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信息系统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信息系统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信息系统论文

第1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的新挑战

(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会计系统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

现代企业制度多元化、集团化以及呈现出的跨区域乃至跨国经营的特征,又由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人问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产生的管理问题,都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更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会计系统的管理职能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快企业会计系统由核算型至管理型的转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会计系统职能的转变,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实现会计职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信息化增加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难度

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也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信息技术化的会计信息处理与储存手段,导致的财务信息失真与丢失的风险。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导致错误的重复出现性;由于财务信息的统一处理与储存而导致的财务信息风险增加;由于财务处理软件的不够智能性,导致无法识别不合理业务等。其次,由于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对授权制度的弱化,导致组织控制能力的削弱等。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策略

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有效实现会计系统职能转变,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导致的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会计职能的转变要求转变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细化的会计管理体系,并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要求改善网络环境,并建立完善明晰的组织制度,采取有效手段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一)强化会计系统的管理职能,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包含一般会计、责任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三层次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应包含一般会计、责任会计与管理会计三个层次。一般会计是指传统的会计,即对公司经济活动的系统详细记录,它是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一般会计可以实现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的全面反映,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责任会计是指为明确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内部成立较多的事业部门,如何协调、管理、监督各事业部门的运行成为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责任会计是控制各事业部门的主要形式。责任会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成本与成果的核算和监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利,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优化。管理会计则是指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的收集积累,并向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经济决策水平。只有三者充分合作,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提高。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内容和组织制度两个方面着手,内容上:预算项目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企业具体的业务类型,将预算从分细化为具体的会计科目,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具体性。组织上,在企业内部要建立“金字塔”型的预算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各部门预算方案的审核批准,同时负责监督各部门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

(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制度

改善网络安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的集中化处理与储存使得企业财务信息风险暴露巨大,因此改善网络环境对防范企业会计信息面对的失窃、伪造等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改善网络安全环境,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将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层层密码,化解整个系统的系统风险。其次,对于非法入侵的用户,要记录有关信息,冻结该用户,封锁用户终端。再次,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防火墙,积极防范外来非法用户以及病毒的入侵。建立完善职责明确的组织制度。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不同岗位,同时明确各岗位的职权范围,制定科学流畅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根据本企业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根据不同岗位设定责任、操作管理制度等全面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利用财务软件实现各部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最后,组织控制要遵循不相容的职责由不同人或者部门来承担的原则。如,电子信息处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分离以及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等。

三、小结

积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系统开发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系统的操作控制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各种操作标准,主要内容为完善机房管理制度,规范上机人员的资格验证,建立系统的上机人员记录日志。系统开发控制主要目的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集中化处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其主要内容:一是在财务软件开发前充分调研企业财务工作的需求,对财务软件的具体功能要求等,使得财务系统软件符合会计工作以及公司发展前景的要求。二是在开发研究过程中,要对工作进行详实记录,以备日后审计部门的审查工作。三是财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有关部门要向主管部门上交详细的财务软件分析报告,成分论证给该系统对本企业的适用性以及稳定性等具体情况。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审查与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效果,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内部控制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审计工作应涵盖从财务软件的开发到日常使用的各个环节,针对开发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并监督各部门使用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检查各部门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公司的规章制度。

作者:张秀梅 单位:广州至信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第二篇: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一、明确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导向作用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理论的导向指引。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多是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一些零散不系统的阐释。要想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弄清楚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有其内涵很重要,如果这种基础性的理论都不搞清楚,那也就无所谓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由于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偏差,导致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特定的财务软件为基本工具,对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进行科学管理、核算的信息系统。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特别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系统除了能很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功能与工作外,最重要的是能优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务管理。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是采用原始单据流管理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企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二、制定行业标准规程,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从行业上予以管理和规范运作。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上,仅有少数的几个会计电算化规范性文件参考,还没有真正的会计信息系统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可供建设,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多是国外设计理念,以及凭经验依据客户的简单需求来开发财务软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相对著名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但他们也只是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开发的软件系统组成和功能结构等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更缺乏兼容性,非常不利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行业标准与技术规程层面分析、解决,有必要制定与规范相应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三、科学与合理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模块构成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等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块构成不够科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至少要由财务会计、业务管理和信息分析三个无缝链接的计算机联网系统构成,才能称为是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设计。财务会计系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会计电算化”,它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会计报表和往来管理几个子系统,侧重于企事业单位资金流的管理。业务管理系统;就不同会事业单位来说其业务管理系统的具体组成可能不同,但其都包括业务循环、业务核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循环子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内部原始单据为手段,对各项业务的付款循环、收款循环或得仓储物流循环等进行管理。业务核算子系统,主要功能是核算业务循环子系统中的原始单据,以及生成相应记账凭证后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供财务管理人员使用,实现了单位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单位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支出预算、以及具体业务分析等子系统,功能在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查询、分析、加工等信息与决策支持作用。

四、务必理清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之间的关系

依据调查发现,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系统都是采用封闭方式运行,不用说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各部门之间也很少能用到对方的数据,极不适应单位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强大、高校的管理功能,有必要将其各系统进行集成,优化与再造单位的业务流程。而要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是了解与理清会计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明确区分会计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边界,科学设计子系统数据接口,保证数据流向与访问权限的科学合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业务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应该是一种双向控制联系,而信息分析系统也可以从以上两个子系统中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同样可以供业务管理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使用,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的存在。

作者:王珍瑛 单位: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第三篇:会计信息系统中辅助核算应用

一、企业应用辅助核算的现状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快速普及,辅助核算也逐渐走进了企业用户的视野,得到了全面的关注。但目前企业应用辅助核算的现状并不理想,设置简单,核算单一,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辅助核算的应用实务中,多数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本身的功能缺乏良好的认知,对辅助核算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对其设置和使用也只是简单地按照软件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于少数已经立体交叉设置的辅助核算项目,因设置的局限性,使得数据的综合加工应用能力减弱,影响了分析效果和决策。总而言之,辅助核算的现状是认识不深刻、设置不全面、应用不广泛,导致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多角度的信息查询需求,无法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目前企业的常规做法是: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票据设置为客户核算;其他应收款分一级明细科目应收单位款和应收个人款,分别设置为客户核算和个人核算;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设置为供应商核算;应付职工薪酬设置为部门核算或个人核算;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设置为部门核算;生产成本和在建工程设置为项目核算。这些比较单一的设置,虽然满足了稳定、简化会计科目体系的要求,但要达到减少工作量、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目标还远远不够。

二、深度挖掘辅助核算的管理功能

如何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深度挖掘会计信息系统中辅助核算的管理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针对自身企业的特点,有目的地设置辅助核算,真正地实现企业的高品质管理,是现阶段要探究的内容。下面从会计科目的角度出发,突破性地设置辅助核算,以期满足企业提供多元信息的核算目标。

