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第1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学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一)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位

《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注意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二)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方面面临的德育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德育问题主要是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提到电脑就想到游戏。甚至有很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对于孩子接触电脑是担忧多于放心的,一方面希望孩子能通过练习更好得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会沉迷于电脑游戏中。

目前,网络技术的发达也给青少年德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出台就显得是及时雨了。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德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寻找多种渠道,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重视细节,抓好课堂规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细节部分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全面落实。

1.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教室整理机房的时候偶尔会出现鼠标球不见了,耳麦的海绵破损了、键盘等受到了损坏。自从区里推出计算机教室设备登记本后,我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并及时教育。学生慢慢地从一个积极管理自己使用的电脑,慢慢成为一个爱护电脑的小主人。

2.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目前信息技术课在每个星期只有一节,每位老师所教授的班级又多,管理起来总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课堂学习登记本。班级的同学按座位进行4~5人为一组,采取组员轮流登记的办法,在课后对该组全体成员进行评分登记。

在对一个班使用了一个学年后发现,学生的课堂纪律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作业完成率和上交情况相对于其他3个班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研究和把握德育能渗透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度,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

1.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教师在备写学期、课时计划中均要渗透德育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学、自主、自动等良好个性品质,并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

2.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严格遵守《全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有助于学生迈好网络第一步。通过对网络受骗、网上散布谣言、浏览非法网站、抄袭他人知识等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孩子自己来说说对事件的看法,辨别是非。这样才真的能让他们避免在网络中受到伤害,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懂得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六年级的网站制作、小课题研究都是工作量很大的事情,如果单凭一个人来完成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些任务改由一个小组来完成不仅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责任感,为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性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德育延伸到课外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渗透的又一渠道。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喜爱信息技术的情感,会用、乐用信息技术。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着、接受着,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项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我们的沟通无限。网络,让我们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利用E-mail、QQ等网络交流、聊天的工具,便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课后的交流。

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中开辟“家校通”功能,为每位学生和家长都建立了账号。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校通”和每位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一些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总之,德育活动的进行,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天长地久,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励着他们朝着健全的人格目标健康地成长。让德育这双隐形的翅膀帮助学生更好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2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106-03

一、调查目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一个合格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如同传统工业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一样。为此,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作出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寄希望于信息技术课科任教师的身上,而是需要依靠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来加以保证的,就如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个别品德课教师的努力,而需要依靠教师整体的道德素养来予以保证一样。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1]。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在于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将成为制约整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程和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对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十分需要而且非常迫切。本人对广西百色市的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西部地区百色市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具体涉及了百色市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靖西、凌云、隆林等县的部分小学、初中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涵盖全市最发达、中等发达和最不发达地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教师。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中问卷的结构和题目主要是以王吉庆编著的《信息素养论》及美国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等重要文献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基础,自行编制。主要包括四大块内容:(1)信息意识;(2)信息知识;(3)信息能力;(4)信息道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261份,问卷有效率为96.7%。同时,还对右江区、田阳、隆林等县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信息意识情况分析

百色市的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百色市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有90%左右的人认识到当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有着积极的需求态度。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缺乏和信息来源渠道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里尚有超过30%的教师对新信息的接收不够及时、对新信息反应缺乏敏感性。在访谈中发现,居然有近30%的教育者对教育部提出的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决定尚不知道。

(二)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百色市的农村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百色市农村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相当缺乏的,只有约30%的农村教师比较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常识;对现代信息系统工作原理、结构与组成比较熟悉的还不足30%;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的人也不多,略超过4成。据调查,在这些对现代信息技术比较了解和掌握的教师中,40岁以下的超过了80%,说明青年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比中老年教师要好的多。

(三)教师的信息能力情况分析

百色市农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百色市农村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来搜寻和查找、加工处理以及传播表达信息的教师不足30%。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也是绝大部分集中在青年教师中,40岁以下的超过80%。这与他们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相一致的。

(四)教师的信息道德情况分析

百色市农村教师信息道德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说明:百色市农村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总体上是良好的。虽然可能由于受信息知识缺乏的影响,使得有近30%教师关于信息道德的认知水平不高,但90%左右的教师有积极的信息道德情感和较强的信息道德意志,无不良信息道德行为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3.87%。这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结合他们的信息道德情感和信息道德意志情况看,可以理解为是凝结在他们身上的一般的道德和特殊的职业道德在信息领域中的迁移所致;另一方面,教师中“无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的高比例与他们掌握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低比例也有关。

