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电视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电视体育论文

第1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多元化风格

技术化。随着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变化以及电视新闻技术的发展,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呈现了技术化发展趋势。这主要是源于国内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发展,广大的体育类爱好者已经不再仅仅追求能看到体育赛况、能知道比赛最后的得分。大多数的体育爱好者更加关注运动员的身份、现场状态、技术、团队战术,以及比赛进程等情况,这种强烈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评价的专业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诞生了一批技术化的评论员,对体育比赛进程进行解说,对运动员现场表现、团队战术等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如果一些评论员没有真正从事过体育实践工作,若要想成为著名的评论员,则需要具备足够的体育运动技术,以及常年的工作经验。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能对比赛进程、赛场得失、战术,以及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未来可能出现的比赛趋势、比赛成败的原因等进行专业、细致的分析,因此得到了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的追捧,使其技术化趋势更加明显。

散文化。随着工作的深化,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散文化的风格趋势也凸显出来。所谓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散文化,就是体育新闻评价中带有浓重的历史情节和文化色彩,语言风格类似于散文,让听众在体育新闻评论过程中感受到文学审美的享受。和散文一样,这种风格特征无疑使得评论员在评论过程中具有浓厚的个人感情倾向,这也是其与技术化风格的评论员的区别所在。

娱乐化。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在最近几年十分明显,特别是网络化技术迅速发展后,娱乐化的电视体育新闻报道被大量的网络观众所追捧。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与体育赛事商业化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如此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风格,可以获取更高的观众、提高收视率。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娱乐化最主要的表现是评论语言犀利、风趣幽默,显然与前面的散文化和技术化两种风格迥异。由于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不拘一格的特征,在其评述中解说员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不符合主流传媒文化,这样评论不再重视技术性,而是更加重视评价的幽默、风趣。

不得不说,近几年我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在多元化报道风格中,以娱乐化最为突出。从正面角度评价,笔者必须承认这种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同样也给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更高的收视率,实现了媒体的经济效益;这种娱乐化无可厚非,其满足了我国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变化需求,是顺应大众传媒发展的产物。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过度娱乐化的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评论偏离了轨道,也是其发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进策略

要选题独特,观点鲜明。社会主义市场下,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选题独特,切入新颖的评价视角,办出自己节目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观众的心理,吸引观众的眼球,给广大的体育爱好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走格式化和套路,从而在体育新闻评论事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笔者不妨举一个例子,当一提到篮球运动员姚明,体育爱好者首先会想到的是“巨人”。不到17周岁的时候,姚明参加全国八运会比赛,当时姚明的出现,电视媒体纷纷加以评述,评价姚明的身高优势,格式和套路一般,观众收视一般。在此背景下,央视的记者却独具慧眼,他们发现在每次的比赛中,在争夺篮板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摔倒现象。针对此种问题央视专门制作了一期专题,指出地方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让姚明过早参与比赛,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具有毁灭性。这样的选题视角是站在了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深入分析了当时这一忽视长远利益做法的利弊和可行性,传递了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忧虑。央视的这一套节目播出以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促使人们对当时的这种风气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制作手法应新颖和细腻、富有冲击力。心理学家对人的听力、视力及记忆力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环境传递给人时的信息要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才能更加强化人的记忆能力。因此当最初的外界信息传递给人时其记忆并不深刻,只是形成了大体的印象,这时候就要进行细化、总结、归纳和分析,经过加工,信息就更加具有条理化,这样才能将外界信息纳入人的记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也是这样的,要遵循人的记忆规律。与传统纸媒评论相比,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极强的现场感,其画面带给人的冲击感比较强,真实再现了体育现场赛事。另外由于加上配音、文字等,声色并茂,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觉器官。因此,为了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制作手法必须新颖和细腻,使其画面现场感十足,从而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冲击力。

提高制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电视体育新闻制作是一个十分专业的技术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电视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体育类电视频道不断涌现,电视体育新闻的评论的同质化趋势明显。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记者也转行投身于电视体育新闻制作中,其中有一部分人对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因而影响了电视频道的经营。因此,加强对电视体育新闻制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讲作为一个体育新闻节目制作人员,首先要对我国体育新闻行业进行全面把握和了解,知道哪些是热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抓住观众心理,挖掘素材,创作更好的体育新闻节目。其次更要增强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和技能。随着体育爱好需求的广泛化,观众想了解的内容也更加宽泛,这就要求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通过全方位的解释,满足观众所需。

第2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研产” 师范院校 影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00-02