2.1销售收入的深度挖掘

2.1.1销售收入的单一设置

经济利益的流入即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和分析,可以客观地了解客户的购买能力、产品的贡献能力、销售人员的业务能力、部门的业绩等。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客户核算。可以根据企业和客户的销售交易情况,将商品销售进行流向分析,来反映各客户的购买排序和比重情况,将客户按客户价值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这样企业才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高价值的客户身上。关注目标客户,剔除负价值客户,从而可以减少操作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永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项目核算。根据企业的分析目标,将不同的分类看成项目。如不同系列的商品、不同的销售渠道(经销、直销、代销;专卖店、大卖场、连锁超市等;客户、企业、个人客户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段,都可以看作项目。当企业需要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来准确掌握整个企业销售收入的分布情况时,就可以将各地区看作不同的项目。当零售企业需要分析不同系列商品的贡献度时,就可以将日常用品、家居、文具等设为不同的项目。记录各类客户的采购频率和购物结构,分析客户的需求动态和发展趋势,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对客户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部门核算。当企业的销售部门不止一个时,可以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部门核算,对部门业绩的考核可以作为各级销售经理和业务员绩效评估的依据,同时要找出实际销售额与计划销售额的差距,分析原因,为未来的销售计划做基础。比较各部门的销售收入,找出差异,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2.1.2销售收入的交叉设置

对主营业务收入辅助核算的单一设置,使人们清楚了分析销售收入的角度。这样从简到繁,立体交叉设置辅助核算,才可以轻松地掌握分析销售收入的思路。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个人核算和项目核算。这里的项目指的是不同类别的商品。通过这样的设置来反映不同业务员、不同商品的销售情况。首先,可以多角度地对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各业务员对不同商品、各业务员对所有商品、各商品对不同业务员、各商品对所有业务员的销售情况的统计分析。其次,可以多角度地对销售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对各业务员、不同商品的交叉趋势分析以及对企业销售总额的趋势分析,便于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最后,可以多角度地对销售情况进行比例分析。对各业务员和不同商品的交叉构成比例分析,便于企业把握重点,制定符合企业的营销策略。将主营业务收入设置为部门核算和客户核算。一方面,可以衡量企业与客户的销售交易情况,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客户,达到双赢状态;另一方面,可以统计分析部门的销售业绩,便于奖惩,加强部门管理。通过辅助核算功能可全方位地实现对部门和客户的信息查询。首先,横向可以查询不同部门对同一客户,不同部门对不同客户的销售情况;其次,纵向可以查询往来客户的购买能力、信用额度等信息;最后,综合分析部门和客户对销售收入的影响,找出优势继续保持,找出不足努力改善。

2.2管理费用的深度挖掘

2.2.1管理费用的单一设置

开源节流,才是企业利润增加的关键。在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还要降低成本费用。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项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与企业的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息息相关。加强管理费用控制,进行责任成本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管理费用设置为项目核算。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既繁多又杂乱,存在企业人员将个人费用以企业名义报销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将汽油费、通信费、福利费等管理费用下设科目设置为项目核算,可以对相同会计期间内的费用额度做分析,找出费用异常的时间段以及费用异常的原因。例如汽油费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企业可以通过辅助核算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是有外地业务的原因,还是油价提升的原因,还是报销人员多报费用的原因。分析费用的异常,加强费用的控制,将节流具体到费用的方方面面并持之以恒,才真正加强了企业的管理。

2.2.2管理费用的交叉设置

将管理费用设置为部门核算和个人核算。可以对企业不同时间段的耗费情况做出多角度的分解,找出耗费变动的真正原因。同理于主营业务收入的部门核算和客户核算。首先,统计分析各部门、各人员的耗费情况。其次,对各部门的费用总额、各人员的耗费情况进行趋势分析。最后,对各部门以及部门各人员的耗费情况进行构成比例分析。结合管理费用明细账,分析是人员变动导致工资福利、办公费大量变动,还是为打开市场导致差旅费、客户招待费增加,而部门的查旅费、招待费的增减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回款情况是否同方向变化等可能出现的原因。

2.3其他科目的深度挖掘

2.3.1销售费用的交叉设置

将销售费用设置为部门核算和项目核算。分析不同部门对同类型项目的耗费情况,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的费用分配情况,与以往的耗费情况作对比,查找增减变动的原因,预测以后的耗费方向,为日后的销售策略做铺垫。销售费用和销售额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项目核算,将销售费用和销售额紧密联系起来。销售费用是否超出预算,销售额是否达标,比重是否在行业的平均水平内,通过项目的实施原因、实施人员、地点、类型等来做详细的分析,制定销售策略。

2.3.2待处理财产损溢的单一设置

将待处理财产损溢设置为项目核算。对有些企业来说,很多资产的报废申请提出与批准答复相隔很长的时间,每年的资产清查或决算都要重新明确此科目的组成内容。通过该项设置,待处理资产的名称、规格、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极大程度上减小了误差,降低了工作量。

作者:卢舒杰 柳杭 杨宁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

第四篇: 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一、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的界定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前,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课程中,《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较为清晰。《基础会计学》教学重点是会计的核算方法,如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教学要求是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重点围绕会计要素来展开,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报表的核算。教学要求在于了解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熟练掌握要素费用、综合费用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掌握品种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要点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管理及安全,数据库,信息技术概论。金蝶、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掌握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运用、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高级财务会计》结合我国会计的实际情况,对财务会计学未涉及或深入论述的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弥补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从而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经济业务、特殊会计事项和特殊行业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外币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手工模拟,让学生学会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业务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由于会计核算工具、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及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以上系列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界定显然存在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为解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中存在的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有必要重新设定会计系列课程,界定各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维持不变。《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两门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在内容分配上,《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拟以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软件、用友U860软件四个教学案例,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八大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取消《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将手工会计模拟并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课程。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了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减轻其他课程的压力,提高课时的利用率。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多项目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不同系列(金蝶、用友)不同版本(kis/k3/t3/u8)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无论是一个学生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完成技能训练。

经过以上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高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整合,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证账表处理中,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在于: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手工环境下,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证账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保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表格公式设置正确,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瞬间即可完成,且无需证账表核对。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融合的关键在于特定会计数据的设计,要保证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设计会计数据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初始数据必须尽可能详细。比如固定资产资料中必须列明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预计残值、用途、入账日期及使用年限等,便于电算化处理时自动计提折旧;往来业务必须列明业务发生的时间、业务编号、摘要、往来单位、发生额及余额,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的往来核销;期初在产品成本必须列明各成本项目的详细资料,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生成生产成本明细账;存货必须列明数量、单价、计量单位、计价方法等,便于进行存货数量金额核算;除具备单位基本信息外,还需要设定部门档案、职员档案,便于工资核算。二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期及分段业务内容。目前,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均为教学版,只能处理不超过三个月的业务。要明确分段业务的处理流程,例如损益结转前必须完成损益类业务凭证的审核与记账等。三是设计的会计资料要便于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组织程序,例如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既适应手工环境也适应电算化。手工环境适应的汇总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电算化环境已经不再使用。

作者:刘明飞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第五篇: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与网络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系统通用性差。目前开发的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包括账务、往来账、存货、工资、固定资产、销售、成本、报表等模块,主要功能是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记账和报表处理效率,功能大同小异,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用性较差。

