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信息资源概论全文(5篇)

信息资源概论

第1篇: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一、新形势下卫生健康行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新挑战

1.档案内容不断丰富。现阶段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一般为本科学历以上,临床医生的学历大部分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补充档案材料相对较多,例如每年年度考核材料、历年工资调整表、在职期间取得的成人教育学历或同等学力研究生学位、中初级职称考试合格人员登记表、高级职称评定表、党团材料、劳动合同书、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等。平均每卷人事档案约100页。伴随着人事人员个人成长、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及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档案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纸质档案业务量不断增加,与日俱增的档案管理工作量对于日常档案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2.档案数量与日俱增。随着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院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补充,档案数量与日俱增,相继带来业务量的不断激增,档案数量的增长为档案库房管理、档案库容量和日常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档案载体愈加多样。随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日趋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完善、规范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大连市卫生健康行业人才中心开展档案规范化整理及电子化加工,根据《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等要求,规范档案目录、档案分类、档案材料排序、档案装订工作,根据《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要求,规范电子档案图像清晰度及数据挂接准确度工作。目前已累计制作完成电子档案9800卷。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涉及保管条件和要求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难题。4.档案利用需求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档案利用需求不断加剧,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合理充分利用档案信息,使所保管档案满足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查询的需求,将数据运用到卫生指标计算、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如何满足日益扩大的档案利用需求成为档案管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分析

1.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对档案重要性宣传不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重要性的宣传不够,用人单位和存档人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如果档案的收集和鉴定没有规范管理,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就无法保证安全到位,档案信息管理环节的统计、检索、利用等管理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实体依据。(2)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每管理1千卷干部人事档案一般应当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目前档案管理人员明显配备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参加业务培训及与其他档案管理单位交流的机会也很少,工作中经常有探索,有创造,无交流,档案工作采用先前沿用下来的习惯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摸石头过河,缺少与其他档案管理单位必要的沟通和交流。(3)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力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重保管,轻利用”,只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环节,忽视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力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不主动,没能为当地卫生行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2.理论的分析。(1)从档案学角度分析。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这使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档案资源的积累具有缓慢性。人事档案具有现实性、动态性、保密性和专指性的特点。档案价值的潜在性规律导致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档案工作的成效和价值不突出。(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性工作,在经济社会中很难短时间内给组织带来丰厚的利润,档案作用的发挥没能引起重视。档案管理在经济社会中不受重视的现状得不到有效改善,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宣传普及档案政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形式多样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知识宣传,介绍档案材料内容、形成过程及主要功能,提高用人单位和存档人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档案材料收集意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指导,做好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政策解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做好档案转递工作。

2.强化服务理念。档案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完善现有工作制度,从制度入手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坚守初心,始终践行为人员服务的宗旨,认真做好窗口服务工作,完善人事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相关业务一次性办结,提升软环境建设,方便服务对象,创新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使档案管理与窗口服务的每一项内容落到实处,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有电子档案系统不仅用于查看纸质档案材料,更要用于档案信息查询利用,不断拓展利用方式,探索新的档案信息平台,利用微信小程序实现个人权限的档案利用,及时了解个人档案材料更新状态等。在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证档案信息安全。面对新形势下卫生健康行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新挑战,档案部门要不断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持续推动大连市卫生健康行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推进“健康大连”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服务保障、高端智库”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秋慧,档案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1(5).

[4]郭芳芳,福州市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第2篇: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本文针对信管专业学生对纯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在教学中为学生提前准备好问题、案例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本理论、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以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纯理论课程;任务分配;自主学习;讲解分析

一、现状

信管专业是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于一体,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我院信管专业开设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没有实验,只有理论。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据教材讲授理论知识,而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会越来越低,而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负面情绪再度传染给学生,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鉴于这个问题,现给出我院信管专业12级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改革方法以探讨。

二、给出问题,快速阅读,解答问题

基础理论章节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针对一章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提出,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给出。问题的设计要有代表性,要抓住核心。设计好问题后,在课堂上,先把问题公布给学生,学生再开始针对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接着可以互相探讨。当学生探讨之后,教师开始就一个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完全正确,接着分析下一个问题;若答案错误或不完善,教师对于该问题进行更正或补充。教师最后就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大力进行肯定,以增强学生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管理与评价”、“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内容分析。