一、“学研产”教育模式与影视艺术专业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具有三大功能: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研产”其实就是高等教育这三大功能的具体体现,并且将这三大功能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高校来说,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而“学研产”的培养模式给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提供了很扎实的基础。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来说,有此模式为支撑,对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是一门比较新兴的专业,起步较晚,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以及师资状况等因素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学研产”教育模式给影视艺术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支撑。尤其是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不像专业院校有影视艺术教育的培养传统、学习环境和实践渠道,更需要在“学研产”教育模式下培养自己特有的影视艺术人才――即全面的影视艺术专业化人才。这就使得影视艺术与“学研产”教育模式分不开了。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大多数高等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无论教学和科研基础薄厚,无论是理工擅长还是文史主导,无论是艺术类、还是综合类院校,都应着时代潮流和利益驱使来开办影视艺术专业,影视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

二、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一般都是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衍生而来。师范院校开展影视艺术教育更多的从技术方面、实际应用方面为本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专门技能,又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修养,专业设置时,还会联合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相近艺术专业,共同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在这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普遍具有以下一些问题:

1.培养人才的偏离性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师范院校中存在,在其他开办有影视艺术专业的综合类、理工农林类大学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影视合流教育趋势的影响下,将电影、新闻、电视、动画、网络、文学、播音主持、表演、广告、设计、摄影、录音等与影视相关的领域综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显得笼统和偏颇。有些以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为主的专业,在培养教育过程却是注重电影理论知识的培养;有些学校培养编导、策划方向的人才,却在培养过程中侧重技术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校则是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侧重的目标,却培养成为信息传播为主的教育。培养人才产生偏离性现象。

2.教育方式复杂多样

教育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受到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影响,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方式来发展影视艺术类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也随之不断的繁荣。影视艺术专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需求越来越高,成为新兴热门的专业,尤其是播音主持、表演类的专业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青睐和追捧,筹备和创办也相对快速一些,许多与影视艺术领域相差较远、文化积淀相对少的高等院校,常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开办本专业;而综合类高等院校更多的则是靠文学、新闻等传统优势学科来发展影视艺术教育,其文化理论储备非常雄厚,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理论、艺术批评、文化剖析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但其对影视基础、实际操作和技术技能方面薄弱。科学理论研究占据优势,而社会实践方面相对较差;理工类院校与综合类相反,其注重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艺术素养的教育。

由此可见,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很多样繁杂的,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相关设备和技术支持,但在艺术修养、审美理论方面却不能很好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技术和艺术之间发展是“两张皮”的状态。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也是摇摆不定,总体上还是偏向技术学习和实用技能的方式发展为主。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个专业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架构,对于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电视相关专业,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课程架构,主要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电视艺术简单拼接,来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带有很浓重的电影专业课程的影子,甚至是照搬照抄电影专业的课程。而电影和电视这两门艺术领域虽有共通之处,但有一定区别,这就使得电视专业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凸显出电视艺术的独特之处,课程设置有所欠缺,课程体系显得不完整。

4.师资结构不健全

在我国,与影视相关的专业艺术高等院校很少,仅有寥寥几所,再加上影视艺术专业开展较晚,发展时间短。各个高校在发展影视专业初期师资力量会很薄弱。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高校原有专业的相关教师,这些教师大多都是学习物理、无线电、教育技术、美术、音乐、文学、新闻等专业出身,对影视艺术领域的理解不够透彻,有重技术轻艺术,艺术门类、文化理论不准确等问题所在。长此以往,电视艺术人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

5.实践渠道不给力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最基础的方式,学校的实验设备、场所等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电化教育专业的实验设备、场所可以与之共用,但由于设备的造价高、更新换代迅速,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实验设备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实验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实验设施的使用之间存在矛盾,日常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专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影视艺术专业的专业实习环节总体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管理机制上还需要提高,个别的学生对实习的消极态度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来解决。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在专业实习中会受到制约,这是需要亟待协调的一个问题。

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的解决措施

面对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和吸取各类院校开办相关专业的经验教训,结合教育教学质量,处理好各个教学培养环节,借助“学研产”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高校创办影视艺术教育是要培养成电视专业人才,还是电影、网络、新闻等专业人才要非常明确。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管理等方面才能有的放矢,在引入优秀的师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相应的专业服务。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为社会做贡献的专业人才。

2.依托固有优势,确立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

师范类院校的固有优势就是影视艺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有很深厚的技术层面的基础,实验使用的设备(摄录、音频、编辑、照明等)和场所(录音棚、演播室)都很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影视技术方面的理论体系。相比于综合类等其他高等院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给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也为“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师范类院校可以利用这些固有优势,以“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为理论支撑,确立一个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最重要的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艺术修养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就是将艺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操作很好的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能建立起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将学生自己具备的艺术理论体系和技术技艺技能,应用到实际实践创作中去。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能量,制作成作品,为社会和自身发展服务。让有能力的、优秀的学生将自己实践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和自我具备的只是理论体系相结合,将影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实现了“学研产”的完整结合。

