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精选(九篇)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第1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第2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一元价值”

“一元价值”即以师生为本的价值,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教育的根本是成就人发展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师生成长的终身幸福奠基,其改革的原点由人的发展需要开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原点,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力、潜质、素养和文化进行全方位、可持续的培养。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灵魂所在,也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的灵魂所在。

学校是教师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职业幸福的乐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成功的主渠道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践行、实施、完善和提升,而课程体系践行、实施、完善、提升的过程,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态度、专业素养、业务综合实力及职业幸福,促使教师专业化不断向新的高度、深度与厚度推进,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及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

突显办学的“三元特色”

“三元特色”指学校的民族化特色、现代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这种特色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内涵、课程体系、师生的综合素养及学校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来彰显,并形成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以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涵养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构建,切实完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一是民族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承传和弘扬,而且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成长,用多元发展的理念,突显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让师生能够守根固本,用民族文化的灵魂成就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担当起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理念等,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命脉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现代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在突显现代化特色中形成现代化特质,突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支撑学校文化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的多元发展。数字化应用促进特色校园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国际课程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应用对学校发展、课程构建、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与融合,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突破的契机和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国际化特色。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使教育资源在民族化基础上,突显国际化品质,使教育的诸要素加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孕育,在公平竞争、激荡包容中,促进各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既满足了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又不断适应国际教育间的互补。三、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中的“五整合"策略

一是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对单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有效整合,不拘于一个单元、一个年级、一个学段,放眼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科内整合体现在单一学科的整体统筹规划和中小衔接中,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及科学合理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实践、探究和创新。

二是学科间整合。一方面,以单一学科为本位,以相关内容为纽带,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主题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以主题牵动全学科系列化整合,将全学科的相关内容以主题引领,有机有效融合,形成新的课程文本。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科教育资源的融合、整理、统筹,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三维目标”。同时,学科间课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整合构建与实施,将不断深入挖掘文化与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以实现不同学科间课程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

三是三级课程整合。课程改革启动伊始,提出了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

这种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基本框架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需要的不断变化,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更大胆、更有效地将三级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有机整合,充分拓展课程资源,使课程的构建更加立体化。

四是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课程国际化特色的核心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标准、格局,来把握和建构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国际化特质的时候,就要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促成三级课程与国际课程的相应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在世界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简约、清晰,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三大主流课程的优质资源有机整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在世界课程体系平台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且加以分享。

五是课程与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的新信息资源整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受诸多客观元素影响。而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信息的阶段性固化特质不足以超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课程整合要关注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中产生的新的信息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中。

第3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反刍”内涵

将仿生学运用于单元教学中,“反刍”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反刍作为钟德赣先生的思想精华,其内涵既纵向渗透到单元教学的五步,也横向贯穿于五步中的三课型。

(一)“反刍” 纵向渗透于五步

第一,单元总览是“粗吞”。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反刍的过程,第一步总览是“粗吞”。开始一个新的单元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依据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扫清单元学习的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具体学习打好基础。“粗吞”是充满乐趣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单元的热点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单元的学习内容产生真情实感,逐步加深学生内心的体验。

第二,阅读与写说是“咀嚼、品味”。阅读与写说,是语文学习的一体多面,也是单元教学的第二、三步,是对知识的咀嚼品味。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一个单元的阅读分为导读、仿读和自读三种方式。导读,是对这个单元学习方法的指导。好比游泳训练,导读就是师傅展示动作技巧,而仿读就是学习者模仿师傅的动作,自读就是下水去试着游。因此在仿读和自读阶段,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拟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学研究,主动消化所学内容。写说训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随机穿插在阅读课的三五分钟赏评练习,也可以是阅读教学结束后,在课堂上开展作文速写、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写感悟,摘抄美文美段,开展小记者活动等,起到学一单元知一类的作用。在细嚼阶段,学生不仅通过文本掌握知识,还通过大量的写说训练以多角度、多途径的方式,在一个开放的舞台上充分发挥创造力,整体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评价与补漏是“消化、吸收”。评价与补漏是单元教学的第四、五步,是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单篇课文和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进行达标检测,达标率90%以上视为过关,不足则查漏补缺,确保不留尾巴。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还注重元认知学习,考察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答对的原因,退步的原因等等。及时的评价和补漏保证了学生在单元知识和能力方面整体过关,这就是学生在细嚼之后的消化,去粗取精,化为养料,体味精华。