三、给出任务,课外准备,课内讲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将所要学的知识与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明确问题需要的知识结构,并在教师的支持、指导、帮助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2]。新理论内容指教材提到但讲解较少,或者教材就未提到的新内容。针对新理论内容的教学过程。提前给学生分配新理论课题任务。根据新任务,学生提前在课外完成资料搜索、整理等工作,写好讲义。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在课前把讲义发给教师,教师要在课前仔细阅读所有学生的讲义,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抽取完成这些代表性作品的学生上台讲解新内容。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上台的机会,这样可以督促所有学生都认真准备。教师也要积极准备大量资料,以便在学生讲解完后进行总结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大数据技术”、“云存储”、“个人信息安全”、“数据恢复”、“全光网”等新内容分析。

四、给出案例,分组学习,汇报作品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最后推导出结论[3]。教学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能涵盖该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并且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可实践性和启发性[4]。信息资源管理课程中有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这一章中列举了“信息资源采集技术”、“信息资源压缩技术”、“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和“信息资源输出技术”等内容。这些技术教材上只是列举出来,却没有讲授具体方法过程,还有些新技术教材没有给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针对相关技术给出综合案例,展示给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种新技术进行学习,并完成一个作品。这些工作在该章内容上课前3周展开。待到上课时,学生已完成作品,分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作品,并讲授设计过程。学生演示讲解完成后,教师先要肯定学生作品,然后才能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这种技术的其他内容进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了“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动画制作”、“CorelDRAW”、“条行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3D打印技术”、“电影存储技术”、“银行系统安全”、“无线充电技术”、“3D全息投影技术”等新技术学习及作品展示讲解。

五、结束语

这三种方式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一个主角在完成一项项的任务。这些任务小到理论知识点,大到工具技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基本理论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政策,能够熟练的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管理的工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加了自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完成引导工作和总结工作。这个教学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偷懒,只要教师先改变方式,提前准备,督促并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并积极检查,给予肯定。学生也积极配合教师努力自主学习。这样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梅源等.基于ERP的信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420-424.

[2]曾祥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7):130-132.

[3]孙静.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42-43.

第3篇: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1.1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福建省本科高校信管专业布点于福州、厦门、泉州3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3所,共9所高校,分别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原来有设该专业,于2010年始可能因就业等方面原因停止招生。台湾的本科高校分成普通本科高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两大类,科技大学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科技大学设有硕士、博士点,拥有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综合考虑高校类型、办学定位、资料收集情况以及我校与台湾合作办学情况,选取福建地区4所高校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在台湾高校中,资讯管理系是一个开设时间较早的专业,且专业均归属于管理学院。福建高校开设信管专业相对较晚,部分高校开办专业较早,如1998年以前,华侨大学该专业时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5年仰恩大学开始招收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9年更名为经济信息管理。然而,大陆信管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大部分院校沿用了国家规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少部分院校(如仰恩大学)做了些许改变,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做出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定位;在专业发展方向的设定上,各院校没有明确的规定,人才的分类培养意识不强。然而台湾高校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且台湾高校注重“全人教育”i在专业方向的划分上,各高校注重学校资讯管理系的办学长处,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

(1)台湾辅仁大学:产业企业资讯管理、企业e化与产业资讯系统整合、资讯科技应用研究;

(2)龙华科技大学:网路管理与网路程式设计、软件程式设计、资料库系统应用、产业电子化资讯整合应用与管理;

(3)建国科技大学:电子商务程式设计与应用、资料库应用与企业资源规划、商业智慧系统分析;

(4)明新科技大学:资料库规划与管理、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网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与导人。由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由于福建省信管专业教师大多出身计算机科学技术。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实施以来,福建省各高校均在当年将信管专业改为工学学位。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特征和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设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校信管专业的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因此,学校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长处和教学侧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