3.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设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之后,课程体系设置成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校或者相关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其精华,再与电视艺术的本体特征相结合,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组织教学。要避免盲目的照搬照抄,直接将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课程完全挪到培养电视专业人才的课程中,或者是只将表面改成电视专业,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当中。

课程设置要符合学校校情、学院院情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虽然都是师范类院校,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公共课的开设就不尽相同。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就需要考虑到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每学期的比例问题。让学生更舒服的掌握不同的知识,科学的建立好知识结构;学院内部主要是要调整好实验创作类课程和实验设备、场所之间的矛盾,将实验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提高实验设施的利用率,避免实验创作类课程之间产生时间冲突,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和学生创作的流程;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类型之间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成长和发展。

课程设置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需要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和创作课的数量,尽量设立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的把“学研产”三者结合起来。

4.积极引进优秀、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起步时间晚,电视艺术也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师资资源更多的是靠其他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出身的教师来担当,摸索。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数量较稀少,质量上、知识架构、教学技能和经验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范类院校可以借助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深厚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师范专业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耳濡目染的获取一些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当教师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提高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高层次、高学历的学习经历和经验,鼓励教师做好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5.集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拓展实践的渠道

对于师范类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实践的硬件设施虽然齐全,但是实践创作的环境相对滞后,实践渠道也相对要窄。

对校内来说,优化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保证实验设备的良好和实验场所的正常运作,创造优良的实践场所。在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次数,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业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集合学校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创造良好的实践创作环境,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成立“影视制作小组”“摄影小组”等方面的社团活动,建立学术作品创作大赛为学生创作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加强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宽专业实习的渠道,也可以在学院内部将各个专业之间的实习实践资源进行相互共享,通过学校学院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为学生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领域,增强实践机会。条件成熟还可以筹建和创办实习实践基地,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结语

“学研产”培养模式,给影视艺术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基础和理论支持,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科研辅导,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影视相关工作领域的健康成长,更好为社会服务。让影视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健康向上、蓬勃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电影艺术,2004(5)

[2]朱毅峰.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

[3]母华敏,腾朝军.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影文学,2010(18)

[4]刘育涛,王华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J].电影文学,2011(23)

[5]欧阳宏生,闫伟.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4)

第3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

第4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前堂后台;培养模式;问题;思路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广播影视传媒类人才的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但从其前身(安徽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教育时就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办学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堂”即课堂,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后台”,即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其他教学成分,分为“校内台”、“校外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三部分。“校内台”指学院的实验电视台、广播实验电台、各专业实验室和网站、院报等实验实训场所。“校外台”指全国各省、市、县电视台(站)、广播电台(站)、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社会实践平台”指各报社、通讯社、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制片厂以及其他实习实训场所。“前堂后台”,就是以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雄厚资源为平台,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密切结合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交叉互换为手段,以产学研结合为教学最高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

“前堂后台”人才培养

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改革“前堂”课程设置,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学院成立之初,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原北京广播学院和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经验,教学计划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来设置课程,注重学科性体系。纵观教学过程,基本上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很少。要推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基于“前堂后台”模式的课程体系。为此,学院进行了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第一次是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理论性很强,学生难以接受的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体上达到6∶4。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践课的比例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二次是进行“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改造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把提高学生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文化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挤占了专业技能课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思想不够解放,课程设置不够市场化,有的仍在学科性体系里打转,一个真正的职教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强“后台”的建设,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课程的改革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密切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关键是要有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条件,否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仍是一句空话。所以,学院近年来加强了对“后台”的建设。

1.“校内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市级规模的广播实验电台、电视台,投资500万元兴建影视制作中心、影视演播大厅,建立校园网站,创办院报。课堂上,教师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下,教师、学生分别任台长、副台长、编辑、部主任、制片人、记者或播音员、主持人。利用这些实训场所,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自采自编新闻,自办网页,自办报纸。院广播实验电台每天4次播音,播音时长6小时,共有《广院新闻》、《广院聚焦》、《青春节拍》、《缤纷校园》、《音乐流行线》等12个自办节目。院实验电视台每天2次播出节目,时长3小时,有《广院视线》、《广院论坛》、《青春无极限》、《音乐天堂》等6个自办栏目。院报有要闻版、教学交流版、学习园地版、文学副刊版、信息广场版等版面。校园网站也由学生自办网页,进行在线新闻采编和在线主持。

2.“校外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省电台、电视台、传输发射总台和全省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见习或轮训。

3.“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黄山等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和动画广告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些报社、影视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媒体挂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近几年,学院教师共30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十几部(本),部分专业教师在省电台、电视台做兼职工作人员,安徽省摄影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评论学会等学术性社会团体都有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的参与。本校毕业生深受广播影视传媒系统和社会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存在的问题,一是“前堂”课程体系尚需改革。二是学院内“后台”与“前堂”结合得不够密切。三是我院与全省各专业台虽建立了联系,但仍是“松散式”的合作,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四是社会实践平台拓展不够。五是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不解决以上问题,“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完善和发展。转贴于