(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衔接性、数据共享性差。由于多数系统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对于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小,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自动转换数据格式,不能实现数据共享,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使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但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使现有的财务提供的信息单一、滞后且缺乏前瞻性,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核算,并没有实现预想的管理、控制及预测、决策功能。现实情况是一些功能用不上,而需要的功能不具备,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会计信息一般以表格形式输出,比较单调,操作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

(四)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薄弱。实施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系统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国际化与网络化的措施

(一)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国际化进程的措施。

面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比较会计。一是系统应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和多币种核算,可将会计信息按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或者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互转换、翻译,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二是全方位开放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国际财务软件支持各大型数据库系统,还支持各种网络操作平台以满足大中小型企业的不同需求,对金融、财税、审计和第三方软件对接或者与企业前台交易系统的衔接,都能开放和兼容,保证了系统的通用性及其全面的开放性。

(二)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进程的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必须建立科学严格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2.提高技术水平。保证网络安全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目前常用网络安全技术一般有安全网关(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中加以应用。

3.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智能化。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专家系统在预测、决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以顺应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努力使会计软件的运行环境向更高领域发展。企业在完成DOS向Windows平台过渡后,可加大对0RACLE数据库的利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对Internet的适应性。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在人才选取方面,网络会计管理人员不应当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应掌握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安全知识,此外,最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作者:陶虹 赵华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六篇: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探讨

一、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1.1技术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到某种技术,这些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

1.1.1软件带来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软件的设计者并不能够完全了解软件的使用目的与使用规章,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缺陷,使会计信息系统产生风险。

1.1.2运行维护带来的风险

软件在开发或购买之后伪劣适应软件环境,需要对相关的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全部由计算机完成,运行中发生的错误会导致会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1.1.3计算机口令权限存在风险

会计电算化实现之后,很多业务的操作和权限都是通过口令来进行授权、实现的,这些权限口令又全部存放在计算机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性,有潜在的风险。如果有人非法得到了这些口令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并没有像手工做账时把代表授权的印章进行保管那样安全。

1.2操控风险

1.2.1操作风险

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有了很大的变化。手工操作过程中,在复核的时候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错误,修改也较为方便。但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大都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会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会计原始信息的输入。错误的指令或者信息输入很不容易被发现,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错误修改方面也非常吃力。而且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错误信息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出现错误。

1.2.2数据操纵风险相关人员操纵和破坏会计数据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操纵风险。为了集中存储与加工数据,一般在会计信息系统中都采用权限集中的管理办法。这种权限集中的管理办法采用了集中的数据库技术,导致了数据容易被操纵和控制,增加了数据操纵的风险。手工条件下的数据则不容易被操纵和控制,因为,这些数据都有不同的人员进行专门的保管,存放在不同的地点。

1.3安全风险

计算机环境下,数据使用及存储方面的风险就是安全风险。

1.3.1数据存储风险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都对温度、湿度、防尘、防磁等有着特定的要求,如果不能够满足这些特定的要求就可能会造成会计数据的丢失或者程序的损坏。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病毒不断猖獗,会计信息的共享与分布等情况,加大了会计信息收到攻击的可能性,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损失。

1.3.2社会道德风险

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侵入或者破坏,再加上仿冒、窃听、病毒、截收等网络信息破坏手段,导致了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风险。有些程序设计人员与专业工作人员利用工作的便利,对会计信息的服务程序进行修改,以谋求非法的个人私利。程序设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对于计算机舞弊的线索一些非专业的人员很难发现,即使是专家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这些非法的内容,这类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4岗位牵制风险

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自动化、效率化的特征,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比之前大大减少,各种业务的核算手续均由计算机来进行,使得会计手工做账时那种通过岗位分离而实现的业务牵制的形式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岗位牵制的失效,可能会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风险。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

2.1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要完善

计算机软件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系统软件和一部分应用软件都需要从外部进行购买,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安全,在购置这些软件时要对软件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可靠程度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对购置的这些软件进行审核时,要确定这些软件符合安全标准,还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而且具备详细的操作说明才能够购买。如果要采用单位自行研发的软件,必须要对这些软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在研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开发完成后要及格过有关部门的评审、鉴定并有齐全的文档资料之后才能够投入运行;软件要通过试运行的验证之后在投入正式运行。在源头上对这些进行控制,防范会计信息系统风险。

2.2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要规范

2.2.1规范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

在遵循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基础上规范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通过操作日志加强对每个操作人员操作行为的规范。操作日志就是将当日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的人员、姓名、时间、内容等进行记录;对已经结算完毕的账目和日记账设置不可操作的限制,如需修改必须要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冲正或补充登记,从规范人员操作来保护数据的完整和真实,防范会计信息系统风险。

2.2.2加强对数据输入和输出的控制

数据整理、输入、处理、通讯、保持、输出是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部分,这些环境都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输入主要是依靠人工输入来完成,输入前还要人工进行审核确认,信息系统处理后得到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数据输入时的准确度,因此要保证数据输入时不出错;数据输出时大多采用磁性介质,而这种介质又会使数据容易泄露而不被发现,会计数据是企业的绝对机密,泄露之后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不管会计数据用何种形式进行输出,输出完成之后都要妥善的保管。通过上述方式在数据的输入和数据输出方面加强管理,防范会计信息系统风险。

2.2.3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

会计业务数据的处理结果取决于其他业务的处理结果,具有时效性。要建立内定期检查制度,对会计信息账务系统处理、审核费用签字、凭证附件等会计资料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计算机内部数据进行审核,看其是否与书面材料一致。要利用杀毒软件对系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病毒查杀。这对计算机犯罪非常隐蔽的特点,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和威慑作用。

2.3确保数据资源安全

信息技术会不断的发展,网络环境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针对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不断地探索。如企业设置限制数据库访问的方式、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备份数据加密并定点存放、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等。

2.4内部控制要加强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完善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且提高企业防范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技术。企业应该合理的设置岗位,岗位是设置不仅要满足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要满足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在岗位分工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同的人员或部门来担任不相容的职位,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共同处理同一事项,使人员、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监督、相互印证,通过内部牵制的加强来防范舞弊、欺诈等风险发生。

2.5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培养大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规避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使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但是也会存在着一些风险。本文从技术、操作、安全、岗位牵制等方面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并找出了存在这些风险的根本原因。在分析风险与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会规范计信息系统操作要、确保数据资源安全、加强内部控制等防范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作者:李香石 王海东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七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1.1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在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对于各种分散性的交易数据经常都是被集中的进行统一的存储,一般都会统一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中央存储器里面,这样就使得会计的数据泄露和损失增加了很大的风险,再加上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够对数据进行访问处理,因此对于相关的核心数据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被进行非法的篡改、访问和泄密,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难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不少。很多时候由于受到人为的或是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使得企业的会计数据得到一定的泄露、篡改或是破坏,或是因为多样性的信息来源,使企业的数据信息遭到泄露,缺乏相应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1.2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不大。虽然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时候会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个形式,归根到底这主要还是由于对此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不大,不够严格。例如在进行记账的时候,要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的操作按照财政部相关的财务规定来说,必须是要符合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条件,并且还需要有相关财政主管部门的批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大部分的单位在记账的时候没有达到客观条件也未曾经过相关财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就直接使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记账。使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记账实际上是需要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的,但是有的企业在内部就没有建立相关的控制制度或者是有建立相对应的制度却没有很好的根据制度执行。