(五)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分析

综合各项调查的结果来看: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中A、B、C、D的含义:

A――信息意识。其中:A1: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A2:对信息需求的积极性高;

A3:对信息的反应敏感;

B――信息知识。其中:B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常识;

B2:理解信息系统工作原理;

B3:熟悉信息系统结构与组成;

B4:知道信息技术的作用;

C――信息能力。其中:C1:较强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C2:较强的信息理解与获取能力;

C3: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C4: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

D――信息道德。其中:D1:较高的信息道德认知水平;

D2:积极的信息道德情感;

D3:较强的信息道德意志;

D4:无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诸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虽然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水平相对较高,但作为衡量教师信息素养核心指标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的水平还很低,所以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也就比较低。造成百色市农村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主观上,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领导对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素养重视不足,教师本身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也不强。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工作之余或是三五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或是打扑克麻将,或是折腾点小生意等,而不是想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素质;客观上,百色市位于广西的西部,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全市12个县区,其中10个县为国定贫困县,2个为区定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用于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经费很有限。我们对来自30所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对“你所在学校有多少台电脑?能上互联网吗”的回答情况是:电脑数超过两台的有7所,占23.3%;1~2台的有11所,占36.7%;1台都没有的有12所,占40%。能上互联网的有8所,占26.7%;不能上互联网的有22所,占73.3%。而且,百色市的农村大部分属于山区,民族众多,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有些处于“隔山能对话,步行得半天”的状况。这给学校布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完全小学1 810所,而村级以下的教学点则有2 674个,形成了小学学校布局过于分散、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这无疑给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又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教学点的教师只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多年级多学科的复式教学上,无暇顾及其他。

四、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怎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呢?以下几方面无疑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加大宣传和学习力度,提高认识,清除思想障碍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把人们思想上的障碍扫除以后,才有可能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创造前提条件。因而需要加大宣传和信息科学学习力度,让地方党政领导及教育行政官员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让教师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信息的增长每3~5年增加一倍,使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在更少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其中,建立起新的观念,运用新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方法和模式,培养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就是必须的。

(二)加大对培养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所需经费的投入是关键所在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需要一整套的相应配套软、硬件信息基础设施做支撑,否则“巧妇”也真是会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所需经费投入。

首先应强调政府投入为主。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世界各国通常的做法。美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计划5年内拨款20亿美元,资助所有的公立学校联网;从1998年起,决定每年拨款2.4亿美元,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3]。日本制定了面向学校利用因特网的特别优惠政策,中小学利用网络的通信费用,由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用户1.7万日元的补贴,并每年用地方税金补助约80亿日元。2000年1月 10日,韩国教育部也发表了一项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计划,“年内将投入5 679亿韩元普及信息教育,向全国1万多所中小学校追加12万台计算机,向34万名教师追加提供7万多台计算机,实现每个教师一台计算机,并计划每年对25%的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4]。有鉴于此,政府部门要把此项工作当作目前最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加快和加大对此项工程的经费投入。

其次是社会渠道筹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所需的巨额经费开支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多渠道进行社会筹资,这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因此,地方政府既要出台各种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鼓励和吸引本地和外地有经济实力的团体、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呼吁社会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大家捐资助教。

再次是学校和教师也要投入。除了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以外,学校和教师也应该按一定的比例承担一定的经费投入。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校都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三)短期的培训很重要,专门脱产进修效果才是最佳的方式

根据当地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强、精力旺盛、乐于学习的青年教师,制定和落实好这类教师的短期培训计划,有助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但是,对于那些大部分没有基础的教师而言,短期的培训收获不大,最好的方式是脱产进修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比较好、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基本上是最近十年左右从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学生,而那些通过函授学习及自学考试取得高一级学历的人,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四)加强整体规划,优化组合,调整学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必由之路

由于先天不足,提高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因而要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把每一点资源利用充分,才能为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效益保障。为缓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教育经费和学校、教师数量之间的“僧多粥少”的矛盾,有必要对整个地区的学校重新规划、调整布局。调整重点放在农村小学。应撤并一些学校,特别是复式教学点,把相邻的几所小学或教学点合拼成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小,对学生采用寄宿制,专门由一名生活教师或教师轮流值日(周),负责学生的食宿生活工作。这样才能既解决学生因路远、年龄小不能按时到校上课的难题。