(二)“反刍”横向贯穿于三课型

反刍的内涵不仅纵向体现在单元教学的五个步骤的实施中,而且横向贯穿于这五个步骤分别所包含的自练、自改和自结三种课型中。如阅读中导读的第一个课型是自练课,为反刍的第一步:粗吞。学生按照老师精心设计的思维训练题去钻研教材,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深不准,往往精粗并存,就像牛还只是将草料粗吞下去。自改课型是反刍的第二步:细嚼。牛将粗吞的草料反刍上来细细咀嚼,学生对思维训练题中的重点、难点展开研讨、探究,不断排除错误的干扰,寻找正确的答案。这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细嚼、去粗取精的过程。自结课型是反刍的第三步:消化吸收。学生通过上一课型的群体多向立体化研讨,在教师点拨下取得正确的答案,并在比较阅读中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将知识的精华化为养料充分吸收的过程。同样,仿读、自读和其他几个步骤也都包含自练、自改、自结三个课型,体现出反刍的原则。如,在进行写说教学时,教师应按教材中作文和听说训练的安排制订出全学期的写说训练计划。每单元的写说训练,要与该单元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这一教学环节是自练课的内容,相当于“反刍”的粗吞阶段。写说步骤的自改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作文评改和听说评价,即“反刍”的细嚼阶段。教师定出作文评价标准,分小组交叉互评,教师逐组巡查,及时反馈评改信息。听说训练的评价也可分小组进行,运用多种形式,如故事会、研究比赛、听力比赛、朗诵会等,务求活泼、实效。最后是写说的自结课。写说训练由小组评价后,学生要写出自我评析意见,检查自己写说中的收获,并找寻、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反刍”的消化阶段。可见,在单元教学中,多向度、多层面的“反刍”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联,突出知识的迁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显著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课改指导意义

单元是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一种教材编排方法,善于使用单元教学,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整体性、主体性、相关性等特征和要求来观照现实,当今单元教学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内容的关联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反刍”仍然充满着时代的魅力,对当前的语文单元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以导读带自读”、“以读带写”本来是单元教学最具特征的教学形式。然而,目前很多老师的单元教学都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设计和安排。特别是有些教材单元编排以生活主题为线索,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几篇课文简单相加,精读课一讲到底,自读课放任自流,学生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从语文学习活动的内容来看,除了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课,学生主要是读课文,或者听教师讲课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没有整体思路和明确安排。近年来,语文课渐渐融入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历史情景剧、小制作、朗诵等活动,但这些活动非常随意,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是脱节的,不具备整体性。新课改下的优质语文课堂,必须是三维教学目标相融的课堂,即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都得到提升。一个单元就是各种语文要素有机结合、彼此渗透的统一整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整体观,高度重视教学过程设计的整体性,从单元总览到具体的读写听说再到评价补漏,这五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单元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一贯。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亲情这一主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总览单元时,要结合单元导语让学生整体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规划好整个单元的学习顺序和详略,然后依据单元目标组织学生以导读、自读的方式学习《散步》、《羚羊木雕》等五篇课文,切实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以读促写则可体现在阅读教学时随机安排听说写练习,逐步加深对亲情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集中安排关于亲情专题的口语交际活动,进一步分享亲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也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对亲情的感受,专门以写作的形式消化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写作技能。最后,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开展单元评价和补漏,确保学生都达到单元的学习要求

(二)高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目前单元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满堂灌现象仍然存在。虽然语文新课改反对教师满堂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低估学生自学的能力,认为“听”课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只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阅读教学课气氛被动,学生的阅读时间往往只有可怜的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繁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用。学生的心智活动参与很少,思维积极性低。二是教师满堂问的现象较多。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语文新课改中“教师主导”作用,开展对话形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过于频繁地提问,使学生疲于应答,苦不堪言。三是课堂“满堂讨论”带来的只是形式热闹,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中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关注启发语文教师要彻底变革一味主宰课堂或完全不管课堂的极端观念,高效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是具有发展能力的个体,只有相信他们,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行为的选择上才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单元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开展课堂剧演出、阅读心得汇报会、组织采访活动等,乐于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的大舞台,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各项语文活动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与体验。