发展和完善“前堂后台”

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教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计划仍把文化课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仍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这样的体系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才能与岗位要求一致;学生具备了某一岗位的能力,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岗位能力低,可以在低层就业;岗位能力高,可以在高层就业。以此方法开展教学,才有职教特色,才可落实就业导向;以此方法进行分层,才有分层依据,才有技能差别;以此方法谋求发展,才能形成技能成才之路。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走学院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内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作用。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各部门现只有一套人马,总共不过一百人。学院应组织多套人马,轮流到电台、电视台和网站操作锻炼。这样,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实习基地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校内模拟公司。新闻系可组建模拟新闻报刊。影视艺术系组建模拟动漫公司、广告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等。信息工程系成立电子网络协会。播音主持系将现有的播音辅导间改造成音频和视频工作站,也就是一个个小型电台、电视台,形成模拟广播调频、电视频道的运行机制。条件成熟时,校内成立的公司,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跨系联合,成立文化传播公司,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市场;三是要发挥学院700平方米演播大厅的作用。可与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合作,共同制作节目。教师、学生直接参与节目制作,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锻炼;四是要实行任务引领式的项目教学试验。组织各方面人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以此推动学院实践教学。

根据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与省、市﹑县各专业台的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是学院利用教学资源,为各地专业台办培训班,或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各地专业台接收青年教师和学生顶岗实践;二是签订协议,共办栏目或节目;三是采取优惠政策,聘请更多专业台的专家学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四是成立校台联合董事会,学院和专业台合股共同办专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让整个社会成为学院的大“后台”,实行开放式办学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可与相关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挂牌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实行订单培养、协议合作、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共谋发展。目前,信息工程系、影视艺术系已与北大青鸟、北京依天万合公司、奥多比公司、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为学院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开辟出一条新路,也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及拓展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学院还要进一步发展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的合作关系,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在专业建设上,可与其他学校实行校校合作,联手打造精品专业,实现合作共赢。

实行“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依托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其他实践平台培养人才,是教学的重要选择,是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省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众多社会实践平台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设备、丰厚的资源是学院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强大后盾。与其进行实质性合作,将为教学提供更多实习基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院通过自办电视台、电台、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自办影视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等,进行模拟市场运作,实现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交叉互换,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合理配置“前堂”与“后台”的资源,实施好双赢和互动战略,才能推动广播影视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广播影视传媒等行业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源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蒋国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产教结合新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11).

[5]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6]程宜康.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3).

[7]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张尧学.正确定位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1).

第5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智能电视这东西,观察角度很多,硬件、价格、合作视频网站等等都大有讲头,但就我看来,本周这两家智能电视最大的看头是两个字:足球!

是的,这两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足球的话题。微鲸是最直白的,直接将具有“锐丽得”技术新款55寸旗舰称为“看球神器”;而小米电视因为点太多,所以只是很含蓄的在谈及帐号合作体系与爱奇艺联手的同时,才以“个别垂直领域内容可能单独收费”的形式提及类似英超这样的节目需要单独付费——因为版权费昂贵且按人计算。

无论者是直白还是含蓄,如果你联系几天前另一家智能电视重磅参与者乐视的同门乐视体育B轮融资70亿元估值205亿元的消息一起看,不妨有一个大的趋势预测:智能电视从份额到盈利的胜负手,可能取决于足球在内的体育内容,而不是眼下大热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体育内容比文艺更有价值

智能电视这东西不过几年历史,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一个基本判断:当年传统电视那样单纯靠卖电视本身来作为盈利主要模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软硬并行才是王道。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硬件利润被大大压缩,而电视的更迭周期又慢于手机,一个用户可能要三五年才能通过换电视贡献利润;另一方面,内容按年或者按单个内容付费的模式是一个持续消费过程,每年都可产生利润,而且如果能诱惑用户点播,利润还能攀升。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目前类似小米、微鲸、乐视等互联网电视,都是硬件+软件(视频网站帐号)的模式——乐视用的是自家乐视网,微鲸联手腾讯视频,而小米此次则是宣布联手有股权的爱奇艺——当然其中最猛的是乐视,采取的是乐视会员购买年限越长,电视折扣越大的模式,至于是理解成乐视网会员半卖半送还是乐视电视亏本卖,就取决于你的视角。

不过,仅仅依赖这些以电影、电视剧、综艺为核心的视频网站作为内容唯一抓手,是有隐患的。

其一,文娱内容花无百日红。即使是好莱坞电影巨头们,也很难把握市场口风做常胜将军,反而是稍有不慎拍亏了一部电影就陷入破产危机。无论是依靠买电影电视版权还是自制剧的做法,都很难保证在内容领域相对竞争对手的长期优势。看看去年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新锐枪挑泰囧港囧就可看出这里面维持领先优势的难度。而且即使你有独播剧,也架不住别家自制同类的抢流量。从今年电影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来看,隐隐已经有产能告诉发展进而过剩的引诱了。