1.3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判断力。目前,在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很多对于计算机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其操作能力就特别的差,更别说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对于更具高层次的内部控制工作更是无法说起。由于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有时候即使发生了风险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再加上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相当的淡薄,而各个部门之间也缺乏一些必要性的沟通和协调,所以当出现问题信息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无法抓住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重点,也就无法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2.1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使内部控制风险降低。对于如何对财务制度能够进行监督和进行健全的核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内部审计,这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通过对内部控制工作按照管理和制度进行行之有效的审计,对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从而使管理工作中薄弱的环节能够及时的找出,对于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管理的改进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的管理工作水平,进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将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合理的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展有效的审计,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将风险大大的减少,保证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安全正常稳定的运行。一般来说,在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设计、综合性审计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2.2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操作规划流程。在现阶段,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像以往一样就是一贯的进行守旧,没有变通,现在的会计工作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要与经济形势的现在发展形式相适应。因此,为了能够使会计行业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应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此基础之上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功效和功能进行积极的建立和完善,并且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性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作为工作指导,将操作的规程作为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从根本上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工作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促进会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想能够对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进行全面的掌握和灵活的应用,那么就不能只是单纯的满足于在对表、对账的核对上,这在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只属于相当小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将各种所必要的会计知识进行充分全面的掌握之外,还要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进行更加努力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原理有所了解,也能够明白数据其的具体组织存储方式。只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够将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加强和发挥,才能够使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水平以及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保证了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

三、结束语

第2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管理

一、会计理论现状

会计本质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另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其中“会计信息系统论”代表人物是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人物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杨纪琬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生产过程的行为,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部分“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者主张“会计管理”就是人们控制生产过程和总结观念,管理内容是分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和调节劳动时间。“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的本质,其认为会计应当分为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会计职业被迫重新认识和规划自身职业形象和本质,3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界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借此表明会计界的艺术观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多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职业标准,但“会计管理”概念依旧在各种领域应用,尽管目前各领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应用是加以改进变更后的,例如:“会计管理”等于“对会计的管理”,“会计控制”等于“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等于“会计监督”等,目前这种变更意义后的概念认识虽然活跃在各领域,但依然需要理清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理论概念及关系

(一)会计管理概念

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会计管理”概念首次提出,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管理活动,1985年阎达五教授又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一书,此书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而后在1987年又出版《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至此,“会计管理”概念初步形成。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管理是通过组织经济活动、控制过程、指导行为,通过收集并处理信息对人们经济行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预测、预算、分析、预报、核算、控制、业绩考评、决策等八项职能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本质不仅仅是随时间进行事前、事发时、事后的循环管理,还有根据经济信息构成记录、分析、反馈等会计控制循环的深层含义。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异同

1.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或组织财务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杨纪琬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管理形式,也就是采用间接性管理手段去全面管理一切能称之为“财务”的财,财务管理如同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部门相同,都是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财务管理虽然是管理系统下的单独子系统,但与会计管理又是有所关联的,因为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并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联又有区别。

2.内部控制

常用的较规范会计控制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构成部分,内部控制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六个阶段。从原始组织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都属于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进入制度阶段,在1972年,AICPA委员会了《审计准则公告》,正式将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主要是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记录活动,“内部控制”包括为企业内部提供资产保护、会计数据正确性审核,主要为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作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内部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即定方案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其必须遵循七原则: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渐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会计 记录”发展到“内部会计控制”再到“会计制度”成为如今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合为一体。

3.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真实度、可靠性等进行考察控制的行为,“会计管理”主要管理货币反应的经济信息、活动等情况,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也就是会计控制,会计管理建立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密不可分,二者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促进企业发展,而会计管理只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计管理仅仅是带有提升经济效益目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不等于会计管理。

4.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是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为了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执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也有重叠部分,因为会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却是会计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内容,会计信息提供者同时进行部分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相关联。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可以细分为: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财务收支、财产物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监督等。会计工作监督就是“对会计的管理”或“对会计的监督”,这是一种外部发起,对内监督的行为,会计监督的职能主题是保证财产、财务信息的安全、真实等,除了企业外部对内壁发起的监督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属于“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应当属于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无法细分其到底属于会计管理还是会计控制,但无论会计监督属于哪一项,它都是内部控制子系统。结束语通过图四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间有联系但又是三个个体,三者都属于内部控制,并且与内部框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意义所在。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三者的职能边界与图四中清楚界定不同,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三者边界定义模糊不清,这其中也有“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与当今会计业融合的作用。总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基础与核心相同,但三者却是独立的个体,职能有所关联但互不交集。

参考文献:

[1]张秀涛.刍议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30-231.

[2]李颖.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01):84-84.

第3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科学的创新性人才的交叉学科,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与目前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快速增长的培养规模相比,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创新与改革明显不协调,不利于本科阶段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1-2]。依托学校自身的社会信誉、地理位置、教师资源、服务行业等特点,办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并进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3-4]。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工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以达到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2工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这一专业已成为以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依托的特色专业,形成了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特色交叉学科。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归属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毕业生获工业工程专业工学学位。这一专业依4托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生产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工程、质量与设备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精益生产与管理等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本科课程体系是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基础上进行规划与设计的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课程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5]。可见,本科生培养除了师资力量与优质资源外,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核心,也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济大学最近一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修正于2017年完成,培养目标注重本科生掌握工业工程相关知识,以及具备解决工业工程相关问题的能力。具体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为160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的课程有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体育、大学英语、C/C++程序设计、军训、高等数学B、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B、普通化学,占总课程学分的25%左右。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的课程中,必修课程为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系统工程、运筹学、统计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基础工业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学导论、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人因工程学、建模与系统仿真,选修课程为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制造经济学、机械工程材料、市场营销、经济法概论、服务工程、安全工程、可靠性与设备管理、图与网络、精益生产与精益管理、管理学、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科学、仓储系统设计,占总课程学分的5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的课程有物理实验、普化实验、工程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图测绘实践、机械基础实验、专业实习、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人因工程学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课程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占总课程学分的25%左右。由上述课程体系的描述可知,目前的工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缺少专门针对创新方面的课程,同时每门课程的大作业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目前的课程教学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待改善。如目前一些专业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内容贫乏,课堂填鸭式教学较为突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3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