1.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培养目标经分解可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实现,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学分学时等。不同课程模块比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必修课选修课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如何合理设置其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台湾高校的最低毕业学分相对一致,大部分为128学分;福建高校的最低学分差异较大,在160?185之间,这与各校制定学分标准不同有关。从课程模块设置上,闽台高校均有公共课程和特色课程。台湾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较细化,重点在于专业的选修课程上,重视学生在专业方向确定的基础上选修相应的课程,做到课程自主选择。福建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特色则在于实践课程的集中设置,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时间自由支配,提高实践课程的完成度,各校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从课程性质上,福建高校的理论课程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学分占最低毕业学分在80%?90%之间,实践课程集中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完成;台湾高校虽未在实践课程方面设置相应的学分,但在理论课程中设有专门的实践(实验)课时,进行阶段性实践通过认定。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福建髙校较台湾高校的选修课比例较低,只占最低毕业学分的一至三成;台湾高校选修课比重相对较高,且设有相关跨校选修课程,校际间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开”政策。

1.3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比较分析

主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有计划地开设主干课程。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专业研究与讨论,确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6门主干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鉴于台湾高校资讯管理系和大陆信管专业对于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要求的一致,以大陆要求的信管专业6大主干课程及其在台对等课程进行专比较分析,比较福建高校和台湾高校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闽台高校对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尽相同。福建高校对各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这四大课程较为重视,相应开设的每门课程学分在2?4分之间,学时在32?78间不等,并含有相关的实验课时;而对于信息管理概论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两大课程,部分院校没有足够重视。台湾高校对资讯管理系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开设情况各不相同。

1.4闽台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演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见习观摩、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设计竞赛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综合集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的手脑并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外,台湾高校并未设置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而是侧重于寒暑假的专题研究,形成相应理论报告或实践成果。必修课信息系统专题要求学生以一年时间研发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并公开发表。实践课程是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深刻的意义。因此,学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2.5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设计基本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是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由于台湾高校没有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要求,现对福建高校信管专业的近5年内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进行比较。福建高校的实践教学着重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在毕业论文或设计方面,主要以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指导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项目;另外,福建高校在信息技术的实践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于管理类、经济类、信息技术类的选题比例不尽相同。华侨大学主要侧重于管理类的选题方向,信息技术类选题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调研访谈中,该校要提高信息技术类论文比例;集美大学2009届、2010届、2011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呈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全部选题均为信息技术类,体现该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泉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类选题逐渐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办学时间的推移,仰恩大学近三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则均为信息技术类。经济类选题在各校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都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现状,适量加大信息技术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重,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平衡各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

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信管是多学科交叉专业,闽台髙校均围绕企业信息化为主题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台湾高校“全人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理念可值得大陆借鉴。正如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所说:“大学要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须彻底摒弃功利化的办学趋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台湾高校资管专业均隶属于管理学院,但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大陆高校信管专业隶属不同学院,人才培养有不同侧重,但人才分类培养的意识不强、办学特色尚未明显形成,也未形成完善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从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看,福建高校实践培养重毕业论文环节、轻专业实习;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在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各项专题研究。

第4篇: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关键词:信息组织;教学改革;实践

信息组织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信息组织的原理、信息组织的技术标准、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分类法、主题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及信息组织发展评价等内容。信息组织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以往的教学计划几乎没有实践环节,学生不清楚学以何用,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信息组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环节

信息组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例如,大部分教材对分类法、主题法、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国内外典型类表、词表等传统文献资源的描述和加工进行详细介绍。部分教材侧重于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的信息组织,简单介绍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的基础上,更多的篇幅则讨论XML、元数据、MARC、数字图书馆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组织加工技术。目前,各大高校信管专业信息组织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基本没有安排实验学时,学生感到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对具体应用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因而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材缺乏实践性,教学资源单一