其二,文娱内容监管尺度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今年年初网络剧频频下架,审核标准对标电视的大趋势来看,视频网站自制内容的“监管空白红利”正在消散;而此次小米会上特别提及的爱奇艺小米联合独播剧《太阳后裔》,虽然对收费用户促进巨大,但是长远看,进口连续剧随时可能受到前置长时间审核的政策障碍,此前美剧已遭遇此类问题。

与之相比,体育类内容就完全不存在这类隐患。

以产能而言,全球靠谱的体育赛事就这么一些,不似电影电视剧只要有钱就能开拍,这就导致体育赛事的差异化竞争会更明显,更能成为真正的独家优势。

以忠诚度而言,足球迷无论是对中超英超之类,往往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热爱,远比对电影电视剧甚至综艺来得长情,其他的体育项目也是如此。别忘了,欧洲足球在中国还有足球这样一个参与感超强让人欲罢不能的吸引观赛利器。事实上体育比赛实时性的特色,也正是吸引粉丝的重要条件,当你买了足球期望中500万的时候,你怎么会不看直播,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输赢。所以在3月23日的博鳌论坛体育产业分论坛上,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特别强调了时效性的价值,他指出“体育的特点是直播特性,体育赛事过后回放价值就会降低,这种直播方式的体育内容一定,头部版权的体育内容是重大的突破口或者是率先突破口。”

而从监管来看,由于体育项目不涉及意识形态,鲜有类似近期文娱内容收紧的趋势,这也是重要的安定因素。

当然,最关键的就在于:体育类节目的主要消费者是男性,而从整个互联网付费生态来看,女性更侧重的是网购,而无论是网游、网红主播,主要付费者都是男性。这意味着在付费视频内容上,男性的潜在付费意愿和能力会更强。在3月23日的博鳌论坛体育产业分论坛上,腾讯负责体育的副总裁陈菊红就证实了这一点:“体育用户的收费的价格不敏感,相比其他品类。跟其他相比没有那么敏感,而且他会反复来,续费比较容易,收费这个事情将来有前景,值得探索”。

想想一下吧,男球迷除了掏钱点播英超之外,还愿意给解说英超的美女主播打赏付费,这该是多具想象力的画面。比拼传统电视商,体育是个好护城河

是的,相比文娱类内容,体育内容对智能电视行业会是更重要的内容杀手锏——尤其你把视野放在传统电视企业和新锐互联网电视企业的PK时,体育内容对后者才是护城河。

是从电视到互联网,还是从互联网到电视,这无疑是两类企业的两条选择。从电视到互联网的,自然是长虹、创维这些老牌家电厂商,虽然互联网是新丁,但电视造了那么多年,工艺、技术以及线下渠道是有的。至于电视的互联网部分,七家互联网电视的牌照方以及类似腾讯视频这样合作方的帮助,也使他们在文娱内容上相比乐视、微鲸、小米这些互联网电视新锐,未必有质的差别。对于那些没那么发烧的用户,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传统电视厂商也许反而有渠道的优势。

但是,体育内容却可以成为未来改变格局对比的一个核心因素——依靠资本的降维攻击。

体育内容是个烧钱而且非常烧钱的玩意儿,这点从历年奥运等赛事的全球转播权就可见一斑。

烧钱,对于那些融资轻易的互联网玩家,反而成了最好的护城河啊!细看乐视、微鲸、小米这三家,乐视和微鲸在体育产业上都有庞大成体系的布局。

乐视的体育布局,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乐视体育作为单独实体,估值都到了205亿元。从体育版权搜刮角度,乐视体育也是动作频频,2016-18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2016-17赛季开始三个赛季香港地区英超转播权、2017-2020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先后收归囊下。

至于微鲸,表面上看并无体育布局,那只是因为企业架构。微鲸的背后,站着的是让许多人仰望的传媒巨子黎瑞刚和他的华人文化基金。顺着这条线,你机会发现大量体育赛事的版权。去年最大的投资,当属华人文化旗下体奥动力花费80亿元成为2016-2020年中超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合作伙伴;此外包括4亿美元入股英国曼城、拿下足球中国之队未来4年的媒体版权、入股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独家运营方优势传媒——对了,千万别忘了黎瑞刚本人在去年还正式成为中国足协执委。这些资源,作为亲儿子的微鲸电视显然会具有版权使用上的优先使用权。