(五)在当前,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增进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应成为培训重点

由于农村教师的信息知识非常欠缺,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增进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就成为当前培训的重点任务。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当然,在重点加强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第3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教师德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1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教师德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2

 

一、指导思想:

 

围绕“打造具有平民情结的农村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理念,努力贯彻宜都二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德育目标,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优化“健康讲座、课堂教学、团队辅导、个别咨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抓班风、学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1、继续从严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合格的示范学校的学生。完善并加强住宿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习标兵、行为示范生正面典型的宣传,违纪学生转化。

 

3、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开展人生规划辅导。

 

4、抚贫帮困基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核准、发放。

 

5、加强班级、年级和学校家长学校建设,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6、计划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对年级德育工作的研讨,对年级德育工作进行指导、服务、督查和评价,协助各年级组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7、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加强《自律读本》的学习,尤其是高一。

 

8、继续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

 

9、加强德育课题研究。

 

三、学校德育特色和各年级工作重点

 

实施“和、善、行、信”教育。

 

“和”,主要指和谐思想教育,这主要是顺应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为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中心工作服务,主要包含同学和谐、师生和谐、亲子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和”的教育要在全校展开,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活。

 

“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为人处世心存善念,待人接物保持善行。高一年级以“善”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新生的角色适应和日常规范、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年级和班集体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行”,要求我们的学生为心中的理想应付诸行动,奋发图强。高二年级以“行”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各种层次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信”,只有怀抱诚信之心、必胜之念,不惧艰难,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高三年级以“信”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学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备考指导。要激发各层次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营造科学、有序、前瞻、高效的备考氛围。

 

说明:

 

1、年级组全面负责年级学生管理和教育,要依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落实本年级学生德育工作目标,并参与对本年级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

 

2、各年级根据学校计划和年级具体情况,按照团学联的要求组织开好每月的主题班团活动,并进行督查。

 

3、各年级至少每两周要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并做好记录。

 

4、分管本年级学生工作的年级副主任全面负责本年级的学生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督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在本年级的实施情况。

 

5、政教室每周一主持召开年级副主任工作会。

 

6、对于学生中的违纪事件,年级要全面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和处理建议报政教室审核,并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涉及跨年级的由政教室协调调查,涉及校外的由保卫科报公安机关处理。

 

7、《班主任工作手册》在学期结束时交学校政教室评估并存档。

 

8、各年级要积极承办团市委、市教育局和学校临时下达的各项教育工作。

 

四、分月工作:

 

九月:

 

1、各班根据年级工作计划制定班级计划,调整班委会、团支部干部并上报年级组。

 

2、全校各年级的常规检查和安全教育。

 

3、高一年级军训、入学教育、等工作。

 

4、利用班会学习学校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自查活动。

 

5、团委会、学生会纳新换届工作。

 

6、新学期学生干部大会。(团学联)

 

7、新高一学生团组织关系的接转和团籍注册。

 

8、以第二十七个教师节为契机,举行尊师重教的主题活动。

 

9、班团活动主题(高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高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十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班团活动主题(高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高二:责任伴我成长)

 

3、秋季学校运动会。

 

4、适时开展户外群体活动。

 

5、组织学生赴德育基地参加活动。

 

十一月:

 

1、业余党校开课培训。

 

2、班团活动主题(高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高二:勤俭从我做起)

 

3、期中考试后各班召开家长会,开设智慧家长课堂。

 

4、建立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档案和高三年级第一次心理辅导讲座及团队心理辅导。

 

5、安全教育讲座。

 

十二月:

 

1、高三年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

 

2、班团活动主题(网络世界真精彩)

 

3、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元月:

 

1、各班主任和班集体工作考核汇总,分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2、法制教育讲座。

 

3、“评优”系列表彰。

 

第4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那么,对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在课堂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了每位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先转变观念,强化德育渗透意识

要让信息技术教师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推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障。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抓住教学内容中德育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著名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又如在讲信息数字化,讲二进制数时,可介绍二进制数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次发明的,但是他是根据中国的八卦发明的。