(三)大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长期以来,语文单元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主要以课文为单位上课,割裂了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学习顺序,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密切联系。于漪老师说过:“目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部分根源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教学的随意性极大。”很多学生上了十多年的语文课,竟然没有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单元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把握教材时没有从单元出发,没有考察单元内课与课的关系,单元的粘性很差,每一节课都像一个点,网不起来,建立不了联系,难怪在学生心中,语文课是多一节不多,少一节不少,学习语文感觉杂乱无章。“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比较性和迁移性等特征启示语文教师要大力加强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将反映同一知识点或生活主题的,能举一反三和促进迁移拓展能力的课文和写说训练方式组成一个单元整体。根据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学习的实质在于模仿,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迁移和创造的前提。因此,依据现有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学生导读中学习到的阅读技能要成为自读课文学习的示范,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要成为写说训练的范例。为此,通过显性与隐性比较、纵向与横向比较等,将精读与自读、阅读和写说紧密结合,充分展示知识点在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迁移与运用,这就是反刍之后的精华养分,学生吸收后能“强身健体”,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改革至今,可谓百花齐放,满园春色。但像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这样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且在这些方面都提供相对稳定,可资借鉴的模式不多见。2016年,正是钟德赣先生提出“反刍式单元教学法”30年之时,在这一特殊之年探讨和推广其思想的价值,确有其特殊意义,其反刍理念对当今语文教学带来的重要启示,必将促使单元在反刍中凸显其深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德赣.一树樱桃带雨红[M].北京:中华戏剧出版社,2006.

[2]钟德赣.钟德赣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王雅莉.教改背景下单元读写教学现状之我见[J].语文教学之友,2013,(04).

第4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现在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减不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如果教师课前深挖教材,将教材知识烂熟于心,课堂目标清晰,课堂有效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话大大提醒了我们一线教师要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结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教材结构研读,在教学中我不断研究,不断实践,通过以下做法效果较为显著。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1.明确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首先从客观上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才能达到高屋建瓴的境界。

2.明确每册教材应该达成的目标。对每册教材的整体构架和主要知识板块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数。

3.明确每个单元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对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的目标必须清楚明白,并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

4.明确每节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对每一课在各个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组织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

二、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结构、板块之间的关系

1.研读整个学段教材内容,对照课标,把教材分成板块,研读教材横向,纵向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

2.研读每册教材内容。对照课标研读每册教材编排结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板块。教师必须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时间分配和重点处理上有的放矢,科学合理。

3.研读每个单元知识重点、难点,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单元内各知识间,板块间的联系。

4.研读教材内涵,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研读教材结构,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结构有了深入地研究,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才能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甚至可以适当调整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如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长方形的周长,教材中很多求周长的计算要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第六单元。对教材没吃透的教师如按教材安排进行教学,这样,教师要吃不少苦,学生也消化不了。

三、呈现出教材结构研读成果,绘制教材结构图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及课标。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学段教材结构图。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教师一拿到教材,应首先从序言——目录——单元具体内容读,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课本的整体结构,了解所教内容在这册教材的位置,甚至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建议我们教师在这上面多花点工夫,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并绘制出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四,绘制每一课的知识目标结构图。

第5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如今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思路更为完善。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关教学元素都实现了实质性创新与发展。相对于传统教学活动而言,当前整个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实现了实质性提升。本文拟从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结合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融入茶文化培养的必要性认知,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茶文化培养;必要性;价值理念;学习理解