这些版权资源,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玩意儿,对于传统电视企业,若是拿不到相关转播资格,那自然是要在体育迷心目中丢分;若是硬买,就要遭遇乐视体育和微鲸背后华人文化在价格上的宰割,无论如何都不好处理。

当然,传统电视厂商,自然也可以尝试自购版权,把命脉握在手中——但问题就是体育赛事版权如此昂贵,手握10亿美元的小米也许下得了手(似乎小米暂时选择了联手PPTV),那些本身资金就不够富裕难以有钱任性的传统厂商可就未必了。当然,暂时合纵连横还是一条道路,毕竟英超版权在新英体育手中,NBA在腾讯手中,这两家暂时本身还没直接涉足互联网电视领域。但长远来看,版权之争只会愈演愈烈,手中没有长期的独家优势,互联网电视就会少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第6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再看两个场景:那年带学生去军训,军歌对唱时,让我惊愕的是,两个班级集体对唱的不是《我是一个兵》的昂扬,而是《童话》的缠绵;再一年春游,汽车上搞班级小联欢,一个小男生上来就模仿易中天讲“三国”,博得阵阵掌声,我一边暗暗佩服这个学生,一边感叹电视媒体的强大力量。

信息社会使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其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又凌驾于其他媒体之上。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指导学生在电视媒体的“狂轰滥炸”中持有正确的文化判断力,是刻不容缓的责任。

我认为,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敏锐观察力与思辨能力的未来公民。教师指导学生持有正确的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单纯的说教敌不过电视媒体光影的轰炸;二是学生看电视在家庭中,学校的教育必然有滞后性。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呢?我决定进行一次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教育的尝试。

第一阶段 雾里看花

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周记:

1.近一阶段,电视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热点话题?

2.你想走近电视媒体了解哪些东西?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认为电视媒体给我们提供的热点话题按流行程度排列为:选秀、明星娱乐、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科技和文化传播等。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选择几个列举如下:唱片公司如何打造和包装“偶像”歌手?影视节目里的暴力、色情、灵异、恐怖等讯息真的对我有影响吗?那些综艺节目真的是现场直播吗?明星是如何出名的?为何有这么多的选秀节目?这些节目如何圈钱的……学生们的热情已被调动起来,我开始推动我下一阶段的教育行动。

第二阶段 揭开神秘面纱

这一阶段教育行动,我兵分三路。

第一路――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中,挑选一些可以通过查找书籍、网络、询问找到答案的让学生分组自我解决。学生的投入让人感动,各小组汇报内容翔实、生动、专业。以小张这组为例,他们列举近几年几个热门选秀节目中手机投票、揭黑幕、评委逗嘴、哭哭啼啼等炒作手段,彻底揭开选秀节目的所谓“平民娱乐”的伪善外壳,让我这个老师都受了一次教育;国际部学生展示“韩国偶像剧再现的韩国文化和其民情风俗与真实间的差异”更让人大开眼界……

第二路――联合语文、政治老师,给学生传授更专业的电视媒体知识。

语文老师的专题讲座是“了解媒体的语言文法”,从语言的角度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媒体讯息,了解不同的媒体如何使用他们的“符号”来达意。事实的叙述与个人意见的陈述,对信息可能产生扭曲。不同的媒体使用不同的“语言”往往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认知,而对同一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

政治老师的专题讲座是“看西方媒体如何呈现亚洲人及亚洲国家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明白媒体的哈哈镜作用,即媒体能夸大扭曲某个观点。仔细想想,很可能我们每天读的报纸,听的广播与看的电视,已经把许多我们一辈子没去过、没看到、没经验过的“人”与”类”都塑造了一个“样板”。这个话题让学生感受颇深。

第三路――专业人士揭开电视媒体神秘面纱。

学生中正好有热心家长从事媒体工作,我请这位家长从专业角度介绍了电视媒体组织。通过这位家长由浅入深的讲解,学生们基本了解了: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经过层层的人为包装、修饰,甚至是有目的地被剪裁后的结果;节目的目的也就有天壤之别。有些信息是告知多于娱乐,有些则是看来是娱乐性质却明显在促销流行文化商品给我们。而有些信息悄悄地在“卖”人生价值给我们。最后我们还通过这位家长的关系,参观了电视台,身临其境感受了电视媒体的制作过程。

学生真正被触动了,原来我们每天接受的电视媒体信息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我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不加以理性过滤,我们就会成为媒体信息的垃圾桶。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进行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的欲求,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再想想如何避免成为这种“垃圾桶”呢?

