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精选(九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第1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在认真解读课标、深刻理解教材并考虑到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能实际和心理需求对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进行的多课时整合性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同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习,将“点”状态知识结构化组合,将碎片式能力贯通性培养,将散落的科学观念统摄型建构,其目标指向为促进学生多元整体性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 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略

2. 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 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 “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 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参考文献:

第2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64-02

中学化学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及学习方式。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在一节课中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学生会不会因眼花缭乱而无法适应?要进行“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时间上能保障吗?这样又能否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实际上,以单一课时为单位进行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教师普遍反映时间不够,一个单元讲授完能达成预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较少,学生也普遍表示难以接受或收效不高。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本节课时听懂了,而学完整章或一册书后,却发现自己对本章知识没能上升到一个整体认识的高度,且知识的提取和灵活运用能力很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面达成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兼顾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是教师经常探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提到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水平教学时,提到“要从课时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而所谓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即针对一个教学单元,从整册书的教学要求及单元的整体性出发,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进行科学、严密、规范的设计。实践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在合理的时间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一)优化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指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教材,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把教材当做“圣经”,教学活动范围窄、形式单一的现状,为我们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二)有效缓解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与单一课时时限之间的矛盾。通过实践,一线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能较好实现不拘一格的教法和课型的优化组合,更能促成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最大化,从而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在各类评教中,专家纷纷提到,一些优质课之所以显得“大气”,收效好,遵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正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实践也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方法(如探究)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也能使学生更轻松地把握单元知识结构,自主建构思维方法。

(四)提升教师教学整合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提取及运用能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地整合教材,连贯地理解目标,瞻前顾后把握好知识内容的有序性,以此提高其教学元认知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建构单元知识脉络,提升认识层次,自主形成富有个性的信息提取线,方便灵活应用。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教材;注重知识前后间的联系,重视规律的讲解;注重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认知方法的提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并构建了如下“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针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我们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表

(二)单元教学总路线。内容主线:分类方法―应用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应用二:化学反应的分类。教学主线:自主构建分类标准―分类训练―以类别为单位学习性质及应用。

(三) 课时计划安排。具体参见表2。

表2 课时计划安排表

(四)细化课时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将内容优化成七个课时讲授,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尝试并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标准对已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进行分类―感悟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法举例―实践活动加深对分类法的认识―构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案主要内容:(1)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分类标准有哪些;回忆初中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示意图。(2)化合物的分类:依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分类;依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否导电分类。(3)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完成表3。(4)课堂练习:选择你熟悉的化学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并与前后桌交流。(5)课后练习:为石油加工的产物或用途做一张树状分类图。

表3 物质的类别、性质、方程式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应用一:分散系的分类―液态分散系的分类―实验探究―胶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回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演示实验2-1、学生实验2-3―讨论、推导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得出离子方程式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并记忆难溶物、挥发性物质等。

第四课时:小组汇报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师生共同小结―PPT展示已搜集好的各类关于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题,开展竞赛活动―小结。

第五课时:列举几个化学方程式,分析其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另一个分类标准: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刨根揭底―本质分类标准:是否有电子转移―制作“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辨析判断训练。

第六课时:(1)物质分类新视角: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习从氧化还原角度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建构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写出化学式―找出核心元素―标出化合价―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具体见表4。

表4 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物质 (化学式) 中心元素化合价 性质预测 检验试剂 (化学式) 实验现象 结论 (方程式)

第七课时:拟列本章知识脉络―学生构建知识间的意义练习―习题训练―引导提升。

(五)预设评估要求,检查、反馈。单元测试卷;学生的课堂回答;单元知识脉络梳理;学生学习感悟;教师教学感悟及收获。

实践证明,践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组织教学的困难,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是任何单一课时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主动,学的轻松”,有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 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 (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吕彩玲.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8 (11)

第3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促进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51-02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习、思维、工作等方式均发生着巨大变化!时代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应该适应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效益,呼唤有更好的、更符合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新的教学法面世。新课标指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零散的知识规范化、系统化、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也更有兴趣和信心。初中英语单元教学实验是把整个初中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的,细化到每个单元。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各单元之间及每个单元的各课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安排各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以听说读写演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该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单元课堂教学的源头――单元教学设计开始,聚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整体教学的研究。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英语课程标准》,以该市使用的教材《新目标英语》英语为蓝本,研究在英语教学设计及教学中,如何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探索整体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语境创设、教学方法设计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真实语境、真实语用功能和真实语义的输入,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能正确运用英语做事。通过课堂、教材、教法的研究,帮助英语教师加深对课改的理解、提高对初中英语教学总目标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坚决摈弃教学和设计中费时无效的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认真设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观察、反思、修改,再实践、反思、修改,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费时低效”到“省时有效”“省时高效”的转化。从有效课堂教学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尊重个性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尊重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激励求异,鼓励质疑和批判,鼓励提出独特看法,鼓励实践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研究,也同步提高英语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探索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积累更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一批懂理论、会教学的英语教学骨干。