中学阶段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开展中学教学活动,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具体教学理念形成成熟了解和广泛认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的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1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其忽视了中学英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使得中学英语教学,缺少教学的特色。当前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素材和教学设施也较为匮乏。同时,在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未能与整个体育教学培养相结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事实上,中学英语教学只是整个教学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当然,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开展教育活动,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基础和条件。但是,目前整个中学英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从单一中学英语项目的特色来考虑,未能将其他活动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未能认识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未能将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特色。因此,目前整个中学英语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当然,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也是以多元化为主。其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认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有效融入文化特色和内涵,从而实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但是目前更多英语教学活动中,忽略了英语教学与文化内涵的切入,整个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元素较为匮乏。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融入主动性,都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完善的教学理念和系统化的教学思路。尤其是很多学生和老师片面认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学生知识和语法的学习,未能认识到实际上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实际上是文化知识教育,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中学英语教学效果,就需要将文化知识融入其中。但是当前多数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只是从其教学要求切入,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价值作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理解效果。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日益提升,如今创新教学内涵已经极为必要。

2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对于整个中学教学活动来说,英语学科是其中重要的学科体系之一,通过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英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综合培养。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有效认知学生学习上的差别和不同,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认知。事实上,当前在很多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并不高,其问题的根本在于,多数老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和不同,从而使得学生未能准确寻找到自己合理的课堂定位,从而使得整个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张力。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必要创新与实质性融入,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素材,还是教学方法,都未能得到系统化有效改变,从而使得学生认为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新意,因此,无论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差。此外,当前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课堂理念教育较为片面。目前英语老师在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时,其使用的都是老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事实上,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学生主导、探索,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实现整体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理念,多数英语教育活动工作只是从统一的教学模式入手,忽略了英语教学背后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从当前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特点来看,只有学生理解了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特色。当前多数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理念,以及对英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缺乏完善、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实际上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要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就必须通过设置教学目标以及配合完善的教学考评方式。从而实现整个课堂的创新性与特色性。目前,多数老师在对英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当然,这也与英语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关系。目前多数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目标更多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数量以及熟练度,而不是对英语本身的理解,这就使得中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将教学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课堂知识书本的教学上,未能将必要的课外读物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茶文化培养的必要性认知

传统茶文化体系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理念上的引导和驱动影响,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来看,其中丰富的精神价值更是对人们的行为和心态有着重要作用及影响,因此想要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就必须从全面视角来对其进行看待。尤其是要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通过完善融入精神元素及特点,从而实现理想的茶文化传承与应用。茶文化培养是从文化内涵视角对学生进行提升,也是弥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知识面相对薄弱问题的重要要求。通过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知识,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有效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茶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够使得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差异。通过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学生了解到各个文化体系下的具体差别。实际上,当前在整个世界上,不仅我国具有茶文化体系,而英国也具备茶文化知识,因此如果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将中西方茶文化知识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体系的认知差异。从而使得学生对英语知识形成全面了解。将茶文化培养融入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内,其实际上是对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从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来看,英语教学不能从学科本身来开展,必须从整体视角来予以切入,因此选择茶文化要素融入其中,实际上也是完善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当然,通过具体融入文化要素,也能够让学生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全面完善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全面提升。当前在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时,其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元素,提升学生的具体理念,从而优化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效果。

4融入茶文化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

随着当前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如今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智能技术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有效应用。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完善性,事实上,当前在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其也需要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有效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融入茶文化,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时,其需要做到:首先,要将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课堂定位中,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中,不仅要充分注重教学元素的适当融入,同时也要对教学内涵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使得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相应创新与发展。其次,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应用茶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结合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对语言体系的差异性形成全面认知。事实上,融入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整个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差异性的应有了解。最后,在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就需要注重对整个教学课堂进行改造和创新,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活动而言,在当前英语教学活动时,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的差异特性进行有效认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不仅是教学理念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案的创新与完善。

5结语

尽管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也实现了系统化的发展与创新,但是客观上讲,其与理想教学效果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当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和意义日益突出,现阶段只有将文化素养培养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才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就主要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入手。

作者:马志香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秀明.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2):102-105.

[2]冯百跃.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3):131-133.

[3]胡博.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3):203-205.