又是一轮激烈的讨论,我在讨论中再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得出了基本结论――即最基础的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

1.管理自己的电视观看行为:比如评估和了解自己看电视的目的、时间等;

2.辨别节目真实性:去认识电视的媒介特质和节目价值体系、制作技术等;

3.审视劝服性的论证与讯息:理解电视广告商品或节目中的劝服性技术及其影响、价值等;

4.更多地了解电视媒介组织:理解电视工业的运作和商业竞争的影响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行动,使学生们对电视媒体的形式特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渐渐具有媒体思辨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

太好了!教育已经初见成效,我暗暗高兴,但这还不够。

第三阶段 家校联动――一份《看电视契约》

前文已经提到,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的教育培养有个很大的困难,那就是看电视的行为是在家中进行,我在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必须取得家长的共识和帮助。

第7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工作。在建国初期,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至今仍然是指导大众体育工作的纲领。自此以后大众体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邓小平曾指出:“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体委应该在这方面做好。”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大众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近9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04平方米,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总人口的29%。我国运动员已获得了2310个世界冠军,1195次创超了世界纪录。

大众体育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谢计划纲要》,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全民体育运动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对增强大众体育建设意识,兴起体育健身热潮,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实施了《劳卫制》学生体育标准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学生体质测定标准》,使得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改革开放后,国家又先后颁发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这一系列制度,还于2002年在全国试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体质的增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我国始终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健康的体魄是维持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基础,学校教育要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又在学校中全面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将大众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二、我国电视文化的发展

电视文化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我国电视文化产生的比较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进入了繁荣阶段。

我国的第一个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开始试播,当年9月转为正式播出。该台所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因当时条件有限,只能采取直播方式。1961年8月播出相声专题节目《笑的晚会》,在观众中引起反响。因当时拥有电视机的数量毕竟是少数,因此,产生的反响也只是在少部分人中。这时期的电视文化正处于萌芽阶段,还不是独立的电视文化,所播出的各类节目只不过是屏幕上的“戏剧”,是按照戏剧排练演出的原理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专门的电视报刊,供大家交流和研讨。“文革”期间,国家文化惨遭屠戮,刚刚萌芽的电视文化也不能幸免,全国各地电视台曾一度停止播出。其后虽然恢复播出,但是其播出的内容也是为了满足文化大革命的需要。这一时期所播出的文艺节目多是为当时政治服务,宣传意味浓重、缺少生活气息、表现形式单一,主要是“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所播出的《电视新闻》和《电视讲话》也多数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在恢复后仍然没有完全成型,表现出匮乏的特征,完全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活动,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复苏,电视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迅速普及,电视文化作为最能反映社会潮流的文化形态之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以其即时性、视觉冲击性、时尚性等特征,迅速超过其他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媒介,成为传媒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内容应有尽有,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与电视文化繁荣景象同步的是,电视节目的各类评奖活动也相继举行。例如,在电视文化史上极负盛名的“飞天奖”“星光奖”“百花奖”等。后来因各类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主持人数量也猛增,为褒扬功绩卓著的主持人,又专门为主持人设立了“金话筒奖”。

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视文化进入了发展期和繁荣时期,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应接不暇,尤其是近几年,各类娱乐节目的风行,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极少数的娱乐节目不惜出奇招,甚至违背公序良俗,国家不得不连出禁播令,人民大众也为此颇有微词,但这并不是主流,电视文化高举弘扬主旋律的旗帜,挖掘优秀的文化作品,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提高了电视的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建立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三、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来已久,自从电视媒介出现以后,电视对大众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体育也为电视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电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更加辉煌灿烂的今天,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的道路会更为开阔,研究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将会为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创新思维理念,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协调发展的条条框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协调发展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协调发展内容的积极成果,更新观念、冲破束缚、改变陈规,以国际化的视野、前瞻的理念和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推动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

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新的协调发展,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加快大众体育和电视文 化发展最有效的方略。具体来说,二者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改革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性作用,要敢于向外来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开放。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结合方面除了对新闻和宣传方向的掌控外,其他方面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形式吸纳外来资本及其他形式的资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探索集团化的经营路子,建立体育与电视传媒共同经营的集团,成立合作公司,做大做强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创新合作形式,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

要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有效协调起来,其合作形式非常重要,大众体育要充分利用电视文化挖掘体育资源,电视文化也要通过大众体育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赛事合作、活动直播、组建股份制合作体等,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整合双方资源,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以创办、主办或者承办、联办以及协办丰富多彩的大众体育活动和群众便于参加、乐于参加的大型群众性竞赛活动,精心组织各类民间体育表演等,构建双方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努力在双方合作业务上有大的拓展。

(四)创新合作内容,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

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合作共赢,大众体育应该按照电视文化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模式进行创新。目前电视已进入以内容取胜的时代,无论是大众体育,还是电视文化都应该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的新变化,加大新的大众体育活动的创作力度,加强体育活动规划和电视宣传规划。电视文化应该注重大众体育题材的创作,在节目直播、体育题材影视剧、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方面,推出更多体现大众体育精髓、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提倡体裁、形式、题材、手段多种多样,推动观念、内容、流派、风格、表现手法创新,通过对电视元素的灵活运用,增强大众体育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展示大众体育的新气象,展示民间的体育文化风貌,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都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共生共赢的关系,实现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之路正当其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等,做到不故步自封、不作茧自缚,不自满僵化,一定会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比翼齐飞,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1]彭国元.电视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夏衍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第9篇:电视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教育;转型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8-02