此次研究结合了当今优秀的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针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使用以来的教与学现状,通过学习、研究、分析、实验、总结等构建出一种顺应教学课改要求,充分发挥了教材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高效的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运用自然拼读法将语音和词汇的学习相结合,将语音教学融入常态教学中,教会学生词汇拼读、记忆词汇的技巧,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是为了用,同时又能在用中学。

(2)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优化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信心,让学生乐学、好学,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学习方略。

(3)课堂模式研究。

①单元话题具有贯穿性。该课题研究的听、说、读、写、演四课型教学始终将单元中心话题贯穿于单元教学之中,通过warming up & speaking,reading,language study,listening and integrating skills的教学,使新学知识不断再现,反复操练而达到熟练程度。

②课型模式具有交互性。该课题研究要以单元整体为基础,正确理解单元内各课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单元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单元内各课型的特点,分别形成以听说、读、写、演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前面讲授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起铺垫作用,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后面教学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再现、扩充和创新。

③课型模式具有动态性。无论什么课型都不拘泥于课型模式,教师都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个性,既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思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性思路,在运用中不断创新。

④学生参与具有自主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四课型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进行,因此,四课型模式教学都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大量的机会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思维和大脑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⑤课型探讨具有合作性。一是四课型模式教学中,教师都不要孤立地运用其中的任一课型,而是充分理解单元的整体性,加强课型互补的研究,使之相对独立,又是有机的整体。二是各课型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合作的探究,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内容、对象等方面都要全面考虑,以最佳的组合求最高效应。

⑥教学评价要具有多元性。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全过程,对教师运用不同课型的能力、专业化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发展等都要进行系列评价。

在近3年的实践研究里,遵循理论澄清―实践模式―评价改进―范式确立的研究过程,开发了有一定质量的、适合该校教师教学的校本资料集,形成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方法等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动建设构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悄然进入阅读和写作课堂。

“整体推进单元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参考文献

[1] 崔永郭,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 水的组成 化学元素观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化学元素观”。然而,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要在相关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组织教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为此,笔者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1 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化学核心观念之一的“化学元素观”具有统摄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为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指明思维方向。具体来说,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观念的基础,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识框架。因此,化学元素观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元素本身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二是从元素角度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等。借鉴梁永平先生关于“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基本理解如下,见表1。

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元素观不同,其认识层次也不同。如以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事实为支撑,“水的组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纯净物并将其分类、归纳,是“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学习纯净物的分类,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概念,由此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依次实现对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不仅如此,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的性质要受到组成元素的影响,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这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因此,化学上还要依据物质的性质、结构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2 从化学元素观看“水的组成”及其教学价值

“水的组成”属于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从“化学元素观”的角度看“水的组成”,就是把该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组成”与“化学元素观”的关系、“水的组成”处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

“水的组成”涉及较为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化学元素观”之间存在的实质性联系可以用“水的组成”知识层级图来体现(见图1)。

“水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借助电解水的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知识,重在认识电解水实验的实质和水的组成,感悟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并从物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纯净物的分类。显然,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水及其变化,而且能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认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根据电解水实验以及对生成的2种气体进行检验,证明水在通电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揭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二,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依据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认识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第三,根据电解水实验,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纯净物可依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依据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第四,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性质差异,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组成有关,组成元素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第五,结合之前学生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启发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组成水的氢、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物质,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的认识;第六,利用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不断分解物质直至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成分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离态,即“单质”,这是人类研究和认识物质组成的经验方法,通过此实验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水:水还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O提供了事实依据,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本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打下了铺垫。可见,“水的组成”是发展学生“化学元素观”认识的重要载体。

3 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

“化学元素观”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围绕“化学元素观”来展开“水的组成”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化学观念认识发展等有整体考虑,让具体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

3.1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的核心,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要从知识教学转向化学观念教学,就需要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的教学具体化,与此同时,需要兼顾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在“水的组成”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发展的整体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能体现“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以此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索,明确教学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整体思路设计见表2。