第6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板书内容体现文化意蕴的意义

英语教材的编写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许多课文充满着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色彩,内容涉及艺术、教育、历史、文学、音乐、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科学地利用教材,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板书把这些文化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文化信息,以陶冶其文化情操。

.本人在教学模块九第三单元“The meaning of color”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点、难点――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不同的价值,我设计了一张表格,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

在这样的板书内容中,学生能直观地发现,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心目中有特定的含义,不同国家的人对颜色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某些表示颜色的词还能引起学生特殊的联想,激发学生特别的反应(孙亚帆,2001)。我抓住时机,补充了一些关于颜色的知识,引导学生联想:颜色不仅仅是自然色彩,而且还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如:Mr. White is a white(忠实可靠)man. Mr. Green i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today. Tom was feeling blue(闷闷不乐)because 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I was tickled pink(欣喜若狂)when I got the chance for further education.

板书是一门艺术,是对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反映。如果板书的内容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内容,就如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文化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体现文化意蕴的板书内容

1.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汪玉玲,2004)。

在教授模块三第一单元“Fog”这一课时,我借助板书,重点突出fog这个词,并向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以fog为主题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英国。英国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由fog构成的英语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和fog有关的词汇有fogbound(因雾而无法安全进行的),in a fog(在雾里;坠入云里雾中),have only a foggy idea(对某事的意义仅有一模糊的观念)等。

2.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说,有些来自于文化着作,这些习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学习英语绝对不能只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韩炳华,2003)。在教授模块九第四单元“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课时,我先把文中的习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习语的意义,领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习语。

如在模块六第三单元“Word power”中,有一些习语我们平时经常运用,而这些习语又与某一动物或事物的特性有关,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我把这些习语板书到黑板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了板书的习语后,能更好地掌握其文化意义,并顺利地完成了书本上的巩固练习。

3.背景知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以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适当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突出课文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必要时,还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以便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有关文化信息、文化内涵。如教学模块三第二单元课文“English and its history”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英国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再联系中国的情s,进行形象而直观的文化内容对比。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解“英国以不列颠岛Britain为主体,其中Scotland,England和Wales三个部分都位于Britain”这一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文章中多次出现其他民族的语言被带到Britain,或其他民族侵占Britain从而导致英语语言的不断变化这一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4.节日

Christmas一词在教材中频繁出现,在模块九第四单元中,Christmas贯穿于整个单元。在教学“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部分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Christmas这一词后,首先介绍其文化背景: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cfore Christ)和“公元”之说。西方人信奉Jesus Christ,视他为救世主,所以,每逢星期日要去教堂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孙亚帆,2001)。然后,我又板书了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歌)等相关词组。对于西方人来说,圣诞节的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Spring Festival,由于学生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较为了解,他们很快说出一些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如,New Year’s Eve(除夕),red packets(红包)等,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板书内容:

学生可以从板书内容中直观地了解到两个节日的不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与Christmas有关的西方文化的欲望,为更好地学好这一单元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板书的注意要点

众所周知,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但它也有信息量小、没有声像效果等缺点,因此,仅仅依靠单一的板书手段,有时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刘巧平,2007)。

例如,在教学模块九第三单元课文“National flags,colours and cultures”时,我借助多媒体呈现了课文中提到的国旗,并补充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国家的国旗,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国旗,以及国旗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国旗、颜色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模块三第三单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有关Pompeii和Loulan的图文信息,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对两个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接受了,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追求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目标,而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只有透彻地领会教材,领悟编者意图,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准确地握教材,实现高效课堂。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的解说流程:一、分析教材,心中有数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三、策略精当,给力课堂

    一、分析教材,心中有数

    四年级下册共有十二个单元(整册书知识树),我解说的是“回归”单元。

    “回归”单元在整本书中的地位、作用:

    1、本单元有记叙文、有诗歌,内容丰富,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本单元内容为整册书乃至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出示单元知识树)“回归”这一主题蕴含着十分广博而深沉的

    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七子之歌》、《朱鹮飞回来了》和一个语文天地。《七子之歌》是着名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写的一组诗歌,课文选录了其中《澳门》、《香港》两首。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等地饱受凌辱与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朱鹮飞回来了》讲了野生动物回归祖国的见闻。

    “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我的摘录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摘录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习并积累名言名句。“开卷有益”围绕“回归”这一主题编排了记叙文《陈嘉庚的故事》和外国寓言故事《皮匠和银行家》。《陈嘉庚的故事》讲述了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归祖国的人生之路。《皮匠和银行家》讲了人在有钱后回归快乐的劳动生活的故事。“初显身手”栏目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学唱《七子之歌》,查找关于“七子”的资料。“笔下生花”对个人学期总结的内容做了指导,并在态度和表达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金钥匙”栏目引导学生自己要学会纵向比较,看到进步;还要学会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为“笔下生花”做铺垫。

