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元教学范文

单元教学精选(九篇)

单元教学

第1篇:单元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将习作内容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使得知识简单化,为立足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借鉴。在提高学生认知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往往教师通过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日记或者是其它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从问题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最终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1.单元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写日记时,许多学生脑子里猛一下的呈现了多个画面,但是在真正的写作中很难看出文章的灵气或者亮点时,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例如:在小学生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在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最终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看到这段文字后,立马脑海中呈现出一片白雪皑皑的场景,这位小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的如此逼真,在语言上显得更有灵性。但是到了具体作文当中就变成了"屋顶上像是披着一床棉被""公路上像是铺着一层白地毯"这么平滑的语言,没有一点点生命力,感觉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这种白色显得很无力,除此之外更不用说那些胡编乱造的文章了,更是让人提不起精神去阅读。

小学语文写作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写课文中的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素材。通常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都是自拟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习作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先写作,之后进行点评,防止出现内容大统一的现象。

2.将单元习作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相似,甚至出现了有机整合的现象。通常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根据各自单元的内容具体安排的但是在本单元教学中应该具体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去。其实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才能体现教材的意义。在小学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例如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典型构段方式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布置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加强练习。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常常会写:这些我们在以后也会用,但是等到学生在真正文章中,却忘了采用修辞手法。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具体找范例,根据文章的结构以及具体表达方式来加强练习,最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曾经让学生练习过,《给老师画像》当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写作空间,教师将题目进行了扩展,《给自己画像》,《给某某画像》等,但是到了六年级又让学生加强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如何刻画人物,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特点开始入手,将其当成是具体的实物来描写。这种状况就出现了:许多同学将以前写过的文章进行翻篇,在此笔上转发,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了解到写作的真正目的。

在单元习作安排中,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样的话题同样可以安排在习作教学中去,根据具体单元要求,让学生领悟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最终得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例如在教材中,《少年旅行队》一课中,主要由五个小标题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具体小标题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训练,通过小标题来具体刻画人物。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的刻画形式:幸福的小天使;爱动物的小天使;残忍的魔女等等…..小标题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标题内容就可以看到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怎样具体刻画描写人物和事物。以分段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具体体现。在《少年旅行队》中总分的构段方式,部分学生在文章中出现了:"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得奖吗"?"作文没被表扬吗"?等等一系列感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又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看,她穿上着漂亮的外衣,在参加选美大赛呢!"等等,祈使句加感叹句。当小学六年级学生将这些修辞手法应用到文章中去时,这就为习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相对以前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2篇:单元教学范文

再者,四川省于2010年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与过去的课程相比较,新课程改变了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个性课程的设置。新课程改革也决定了课堂40分钟内,教师教学方法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浅论;单元整体教学

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编制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将是改变语文课堂低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

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探索着科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凭朦胧的感觉和经验办事的状态”。①

而如今社会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也赋予了语文课堂新的内涵。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由纯粹的“听课者”变为了课堂参与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除了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并转变评价方式。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语文课程将基础性和选择性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再从我国近百年各时期的语文教材上看,其编制模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单元组织型、模块组织型教材;有专题型、主题型教材;有阅读型、写作型、读写综合型教材。不同类型的教材编排会产生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目标,加大了一线教育者进行实践教学的难度。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各种教材的学习要求,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越发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单元教学。国内研究者从性质特点、教学层面等各个方面对“单元教学”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单元教学”或是一种教学制度,或是一种教学形式,但无论哪种性质的定义,实施“单元教学”都必须抓住教学整体性的特点,并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教学是由特定的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和单元教学过程及评价构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把单元整体教学看作一种“教学思想”,是为了强调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中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形式,主要分为“文体”和“主题”两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文体定位或主题定位的单元探索意识,把“单元整体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一切课堂活动的进行紧紧围绕单元目标。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其独特的组成要素,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它具有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性

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由教材知识文本和能力训练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文本信息,突出能力训练点。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时应该考虑将教材文本按新课程标准、编者的意图、学段目标、学生情况进行整合。这是对单元教学“共性”的整体考虑,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学单元中单篇文本的重点信息,即“个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对单元整体教学“共性”和“个性”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方式与单篇文本“个性”的解读相比,腾出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二)比较性

上文提到的教学整体单元应该是相关内容“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整合,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就存在着教学内容差异的问题。例如,在一个诗词单元里,对的《沁园春・长沙》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作对应其“个性”的诵读和感知,以此来完成“通过朗诵,品味诗词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单元教学目标。正因为单元中的单篇文本有着鲜明而具体的“个性特点”,教师又需要保持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所以可以将同单元的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三)主体性