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计算机硬件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是非常尖端的技术,一般只为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少部分国家和地区所掌握。我国地广人多,市场潜力非常大,而中国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只相当于美国产品和台湾产品的组装工厂,巨额利润被少数几个国家所瓜分。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目前中国人所使用的应用软件,大部分由美国人研发,比如office系列、大部分的编程语言、图形处理软件、工程控制软件……而中国人所编写的软件比较出名的只有金山公司的wps系列,网络上的Foxmail,以及一些杀毒软件和常用软件,在激烈的应用软件竞争中市场的占有率很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国产软件,并呼吁广大师生对民族软件给予大力支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信息技术各种设备,树立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

1.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穿好脚套才能进入机房,培养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二是要求学生安静有序地坐到指定的座位上,做到人机对应,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上机登记册,按正确的方法开关机,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四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关注学习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独立思考以获取答案,学会思考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要勇于尝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比如在初二选修教材VB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程序关键步子和过程,碰到错误后,老师不要急着帮他们解决问题,而要让他们自己尝试检查、修改程序,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同时如果学生努力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任务的完成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任何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而且,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操作难点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课的开始,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比如,我上课前会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慢慢安静下来等待上课,在每节课开始前总是尽可能地用精美的图片或生动的动画或视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欣赏漂亮的图片、活泼的动画及美妙的音乐的同时,从内心里产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强烈需求和愿望。创设美的情境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5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要机构,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强调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1 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 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 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 原因分析

2.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 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 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 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 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4 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2):34-36.

第6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滘桥边,是一所农村学校。1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部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第7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会计 人员素质 途径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1.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所导致的。部分会计人员一方面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处理好会计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法律和法规的不熟悉以及对政策的把握缺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小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是对整个企业利益的负面影响。因此努力和注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工作。

2.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发展需要、经济结构两者之间的失衡。我国的社会经济每年都不同,每十年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而我国的会计人员的学历和工作水平却都仍然停留在过去,提升的幅度不大,这样就逐渐的导致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平衡,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历低、工作水平低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制约着会计事业的发展,所以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就成为了清楚会计事业发展道路阻碍的重要工作。

3.会计执业保护不善。会计岗位都要求持证上岗,但是当前的状况却与初衷相反,不少的无证会计从业人员仍然在做着会计工作,他们不仅霸占了岗位,还拉低的岗位水平,不懂会计知识却仍然参与会计工作,这是对会计制度的不尊重,导致了会计工作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当前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在会计工作的模式和工作系统上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和现实工作需要相契合。那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我们就应该积极的去吸收新概念和新技术,通过创新来开辟一条道路。

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更替和知识淘汰都异常的迅速,往往是我们还没有发觉的时候,新技术和新理论就已经出现,那么我们在学校或者工作当中所学会的内容就会面临淘汰的局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优势不落于人后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和思想来进行工作和学习,能够与时俱进,去积极的学习新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利用现有知识,对其进行升级和深化,保持自己工作的动力和竞争的实力。

2.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即会计工作的合法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对照会计法规,知法守法廉洁自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财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心无杂念,依法办事。

3.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迎着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春风,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毋庸置疑,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会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参加到工作当中之后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再教育来实现,这一过程是会计人员吸收现代先进知识,跟上时代脚步的主要过程,是他们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了解时代动向的重要过程,也是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关键过程。企业重视会计人员再教育工作,积极的投入开展,将会计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再培训、再教育,让他们的水平得到提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合理规划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合格会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一是可由理论和实务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负责制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建立符合时展的知识体系,适时调整教育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二是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会计人员所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将受教育的会计人员分为不同层次或不同群体,以统一的培训规划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各层次、群体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会计人才。真正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更应是道德专家。会计人员道德意识的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行业的大事来抓。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原则,进一步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道德决策能力。

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和现代技术,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参与培训和接受教学的对象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效果也非常的好。知识经济时代比拼的就是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程度,所以各项技术和知识都是将来工作当中的竞争筹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会计人员的思维,还可以让他们更加容易吸收这些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8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5.12汶川地震后,在思科公司的“思蜀援川”项目的大力支持下,灾区的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设备方面已经在全国取得了领先水平,部分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已经超过部分经济发达地区。