工程类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必须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来进行设置,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要求具备12项能力: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为使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具备上述综合能力,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按照满足工程认证,突出课程内涵与教学方法,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思路,本着扎实、面广的通识教育基本要求,遵循专业理论教育的理论性、专业性、层次性、系统性原则,按照强化综合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深入调研并分析国内外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规划与设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块、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模块、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创新课程体系模块组成的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层次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两类[6-7]。这次课程体系改革仍然沿用2017年修正完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同的是增加了创新课程体系模块,特点是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界限,按照培养目标来建立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基于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背景,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以创新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此次课程体系改革,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各个模块中增加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内容或增设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块中,具体课程与2017年修正完成的课程基本一致,占总课程学分比例基本不变,但一些课程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如C/C++程序设计课程中增加了C++语言创新设计的内容。同时,在课程中增设了一门面向大一新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工业工程与创新。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模块中,每门课程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大作业。如系统工程课程增加了层次分析法在供应商选择中应用的大作业,运筹学课程增加了基于CPLEX软件的小规模旅行商问题求解大作业,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增加了快速换模技术在一级方程式赛车换轮胎、加油中应用的大作业,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增加了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进化算法等软件算法的流水车间调度优化大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增加了基于智能算法的分销中心优化选址大作业,质量管理课程增加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评价大作业,人因工程学课程增加了适应不同人群的汽车座椅设计大作业,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增加了带缓冲的串行生产线产能仿真大作业,可靠性与设备管理课程增加了具有衰退特征的设备预防性维护策略大作业,精益生产与精益管理课程增加了基于价值流图析技术的汽车转向支架生产系统精益改善大作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计,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如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中增加了流水线调度建模与优化设计,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中增加了基于6σ理念的质量改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中增加了供应链优化管理设计,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中增加了银行存取款一体机的顾客到达与等待服务仿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中增加了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对于实践课程,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生产流程或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魅力。毕业设计论文部分提高了综述部分的要求。新增加的创新课程体系模块,主要目的为在专业课学习阶段使学生学习如何从创新角度去审视、解决工业工程问题,具体课程有工业工程实践与创新、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

4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教学改革

为了配匹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及课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8],如何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教学水平,是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一直在不断完善。目前,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采用混合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填鸭式、翻转课堂、案例、现场作业、研讨会、主题讨论。无论如何组合上述各种教学方式,目前课堂教学的基础都是采取启发式和填鸭式共存的教学方式,且填鸭式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9],通过教学方式来实施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研讨会、主题讨论。为此,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使启发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笔者以系统工程课程为例,讨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专业课程,改革时除完善课程大纲外,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有所改善。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由整体观的系统论、解决硬问题和软问题的方法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组成。在进行整体观的系统论、解决硬问题和软问题的方法论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得到培养。如引入田忌赛马案例,使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如何从全局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后续进行类似案例编写并做总结汇报。预测、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知识点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尽量引入研讨会教学方式[10],课前布置课程内容预习,并给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命题,使学生按照国际会议做汇报的方式做出英文幻灯片,进行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系统动力学模型内容采用主题讨论教学方式进行,主讲教师布置课堂讨论主题,如将典型制造企业的库存控制系统作为讨论主题,课前使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课堂上,每组学生用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汇报完成后,主讲教师进行提问及评价。主讲教师还会根据课堂的内容进行小结与反馈。课外学习方面,除了查阅资料和预习教学内容、资料外,主讲教师还布置课外大作业,学生完成后在课堂上用幻灯片进行汇报。对于其它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精益生产与管理等,教学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及研讨会等,同时会更加注重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学手段,在原有的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板书教学为辅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移动电话之类的便携式智能终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智能移动电话查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内容中的准时制理论应用内容,包括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给学生一种直观、可视化的展示,使学生容易掌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5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客观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对后续学生的综合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有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同时又要强调课外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以记录、互评、教师评价等手段为主,占总成绩的15%。课外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课外作业用于掌握理论知识点的评价,大作业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创新性评价,个人论文用于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占总成绩的25%。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考试的知识点必须涵盖教学大纲中涉及的工程认证要求的具体内容,占总成绩的60%。

6结束语

笔者分析了当前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同时进行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四个课程体系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改善,并对专业课程中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了改善。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以系统工程课程为例介绍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进行了课程教学评估研究。本次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较大作用,对后续工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75-176.

[2]程光,孙秀芳,孙静.面向国际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1):104-105.

[3]余建国,冯梅琳,黄鹏鹏,等.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94-96.

[4]余力,付艳,李世其.工业工程专业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1-145.

[5]董学平,鲁照权.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65-267,302.

[6]王云霞,王志亮,高成冲.中美比较视野下工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88-90.

[7]吴莹,胡斌,杨坤.工业4.0及高端制造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1):59-61.

[8]骆艳洁,沈伟,王蕾.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2):131-132.

[9]罗辉.新形势下工业工程专本衔接专业人才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4):37-39,44.

第4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过程;直接成本;动态控制

在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占工程总成本的比重很大,据笔者对湖北企业的调查,约占75%的比例,所以加强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对施工企业非常重要。然而笔者调查发现,湖北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笔者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并运用全过程成本控制理论展开分析,构建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动态体系。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成本的确定缺乏依据

施工企业的中标价格主要满足“合理低价中标”要求,反映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成本,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由于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欠缺和成本统计口径不同,施工企业的历史成本资料并不规范和完整,缺乏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成本预测的基础。在确定责任目标成本时,施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依据施工经验和行业形势,以合同价乘以一定的百分比,作为考核标准下达给项目部。项目部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时,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种简单粗放的方式给成本管理工作留下了较大缺口,不利于对施工过程发生的成本进行监管和约束。

(二)成本控制过程缺乏动态性

在施工企业,工程人员通常不懂财务方面的知识,财务人员缺乏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常识,部门间工作性质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及潜在的利益保护壁垒,使得成本信息沟通不畅,财务单据传递滞后,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对成本管理工作指导性不强。由于工程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日常管理中尽管对人、材、机使用情况和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记载,但缺乏预见问题和采取防范措施的前瞻性,一旦问题显现,项目经理就成了全能救火队员,出于维持工程进度考虑,只能采取临时补救措施来缓解燃眉之急。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也没有彻底解决施工中潜藏的问题,给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留下了隐患,导致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无法形成有效的动态循环。

(三)成本管理结果缺乏考评

施工企业对项目成本的考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对项目部责任目标成本的考核;二是项目部对各责任中心责任成本的考核。由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侧重于经营收入等财务指标,缺少支持性的战略措施和培训机制,与项目部签订的管理目标责任书,只是聚焦于责任目标成本的完成,缺乏对施工过程的动态评价和有效奖惩。项目部对成本责任人的考核,也是侧重于短期成本和眼前利益,缺乏基于施工全过程的长效激励机制。这种不合理的考评方式使得目标成本管理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员工积极性受挫,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目标成本管理,但是由于受施工环境复杂、市场价格波动、施工方案调整等因素影响,施工成本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灵活性等特点,对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也更高。笔者立足于湖北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着眼于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践行全员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施工企业应全方位开展“成本管理天天行”活动,强化全员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的理念意识。员工只有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是与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紧密相联的,才能主动发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竭尽所能挖掘工作岗位上成本降低的途径和方法。

(二)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项目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大,进行成本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调配和计算。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可快速对日常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送,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信息的透明和及时,可提高项目核算和分析的质量,促进施工过程的有效动态调整;数据信息的规范和完整,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潜藏的价值,为管理者的决策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团队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理念决定着项目实施和管理的最终效果。项目经理作为管理团队的核心人物,除了精通专业知识,还应不断提高领导素养和管理技能,将员工凝聚在一起做好、管好项目。施工企业应杜绝为贪腐买单的企业行为,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法律意识。在引进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模式,通过不断地融合与创新,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工具与方法。