新课改打破了语文教师演“独角戏”的状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单篇教学虽与单元整体教学相比,它同样可以以课型多样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长年的单篇教学模式难免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单元整体教学根据“单元”特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单元教学的情境下,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而学生通过对“教读文本”的学习主动获得对自读文本的迁移探究能力,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四)可行性

语文是一门以言语活动(听说读写)为核心的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必须立足于言语形式的训练上。大部分实验单元教学的研究者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活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进行读、写、听、说等综合语文训练,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比单篇教学更有优势。它为教学争取了更多时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单元意识,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合、比较;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惠玉.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白滇生.对语文单元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2,(3).

[4]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5]夏小萍、陈书群.综合单元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06).

[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单元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79-01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集中地学习某一方面或某一内容的知识较为系统的了解、认识和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提高动脑能力与自学能力。加强单元整体教学,实行综合施教,讲求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整体单元;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在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其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基本上能够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加强单元整体教学,实行综合施教,讲求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提炼主题内容

从课程内容上看,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单元整体性非常鲜明,学习目标更明确。所涉及的篇目可能同时有中外文章,也会古今同存。在一个单元内,学生会接触到多种文体及不同时期的作品,可大大拓宽视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元整体教学,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用性。文章内容丰富,适合使用不同板块来组织教学,能够充分考虑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阶梯式学习需求。把一个单元有共性的文章,看作一个捆绑在一起的整体,教学时采用整体式教学,即把语文教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化为知识块或知识链,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单元整体教学,要弄清它和单篇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单篇教学要求教师对单篇课文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教会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层次、思路和写作特点。而单元教学要把由同一类型的几篇课文组成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单位,它既不能脱离单篇教学,也不是单篇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重视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共性,提炼主题内容。如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标题为“花之君子”,涉及篇目有《爱莲说》、《芙蕖》、《清塘荷韵》、《水龙吟》、《竹》等,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以来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其特定的人格形象,这些篇目围绕植物美好的品格而说,围绕作者对这些植物的喜爱而说,文章有古有今,有文有词,或描写、或叙述抒情,情景优美,意味深长。授课时,首先抓住这些植物所代表的共通的美好品性做贯通性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时期的作家对美好品性的追求;其次,对比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从篇章结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分析,通过比较使学生提升理解分析和阅读写作能力。单元整体教学,理论性、整体性、比较性都会加强。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情趣美。

二、连贯知识结构

从学生角度来看,单元整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集中地学习某一方面或某一内容的知识,对这类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认识和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提高动脑能力与自学能力。单元教学要从整体上考虑教学设计,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照顾教学环节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与概括,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从而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涉及的文章有《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文章内容和教学的需要,调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讲一两篇示范课文,如《敬畏自然》和《喂-出来》,让学生先充分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人类与其他生物体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彼此是平等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讲解其他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的文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加深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并拓展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连贯知识结构,让学生建立起较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巩固教学效果

从教学效果角度看,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系统性,提高教学与学生学习效率。单元教学将内容相同的文章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利于改变旧教法,创造新教法,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还可将学生在课内所学的内容、能力,拓展到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方面能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教授提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强调要打破以往封闭的教学格局,要从社会教育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拓展延伸。所以,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后应开展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课外阅读中去,巩固教学效果。单元整体教学更有利于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分析和整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得到提升。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钻研同类课文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带路引导的作用。突出单元及教学目标的重点,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用“授之以渔”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篇:单元教学范文

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自学、点拨、测试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求同、求异、再求同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的图示如下:

下面简析一下图示的含义:自学一环,欲想自学,提纲是向导,自学是主体。而在自学过程中必然要发现问题要质疑。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一环正是达到了“愤、悱”的地步。则必然导致第二环节点拨,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尖子生吃饱的物质食粮,差生向上拔高的开导。讲什么?怎样讲?这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必须得谈。讲什么?将重点、难点。怎样讲?精讲或启发式,达到“一点通”的预期目的。点拨是前一环的结局,但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力提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而这一环要通过测试来完成。测试包括自测(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所谓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互测(同桌或非同桌间相互测试)、师测(内容可以把练习、演练题或小结应反馈的问题等编入测试题)。测试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归宿,也是下一个单元教学的起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反馈出来的信息,再改进下一单元的教学。

二、怎样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呢

首先、明确语文应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根据本人的理解,向学生讲清学语文要保持三个一致性:即文题、作者、和书下注释保持一致性;文题、作者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字、词、句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和一个重要性:即中心、材料、结构与表达有严密性。