目前,信息组织方面的教材有10部左右,如《信息组织》(马张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组织概论》(冷伏海主编,科学出版社)、《信息组织》(周宁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教材侧重于传统文献分类编目和网络数字信息组织这两个方面,但企业信息组织、政府信息组织、商业信息组织等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另外,大部分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很少设计实践环节,难以指导学生课后实践。现在可参考的实验教材除司莉主编的《信息组织实验教材》以外没有其他配套的实验教材。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当前的教学方法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讲”,被动地接收相关知识。虽然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普遍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增加了每节课的信息量,但由教学过程不重视学生的参与性,缺乏引导和启发,因而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互动教学较差,真正被学生理解、吸收并记忆的知识不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只局限于理论讲解,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难以培养学生信息组织的理论素养。

二、信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教学内容应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组织

信息时代下,网络已成为信息资源组织的主要载体,信息组织的教学内容应侧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电子商务信息组织,增加企业、政府、商业等应用领域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围绕信息组织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四方面,以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存储、检索等方面为重点。例如,增加搜索引擎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原理及模型、标记语言的应用等实用性技术的学习,深入研究某个大型网站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结构及特点。学生调查某个网络分类搜索引擎,分析其采用的分类体系,比较网络分类工具与传统分类法在类目设置、组织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2.加强实践,注重学生参与式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某些知识点在教师授课前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自学其相关内容。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并于课前向大家做汇报。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教师指定或小组成员自拟的某个课题,如总结分析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体系的不同、信息组织与检索技术的新进展等。将课程设计环节增加到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的资源描述方法、分类方法及标记语言、自选某种语言,如HTML、XML分析、设计并开发网站,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过程应增加课堂实习、参观、调查等多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参观学校图书馆、利用《中图法》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开展手工编目和计算机编目课程实习。

3.开发教学资源,搭建学习共享平台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为学生提供标引与著录练习,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做到学以致用。但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实习资源及其匮乏,开发实习系统,搭建实习平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学校应建设专门的信息组织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室,购买安装《中图法》电子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电子版、计算机编目软件,有条件的学院可用CORC(CooperativeOnlineResourceCatalog,网上资源合作编目)系统进行电子资源编目实习。课程实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可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料的、布置及批阅作业,与学生交流和答疑,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实习和自测。这对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效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综合性考试改革

将以闭卷为主的考试形式转变为以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结合信管专业教学特点,通过课程实验及平时作业,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描述、加工、存储、传递与利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提高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平时作业,学生就相关知识、课题,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探讨,主动学习,扩充相关知识体系,提高对信息组织学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例如,学生成绩评定包括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际操作应用、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等方面。实践证实,考试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显著教学效果。

三、小结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量日益剧增,“信息时代”对信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信息组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思路,注重实验教学,扩展实验资源,搭建实验平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伟忠.试论信息组织学教学和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

[2]陈开慧.基于能力培养的信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0

[3]徐丽晓.信息组织方向课程教学实习系统研究[J].现代情报,2008

[4]罗龙艳,杜茂康,张 仿等.信管专业的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课程改革初探[J].情报探索,2008

第5篇:信息资源概论范文

《新编选矿概论》由魏德洲、高淑玲、刘文刚联合编著,详尽地介绍了矿石分选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原理,以及采矿的主要设备和常见的分选工艺。整本书包含的理论知识基础且全面,不但可以作为采矿工程、冶金工程、矿产加工等工程专业的课本教材,还可以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而书中所涉及到有关选矿、磨矿、磁选的理论知识,为想要从事或即将从事矿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普及了基本知识,同时也对大数据时代矿业工程的发展与教育起到了理论推动作用。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育技术是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仪、中控系统等数字媒体设备,再配合相关的教学软件,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具有声音甚至是活动影像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育技术相较其他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的特性,它是利用计算机为载体,集图像功能、语音功能和视听功能于一体,再结合计算机的操作将上述几种功能的信号都转化为数字信号,这样一来就能方便地对其进行存储、加工、编辑、传输等操作。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对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课件的演示,将一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却又难以解释的重点、难点,利用图片、动画或者是视频的表达,更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既能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使授课方式变得轻松方便,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同时,传统的课本教学中,教师所涉及到的大多还是课本上的内容,因为许多资料不便于携带,且难以展示。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切有用的资料都能在课件中得以体现,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前沿的资讯。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引起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

三、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矿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