在地震前,该地区的大部分教育设备老化、教师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教师教育理念传统。地震后,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完善,而教师的信息素养没及时得到提高,致使“思蜀援川”项目的各种先进教育设备在教学中没有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本研究对象的23所学校是根据不同学校层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类型(职业学校、高校、民族学校、义务教育初级学校、重点中学)、不同地区(城市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乡镇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抽取的。通过极具代表性的23所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探讨灾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课题研究意义

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文中曾指出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化教育是三化教育,分别为信息化教育、多媒体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现代教育又是三高教育,即高效率教育、高效益教育、高质量教育;并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

所以,地震灾区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亟待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发挥先进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作用。本文就灾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并结合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探讨出相关的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策略,从而提高援建设备的使用效果。加快灾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步伐。为其他与地震灾区相似的地区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

二、本课题中“信息素养”的界定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作为依据。本研究把信息素养界定为以下分类(见图2-1)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综合利用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具备的一种素质。

图2-1 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图

三、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1.地震灾区教师信息意识调查分析

通过对收回的965份网络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有56%的教师能基本了解一些新技术,有15%的教师想学,但是觉得学习很困难,仅有5%的教师不想再学习新技术。这些数据表现出教师对于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新技术期望能尽快学习掌握的占主流部分,只是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各种新技术,其主要原因是学习存在困难。

对以上有关教师信息意识的问卷数据分析,灾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比较积极,只是少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太大影响,在基础硬件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的地震灾区,教师的信息意识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大部分教师都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

2.地震灾区教师信息技能调查分析

灾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关的信息技能,可以通过教师在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一般技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相关软件操作技能)来反映。调查发现,56%的教师基本能够使用计算机,但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够顺畅的使用。而能够单独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只有27%,并且有8%的教师对计算机操作基本很少使用。

教师在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和一般计算机操作技能时,对于常用软件Excel、QQ、演示文档等的使用一般都在80%以上,只是对部分软件(如网页制作软件)或者新型工具(WIKI)等的使用较少,但比例最少都在15%以上。教师的信息技能还是比较乐观,在教学中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基本能够满足,教师使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主要还停留在计算机的工具性上,而通过计算机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提升。

3.地震灾区教师信息知识调查分析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并通过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人们的意识、情感和道德也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信息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历史的认识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知识。

4.地震灾区教师信息道德调查分析

对教师问卷“您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的数据调查分析;有2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62%的教师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而有9%的教师不清楚什么是信息伦理道德。从而可以看出,在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大部分教师知道信息伦理道德,并在信息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仍然还有少数教师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伦理道德,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所以,加强教师信息伦理道德知识的学习很有必要,只有在所有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不断提高并自觉遵守后,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

5.教师多媒体信息意识调查分析

地震灾区中小学目前主要的信息化设备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普通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子投票器(仅都江堰中学拥有)、液晶电视。教师在使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过程时,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使用比较熟练,使用频率较高,并且很乐意继续学习;获取信息的意识较强。仅仅部分高龄教师信息意识比较薄弱。

6.地震灾区教师教育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学科整合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把各种资源和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学科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调查中发现,46%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45%的教师很清楚学科整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使用较少,但是还是有9%的教师不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或者是没听说过。这说明地震灾区教师对学科整合的教育素养理解很浅薄。在教学中,虽然教师能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大多仅仅限于多媒体的使用,而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7.地震灾区教师学科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通过访谈得知,教师都是专职专用,教师专业比较对口,在教学中都在不断探究学习自己学科知识技能。都能很好的胜任自己学科的教学。各个学校都成立了学科教研室,都用“以老带新”、“以优帮差”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快新教师成长,提高新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让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在经济和教育重视程度低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学科素养不太乐观,部分教师仅限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上,对学科专业知识专研程度不够。

8.地震灾区教师科研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教学硬件的提升推进了教学研究与改革,一些学校非常重视教育创新,出台了鼓励政策和管理措施,激发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例如:北川中学在教改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教学竞技比赛和课堂展示活动共83人次获奖。还申请了一批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2011年还获得了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集体备课方式及效果的探索”,启动了创建“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 的工作。

在应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同时,一些学校也将网络、软件等应用等纳入教改规划。例如:平武中学计划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建学科学习网站,尝试网络教研制度,推行电子备课,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并推进师生个人博客、班级网站、校园网站的建设,实现网络共享空间,提供更多资源的交流。

