、汇报效果、演讨中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提出深入学习的建议。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完成。将讲座评定分为小组评定成绩和组内评定成绩两部分。小组成绩评定是由各组指定一位同学组成评定小组,对各组同学在演讨中的表现、资料准备、讲座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评价,打分记为小组评定成绩。小组内成绩评定是对个人在专题演讨中的表现评价,由小组成员互相评定,依百分制评定分数。将小组成绩与组内个人成绩平均后计入讲座成绩。成绩考核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强调对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效果与思考

明确学习目的,主动运用与调整认知手段,从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内容,是主动构建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在专题准备、材料选择、演讨撰稿以及讲解讨论过程均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2,13]。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已具有专业知识情况,以专题为目标,由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讲座演讨,有利于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是主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多人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强化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煅练,能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专题讲座演讨这一方法模式是可行的,学生对此项内容有较浓厚的兴趣,对资料的查阅热情高,阅读量大,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从学生组织的材料、制作的PPT效果和演讨过程来看,对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有积极的意义。

但在组织过程中,因课时关系,专题汇报的知识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演讨深入程度有限;小组式的活动在另一方面也掩盖了一些问题,小组成员在专题学习中的程度差别很大,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如何在这种小组式的学习中消除这部分懒惰者是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4).

[2]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3]肖文显,刘震.互动式教学的构建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1(12).

[4]龙军,殷建平,祝恩,赵文涛.主动学习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Z1).

[5]张荫寰.高校毕业班应开设专题讲座课[J].现代教育科学,1992(04).

[6]饶冠俊.“专题讲座结合主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为对象[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7]王松.专题演讲讨论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0(14).

[8]马立明.大学生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9]陈雨青,杨路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02).

[10]吴剑,罗晓琴.探究主动学习教育培养主动学习素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11]江东,江西.有机化学课堂论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11(26).

第8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专题教学;教学有法;鞭策;延伸

【中图分类号】G239.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60-01

专题教学点的设置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感觉很适合新课程改革宗旨,它为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很大很好的平台。那么在教学这些专题时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教案才能充分发挥专题教学的作用呢?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从四个方面的延伸来设计专题教学方案的:

一、专题内容在知识方面的延伸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专题都向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些我们平时不一定拥有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如何作些知识的延伸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要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我们在教学“荷”专题时,可以出这样几个题目来作知识的延伸:请学生写出荷花的三个别称(芙蓉、六月春、芙蕖、菡萏、芝等),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荷花对我们人类有哪些价值(观赏价值:婀娜多姿,姿态娇媚,鲜艳水灵,亭亭玉立;食用价值:藕、藕粉、莲子;药用价值:解暑、清热除烦、清心安神;环保价值:促使水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在教学“汉字”专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方法,尤其应该着重介绍形声字的几种结构方式。我认为专题知识的延伸应该是我们教学专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备课。

二、专题知识在成语、谚语、古诗词方面的延伸

专题练习时我们常会遇到相关诗句、谚语、成语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查阅相关资料。譬如在教学“物候”专题时,应该考虑让学生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古诗句,成语有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等;谚语有: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②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③东虹轰隆西虹雨等;古诗句有: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②春风又绿江南岸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教学“狼”专题时,设计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成语有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等;谚语有:披着狼皮的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行千里要吃人,狗到天边要吃屎等。在教学“鸟”专题时设计相关鸟的诗句和成语,成语有鸟语花香、惊弓之鸟、鸟枪换炮、鸟尽弓藏;诗句有: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窗。在教学“叶”专题时设计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叶”的诗句: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②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教学“荷”专题时设计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荷”的诗句: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③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专题知识在成语、谚语、古诗词的延伸无疑对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即使考试卷上不要求考这些内容,我觉得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也应该作这方面的知识延伸。

