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信息素养论文全文(5篇)

信息素养论文

第1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即人们运用大量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科学研究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创新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科研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科研活动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运用、交流和创造。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基本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道德。综合以上相关研究,我们将科研信息素养定义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为了开展科研任务而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能力,应用技术工具和资源解决信息化给科研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科研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素养,有强烈的科研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努力提升自身科研信息资源的储备;二是信息检索素养,具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知道如何搜集科研信息;三是信息评估素养,面对纷繁芜杂的科研信息,能够准确、快速地从不同维度解读科研信息,并进行科学评价;四是信息整合素养,能够对所获得的科研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编辑,并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

2提高科研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2.1适应科研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信息化是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模式,当代科学由此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即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等。云计算加速了科研信息快速传播和收集,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教师科研交流的方式。面对科学研究的新环境,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是高校教师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及时搜集到所需要的科研信息,能够快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科研信息的创新,促进科研发展。

2.2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科研信息素养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方向、资料储备和信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科研信息素养,高校教师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意识,加强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在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提升科研信息素养。

2.3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履行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责。作为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科研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科研活动和科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科研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3.1科研信息的敏感度不高“缺少科研灵感,没有科研方向”是很多教师经常苦恼的问题。抱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前人充分研究,而自己所能做的工作已经微乎其微,很难再有所突破。虽然工作经验丰富,接触了大量的信息源,但是他们缺乏敏锐的科研信息意识,很难意识到信息的科研价值。

3.2科研信息的检索方式简单

有些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但由于在学习期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检索训练,只会简单的资料检索方式,很难从杂乱无章的信息库中检索到有价值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

3.3科研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很多教师会根据主观判断确定该研究是否符合研究趋势,忽视了主观性判断的局限性,对前沿性的研究方法(如科学计量学方法等)缺少了解。此外,一些教师在科研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过程中不善于与其他教师尤其是跨学科教师开展交流合作,从而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水平。

4教师提高自身科研信息素养的策略

4.1重视科教融合

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努力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得提高。科教融合是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科教融合过程亦是提高科研信息素养的过程,强烈的科研信息意识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到更多更好的科研灵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4.2加强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充足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是任何重要科研成果诞生的必要条件。现代重要科研成果越来越趋于学科的综合化和交叉化,囿于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渐远离主流研究。教师应当加强与其他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更多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突破已有研究范式的束缚,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即便没有产生交叉性的科研成果,各种科研交流活动也可以促使教师反思各自的科研工作,科学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例如,个别发展较好的民办高校成立了博士沙龙,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学校领导也能够经常参加相关活动。博士沙龙有效地建立起不同学科教师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相关政策也保障了这种科研信息交流的可持续性。教师也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是一个“科研相长”的双向过程,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想法、搜集到的科研信息和初步科研成果都可以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启发和灵感。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提高师生彼此的科研信息素养。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参加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对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尤其是科研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4.3学习更有效地检索、鉴别和整合科研信息的方法

网络信息具有鲜明的海量化、无序化和开放化等特点,因此,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论文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可以明晰相关研究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如果结合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预测出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借助互联网络的信息搜索,最新论文、课题和专利等科研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便捷。例如,经常性地访问其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了解其他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因为网页上经常有校企合作项目的信息,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对自身纵向课题研究必然有很大的帮助。又比如,在网络上能够很容易找到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结果,研究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多获得立项的课题也只是刚刚开始研究,方向还不够明确,了解别人的研究课题,有助于我们整理自己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即便两个课题组研究同一个课题,由于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所选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必然有所不同,科研成果也会有所差异。

5结语

第2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尊重,实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素质、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来进行教学。例如,粤教版选修三《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能够了解万维网,并绘制网络浏览图;对于逻辑能力较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P2P技术;对于操作能力较强或具备美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并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定期为其进行辅导,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

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吸收、选择能力以及信息敏感度。学生往往仅仅将上网视为一种娱乐消遣行为,没有将互联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很少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信息技术学习。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课中,就对如何确定信息要求和来源,如何对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的讲授,除了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之外,教师更要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起来。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贯穿到技术教学中来,经常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网站。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积极沟通与交流,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信息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学科问题。

三、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道德

第3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首先,对学生的约束性减弱。数字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侧重以学为主,所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缺少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自主学习。其次,师生间的沟通机会减少。单纯地依靠数字化学习会使得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情感因素支持的。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其良好表现可获得教师的认可、鼓励,其提出的问题可直接得到解答。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学缺少这样的环节,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学习的内涵和应用模式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传统授课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特色,将二者优势相结合,这种结合即是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简称B-Learning)。从教育思想来看,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即在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多种维度实现混合,利用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学习。

(二)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1.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源,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任务。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面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通过在线交流、即时通信等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4.教师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微博、微信等网络通信手段帮助学生讨论问题,实现小组协作学习。