2009年我国第一部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把广播影视、数字媒体和动漫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规划的出台必将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数字视频的制作与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校影视教育需在此大背景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才能使影视教育紧跟时代进步,适应全媒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新媒体发展趋势与高职影视教育现状

(一)新媒体及其发展趋势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报纸等。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微视频、微电影、微新闻等出现在网络新媒体上的大量节目形成了对传统电视、报纸等的冲击。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4.2亿,近七成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减少,有71.3%的网络视频用户表示,与以往相比观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其中有27.4%的用户表示现在基本不使用电视收看电视台的节目,56.7%的网络视频用户认同对互联网的依赖要超过电视。除了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入大众生活,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楼宇电视,公交移动媒体,手机媒体等也在推进发展。

(二)高职影视教育现状

虽然,各种新媒体发展迅猛且形式特征各异,但是究其媒介内容的核心本质依然是音视频,是注重视听语言训练的影视教育。高职影视教育就是以培养各种类型视频策划制作人才作为目标的。最新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广播影视类的专业共有17个,我院开设了2个(影视广告和影视动画),相关专业1个(编导)。虽然我院在西部职业院校中广播影视类专业开设数目较多、时间较长,而且通过国家示范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人才培养定位于传统媒体人才,校企合作也主要与传统传媒机构合作较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更多以传统媒体作为出发点。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本身就面临缩水、改革甚至整合的局面,因此,按照教育先行的原则,人才培养必须走在前列,率先改革。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必然带来内容上的颠覆性变化,作为内容和材料生产的高职影视教育迫切需要转型。

二、高职影视教育的改革途径

(一)在教师的培养和理念转换方面

目前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毕业多年,从教以来并未进行相对应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还是沿用以前老技术、老方法。知识的更新没有跟上行业领域的发展,对于新事物,主动学习和接受的相对较少,导致了教学知识的落后,以至于学生毕业可能意味着淘汰甚至失业。而如今,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在传媒领域更是日新月异,作为传媒人才的培养者、引路人,高职影视教师需要更高、更新的标准。因此,应对新媒体、新技术对影视行业及教育的冲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领域的培养,充分关注来自行业最新领域的动态与变化,更新自身原有知识系统,为教学改革做好人才储备和准备。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影视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实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以我院影视广告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余如音乐电视、电视新闻、电视栏目剧、电视剧情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栏目包装等超过90%的课程都是针对传统媒介内容的生产。虽然每年都进行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讨论与修订,但是,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有的也只是更改课程名称、调整一下教学课时分配,大同小异。而相对于近几年盛行的新媒体领域如网络视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课程却没有开设,更加不要说针对新媒体影视扩展领域的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营销等众多与传媒市场充分关联的课程。然而,与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最攸关的就是课程,开设了什么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因此,目前重中之重是针对行业领域的新变化,有目的的调研、适时调整,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的设置能更符合专业行业的发展和需要。

(三)在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在影视教育教学内容方面,“重经典、轻现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视听语言、影视欣赏等课程,教师选择了绝大数的传统、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只是需要对影视现状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相对于经典影视作品,也许网络热播短剧、网络新闻视频、甚至草根创作的各类短剧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而现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就如摄影不再需要胶片、电影不再使用拷贝,都是数字化拍摄和传播,再去反复讲授“暗房技术”、“电影是一秒钟24格的真理”,就似乎显得老旧落后于形势。因此,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尤其是传媒这一本身就置身于热门前沿的领域,更需要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实事焦点,相应更新教学内容,做到

(四)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面

今天的学生都是在各种电子产品、网络媒体的熏陶下成长的,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势必落后于现实需要。因此当前的影视教育,要与时俱进,拓展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进一步加强项目教学的贯穿运用,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手机互动、微博、微信课堂等,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参与影视评论、剧情互动等拓展学习空间与领域。其次,在教学手段上,除了用好多媒体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各种专门视频网站、专业的影视资源网站都涵盖了巨大的知识内容,为教学素材、资料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再次,随着互动影视的逐渐盛行,在教学上也应充分注重互动性,这里的互动不是单纯的课堂师生间的互动,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互动。比如,微博空间的讨论、社区网站的论坛,以及学生自创作品上传至视频网站,接受大众的点评,和其他用户展开互动等。

三、结论

新媒体技术发展已经使传统的影视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各种新媒体传播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高职影视教育也必须适时作出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媒体发展和新型媒介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红岩.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电影评介,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