其次、根据上述原理,编排一个单元的思考问题,一般每个单元都围绕如下提纲进行:

(一)1、列出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默记。2.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作品出自?文章的重要内容(根据情况可以列表完成)。3.列出本单元习题并分类(分读写训练、听说训练、字词句训练、语修逻训练)。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与结构安排。

(三)分析写作方法(或曰写作特点)。

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分一周或二周不等。一般根据单元内容而定。

上述实例说明: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符合教学原理的,是符合学生的心愿的,也是符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意图的。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三、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心理依据

简言之,就是“同异同”的思维方式。前一同即对同一问题进行也就是求同思维;异,即求异思维;后一同是在求异基础上再次求同。任何人在思考问题时都是先对同一问题思考出相对应的同一结果。而在思考过程中,又不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而是发散性的,这种思维结果导致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完成,即所谓的求异思维。而问题的结果或曰解决则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正是求同的内容,因而后一同与前一同相比则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地步,因而它们有“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前者无所谓后者,而后者的不出现,则前者终无归宿。即前者决定后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制约着前者,是前者的归宿。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此“求同、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但最终目的是导致能力的提高即求同。这种循环往复而每一次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就是“三环节”教法的主要心理依据。

四、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备课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者要全面、系统、灵活地掌握单元的知识体系以及全教材的单元编排体系。

其次,它要求教者掌握多种资料还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另外,它还要求教者掌握单元中的重点文章,以讲清一文带多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三环节单元教学的实验效果

列表说明

第5篇:单元教学范文

本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十版块《走进科学》后确定的。本单元包括《飞向太空》《聪明的小高斯》《自然界的时钟》三篇课文。这几篇分情境识字、故事、科普读物。几篇课文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奇,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心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设生活。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形成了本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通过对科学家的调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改变人类命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对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间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小树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怕吃苦的品质。让学生在“我的科学发现”环节中,体会自主动手动脑发现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的快乐。本活动大约用时两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发明;

2.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主动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更多的走进科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认知及用科学观察生活的眼光,并初步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展开方面,教师只是做好指导,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以小语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科学、爱科学、学创造”这一训练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科知识“嫁接”到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悦地走进科学宫殿。

五、教学资源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六、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及时间安排

①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家、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对“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三个主题确定子课题,学生按以上三个版块活动。

④老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可通过询问熟人、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在学校里寻找宣传报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①认识科学家

a.从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起,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好奇之情,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b.探究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根据分组选择探究方向。先在校园里寻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c.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如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

d.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记录员记录要点,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以便与同学分享。(见下表)

②“我”的志向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给自己定下志向。

③“我”的发现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一项研究项目。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奇怪现象等进行研究。(引导提示:观察校园的植物、动物;日常食物;生活中的小经验)

b.小组研究,分工协作。留心观察并寻找解释这一现象的(下转64页)(上接60页)科学原理。(提示: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请教老师和家长,查阅图书馆等各种方式获取答案)

c.小组完成一份科学日记或发现日记。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

①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科学家信息表格和观察日记,准备汇报。

②集体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情况和小组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

③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总结活动情况,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动脑,勇攀科学高峰。

第6篇:单元教学范文

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这是第二个识字单元,编排了《画》《大小多少》

《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

篇识字课,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

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对比识字、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2.单元重点:

认识会意字,并将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正式的语文学习后,随着合体字大幅增加,尤其是形近字的出现,增加了学生识记的难度,应利用更加多样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成果。

【教法建议】

1.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

3.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4.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5.了解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识字

1.《画》

2

2.《大小多少》

2

3.《小书包》

2

4.《日月明》

2

5.《升国旗》

2

语文园地一

识字加油站

我的发现

字词句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和大人一起读

3

第7篇:单元教学范文

Abstract: Agains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SCM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M teaching reform mode based on subject design as a unit fr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tools and methods, teaching equipm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teaching assessment. Specifically unit clearance assessment and subject design respondent assessment form in teaching assessment,gives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 lear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 This teaching mode is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teamwork, which reached good teaching is effects.