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要素,本研究在结合混合学习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流程。首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基础内容,然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再在课堂上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帮助解答。之后,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信息检索实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协作学习和竞争,最终完成作业和考试,获得学习评价。

(二)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不同专业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嵌入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因此,学习的主要内容应以多层次、渐进性、实用性为特点。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堂学习。在进行课堂学习时,教师与学生可以直观交流,开展提问、讨论等活动。

2.网络学习。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结构化学习,从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对不同环节进行巩固和评价。

3.基于网络的小组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通讯与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接受指导并分享经验,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小组讨论等活动。

(四)学习活动的评价

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指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按照科学的标准,在教学体系中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给予的评价,它主要涉及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评价指的是在混合式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在面授学习活动和网络学习平台各个方面的学习表现,重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纸质或电子作业、小组协作、在线测试等均可反映学习的表现情况,进而可以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结论

第4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为在校聋人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提出的又一新课题,也是促进国家教育过程公平、培养社会财富创造者、开发残疾人潜力和培育残疾人健康人格发展的必然要求。

1.国外信息素养的内涵与教育实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一种面向Web2.0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认知能力,它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是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创新的基础。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委员会曾将其定义为,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由于各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信息素养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四部分。1987年,自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以来,一直专注于信息素养教育模型的建设,并初步制定了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被誉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也相应地推出了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考试,分15项任务来考评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了促进本国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及规范化,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于1999年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在2000年的堪培拉会议上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进行修改,并将其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将原有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进行升级,作为两国高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两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权威指导。

2.在校聋人全面发展的有利契机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校聋人虽然属于成年人,但是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和成长环境的原因,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依然接受的是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有限的专业选择也难以激发学生潜力。自媒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为聋生提供了一个多面的平台,影响着在校聋人的社会认知和思维能力。加强聋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发挥自媒体平等、生动、便捷的特点,在聋生群体中有效地将自媒体的社会娱乐功能发展为社会化媒体功能、社会学习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将聋生在自媒体中的自发行为转化为一种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聋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也为聋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好的教育场所。

二、培养在校聋人信息素养的困境

1.国家层面: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滞后

“自媒体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全新的手段。一则,自媒体为公众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和路径;二则,自媒体自身的良性发展又有赖于公众意识和素养的提高。”[2]由于“重技术轻素养”观念的存在和缺乏科学系统的培育模式,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与国家信息化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际是不相适应的。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占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就国家而言,鲜有该领域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缺少一个权威的组织开展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协会组织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2.学校在成年聋生信息素养教育上投入的师资力量有限

在聋人的高职、高专和本科教育环节,基于聋生属于弱势群体这一认识,学校投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硬件基础设施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鲜有成年聋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统筹规划。在聋生的日常教学中只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分类,部分经验丰富的学校还会根据成年聋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并没有开设有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系统课程,更不会灵活地设置一些有关自媒体等虽为新生事物但和聋生个人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的信息化产物的科学利用的课程。

3.成人聋生信息素养基础弱

信息素养和一个人的判断思维、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之初、中等教育阶段相应培育措施的缺失,使得成人聋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较弱。在我国,自媒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自媒体本身的诸多缺陷,如信息良莠不齐、可信度低、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聋生有效利用自媒体信息的难度。成人聋生在自媒体的应用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媒体的运用不够深入,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和利用能力较弱,道德规范性认识弱等。

三、在校聋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策略分析

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已经从国家战略落地到高校的具体教学环节之中了。2013年6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成立工作组开始进行信息素养新标准的探索工作。国外高校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富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和协作式学习环境。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也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和问答闯关式测试方法。IL效果评估—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估系统,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工具和智能软件的使用,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同时与传统的课程、多样化的讲座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的日常教学课程之中。

1.研究制定我国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关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之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加入到这一领域当中。在研究工作中讨论建立本国的信息素养标准是首要任务。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修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制定本国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教育拉开了序幕。各国的信息化基础不同,所面对的问题也各有侧重,尤其要考虑我国属于信息化建设后发国家和近几年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的实际,均要求制定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并且针对成年残疾人群体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标准的制定将会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前提,从而为成人聋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2.国家层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成年残疾人接受各种层次教育的数量明显增加,在基础设施和师资配备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有赖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合作。在具备先进教学工具和完备师资队伍的前提下,高职、高专和本科教育阶段就应该把传统的、认为残疾人为弱势群体的观念向残疾人为人力资源潜力拥有者这一观念转变。促进实现在校成年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阶段的时代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开辟专项资金用于在校聋人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为成人聋生接受完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严惩自媒体当中的虚假信息和有害言论制造者,规范公众的信息伦理道德,传递自媒体中的“正能量”为广大聋生在自媒体中的学习行为提供保护措施。