(四)构建制度保障

成本管理工作须以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施工企业应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并将其固化于管理制度中,使基层业务的处理流程化。根据业务流程组建有利于信息横纵向传递的扁平型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分工,确定与各职责相符的必要的工作技能。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应当简明、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部门职能和人员分工应细致具体,责、权、利界定明晰。为保障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还应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和公示,以此作为年终考核打分的依据。

三、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动态控制体系的建立

全过程成本控制理论是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主旨是将工程的规划建设分为投资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和工程竣工决算五个阶段,核定每个阶段的控制重点和控制目标,以达到确定工程合理造价的目的。笔者认为,全过程成本控制理论运用到施工企业,即是对项目投标、项目施工及项目验收实施过程管理,并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控制,以达到确定工程合理直接成本的目的。

(一)事前成本控制

(1)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概况、招标文件和历史成本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成本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预测成本可作为施工企业是否参与项目投标和制定目标成本的依据。(2)成本决策。一是目标成本。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根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参考同类企业相似工程的历史资料,按照标价分离的原则,以直接费为依据,推算出项目部的责任目标成本。项目部根据下达的的责任目标成本,认真组织施工图会审与技术交底,在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种不可预见因素并拟定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综合估算出整个项目的目标成本。二是目标成本分解。施工项目按照WBS,从上往下逐级分解为内容单一,便于进行单位人、材、机估算的作业环节,目标成本的估算则从下往上逐级累加,形成整个项目的总成本。目标成本的分解,应将按WBS分解和按责任部门分解结合起来,本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落实到最小的作业环节和责任中心,这样既便于对作业进行资源配置,也利于对责任中心实施责权利考核。

(二)事中成本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体现为对目标成本的执行实施控制,以及在执行中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能力。施工企业的事中成本控制包括施工阶段和完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1)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基于系统论思想,工程项目是由一系列子过程构成的集合,每个子过程的成本控制路径构成一个PDCA闭环,各子过程的成本管理闭环环环相扣,前一子过程的纠偏措施即成为下一子过程事前成本控制的一部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由多个PDAC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是成本控制目标。开工前,责任中心应进一步对工时、机械、材料消耗进行分析,确认节约措施,形成成本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成本控制目标应小于责任成本。对于重要的成本项目,项目部应设置预警指标,当用量达到预警值时给予提示,待找出进度和用量不匹配的原因,并整改达标后,重启领用程序。二是收集整理成本数据。按照成本控制的要求,项目部应动态跟踪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数据,将每天耗用的人工数、材料数、机械台班数等,输入到项目管理子模块中;并及时传递财务单据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周期视项目的规模、特点和进度而定,一般来说,成本控制的周期为一个月。三是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分析。每个月项目部应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表(如PERT图、甘特图、时间成本累计曲线、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报表等),结合财务核算的结果,将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加以比较,分析两者是否产生偏离以及偏离的程度。项目部还应将相应项的合同价与目标成本、合同价与实际施工成本、合同价与工程款支付、目标进度和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反映在月度、季度、年度的成本分析报告中。四是成本控制的动态纠偏。通过对比分析,若发现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有偏差,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设置不合理的目标成本,或按原定计划无法完成目标成本时,应对目标成本进行调整;若是因为施工组织管理不当,应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组织措施。组织措施是实现预定目标的决定性措施,包括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调整项目部组织结构和人员职能分工,责任成本分解落实到岗,加强定额管理,优化施工调度,业务处理流程化、标准化,资料整理规范化、完整化等;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合同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如选用切合工程规模、特点的合同结构模式,在合同条款中反映出必要的风险应对策略,更换合适的供应商,关注对方合同执行情况寻求索赔机会,自觉履行合同防止被索赔等;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多个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或修改设计,改进施工方案,应用新材料降低消耗,改用合适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改变材料设备运输方式等;经济措施。施工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比如:严格控制开支,更改资金使用计划,及时办理业主鉴证和工程款结算等。

(2)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项目验收包括阶段验收和完工整体验收,只有每一阶段按时保质完成,才能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将完工工程顺利交付出去。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包括:对产生问题的环节和过程,及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避免因局部问题影响整个项目进程;积极处理与甲方有争议的地方,由此产生的费用及时进行签证确认;及时办理合同内价款结算,涉及变更的部分要完备手续,并将其纳入工程结算价款内;清扫收尾工程,避免无经济产值的费用支出;提出保修计划并指定保修责任人,作为对保修费用进行控制的依据。

(三)事后成本控制

事后成本控制不仅包括项目竣工后的考核,还体现为对每一循环过程的总结整理和目标调整。事后成本控制有助于找到问题的原因及相关责任人,以便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提高下一循环过程的工作效益。

(1)成本考核的内容。成本考核应遵循可控性原则,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性质和特点,核定相应的考核重点。对项目部的考核,应把握几个要点:项目部是利润中心,要对其收入、成本和利润指标进行考核;项目部的考核应以控制过程考核为重点,并与项目竣工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应与进度、质量、安全等指标完成情况相联系。对于项目经理,既要对其责任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也要对其履行施工组织管理和成本管理职能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各责任部门既要考核本部门、本岗位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还要考核本部门、本岗位成本管理责任的执行情况。对各施工队的考核即应考虑劳务合同执行情况,也应考虑施工队对各施工班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的执行情况。

(2)成本考核的实施。成本考核采用对各责任部门指标完成情况打分的方式进行,采集的指标既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两者所占的比重依据项目营运状况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来确定。成本考核应将过程考核和竣工考核结合起来,不能孤立进行。过程考核分为按月进行和按施工阶段进行两种方式,按月进行须在月度成本报表编制完成后,结合成本分析资料、施工生产和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月度考核能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推动后面的成本管理工作。阶段成本考核的优点在于,对某一施工阶段完成后进行成本考核,能更好地与进度、质量等指标的考核结合,更能反映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项目竣工考核应将项目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实际收入与计划收入、实际利润与计划利润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施工进度和质量,考核整体工程的创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以后的项目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3)考核结果的处理。对成本考核结果的奖惩可在月度考核、阶段考核、竣工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奖励方式分为显性激励(如奖金、利润分成等)和隐性激励(如声誉等)两种。由于月度成本和阶段成本都是假设性的,具有不确定性,进行月度和阶段性奖惩时虽要及时,但不妨留有余地,待所有过程完成并全部考核为优后补齐发放,若有的过程考核不合格,则不能奖励,扣除的奖金用于奖励其他过程考核为优的责任人。成本考核的奖惩标准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这样不仅使得奖惩标准具有严肃性和法律效力,还使得员工有了努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做出突出贡献的责任人,要立即奖励,及时提高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于绩效考核为优的项目经理,一方面给予其更多的施工项目选择权和职务晋升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高其行业声誉,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第5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MOT的雏形可追踪到1960年的美国大规模研发项目管理,但通常认为MOT教育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Burgelman,2000)〔5〕。MOT教育兴起与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有紧密关系。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一个报告指出,技术发展是国家可持续经济成长的关键决定因素,它在过去的50年中带来了美国50%的经济增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项目任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项目周期要求变短、跨职能工作增加,虚拟组织的兴起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作用的提高,使得组织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快速、低成本、创新和快速响应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有关技术管理的学术机构也陆续建立并发展起来,包括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技术管理教育协会(TMEDA)、波特兰管理工程与技术国际中心(PICMET)、工程与技术管理教育与研究理事会(ETMERC)、欧洲技术创新管理机构协会(EITIM)、日本技术管理社团、技术管理国际论坛(IFTM)。