关键词: 单片机;课题设计;单元过关;教学改革

Key word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SCM);course design;unit clearance;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32-02

0 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高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基础课,单片机的应用性很强,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单片机的实验教学成为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单片机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单片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项目将单片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以课题设计为单元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开发的创新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教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手段和设备落后 由于实验教学的教学经费有限,设备条件不足,不能保证学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授完所有操作后,让学生再做一遍,这时学生记不住操作步骤,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教师讲一步,让学生操作一步,没有让学生真正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而是盲目的跟着操作,只是对理论和实例的验证,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2 实验考核选题不当 通过调查,许多高校单片机实验课的题目多年来一成不变,一部分学生从高年级直接获得程序源代码和实验报告;还有一种情况是实验设计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实验课,把题目选择的过于简单,甚至是书上的一个实例。这样就失去了单片机实验课的教学意义。

1.3 重理论,轻实践 国内的教育制度虽然进行了几次改革,但给学生留下的传统思维中还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观念。学生重视理论课的知识学习,对于实验课,只要模仿教科书的实例,写好实验报告就可以拿到实验课的成绩,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1.4 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人一组,学生个体意识强烈,或者几个学生一组,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往往每组真正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只有2-3个,助长了其他学生的惰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课题设计为单元教学的改革方法和途径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教学一般是学习完全部指令后,学习应用部分,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个过程随着理论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而且对指令记忆不深刻,真正实验应用时容易混淆,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改为以课题设计为单元的教学内容。从上百个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筛选出经典的实例,组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相似的实例课题组成。七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数码管原理及应用、A/D和D/A工作原理、液晶显示屏原理、时钟芯片、温度传感器、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应用。每个单元通过实例讲解基本指令,硬件线路,程序设计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将每个实例都验证准确,将实例课题由易到难、科学合理的安排讲解顺序。改革结果将单片机知识点分散到各个单元,使学生在学习实例课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完成课题要求,消除枯燥的理论讲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篇:单元教学范文

1、“单元目标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过去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进度的安排较为从容,重复性学习多,效率低下。重要的是在升学教育指导思想的重压下,大量的考试和训练使老师和学生陷入没有边际的题海中,只重知识的掌握,不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只顾老师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接受效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被大大的忽视。而新的课程方案要求少课时、轻负担、高效率。在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质量却要求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授课要完成教学进度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高标准、高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向寻找突破口,引入先进的、新的教学方法。

经过认真的总结和反省,我认为单元授课的思路是可行的,为此,在广泛学习各种现代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布卢姆的目标教学、莫里森的单元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柔和在一起,创立了“单元目标教学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从以上两种教法中汲取了如下思想:

1.1莫里森“单元教学法”是一种归纳的思考教学过程,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莫氏以为指导学生学习,并非要他们记诵零碎的教材,而是指导他们获得一个完整的生活经验,这种完整的生活经验,就称为学习单元。莫氏以为若要真正获得学习的结果,必须完全了解,或彻底领悟。所以采用莫里森单元教学法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有二:①合理的选定和组织学习单元;②指导学生学习,直至熟练为止。莫里森单元教学法中,每一学习单元为一完整的生活经验,而非片断的教材,其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归纳的思考过程,所以在自然学科内,用以指导学生解决与生产或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很适用。

1.2“目标教学法”是以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为借鉴,以单元达标和课时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以班级群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及时反馈矫正为保证,形成性测评为手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建立完整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基本要求。

2、“单元目标教学法”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的操作和流程

“单元目标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多种不同课型中,根据课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整个单元的目标又分别设置在各个课型中。主要课型分别为认知课、探究课、交流课、活动课、检测课、单元复习课等,而为了达成目标所采用的搜集、归纳、总结、交流、合作、验证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思想和手段是这些课型的基本特征。

2.1认知课:主要是由教师确定单元目标,并为达到单元目标做认知准备。它专题性较强,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这一专题知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生物新陈代谢这一单元时,简单的内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等)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较难理解的内容(光合作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呼吸等),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2研究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独立探究或共同探究。在这种课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目标设定可以深入浅出,可采取分层法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疏松土壤?②在寒冷的冬天,大家聚在室内要比在室外感到暖和?③在草原上施含15N元素的肥料后,15N会在羊体内将如何代谢?这种课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2.3交流课:主要由学生交流研究结果,以达到发展研究能力、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巩固、深化掌握单元知识。这种课型的教学,可以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口头交流。这不仅表现了学生的钻研精神、研究能力,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4活动课:促使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巩固整个单元的知识,进一步发展能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对教学知识有了真切体验,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例如做有关光合作用发现的验证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一个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当然,活动课要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否则达不到预期目的。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综合实验结果等诸项能力。

2.5测试课:一直是老师考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讲评 。一种方法是老师把所有同学将自己碰到的容易错的题目汇总成卷。另一种方法是指定一组由优、中、差生组成的命题小组出题组卷。这些方法的应用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机。