三、专题内容在情感方面的延伸

这方面的延伸应该说是前两个方面延伸的升华,这是最能体现专题教学意义的一个方面。在教学“长城”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作为今天的人应怎样去认识长城?讨论后老师可以总结出:长城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人民苦难的象征;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修筑长城,也能以轰轰烈烈的起义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在教学“狼”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现在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的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不要紧,恐龙早已灭绝,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吗?请根据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经过学生的交流,老师总结:①灭狼。狼残杀弱小动物;狼贪婪,野性难训;狼对人类和家畜会产生威胁。②护狼。狼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狼一些食草动物会大量繁殖,会破坏生态平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哪一种动物进行屠杀;狼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肯定。

在教学“鸟”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保护鸟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了解当今的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如华南虎、,雪豹、,扬子鳄、大熊猫、白眉长臂猴等。对鸟等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增进人类与动物的感情。在教学“汉字”专题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题目: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感受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老师也准备两个:“佞”“奸”等字都以“女”为表义偏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刑”本来是包含“井”和“刀”两个偏旁的会意字,“刀”跟刑法有联系,可用“井”一起表示这个字的字义就不大好理解了。可是一查就可以知道,原来,古代人们学会了打井取水,便依井聚居。“市井”(指街市)、“乡井”(指家乡)、“背井离乡”这些词语含有一个“井”字,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人们从井中取水时屡屡发生斗殴,所以就有人守在井边维护秩序。于是“井”和“刀”会意表示“刑法”。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四、给学生作写作方面的延伸

第9篇:专题教学范文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西方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学习(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发展的“瓶颈”在于网络环境还未能促进大学各科教学的深化改革,没能导致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必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1]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开始从辅助地位走向教学前台,成为网络环境下生态化外语课程教学的必要构成要素。[2]

课程专题或主题学习网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专题探索——网站开发”学习模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专题学习网站教学优势、建设现状与教学运用模式的探索,对帮助学科教师了解专题学习网站起到积极作用。[3-9]然而这些探索较偏重理论性思辨,深入课程教学、对如何提高专题学习网站利用度的实践研究不多,这正是专题学习网站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应用理论,本文以西北大学西方文化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应用为例,探讨建立基于专题网站的西方文化课程生态化教学模式以及网站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

1.作用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助网络来提供有关学科教与学的丰富资源和环境,具有网络性、学科性、资源性和环境性四个特点。何克抗指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结构的转变有赖于教学资源环境的改变。[10]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仅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更要依靠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与探究,专题学习网站正是一种能够支持认知、探究、有利于协作交流的工具和环境平台。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强调学生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构成要素

为支持学习者的认知、探究与协作交流,专题学习网站一般具备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空间、网上自我评价系统四个基本功能要素,是由学习资源库、网络课程和自主学习平台共同构成的教学系统。专题学习网站不是单纯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的功能较为单一,只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多模态信息源,包括学科学习所需的各类文献资料库、音频库、视频库、试卷库、图形图片库、多媒体课件库、网络课件库、教学案例等。专题学习网站也不是单纯的网络课程,而是能提供丰富的学科主题学习资源,还兼具网络课程功能,展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系统。缺乏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因此,专题学习网站是支持“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是超越单纯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的综合体,不仅包含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其网络支撑环境,还包含按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资源,培养学习策略,用于学生自主或协作的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平台。

3.教学优势

专题学习网站在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结构、注重“学教并重”理念、促进“自主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网站中的网络课程充当电子教师,能有效拓展常规课堂的时效限制,成为教师课下展开远程教学的渠道;网站中的资源库也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基于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中,学生参与资料信息的收集,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再组织、扩充学习资源库,可以对某一学习专题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开展广泛、深入的问题式、发现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网络化学习过程是发现、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因而,专题学习网站环境将主题知识讲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拓展了教师讲授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4.教学应用

国外影响最大的基于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应用模式有Just-in-Time Teaching和WebQuest两种。Just-in-Time主要用于课前,教师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使学生课前能作好充分准备。WebQuest则是基于问题、项目和资源的学习,都属于“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国外的专题学习网站多被应用于课前课后,较少在课堂上运用,而我国则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效果,应探索结合我国国情、课情、学情的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应用形式,创建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组合,开展把数字化与传统教学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把专题学习网站应用贯穿到课前、课堂与课后,真正落实“学教并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