八十年代,斯隆管理学院出版《美国制造》一书,指出美国生产力增长速度在放慢,其全球竞争力正在退化,呼吁美国不仅要重视研发,更要重视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它认为当时的美国教育需要加以改进,以便为高竞争的技术领域提供所需的管理人才。斯隆管理学院作为MOT教育项目发起人之一,提出“MOT教育旨在为未来的技术组织培育创造者、建设者及领袖人物”。在随后的时间里,MOT教育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国,在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国家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美国已经有2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在MOT教育项目上后起追赶,将之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00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在2002年日本举办MOT教育项目国际研讨会,2003年日本通产省举办了MOT教育全球化论坛。如今,日本每年有约2000个MOT项目的毕业生,并计划到2007年底达到年毕业生一万名的目标。

二、MOT的内涵

关于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各类办学主体在执行中还存在差异性。最近一项研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该学术调查涉及270个学术项目,从回收的148个有效样本中,发现MOT项目的办学主体多样化,包括商学院、科学与工程院及其中心。同时项目名称也有所不同,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工程与技术管理、MBA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等。不同项目的内容侧重点不尽一致,课程范围超过了30个。同时师资来源涉及20多个协会。除此之外,有些教育机构还将MOT项目作为其它项目中的单一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对MOT的内涵以及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对MOT较为权威的定义是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综合工程、科学、管理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组织中技术能力的计划、开发以及实施,以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及其运营性目标(Taskforceonthemanage-mentoftechnology,1987:9•:Managementoftechnology-linksengineering,science,andmanagementdisciplinestoad-dresstheplanning,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toshapeandaccomplishthestrategicandoperationalobjectivesofanorganization)(Nambisan,2003:949)〔12〕。此后不少学者也发表了对MOT内涵的理解,将MOT与企业的变革过程联系在一起。1989年Berk提出技术管理不仅适用于生产性或高技术公司,它还对开发、营销或使用高技术的企业都具有应用价值(Zehner,2000)〔15〕;同年Badawy指出技术管理可以视为变革管理,因为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变革管理时必须在公司职能的稳定性以及一致上加以管理。技术管理要求组织开发并使用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通过生产与营销工作快速将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有效的战略管理要将内部技术(研发、工艺、制造)与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营销)密切结合(Badawy,1998)〔2〕;1990年Noori将技术管理定位于变革过程,认为MOT是管理组织流程以及人员变革的过程(Liker,1999)〔8〕。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开发必要的组织技能,创造鼓励员工追求有效变革的氛围(Badawy,1998)〔2〕。在第二次技术管理国际会议上,Bayraktar认为MOT是对技术机会所带来的创新与影响的理性系统的认识,技术管理涉及与创造力、技术资产和能力相关的各层面问题,包括创造新技术和有效使用现有技术,技术变革对个体组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与对策,以及有关技术课题的方法技能与过程开发。此阶段,对技术管理的讨论没有涉及到技术对管理实践及其方法的影响(Bayraktar,1990)〔4〕。1993年Dankbaar提出,技术管理包括与技术研发、技术调整、技术挖掘有关的将技术用于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所有管理活动(Dankbaar,1993)〔7〕。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IJIM、IJTM、IAMOT、IFTM、PICMET等)中得到论文响应。1998年Badawy提出技术管理是整合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实际工作,是对研发、制造及其它服务功能的协调。他认为由于技术管理的研究依然不成系统,还处于演化之中,因此有必要对科学家进行技术管理教育(Badawy,1998)〔2〕。近年,有学者提出MOT还应该具备维护成熟技术、培育新技术、预测未来技术的功能(Wky,2004)〔13〕。哈佛大学StevenWheelwright等人提出MOT传授将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及艺术,用于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它们推向市场(Burgelman,2000)〔5〕。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MOT,国内也曾有学者将MOT的发展归纳为从“研发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战略到公司的风险投资管理的递进过程”(吴贵生等,1999)〔17〕。总结不同观点,我们认为MOT是以挖掘组织中的技术能力为核心,并将之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系统与方法的总称,它尤其适用于环境变化迅速的高技术企业。

三、MOT教育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3•1MOT教育项目的性质

首先,MOT教育是集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实践导向型的技术管理人才教育项目。MOT教育项目的内容涉及管理工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行政科学中的计划、决策、开发及执行技术,关注运营能力开发(如制造分销及服务),运营过程工具、技能及人员管理,开发产品及服务中的领导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文化及业务环境分析,将交叉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Chanaron,1999)〔6〕。2003年技术管理国际年会的圆桌会议上,一份有关日本MOT教育的报告中指出:MOT教育包括技术人员管理、研发过程管理以及创新管理,它必须应对标准的演变。MOT方向的MBA项目以及管理学硕士项目需要涉及以下内容:管理技术追求竞争优势、预测技术及市场趋势对新兴技术的影响、规划组织变革、管理信息技术、设计及应用公司战略、进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解系统思考及反馈的价值、管理项目及有效建设团队、解决冲突及谈判。MOT教育项目属于研究生项目,学员需要具备实践经验,项目内容涉及行为科学、定量技术、组织(技术组织)理论,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操作性。结合相关的理解,我们认为MOT教育项目是集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导向型技术管理人才的教育项目,通过整合工商管理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授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技术型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其次,MOT教育需要立足产学研服务国家创新系统。MOT教育中的部分内容与MBA教育有共同之处。根据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在技术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十个个体层面的挑战中,有七个问题属于管理行为中的技能问题,而非技术决窍类范畴①(Mallicketc•,2000)〔11〕。与MBA的普及型教育项目不同的是MOT教育必须有很强的产学研(科学技术研究)合作做支持。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国家阶段性的创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计划,针对部分技术领域,选择有条件的机构来承办。国外著名高校的MOT教育项目均十分关注国家科技计划中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开设出特定技术方向的MOT教育项目,针对产业界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学习与共同探索具体技术管理技能方法,并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保持紧密合作,起到教育服务于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

3•2MOT教育项目课程设计灵活实用

MOT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上结合产业界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灵活安排。MOT教育项目涉及四方面的主题。一是技术为中心的主题,包括技术核心理论、技术预测、新兴技术、特定领域技术,此部分课程内容十分专业;二是与技术相关的管理课程,包括技术预测、研发管理、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这一部分有开发较好的学术资料;三是企业职能管理课程,包括战略、市场营销、财务、运营、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这部分内容十分标准化;四是支持学科,包括国家政策框架、系统论、未来学、产业生态、伦理、经济学、行为学、计量方法、会计和法律,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很广。根据MOT项目侧重点,以上四类课程可以做到不同搭配(Badawy,1998)〔2〕。MOT教育项目的关注点较为广泛,国外一项研究就高技术产品开发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开展了两次德尔菲调查,发现了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24项重要工作(George,2001)②。但是MOT项目又具有相当的实践服务导向。因此该项目管理技能内容设计应当从本国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方面共同制定业界所需的技能,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国外MOT教育的发展现状