2.6单元复习课:让学生自由翻阅课本、作业、参考书等,做出单元小结,可以是小论文、提纲、知识框架、问题等不同形式。也可将有关知识分编为必答和抢答两种多个小题目,按照竞赛的规则,采用分组竞赛,累积积分的方法,选出优胜者。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必须紧紧围绕整个单元的目标进行。

3、“单元目标教学法”在新课程生物教学的效益和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单元目标教学法”初步体现出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上述矛盾的作用。在新教材生物教学中,实施“单元目标教学法”四个班获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如附表)。考虑到样本班足够多,其成果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其中 1班为生物专业班,2、10、12班为政治专业班,3、4班为化学专业班,5、7、9班为物理专业班,6、8班为历史专业班,11班为地理专业班。实验班中的9班为全级均分第一,10、12班在政治班中也排前列,地理班的同学基础较差,但由于班级人数少(53人),每个同学锻炼的机会多,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附表 1.本校2002-2003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一览表.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均分

109.3

93.1

102.3

103.6

106.6

98.4

班级

7班

8班

9班

10班

11班

12班

均分

105.2

97.7

111.2

102.5

99.3

95.5

(考试形式为六校联考, 9----12班为实施“单元目标教学法”实验班)

4、“单元目标教学法”的特点

4.1真正实现了“单元目标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学习周期,从时间上最大限度地适应了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对于确定目标,根据单元内容做整体处理,充分体现了整体教学和系统教学的教学观。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目标和所给环境,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学习,从而在不断探索中学到更多知识,锻炼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4.2教学过程多变,教学设计富有弹性。根据不同的课型,自然要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这就使得教学过程灵活多变。又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上难以预测学生的反应,因为学生自己在探究课、交流课上得到的知识,极有可能超出教师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留有余地,也允许学生超越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使高中生物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更好地表现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力。

4.3真正落实了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任务。(1)面向全体学生。单元目标教学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特长学生的潜能。(2)“主体性”和“主导性”更明确。教学中它能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受到陶冶。教师主要的作用则是辅助学生学习,不再是一言堂。教与学的关系一改以往,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为“导与学”的关系,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3)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不局限于课内,做到“大课堂教学”。为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

总体来说,经过教学实践,使用“单元目标教学法”教学,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新教材生物教学任务,还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紧紧抓住了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使生物教学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9篇:单元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1004―0463(2017)05―0073―01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近些年来国外的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发展的实证说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实用型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体魄健康的物质基础。我国体育专家曲宗湖先生说:“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既让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得到锻炼,也让他们学习一些独立的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参与健身锻炼的习惯,实现“人人享有体育教育,健康教育”而终身受益,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体育界众多同仁认为,终身体育观的养成应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二、大单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大单元教学法的优势

大单元教学应适应动作技能(泛化―分化―自动化―动力定型)的形成规律,要很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没有较长时间的集中学习、练习和巩固是难以达成目标的。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所采用的小单元教学往往是内容繁杂而时间有限,教师的授课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新课标》关于运动技能水平目标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大单元教学,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或完成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或者一两套武术套路;一两套舞蹈、健美操;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或传统文化项目等。因此,运用大单元教学要使学生达到能够组织各种比赛(如年级间、校际间、社区内的比赛等),并且具备在各种比赛中担当不同角色的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学制特点连续进行一学期以上的大单元授课,同时要与大课间、课外活动和校际运动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使学校的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靠拢并最终达到接轨的目的。

2. 结合学校教育特点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大单元教学

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生参加更加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有运动热情的体育人。该模式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以运动参与的多元化为特色。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运动员角色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技术和战略,奋力拼搏,公平竞争。教练员角色要求指挥队员的技巧和战术的练习,决定队员的替换,决定出场阵容等。裁判员角色要求管理比赛,熟悉比赛规则,执行修改的规则,让比赛顺利进行等。以排球教学为例:尝试学校在运动教育模式下进行大单元教学,必须根据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高和热情的参与者所具备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排球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战术,裁判规则,保健康复措施以及不同角色所具备的素质要求等。其次,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始技术技能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可以通过修改规则、降低难度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获得成就感。直至熟练地掌握可以成功参与运动所需的技术,理解并在活动中可以合理地运用战术时,使之向有运动能力的体育人发展。

3.运用大单元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的同时,在运动教育的角色转换中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体育文化氛围。

(2)要关注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指导学生终身热爱体育,不仅要在锻炼体力、塑造人格及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各种运动的乐趣。

(3)充分体现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通过举行以体育为核心的报告会、沙龙、书法、绘画、摄影、墙报、表演、广播和媒体宣传报道等活动,多方位地展示体育文化,以达成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