    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提高学生理解词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知识树)第二学段课标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方面都有明确地规定。

    1、识字写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口语交际: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综合性学习: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根据第二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认知特点,制定本单元目标:

    (1)知识: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19个,写字15个,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交流后补充。背诵《七子之歌》、两首古诗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理解“梦寐不忘、灵魂、关注、灭绝、踪迹、寻觅、叮嘱、小心翼翼、悉心、照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历史背景、生活实际等方法弄懂重点词句的意思。积极搜集有关“七子”和朱鹮等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按照“金钥匙”和“笔下生花”的指导,写好个人学期总结。

    (3)情感:感受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接受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历史背景、生活实际等方法弄懂重点词句的意思。

    2、感受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接受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三、策略精当,给力课堂

    1、贯彻整体性原则。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感悟,可先学习主体课文《七子之歌》和自读课文《陈嘉庚的故事》。这两篇课文从不同层面但却从同一角度体现了“回归”主题。将这两篇课文互相印证着学习,便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初步理解感悟“回归”这一主题的内涵。

    2、引导学生角色移位。“回归”这一单元主题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移位,入文、入境、入戏,以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如学习《七子之歌》,因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年代,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难度,我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位背井离乡漂泊的游子,假如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倍受欺凌的弱者,假如自己的家乡被列强侵占,那时将有何感受?那时最渴望得到的将是什么?引导学生入文、入境,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回归”的内涵,从中受到强烈的爱国教育。

    学习《皮匠与银行家》要学生编演课本剧,促使学生对课文的更深理解,加强语文素养的综合实践。但若想学生编演成功,就需要引导学生角色移位,帮助学生进入其当时的环境,能“入境”才能真正“入文”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入文”才会“入戏”,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才会有真情实感。

    3、注重搜集信息和默读能力。《课标》在“前言”部分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本单元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大量信息。

    如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七子”指哪七子,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有关朱鹮的资料,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义举等等。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回归"这一单元主题的深厚的内涵。

    学生马上就要步入高年级段的学习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默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边圈点批画;画出重点词句,画出不懂的问题还应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问题看法。如学习《朱鹮飞回来了》,应引导学会结合课后习题"文章的题目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4、课外延伸,加深感悟

    学完《七子之歌》后,让学生阅读《宝岛台湾》,深刻体会作者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学完《朱鹮飞回来了》以后,让学生阅读《伤雁牵动万人心》,教育学生要保护野生动物,让它们回归自然。

第8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与应用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整合与渗透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质。加强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

一、加强课内知识整合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将原本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导致语文知识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而知识的整合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帮助初中生对语文知识形成完整认知。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初中语文课程统整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的,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主题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精彩纷呈,教师有必要按照课文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主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涉猎应有的知识。可以说,没有整合,就没有章法,就没有秩序,也会失去语文的“筋骨”。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知识的简单拼凑,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将课本内容进行巧妙融合及合理归纳,引导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所谓精读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站稳出发点之后,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内容,还应该有所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具体而言,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微调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结合教学计划,将具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课文结合在一起教学,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如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和第五单元中的《小溪流的歌》都是讲述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文章,而第七单元中的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春》《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都是古人所写,表达了古人眼中的自然美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时期山水景色与现代山水景色的差别,使学生形成爱护自然的情怀。

二、加强课内外知识整合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课外知识浩如烟海,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课内知识,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其实,初中语文课外资源丰富多彩,与很多课内知识有着密切的契合点,关键要靠教师深入挖掘,使课内外知识连成一线,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笔者的惯用做法是将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课业紧张,安排他们去阅读《水浒传》原著显然是不可能的。电视剧《水浒传》忠于原著,可以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加跨学科整合

博伊尔(1995)指出:“学生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必须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发现将各个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有鉴于此,课程统整视域下,语言、数学等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被视作推动整个课程学习的工具。传统的学科教育主张各学科单独分开教学,但是课程统整提倡的是超越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施教学活动,即实现跨学科整合。这对初中语文教学不无启发。