4•1在全球范围内呈兴起趋势

MOT教育近年在全球呈现了兴起趋势,欧美及亚非地区都不断有机构来推广MOT。我们的周边邻国,韩国、日本等都投入巨大精力来兴办MOT教育项目。汉城大学就设有跨学科的技术管理教育项目,由工程学院及管理学院合作,学生在掌握了MOT理论后参加实际技术管理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日本更是将它上升为一项国策来执行。国内的院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探索,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办学力度较为薄弱,远未形成有效的办学体系。

4•2欧美正在进入发展期

欧美的MOT教育正在进入发展期,有关项目的排名研究也出现在专业期刊的论文中。例如,2004年《产品创新管理》杂志的一篇论文基于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引用率与发表率(包括:《IEEE工程转化管理》、《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研发管理》、《研究政策》、《技术创新》、《工程与技术管理期刊》、《产品创新管理期刊》、《技术管理国际期刊》以及《技术分析及战略管理》期刊),将国际上120个研究中心的413个研究人员(共699个研究人员,调查时去除了两个人员的机构)进行排名。五年内教师在以上期刊中的两个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属于“活跃的教师”,以此为标准,将美国大学的MOT教育项目分为三类①(Linton,2004)〔9〕。由于技术管理仍然是个有待成熟的领域,目前教师的知识在课程质量上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材在许多课程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小。由于各院校研究的擅长领域不同,使得其MOT教育项目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在第一阵列中,GeorgiaTech擅长技术政策、MIT擅长市场及战略有关的研究、Rensselaer擅长战略及商业化、Rutgers在宏观及微观的组织领域研究领先、Stanford则在风险及决策支持的研究上领先。欧美MOT教育项目的开始呈现出特色。以下介绍两家有特色的MOT教育机构:一是MIT。1987年MIT得到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资助,它的MOT教育项目开始提速发展。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来自大公司的管理人员。目前瞄准了生化与纳米技术领域。MIT的MOT项目有两个特色:一是与业界的互动十分密切;二是具有全球化的特征。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内容为老师的研究成果,随时更新,有些不实行案例式教学。二是位于纽约Rensselaer大学的Lally学院。该学院没有根据传统的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科知识分为五类知识流(streamsofknowledge),包括:创造力、企业管理、网络、创新及价值创造。学生将在这种大概念下学习各门学科。教员紧密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以项目为导向与产业关系密切(Altman,2005)〔1〕。

4•3日本顶层设计积极推进MOT教育

日本将MOT教育的推进视为国策。它在2002年投入了12亿日元,2003年投入了20亿日元。通产省在高级管理者中进行MOT重要性及其在企业应用的培训,同时还培育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讲师、项目主管、支持先进的教育方式研究。它已经委托教育机构作了113个MOT教育开发项目。结合76个产业机构及61个教育机构组成MOT教育协会,下设委员会。政府出面作为项目主管方,下设6个项目主管,包括:MOT教育项目开发、MOT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MOT教育的推广及普及、MOT教育项目的协调、项目可行性认证、举办MOT教育的研讨会。2004年日本推广MOT教育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包括培育面向中小制造业的MOT教师;培训基于案例方式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为相关管理人才提供案例教学法培训、培育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先进人力资源;在职发展项目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项目开发能力与学习资料开发能力;国外的MOT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如哈佛商学院两天的案例教学法、写作培训,以及十天的强化训练;在WesternOntario学院进行三至五天的案例教学方法培育)。委托七个机构征集MOT教育的方案意见,建立当地企业及亚洲商学院合作项目,与MIT合作企业高层MOT教育项目(日本两周,两周在MIT,培养思考能力);企业高层培训,MOT教育项目的知识产权计划;日本式MOT教育,高技术公司的MOT能力;举办技术、企业、竞争研讨会;在当地企业的技术管理高层中推广MOT教育(整合不同科目课程,课后提交本公司问题并一起讨论;五天的MOT方法学习,来检验本公司所面临的MOT问题);在特定区域的公司高层管理者中普及MOT知识。2003年日本分析了MOT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征求产业与学术界观点,明确企业界要参加什么项目,学习目标以及能力提高的目标。引入第三方对MOT项目的评估,整体应用前,检验系统,发现问题,认证资格以确保高质量的项目。日本的MOT教育项目推广力度反映出该国在建设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对技术管理人才培育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五、国内教育现状以及发展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5•1现有教育体制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

现有教育体制对培育技术管理人才十分不利。主要体现为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培育专才。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200余所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形成182所高校。1950—1954年全国划分了六大地区,分别设立教育机构协调本地计划。它们由教育部领导的3—4类大学构成:应用性理工科专业工科院校、基础文科和理科综合性大学、文理与教育结合的师范大学。还有大量的部委下属院校,专业狭窄,培养特定人才。科研工作主要由中科院、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独立科研体系承担,国家计划下达研究课题和经费。研究机构与大学系统没有多少联系。目前培育技术人才的主要是工程专业教育。从历史上看,工程学科正式成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尽相同,工程管理侧重于企业的运营,而技术管理服务于技术商业化的各个方面工作。工程管理教育提供高级技术人才、技术管理教育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新奥尔良大学的工程管理主任说过,如果学员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理解商业领域并提高管理技能,可选择工程管理;如果想以工程知识及专业作为铺路石,发展为公司高层管理者,那么应该进入技术管理专业。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体制基本上是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钢铁、地质、矿冶等工程专门院校,进行“专才教育”。形成了几下特点:根据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建12所专业的工业院校。注重与工业部门对口,专业分工细(张海英,2005)〔18〕。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年中国排名31。其中“合格工程师或获得程度”与“合格信息技术人员或获得程度”排名非常低,反映出我国缺少合格的工程人才。传统的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的人才培养格局,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教育,对个人以及技术型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5•2国内MOT教育现状

MOT教育项目已经登陆我国,开始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国内技术经济学会召开了两次会议探索MOT教育模式,相关国际交流增加。国内开始引入并探索MOT教育模式。目前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与国外合作办学,如2001年上海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日本早稻田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合作、伯克利加州分校与中山大学合作短期项目;二是放在现有的MBA或博士教育体系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如上海交大在MBA教育下设技术管理与创新研究方向。其课程设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技术创新动态分析、创业管理、高新技术投资、管理创新、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论坛。但是目前这种各自为政的项目引进行为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缺乏系统安排,不能整合产学研力量,无法实现MOT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有可能沦落为某些单位的创利项目;二是教育质量无法保证,MOT教育项目的课程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性质与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某些单位通过聘请国外的专家可以解决,需要国家层面有系统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结合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需要,针对关键技术领域,深入实践,有重点地选择项目领域。

5•3发展我国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由于我国技术管理研究领域人才力量薄弱,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MOT教育项目在我国的推广是当前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一项迫切的工作,该项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的系统化推动,日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可以有以下选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