四、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

1.学校领导缺乏信息化系统应用规划

调查发现,学校的领导都有大力发展学校信息化的想法,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或者较为片面。他们认为,信息化就是要配置完备的信息化设备,而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就是配置的完备率,不完备的设备配置就无法进行教学和管理等等。

2.教师信息技能水平乐观,学科整合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但从访谈的结果看到,很少有教师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进行课堂准备,很多教师是根据获取到的资源进行备课,没有设计而言,只能循规蹈矩,也就不需要过多的课件设计制作技巧。教师眼中的课件即是演示型课件,缺乏对交互式课件的认识;

3.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抛弃有效的部分传统教学方式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70%以上的教师都是把网络上搜索到的教学资源直接搬到电脑上,直接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有些教师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直接录入到计算机机,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他们认为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情愿自己看书,在教师所谓的“多媒体”课堂上没有积极性。从而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信息化手段的滥用

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展示教学内容过多,学生不容易接受。大部分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并在教学之前,收集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图片和视频,并在教学课堂上全堂灌输。这样虽然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内容,让课堂气氛也比较热闹。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没有交流的时间,使教学成为一个程序性的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现阶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从而偏离教学目标,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第9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迅速普及,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不可缺少。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为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特别是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面对网络给青少年良好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让青少年在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不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

学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采取相应措施,以信息促德育,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一、完善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奠基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促进学校建立微机室,建立校园局域网,并且与互联网连接,筹建自己的网站信息平台;设置有效的不良信息和不良网站过滤技术和病毒防护措施,安排专职电教管理人员,定期对所有计算机进行检查、维护。

二、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我们要通过校本培训、示范课和观摩课、专题研讨会、听专家讲座、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提高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通过订阅《电脑爱好者》《中国电脑教育报》等有关报纸杂志,了解外界信息,掌握教育动态,参与信息交流,积极参与网络道德教育的研讨活动,适应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三、提供内容全面的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娱乐

当前,很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校园网,可是学生主动光顾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校园网呈现形式过于正规化、成人化。比如网页分栏中只有学校概况、工作安排、教学科研等,确实缺少趣味性;二是校园网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教师管理者的,校园网的内容脱离不了传统的说教形式,缺少趣味性;三是没有学生喜欢的各种游戏,尤其是健康新奇的游戏。所以,我们在建设校园网站时要扣紧思想道德的脉搏,多给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机会,请他们畅谈心声,共同搭建一个师生息息相通的平台。校园网走出冷清的出路在于想学生之所想,吸引他们真正融入和参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校园网可以充实以下内容:

1.网上书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课外读物,可以包括科普类、健康类、童话类、常识类、作文类,学生可以上网读书。

2.动画场:给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学生可以在线免费收看。

3.知心信箱: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空间。开设师生对话、学生对话聊天室,学生有什么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困难或当面不能说出口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

4.文苑:学生可以自己写文章,将自己写的文章,随时传到写作天地的栏目里。

5.游戏天地:给学生提供很多小型游戏,如智力类、学习类等等。

6.网上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习题、试卷,学校比较好的一些优质课的录相,学生可以上网学习、听课。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

一是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以及班主任、共青团等的教育功能,告知学生提倡网络文明用语,发表言论不违背社会公德和国家法令,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二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上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多媒体电脑课件比赛、科学幻想绘画以及举办“网络与现代文明”的大辩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网络生活;四是广泛开展“绿色文明上网”行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掌握网络这一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清理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配合文化稽查部门在双休日、寒暑假,经常深入网吧、游戏厅等营业性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对进入这些场所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同公安、城管、文化、工商等部门一起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学校周围200米以内的游戏厅和营业性网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

六、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为让学生告别“网吧”,走进校园“绿网”,学校的网络应在周末和假期等课外时间开放。除了提供校园网站上的学习娱乐的资源外,还可以把一些好的网站介绍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娱乐。在学习之余,要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学校可成立“专题小报集”“寓言故事动画集”“个人网页集”和“机器人基地”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使那些爱好计算机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至于沉迷“网吧”,浪费青春。

七、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要通过发放民意调查表和家长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网络教育情况。通过对学生家庭网络教育情况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信息技术道德教育”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举办信息技术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教会孩子进行正确选择。同时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掌握孩子上网内容,控制好孩子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严格控制孩子外出上网,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和家庭的适时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