第9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大潮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更加凸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围绕单元主题组编、整合教材内容的显著特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系统地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对于教师创造性使用和发掘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也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在新课程语境下,语文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要如何做到合理的扬弃呢? 笔者认为主题单元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一个创新途径,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走进文本”和“整合教学内容”。

一、主题单元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主题单元教学”?核心就在于“主题”二字。所谓“主题”,不能简单、粗浅地理解为一组文章的“主旨思想”或“话题”,而是要将其作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点,或是语文信息整合的“粘合剂”加以关注和应用。这也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单元教学探究的主流趋势。与以往的单元教学不同的是,主题单元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撰,改变了以往教材中以记叙的中心、顺序或人物描写等标准来划分教学单元,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关于语文的学习经验和体验,分别列出如“亲近文学”、“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教材主题。这种主题单元的设置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内在与多重的联系,使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被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主题”,引导学生从中真实地、多角度地获取语文信息,实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因此,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重点突出其“主题”性和“单元”味,把握好四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不仅要实现知识或能力发展的系统化和序列化,这里所讲的系统性,首先是将主题单元教学视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系统,在有效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体验,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

2.整体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整体意识,教案设计要以单元的形式加以展现,在单元主题的统摄下整合教学内容,使每篇课文的教学都紧扣单元主题进行联系、补充、环环相扣,达到巩固课程知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目的。

3.生成性原则。语文课程教学是基于文章的人文层面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认识、反应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教师在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课程教学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地取舍和调整课时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弹性化”方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

4.资源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单纯应用,更要求“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深入地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要联系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跨学科资源乃至于生活资源,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文本的拓展阅读和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主题单元有效教学的基本步骤

结合主题单元教学内涵的研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将整体单元划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整体阅读、确定目标――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回首要点、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自我提升。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是由《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3篇课文构成的,统观教材可以发现,该单元实质上都是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整合阅读可以组成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

1.整体阅读,确定目标。在单元学习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语文能力初步发展的客观学情,在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要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的阅读线索,以便于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地领会“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对此,教师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特点,从中掌握“诚实守信”的单元主题。

(2)引导学生掌握单元课文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入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指导学生发现体现文章主题的关键词句,共同了解单元的主题思想。如《诚实与信任》可直接从课题入手,《珍珠鸟》的文本导读可从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入手,《九色鹿》则可以由调达前后行为的变化来帮助学生发现九色鹿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有目标的文本阅读中与课文展开深层次对话,真正地走近“诚实守信”的单元模块主题。

2.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在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并形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第二步就需要更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学习,进行细致的比较、探究,求同存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体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地攻克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有效的对话,展开深入的文本解读与探究学习,必须确定学生与文本学习间的对话基点,以保证物化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本阅读与问题情境领悟中、体会文本的关键词句。《珍珠鸟》一课就可以在文章教学前利用诗词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如师生共同朗诵白居易的《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进而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并就文章的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提出问题: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也可以联系文章中的若干描写片段,如“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从文本的意象描写出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和文本带来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理解并与文本视域实现有机融合。

(2)寻找文本空白,深层次感受课文的主题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存在的连接空缺即“空白”进行想象性与创造性的填补,从“文字漏掉的神韵”中感受“含蓄无垠,思致微妙”之境。《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平平淡淡,但为什么小红车主人的话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就启发了学生要深入发掘文中对话所蕴藏的情感、韵律,最后发现文章主题: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实与信任”。

3.回首要点,总结归纳。单元的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在所有课文学习后,回过头来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比较,努力攻克难点。其教学关键就在于师生、生生合作,比较单元内各篇文章的异同点,并以此作为统领学习的主线,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课文主题。就本单元而言,三篇主讲课文中,《诚实与信任》“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阐述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从人与鸟的角度讲述了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九色鹿》也从侧面谴责了“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从不同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中发现诚信,并作为单元主题探究的主线,足以加深学生对诚实信任的理解。通过教师对文章探究结果的梳理、归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单元主题形成新的认识,在文章写作方法、结构设计的理解方面得到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