3.2围绕“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把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是通向理解、发展化学观念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有必要思考应该提出怎样的引导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化学观念教学中,引导性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能体现化学观念的关键性问题,是统领课堂、推进教学的主线索。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化学元素观”关键内容的教学任务转化为统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见表2),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要利用引导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去反复认识、体验和感悟“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元素与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学反应”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3.3将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转化为“手脑并重”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活动设计需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引导性问题相一致,要针对教学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手、脑并重的多样化活动。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如任务1中的问题1的设计,学生已经学过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利用学生已知的这个反应可以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启发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以及如何推测水的元素组成等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个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产物来推测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事实证据。电解水实验是学生学习“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动设计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解水实验、电解水生成的2种气体的检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以实验事实为证据,根据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水电解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并获得相应的结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总结与概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念性认识。如问题4和活动4的设计,你知道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吗?根据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水分解前后各物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关注具体事实的识记,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关系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具体知识的本质所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5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6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第7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为切实使教师从备课抄教案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从教学的需要、实际和质量出发抓好备课管理,本学年开始,我校语文学科实施电子备课,并实行年级组单元式或主题式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备课方式,使校内资源共享,教师之间互相促进,加强和优化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在集体备课和教材分析中培训教师,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1 组织建构

为保证备课工作能有效开展,学校成立备课小组,即由学校教学副校长主抓,教导处负责,各教研组组长负责管理本学科组,各备课组负责领导协助教研组长组织开展。

备课组负责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本组的老师制定备课计划、召开备课会议,教研组长制定本学科组教研计划与开展专题研究(如:实验课、研究课、展示课,组织案例分析等等),并及时向教导处反应备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 操作流程:

2.1 “分”:教研组长召集本学科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按年级协商划定每人所承担的主备部分。

2.2 “钻”:个人承担的备课内容必须进行深入钻研,在此基础上首先要形成书面的详尽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本单元或本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知识前后的联系和逻辑体系、教材编排的体系(例题和习题安排的体系)等等;其次要形成本单元的详尽的教案。

2.3 “议”:承担本科任务的教师应在实施本内容教学活动至少一周前,将教学设计上传在共享文件夹中,其他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看后可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主备教师及时做好研讨内容,便于及时修改教案与资料收集整理备查。

2.4 “改”:主备人员在听取大家意见后及时对教案相应地方进行修改上传。

2.5 “调”:每位成员在使用上传的共享教案时一定要根据本班和本人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个性化调整。

3 备课要求:

3.1 备课除语文、数学学科以外的学科采用手写的形式, 语文、数学两学科采用电子备课,无论哪门学科备课时都不能照搬照抄。

3.2 总体要求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各备课组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活动、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设计意图。年级组都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

3.3 备课要坚持“十字诀”,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意图和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难点)——理路(理清作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落实(从教材、教师、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教法,指导学法,组织教学结构)。

3.4 对教案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 :

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应当包含以下四块内容:

3.4.1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分析利弊,作出预设,研究对策。

3.4.2 教材分析。在认真研究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目标,理解课程基本理念,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教师用书,参加上级和学校教研组组织的教材备课会的基础上,对本册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把握体系,明析目标。

3.4.3 教学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学期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3.4.4 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进度表,写出教学课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践活动等时间安排,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4 单元教学计划要求

4.1 单元整体内容分析。在通读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单元教学内容,读懂单元编排体系,理清课文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单元内容的结构特点。

4.2 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全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4.3 列出教学需要的学具和教具,明确不足或缺少的学具和教具,以及解决办法。

单元教学计划应在单元教学前制定好。兼课老师不作硬性要求,但是对整单元内容要作全面分析研究。

5 课时教学方案设计要求

课时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5.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认知目标,即知识技能的发展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即使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动手操作、与人交流等学习活动;③情感目标:即兴趣、学习习惯、较强的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个别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

5.2 教学重难点: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5.3 教学准备: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导学案)的核心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过程务必详尽,不要求程式化,教材不同,预设的教学内容也不同,同时要充分体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各种教学材料的整合使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①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②善于创设教与学情境,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既有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又有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③注意“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④要有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预设。

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体现在教学环节之中。

⑥练习设计:每课时的作业设计要具体,注意形式多样化,要有层次,具有思维性,创新性。

⑦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语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英语、科学、劳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每课都要有板书设计。数学课要求新授、复习课有板书设计(练习课除外)。

⑧教后反思: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质量。

第8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的英语教学中,看似短短的两个月,笔者却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开学之初的踌躇满志、失望、迷茫以及后来的喜悦。今年是我县实行“五改六”的第三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高一新生都来自农村。语言科目总是存在城乡差别,农村的学生基础差,语言能力也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而今年也是实行课程标准的第四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从以上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很高的。虽然如此,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生源较优,而且还任教两个拔尖班,所以还是信心满满的。

二、第一单元(Unit 1 Friendship)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在使用这套教材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学生用书,发现当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任务:

(1)热身(warming up),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己学过的知识;

(2)阅读(Reading),总共分三个部分,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

(3)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包含两大部分即词汇练习(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语法(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4)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块;

(5)小结(Sum up);