3.高校加强特教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培训

以往的特教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辅导、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上,信息素养在传统的特教教师培训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教教师要重视在校聋生在自媒体中的行为,认清自媒体的各项社会功能,借助自媒体这一平台有效开展在校聋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加强对成年聋人教育工作者有关信息素养知识的培训,让广大特教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聋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不单纯是技能的获得,更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考虑到教师也是自媒体的应用者,所以培训可以采取灵活的体验式与传统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引起特教教师对在校聋生自媒体行为的重视。开展在校聋生自媒体行为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聋生自媒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4.开设在校聋生信息素养公共课程

第5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1.1信息意识

研究生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在调查中,只有38.5%的研究生认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为非常重要,认为比较重要、不重要、没关系的占总数的61.5%。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石,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必须紧跟信息发展的脚步,因此针对研究生要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信息意识。

1.2信息能力

研究生在信息能力方面表现不足。信息能力是指研究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有效的信息查询途径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调查中,当调查对象需要某一信息资料时,仅有13.3%的人非常清楚在哪里获取,比较清楚的占59.8%,不太清楚的21.3%,不清楚的5.6%。信息能力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能力是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

1.3信息安全与道德

研究生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培养的忽视。调查结果显示6.6%的研究生了解关于信息的相关法律,不是很了解的占43.4%,不了解的占37.8%,完全没听过的占12.2%。由此分析,研究生并没有对他人或者自己的知识产权予以重视。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产权问题;出版发行教学出版物所应承担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网络信息规范化管理与应用问题,是身为研究生必须熟知的基本常识,同时还需具有规范化管理的信息道德意识。综合问题三大要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基于微信提出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案

微信(WeChat)是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腾讯)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支持文字、语音、视频和群聊功能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数量已突破6亿,高校学生应用微信的用户达到64.51%,教育类行业的用户达到0.85%。针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微信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和微信自身的优势,笔者提出基于微信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本质上属于学习,学习就需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进行,在微信中学习信息素养,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要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网络通讯技术多样化的特点提供了特别适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信息素养学习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规定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笔者发现运用微信平台的特点与优势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因此针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微信平台的特性,提出以下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意识就是要让研究

生处在信息素养的“情境”中。微信可以向好友分享文字、图片、视频,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研究生入学时,添加服务号“研究生信息素养”,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意识的理论,强化研究生信息意识,建立微信信息素养环境。新生从入学就开始培养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环境下进行熏陶与锻炼。在介绍基本工具应用方法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研究生检索、获取、驾驭信息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信息创造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也可以根据文理科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常必要。

(2)研究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就是需要研究

生多联系、多交流,在交流中得出经验。微信可以将学习资源与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资料融合在一起,并可进行及时答疑和即时在线交流,实现“天涯若比邻”,使得全国订阅这个微信号的用户都可以“群聊”,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协作”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必要因素,研究生对学习资料收集与分析,可以发至朋友圈与之分享,好友可以进行评论、转发、点“赞”、收藏并且可以发送给朋友,实现信息素养资料的广泛传播。“会话”在微信中也是不可小觑的功能,它可以进行实时对讲、讨论,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微信应用“协作”“会话”,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环境。

(3)研究生的信息道德与安全也是不容忽视

的重要问题。研究生需要注重信息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对于信息道德与安全似懂非懂,忽视知识产权对他人的影响与对自己的保护,理论性的教育会使学习者感觉无聊、没兴趣学习。信息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表现真实现象、事例或者故事的实例并且可以录制微讲座,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传播。“研究生信息素养”。

3利用微信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优势

在我国高等院校,基本所有院校学生都可以上网,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针对每一个可以上网的学生,网络运营商都赠送校园无线,这更有助于我们利用微信平台,不局限固定时间、地点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研究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校也都基本配置了实验室、自习室或科研室,学生在使用网络方面也有比本科生更为优越的条件。大多数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笔者根据“研究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对于“研究生课程中是否开设信息素养这门课”,42.6%的高校都没有开设信息素养这门课程。鉴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建议在微信平台上开设信息素养知识综合课程,制作信息素养课程的微视频,便于研究生自主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3.1软件可行性分析

提出微信和研究生信息素养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微信的优势为支持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平台,如iPhone、Android、WindowsPhone、塞班、blackberry(黑莓)。不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无障碍,打破传统的局限性,使每个用户都能轻松使用,而且操作简单,通俗易懂。其中即时通信、楼层式消息对话更是让聊天简洁方便。注册方式为QQ号码、手机号码(支持100余个国家的手机号)注册,这样的无门槛注册使沟通变得更为简单无障碍。

3.2研究生应用性分析

研究生已基本具备自控能力,在学习中也会有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相对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影响自身学习,因此研究生更适合这种非正式学习,通过手机这种必备移动设备,在有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在信息素养微信平台上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了解自己的信息素养需求,利用微信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及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能力。

4结语

友情链接