(6)学习建议(Learning tip);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

此外,每个单元还有配套的练习册,每个单元包括十个部分:听、说、单词和习语的运用,语法结构的运用,听的任务、读的任务、说的任务、项目及其自我评价。由此看来,每一个单元包含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任务,结合学生现状,笔者估计每个单元大概需要七个课时。以下是笔者第一单元(Unit Friendship)的简要教案及所花的课时。

三、第一单元教学实践后的感悟与反思

第一单元上完之后,之前的信心早已不复存在了。感觉自己每一堂课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可是每次到了课堂上都非常不流畅、不顺利,有时甚至成了自己一个人在表演,究其原因还是对情况分析得不够细,对困难估计不足。

农村学生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表现欲不强,知识面狭小,英语底子薄。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话题一无所知,根本无话可说。此外,新教材的编者考虑到的可能只是城市里的孩子,语言能力好,好表现,知识面宽等。在反思之后,笔者决定进行重新尝试,不面面俱到,而是舍弃一些内容,选择适合这批学生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内容进行重组,降低难度和要求,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四、反思后第三单元(Unit 3 Travel Journal)的教学设计及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详细步骤写出)

1.阅读课。舍去Warming up部分,以“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导入,说明河流对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列出有哪些重要性(如饮水、食物、交通运输等)。列出一些世界知名河流,其中包括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让学生看地图并说出它流经哪些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即: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其实这是王坤写的旅游日志,总共分为6部分,其中,第1、2、6部分出现在阅读中,而其它3部分且以听力形式出现。阅读时把第1和第2部分组合在一起,上一堂阅读课,把书上相关的练习(19页第1题,22页第1题)和《导学教程》上的阅读理解题做完。

2.知识点讲解课。解释两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句型。

3.听力课。用一节课时间听中间3部分内容,选做其中的一些练习。

4.读写课。阅读日志的第6部分(练习册59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按照课本23页中Writing的要求给王坤写一封电子邮件。

5.词汇课。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涉及词汇的练习完成。

6.语法课。本单元的语法是学习使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语法练习处理完。

综上所述,笔者把本单元整合成了六大部分、六种课型,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而且由于删减了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好了很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改革后的反思与感悟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有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对象作全面系统的分析,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师的设计怎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

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和调整,创造性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落实形式。

第9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发明了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MindMap),该图是表达人脑放射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作为一种图式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对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视觉化表征。同时遵循大脑接受的规则,通过颜色、线条、符号、图像以及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建立信息之间的主次联系,帮助大脑更好更快地接受信息。思维导图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英国把其作为国民中小学必修课程,新加坡把其运用到中小学教育,而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张丹把思维导图用在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曾燕燕提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画不同的思维导图来促进英语单词识记。张天舒通过研究发现我国2004~2010年关于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共发表44篇,其中13篇关于词汇、3篇关于阅读、3篇关于写作,可见,思维导图在语法方面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涉及的也大多是复习上的应用,而非预习作业。如张天舒提出了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以及如何把其运用于案例分析。陈剑翔就定语从句和代词的复习提出了如何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见,对英语语法预习作业中思维导图使用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旨在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预习作业中的应用

(一)初中英语语法的主要知识点

初中英语语法主要围绕10大词类(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以及词类的各种变化、句子类型及结构展开。而通过研读初中英语教材的语法部分,可以发现词类中动词的词类、时态变化、被动语态和动词不定式占了很大比重,在7A~8B4本教材中均有所涉及。除此以外,代词也占了一定比重,在7A~8A3本教材中有所提及。初中阶段强调9种句型,包括4种基本句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5种简单句。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预习中的具体应用

1.时态的预习(1)现在完成时的预习:以8B第二单元Travel-ling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现在完成时的have/hasbeen和have/hasgone,for和since的用法,由于上个单元已讲解过现在完成时的2种用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填空,不但能帮助学生复习上个单元的语法重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对本单元现在完成时的第三种用法,即短暂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现在完成时用法和注意点进行有的放矢的预习。(2)一般过去时的预习:以7B第六单元Out-doorFun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般过去时的规律。书上罗列了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句用法,教师可以考虑运用思维导图对该语法点进行预习,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语法规则,以此加深印象。2.反身代词的预习以8A第三单元ADayOut为例,该单元主要讲解反身代词,虽然课本上就反身代词只列出了一张表格,但是教师可通过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填空,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关于代词的完整知识网络,因为代词在7A和7B上都涉及到。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人称代词,加深对反身代词的理解。3.句子结构的预习以8A第七单元Seasons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5种简单句结构。在预习时,学生容易忽略系动词的归类,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系动词,并运用到“主系表”的句子结构中去。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和宾语补足语,让学生自己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进行归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